-
1 # 追尋忘我
-
2 # 熱愛生活的小歡子
如果不去 就沒有白帝城託孤的故事了,把廢物劉禪扔給了諸葛亮。還留下了這小子如果不成器可以取而代之的遺言[摳鼻] 不知為啥看著這扶不起阿斗老諸葛連取而代之的慾望都沒有。
現在看來不去可能更好了,劉禪隨老爹一同去了。不再託老夫後腿。老夫的歷史地位可能還提升一個檔次[靈光一閃]
-
3 # 情感調色盤
劉備死了如果諸葛亮沒去會怎樣?無法安排遺囑,大家知道劉備把與諸葛亮的關係比喻魚與水的關係,魚y沒有水無法活,故沒有如果僅有歷史事實!
-
4 # 飛來飛去3488
諸葛亮在軍事上實力怎樣,他的對手最清楚。司馬懿曾經說過: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諸葛亮之所以於劉備死後在軍事上屢屢受挫,這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想當年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儘早創下一片基業,對諸葛亮等賢才恨不得擺上貢品供起來,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因此諸葛亮視劉備為知己,這才有了後來的夙興夜寐,只為完成先帝遺願,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因夷陵之戰大敗,氣病而死,蜀軍的主力在夷陵之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諸葛亮在後來的日子裡,手邊已經沒有多少可以用的人。當年的很多武將已經不在了,死傷的很多,再也找不到了。
剩下的都是他們的子孫,但是後代明顯是不如第一代的人。所以想要勝利並不容易了。想象一下後期的蜀國內部,基本已經沒有大將了。沒有的強力的武將,那麼還怎麼去打勝仗。
其次,蜀漢建國以後跟曹魏的戰爭跟建國前求生存的戰爭有著很大的不同。之前是群雄爭霸,誰取誰的都是在大漢天子治下,但之後的戰爭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大夥兒想想,誰都不想做亡國奴不是,其難度是不是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方面,諸葛亮自身的“愚忠”害死貓!對劉家父子(劉備和阿斗)過度聽任放縱,不事勸諫,又過度緊張,唯恐劉氏天下有失,逆勢而為,鞠躬盡瘁,導致自己最後命殤五丈原。
-
5 # 府尹道尹觀天下
這個問題可以這麼想:如果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沒有加入這個組織,那麼劉關張的這個組織究竟發現到什麼程度還是個迷,劉備死的時候這個組織是何種狀態就不得而知。在三顧茅廬以後這個組織才發展到劉備死時的狀況,這時如諸葛亮沒去,那麼就不可想象了,因為沒有諸葛亮帶領下,就不可能有趙雲救阿斗,阿斗是什麼樣還說不定,有沒有或者是有多少個阿斗更說不準,究竟是什麼樣的官員又不得而知。
-
6 # 老龔166916589
劉備死諸葛亮不去怎麼樣?這是不可能的事。蜀漢皇帝下旨召見武侯諸葛亮託孤,諸葛亮怎麼能不去,他的丞相是在遺言中封,封相後叫兒子劉禪脆認相父,然後行君臣之禮。
。關羽敗走城,突圍中伏就義(219年),曹操駕崩(220年),劉備夷陵兵敗(222年),病在白帝城駕崩(223年),也是劉備託孤諸葛亮,劉禪稱帝之年。
-
7 # 四九城大磊子
不去?可能嗎?諸葛亮敢嗎?劉備那個時候已經稱帝了啊,在白帝城傳喚諸葛亮,如果在這個節骨眼兒諸葛亮稱故不去,那就是有不臣之心啊,明知主公將故,位極人臣的丞相卻不去面聖,諸葛亮同志不光政治生涯從此斷送,恐怕性命也會因此斷送,因為蜀國可以託孤的可不止諸葛亮一個啊,而且劉備是絕對不會給蜀國留下任何可能性的威脅的,就從臨終託孤說的話就能看出,大概就是說:我兒子太傻,如果真的扶不上牆,你就廢了他自己稱帝,嚇得諸葛亮汗流浹背。諸葛亮去應召了劉備臨死前還在嚇唬諸葛亮。諸葛亮太瞭解劉備了,所以說這個假設不可能出現。
-
8 # 峴批三國
謝邀,劉備死的時候如果諸葛亮不在,蜀國也不會發生多大的動亂。
諸葛亮已是股肱之臣首先來說,劉備託孤之時諸葛亮是一定會在的。當時陸遜大軍一直追著劉備的殘軍,諸葛亮自打知道劉備把營寨放在樹林裡就已經預料到這個結局了,並提前準備,於必經之處佈下了石門八卦陣,諸葛亮的奇門遁甲確實很厲害,竟將東吳軍隊困住,後來諸葛亮又拜託岳父黃承彥去解圍,我想也是為了日後兩國聯盟做準備。由此看來,諸葛亮已經做了十足的準備,為劉備的敗亡做了十足的準備。
如果如問題假設 諸葛亮不在會怎麼樣呢?劉備出征,基本帶走了川蜀全部的戰力,諸葛亮雖然不同意,卻是安穩的坐鎮成都 ,為劉備穩住了大後方,我們可以從劉備死後的形勢進行假設推算,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此時權力比較大的無非是不是這幾個人:諸葛亮、李嚴、魏延。
軍政大權,諸葛亮握軍權,李嚴手握政權,後來諸葛亮以李嚴督辦糧草不利,免了李嚴的官職,從此軍政一手抓,李嚴屬於荊州集團的,深受劉備的信任,他最多也只是不想諸葛亮專政,但絕不會叛亂。
魏延雖然天生反骨,但是對於劉備,妥妥的忠誠,當年選定漢中太守,大家都以為劉備會選張飛,沒想到的是,劉備選了魏延,魏延確實有大才,在五虎上將消亡的時段裡,魏延儼然已經成了蜀漢唯一的大將,演義中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謀反,其實並不真實,其實是當時楊議與魏延有矛盾,政治鬥爭罷了,就算是真實的,魏延也是為了攻打曹魏而謀反,也絕不會謀害劉備的基業。所以,劉備身亡後,劉備的這個基業非常穩固。
不排除,螳螂撲蟬的可能性劉備雖無什麼很強的帶兵能力,,但是識人確實非常的準,託孤之時,曾考驗了諸葛亮的忠心,如果當時諸葛亮不在的話,劉備,拼死會用一些發法敲打一下諸葛亮,至於怎麼敲打,不太好預測,我想,該是下一道遺詔,或是秘密安排誰暗中監察諸葛亮,如果幼兒心,一定會斬殺諸葛亮。不過,劉備的幾個子嗣,都不是什麼人才,不像曹操的五個兒子,斷不會發生奪嫡之戰,諸葛亮在或不在,不會翻起太大的水花,諸葛亮還是會掌握大權,平南中,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江南飈
提這個問題的人的思想肯定沒有從這個歷史的看待問題。沒有從古人的思想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的考慮這個問題,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首先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劉備死了,諸葛亮沒去,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這樣說?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他對劉備的忠誠都是極高的。劉備和諸葛亮本身就相識於雙方身份都很低微的時候。劉備透過三顧茅廬,用自己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是真正的“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隨後,諸葛亮輔佐輔佐劉備,經過了一番波折。棄新野敗當陽奔夏口,最後諸葛亮到江東去遊說,和江東群雄經過一番舌戰說服了孫權,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最後在赤壁大敗曹操,由此就奠定了三國鼎立的一個基礎。劉備奪取荊州之後,又在諸葛亮的主導之下進一步取得了西川、漢中這些地方。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大,現實當上了漢中王,後來劉備登基當了皇帝。
這一切都是諸葛亮輔佐他完成的。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感情是在戰爭當中結下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而且還有君臣之義,這是不一般的關係。諸葛亮絕對不會在劉備即將死去或者死後不去白帝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當時劉備最信任的人也就是諸葛亮了,只能把江山託付給諸葛亮,也只能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所以這才有了劉備白帝城託孤。如果說在劉備死的時候諸葛亮不去白帝城,這是嚴重違背封建倫理道德和諸葛亮做人準則的事情,也更是嚴重傷害蜀漢政權文武大臣感情的事情,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做的。所以諸葛亮必須去。
退一萬步講,諸葛亮不去的話,那必然會讓人產生懷疑,這對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是非常不利的。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雖然諸葛亮的地位比較高,深受劉備的信任,但是如果諸葛亮不去白帝城託孤。首先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就會懷疑諸葛亮到底是忠於不忠於劉備。如果說諸葛亮忠於劉備那他為什麼不去白帝城看望劉備?諸葛亮不去只能說明他不忠於劉備。那劉備手下的那些官員會對諸葛亮產生排斥和懷疑的。這對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是不利的。而且對於諸葛亮本人來說,他的道德修養和做人準則也是不允許的。所以說諸葛亮不可能不去參加去白帝城託孤。
-
10 # 漢武光武
諸葛亮可能缺少法定繼承人的身份,其實託孤也是一種授權,一種權力的交接,那很可能蜀漢政權的分配,就全依靠劉禪一個人了,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很厲害的,三國之中,曹操就比較怕劉備,認為劉備有政治能力,理想抱負不小,而且能延攬人才,成就大事。因此,如果劉禪用人不當,諸葛亮無權,有沒有權力授權,難以服眾,對他的話又不聽,可能權力洗牌不成功,很可能造成政治混亂,國家迅速走向衰敗。
-
11 # 玉堂
劉備死時…諸葛亮沒去的話是萬萬不行的,會引起蜀國更快的分裂甚至亡國!
因為劉備識人用人很有眼光,會安排一些重要的人事工作,讓諸葛亮去執行!
假如諸葛亮在劉備死時沒去見他…就不會領到皇帝的遺命,將來號召蜀國文武缺少底氣!同時也杜絕了諸葛亮專權!
-
12 # 以畫隨出
劉備三請諸葛亮,
才有後來漢丞相。
劉備臨終亮親臨,
不忘劉備是主人!
諸葛孔明讓人敬!
就是因為情義重!
一心為著國與民,
才稱孔明為神人!
-
13 # 曦陽揮手暮色歸
白帝城託弧,《三國志》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認為,劉備這是要把權利禪交給諸葛亮,劉禪只是繼承蜀漢皇帝的名號。
劉備死了如果諸葛亮沒去會怎麼樣?我覺得諸葛亮若沒去的話,肯定也是因公事耽置。結果還是一樣的,“白帝城託孤”改為“白帝城立遺”而已。
劉備臨死前還訓誡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說明什麼?說明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交待的不是什麼政治交付,而是生存之道。同時劉備也瞭解諸葛亮這個人,忠誠、可作為、有擔當。權利交給諸葛亮他放心。倘若讓“樂不思蜀”的阿斗來管理,諸葛亮不施予輔助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譙周誤國”之舉,蜀漢早就被劉禪整亡了。
劉備歷來以“仁德”而聞名天下。關羽孤軍北伐,兵敗麥城之後,他以舉國之兵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持反對意見。一個從“仁義”方面考慮,一個從“國力”方面考量,雖然君臣同心,但還是敗了。夷陵之戰失敗的原因,是另外一個問題,不予詳述。
劉備兵敗夷陵退入白帝城,有充分時間來考慮身後之事,“白帝城託孤”決定的,就是一個權柄交接,除諸葛亮外,別無選擇。所以劉備死了諸葛亮去沒去,結果是一樣的。
-
14 # 蔣哥說史
白帝城託孤安排的是兩位顧命大臣——諸葛亮和李嚴,其實剛開始劉備是把兵權交給李嚴,行政交給諸葛亮的。後面諸葛亮北伐曹魏,看得出兵權已經過度到諸葛亮了。何解?劉備死後,諸葛亮和李嚴有一定存在內在矛盾,結果是諸葛亮用計把李嚴給抹平了。至於怎麼用計,怕說出來,會影響諸葛孔明在你我心中的偉岸形象。
劉備建立蜀之前是劉璋的地盤,都算是漢室宗親,劉備對於蜀川來說是外來人員,劉璋可是本地元老,所以當時劉備入川是被當時的四川人抵制的,劉璋卻上了劉備的當,劉備建立蜀漢後,而把劉璋流放到了荊州。
李嚴作為重臣元老,劉備清楚自己死後,想要自己的子孫繼續坐穩蜀漢,必須得考慮老四川人的感受和存在感,所以白帝城託孤安排了諸葛亮和李嚴。劉備入駐四川本身欠缺正當性,如果劉備託孤,諸葛亮缺席,那麼後面能夠掌大印的一定是李嚴,說不定李嚴會完全排擠劉備等一干外來人,恢復四川昔日的光輝。
你劉備入駐蜀川興復漢室,你結拜兄弟掛了出兵伐吳,結果讓的是我四川男兒流汗流血,四川老百姓心中對劉備自有一杆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明白,要想長久坐穩四川必須得要靠舊朝老臣。
劉備敗北東吳後,他們在四川人的形象星河日下,傳言很多百姓在一些方面開始動搖劉嬋的蜀漢政權。我們都知道,劉備死後,面對內傷完全未愈之際,諸葛亮為什麼要還翻山越嶺北伐比自己還強悍的曹魏呢?
剛才也說了,因為劉備入住蜀川是興復漢室,如果你不北伐曹魏,那麼你就沒有必要在四川待著,所以諸葛亮為了最後的光榮使命也不得不去北伐。
-
15 # 天府文藝
針對諸葛亮,《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給出了這樣的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在陳壽看來,諸葛亮是管仲、蕭何這樣的人才,比如在治理國家上具有非常高明的手段,但是,帶兵打仗卻不是諸葛亮的最擅長的事情。由此,總的來說,在劉備去世後,因為蜀漢弱小、魏國強大、劉禪能力不如劉備、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限這四個原因,促使其沒有取得較大的戰績。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諸葛亮去與不去都一個樣!
-
16 # 泥巴黑土
223年春,劉備病危於白帝城,命諸葛亮、李嚴輔佐其子劉禪。
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歷史事件。如果諸葛亮沒去,劉備就不能當面把江山和兒子託付給諸葛亮,只能透過別人傳達或遺書託付,其結果可能是一樣的,歷史沒有因為諸葛亮沒有趕到現場而改寫。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因為諸葛亮沒有趕到現場,別人代傳或代寫的遺書,就會加重“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的份量,其他大臣也可能會擁立諸葛亮,諸葛亮可能就會將劉禪廢掉,自己取而代之。
後一種可能出現的機率較小,首先,諸葛亮的為人,諸葛亮所受的封建教育和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厚待,諸葛亮從良心上和道德上都很難做出犯上的事情。其次,劉備雖死,但其建立的蜀漢政權依然對他是忠心耿耿,民心所向的。諸葛亮要想推翻劉備在蜀漢政權的威望,實屬不可能。第三,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深知如果有他來取代劉禪,蜀漢必將大亂,蜀漢政權也將不保。
所以,劉備死的時候,不管諸葛亮有沒有去,在不在現場,歷史依然不會改變。
-
17 # 濁世清音1314
如果劉備駕崩前諸葛亮應到未到(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該情形的),則諸葛亮必死。
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哪個不是人間梟雄,哪個又不是心機陰沉之輩!作為蜀漢開國皇帝的劉備同樣如此。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將"治人術″煉就的爐火純青。為收買將士之心,他能講親生幼子拋下。為讓劉禪能夠順利即位,他殺自己乾兒子劉封也毫不留情。
《三國志》記載永安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實際上,從來沒有哪個皇帝會因為自己兒子不中用,就講江山社稷拱手讓給他人,他們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保證自己家族的統治萬代綿延。劉備的帝王心術,思之讓人不寒而慄。
好在諸葛亮反應夠快,經得住了考驗(當然也有多年君臣真摯的感情),立馬淚流滿面泣不成聲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稍有猶疑,劉備會怎樣對待他。再進一步設想,如果諸葛亮應到而未到,一定性命不保。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地位與漢獻帝時的曹操完全相同。但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直到秋風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固然緣於諸葛亮的高尚情操,但我想,背後還有劉備″逼"他發下的"沉甸甸的重誓"不斷地敲擊著他的心靈。
-
18 # 鼔詞唱段影片
白帝城託孤時,有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趙雲和馬謖。假設諸葛亮沒去,尚書令李嚴職位最高。以後參與蜀國政事的權重就大一些。他與諸葛亮意見不合,諸葛亮被掣肘的事就會多一些。到後來,蜀軍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說他不應該北伐,表現他們的矛盾是存在的。如果諸葛亮沒去白帝城,李嚴以其第二把手甚至可能是第一把手地位,會阻止諸葛亮北伐。那麼,三國的歷史就可能不是後來的結局。不過,我想,這種假設歷史的題目不宜多,關公戰秦瓊類的題目更不用說了。
-
19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現在的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此時的諸葛亮,不去,可能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此時不回去,那證明諸葛亮有不臣之心,再說了,諸葛亮是這樣的人嗎?不是。劉備的三顧茅廬讓諸葛亮受寵若驚,從來沒有受到如此的重視,同時也感動於劉備的真心,但是另一方面,諸葛亮也是有自己的抱負的。出山之後,軍中一切事物,劉備都十分放心和信任諸葛亮,並把它交於諸葛亮打理,這是出於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的信任。就是這種信任,諸葛亮聽聞劉備病重時,才必須回去,這才符合諸葛亮的性格。後來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聽後下的一身冷汗。所以說諸葛亮對劉備是絕對的忠心,主子病危,做臣子的必去。
-
20 # 愛說話的老王
回答:
首先,我們以《三國演義》為情節基準。
《三國演義》裡面,這個劉備託孤的情節發生在“白帝城先帝託孤,孔明臨危受命”這一章節裡面。
這裡面主要有幾個人物,其中有費耀,法正,趙雲,等人。假如劉備臨終前託孤,諸葛亮不在場。
那麼。先說這個“託孤”。一般來說古代把自己的身後事主要是“子女”託付給最好的友人,親屬,部下。叫做“託孤”。
春秋戰國時期的“趙氏孤兒”。也算是一種託孤。所以,託孤在古代並非皇家獨有的一種模式。
而作為已經做了蜀漢皇帝的劉備,他的託孤就是意義重大了。這等於把年幼皇帝和今後的一多半朝廷託付給他認為最值得信賴和有用的人。
所以,皇帝託孤要選擇“首輔,次輔”這樣的角色。所謂“首輔”那就是幾乎是在年幼皇帝前期,基本是代理朝政。或者是年幼皇帝的“亞父,相父”之類的。
而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加上諸葛亮自身能力。那麼肯定是劉備首選的“首輔託孤”重臣。假如這個時候諸葛亮沒來,或者來晚了沒趕上。
古代皇帝託孤都要是:口頭+詔書(遺詔)。兩種形式共存。這就是為了防止
1,立下的儲君不被認可。
2,防止被託孤人首輔不在場。
採用這樣的模式,還要有“干政”。也就是說。皇帝在臨死前就會首先撰寫好“遺詔”然後託孤給首輔。在叫來其他親近人士,將遺詔移交首輔。作為“干政”
如果來不及。這個“干政”是可以免得。
這樣即便是諸葛亮不在身邊,劉備可以依照皇帝身份,宣召2人以上近臣當面草擬遺詔。以“遺詔”形式託孤給諸葛亮。
而一般選的這兩個人其中一個必然跟諸葛亮私交甚密。例如,這場戲中,假如諸葛亮沒來。那麼劉備可以宣召“法正,費耀,趙雲”。
其中。法正是諸葛亮最為看中的近臣。演義中,曾經輔助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如果還不放心,就把劉備“五虎大將”(演義裡面)趙雲叫來在場,作為川派費耀。就不好“私吞遺詔”。起到了荊州派制衡蜀中派。(法正理論上也算蜀中派)。
而反過來說,法正,費耀又制衡了趙雲,不能修改“遺詔”。
“遺詔”在此作為新君的劉禪,必須要遵照形式。否則就是“忤逆欺君”。而遺詔也不會直接交給劉禪。
再有古代如果先帝要駕崩前,其太子已經成年後。那麼就叫“選擇首輔”不叫“託孤”
“託孤”僅限於其孩子未成年。屬於“年幼喪父”。
至於《三國志》記載雖然會與演義劇情有些差別,但是託孤的儀式。遺詔的形式規格都是一樣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在現代現實社會中太多這樣的事情發生結果無非有三,一:人社崩塌各種壓力鋪天蓋地,皇族後人各種言論攻擊打壓,那時長兄為父的時代視為不孝。二:諸葛沒去,被擁護者擁上皇位那麼其他老臣聚而攻之,視為不忠。三:因為悲傷不去,順便下野歸田,視為不義。很狗血的問題,小喵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