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窮苦百姓發聲
-
2 # 傳承古帖筆法章法的人
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人物是戚繼光,因為他抗擊日本倭寇,保護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我敬仰抗倭英雄——戚繼光。
-
3 # 工科文化人
首先,新恆非常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在新恆心中的明朝英雄是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一手打造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戚家軍,保衛了大明的海疆,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來戚繼光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他還根據江浙地區的地形以及倭寇的作戰方式,因地制宜地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鶯鴦陣”。
總結來說:戚繼光忠君愛國、保境安民的忠臣品質,彰顯家國情懷;勇於擔當、敬業奉獻的英雄風範,撐起民族脊樑;事必求實、銳意創新的名將風采,記錄建軍思想;足智多謀、百戰百勝的戰神偉績,展示軍事謀略。稱得上大英雄之稱。
-
4 # 一千零一個答案
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是戚繼光。
戚繼光是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明朝抗倭戰爭中,戚繼光驍勇善戰,剿滅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維護了海疆的安寧,也在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嘉靖二十五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騷擾搶奪,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戚繼光曾在浙江任職,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設計軍陣,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禍沿海的倭患,保護了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他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
-
5 # 城北大良造
于謙:明洪武31年生人,祖籍杭州。1449年7月,也先(少數民族)進犯,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慫恿下親征。于謙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就此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代宗朱祁鈺繼位。
當時北京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計程車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于謙從祖國各處調兵保衛京師,但是路途遙遠,援兵一時難以到達,于謙組織平民百姓繼續防禦,終於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以有限的人力保住了北京。
也行當年中日戰爭,南京被攻擊的時候,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和于謙一樣,不怕困難,保家衛國,不至於一個尚有50多萬人口的城市被日軍的5萬人包圍殘殺。
對他的評價,我想就像當年明月說的: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
6 # 天意學歷史
于謙,不是抽菸喝酒燙頭的那個于謙老師哦。
就憑一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7 # 秦歌一曲夢千年
在我心目中,于謙是最大的英雄。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加強戰備。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于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
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鬥力,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剌軍不敢窺視京師;而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復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
8 # 風雲雷火電
徐達是我心中的明朝最大開國英雄,他也可位列古代中國軍事家二十位之內。如何評選明朝十大開國元帥,他肯定排列第一。
他和朱元璋是同鄉,是起義時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鄱陽湖大戰中大敗陳友諒,攻取淮東,攻克平江,打敗張士誠。出任徵虜大將軍北伐元朝,帥常遇春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後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朱元璋稱之為國之長城。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9 # 歷史呀呀呀
明朝最偉大的英雄當然是于謙,於少保了。
于謙,明朝重臣,主要活動在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時期,可稱國士無雙,是大明的肱股之臣。為什麼說他是明朝最英雄的人物呢?
征討叛亂公元1426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親征。于謙為御史,在擊敗朱高煦後,當庭數落他的罪行,聲色俱厲,朱高煦被罵得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從此聲名鵲起,明宣宗認為是一代直臣。
主政地方于謙本身的品格在明一朝的大臣也是不多見的,他任巡撫19年,非常清廉,且政績卓著,屬於能力和品格俱佳的名臣,這在形形色色大明的政治軍事明星中幾乎是獨一份的。張居正、戚繼光這些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點的。
土木堡之變公元1448年,于謙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同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之言,帶領五十萬大軍進攻蒙古部落也先,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也先擁兵南下攻佔北京,明朝面臨亡國的危險,大廈將傾,朝中幾乎在所有大臣都建議南遷,于謙頂住壓力,文人出身的于謙,以文官統兵,在危難時刻,任兵部尚書,組織了北京保衛戰,當機立斷,內立新君明代宗,外御也先,讓大明的國運延續200年。
這是不是不世之功。才華,判斷,能力,魄力,手段,聲望全是頂級。
文采飛揚于謙詩文也相當有水平,《石灰吟》這首詩堪稱千古絕唱。“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氣勢磅礴,是於少保一生追求的寫照,境界之高,即使唐宋詩詞巔峰也不過如此,還有于謙的《七絕·入京》:“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于謙堪稱明一朝的楷模。
結語:
在明朝一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名臣輩出,將星燦爛,可是這麼多的英雄之中,于謙都是最燦爛的那一個,政治能力突出,主政一方有建樹,高居廟堂有擔當,在危難之際,扶大廈之將傾,當機立斷,保江山社稷,保一方百姓。品格高潔,正是我輩少年最崇敬的英雄。
-
10 # 市井九公子
大明王朝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朝代!英雄的事蹟更是數不勝數……
在小九的認知中有這樣一位英雄深深地刻在腦海中,他就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
下面
-
11 # 好史不死
前言:首先在這邊再次駁斥一下“矮大緊”的大明“三無”理論,我心中的大明人才輩出,但最崇敬的大明英雄就是大明最後一個硬漢——張煌言。
張煌言簡介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諡號“忠烈”。
硬漢百折不撓的戰鬥生涯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坐而受戮,以死明志。他宵衣旰食,四處招募義軍,在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逆境下堅持抗清二十年。
他攻打南京時,把滿清官員嚇得驚呼:“咫尺江寧,勢甚披猖。”以微弱之力,攪得江南地區天翻地覆。他靠水軍不足萬人,克復四府、三州、二十四縣。讓大明覆國近在眼前,奈何因為鄭成功圍攻南京中計失敗後,獨自潰逃,讓這來之不易的希望功虧一簣。
後來,他萬般無奈下退居孤島,卻被小人出賣,被俘時,身邊只有棺材一副,寶劍一柄。想去自殺,奈何天意弄人,被東西絆倒。卻也讓他有機會再回到自己的家鄉,讓那些已經拖著長辮子的鄉親見識到什麼叫視死如歸。他被敵人押解離開寧波的時候,全城百姓慟哭為妻送行,而他隨手告別,並賦詩一首: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漸路,怒濤豈必盡鴟夷。”
他頭戴枷鎖至杭州時,無論是書生妓女,還是販夫走卒都以見到這個民族英雄為榮。
憑他面對好山色和敵人的刀劍,從容不迫,慷慨就義,並寫下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他的一生是抗爭的一生,出生在國家命懸一線的危急關頭,他挺身而出,捨生忘死,擁立南明、三入長江、攻打南京、克復蕪湖。他用自己的微弱之軀和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感情,屢屢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一度讓天下百姓看到大明覆闢的希望。奈何人力有時窮,壯志未酬身先死。
張煌言絕命詩版本一我年四十五,今朝九月七。含笑從文山,一死萬事畢。
版本二我年適五九,年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身死名存,九死未悔他死了被史學家稱之為明朝才算真正的結束。他憑藉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踐行了自己師法岳飛、于謙的人生理想。時人感其言,揚其節。收其骸骨,尊其生前所願,葬其於西子湖畔。並把他和岳飛、于謙一起並稱為“西湖三傑”。他的忠烈讓敵人的子孫都敬佩不已,乾隆四十一年,賜諡張煌言為“忠烈”。前立“皇清賜諡忠烈明兵部尚書蒼水張公之墓”碑一方。這於吳三桂等出賣民族和國家,為敵人立下赫赫功績,卻被主子寫進《貳臣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顧言對其評價(個人覺得最公正的)在南明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堵胤錫在永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於齎志以歿;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援,空懷報國之志。歷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於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史書上,人們習慣於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讚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並論。
後語:蒼水先生,一個挺身赴難,雖困猶鬥,九死未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矢志不渝的英雄。一個忠烈到讓敵人後代追諡“忠烈”的大明最後一個硬漢。
-
12 # 我聽見風在笑
要說起明朝英雄人物,前有土木之變中力挽狂瀾的于謙,中有抗倭名將戚繼光,後有抵禦後金的袁崇煥,確實可謂英雄輩出,威名遠揚。
但這幾位小可看來都不足謂之大英雄,英雄者,有能有才,關鍵還要有德,三者缺一不可。而恰巧有這麼一位,三者兼有,那就是與戚繼光同為抗倭名將的俞大猷。
1.中年步入仕途俞大猷並不是出自顯赫之家,本是福建泉州府下一農村子弟,早年師從趙本學,學的兵法武功。是武術名家,後來傳下了“俞家棍法”,豐富並且發展了少林拳,編寫了《劍經》一部。
與戚繼光17歲承襲父親職位不同,俞大猷是透過一路發憤努力,在嘉靖十四年,正兒八經參加武科會試進入官場的,而且這時的俞大猷已經32歲了,可謂來之不易。
初入官場,俞大猷即被授予千戶之職,守衛金門,如果沒有能力,是不可能授予這樣的官職,從此,開始了自己軍事生涯的一生。
2.一生抗倭守海疆由於倭寇的騷擾,明朝東南沿海一帶自太祖朱元璋時期就不得安寧,這一直困擾著明朝統治者。
因此,抗倭一直都是明朝統治者急欲消除的大患。出生於福建的俞大猷,深知倭寇為患的威脅和破壞,而抗倭成為了俞大猷為官生涯的中心,也成就了俞大猷英雄的威名。
嘉靖三十四年,52歲的俞大猷於浙江嘉興斬倭寇二千多人;第二年,平定浙西倭患以及舟山倭寇巢穴。
嘉靖四十二年,會同戚繼光等人給予倭寇強烈打擊,收復興化城,也就是現在的福建莆田。
到了嘉靖四十五年時,俞大猷基本掃除東南沿海一帶侵擾大明的倭患,維護了大明東南沿海的安寧,可謂“大功於國家,大功於百姓”。
3.不畏東廠守初心人們都在讚揚戚繼光抗倭的事蹟,可戚繼光在德行上卻是不如俞大猷。
《明史》記載,戚繼光與俞大猷“均為名將”,但是戚繼光“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人”。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也說了,戚繼光有巴結權貴、崇尚迷信的缺點。
反觀俞大猷,其為官正直清廉,因為沒有迎奉賄賂東廠,遭到誣陷入獄數月,還是在戚繼光等人的幫助下才被釋放。最終也因此鬱鬱寡歡而去世。
一代抗倭名將落此結局,讓人感慨萬千。縱覽俞大猷一生,有才,武科會試入宦海;有能,一生抗倭守海疆;有德,清正廉潔不畏權,可謂一代英雄人物。
-
13 # 朕的書房
這個人不是武將,但他只打了一戰,就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195年,戰績秒殺當時所有的武將。
這一戰,歷史上稱為“北京保衛戰”,這個人叫于謙。
北京保衛戰的重要年輕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攛掇下,帶著二十萬精銳之師御駕親征,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
這場敗仗直接導致了20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更可怕的是造成大明帝國政治精英的斷裂,隨從的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多帝國文官武將為國捐軀。
瓦剌俘虜了明英宗,一路風馳電掣趕到北京城下,以他作為籌碼,要挾大明獻出北京城。
大明上下亂成一鍋粥,朝中不少大臣主張南遷,放棄北京城。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堅決據守北京。瓦剌現在是政治訛詐,當年北宋徽欽二帝求和,金人在京城大肆劫掠、搜刮金銀,最後還是毀約,帶走徽欽二帝,扶持新建傀儡政權。如若向瓦剌求和,只會重現北宋靖康之恥,所以絕對不能讓出北京。
瓦剌以為手裡有明英宗這張王牌,就高枕無憂了。結果傻了眼,大明居然又擁立了一位新皇帝朱祁鈺。
雖然手裡這張牌貶值,但瓦剌覺得大明再怎麼也不敢亂來,而且北京城內守備空虛。瓦剌就想跟北京城內的人耗。
在朝廷主戰派的支援下,朱祁鈺和皇太后把守城的重任託付給於謙。
于謙在受命的第二天, 立即奏請全國動員,調南北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州糧入京師,同時整飭軍備,提拔有能力的武將,火線任命,加強關隘防守。
京師九門激戰,原本佔據優勢的瓦剌敗退,北京轉危為安。于謙功不可沒!
于謙的品行于謙保住了大明社稷的命脈,這個功勞無人能敵。所以皇帝給的獎賞多得不能再多。
但是當朱祁鎮再度登基之後,于謙被被捉拿下獄。
抄家的時候,那些人滿懷歡喜,以為可以抄到不少寶貝。可於謙家裡什麼都沒有,唯有一扇門緊鎖著,裡面放著是朱祁鈺在位時賜給他的蟒袍、劍器,除了這些,其他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明憲宗說“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最後以當年明月的話來結尾: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
14 # 古風說歷史
在我們印象中,後金與明帝國的較量中幾乎是每戰必勝,而且是壓倒性的勝利。像薩爾滸戰役中,後金以6萬部隊斬殺明帝國10萬精銳。後來,後金又以閃電戰突襲廣寧,明帝國6萬守軍無一倖存。僅僅七年時間,便使明帝國在遼東的土地喪失了百分之九十九,只剩下錦州、松山、寧遠三個孤城。但後金這種凌厲的攻勢卻曾因一個人的出現而終止。
一、一戰擊敗清太祖
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十一萬從未敗過的精銳兵團,圍攻寧遠。這裡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後金與明帝國的對決中,一直是以少勝多,但這次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對僅有三萬守軍的寧遠發動進攻,可以說,不出意外的話,此戰必勝。但這次後金卻敗了,而且是大敗,因為努爾哈赤的對手是年輕有為的袁崇煥,袁崇煥絕對是一位可以和白起、韓信相媲美的名將。他沉著應戰,靈活指揮,大敗金兵團,努爾哈赤本人也在此戰中受傷而死。後來,皇太極為了替父報仇,再次進攻寧遠,同樣被袁崇煥擊退。
二、千里奔襲破後金
因為有袁崇煥駐守寧遠,皇太極無法從山海關進入關內,被迫制定新的計劃,即用武力征服朝鮮和西方的蒙古,然後從蒙古進攻明帝國首都北京。腐敗的京城守衛部隊不能抵抗皇太極的進攻,北京危在旦夕。袁崇煥得到訊息,立刻率5000騎兵向北京馳援,日夜行軍,奔襲四百公里,到達北京時,人困馬乏,但仍然在北京廣渠門擊退後金兵團。由此可見,袁崇煥的軍事指揮智慧有多高。袁崇煥就像一道鋼鐵長城一般牢牢的守衛者明帝國的疆土,可以說,只要袁崇煥在,後金絕對沒有機會征服明帝國。
但最堅固的城堡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崇禎帝自毀長城,親自誅殺了挽救明帝國安危的袁崇煥。袁崇煥死後皇太極終於攻下了錦州、松山、寧遠,山海關外再無據點,明帝國逐漸被後金蠶食殆盡。如果崇禎帝一直任用袁崇煥,歷史或許將改寫?
-
15 # 新足記
我心目中明朝最大的英雄當屬王守仁,也就是現在仍在影響著我們的,並且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上都留下濃重色彩的千古完人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以上是王陽明的生平,我們就簡單介紹下他作為這幾個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思想家,哲學家:這兩個就不用說了,其學說心學,至今都影響著日本以及整個東亞地區,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成為了我們現在每個人目標。
書法家:就連徐渭稱王陽明的人掩蓋了他書法的光芒,可想而知他的書法有多出眾,可惜王陽明出色的地方太多了,把他的書法才華掩蓋了。
軍事家:這個讓人簡直是歎為觀止。我們先看他的主要戰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這些戰績我們看著好像比較普通,但是,他是在沒用朝廷一兵一卒或者僅用了朝廷的少量的部隊 就完成了上述戰績,尤其是平定寧王之亂的時候,更是以老弱殘兵平定了深耕數十年的寧王。平定西南更是,其匪徒聽聞王守仁要來,主動前來投降。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能力可想而知。
教育家:錢德洪,王畿,鄒守益,王艮這些教育家都是他的門徒,其影響力大家可以查查這些人的簡歷。
總之,王陽明不僅是明朝最大的英雄,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前幾位的千古完人!
-
16 # 滸國遊夢
大明王朝英雄輩出,武有徐達戚繼光……文有楊甚顧炎武王夫之……赤膽忠心有于謙……
還有一個人,相比於他們只是“小人物”而已,論官位不過主事、員外郎之類,論才藝也不見他有多風流,但是他卻又是那麼的大名鼎鼎。用當年明月的一句話就是“美國的蘭博很厲害很有名,但是蘭博是假的”。說到這相信很多喜歡明史的朋友早就知道他是誰了,是的,就是他——超級硬漢楊繼盛!
說真的,當年第一次讀“明朝那些事”讀到
楊繼盛的時候真的被深深的震撼了,之前真的沒想到中華民族還有此等人物,就像第一次讀班超通西域,王玄策單身滅一國一樣的震撼。
其實再細細一想,中華民族能傳延數千年之久不就是因為他的子民固有的這種大無畏的風骨與精神嗎?
相比較王侯將相楊繼盛是個小人物,但是我們在他逝去數百年之後仍然懷念他不也是因為他身上閃閃發光的中華民族的風骨嗎?
-
17 # 冷戰風雲啟示錄
毛主席讀二十四史後對明史的評價是"最生氣",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後來的皇帝越來越不靠譜(如明武宗,明光宗,明熹宗等),二是宦官專權(王振,曹吉祥,劉瑾,魏忠賢等)。拋開以上兩點不說,其實我覺得明朝兩百七十多年的歷史還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整頓吏治;朱允炆和朱棣的叔侄皇位之爭;鄭和下西洋,于謙組織的北京保衛戰;王陽明的心學;張居正的改革;東林黨;資本主義萌芽;李自成起義等等,在中國所有的封建王朝之中我覺得明朝是最為“自由和民主的”,那是一個人性彰顯的時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鄭和七下西洋),文化空前繁榮(四大名著有3部在此時期完成+金瓶梅一部奇書),人才輩出。《明朝那點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給明朝的歷史人物做過排名,王陽明列第一,于謙位居第二,其實我個人是不認同的,當然我還是表示理解,這種事情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首先是歷史跨度太大,不同時期的拎出來比總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再者文臣武將,才子義士本就沒有可比性,所以太難了,相對而言水滸一百零八將天罡地煞星排座次就簡單多了,無非論資歷,分山頭,名氣,武功,綜合權衡一下也就可以對號入座了。在人才濟濟的大明王朝之中,卻是有一批這樣的人物,他們的光芒燦若群星,為後人尊重,他們以自己的文治武功,學識才華,清正廉明,忠義英烈承載者一個王朝的夢想,他們是那個時代的脊樑,這些歷史人物包括:朱元璋,徐達,劉基,朱棣,鄭和,于謙,王陽明,戚繼光,張居正,海瑞,楊漣等東林黨,孫承宗,袁崇煥,李自成,史可法,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徐渭,唐寅,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等。我也喜歡搞個排名什麼的,這可能跟小時候受到教育有關,比較關心名次,依然成為一種習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取向,若讓我來排,我心目中明朝歷史人物前五名依次分別是:張居正、于謙、王陽明、戚繼光,朱元璋。對於張居正,我本人是十分敬仰和崇拜的,他出身寒門,天資聰穎,胸懷濟世之才,歷經官場數二十年,終成大器。萬曆朝任內閣首輔,主政十年間:推行考成法,整飭吏治,重新整理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推行一條鞭法,革新稅賦,梳理財政,百姓為之歡顏,國庫充盈,可支10年有餘。拯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他敢於改革,銳意創新,體貼民情,胸懷家國天下。他的存在使本已千瘡百孔的朱明王朝得以又延續了70年。清代人說:“
-
18 # 林緣歷史觀
我認為明朝最優秀將領當徐達莫屬。
他是最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天下的將領。
1354年,朱元璋見在濠洲難成大事,就率徐達,湯和等24將離開濠洲去攻打滁州,徐達是朱元璋最早24人創業班底人之一。
二,在朱元璋對戰陳友諒的決戰中徐達戰功居首,在鄱陽湖的水戰中徐達率軍多次取勝,全殲陳友諒六十萬大軍,
三,在取得對戰陳友諒的勝利後,他又率軍東征消滅張士誠,朱元璋把最關健的合圍平江戰役交給徐達,最後打敗張士誠取得全面勝利。
四,在消滅了陳友諒,張之誠後統兵北伐,攻入大都,元朝滅亡。
五,征討北元,在太原城下與北元決戰,所向披糜,全殲北元八萬多人,掃平了元朝殘餘勢力。
平定天下,建立大明江山,徐達可以說戰功赫赫,是明朝第一戰將當之無愧。
,
-
19 # 千年骷髏
于謙,力纜狂瀾,沒有他大明還不知道能不能挺過去。
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這對他一個民族英雄最真實的寫照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裡(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程莊鎮於莊村)。太祖於伯漢先居山西后遷至蘇州,高祖於夔仕元為官。于謙的曾祖父於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遂遷居杭州錢塘縣太平裡,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祖父於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父親於彥昭隱居家鄉錢塘不仕。 于謙全身像 于謙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巡按江西 主詞條:朱高煦叛亂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宣宗大悅,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平反數百起冤獄。
巡撫晉豫 于謙上書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 《到澤州》于謙手跡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書。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1441年)上書說:“現在河南、山西都積蓄了數百萬斤糧食。請在每年三月份時,令府州縣報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戶,然後按分額支給他們糧食,先給豆類和高粱,其次給小米和麥子,最後給稻穀,等秋收後償還。因年老有病以及貧困而不能償還的則給予免除。州縣官吏任期已滿應當升遷的,如果預備糧不足,不能離任。還要命令風憲官員經常監察。”皇上下令施行。河南黃河沿岸,經常被洪水衝開缺口。于謙令加厚建築堤壩,每個鄉里都要設亭,亭設亭長,責令其督率修繕堤壩。又命令百姓種樹挖井,結果當地榆柳夾路,行人也不再受渴了。大同孤立在塞外,按撫山西的官員常走不到,于謙請另設御史來治理。又把鎮邊將領私人開墾的田地全部收為官家屯田,以資助邊防開支。于謙的恩威遠為流行,太行山的盜賊為此而不敢露面。 為官清廉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
”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於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 于謙像 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心生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後來百姓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一時間群民共憤,聯名上書。王振便編了個理由給自己下臺,稱從前也有個名叫于謙的人和他有恩怨,說是把那個“于謙”和被關起來的于謙搞錯了,才把于謙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後囚山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於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陝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餘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前後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保衛京師 主詞條: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于謙像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計程車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剷除奸黨 郕王剛剛攝政朝議時,右都御史陳鎰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廷臣一時紛紛響應。朱祁鈺無法做決定,於是下令擇時改議,廷臣則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在朝廷上猛擊馬順,眾臣紛紛跟隨,馬順當即斃命,一時血濺朝堂,而士卒亦聲洶欲誅。郕王朱祁鈺看後大懼,欲起身離去,于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眾人聽後方止,而此時于謙的袍袖已經裂開。在他退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是倚仗您的時候。今天這樣的情況,即使是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啊!”在那時,朝廷上下都倚重於謙,而於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
20 # 九月讀歷史
明朝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這短短的三百年曆史間,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有抗擊北元的徐達、常遇春,也有救民族於水火之間的于謙、戚繼光、俞大猷、胡宗憲,有抗擊後金的孫承宗、袁崇煥,更有拒不投降的史可法。這麼多的英雄人物,非要選一個人,于謙當之無愧土木之變,瓦剌大軍兵臨城下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這時候太皇太后張氏掌管朝政。她任用賢明之人,同時和“三楊”一起,開創了良好的國家局面。但好景不長張氏和“三楊”相繼離世,年僅十九歲的朱祁鎮便開始親政。
這個時期,因為英宗年輕有熱血,國家還算太平。但不久之後,因為瓦剌經常以朝貢為由騙取明朝的賞賜,並且一次比一次多,宦官王振對此很是不滿,便減少了賞賜。瓦剌便以此為由,起兵侵犯明朝邊界。
王振勸英宗御駕親征,因為自己的太爺爺和父親都是親征,並且還取得了很大的功績,因此英宗同意來王振的提議,不顧大臣的反對,御駕親征。
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襲擊,不僅所帶兵士被屠戮一空,英宗本人也被俘。訊息傳到京城,群臣震驚,因此孫太后命英宗弟弟郕王監國,穩固朝政。許友貞等人提議南遷,被于謙反對。為了防止也先用英宗威脅大明,同時穩住群臣,于謙和孫太后就讓郕王登基,斷了也先的念想。
因此郕王朱祁鈺即位,即為景泰帝,他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也先知道後,帶領大軍到了北京城下,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指揮作戰。經過兩個多月的戰鬥,最終擊退了瓦剌大軍,成功保衛了北京城。
奪門之變,于謙被殺瓦剌大軍退回後,又想嚮明朝示好,就準備放回英宗。但是這時候景泰帝卻不希望他回來,這和當年趙構不希望徽、欽二宗回來的心情是一樣的。趙構把岳飛召回,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冤殺,但是景泰帝派楊善前去查探,楊善竟然趁機迎回了英宗。
這讓景泰帝很難做,把皇位讓出去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把英宗軟禁在南宮,這一關就是七年之久。
景泰帝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正直的大臣,使明朝由亂而治,逐漸有了中興的跡象。但就在這時候,景泰帝突然病倒。
這個時候許友貞、石亨以及原來王振手下的曹吉祥等人密謀擁立太上皇,他們和英宗事先溝通,在正月十七日凌晨發動了“奪門之變”,英宗重新做了皇帝。
復位當日石亨等人就逮捕了于謙以及吏部尚書王文,並給他們扣上謀反罪名,然後上書英宗,請求處死他們。英宗有些猶豫,畢竟於謙是有大功的人。但許友貞說:“不殺于謙,復位一事師出無名。”因此,英宗不在猶豫,就下令殺了于謙。
真正的英雄當初王振把持朝政的時候,肆無忌憚的讓百官對他行賄,但每次於謙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你不帶金銀財寶,帶點土特產也行啊”。于謙揮了揮衣袖說:“只有清風”。
實際上,于謙為官就是如此清廉,後來他被殺,朝廷的人去抄家,發現家中根本沒有錢財,只有景泰帝賜的蟒袍和劍器。要知道,他當了多年的兵部尚書啊,家中竟然無餘財。
于謙死時,在牢中寫下《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真正做到了,留下清白在人間。
後來英宗也後悔殺掉于謙,但為時已晚,明憲宗時期,他的兒子于冕被特赦,于冕上疏訴說于謙的冤情,明憲宗在全國發誥文:“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才為于謙洗刷了冤情。
明朝正是因為由於謙的存在,才沒有進行南遷,否則明朝可能就和宋朝一樣分南北了,可以說,于謙為明朝成功續了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結語】
真正的英雄,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堅守自己的清白,儘管是死也毫不畏懼,不畏權臣,不恥宦官,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著想。
回覆列表
戚繼光
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