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繭破
-
2 # 一笑一塵緣8091
《里昂的婚禮》是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茨威格的短篇小說,描寫了—場死牢中的婚禮。這篇小說語言簡潔細膩,極具感染力,情節一波三折。關於該小說寫作手法,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一、戲劇式波浪推進。矛盾衝突一環緊扣一環,好像大海的波浪一樣,高潮迭起,一浪高過一浪,能讓你血脈噴張,猶如一首宏大的讚美詩,令人淚流滿面。少女與未婚夫羅伯特剛剛訂婚,未婚夫羅伯特身為保王黨派,為爭取里昂城的自由在作戰中被俘,少女幾經周折找到“人民代表”富歇,乞求他為未婚夫開恩,被富歇矇騙,其稱羅伯特已被槍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既然羅伯特死了,沒有了愛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為了愛情,她大罵富歇和他的手下,她進了監獄。劇情突轉,在監獄中少女難以置信,竟與未婚夫相遇,二人緊緊擁抱,可謂是悲中喜。人滿為患的監獄中,二人本以為,他們的生命會在第二天清晨暗淡的結束。劇情再次出現轉變,他倆真摯纏綿的柔情,感染了所有人,喚醒了牢獄其他人心靈深處的希望和熱情。同處的犯人們決定一起為這對情侶舉辦一個簡單而溫馨的婚禮,並決定把較小的裡屋供他們居住,又一次出現了悲中喜。
二、倒敘手法的運用。先是大幅敘述時代和故事發生的背景,隨之,劇情展開,在監獄中,和其他犯人一起新來的一個少女與未婚夫相遇,之後倒敘講述他們的故事。
三、反襯手法的運用。一場婚禮本是平淡無奇的,但在監獄中,面臨第二天即將被處死情況下的婚禮就不同了,死亡前夜勇敢而甜美的愛情和獄中婚禮,總是讓人感覺來得太過突然,是那麼扣人心絃。
關聯中國齊懷同志的《刑場上的婚禮》則記敘了周文雍和陳鐵軍同志在刑場上舉行的婚禮。我們從比較的角度看到,《里昂的婚禮》和《刑場上的婚禮》事件背景、氛圍驚人地相似,敘述方法完全—致。但《里昂的婚禮》重在歌頌普通人的人性美,《刑場上的婚禮》則重在謳歌革命者的革命意志和情懷,內容上有極大的差異。茨威格和中國齊懷同志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就像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與俄國作家果戈裡的短篇小說同名一樣吧。
總結
由愛而致的婚禮,總是充滿了激情與夢想,是神聖而熱烈的,幸福之中潛藏巨大的共振力量,載著雙方,攜手走過春夏秋冬。讀《里昂的婚禮》深感愛的力量是無比大的,從心靈內處激勵我們,發揮出無窮的熱情和活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總能催生我們樂觀的鬥志和頑強的毅力。生命沒有愛,就像天空沒有色彩。
-
3 # 鏟盡崎嶇大道平
愛的力量是無比大的,
從心靈內部迸發出來,
激勵我們發揮出無窮的熱情和活力,
愛是
一根強大的支柱,
無論面臨怎樣的困境,
總能催生我們樂觀的鬥志和頑強的毅力
----
沒有愛,
生命的天空就沒有色彩
------
題記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
殺氣騰騰的里昂城中,血淋淋的斷頭臺,
被炸成廢墟的房子,
人頭
湧湧的羅訥河。
整個城裡充斥著殺戮、血腥以及人性的醜惡。
戰爭能抑制內體,卻不能抑制
強烈而熾熱的愛的力量。
在
《里昂的婚禮》
一書中,
保王黨派羅伯特為爭取里昂城的自由而被關進了人滿為患的
監獄中,
這裡的犯人面無表情地坐在那裡,
並對後來進來的犯人發出冷森森的敵意,
他們的
心境如死水槁木般,
不抱一絲希望和幻想,他們知道第二天清晨,
死神的鐮刀便會砍來,他
們的生命將比這冷屋裡發出藍色幽光的蠟燭結束得更早。
羅伯特的未婚妻鼓起勇氣去找人大
代表和
“里昂劊子手”富歇,卻被虛假地告知羅伯特已死。可關於愛情的幻夢已佔據她的整
個心靈,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既然羅伯特死了,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愛情,她大罵富歇和他的手下(目的是為了進監獄)
,果然,她進了監獄。她竟然發現
了羅伯特,
她的心似一個活物要跳了出來,這一對情侶激動地談論著,
擁抱著,這真摯纏綿
的柔情,
感染了所有人,
喚醒了他們人性深處的希望和熱情。
並一起為這對情侶舉行了一個
簡單而溫馨的婚禮,
並決定把較小的裡屋供他們居住。
所有的犯人對這個婚禮心存感激,
他
們對自己的命運無能為力,
可還能給別人分擔一點點幸福,
一種特別莊嚴的感情籠罩著大家
的心頭上,陪伴他們度過了整個夜晚„
第二天一早,
犯人們都得送到刑場去,
當人們把這對情侶叫醒之時,
新娘先是一驚,
後
又衝著丈夫會心地一笑:
“我準備好了”
。
大家無比驚愕地目送這支奇怪的隊伍走向刑場,
領頭的兩個人,
一個青年軍官,
頭戴著
獄友給她編的花環的姑娘洋溢著無比喜悅的情緒,
即使是最遲鈍的人也會充滿敬畏之情,
感
覺這兒也藏著一個崇高的秘密,每個囚犯都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希望緊緊地盯著這對夫
婦。
他們一再實現自己的願望,
他們堅信一定能遇到一個奇蹟,
能使他們從九死一生的絕境
中獲救。人生常有奇妙的事發生,奇蹟卻並不多見。一梭梭子彈朝著他們打來,接著士兵把
流血不止的屍體扔進羅訥河,
只有那頂花冠在波浪上漫無目的地,
非常異樣地在滾滾向前的
波浪上面漂浮了一陣,
最後這頂花冠也終於消失了,
至於這個從死神嘴邊奪得的,
令人紀念
的婚姻記憶就這樣被人忘卻„
剛讀完此書,
我不禁佩服女孩為了愛情,
為了夢想而不惜生命的勇氣。
可在那個視人命
如草芥的年代,如何容得下愛情,戰爭使人們妻離子散,情侶生死訣別。固然,愛的力量十
分強大,
竟能感化整個監獄的人。
可愛情卻並沒感化富歇那樣的統治者,
他們只把愛情當兒
戲,眼中只看到權利、金錢、慾望。
愛情是人世間最美好而又神秘的情感,
它的力量充斥在每個人心中,
但比起人類的貪慾
來,愛情的力量是黯然失色的。
-
4 # V思維視覺
斯蒂芬·茨威格192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里昂的婚禮》,講述發生在法國大革命背景下里昂城一個處所中人們在一夜間的微觀境遇,由於戰爭的侵入,日常生活空間——城市在飄搖不定中發生了一系列空間性質的變易,在城市空間不斷向死亡空間、神聖空間的變易過程及由此產生的褶皺中,窺見作者在二十世紀初對於戰爭的獨特體驗,在限定空間內呈現戰爭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秩序的摧毀,同時透過對人類美好情感的描繪表達了對人道的籲求。
茨威格的小說創作,在對二十世紀初歐洲動盪時局中人類心靈與情感狀態的關懷下,難掩其背後的戰爭傷痛記憶與體驗。面對戰爭題材,他在多篇小說中對其進行了空間處理:《看不見的珍藏》將戰爭對一個老畫作收藏家及其家庭的迫害置放在老人的收藏室裡呈現,由他的失明促成了小說情節的巧合與內蘊悲劇的深刻;《象棋的故事》由一艘從紐約開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輪船上發生的象棋對弈展開,一個在納粹法西斯囚室中透過變態般地反覆背誦棋譜而成為象棋高手的B博士在面對現實中的對手和棋盤時瀕臨崩潰,囚室是戰爭對人類精神摧殘的實施地,輪船則是這種傷害得以呈現並使其加劇的地點;而《里昂的婚禮》則進一步將戰爭的具體歷史置放在“地窖”這樣一個封閉空間內,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里昂城及其人民的戰時遭遇作為敘述物件,文字敘述的時間歷程只有短短一夜,但不同的空間型別在文字中不斷生成、變易、重疊,透過對空間的巧妙運用,呈現出作者對於革命與戰爭的獨特體驗與思考,同時在諸空間的變易、重疊與褶皺中,內涵著作者對個體生命與人類美好情感的珍視與信任。從空間內涵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可以在眾多二十世紀戰爭歷史敘事的文字中窺見不一樣的、發生在人的身體與情感上的空間治理及其殘酷後果,同時在渺茫的境遇中看到作者對於人類理性的再次信任與堅定追求。
一、戰爭敘事的空間表達
《里昂的婚禮》文字中首先出現的是作為面臨資產階級革命威脅的城市空間裡昂,由於人民的暴動里昂城被下達了“里昂反對自由,里昂不復存在”【1】的政策與命運:人們被集體判決射殺,房屋建築被炸燬,城市改名——阿弗朗希城。小說的情節便基於這一政策的實施,里昂城這個風雨飄搖的城市無法再為其居民提供庇佑,“屠城計劃”經過溫和的人民代表庫東的人道拖延,換任大革命激進分子巴雷爾和富歇後,轟轟烈烈的“剷除里昂”行動展開:拆除房屋不再用鎬頭,而是一排排炸燬;殺人不再用斷頭機,而是集體槍殺,幾百個人被一舉消滅;屍體裝進棺材掩埋已經顯得過於緩慢,所以扔進迅疾奔流的羅訥河沖走。嫌疑犯人山人海,監獄人滿為犯。於是公共建築物的地窖、學校、修道院都被徵用為臨時監獄。而“死神的鐮刀很快就會砍來,同一個人躺在同一堆稻草上取暖的時間,難得長達一夜以上。
”【2】在臨時監獄之一——市政府的地窖中,中午剛被草草審判的六十四個犯人絕望地坐在這個陰冷黑暗又潮溼的處所中,在自己的墳墓邊消沉、等待。
在戰爭這個特殊背景下,“空間透過一種廢除時間的‘結巴’加入了語言。”【3】依據亨利·列斐伏爾、米歇爾·福柯等人的研究論述,二十世紀產生了對空間的不同認識,使其從以往的死板、空洞並且靜止、勻質的處境中解脫出來,成為了具有生產性的、內涵著政治與經濟、滲透著權力與技術的有機容器。文字中的里昂城,由一個正常執行的城市生活空間轉變為遍地監獄與犯人的罪惡空間。學校、修道院作為傳授知識、培養良知與維護理性的場所,被徵用來做臨時監獄。原來擁有合法市民身份的人民在“剷除里昂”的革命政策下發實施後轉變為暴民和犯人,使得監獄人滿為患。其中,市政廳的地窖作為臨時監獄之一,是小說敘事主要的發生地和承載地,以往的日常儲藏空間變成死亡通道。依據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對於“地窖”意象的“非理性”、“陰暗存在”的判斷和論述,房屋的垂直性由地窖與閣樓兩級來確保,相對於屋頂的理性象徵,地窖則是埋在地下的瘋狂,被牆圍住的衝突。
【4】“在地窖裡,無論白天黑夜總是充滿陰暗。即使手裡舉著燭臺,地窖裡的人還是看見影子在黑色的牆上跳動”【5】犯人們被從地面以上的理性空間驅逐,置於黑暗恐怖的非理性場所,這是戰爭的非理性本質特徵的文字顯現。這一切空間的變易、摺疊的背後是政治權力與技術的施行。空間作為權力鬥爭的場所,承載革命與戰爭的擴張和入侵。由此罪惡的死亡空間生產出的非理性、恐懼又治理著空間處所中的人——八十多位犯人。他們守在自己的死亡關口、墳墓旁邊,在赴刑之前感受著死亡的在場。“他們大多數人一動不動,一言不發地靠在這陰暗的地窖裡,就像待在他們的墳墓旁邊……”【6】地窖處於地下方位,一般不用來作為居住空間,同時其方位也與墳墓類似。而墳墓,如福柯在《不同的空間》中定義的,它構成了“另一個城市”,在那裡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黑暗的寓所。”【7】小說中,墳墓不再是城市用地規劃中的一塊固定場地,將被剷除的里昂遍地造出監獄與墳墓。
二、世俗空間的復歸
在地窖這個陰暗寧靜的死亡空間中,由於兩個人的偶然重逢,打破這座活人墳墓的平靜,進而使它再次變易,成為舉行與見證婚禮的神聖空間:死水般的沉靜中新一批犯人到來,希望像地窖前屋壁爐中微弱的爐火,閃爍又熄滅,僅僅激發了他們作為先來者的空間佔有權被侵犯的冷冷敵意。非理性繼續在地窖中佔據上位。然而一聲來自少女的驚喜的尖叫完全打破了這個死亡空間絕望的寧靜,這聲音“聽上去就分外悅耳、爽朗,彷彿來自另一個世界。”
【8】是新到的犯人中一位少女看到了自己誤以為早已死去的未婚夫羅伯特,勇敢的少女在入獄之前經歷了尋找、質問、被欺騙,認為在預計的婚禮當天跟隨佩西將軍去作戰的未婚夫已死,於是主動加入到將被處死的犯人隊伍中來,力求赴死以實現與心愛的人團聚。兩人的意外重逢和訴說使得其餘八十多位心如死水的犯人產生了特殊時期的共情,沉浸在一對年輕、真摯戀人的激動與真情中,甚而“每個人都忘卻了自己的命運。”
【9】其後這一氛圍的感染繼續升級,人們因為少女臨終的遺憾——沒能成為羅伯特的正式妻子,提議在地窖中為其舉行婚禮,而犯人中恰好有一位因不願宣誓而獲罪的神父。
【10】在犯人們的齊力協作中,臨時搭建的祭壇、簡陋的花冠、小小的婚房完成了一場臨終的婚禮。
“空間不是純粹的單純的。人們客觀地計劃空間,透過實踐手段,物質性地作用於空間。所以,沒有地地道道或純正的空間,只有按照一般社會結構內某種特殊群體發展起來的一定模式(也就是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空間。”
【11】列斐伏爾在《空間與時間》一文中如是闡述。地窖的空間性質在監獄的基礎上再次發生變易,由死亡空間墳墓轉而成為可以舉辦神聖婚禮的教堂,原因是一對戀人的意外重逢。人類情感與理性的強烈顯現將犯人們從死亡空間中解救,空間氛圍從非理性、死亡與恐懼轉變成神聖信仰、希望與幸福。其次,婚禮過後人們出於善意又商議騰出小小裡屋做一對新人的婚房,以使他們的婚禮儀式完整。此時,神聖空間又實現了向世俗空間的過渡,在臨時監獄的死亡空間性質未曾改變的基礎上地窖幾次變更空間性質,是戰爭導致的死亡空間由於人的理性精神與美好情感再次向著生活空間迴歸的過程,究其本質,是人的美好情感與理性精神對空間徵用的某種抵抗和勝利。在此,空間顯然已不再是空洞、勻質且靜止的被動存在,它透過戰爭背後的政治權力生產非理性:血腥與瘋狂,又透過人類心靈中美好的部分生產希望與幸福。列斐伏爾認為“空間是在歷史發展中產生的,並隨歷史的演變而重新結構和轉化。”
【12】 文字中時間線索已經淡去,空間的一系列演變均在大革命的宏觀背景下展開和實現,它既不是原封不動地繼承自先前的歷史,也不是變動不居的。政治權力與人的理性力量的較量改變著空間的性質。《空間的生產》中如是談空間的實現:空間既是生產的工具,也是消費的工具;既是統治的工具,也是抵抗的工具。顯然,它處在各類勢力的較量之下,並在各類勢力的較量中獲得自身的實現。
【13】福柯進一步談到空間與政治的關係,認為建築本身並無所謂壓迫或解放,並無所謂控制或者自由,“它隨時勢而定,一個建築和空間只有在被實踐和操作時才能起到壓迫或者解放的作用,也就是說,只有被有意地運用到統治技術中時,建築才能發揮控制和規訓的功能。
【14】發生在地窖中的空間變易從政治權力層面解讀即同時作為統治工具與抵抗工具,鬥爭的結果是抵抗的勝利,人們在世俗存在的極端困境中為自己尋到神聖一隅,僅是置身其中已經是勝利的宣示。
-
5 #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1、小說《里昂的婚禮》延續了茨威格一貫的寫作風格:主題鮮明,描寫細膩而大膽,風格濃烈潑辣且幽默詼諧。
比如作品最後寫道:人生常有奇妙的事發生,奇蹟卻並不多見。一梭梭子彈朝著他們打來,接著士兵把流血不止的屍體扔進羅訥河。
只有那頂花冠在波浪上漫無目的地,非常異樣地在滾滾向前的波浪上面漂浮了一陣,最後這頂花冠也終於消失了。
至於這個從死神嘴邊奪得的,令人紀念的婚姻記憶就這樣被人忘卻!
2、作品中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同時,作品中強烈的抒情色彩也令人傾倒。
3、小說中擅長刻畫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茨威格筆下的女子,都是丰姿華美、痴情多感的,她們帶著偏執與渴望,一下子栽進愛情中,永不言悔。
但這些命薄緣淺的女人,總是難以逃脫被傷害的宿命,靈魂深處烙上了永遠的疼痛。如同一名心靈捕手,茨威格總能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洞燭人類心靈深處最隱秘的一隅。
同時,茨威格又是殘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把人物的內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撕剝開來,將那些不曾示人的思想情感赤裸裸地暴露在Sunny之下。所以,在每個看似平淡的人物、故事背後,都蘊藏著複雜無比的情感波瀾。
-
6 # 八戒心說
茨威格這位作家一向以對心理細微描寫著稱。
他深受弗洛伊德分析學派的影響,通常以寬廣的時間度和最大限度的同理心去展示,分析人們的行為。
儘管他生活的年代戰火紛飛,人性無情地向他展示出最殘酷的一面,如在恐懼裡,人性被扭曲成荒誕的樣子,折射出原始而粗魯的眾生相,但即使在時失控的命運驅使下,他依然以筆為戎,展現出極大的堅毅和忍耐,向人門們講述了曾經文明有序的昨日世界。
危機之中的真愛令死亡黯然失色,文明仍能戰勝本能。
-
7 # 嵐嵐049
《里昂的婚禮》在萬惡的統治者鎮壓下奮起反抗的普通百姓受到殘酷的屠殺,一對新人來不及完婚就投入戰鬥,而新娘在得知新郎死亡的訊息為了愛情痛罵儈子手被關入監獄,新娘並不懼怕死亡期待著另一個世界與新郎相聚,在獄中竟然遇到新郎還活著,兩人奮不顧身的擁抱愛情感染了獄中那些等待著死亡麻木冷漠的人情,人們自發的為他們舉行了獄中婚禮,在生命的最後激發了他們的善良和對生命無畏的精神,它使他們釋然,不再畏懼將要面臨的命運,表現了強大的愛情力量,使人們在生命的盡頭能坦然面對,同時也盪滌著人們庸俗的靈魂,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境界。
-
8 # 諾頓與蘇更生
《里昂的婚禮》是茨威格的一篇短篇小說,在讀完這篇小說之後,你會發現,在茨威格的小說創作中,“情感,激情,女性”是他創作的三大主題。他的寫作方法與中國讀者的審美意識相通,主要就是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來展現出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動。
《里昂的婚禮》這篇小說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腐朽的政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不僅為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也推動了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法國的革命是在人民流血的基本下成立的。在法國暴動的史冊裡,曾有這最血腥的一頁就是里昂暴動。《里昂的婚禮》就在這座城市裡發生。
在殘忍血腥的環境中,人們之間充斥的是一種冷漠,敵意,人與人之間不再有這關愛與救贖。有一群犯人被押送在地窖裡面,一動不動,不再對生抱有任何希望,心如死灰的靠在牆角里。空氣當中充滿了緊張,恐懼與寂靜。
就在這樣一種環境中,一聲爽朗,清脆,玲瓏般的姑娘聲音打破了這黑暗的寂靜。這位姑娘是里昂城裡一位馬上就要出嫁的姑娘,可是他的丈夫被抓走了,婚禮的日子也是他們即將鮮血橫流的那一天。姑娘的美好願望與當下所處的這場里昂浩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像是一個凸透鏡放大了里昂還存在的人性美。
最後是這位姑娘與自己的心愛之人在這間死屋為他們進行了婚禮,他們愉快放鬆的度過了死前的前一夜。第二天早上士兵就來帶這批犯人上刑場,打頭的是青年軍官和那位頭戴鮮花的姑娘,懷著堅定的步伐勇往直前。里昂的這場婚禮使牢獄之中的這些普通人變成了勇士,雖然曾發生奇蹟,但最後他們還是沒能在九死一生中獲救,他們被一顆顆子彈撂倒在地,新娘頭上的鮮花也墜落了。
《里昂的婚禮》篇幅不長,卻寫的一波三折,扣人心絃,以簡潔的文字寫出了里昂城裡黑暗的悽風苦雨,我們終究是無法釋懷在這樣的環境中的婚禮,它帶給我們的是震撼,是敬畏。而這也是茨威格寫作中想要我們讀者達到的閱讀視野,他善於描寫那些平平無奇的人卻有著大大的力量;善於刻畫在青年男女在經歷情感歷程中的痛苦回憶,使我們讀者發現一個“陌生而又吸引的情感世界”最後產生共鳴,獲得我們心靈的救贖。
回覆列表
在茨威格的小說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里昂的婚禮》是最短的一篇。
故事發生1793年,法國的里昂發生了一起叛亂。
法蘭西國民議會針對里昂的叛亂提出一項議案,欲將整座城市夷為平地。
一時間,這座城市殺人如麻、血流成河,監獄裡人滿為患。於是公共建築、學校以及修道院的地窖也成了疑犯的關押處。
在市政廳地窖的疑犯中有一個叫羅伯特的青年,他是市政府官員的兒子。動亂髮生的這一天,正好是羅伯特和他青梅竹馬的戀人結婚的日子。作為佩西部隊的一員,他需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來不及完婚,便追隨著保皇黨將軍進行突圍。隨後一連幾個月音信杳無。新娘只能祈禱他越過邊界,逃往瑞士。
之後傳來各種真假難辨的訊息。為營救新郎,新娘四處奔走。當她得知新郎已不在人世,便摘下革命徽章,大罵“里昂劊子手”富歇,最後因為觸怒了當權人物,也被抓起來關到監獄裡。生命對此時的新娘已經沒有意義,一想到很快就能在另一個世界見到最愛,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滿足。
然而,就在這一刻,在地窖關押的疑犯中,新娘看見了自己“已經死去”的未婚夫!
激動的新娘向獄友們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前一刻還疲憊不堪、冷漠、不友好的人們被眼前的這一幕真情所感動,他們暫時忘記了自己的命運,圍在新人的旁邊,對他們表示祝賀或同情。
“但是這個激動的姑娘高傲地拒絕了別人的憐憫。不,她是幸福的,徹底的幸福,因為她知道,她可以和她的摯愛共赴黃泉,誰也不需要為誰難過。只有一點美中不足,那就是她還沒有隨他的姓氏,不能作為他真正的妻子去見天主。”
於是,獄友中一位神父表示,願意為他們主持完婚儀式,完成她的願望。
新娘激動的情緒感動了所有的獄友,人們紛紛行動起來,利用有限的物件佈置了一個簡單的祭壇。就連看守計程車兵也被感染,“沒有打擾他們,只是站在門口,也成為這場特殊婚禮的安靜的見證人。”
“在這一秒鐘,沒有人想到死亡,即使是感覺到死亡的人,也對此不再恐懼。”
最令人感動的是,獄友們把兩間獄室中裡面的那一間騰出來,作為新人的婚房,度過他們的新婚之夜,也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夜。其他所有的人心甘情願地擠在外屋中,為他們靜靜地守候。
“他們在新人身後輕輕地關上了房門,沒有人敢對他們的新婚之夜說一句不得體的玩笑話,因為他們心中都洋溢著一種莊嚴的情感。
既然自己的命運不受控制,何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別人帶來幸福呢!每個人對這場婚禮都是心存感激,因為它使他們釋然,不再去考慮即將面臨的命運。他們在黑暗中零散地躺在草褥上,或醒著或睡著,直到天亮。在這個呼吸聲起伏的房間裡,聽不到一聲嘆息。”
最後,關在監獄裡的這些疑犯全都被槍殺了,他們所期待的奇蹟並未從出現。
正如作者所言,“生活中的確充滿了奇妙的事情,但真正的奇蹟卻是很少。”
這個故事雖短,卻能觸人心絃。女孩對愛情的執著、義無反顧不僅感動了在非常情況下麻木而冷漠的囚犯,讓他們在生命的盡頭能坦然面對死亡,而且也盪滌著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等庸俗的靈魂。
被物慾價值觀浸淫久了,靈魂難免會變得庸俗而油膩。
而文學的價值就在於,當我們不可避免地變得油膩的時候,文學能讓我們變得不那麼猥瑣。
文學創作可以有許許多多的主題,其中兩個經久不衰的、可說是永恆的主題就是愛情和死亡。
尤其當兩者結合到一起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悲壯而絢麗的效果。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中國的譬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外國的譬如《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在冥冥中彷彿形成了一種暗示,完美的愛情是與死亡聯絡在一起的。或者僅存在於童話故事中。幾乎所有的童話故事結尾都是“從此,王子與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至於柴米油鹽、屎屁尿涕是我等凡夫俗子要操心的,王子與公主只需要愛情。
如果人間煙火中的凡夫俗子也只關心愛情,結局就只有不言而喻的一個。
也正因為如此,不顧一切的悲壯愛情看起來才那麼的絢爛多彩,就像燃放的煙花。看官只管欣賞美麗,只有清潔工才會注意燃完的灰燼和剩下的垃圾。
雖然如此,愛情依然令人嚮往。
儘管誰也沒有真正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