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心初雪

    我同意這樣的說話。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有的孩子會有樣學樣,包括父母的說話的方式。

    如果脾氣暴躁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脾氣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不懂的孝敬老人的父母,那將來,他的孩子也會像他父母一樣,不孝敬老人。就以我身邊的幾個例子來說吧!

    1我家鄰居,在他奶奶有病的時候,他媽媽沒有帶他奶奶去看病,也不讓他爸爸帶他奶奶去病,(因他奶奶年紀大了,去看病必須要有一個家屬陪護)直到他奶奶病死,他媽媽都沒有去伺候他奶奶一次,現在到他媽媽病了,他老婆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媽媽。

    2我家大寶的同學,他父母是個脾氣暴躁的的人,有一次他家的孩子在學校受點小傷了,他父母到學校也不問原因,直接就罵學校的老師,說老師沒有把他家的孩子看好,讓他的孩子受傷了。老師說他家的孩子,他的東西是他,人家的東西也是他的,別人不給他,他就直接打其他的小朋友。

    3某天,公公和婆婆因為點事,吵起來了,吵架的過程中,公公無意間說了句髒話。說著也沒在意,第二天,大寶和二寶吵架了,兩個人就學著他爺說的髒話在那對罵,我聽到了立馬制止了。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懂得可多了。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有些地方還是要避諱點好,無論是說話,還是行為。

  • 2 # 提神薑湯

    很想對【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同意嗎?】這個問題發表我的看法。

    人常說:“一娘養九子,個個不一樣”。在遺傳基因上孩子與父母或兄妹之間長相上有相似的地方。在行為方式上孩子潛移默化地受父母行為的影響。

    但是,這一點不是一程不變的,隨著孩子接受的教育,對知識的積累和認知提升,在某種程度上就不很父母一樣。

    正因為這點父母才會嘔心瀝血地供我們上學讀書,因為他們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不希望我們以後成為他們的樣子。

    至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就看種得“瓜”和“豆”生長的環境。接受知識的養分,長成的“瓜”和“豆”就會得到改良。也不是以前的“瓜”和“豆”。

    所以我不同意之前問題的觀點

    父母要想讓孩子以後跟自己不一樣,就讓她們接受知識的薰陶吧。

  • 3 # 小小妖王講故事

    當然同意了!

    那時候上大學,我和舍友一起坐地鐵去新街口。

    那時候應該是五月份吧,我同學穿的是一個及膝的裙子。

    一個小男孩和他爸爸站在我們身邊

    我和同學還在聊天,突然那個小男孩掀起我同學的裙子,不是掀一下就放下,而是一直掀開,沒放手。

    幸虧我同學那天穿的是不透的黑色絲襪(比打底褲薄),雖然這樣,我同學一下子臉紅了,畢業20歲的姑娘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掀裙子,真的很丟臉!

    看她氣的說不出話,我轉頭跟男孩爸爸講,你兒子你管不管!

    那男的裝沒聽見!

    然後我叫開了

    有個臭.流.氓讓他兒子掀人女孩裙子!

    小小年紀就被教成這樣!

    後來車上一群人跑過來了,那男的就說小孩子淘氣巴拉巴拉……

    老話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絕對有道理!

  • 4 # 順其自然就是這樣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

    孩子是用廣闊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還是用狹隘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關鍵在於父母。

    我們去看待世界的角度,很多都是來自於父母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家路金波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她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父母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對待世界的態度去感染孩子,你的格局越大,孩子的結局就會越好。

    有人曾說,“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父母是影印機,孩子就是複製品,許多問題,我們要從源頭找,而不是去怪結果。”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能教育出貴子的,一定是貴門。

    一個在很狹隘的家庭裡成長出來的人,人格必定不高貴。

    所謂的貴,並不是財富的多少,而貴在父母的胸懷,貴在父母的格局,貴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貴在父母的言傳身教。

    還記得前不久網友分享的一個影片:

    在杭州一家商場的遊樂場,因為一個女孩誤踩了一個男孩的腳,小女孩的媽媽一直在道歉。

    而小男孩的媽媽則顯得不依不撓,不斷歇斯底里的咆哮,全然不顧老公在身邊勸慰、兒子已經被嚇哭,此時男孩的媽媽已經情緒失控,儀態盡失。

    斤斤計較的父母,最後往往養出膽小懦弱,或者同樣愛計較的孩子。

    古人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會打洞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宿命。

    與其苦口婆心的去打罵孩子,去選擇和挑剔好學校好老師,去怪責社會的各種弊端和缺陷,不如從父母自身找原因。

  • 5 # 臭小咪咩

    不贊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等,不能按照父母的意願給孩子強加某種方向發展,而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發光發亮。

  • 6 # 品讀小屋

    不是絕對的,但是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從小就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大。

    比如自私的父母必定會造就一個自私的孩子來,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很多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都會從父母哪裡傳承。

    當然,也有例外。當孩子受到一定的良好的文化教育(學校)後,也可能認識和改變自己之前的不足。

    但大多數還是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造就什麼樣孩子。

  • 7 # 飯後餘談

    我不完全同意。

    確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確實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就是特別反感父母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那麼孩子就會用一輩子去規避這些ta所反感的事。

    有人從小缺愛卻懂得愛人,有人從小生活在幸福美滿的家庭卻是個出軌家暴的渣男,所以我不敢亂下定論,畢竟環境的影響比父母的影響大的多。

    記得《我是餘歡水》男主角父親是個酗酒如魔的家暴男,但他並沒有成為這樣一個父親,反而是一個愛子如命,體諒妻子的好男人!

    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擺脫,一個人到底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能說與家庭的無關,但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更確切的說是有一定機率,很多事情都有雙面性,所以我無法反駁這個觀點也無法認同這個觀點。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除了把孩子往正道上引領,還得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與足夠的親情關懷。

  • 8 # 心靈筆痕

    個人覺得,如果說是人生的前三十年,我認為是正確的,子女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如果從整個人生來看,或者說是已經三十之後的人來看,這句話就不是很正確了!就像林肯曾說的那樣“一個人三十之前無需為自己的臉面負責,但是三十之後就要為自己的臉負責啦”!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事件:記者採訪一個成功的男人,問他為什麼會這樣成功?中年男人是這樣回答的:我有一個酗酒的父親,每次醉酒就毒打我的母親,而我的母親是個妓女!後來我發誓不要走上他們的老路!所以我有什麼辦法呢?而後記者又採訪一個監獄裡的囚犯,囚犯是這樣說的:我母親是妓女,父親酗酒,暴力!從小在這樣的家裡,現在這樣我有什麼辦法?

    其實這兩個人是親兄弟

  • 9 # 淡忘無憂

    父母是孩子一生陪伴的親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潛默移化的傳導給孩子,父母為人處世做人的方式,也會在孩子身上提現出來。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了能用所作為,健健康康長大,平平安安度過一生,所以,竭盡所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都給與他們。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說的比較籠統,但是有道理,相信70後以前出生的人,都看過一部印度電影《流浪者》,是在80年代初全國陸續上映的電影,記得那時候看場電影,父母騎著老二八腳踏車,家裡兄弟姐妹四個全帶上,到臨近的棉紡廠,織染廠內的電影院,父母的電影票是單位發的,每次只有姐姐,哥哥一人一毛錢買票,我和弟弟免票,那時候,父母不管去哪裡,基本上都是帶著我們這幾個尾巴,上班了,就只有哥哥姐姐帶我和弟弟,唉,不能再說了,再說就跑題了。那部電影裡面描述就是一個孩子陰差陽錯被誤判的人生經歷,法官有一句話說好人的兒子就是好人,罪犯的兒子就是罪犯,沒想到因為自己的自大妄為害了自己孩子的一生。當然了這跟當時印度社會現象掛鉤,很正面的描述了這個孩子從小到大的親身經歷,直到最終面臨審判。孩子始終是無辜者,受害者,到最終的連累者。因為父母當時還為法官的那句話跟鄰家的叔叔阿姨爭辯過,最後是不歡而散,記憶深刻。只記得當時爸爸回到家給我們子女說,不管以後遇到什麼難題,不能放棄自己最親近的人,不能為了榮華富貴不認自己的家人,這句話也在父親身上得到了驗證,父親真的做到在奶奶過世後,將三伯家的三個孩子領到身邊帶大,三伯和嬸嬸在最小的孩子出生三個月的時候陸續過世,也是父母接手養育他們,大家要知道,在那個艱苦歲月,養活7個孩子有多大難度,就這樣,父親之至過世前還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就是吃虧是福!如果有時間了,我建議大家可以再去回顧看看這部電影,裡面講了很多關於人性,人心的事物,相信看過了,大家對待孩子教育都會有很好的提升。

    我們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平時接觸的人和事充分提現了我們的三觀和做人的底線,當孩子身上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及時發現,和及時糾錯,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然後他們用他們看到的,聽見的用雙手在紙上圖畫。

    中國有句老話,小孩子3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有了《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寓言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一出生的壞人,只有被汙染的環境渲染了人性。老鼠的兒子貓會心疼嗎?孩子教育還是要從自身出發,不要等到別人出手教訓了,再來後悔。

  • 10 # 又小令

    不太認同,我不否認,父母對孩子成長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孩子後期上學,後期經歷過種種獲得的感悟、經歷,都可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世界觀。長大之後,孩子獨立,是一個個體,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能夠明辨是非,能夠深思熟慮選擇自己的未來方向。

  • 11 # 誰言了愛麗

    基本同意,孩子從出生後,本身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怎麼描繪教育他,不僅自己要優秀,還更要有自律精神,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言傳不如身教,所以大部分父母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不過也有特殊情況,父母優秀孩子不學好,多數是嬌寵慣的,還有父母不咋地,孩子特別優秀的,這種情況是孩子或許過於成熟,特別懂事,看不慣父母不求上進,碌碌無為的樣子,自己不甘人後,努力奮鬥,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 12 # 秦嶺山下一莽夫

    80後寶媽一枚,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咋樣孩子就咋樣,這個不完全是這樣!大人和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和自家大人一樣。

    我和老公都是內向,不善於言語之人,但我兒子卻性格外向張揚,這一點和我們正好相反。

    我鄰居夫妻二人都通情達理,和鄰里和睦相處,但其子雖受過高等教育卻咄咄逼人,對老少都出言不遜,甚至對自己父母還拳打腳踢。

    老家村子裡有對夫妻,男的天生殘疾,女的天生啞巴,生了兩兒子,一點問題沒有,還一個比一個聰明能幹,如今都已成家立業,現在老兩口看看孫子孫女,整天也是樂呵呵的。

    可見,在子女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但子女畢竟是新的生命體,不會完全照父母特性去複製。

  • 13 # 陳宸宸2

    雖然現代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美國霸權主人,使全球不得安寧。

    舊社會讀書的人很少,解放後全國進行掃盲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了落後受捱打的硬道理。

    從此,全國人民大力培養子女成才,同時國家也大力培養人才。為此,現在社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時代,可以打破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定律。但得出了一個新定律:長江前浪帶後浪,後浪推前浪的前進浪濤!

  • 14 # 歐陽的日常生活趣事

    因人而異,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有很大影響,但是孩子自己的性格決定自己的最終行為。

  • 15 # 永不言敗勵志館

    感謝邀請!父母的行為舉止對孩子成長及生活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也有的家庭的孩子自律行為特別好,能夠區分好的習慣和壞的行為,這就是後天的培養和認知的引導方向問題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小孩時,要求小孩做到的,父母應該要首先做到。祝生活愉快!萬事如意!

  • 16 # 寧靜致遠66

    同意,孩子出生就張一張白紙,家長就是那張白紙上繪畫的彩筆,父母的教育很重要,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的心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應該做到身體力行,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最完美的童年,不僅要送給他們一個幸福且完整的家庭,也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來完美度過最快樂的童年時期,這才是對於孩子而言最珍貴的禮物。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耐心教育,關心孩子身心成長,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健康成長。

    一個孩子生活在充滿慈愛、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日後孩子也會成為健康、正直、樂觀向上的人,有作為的人,相反,可能會變成粗暴沒教養甚至危害社會的人。父母應該正確的教育孩子,令孩子健康成長。首先,要多與孩子溝通。其次,要和孩子做朋友。最後,要多陪伴。

  • 17 # 成君讀書進化論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我認為要一分為二來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孩子透過父母開始瞭解這個世界,瞭解關係,懂得規則,所以孩子會先模仿父母的做法,而父母的引導才是最關鍵的,如果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沒法發展出自我的時候,孩子就會和父母一樣,而往往這樣的孩子心裡會很痛苦壓抑。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允許孩子精神獨立,他們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意志的話,孩子就能活自己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因為孩子是未來,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他是可以和父母不一樣的,但是也不要過於追求不一樣,很多孩子考大學都想遠離父母,住在南方想去北方,住在北方想去南方,這種就是比較極端,因為無論怎樣父母把生命給了你就是最大的禮物了,所以一定要合理看待,保持溝通。

  • 18 # 老樹時光倒流

    這種觀點看法是否太過絕對和武斷呢?我是並不認同這種觀點的。無錯,父母是孩子的最早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態度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但是隻能說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其中影響之一,並非是全部,而社會的其它的教育、氛圍的影響作用也並不少。特別是對一個處在成長階段中的人來說,隨著年紀增大,分辯能力的提高,而以前的家庭影響力就會逐漸減弱的了,他們會自我認為父母好的就繼續保持,不好的就會遺棄的了。

    當然,所謂“好與壞”,是由他個人觀點所認定的,很大程度是受社會氛圍的影響,而且是受群內圈子的影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

    一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所接觸到讓他信服的人,其對他的影響力尤甚於其它的任何的影響,如果他遇上了“良師益友”般的人,他的言行、態度、三觀都會跟著有很大的改變。而同樣他接觸到他所信服的人是哪些“頑劣損友”時,他就很有可能會成為他們的一丘之貉了。

    能夠明白這樣的道理,我們就不會把父母的為人與子女的為人等同起來了,至少不會認為是絕對的、必然的了。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他們的做人、處世、行事的態度、價值觀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正所謂“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就是這個原因了。父母的為人是什麼樣的,這無可否認,是對子女有著極大的影響,但充其量只是對孩子成長中影響的其中一部分。而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氛圍亦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遇到了一個人生中的導師,就會令他逐漸形成了人生價值觀的良好取捨,也就是說起到影響這一個人走向的問題,總之任何單方面的影響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人畢竟是很複雜的,並非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麼簡單的。

  • 19 # 繆老師妙筆生花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從教育的角度上來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大機率上也是正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的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不管不問,把帶孩子的活兒全都扔給了自己家的老人。即便是孩子成年後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也不能歸功於自己的父母。這種情況也應該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吧,只不過這瓜和豆質量的確不怎麼樣。

    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認真研究孩子的學前教育問題。他們懂得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不會去看電視,或者是刷手機玩遊戲。他們會認認真真的在孩子身邊工作,或者是找本書靜靜地坐在孩子身邊看。這種情況下同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這瓜和豆的質量就比前一種瓜和豆,要強上不知道多少倍了。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年代的孩子有很多都比較脆弱,經不起批評。所以學校的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看父母下菜碟。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父母是通情達理的人,能跟老師能夠站在同樣的角度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考慮。老師就會多管一下這個孩子。

    可是如果父母本身就不太講理,也不懂教育,更不願意配合學校的老師。那這些父母的孩子,就會被老師邊緣化,甚至放棄掉。這也算是一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吧?

    說到這兒恐怕會有些槓精要跳出來了,說:我們家隔壁鄰居,父母兩個人都不怎麼樣,也不關心教育,可孩子成績還是出類拔萃的。

    我想說的是,教育的結果是成人而不是成績。有的人即使成績好也未必能成人,有些人成績不好,但他是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父母不關心教育,也不願意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孩子反而成績又好也能成人,甚至在成年之後做出了一番大事業。那我只能說有的人買彩票還能中大獎,但是你不能指望所有人買彩票都會中大獎。

    每個人的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到學校教育,再走向社會教育最終進行自我教育。在整個的教育過程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也是最初的一環。

    我們做家長的,如果在家庭教育上不夠用心。那隻能靠後面的三項教育來彌補。如果我們把家庭教育做得很好,後面三項教育就是添磚加瓦。

    願我們心中有好瓜,手中有好豆,做稱職的父母,共勉!

    我是繆登峰,十年考察千所大學,家有萌娃深通育兒。

  • 20 # 云爾23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說明遺傳這事是真格的。原生態家庭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了下一代,這是真真的。老家鄰居有一對夫妻爭吵打架了一輩子,附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生的子女也傳承了他們的衣缽,把爭吵當成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因為從小到大身處父母關係惡劣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太大了。在他們的字典裡沒有容忍大度這幾個字。

    有一句話說得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個從小生活在父母關係和諧的幸福家庭的人,是幸運的,他們也會把這種幸福傳承給自己的下一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了,碰到初戀,你會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