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言一點
-
2 # 姚耀1188
這要看各地的稟賦條件和省級規劃。一般來說,省城在政治、文化、教育及第三產業上肯定佔有領先位置。省域副中心往往承擔省內主要製造業及現代科創產業的發展,剃度轉移上接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承接,此外,還可能在物流等層面提供支援。
-
3 # 價值長城
這個取決於你準備投資多少錢決定!
資金大有資金大的專案,比如:房地產,旅遊山莊專案等等。
資金小有資金小的專案,比如:農家樂,垂釣等等。
-
4 # 臨山路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個省範圍內,各方面比較發達,在本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在行政級別上一般為“地市級”,雖然部分的省會城市也是“地市級”,但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綜合層面上還是要次於“省會城市”的,並且低於“副省級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為省會城市與一般城市之間的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經濟和人口上要強於一般地級市,在這種能級的城市裡發展的機會也是不錯的。
至於要發展什麼行業,這要看具體情況,如果資金量大發展房產、建築、旅遊、服務業都不錯,資金量小可發展相關大行業的輔助業務。
-
5 # 財神哥哥到你家了
因地制宜,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範圍內,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範圍,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且與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離、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重任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為省域中心城市與一般城市之間的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6 # AI讀盤
首先,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本身在全國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影響力和知名度,在省內城市綜合排名中除省會外,一般排名第二位或者第三位。
其次,省會城市作為全省的政治、金融和經濟中心,副中心城市一般會錯開領域發展,成為文化旅遊、製造業、交通等中心,以免和省會城市爭奪資源,也防止省會城市承載功能過多,大城市病較重,而省內其他城市被吸血過多,不利於全省城市的統籌發展。
以河南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為例,省委檔案定位為:
一是區域經濟中心,加快行政區域調整,提升產業、人口、科技、資訊等經濟要素集聚能力,輻射帶動洛陽都市圈發展。
二是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結合好產業與院所,全力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資訊、節能環保等先進製造業叢集。
三是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打通南北向高鐵通道,拓展洛陽機場集疏功能,增開國際航線,構建功能完善、運作高效的現代立體交通網路。
四是國際人文交往中心。發揮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吸引力,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
7 # 衝突夢魘
房地產
我這樣說的根據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現在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抓手還是房地產,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實體經濟的發展是要有一個過程的,為什麼大家不搞實體經濟?就是因為實體經濟投資大,見效慢,中間涉及的諸多程式,即使出臺了具體的制度,中間的推進過程至少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二是房地產作為我們經濟推動的主要增長點,還是很必須的,我國的人口紅利還在,房子還是剛需,另外一個就是5G的推進速度,確實很快,但是與5g配套的人才、裝置、知識還沒有跟上,這中間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那麼我們的經濟靠什麼發展呢我覺得還是房地產加上基建。如果有錢的話,就投資於房地產或相關的行業,至少在十年之內,這種現狀應該不會改變。
回覆列表
上世紀90年代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城市佈局和發展的“一特五大”戰略:即重點發展武漢這一個特大城市,並將當時的中等城市荊沙(即今荊州)、黃石、襄樊(現襄陽)、宜昌、十堰5市發展為大城市。到2000年底,除十堰外,其他4市都越過了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50萬人的大城市“門檻”。至此,“一特五大”戰略目標基本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全省的城鎮體系應當有新的佈局和發展思路。人多地廣、地域上東e68a84e79fa5e9819331333361303031窄西寬,而省會武漢又偏於鄂東,客觀上需要在西部地區有一兩個城市當武漢市的“二傳手”。很有必要在發揮武漢這一全省中心城市龍頭作用的同時,確立“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根據有關方面的建議,決定集中精力建設一個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漢,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一主兩副”戰略應運而生。2003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城鎮建設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陽的發展”、“宜昌和襄陽要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和周邊城鎮相對密集、人口與產業較為集中的優勢,最佳化和整合資源,做好大都市區發展規劃,實現區域內城鎮合理分工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形成強有力的群體效應,更好地發揮其對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輻射帶動作用2015年,宜昌的GDP總量已經達到3384.8億元,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339.1億元,是名副其實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路和做法,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一些省份也將這一概念應用於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發展戰略中。此後,河南洛陽、開封,安徽蕪湖,四川綿陽、宜賓,山西大同,湖南常德、衡陽、岳陽,江西九江、贛州等,甘肅酒泉、嘉峪關等,廣東湛江、深圳等分別在政府有關檔案或規劃中被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可以借力省內中心城市的產業溢位,實現產業的升級和發展,也可以借鑑和套用上世紀香港東莞模式實現省內城市間的前店後廠,實現資訊流,物流與當地人流的綜合運用,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