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小吳日常記
-
2 # 硯子在鄉村
首先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1 .隱蔽的棲息介質。①便於黃鱔自由活動、“立柱”出水呼吸和自由攝食;
②營造和保持適宜的溫度條件;
④可以分散群體密度。另外,有土養殖時採用埂溝相間式較為理想;無土網箱養殖時,繁密的水草必須充滿全網箱。
2 .水環境。主要包括水溫、水深和水質三個方面。①水溫。快速養鱔應儘可能保持水溫在21 ~28 ℃之間;
②水深。黃鱔養殖水體不宜太深。實踐證明,鱔池適宜水深在5 - 20 釐米不等。但也可培植大量人工水草,支撐黃鱔身體在深水池或無土網箱中正常生活和快速生長;
④氣溫。近水面的氣溫不宜超過28 ℃,否則會影響黃鱔的正常呼吸。解決的方法是大量種植水草和搭遮蔭棚。
科學放養
1 .選擇優質苗種。快速養鱔應選擇體色深黃有大黑斑、無病無傷、敏感、爭逃力強的種類。
2 .合理密養。常規養殖,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約50 克的個體,密度為2 千克左右最為合理。同時,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汙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則應減少。黃鱔規格大、放養總重可增加;規格小,放養總量應減少。有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大;無經驗者放養密度小。
3 .大小分級分池。大小鱔同池或同網箱混養,整體增重倍數低,即整體生長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購的“統貨”,至少要分三個以上的等級飼養,分的等級越多,越利於養殖和整體快速增重。
4 .適時分養。隨著養殖生長,同池或同網箱中黃鱔個體出現大小差異,而且懸殊不斷加大。當大小個體相差15 倍以上時,小個體即開始不敢與大個體爭食而導致營養缺乏,生長速度減緩,消瘦衰竭至發病,最後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有條件的要及時分養。
投餵質優量足的餌料
1 .餌料品種。人工養鱔投餵的餌料可分為三大類,即活餌、鮮餌和配合餌料。就人工養殖的生長速度來說,在活餌中,投餵蛆闖、蠅蛆生長速度最快;在鮮餌中,投餵動物肝臟生長速度最快;在配合餌料中,因配製成分和加工技術不同而生長速度各異。
2 .餌料加工。投餵黃鱔的帶硬殼和大塊的鮮餌必須先加工:螺殼要敲碎,蚌殼要剖開並將肉切碎,鮮魚畜禽內臟要切碎至黃鱔張口即可吞人的大小。鮮料也可用絞肉機絞碎成糊狀,與其他料拌合加工成混合餌料投餵。粉狀配合餌料或自配混合料,可用機械或手工加工成條狀或顆粒狀投餵。
3 .投餵方法。黃鱔馴喂到正常吃食後,每日投餌1 ~2 次,水溫18 ℃以下,每日投餌一次;水溫21 - 28 ℃,每日上午和傍晚各投餌一次。一般日投鮮餌量為鱔總量的3 % ~ 10% ,配合料為2 %~5 %。鮮料以在1 小時、配合料以在半小時內吃完為度。
以防為主消除病蟲害
1 .樹立防重於治的思想觀念,把每項預防措施落到實處。因黃鱔一旦發病,較難治癒甚至死亡,即使能控制病情,也會影響正常生長。
2 .採取綜合措施,控制和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①科學建場:選擇水源好、光照充足、背風向陽、環境安靜、不旱不澇的養鱔場。外部環境和鱔池本身進排水各自獨立、進水流暢、排汙徹底,鱔池大小、佈局、深度、數量及其他生產管理設施等“內部”條件配套;
②搞好放養前鱔池的清汙和消毒;
④苗種、餌料、工具消毒;
⑤定期投餵藥餌和消毒水體。
3 .儘量不用刺激性大的藥物。如使用漂白粉、甲醛等刺激性藥物在短期內會影響黃鱔的正常吃食,延緩黃鱔生長時間,故應儘可能尋找替代藥物。
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
1、催情產卵:當水溫達到 25-28攝氏度時,採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溶液注射催產,每尾雌鱔注射400-500個國際單位(IV),雄鱔減半,注射方法採用腹腔注射效果較好,且效應時間較短。親鱔注射藥物後,雌、雄親鱔按 2:1或 3:1的比例配,放入產卵池內經45-50小時可自產或擠出卵粒,人工授精時通常先採雌鱔的卵(擠卵或剖腹取卵),再解剖雄鱔取出精液,採用幹法授精。
2、孵化管理:孵化最適水溫為 22-28攝氏度,在最適範圍內,溫度越高,孵化率越高,一般在 25攝氏度時,需經 150小時(7-8天)左右孵出。剛孵出的鱔苗,全長為 12-20mm,鱔苗孵出後 3-4天,即可放育苗池中專門培育,此時兩者水溫的溫差不宜超過 3-5攝氏度。
-
3 # 鄉下曹十一
你好,感謝提問。
很多的豬牛羊肉成了他們桌上必不可少的佳餚之一,而一些海鮮以及魚類也深受他們的喜愛,一些黃鱔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皇上的肉不僅肉質鮮美,並且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很多人便抓住了這個特點,加入到了養殖黃鱔的行列當中。那麼應該如何養殖黃鱔,養殖黃鱔時需要注意的這幾個注意事項你知道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第一個養殖黃鱔時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項,就是如何進行種苗的選擇,養殖黃鱔這個行業人工養殖的時間可以說是比較短的一些技術還並不是非常的成熟,很多的東西以及養殖的技術還都在摸索的階段當中,所以沒有非常大的能力進行大規模的一些繁殖種苗。
所以一些種苗都是來自於捕捉或者購買一些野生的黃鱔進行養殖,那麼在挑選著一個種苗的時候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這個直接關係到以後帶給我們的利益。很多養殖黃鱔的新手,一開始的時候經驗比較少,所以非常容易受騙,在選擇購買種苗,最好的選擇無非就是自行捕捉或者是選擇一些有國家認證以及一些證明的地方進行正當的購買。
第二個在養殖黃鱔時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項,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讓他們能夠健康的生長,黃山對於生長的環境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但是這一方面往往都是讓很多的養殖戶比較容易忽略的一點,從而導致大量的黃鱔大批次的死亡,導致養殖失敗。
在一開始的時候養殖場的水不易過深,因為很多黃鱔雖然是生活在泥土裡面,但是他們也會在適當的時間內進行浮出水面呼吸,如果水太深的話,不利於他們呼吸,會影響他們的生長最佳的水深大約在15到三十釐米左右就可以,並且水質必須要乾淨,如果一旦發現水質發生了變化,要進行及時的更換。
第三個養殖黃鱔的注意事項,就是如何進行餌料的餵養,想必很多養殖黃鱔的養殖戶應該也都知道黃鱔是一種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他們主要會自己捕食一些小動物和小昆蟲小魚蝦來提供自己的生長,而一些養殖戶在養殖的時候會餵養它一些菜葉以及玉米雖然在養殖的過程當中,黃鱔會”自給自足“。
但是他們所選用的一些食物往往一些營養以及微量元素,並不能滿足他們自身的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逐漸的越來越消弱,身體內的營養也會越來越快,所以在餵養的時候要儘量的配合一些其他的飼料來進行餵養,給他們身體裡面的營養進行一下平衡。
-
4 # 客家阿正
1、選地建池
黃鱔的飼養池要有一定的抗風性、充足的光照、優質的水源。根據養殖數量控制好飼養池的大小,然後要鋪設好排灌措施,在進出水口要設立鐵絲網防止黃鱔出逃。建立好飼養池後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首先要將池塘注滿水,看是否有漏水現象。然後將其浸泡3天,浸泡4次左右。浸泡後在池底放入泥土與農家肥,再種植適量的水生植物。既能夠調控池塘的溫度,又可以讓黃鱔休息,其水位保持在15釐米左右。
2、放養魚苗
在放養魚苗前一週左右的時候,要對池塘進行消毒工作,全池均勻的潑灑生石灰。消毒後向池塘注水,池水的溫度不可與放養前魚苗生活的水溫相差過大。要保證黃鱔苗的優質,有著較強的生長能力,能夠儘快適應養殖環境,所有的黃鱔苗要保證大小差異不大,否則容易出現大吃小的現象。然後要根據養殖數量及養殖條件等控制好養殖密度。最好是與少量的泥鰍進行混養,這樣可有效的提高水體溶氧量。
3、養殖管理
黃鱔的飼料要求會隨著它生長階段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為了保證滿足黃鱔的營養需求,要合理調整飼料。例如在一週內的黃鱔苗主要飼料以浮游生物為主,所以我們要提高水體的肥力,培養浮游生物。黃鱔有著晚上進食的習慣,所以我們在養殖前期的時候每天傍晚需要適當投餵飼料。然後隨著黃鱔的生長年齡增加,可適當提早飼餵時間。兩週左右後每天投餵三次左右,保證有充足的營養供黃鱔的生長。
4、水質調節
水質是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我們著重注意的一點。由於天氣原因、餌料投餵及黃鱔糞便等會汙染水質,因此我們要定期調節好水質。每次投餵完飼料之後要注意及時撈出黃鱔未吃完的餌料。既要防止汙染水質,又要避免餌料變質導致黃鱔誤食。我們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好換水頻率,例如春季大約一週換一次水,夏季則需要4天左右換一次水。並且要經常注入新水,隨時保證水質。
-
5 # 食為天MIKE
我黃鱔養殖經歷了22年左右的摸索發展,其間曾經採用過水泥池養鱔、池塘養鱔、稻田養鱔、網箱養鱔等多種方式。水泥池養鱔又分為水泥池有土養殖和水泥池無土養殖,而水泥池無土養殖又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在網箱養殖中,實際上又有浮式網箱養殖、固定式網箱養殖、有土網箱養殖(俗稱“土池”)這三種方式。經眾多養鱔者實踐證明,目前較好的養殖方式為水泥池靜水無土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方式。
一是網箱養殖:網箱養殖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3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1.5米。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採用優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 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二是生態小池密養:小池密養具有預防疾病用藥準確、用藥量小,觀察、管理方便,徹底防逃,用水量小,便於繁育等優點。此法適合全國各地的黃鱔出產區。三是土池養殖:採用土池養殖黃鱔,改造1畝稻田,加上配套修建幾口觀察池,成本比網箱還低。土池養鱔採用泥埂代替了網箱的“跳板”,加上土池內水的深度為55釐米左右,管理非常方便。中國的稻田眾多,利用稻田直接開展黃鱔養殖,平時的管理、觀察、捕撈都很成問題,也不能夠形成產量。將稻田改建成土池便於集約化管理,容易形成較高的產量。此外,黃鱔池套養泥鰍亦是不錯的選擇。黃鱔、泥鰍種苗高產的關鍵在於種苗的選擇。一定要選用人工培育馴化的深黃大斑鱔或金黃小斑鱔,不能用雜色鱔苗和沒有透過馴化的鱔苗。放養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鱔1.3公斤為宜。泥鰍苗最好用人工培育的,因為人工培育的成活率高。
水質改良用底舒寧、益水寶、三效底改等來調節水質。
貯養和運輸:捕取的黃鱔,可分裝在木桶、水缸或小水泥池中,切勿放在盛過各種油類而洗不幹革命淨的容器中。剛捕起來的黃鱔,魚體和口中都附有泥沙汙物,必須經常換水。所換的水應儘量與鱔池的水質相同。貯藏時間超過1天的,每天換水一次,為了防止“燒桶”,一般每隔3小時翻動黃鱔一次,將底部的黃鱔翻上來。黃鱔將要死亡進,體表粘液大量脫落,致使水也發粘,此時切不可再換水,否則會加速黃鱔的死亡。鱔魚一經脫粘,如不立即宰殺,其頭部就要膨脹,隨之死亡。
其次要注意在缸口加有氣孔的蓋子或網罩,以防黃鱔竄跳出來。如果在每口缸內放8個泥鰍,利用其上下竄遊,可以避免黃鱔互相纏繞,增加黃鱔活動能力,提高貯養成活率。
-
6 # 小東看地球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釐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鱔魚為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全年均可進行放養。放養的鱔魚要求體質健康,游泳活潑,無疾病,無傷殘,規格大小均可。因鱔魚有大欺小、強欺弱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互撕咬殘食的現象,因此,同池飼養的鱔魚應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個體重在100—350克以上的,可放到待銷池內隨時出售;個體重在50克以上的,可放到養成池中,當年可長到商品規格;50克以下的,可放到苗種池中,當年能長到50克以上,可為來年鱔魚養成提供大規格鱔種。放養密度要根據放養規格及飼養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養1—5千克。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釐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釐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釐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適度的泥土30-60釐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 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因鱔魚能在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水位宜淺。水位應根據鱔魚規格而定,苗種池水位宜淺,一般為10 —20釐米。養成池可深些,一般為30—40釐米。待售池水位可淺些鱔魚耗氧量較高,喜清新水質。因此,應經常衝注新水。一般冬季每月換水1—2次,春秋季每星期換水1次,夏季每1—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在20—50%,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鱔池中形成微流水。在高溫季節,應增加換水次數,或在池上架植絲瓜、葡萄,以防烈日暴曬和降溫防暑。較大較深的養鱔池中,可混養少量羅非魚、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能起到清除殘餌糞便、淨化水質等作用。
準備鱔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搖蚊幼蟲、絲蚯蚓、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中投放螺螄或泥鰍等,任其繁殖,為鮮魚提供鮮活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黑光燈,引誘昆蟲入池。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週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餵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餵。投餵餌料經1—2天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餌,一般日投餌1次,投飼應在傍晚進行;亦可逐步提早投餵時間,馴化其白天攝食。在上午8時、下午4—5時各投餌1次。日投量佔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餌量要根據水溫高低、餌料質量、水質狀況等酌情增減。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餵,要求將飼料投入食臺,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
鱔魚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喜食鮮活餌料,如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蚯蚓、小魚蝦、蠶蛹、蠅蛆、螺螄、蚌蜆、大型浮游動物、畜禽內臟及蝌蚪等。餌料應保證鮮活不腐臭,動物性餌料不足的地方,可投餵部分植物性餌料,如豆餅、麩皮或玉米粉等,將上述植物性餌料與絞碎的魚蝦肉糜混合成溼團(在水中能較長時間不散開)後投餵。較大的餌料要剁碎或吊掛在池中,任其撕食。螺螄、河蚌及蜆等硬殼餌料,投放前須砸碎其外殼。餌料應定點投餵,每個魚池設2—8個投餵點。鱔魚攝食的適宜水溫為15—30℃,有晝伏夜出索餌的習性。如冬季對魚池覆蓋塑膠薄膜大棚或採用其他增溫、保溫措施,保持適宜的水溫,鱔魚可全年攝食生長,從而大大縮短暫養期,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投餌前應清除殘餌,以免影響水質。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而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鱔魚池池小水淺,在灌注新水時,要防止水溢魚逃。魚池水面應控制在池沿20釐米以下,隨時檢查進排水門的攔魚網布及池壁的牢固程度。特別在食物缺乏、雷雨、久雨天氣或水質惡化時,鱔魚最易逃逸,此時更應重視防逃工作。另外,應當防範鴨、鼠、貓等敵害危害鱔魚。
4.篩魚
鱔魚種內競爭性很強,同規格下池的魚,經一段時間的飼養,規格就會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所以,在鱔魚生長期間,應每隔1個月左右,將池中的鱔魚全部捕出,經過篩選,將大、中、小規格的鱔魚分池飼養。秋後生長期結束前,也應將魚全部捕出,把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放入待銷池中,其餘不同規格的魚,按來年生產需要分池放養。這樣,鱔魚種經一個冬天的適應,明年即可較早進入旺長階段。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佔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餵地點,多設食臺,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釐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种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鐘,外來鱔魚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20分鐘後下池。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黴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鐘。飼養期間,每月按百萬分之一濃度用漂白粉潑灑全池。
5.黃鱔的越冬
一般11月份以後,水溫降到15℃以下時,鱔魚開始鑽入土層深處,進入冬眠狀態,直到來年2—3月。有熱源的地方,使池水終年保持25-30℃,鱔魚就能免除冬眠,常年生長。
(1)乾池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幹,泥土要保持溼潤,上層覆蓋18釐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黴病。病鱔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黴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鐘,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繫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藥餌投餵治療。
-
7 # 5920我愛你中國
國內黃鱔養殖經歷了20年多年的摸索發展,大江南北採用過網箱、生態小池密養、水泥池、池塘養鱔、稻田養鱔等多種方式。水泥池養鱔又分為水泥池有土養殖和水泥池無土養殖,而水泥池無土養殖又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在網箱養殖中,實際上還分浮式網箱養殖、固定式網箱養殖、有土網箱養殖(俗稱“土池”)這三種方式。經眾多養鱔者實踐證明,目前較普及的養殖方式是水泥池靜水無土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方式。
一、網箱養殖黃鱔
網箱養殖投資較小、魚塘方便改造、規模彈性大、操作管理簡便、水溫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為宜。箱體深度為1.4米左右(一般入水深度為0.5米,水面上的0.7-1米為防逃部分)。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採用優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注意縫合和壓連一定在嚴密,防止黃鱔逃逸。塘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為防止缺氧和便於巡查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
二、稻田養殖黃鱔
稻田不幹涸、不氾濫的田塊均可利用,面積以不超過1畝為宜,水深保持10釐米左右即可。四周田埂最好用磚或條石砌成,高0.4米,寬0.3米,牆頂出簷5釐米,以防黃鱔用尾巴鉤牆或鑽洞逃跑,還可以用0.7米×0.4米的水泥板護田埂與地面成90度角,下端埋入田底10釐米左右,上面加磚、石、土等作埂。如果是粗改粗養,只要加高、加寬田埂注意防逃即可。田中央挖一個面積為4平方米深0.5米左右的水涵。沿田埂四周要開挖圍溝,田中挖井字形魚溜,一般寬0.3米,深0.3米,所有溝與涵必須相通,開溝挖涵在插秧前後均可。為不減少秧苗的株數,插秧後可把秧苗移栽到溝邊、涵邊。進排水口要安好堅固的欄魚裝置,以防黃鱔逃逸。
三、生態小池密養黃鱔
小池密養具有預防疾病、用藥準確、用藥量小,觀察、管理方便,徹底防逃,用水量小,便於繁育等優點。此法適全國通用,不受地域限制。一般鱔池面積10-30㎡,修建規格為2.5米×4米、3米×5米或3米×10米,深度為0.5-0.7米。內角建成弧形,池沿上砌探頭磚,使池頂的磚塊與池壁呈“T”字狀。整個養殖池都建在地面上,先在池的四周平地鋪一排平磚,再在上面砌池壁,池壁可以砌立磚(牆厚6釐米),然後池頂再放一塊平磚,使整個池壁與牆腳和頂上的“探頭磚”呈“工”字形。池底用水泥河沙加石子拌勻打底,並使整個池底向出水口的一方略微傾斜,以利排水。擷取一節長度比池壁厚度多5~10釐米,直徑為5釐米PVC塑膠管,在其兩端均安上一個同規格的彎頭,將其安裝在養殖池的排水孔處,使其一個彎頭在池內,另一個彎頭在池外,彎頭口與池底相平或略低。若要將池水深度控制在30釐米,則只需在池外的彎頭上插上一節長度約為30釐米的水管。當池水深度超過30釐米時,池水就能從水管自動溢位。若要排乾池水時,只需將插入的水管拔掉。如果養殖池較大,我們可以多設一個排水管。
四、水泥池養殖黃鱔
選擇通風、向陽、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一般為水泥、磚面結構,建半地下式池子,大小以6-20㎡為宜,池面和底部要打磨光滑,以免鱔體受傷。池角磚應為圓弧形,池簷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一般要高出水面30-40釐米,排水口安裝在池底下。溢水口一般設在高於泥面20釐米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並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後,應對水泥池採取脫鹼措施。因為酸鹼度上升,會使養殖黃鱔受損,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中溶入酸性磷酸鈉20克或過磷酸鈣肥料1公斤,浸泡2日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水泥池養鱔分有土和無土兩種養殖方式,這兩種方式都要栽種水花生或水葫蘆,以在炎熱季節起調節水溫和供鱔魚避暑的作用,可全池種滿只留幾個投食點(約1/10的空間)
1、有土養殖以底鋪0.2-0.3米泥土為宜,泥層表面以上水位應保持在2米。水過深則鱔魚在活動中要消耗過多的能量,過淺則水體易渾濁且水溫變化大;
2、無土養殖水位保持在0.3-0.4米為宜。其優越性在於水體消毒效果好,易操作;而有土養殖,消毒時藥力較難作用到泥土中、底部,且易滋生各種寄生蟲及其中間寄主,如扁葉螺、螞蟥、細菌、框實螺等。
五、土池養殖黃鱔
採用土池養殖黃鱔,改造1畝稻田,僅需投資2000元左右,加上配套修建幾口觀察池,總投資僅3000元左右,成本比網箱還低。土池養鱔採用泥埂代替了網箱的“跳板”,加上土池內水的深度為0.5米左右,管理非常方便。中國的稻田眾多,利用稻田直接開展黃鱔養殖,平時的管理、觀察、捕撈都很成問題,也不能夠形成產量。將稻田改建成土池便於集約化管理,容易形成較高的產量。據有關資料統計,採用傳統的稻田養鱔,畝產黃鱔僅100-200公斤,將其改建成土池後,畝產可達2000公斤左右。對於沒有其他場地或初期的資金不多的養殖戶,這無疑是養殖的首選。修建土池選用能灌水達0.4米以上的稻田,四周將聚乙烯網布埋20-30釐米到泥土下,其餘網布要打樁固定以防逃。稻田中間也用網布隔成50-100㎡一個的土池,池中放竹框鋪水草即可。
-
8 # 談漁說蝦
你好,我是從事水產一線,之前主要從事魚,蝦蟹這塊,現在也有在接觸黃鱔這塊。
黃鱔養殖行情預算黃鱔養殖隨著這幾年的發展,現有模式在突破,養殖量在增加,更多的養殖戶開始加入到這個模式中,今年小龍蝦上特別明顯,養殖量在迅速增加的背後是整個養殖行業的更加最佳化,養殖效益的提升這個將是限制黃鱔養殖的關鍵。
整體而言,黃鱔養殖是可以的,任何養殖只有把技術把控到位,你才有機會,對於新手而言,個人建議從小面積的試養開始,儘可能地降低養殖風險,第一年進行養殖的經驗積累,這個才是關鍵。
養殖是個過程,需要慢慢的來,透過你打的文字看出你現在的心情是想著,養著就能賺錢,個人感覺這種心態養殖,可能會導致你在養殖上面的不順利。
先改變心態,再談技術在解決養殖的心態的問題過後,我們就好談技術了。
】】
黃鱔上核心的還是在預防腸炎和細菌性疾病,這些事常規的管理。
對於你上面的說的投入和歸根到每個網箱上面的價格,這邊真的不清楚。
-
9 # 野釣愛好者波波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根據個人經驗,和查詢資料有以下幾點。
一、黃鱔養殖前應對池塘進行徹底清塘消毒,在投入網箱後時也要放養好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給鱔苗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對初放入網箱的鱔種必須馴飼,水質透明度控制在15-20cm之間,同時做好黃鱔越冬保溫工作!
二、黃鱔生性喜溫、避風、避光、怕驚。網箱養殖應選擇向陽、避風、水源方便、外界干擾少,面積3-5畝,水深1.5m左右,水位相對穩定的池塘。鱔种放養前池塘需用生石灰100-120kg/畝徹底清塘消毒,以殺滅水體有害微生物並改良底質!
三、網箱面積15-20㎡,網箱用聚乙烯網布製作,長方形六面箱體,箱高1.5m,長、寬視池塘而定,網箱設定在池塘中央,四角用竹子固定,四邊用毛竹扎架,毛竹與四角竹子結活絡節,做到水漲網箱能升,水降能下。網箱沉水深1.Om左右,網箱上邊緣離水面0.5m,以防黃鱔外逃,並做好日常管理的浮標。網箱總面積以不超過池塘面積的50%為宜。在鱔种放養前1周,先將網箱投放入水,讓網箱附著一些藻類,以避免鱔體與網片磨擦造成損傷,同時箱體內放養好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繁殖
較快的水生植物,給鱔苗的放養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水草覆蓋面積為80%-95%,如水草生長緩慢,可適當施用肥水寶或尿素等促進生長。肥水寶有利於培養出肥、活、嫩、爽的良好水質,有利於提高鱔苗的成活率及提早開食。
四、病害防治
1.發狂病
病因:放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分泌粘液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氧,使鱔魚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纏繞,苗體受強烈應激反應,導致體質減弱、生理機能發生紊亂。治療:每m3水體用濃戊二醛0.5mL(等於強毒淨0.5mL+金維素1g)箱內潑灑,每天一次,連用2-3次。同時內服每kg飼料新增金維素5g+敗毒顆粒5g+保肝顆粒5g,每天2次,連用5-7天。
2.紅斑出血病
病因:天氣不穩定,養殖密度大,水質嚴重惡化,魚體免疫力下降,細菌大量繁生而導致的細菌性感染。
流行時間:多發於氣候不穩定的季節交換時期或9月中旬到入冬前的成鱔養殖期。
症狀:體表佈滿形狀不一的血斑,有時全身會出現瀰漫性出血,腹部尤為明顯。嚴重時病鱔全身佈滿溶血性紅色血斑,嘴部出血,肛門紅腫,肝腫大發黑,膽囊腫大,腹腔充血。治療:每m3水體用濃戊二醛0.5mL+強毒淨0.5mL箱內潑灑消毒,每天一次,連用2-3次。同時內服每ks飼料新增金維素3g+菌毒滅顆粒4g+超紅毒2g,每天2次,連用5-7天。
-
10 # 鄉野亮子
1.網箱有土養鱔
在閒置的小坑塘中,飼養黃鱔,打洞逃跑,不易防止,而水泥池一次性投入較高。可用網箱有土養黃鱔。其土建成本由 水泥池每平方米 10 元左右,降到每平方米 2 元左右。
(1)網箱設定
適宜於淺水魚池或魚池周邊,1-1.5 米深即可,網箱高矮隨池子深度而定。網箱用聚乙烯材料,密眼網的網眼大小以黃鱔逃不出為宜,鋪在塘底及四周,在網上墊厚40釐米的泥土,土上種植水生植物,網箱中放養鱔。
(2)鱔種的放養和管理
選經人工培育的良種黃鱔幼苗為最佳,鱔種經消毒後下網箱,其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3 千克。同時放養黃鱔每平方米 3-4尾,避免黃鱔的發燒病發生。在黃鱔生長期,水深一般保持在10-15釐米即可;冬季防凍害,加深水位至50-60釐米,如低窪的坑塘,最好網還高出池埂,用樁撐住,網高出池埂多少隨夏季洪水季節最高水位而定。
2.網箱無土流水養鱔
由於黃鱔對水質要求較高,一般飼養方式,放養密度較小,因此直接限制其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而廣大農村眾多地區具有豐富的河溝資源,這些水域水體流動,水質清晰,是養殖黃鱔的理想場所。’
(1)河道的選擇及網箱的設定
要選擇水源無汙染,四季水位穩定,水體流動的河道設定網箱。水深0.8-1.0 米為宜,
(2)網箱設定
網箱用聚乙烯網布,網目36目,網箱的上下鋼繩要結實,底部裝有沉子。用稀網裝適量的石頭做沉子。網箱為(2 米x1 米 X1 米)~(4 米x1米x1 米),用竹竿或木樁固定上下面的四角。網衣沉入水中50釐米。網箱置於有流水的河溝、湖口渠道邊(流速不要太大的地方)。最好有廕庇的處所。在黃鱔生長階段要保證流水不斷。箱內放水葫蘆、水浮蓮,所放數量以覆蓋箱內2/3 水面為宜。在整個生長季節,若放養的植物生長增多,要及時撈出,始終控制在2/3 水面。
(3)放養及飼養管理
網箱流水養鱔,放養以50 克重的鱔種較好,放養量為每平方米4-5 千克。箱內搭配餌料臺,用高10釐米、邊長30釐米的塑膠筐製成,筐底用聚乙烯網布鋪一層,防止餌料流失。
(4)日常管理
一是投好餌料。網箱養殖黃鱔由於水質條件好,放養密度高,優良的餌料是取得養殖高產的物質基礎。一般以新鮮蚯蚓為最佳,其次水蚤、豆渣、菜籽餅等動植物高蛋白餌料。如果養殖規模較大,新活餌料有困難,也可投餵全價配合顆粒飼料,但必須經過人工訓食。投餌時必須注意定時、定質、定量,投餌時間一般安排在18: 00-20: 00,投餌量主要看季節水溫、天氣情況以及黃鱔的攝食情況靈活掌握。在適宜成長季節,一般日投餌量為黃鱔體重的6%—8%,水溫低於10℃時,停止投食。二是搞好疾病防治。由於箱養殖屬於集約化養殖,一旦黃鱔發病,傳染快,死亡率高,因此,必須做好鱔病防治工作。三是網箱保養。在每天清理餌料後,檢查網箱的介面跡箱體網片是否有漏洞、缺口。此外,每月洗涮箱體1-2次,以防附著在箱體的藻類、雜物阻篩網目,影響箱體內外水質交換。
3.網箱養鱔注意事項
(1)防蒸
有三個方面,即防鱔籠中蒸,防運輸途中蒸,防網箱中蒸。試驗表明,在靜水處黃鱔因體表富含黏液,在容器內高密度放置時,其越積越多的黏液透過水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很快消耗完水中所溶的氧,併產生熱量使水溫升高,導致鱔種死亡。鱔种放入網箱後有時會相互糾纏成團,有時100多條鱔種糾纏在一起,引起鱔種大量死亡。
(2)水溫
在野生狀態下,在水溫過高時,應及時換注低溫河水以降溫,否則會引起死亡。換水後的溫差不宜超過3℃,否則會引發感冒病症。當換水後的溫度相差10℃以上時,會引起黃鱔的大批死亡。
(3)網箱
黃鱔網箱養殖因密度較大,當飼料投放不足時會相互咬傷或擦傷而感染疾病。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不但可避免這一現象,即使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鱔種規格差異較大時,也不會發生相互殘食現象。
(4)餌料
投放的飼料要新鮮,不能投放變質的飼料,網箱中部分剩餘的腐爛發臭的飼料應及時清除,否則易引發腸炎病。治療方法可用磺胺類或大蒜內服。飼料投放前應洗淨並經20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洗3分鐘,再用清水淋洗後即可投餵。若使用人工配合飼料,其蛋白質含量需達到45%以上,且以蚯蚓漿為誘餌並馴化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餌料係數:蚯蚓為7-8,蚌肉、田螺肉為12,小雜魚為4-5,禽畜下腳料為10,人工配合飼料為2。
一個人能忙多少個網箱,剛開始第一次養殖,一個網箱要投入多少錢,可以到成熟銷售,
本人是河南信陽人,因家境不能外出務工,想在家裡做一些事,搞點微薄的收入,應注意那些事項。本人之前沒有接觸過任何養殖,
回覆列表
1、黃鱔網箱養殖
採用網箱養殖的方式進行黃鱔養殖現在還處在技術發展階段。網箱養殖適合在大的水體中進行,主要優點是水流透過網孔,使箱體內形成一個活水環境,因而水質清新,溶氧豐富,可實行高密度精養。主要養殖技術如下:
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左右為佳,網長5m、寬4m、高1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水鼠咬破而使黃鱔逃跑。網箱設定在水深0.8m以上的池塘中,新做的網箱放入水中應過35天待其散發出來的有害物質消失後才可放養鱔種。鱔种放養前幾天應適當培育水質,使水色偏濃,透明度為15cm左右,這樣可控制或減少池塘中的螞蟎對黃鱔的侵害。網箱可並排設定在池塘中,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定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網箱中放置水草,最好是水花生,其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90-95%,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