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沱湖岸邊009
-
2 # 燕趙藝雕
實際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字的起源確切的說是符號,先人為記錄或描述某些事情。篆書是秦朝統一後規範出來的文字,嚴格來說還是象形。在書寫上,曲線速度上就不好掌握,隸書曲中求直,漢代以前,緊急情況文字傳遞,為了便捷發生改變,當然字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大一統的思想深入,漢字有了章法,結構上的象形,會意、形聲等有了中國獨有書法魅力。
其實漢字的發展一直是實用性為主導,但她賦予線條的藝術性與深刻內涵
-
3 # 邕人字匠
承邀回答:由篆到隸到繁楷是講書體演變,所謂書體即大體上的約定俗成,指書寫的一些特點,並無明確界定,與文字結構改變沒太大關係。
漢字是全球己知文字裡面承載資訊量最大的文字,特別文言文裡,一字之安堅如磐石,解釋一個字用白話文要寫一本書,可見資訊量之大。
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是不斷髮展變化、壯大成熟的,實用性、便捷性起主要作用,語言和文字的表達有時代特色,有與時俱進,每年都有新詞彙出版,字典也在不斷收錄和完善。當然這種時髦不是創新漢字,只是賦予漢字新的涵義如“坑爹”,或者炒熱了冷僻的文字如《冏》。
文字書寫也是這樣,由繁到簡,除繁去濫。漢字儘管幾次簡化,但目前還是世界主要文字裡最複雜的一種文字。從方便認讀方便書寫的個角度看,可能還有簡省的必要,如信:亻文,展:屍下加一橫表示舒展。
其實,漢字的發展變化一直沿襲這種方法去簡化,《蘭亭序》裡有幾十個簡化字如“於為”等,往前晉`陸機《平復帖》中“為雲”都己簡寫,且後歷朝歷代多有簡化,只是到晚清民國,漢字塑源,求古之風盛行,規定了漢字寫法用法,越寫越繁,與科技時代全不相接。
而此時日本漢字書寫恰恰相反,日本為了書寫方便、認讀方便只借用漢字偏旁,用平假名(草書偏旁)片假名(楷書偏旁)區分讀音、區別字意。日本沒有文字,借用漢字為己所用,改造漢字結構,刪減漢字筆畫,發明漢字新詞彙如“會議、辦公、合同”等使漢字組詞更靈活、更實用,所以日本文字更接近漢字。韓朝發明的本民族文字則不屬漢字範疇,因為組字方法完全不一樣。
文字如其它事物一樣,也有其發展衰亡的歷程。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髮展,人們會從文字中解放出來。特別現在網路化資訊化時代,語言直轉文字,沒多少人會認字會寫字了,現在是提筆忘字,以後是沒人提筆了,文字記錄語言的作用將會完全被科技力量替代。
感謝關注洪福書畫
抖音:hf19981005
簡體字很多字卻改變了字型結構,甚至還合併了許多字意,改變了許多字意,那簡體字算不算另一種文字呢?如果它不是另一種文字,那日文和韓文算不算也是中文?
回覆列表
作為一種文字系統,理論上講都需要經過由簡單到複雜再到規範的過程,即從簡單到繁化再到簡化再到規範符號化的過程。
甲骨文金文簡單,但不夠用,到大篆小篆繁化增加數量,再經過隸書簡化,行書楷書符號化定型。
繁體字本來不需要簡化的,由於華人自己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所以想透過簡化實現拼音文字。結果半途而廢,走不上去,又不好意思退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