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孵鵝鴨
-
2 # 程建斯
有遺留,世世相傳,古人對一些比較難釋的字,都會有一定的註解。現在更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古文、古字有專門的研究。
-
3 # 法緣石
我們對文字的讀音和使用,從古至今一直在讎校之中,從未中斷。只音韻學的專業書籍,各朝各代都有。當然隨著時代的進展,其切音方法也有一定的變化,直到我們現在的漢語拼音。古讀音與今讀音有些字差異確實很大,所以古詩詞讀起來有些地方好像有點蹩腳。其實這是讀音變化所致。不信你找一個會讀(真會啊)詩經的人給你讀一段詩經,可能驚掉你的下巴。
-
4 # 同君言道
古代的字就拿漢字來說吧!字意表達基本是統一的,也就是每個字的含意都是統一的,但是每個字的發音全國各地都不一樣,別說古代,就是現在也不一樣,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發音(當然有的字可能發音差距較大,有的字也差不多,也有的字是同樣的發音),只是每個朝代或每個時期,都會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發音,作為交流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官方語言,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全國統一的語言,但是不代表各地的語言是統一的,就是由於漢語的方塊字解決了不同音、相同字的特殊作用,致使中國那麼大,語言那麼多,但是又做到了那麼的統一,故此,提問者所說的古代的字後人怎知的正確發音呢,其實發音並非早有統一,只是逐漸演變到現在的統一發音,但是每個字的含義確是早就統一的了,否則現代人是無法看懂古人留下來的各種書籍及詩詞歌賦了!
-
5 # 亮羽飛雲99
古人不知道正確的讀音。在沒有統一普通話之前,各地南腔北調,一個字讀音不一樣,那時沒有錄音、影片,也無法確定標準音。
因為人員流動,相互同化,字典歸納、註解,基本上還是明白的。
古人認字、明白字意,音是由老師、父母及周邊人學來的,說的是“鄉音”。
古代官話,應該是以京城或皇帝家鄉為準。比如大明朝官場流行“鳳陽京腔”。
現代人也是認字明白意思,按普通話也就是北京音用拼音字母去注音,再加影片、音響去確定的,用老師、播音員…示範推廣。
所以說出現了,古詩詞個別字與現代漢語的不一致。
比如斜字,遠上寒山石徑斜,古人讀xia,現代人讀xie。讀xia,是古詩要押韻,口口流傳下來的。而讀xie應該是北方音,現代人讀法。
-
6 # 難易相成2
古人有注音方式的,最簡單的自然是找同音字,比如你例子裡的“見”字,會注成(音縣)。若是沒有同音字,可以切音,還是同樣的例子,可以注成(西煙切)。這意思簡單理解就是取西字的聲母,加煙字的韻母,合起來就切成現字的發音。
-
7 # 耳機俱樂部小白
各個朝代都有韻書,古人寫詩詞時都需要用到。還有官修的韻書,代表了當時官方的標準發音。透過研究韻書就可以瞭解那個時期的發音。古時候的發音還透過一些方言(主要是南方方言)遺留下來至今,像活化石一樣,透過研究這些方言也可瞭解古代的語音。
-
8 # zhxgammo
古代也有字典的呀,《說文解字》 就對每個字有注音,另外各個時期都有韻書,如《唐韻》、《集韻》、《正韻》 等等。
-
9 # attomey
不可能完完全全百分百知道,但也可推測。一是查詢古書記載,有正切反切什麼的。二是與今天南方部分方言印證。三是鄰國古書記載及現代漢字發音也有參考意義。
-
10 # 一獬
古代每個字都也是注音的。無論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還是後來的《康熙字典》,每個朝代的韻書都會注音的。不過是用漢字標註。比如“斜”字,《說文解字》[卷十四]【鬥部】:“從鬥。餘聲。讀若荼。荼當作餘。今似嗟切。古音在五部。”即東漢前讀作類似茹,東漢讀作協,上古的讀音在《說文解字》第五部聲韻裡。
在解放前乃至今天的臺灣,識字用的是章太炎的注音符號來注音。我們大陸在五幾年險些廢除漢字,準備用俄文字母替代,後和蘇聯鬧翻了,才作罷,改為簡化漢字,用今天的拼音作標註。
所以,古人也有字典和注音,這些字典有幸儲存下來,漢字也有幸在今天儲存。否則,今天的人會像南韓那樣,古書完全不認識。至於有些人胡說八道,想當然以為,古音的讀法,是那些專家杜撰出來的。
-
11 # 八叔186873828
中國古代沒有拉丁文拼音這外來洋文,古代漢字的讀音是透過口口相傳、古代注音法或近音字注音而承傳!後人從古詩詞中就能分折出自己講的漢語是否與古漢語相同讀音,當你說話詞語習慣與古詩詞相同,說明你講的話就是古漢語!如杜甫的《客至》中“隔籬呼取盡餘杯”裡的“隔籬”兩字就是粵語中常講的習慣,普通話叫“鄰居”,在現代普通話沒有“隔籬”這說法!還有許多,不一一列舉。古漢語沒有“的、地、得、了”這些語氣助詞,這些語氣助詞是胡漢混音後(現代普通話)產生的新語音習慣,所以粵語是保留最好的古漢語,現代普通話正如美國曆史一樣:非常短!!
-
12 # 渭水秦風
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到反切和直音法,反切就是用兩個字表示一個字,用法是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如昶,吃張切——一般都有固定的字;直音就是用一個常見的字表示不常見的,如昶讀如唱。
-
13 # 老玩童54121
我認為這已難以正確知道古人讀音,因為人口音會隨著時代,人群東西南北重新混合而變的,但能正確理解古人用這字所表達意。
-
14 # 一老沈一
(蒹葭怎麼讀)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解決“知道古代字正確讀音有何意義”這件事。
如果說,以為“古人愛怎麼讀就怎麼讀,與現在或者與我何干”,那就沒得話說了。
不過,說起來會繞個大彎兒,就放在後面再說。
先說怎麼知道古代字的讀音。
一距今2000年前後的漢朝,人們對先秦古字的“義”和“音”已經不甚了了了。
於是,東漢的許慎,幹了一件“驚天動地”惠及後世多少代的大事——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說文》裡,解釋了字形、字義,同時給一0五一六個字中的大部分,都注了“讀音”。
他的辦法,是在所解釋的字後,加“讀若某”。後來的人,簡化為“音某”。
比如,“丕”,現在讀“pī”,許慎說,這是個形聲字,“從一不聲”。段玉裁注云:“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為丕,如不顯為丕顯之類。”他說,這就是同音假借。
比許慎稍晚的鄭玄說:“丕讀作負。”可知,先秦時,“丕”“不”“負”三字同音。
包括“讀若”,都屬於“直音”注音法。
(芣苢怎麼念)
如《詩.周南.芣苢》雲:“薄言掇之”。《毛傳》:“掇,拾也。”陸德明《經典釋文》曰:“拾,音十。”
但“直音”有很大侷限。
比如,“丟”,找不到可以為其注“直音”的字。
再如,特別是後來,對常見字用生僻字注“直音”,已很不妥,因為違反了“學習”的一般性規律。《康熙字典》裡,有了“窮”字,注“音竆”,不少人還得想辦法再去查“竆”的讀音。
《康熙字典》也有注音方面的特色。如,“刀”,其注曰“到平聲”,不僅注了讀音,還標出了聲調。這種方法,近似於“直音”注音法。
二再往後,就有了“反切”注音法。
比如,“川”,注為“昌緣反”,就是透過“昌”和“緣”相拼,得出“川”的讀音。“昌緣反”,也注為“昌緣翻”。
唐朝,忌諱“反”和“翻”,於是改成“切”,成為“昌緣切”。
於是,“反切”,就專指一種注音方法。
“反切”,可以說是古代的“拼音方法”,與“直音”法相比,是巨大進步,也是漢語音韻學的開始。
現代的拼音方法,根據音素原則來拼音,每一個音素用一個字母表示,或者兩個字母作為一個整體來表示,如“zh”“ch”“sh”“ng”“er”等;拼出一個讀音,可能需要四個字母,如“莊”為“zh,u,ā,ng”。
古代的“反切”,是一種“雙拼法”,只用兩個字拼。如“兔”,就是“湯故切”。
其中的規律,是“反切上字”代表聲母,省略韻母;“反切下字”代表韻母,省略聲母。如“馬”,為“莫下切”。
漢字裡,有些讀音是“零聲母”,如“安”,但是也必須有“反切上字”,於是為“烏寒切”;“央”,為“於良切”,等等。
有的漢字,韻母包括“韻頭”和“韻尾”,如“條”,韻母為“I,ao”,在“反切”裡,也只能用一個“反切下字”,為“徒聊切”。
其實,單純為子音的漢字不存在,同時,以母音開始的漢子又很少。這就是“反切”的侷限性——不能準確地為漢字標音。
所以,讀古人所注“反切”,有兩條重要原則——
第一,“反切上字”只讀聲母,不管韻母和聲調。
第二,“反切下字”只讀韻母和聲調,不管聲母。
以上兩條,尤其適用於宋代以前的“反切”。
三現存最古的韻書,是1008年宋代的《廣韻》。
《廣韻》的前身,是唐代的《唐韻》。
《唐韻》的前身,是隋代陸法言的《切韻》,著於隋仁壽元年,即601年。
再往前,可以追溯到三國時魏人李登的《聲類》,研究了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的“韻母”歸類,但此書已佚。不過可知,那個時候,人們已經在探索非“直音”的注音方法了。
《廣韻》之後沒多少年,1039年又有了宋代的《集韻》。
音韻學家們大多贊成,六朝時代,是中國音韻學形成體系時期;宋代,是中國音韻學趨於完善時期;代表全面成果的,是《集韻》。
《集韻》中,在研究“反切”的同時,已經開始研究漢字發音與發音部位及方法的關係。比如,《集韻》注意到,“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的“洪細”相當——“洪音”,指發音的“開口呼”和“合口呼”;“細音”,指“齊齒呼”和“撮口呼”。
“條”,《廣韻》為“徒聊切”。《集韻》則注為“田聊切”。
“堅”,《廣韻》為“古賢切”。《集韻》則注為“經天切”。
明代呂坤《交泰韻》,清初潘耒《類音》,又對《集韻》做了改進,使“反切”的“二字連讀”基本可成為一音。
四除了“直音”法和“反切”法,古人還發現了古代漢字之間的一個重要關係,叫“雙聲、疊韻”。
“雙聲”,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指兩個字的韻部相同。
先秦的時候,漢字還不夠多,或者,記錄的時候“提筆忘字”,於是出現了假借字。假借的重要規律,往往都是“雙聲”或“疊韻”。
從“雙聲、疊韻”,也形成了不少漢語的“連綿字”。
如“流離”“蒹葭”“踟躇”“踴躍”“顛倒”等等,是“雙聲”“連綿字”。
如“崔嵬”“扶蘇”“芍藥”“綢繆”“逍遙”等等,是“疊韻”“連綿字”。
“雙聲、疊韻”,也是“破解”古漢字讀音的重要線索。
五回到題目一開始說到的“知道古代字正確讀音有何意義”。
如果,你認為漢字很偉大,就不妨瞭解一下漢字的發展史,而漢字的音韻史,是漢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是其一。
其二,現代的人,也要了解歷史,瞭解古代的文化。比如古代的詩詞,按照現代漢語的讀音,很多都是不押韻的,這也就減少了許多漢文學獨有的“音韻美”。所以,瞭解古字的讀音,是瞭解古漢字的重要內容,也是瞭解或者學習歷史和古代文學的基礎。
其三,漢字,有著幾千年的連續發展史;漢語,只會比這個時間更長。現代漢語音韻需要研究,就跳不過古代音韻“這道坎”,否則便成了空中樓閣;研究漢字史也是如此。
其四,古人認為,讀書從識字始,不識字談不上“開蒙”;古人還認為,漢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所謂繼承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對古漢字的“形音義”的瞭解,缺一不可。
-
15 # 東山軒雨
1.“見”是“現”的本字,南北朝時“現”字還沒有被造出來。當時“見”是多音多義字,表示“顯現之意”時讀“xian”;查說文解字或百度百科都由古代漢字注音方法;
2.古代漢字注音有兩個方法:
(1)直音法:用漢字來注漢字。比如,贏,讀作營。
(2)反切法: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來切出該字的讀音。例如:見,胡甸切。
-
16 # 正道行2818
現在正在播《大秦賦》,還真得感謝秦皇統一文字,統一自然包括字的音形義。統一前,文字字音字形各國還是有所區別的;就如我們今日之方音,各地不同,以漢語拼音形式統一全國主流讀音即普通話一樣;字音規範為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讀音。由於秦時文字的統一,口語與文字統一,才有了漢時許慎《說文解字》編撰的可能。那麼《說文解字》如何規定讀音的呢?就是以字相拼得音;即取一個字的聲,一個字的韻,音韻合拼,所得之音便是要索之字的音;此法稱為“反切”。如“秦”,《說文解字》反㓛為“匠鄰切”;取“匠”之聲母即“j”,取“鄰”之韻母即“in”,拼合起來即“jin”,讀若“津”音,而《釋名》曰:“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也就是說,就是說“秦”有“津潤”之義,音也讀若“津”;此音此義今已消失,音的聲母也發生了變化,今讀為“qin”,若“芹”的讀音。又如“見”字,是“現”的古字,故是個多音字,表“看見”義讀音“jian”,表“出現”義讀音“xian",此字在古音中一為“居莧切”;一為“形甸切”;古音韻學非所舉例這麼簡單,知識比較複雜,非專業文字工作者,瞭解會很困難。
-
17 # 老班179361864
說文解字對讀音有註釋,古文和詩詞有吟誦留傳。
-
18 # 亭月侃詩詞
古代的老師是怎樣告訴學生讀音的?古代有古代的拼音方法,代代相傳,不斷完善
-
19 # 化道閒人1
可參考《說文解字》,便知詳解。
-
20 # 德語英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還要說嗎?
回覆列表
先有古人的發音,延續下來,後有今日的注音,按字典釋義,讀音沒錯。專家已經深入研究,精益求精。不能懷疑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