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yDoctrine

    回到問題本身: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關係?問題的立面有些模糊。

    就字面上的理解,兩者的關係的從屬的關係:工業發展屬於經濟發展範疇裡面的一種。

    工業,屬於國民經濟發展類目中第二產業,分為輕工業與重工業之分。輕工業大部分事圍繞國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來展開,比如我們的鍋碗瓢盆、日化品····等等,重工業更多是一個國家工業“重器”實力的體現,如飛機、輪船、鋼鐵、能源、汽車······等等。

    而經濟發展,屬於國家經濟協同發展層面的含義,除了第二產業的工業,還有第一產業的農業、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以及形形色色的各類配套產業,如網際網路產品···等,國民經濟綜合水平質量的體現,是所有產業整體協同發展的結果。

    目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具備“全產業發展”資質的國家,連公認的世界頭號超級大國:美國都不具備的條件資質。

    基於“全產業發展”,我們國傢俱備了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比如:

    1、消費人口占據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內需”市場

    2、國家資源縱橫豐富,具備完善的各類天然資源整體

    3、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4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完成一輪又一輪的社會基礎建設,除了拉動內需消費,更是為國家”全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市場生存空間

    4、人民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為消費市場提供強大的“內需”保證。有句段子說到:在歐美,所謂的“跨國貿易”,在中國就像“跨省”一樣。

    5、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優秀的公司企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6、國家對“市場經濟”不斷改革的決心和舉措,讓市場充滿了巨大的活力

    7、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國家對各行業技術培養提供強大的支援平臺,讓中國最先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具備全產業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

    有句俗話說:帝國亡我之心不可無。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再到後來的改革開放持續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背後是一樁又一樁歐美資本主義強權國家對我們實行各類封鎖的慘痛一面,我們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自強”精神,同時推動“改革開放”的程序,讓中國為主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現實,造福國民、造福人類。

  • 2 # 墨印2

    工業發展提升生產力,進而掌握更多的生活物資。

    經濟發展更注重協調,使社會有序的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生產力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

  • 3 # AI康養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保證產能的重要手段。

    經濟發展需要對工業戰略性指引,以提升工業效率。

    工業發展需要服務經濟發展目標的意識。

  • 4 # cj談情

    簡答。

    我不如何看待。

    我就想一個問題,人類自己刨坑的速度能那個在快點嘛?

    該滅絕了,還地球一個清靜,包括我在內。

  • 5 # 愛財經的小劉同志

    工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工業屬於經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工業發展會提高生產率、GDP等,同時也會增加社會的就業機會。一般來說,人們更多的會使用工業經濟這一代名詞。現如今,工業經濟迅速增長。中國身為發展中國家,現今GDP的迅速增長離不開工業經濟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工業發達時期,但僅僅工業發達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著重智力教育。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

  • 6 # zli陳記

    工業發展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標誌,任何一個國家掌握了工業化就意味著掌握了現代製造業,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一:工業發展對國家的影響力。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大不列顛帝國(英國),因此,18世紀英國率先成了歐洲霸主,先後打敗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荷蘭,西班牙和法國,就是因為英國最先發明瞭蒸汽機,實現了第一次工業大生產,繼而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了國家實力,可見工業發展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力。第二次工業革命依然誕生於歐美地區,先後向歐亞大陸擴充套件,我們的領國日本,最先也實現了從國體到政體近代工業化改造,因此也率先成了亞洲當時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自然才有了我們甲午海戰的恥辱,這也是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一次,讓我們明白了掌握工業能力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抓住了“尾巴”,1978年的改革開放,吹響了全面進軍工業發展的號角,雖然是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可由於中華兒女優秀特性:聰明智慧加上吃苦耐勞,經過四十年努力,後來者居上,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掌握現代工業製造水平和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因此也才有了我國現在綜合國力和在世界影響力。

    二:工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改革開放的初衷就是要實現四個現代化100年目標,而工業發展首當其衝,因為工業現代化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它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排頭兵”的作用,搞好經濟建設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是黨和國家最初的戰略方針。經過四十年的改革發展,中國成為了世界製造業中心,也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現代製造業規模是歐美日之和,正是這種工業製造業水平,讓我國大型機器製造水平:船塢,高鐵,核能,基建,碼頭等等,成為了世界上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和開拓者。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十九大提出了深化改革發展的需要,在全國主要城市經濟體成立了自貿區,讓這些自貿區進一步試驗下一個改革視窗,拉動全國經濟發展,打造世界一流的貨物流通和商貿中心,進而實現工業發展新臺階,最終實現全國人民奔小康經濟指標。這就是工業發展帶來市場經濟活力,而市場經濟發展反作用於工業發展的結果。綜上所述,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兩個抓手,兩者缺一不可,它們只有協同發展,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最終成就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謝謝!

  • 7 # 新三板精選層投資

    個人認為工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一)固定資產投資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固定投資的主要組成是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依據2019年的資料,三項投資的完成額佔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例約為75%,其中房地產投資約佔20%,製造業投資約佔32%,基建投資約佔23%。2019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為5.2%,較2018年增速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是主要拖累項,製造業投資2019年累計同比增速3.1%,較2018年下滑6.4個百分點,基建投資2019年累計同比增速3.33%,較2018年上升1.54個百分點,而房地產開發投資2019年增速穩定在10%。

    從體量上看,製造業投資的佔比最大。從作用上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但是2019年,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製造業投資增速的下滑對宏觀經濟造成顯著的下行壓力。2020年1月3日第一次國常會的重要議題就是促進製造業穩增長。說明製造業穩定發展迫在眉睫。因此,本文旨在圍繞製造業投資這一宏觀變數,首先剖析製造業投資的結構組成,再找尋各組成部分的核心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以此來判斷2020年製造業發展方向。具體情況詳見下圖:

    二、製造業經營情況主要受地產基建投資、出口和汽車消費表現影響

    用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來表示製造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可以發現其變動與地產基建投資增速、外需出口增速和汽車消費增速的變動均具備較高的相關性。2019年,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增速同比下降3.3%,降幅較18年擴大16.6個百分點。同期,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3%,較18年下降7.2個百分點。汽車銷售同比增速下降7.4%,降幅較18年擴大1.6個百分點。地產基建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6%,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由此可知,2019年工業企業利潤持續同比負增長的主要拖累除了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外需下滑,還有汽車銷售的疲軟,而地產基建投資的穩定增長對製造業相關企業的經營確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三、小結

    隨著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並解除風險,我國工業發展將逐步復甦,進而帶動經濟快速反彈。

  • 8 # 辰銳9

    工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脫離工業製造力的經濟發展就是泡沫。

    經濟發展,可以更多地投入在教育,交通,通訊等公共基礎,為工業的升級提供幫助。同時經濟的普遍發現可以讓更多人分享工業紅利。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 9 # 讀財經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 年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長率為 6.0%,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 0.2 個百分點,其中三大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 2.9%、5.6%、7.0%,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0.5、0.3 和 0.7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 GDP 增長的拉動分別同比下滑 0.1 和 0.3 個百分點。按照實體經濟執行指數測算,校正後實際增長率約為 5.9%。2019 年,在國際經濟環境變幻和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不確定性,但總體上抵禦了增速大幅下滑的風險,為 2020 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了基礎。

    2019 年以來,受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下滑拖累,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降。截至 1-11 月,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值累計增速 5.2%,比去年全年回落 0.7 個百分點。若按三季度價格計算,實際累計同比增長 3.1%,比去年全年提高 1.9 個百分點。佔整體固定資產投資 60%左右的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名義累計增速亦持續下滑,2019年 1-11 月增速為 4.5%,比去年全年回落 4.2 個百分點。

    2019 年前 11 個月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2.5%,比去年全年下滑 7 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受貿易摩擦的持續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受到較大影響,內需不振,導致製造業企業利潤惡化,投資下滑。截止 2019 年 10 月,製造業前 6 大行業中,僅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利潤總額累計增速為 15%,大幅高於去年全年的 1%,其他行業均出現利潤增速下降,其中化工、汽車等行業 1-10 月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為負,汽車行業利潤增速負值逐漸收窄。如果按照所有制劃分,製造業投資中非國有控股投資佔 90%左右,因此製造業投資增速的下滑尤其反映出民營企業經營活力的下降。除了需求端的影響,融資端的緊張也是桎梏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的原因。在金融去槓桿,整體社會融資規模收緊的前提下,興業研究的利差資料表明,過去近兩年產業債發行利率民營企業加速高於央企和地方國企,截至 12 月 13 日民營企業發債利率仍高於地方國企近 2 個百分點。2019年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要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019 年以來,國內製造業投資及其利潤持續下行,拖累進口需求。礦產品進口數量和機電產品進口數量均較去年同期出現下滑,且機電產品進口數量指數顯著低於礦產品進口數量指數。進口價格方面,2019 年國際原油價格和進口需求均維持在較低水平,導致礦產品進口價格和機電產品進口價格均持續下滑,並低於去年同期水平。中美貿易摩擦主要從兩個方面對進口產生影響。一方面,關稅的提高降低了進口需求;另一方面,關稅的提高在減少出口的同時,也對加工貿易進口需求產生負向影響。此外,去年前低後高的基數效應也是導致今年進口價格持續下行的原因之一。

    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新增就業人數相比去年下降,失業率上升。從 2017年 3月開始,製造業PMI從業人員指數已經連續 32 個月低於 50%的榮枯線,就業規模持續收縮,但在近期收縮的趨勢有所緩和,穩定在 47%左右。其中,從 2018年9月開始大型、中型、小型企業製造業 PMI從業人員指數均低於 50%,中型企業形勢最不容樂觀,就業規模縮減幅度最大,小型企業雖然一開始時受影響較少,但波動幅度大,如果經濟下行壓力持續,未來有可能繼續下降,相對而言大型企業較為穩定。

  • 10 # 基金218

    發展中國家在獲取政治獨立以後,普遍都走上了尋求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在這一程序中,“工業化就是一切”,農業的發展幾乎處於一種被忽視狀態,有的國家甚至出現了“重工抑農”、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傾向,導致了原本就很落後的農業更加落後。農業的停滯和落後從根本上制約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實現。正如國外有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發展中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段時間經濟上的糟糕處境是和農業政策的失誤分不開的。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整體發展對農業的要求,農業發展開始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符合實際的農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開始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內容,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緊密互動開始成為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探討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農業發展戰略的轉變,以及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農業輔助型發展戰略是根據“工業是主導,農業服從工業”的理論而制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許多西方的發展經濟學家都認為,在工業化程序中,工業是經濟發展中能夠起能動作用的主導部門,農業則是應該被削弱的部門,農業的作用只是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和剩餘農產品,以此來推動工業的發展,推進現代化的程序。採用了以這一理論為依據的農業輔助型發展戰略,農業的發展必然以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和剩餘農產品為視角。

    因此,圍繞這一發展戰略所進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物技術的推廣、農業機械化的推行、農業勞動力素質的培訓,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等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即為了支援工業的發展,同時配之以這一發展戰略實施的農產品低價收購政策,在資本積累方面導致了農業部門的資金流向工業部門。正是制定和實施農業輔助型發展戰略的這一出發點,造成了發展中國家人均糧食生產增長率和農業生產增長率的低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中國家開始重新認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農業與工業的關係,重新探尋發展農業的道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農業發展戰略,這就是以實現農業的商品化和工業化為目標,以農業的發展既具有支援工業發展的手段價值也具有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內在價值為內容的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這一經濟發展戰略首先實施於泰國,隨後在其他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得到實施。。

  • 11 # YC陳大叔

    互相成長的過程,經濟發展離不開工業,同樣的工業發展也離不開經濟,有了經濟,工業上的創新投入才會更多,提高產能,產能提高成本降低,經濟又自然好了,相輔相成

  • 12 # 小穀子0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涉及到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問題,首先必須明確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含義。經濟發展是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要求一國經濟不能只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還要注重質量的提升。相對於經濟數量的增長,經濟質量的提升更加難以衡量。因此,我們一般對經濟活動的衡量主要從經濟增長角度衡量,一般使用GDP為衡量指標。

    產業發展是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進化過程,既包括產業中企業數量、產品或者服務產量等數量上的變化,也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更替和產業主導位置等質量上的變化。產業發展的內涵和影響因素非常多,在此不進行闡述。下面以我國為例,對我國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簡要分析。按照我國對產業結構的劃分,我國將產業結構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運輸物流、批發零售、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等)。

    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認識上,各個產業都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門。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這個認識表明了工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工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幫助我國贏得“世界工廠”的美譽。從數量上看,據中國統計資訊網的資料顯示,工業產值約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但是近年來,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特點,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持續上升。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國工業產值的下滑,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了5.7%。主要是由於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尤其是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6.9%。

    以上從數量上簡要分析了工業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從質量上看,過去我國為了發展經濟,充分利用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和高汙染高能耗產業。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正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從過去高汙染高能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製造業轉變。這是從工業發展的數量向工業發展的質量轉變,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

  • 13 # 貓貓財經實戰

    經濟發展包含了工業發展,工業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發展,古代農業社會,物資比較匱乏,經濟比較單一,基本都是靠農業,輕工紡織業,經濟產出比較緩慢。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透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自己的統治,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工人運動興起,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更加激烈,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第三次工業革命又被稱作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並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絡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湧現。當今的國際競爭主要是以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出現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資訊物理融合系統又稱綠色工業革命的目標首先是實現碳排放的“脫鉤”,這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綠化”,即採用能耗更低、更清潔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單位能耗的汙染強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經濟產出之間“脫鉤”,儘量減少化石能源在經濟生產和消費中所佔的比重;三是促進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的大幅上升,並促進這類能源的利用最終佔據主導地位。所以說經濟發展離不開工業發展,工業發展又促進經濟發展

  • 14 # 94日記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進步,工業發展只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猶如經濟發展是一個家庭,工業發展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

    1.他們的關係是包含與被包含關係

    我們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中包括很多產業,如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等等,工業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項。

    2.工業的重要性

    我國建國以來大力發展東三省,建國初期因為東三省工業設施比較完整,幾乎全國的重工業都在東北,當時全國的GDP比例都在北方,東北建國初期支援全國,祖國才一步步實現工業門類齊全,實現我們的GDP一直保持著一個穩定的高速增長。所有的建設都需要以工業為基礎建設,工業不齊全,會影響到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了基礎設施,其他的行業談何發展。

    3.其他行業的發展與經濟的關係

    中國一直是農耕文化,農業是生活之本,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發的重要指標,只有第三產業發展好了,國家才能早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吃什麼海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