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方面,第一貪財,第二添亂。

    宋朝和明朝文人不同於之前的寒儒文士,他們在金錢方面有著非常強的佔有慾。而且無論陣營,無論立場。明朝扳倒了奸相嚴嵩的徐階,他的家族依仗著他的勢力成為了江南最大的地主,掌握著數十萬畝土地。而徐階本人也曾經為了家族子弟上下打點疏通關節。宋代時期的岳飛更是發出了“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的感慨,可見當時的文官集團對於金錢的貪婪。

    第二,歷史上的宋明文人都經常在國家關鍵時期添亂。宋朝時期,從太宗徵遼大敗開始,文臣的地位就有很大的提升。可是往往在一些關鍵節點上製造混亂的也是文臣。比如澶淵之盟之前的澶州大戰,遼軍在早期連戰連捷,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這兩位一個是參知政事,另一位是知樞密院事,都是文臣集團的領袖。要不是當時的宰相寇準力諫皇帝御駕親征,那麼國家恐怕早已敗亡。之後在北宋末年,混亂朝政的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等六賊都是文官出身。可見文臣如果不能從善,破壞力也是很大的。

  • 2 # 芒橙枸

    事實上導致宋朝、明朝滅亡的並不是腐儒文人,兩個朝代滅亡的原因看上去似乎有著相似的原因,都是被北方少數民族滅亡的,事實上,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宋朝被滅亡,是外因,明朝被滅亡是內因。

    明朝滅亡的內因和提問者所說的腐儒文人是有一些掛鉤的,但是,明朝滅亡的最根本內在原因,是亡在了文人所編織的利益鏈上,明朝的滅亡說句實話,說最直接的原因李自成、滿清的原因都不大,而是因為內裡的瓤都被自己給挖空了!

    這些腐儒文人並不是真正的腐儒,如果他們真的是那種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的酸腐文人的話,崇禎也不會到了最後都無人可用了,這群文人已近擺脫了儒家所要求的那種君臣大義的框架,他們精明起來讓人沒法想象,他們抱團組成東林黨,黨同伐異,當時崇禎做出的任何決策只要對他們有害,他們就堅決反對。

    李自成為什麼能裹挾那麼多的難民起來造反,而與此同時江南卻一片安靜呢,就是因為,國家準備在南方發達地區收稅,然後透過資源重組來消滅叛軍,但是東林黨堅決反對!不得已,崇禎只能把該收的稅加到了北方貧苦農民身上,結果這些人本來就爛命一條,還要交稅,趁早反了吧,於是李自成才能裹挾到這麼多的難民造反。

    東林黨的著名領袖,錢謙益說好了要帶著柳如是跳湖自殺,為明朝盡忠,結果摸了摸水,覺得太涼,就放棄了自殺,轉身投奔滿清了,這是酸腐文人做得出來的事情嗎?要真的是那種酸儒早就跳湖自殺了。

    所以說,導致明朝滅亡的並不是腐儒文人,而是利益的集合體!

  • 3 # 愛妮品歷史

    唐末五代時,由於皇權衰微,兵權旁落,因而兵變不斷,不僅禍亂朝政,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造成了先秦以來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使得當時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改變。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宋朝以文治國的基本基調就算是定下了。儘管軍事上宋被周邊國家暴揍了個遍,但在經濟、文化、科技上都達到了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無法企及的高度,所謂"登峰造極於趙宋一世"就是如此。

    雖然宋的滅亡要一定程度上歸咎於他的"重文輕武"的國策上,武將的地位堪比看門狗,簡直慘不忍睹。但是以武立國的宋也不一定見的國祚長久,看秦、隋兩代,均是以武治國,結果二世而亡,大漢延綿數百年也是內亂不斷。因此可見延長國祚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崖山之後無中華"大宋的滅亡令無數人惋惜,有人認為丟了燕雲十六州的大宋是瘸了腳的大宋,也有人說大宋是生錯了時代,在大宋弱,而是當時的蒙古、金、遼太猛,宋的強在與他們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種弱。

    在以往,中原王朝面對來自北方的威脅不過是一群尚未開化的遊牧民族,戰鬥力有限,基本就是靠著搶劫式的打法來中原王朝搶一波就走,而宋面對的是一群已經漢化了的,有著自己固定領土的農耕國家,他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也有著完備的戰爭機器。他們對待戰爭的方式也已不再是搶了就跑,而是攻一城,佔一城,然後消化其資源,同化其人口。

    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後,"兵強馬壯者為天子"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趙匡胤看著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的同行前輩們,不禁問自己,今天我造別人反,別人以後就不會造我的反嗎?那該怎麼辦?只要武將沒兵就可以了嘛,宋太祖於是"杯酒釋兵權",徹底解除當初的老下屬們的兵權。

    不僅作為皇帝認為五代十國這個亂世容易莫名掛掉,文人、武將、百姓也是這們認為,文人覺得大亂之世不僅自己的身家性命難以保障,而且齊家治國的理想根本難以實現。別以為刀口上舔血的武將們很樂意處於亂世之中,武將們打仗的目的世什麼?還不是榮華富貴嗎,而現在的皇帝願意給自己榮華富貴,那麼誰還想膽戰心驚的過日子不是?百姓們更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所以重文輕武是社會各階層的共識。

    宋朝重文輕武是因為之前的五代十國是重武輕文,所以宋朝有些矯枉過正了,因此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尤其是開國皇帝,在開國以後,就會總結之前朝代尤其是前朝的亡國原因,借鑑之前朝代制度上的優勢,以參考其失敗之處,來完善本朝的制度,所以越到後面,往後的朝代參考的越多,制度自然越完美,因此明清被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朝代。

    而在這個借鑑過程中,一般來說前朝對於本朝影響最大。以明朝來說,明朝為什麼有剛明之稱呢,很大原因在於明朝開國以後,主要借鑑了唐宋的得失,雖然前面是元朝,但主要借鑑了宋朝的利弊之處,因為宋朝對外太過軟弱,所以明朝對外是絕不讓步,寧死不屈。

    自古以來新朝皆以前朝為殷鑑,所以秦始皇以春秋戰國的同袍混戰而推行郡縣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漢高祖劉邦又戒秦亡之孤立而大封劉姓王,讓漢雖亡國,但不失天下。所以在讀史實切記不可專注於一個朝代,而是可以多個朝代一起看,眼光放長遠一些,如在讀宋史之前,多去讀讀晚唐、五代史,這樣對於宋崇文抑武的做法就會理解許多。

    宋是根據科舉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步入仕途的。於是出面了所謂宋真宗在《勸學詩》所描寫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局面,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風氣。士人們對科舉考試的狂熱追求,讓這些士人知識分子傾畢生精力專注於追求科舉功名,根本無暇顧及其他,這樣底層平民階級就不會對統治階級造成威脅。

    根據《寶佑四年登科錄》所記載:寶佑四年錄取進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階級就有417人。可見,在當時社會,平民百姓如果要進入仕途,唯一的途徑就是透過科舉考試。

    儘管終宋一世,不失武將,也不失儒將。很多行軍打仗的將領都有著非常高的文化素養,如辛棄疾、岳飛等。但是宋的重文輕武的國家意志,把送人的三觀都改變得很徹底,在五代當兵是一種光榮的事,而到了宋朝以當兵為恥,以靠功名為榮。這要是放五代,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連墳都找不到。

    但是宋之不振,並不能全歸因於重文輕武,因為這種國策不過是對五代十國弊端的一種糾正。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

    雖然宋朝因為重文輕武,在今天被很多人罵的狗血淋頭,但就當時的五代十國重武輕文的背景來說,宋朝如果不重文輕武,那麼恐怕又是一個短命王朝,結束不了五代十國大亂世,還不知道五代十國又要亂到何時。可以說重文輕武還是有著其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限制了武將的權力,使武將不能犯上作亂,宋朝不至於走上之前老路,因為武將謀反成為短命王朝。宋朝也因為自身的穩定,方才結束了五代十國大亂世,大致統一了中國。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發明於宋朝或在宋朝得到實際應用的,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也是在那時發明並使用的,寫《夢溪筆談》的那位科學家沈括,就生在宋朝,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宋朝百萬人口的城市達到了五個,城市化率達到了30%,出現了一大批世界首創的製造廠與加工廠,經濟總量達到了全球的75%。宋朝是最接近現代的封建王朝。如果你選擇穿越,是不是願意生活在這個世界經濟第一、文化第一、科學技術第一的超級大國呢?

    不過宋代對武將們的限制、束縛,讓帶兵打仗的將領們的水平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例如岳飛北伐時,宋皇在後不僅沒什麼幫助,反而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飛回京。讓岳飛不由大泣:"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重文輕武政策,為宋朝的穩定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沒有什麼政策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一味抱守殘缺,必然陷於失敗。對於宋來說:興也"重文輕武",亡也"重文輕武"!

  • 4 # 昭明離行

    題者的問題還是提得蠻有意思的,但是筆者在此提醒題者,宋朝明朝的滅亡不僅是腐儒文人所導致的,一個王朝的滅亡絕非單一的因素。

    先談談宋朝,宋朝的滅亡根本性在於的他的政治體制、軍事體制。

    宋初透過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的措施,形成了分化事權、強幹弱枝、內外相制的特點,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但是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成為了宋朝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的原因。而這恰恰是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宋朝雖推行文官政治,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這不是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算給宋朝換一批能人志士,也難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至於明朝滅亡則是因為權力集團相互鬥爭所導致。

    明朝的皇權可以說是達到空前強大的地步,廢丞相,六部直接由皇帝管轄。國家大事皇帝都需要一一過目,若是以為勤勉的皇帝也就罷了,但是明朝皇帝大多個性十足,都不是能安心做皇帝的料,但皇權的膨脹使得政務都需要有皇帝來處理,現在皇帝不想處理,就造成了內閣權利擴大。

    明成祖朱棣時期設立內閣,起初內閣並無實權,只備皇帝顧問。但是之後的皇帝要麼是雖想親自處理政事,但實在是精力有限,需要內閣來協助,要麼是直接不想處理政事,直接丟給內閣,因此內閣權力急速擴大。臣權的擴大使得臣子都想要做到內閣首輔的地位,因此朝中官員大多都拉幫結派,私結營黨,你爭我鬥,根本不關心百姓。臣權的擴大也會威脅皇權,因此,皇帝為了制衡,允許宦官干政,讓宦官和群臣相鬥,以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本該處理政事的人卻整天忙於勾心鬥角,荒於政事,皇帝與臣子鬥、皇帝與宦官鬥、臣子與臣子鬥、宦官與臣子鬥、宦官與宦官鬥,明朝後期,整個國家都處於一個權力集團相遇爭鬥的局面,這樣的國家有怎麼不會滅亡呢?

  • 5 # 天晴愛睡覺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守疆拓土還是要依靠武將的啊!

    文人當權猜忌武將不說,自古文人相輕,內部黨爭搞得不亦樂乎!

    宋朝宋神宗利用王安石變法,結果搞出新舊兩黨,就算王安石不在了,兩黨卻留下了,終宋一代鬥個不停,皇帝想幹點事啥都讓你幹不成!

    明朝更不用說了,明神宗萬曆在張居正死後,廢了張居正變法主張,把他鞭屍抄家滅族;顧憲成申請恢復就被廢黜,回鄉以後顧憲成就利用東林書院開始結黨議政。拉攏朝臣,成功搞起了東林黨!正是東林黨免了商業稅,把稅全加到農民頭上,天災人禍,農民無以為生,造反亡了明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期的動漫電影有推薦的麼?近期都沒啥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