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二柳

    也不算是被世人誤解吧,有些話我們只是在不理解的時候知道一個片段,又不能理解本來想表達的意思就按自己的相法去理解,只能說有些認知偏差吧。

    就像下面幾個,

    1,三十而立。出處就不說了,反正原來總是認為是到了三十歲就該成家立業,功成名就站穩腳跟。後來才知道原意好像是,人到了三十歲左右認知方面基本就有一套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認知和價值觀。

    2,吾日三省吾身。以前大概感覺應該是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後來看全文才意識到後面還有一段: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都從這三個方面反省我自己。都是原來的時候不能理解,後來才偶然間得以瞭解。

    當然,現在知道的也不一定是原句想要表達的,只是我現在這麼認為。

  • 2 # 十言實語

    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用現在的語言來讀這句話,很容易解釋為:人如果不為自己,就會被天地誅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早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知道,佛教是一個提倡 “利他”的體系,所有佛經中,都沒有“為自己”的說法。因此,將“人不為己”解釋為“人不為了自己”,顯然是不對的。其實,這句話中的 “為”不是第四聲“為”,而是第二聲的“為”。從這個角度去看,“人不為己”就應該解釋為“人不做好自己”。因此,“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整句話的意義就是:人如果不遵循天道做好自己,就會被天地之力所反彈而受到傷害。

    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對於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草扎的豬狗來看待。此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實,結合《道德經》的思想,不難知道,原文的真正意義是: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聖人也是如此,將所有百姓都一視同仁的看待。

    三,以德報怨

    此句的出處是《論語》,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原文中可以看出,孔子並不提倡“以德報怨”,而是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無毒不丈夫

    這句話在影視劇中,被經常引用,強調一個大丈夫,要有毒心才能成就大事。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對於“丈夫”的解釋是“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這種解釋,說明“丈夫”一詞,完全是褒義的,毫無貶義之意。那麼,又怎麼會有“無毒不丈夫”之說呢?其實,這句話是流傳過程中出錯而出現的。原話中“無毒不丈夫”中的“毒”本來是“度”字。因此,“無毒不丈夫”本應為“無度不丈夫”。這樣解釋,也就合情合理了。

    四,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常常用來形容兩個人為了愛,寧願在困境中掙扎的場面。“相濡以沫”出自《莊子》的《大宗師》一篇中,其原文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因此,莊子並不提倡“相濡以沫”的痛苦,而是提倡“相忘於江湖”的自由自在。

    五,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用現在的語言來讀這句話,很容易解釋為:人如果不為自己,就會被天地誅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早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知道,佛教是一個提倡 “利他”的體系,所有佛經中,都沒有“為自己”的說法。因此,將“人不為己”解釋為“人不為了自己”,顯然是不對的。其實,這句話中的 “為”不是第四聲“為”,而是第二聲的“為”。從這個角度去看,“人不為己”就應該解釋為“人不做好自己”。因此,“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整句話的意義就是:人如果不遵循天道做好自己,就會被天地之力所反彈而受到傷害。

    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常常被長輩所引用,意為不成家立業、不留後代,是對家族最大的不孝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從原文中,不難看出,這裡的“無後”,可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沒有後代”;“無後”正確的解釋應該是“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因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解釋應為:不孝順分為很多種,但是最嚴重的莫過於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

  • 3 # 天行健

    1.唯女子與小人之難養也。

    ——語出《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全文是:唯女子與小人之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句話從字面來看很容易理解成這樣:這個世界上只有女子和陰邪的小人是最難搞定的。其實這句話意思不是這樣的。這裡的“女子和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亦即為“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小人”指的是陰私滿腔,與君子恰好相反的人。所以孔子特別強調:“人主”要管理好國、家,務必注意防範和駕馭“女子和小人”。

    2.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句話中的“為”是“修習”、“修煉”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真是天理難容啊!

    而不是一般人所理解成的那樣: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老天爺都會誅殺他。

    3.三十而立。

    有人總是把這句話理解成: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就該成家立業,功成名就站穩腳跟。其實不是這樣的,它的真正意思是這樣的: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左右認知方面基本就有一條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認知和價值觀。

    4.吾日三省吾身。

    這句話從字面來理解就是: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但它後面還有三句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所以原文的真正意思是:我每天都從這三個方面反省我自己。

    5.愚不可及。

    原文出自孔子《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甯武子是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國家政治開明,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而當君主昏暗無度,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裝起糊塗,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很有見地說,他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但他那種裝糊塗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可見難得糊塗早已成為政客們的一種權謀了。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愚不可及不是一句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權謀啊。

  • 4 # 燕銜泥

    比如:量小非君子,無毒(度)不丈夫!實際上應該是“無度”不丈夫嘛!就是沒有度量難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啊!可不能理解成——不心毒手狠就算不上男子漢呀![大笑]

  • 5 # 太極權

    自古以來,被人誤解的名言不少。如《無奸不商》,【原句:無尖不成商】。“無奸不商”本為“無尖不商”。“無尖”的“尖”來源於古代用來度量的鬥。古代米商做生意時,除了要將鬥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著尖兒,儘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也可解釋為:商場如戰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的,那世上做生意的,是可怕的事情。不過現在有些不法分子“無尖不成商”慢慢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無奸不商”或“奸商”了。

    又如《以德抱怨》,【原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以德抱怨”不過是孔子的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

    再如《女子無才便是德》,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隋唐演義》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 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幹,而是“我雖然很有才幹,但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古代的女子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這句話明明是在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裡有歧視女人 的意思呢!而我們竟對這麼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我們實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們太對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對不起我們啊!

  • 6 # 江城子曰

    一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愛迪生

    如果沒有記錯,小時候讀書的教室牆壁上就貼著這幅愛迪生的名言,老師常拿這句“至理名言”鼓勵我們好好學習,聞名於世的偉大發明家,他的成功絕非來自偶然閃現的靈感,而是浸透了99%的汗水,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刻苦讀書呢,為了驗證這句名言的正確性,不知多少同學的眼鏡度數日益加深,小小年紀就佝腰駝背,分數壓倒一切不可撼動,長大以後終於知道,愛迪生的確說過這番至理名言,但是還有後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最最關鍵的後半句就這樣生生被人為刪掉了,因為有悖“主題思想”,思想境界不高嘛,若是小時候看到了完整版的名言,是不是就立刻懈怠了呢,就不肯好好讀書了呢,任何的假設毫無意義,歷史沒有回頭路可走,所謂的時光隧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中華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四個字的成語“勤能補拙”言簡意賅寓意深遠,已經足夠催人上進了,不需要繞這麼多彎路。

    二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這句說得夠狠,人如果不為自己謀取私利,天地都不容啊,但此處的“為”是“修養、修為”之意,講的是如果不修身,增強自身的修為,才是天地難容,不是說要將個人利益凌駕於眾人之上,凡事都為自己著想,為了謀取私利,就可以不擇手段,肆意亂為,曲解其意的代價是昂貴的,學習了一條錯誤的古訓倒是其次,如果真的當做人生信條,引懵懂少年誤入歧途,那就真是罪過了,漢字蘊藏的智慧深奧且有趣,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真的會“誤人子弟”。

    三 量小非君子 無度不丈夫

    原文是“量小非君子 無度不丈夫”,沒有看錯,是度量的度,心胸寬廣胸懷大量的度,不是“無毒不丈夫”,不夠狠毒就稱不上大丈夫,古人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混賬話,古人崇尚的大丈夫必是能屈能伸光明磊落之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說得就是此理,坦坦蕩蕩寬宏大量的君子才能夠得“大丈夫”之美譽,不知怎麼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五毒不丈夫”,唯有好勇鬥狠惡毒兇殘之輩才是大丈夫,一字只差謬之千里,國人“改造”經典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忒好的一句經典,修身名言就這樣被糟蹋了,以訛傳訛荼毒至深,倒是有些可惜了。

  • 7 # 麥田海洋

    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朱熹說過,“直道,無私曲也”,即孔子所謂“直”就是“無私曲”,善者善之,惡者惡之,以公正無私的率直平和心態對待人和事。論語這段說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受人害了,不作計較,反而以恩德迴應,這樣做法對嗎?對於這種說法,孔子反問到,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麼,受人恩惠之德又將如何報答?

    “以德報怨”被誤認為是孔子的主張,根子上源於對孔子“仁愛”思想的偏見和誤解,片面地以為“以德報怨”是孔子仁愛思想的真實體現。

    而實際上,這是對孔子思想的誤解,“以德報怨”並不符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原則。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物件是指愛道義君子和仁人。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無客氣可言的。“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憎惡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現。孔子說:“仁者必勇,勇者未必仁”,老子說“慈,故戰必勝”,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書生說法嗎?上兵伐謀,下兵伐戰。打打殺殺還不簡單,複雜的是如何運用智慧,是和平,不是戰爭。

  • 8 # 九囊智庫

    “車到山前必有路”,很多人把這句話當成勵志的話給自己某些行動“加油打氣”…

    其實這句話是典型的“邏輯哲理”,意思是說,如果你發現在一座山腳下有一輛車,那麼說明肯定會有一條路通往那裡…

  • 9 # 這一生關於我的回憶

    這個問題想起來一件事,我有一個無話不談的聊友,他比較喜歡貓咪,巧的事我就家貓正懷著孕,然後說好貓咪出生能自己吃飯時送給他一隻,我也拍了些小貓咪的照片和影片給他看,他也表示很喜歡,沒過幾天就被別人家貓叼走兩隻,我把這事告訴他了,就在前幾天他剛好有事要來到我的城市,說要來取貓咪,我去看貓咪時,一隻也沒有了,問我媽媽是怎麼會事,媽媽說全被夜貓叼走了,事情就是這麼巧合,於是我把貓咪丟失的事告訴我的朋友,他卻不信,反而說我不簡單!我也解釋了,不信就不信吧!對於這個朋友我特別信任,什麼事都告訴他,對他我沒有秘密,可能在人家眼裡我也不過是個笑話。被人誤解是很……!特別自己最信任的人。現實告訴不要再犯傻,不要再輕易相信任何人!。

  • 10 # 泰山9981258

    天網恢恢,疏而不露。

    皇天不負苦行人。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老實人不敗,吃虧情長在。

  • 11 # 驛客

    被誤讀的“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告子的觀點:“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

    經常看到一些好色之徒為自己辯解,說什麼“連孔子都說了食色性也”,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好色無可厚非,但是,拉孔子墊背就不厚道了,因為孔子根本沒有說過這句話,那麼,到底是誰說的呢?

    那麼,“食色性也”的含義又是什麼呢?好色之徒一般理解為:性和吃飯一樣,都是人的本能。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你以為孔子、孟子、告子等等賢人,能和你們一樣好色嗎?

    《說文解字》解釋“色,顏氣也。”段玉裁又畫蛇添足:“顏者,兩眉之間也,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間,是之為色。”色的本義就是指臉色,以後又引申為顏色。“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告子所說的“食色性也”,實際上是“喜歡精美的食品,喜歡美麗的顏色是人的本性“。

    中國幾千年,談性色變,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誰都不敢涉及這類話題,但是,人們也津津樂道《禮記•禮運》中“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卻忽視了後面的話“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禮記》一書的編定時間在西漢,主要內容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其中孔子的很多話已經見於《論語》之中,在《里仁》篇中,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論的彙編,記載孔子言論的真實性會更高。按照孔子的一貫風格,以及兩個版本的兩句話相比較,可以認定:《禮記•禮運》中“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並非孔子所言,有後人假託只嫌。

    聖人怎麼會高談男女之事呢?

    你可以隨意說“食色性也”,你可以隨意做“食色性也”,但是,千萬別把孔子扯進來做掩護。

  • 12 # 統計小小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自《論語•泰伯篇》。由於古漢語沒有斷句,所以人們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按照不同的斷句,對此句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斷句不同,所得的句意不同,由此產生了很多爭論,不同的斷句會有截然不同的為政思想。

    目前所知,這句話的斷句方法至少有六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上下文語境: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空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然後來斷句,逐一解讀、分析。

    釋義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句讀源遠流長,文化大革命用來攻擊孔子。

    近代,大都採取批評的態度。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孔子把民看作愚昧無知的人,可使服從,不可使知之……”孔子政治思想保守。又如馮友蘭在《論孔丘》中說:孔子認為“民”是“下愚的人”,“他們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讓他們聽從驅使。”孔子鼓吹愚民政策。文革時批判孔子的愚民政策,也大都是引用這兩位學者的話。

    應當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沒有什麼錯。但這只是幾種可能中的一種。從孔子的一貫主張來看,孔子不贊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說出這種話的人怎麼會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呢?

    孔子主張“仁”,仁者愛人。主張愛人的孔子是不會有如此主張的。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一書中對此的解釋也極有參考價值。原文如下: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義相通。因此錢穆先生的理解是:“先生說:‘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

    釋義二

    斷句為:興於詩,立於理,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結合儒家仁民愛物、“政者正也”的思想進行分析,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可點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絕沒有什麼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順民應天、開啟民智思想的體現。

    釋義三

    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面所舉的兩種句讀不同的句子都是講得通的。但按第一種來解釋孔子的話,則與孔子的思想牴牾太甚。第二種雖略近孔子的思想,然此中“可”義模糊,解釋者也有不透徹之嫌。其實還有第三種句讀方法。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第三種句讀方法,由於對使的理解不同,又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據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使“在古漢語中有兩個基本的意思,一是“使用”,“支使”。二是“使者”、“出使”。第一種,把使當作“被支使”、“被使用”“被“驅使”講,就可以翻譯成“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見劉LAN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別解》一文。)

    如果作使者講,也能講得通,不過有點筆走偏鋒了。這樣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做如下猜想:有一天,國君在向孔子諮詢,要派人到國外執行外交任務該怎樣做?(我們知道,孔子做過魯國的司寇,孔子在魯國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這種情況是極有可能的。)孔子就告國君,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條件與能力),就應當授以特權,由他全權處理,不要過多的限制;如果他條件不具備,就應當告訴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應當改進。把“使”理解成“出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不是在討論一般的原則性問題,而是在具體地討論外交問題。

    釋義四

    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句讀是學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第一個提出。首先,這種句讀方法符合古代語法,其二,語意上也講得通。據此,可這樣解釋: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須加以引導。孔子一生主張“克己復禮”,孔子一生都在為建立一個禮制社會而努力,孔子不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孔子是主張對老百姓加強領導的。在《論語•為政篇》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照此看來,這種解釋也能講得通。只是讀起來感覺有些突兀,不大那麼順口。

    釋義五

    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句讀也有人提出過,這是最近的事。在2004年8月24日的《語言文字報》上,王昌銘先生撰文提出這種觀點。照這種句讀,這是孔子在自問自答。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孔子說,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還是要進行教育。”這種解釋不為錯。

    釋義六

    類似於釋義二,只是不關聯上文。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守法善良的,讓他們自主行為不要過多約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體現儒家博愛、仁德、正義、民主的政治觀念。與“苛政猛於虎”相互應證孔子仁慈的內心,與對君子士人的教誨。孔子的言語,多次提及並嚮往堯舜之治,而堯舜時期天下大同,施行的是挑選禪讓制,與民主推選是相同的。孔子多次提及希望生活在堯舜時期,證明其本意非愚民,而是在當時的背景希望君主實現民主。

  • 13 # 內江黃大姐

    1,“無奸不商",其實是“無尖不商"。“尖"是說舊時的米鋪會在鬥上堆出一個“尖"來做添頭。

    2,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原話沒錯,但意思被誤解了,意思是,漁網如果不曬,會很容易被海水腐蝕。

    3,“人是生而自由的”,這句話出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號召人民起來抗爭的號角,一一我們要為自由而戰!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由於這二句話太過美好,人們在引用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後半句忘掉了。

    這句話的全文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人一切人是奴隸”。前半句是理想,後半句是現實。很多人心懷理想,卻不願面對現實。或許這就是後半句被遺忘的原因吧。

    4,“無毒不丈夫",這一句俗語訛傳而來。原話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量"和“度"都指的是氣量,胸懷,氣度。君子和大丈夫,必須有氣度。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怎麼會倡導內心歹毒呢?

    5,老師愛用“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用這句話來鼓勵我們要勤奮,但是,老師和教材偏偏漏掉了,愛迪生的後面那關鍵的一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 14 # 唐書夷

    講真,被誤傳的名言還是很多,這裡我們來盤點一下。

    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其實這裡還有下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墜魔道。

    很多人只聽說前兩句,卻不知後兩句,濟公的詩,便成了很多人胡吃海喝時的調侃。

    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孫子·謀攻》原話講的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百戰百勝和百戰不殆的意思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

    《孫子·軍形》中的幾句話,是對『不殆』二字最精妙的註解: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教給大家的是在一場戰爭中,知己知彼,使己方能確保不被敵方戰勝,而後才有機會等待時機取得勝利,而不是說知己知彼就能做到百戰百勝了,勝可知,而不可為。

    三: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句話的前半句總是被人有意無意的遺漏,味道就變了。

    舉個例子:“罪犯越聰明危害越大”與“越聰明危害越大”的區別。

    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這是原話沒錯,但意思卻被大家曲解了,這句話的本意其實和磨刀不誤砍柴工是一樣的,

    因為漁網一直打魚不曬的話,是會被海水腐蝕的。

    所以別人說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話,那你在誇你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五:言必信,行必果

    這句話確實是孔子說的,但是普遍又漏了後半句…導致有點曲解原意…

    全句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意思是:說話信用誠實,行為堅定果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貫徹言行的“小人”啊。出自:《子路》第20章: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這裡的“小人”不是指卑鄙小人,只是指普通,不夠大義的意思,是等而下之又等而下之計程車。

    所以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我們現在常拿這句話來誇誰誰誰多君子的用意。

    六:四兩撥千斤

    同樣,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千斤力在後”。

    並不是什麼用技巧來“撬動地球”的意思。

    就是現在雞湯文:你必須用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的意思。

    七:無毒不丈夫

    這個都不知道是怎麼傳的了,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好好的一句“大善”的句子硬生生的變成了許多人幹壞事前給自己打道德麻痺針的話語了…

    不過也有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其實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演變來的說法,反正這兩句有一句是訛傳的,我本人更喜歡無度不丈夫這句。你說氣不氣…

    八: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原句也不是這樣,

    鄧公說的是:不管黃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原句說的只是貓的顏色,而黃貓黑貓,換成黑貓白貓,黑與白,意思就大不一樣了…

    九:無奸不商

    原為:無尖不商。

    “無尖不商”,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說。

    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後,商家會另 外在米筐裡氽點米加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儘量讓利。

    即但凡做生意,總給客人一點添頭。這是老派生意人一種生意噱頭,這一小撮“添頭”,很讓客人受用,故有“無商不尖”之說。

    無論古今中外,還是有很多商人並不偷奸耍滑的。

    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原句出自《擊鼓》

    為: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是寫給戰友的,不是寫給物件的!!!!

    是基情不是愛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在家裡做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