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雲藝朵

    你好!

    你的問他讓我第一反應到到就是蘇軾詞,特別是那首定風波

    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表達自己一種對人生的坎坷的認識和對人生曠達的見解。

    二,人的一生,說短也短,說長也長,要經歷多少人生的風雨才能明白,原來人生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一切都不過是個過程。

    三,好好學習一下這首詞吧!蘇軾的人生坎坷頗多,可他還能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達觀,對於我們來說,也沒什麼不可逾越的,困難的時候多念幾遍這首詞,你可以放下糾結,繼續前行。

  • 2 # 午後陽光還有你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

    喜歡蘇軾的這份灑脫和豪邁,因此將詩社取名為竹芒詩社。

  • 3 # 孫華炯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是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公幹在外,作者表達一腔深情,是一首造詣極高的詞做。

    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 ,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 ,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 ,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 ,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 ,錦書未來 ,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裡 ,“眉頭”與“心頭”相對應 ,“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 4 # 觀自在籃球

    宋詞中我最喜歡辛棄疾的詞,最喜歡的一句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人上闕一直都在描寫元宵佳節熱鬧的景象,下闕突然筆鋒一轉,夜深人為歸,使人看著滿城熱鬧的景象,千百次的尋找那個身影,他在等一個人的出現,可人山人海卻怎麼也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在他回眸傷神之時,驀然的燈火所不及的地方,看到了那個人,在那靜靜的站著,靜靜的站著......

    我們無從知曉“那人”到底是誰,只能憑著猜測得出幾個答案:

    一、“那人”是作者的心上人,也是最普遍的解釋,辛棄疾身上的其它光環明顯掩蓋了他感情上的一面,或許在他激情澎湃的內心之下,也有一顆為情所困的心,而他顯然是幸福的,因為這驀然的一回首,不知收穫了多少的芳心。

    二、作者希望以此明志,希望自己能夠向燈火闌珊下的那人一樣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因為當時的南宋掌權者似乎毫無危機感,在這種國難當頭的時刻仍有這麼一副表面熱鬧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一樣,在這熱鬧非凡的景象之下,城上竟然沒有一個士兵的影子,強敵壓境,這派熱鬧已經有了苦中作樂之感。辛棄疾不願與他們一樣屈身降志,去湊當權者的熱鬧,他要的是成為燈火闌珊下的那個人,一個自甘寂寞,孤傲高潔的人。

    三、作者表達了一種思想境界,那一剎那的回眸更有種“永恆”的感覺,後世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此句作為人生三大境界中的最後一種境界,這種境界與詞的本身文學性無關,其中的哲學思想,或許只有到了那種地步才能理解通透吧!

  • 5 # 妙平居士

    面對這個問題,頭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李清照以及她的《聲聲慢》,她的起句七字疊句古今無人能及。而那句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更是把她的愁緒抒發到了極致!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婉約派代表人物。她自幼被封為才女。詩、詞、文無一不通的她,曾帶著自己的傲氣和矜持,寫下了《論詞》,個性地認為自己的詞自成一家。

    不可否認,她的前半生幸福快樂!18歲嫁給夫君趙明誠,夫婦琴瑟和鳴,演繹一段伉儷佳話。

    她與趙明誠初相見時,便留下“倚門卻把青梅嗅”的佳句,把少女那種喜悅、羞澀、略帶好奇的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

    後夫君外出為官,獨守空房的她又留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樣的千千結,可見其伉儷情深!

    李清照43歲時,夫亡。後再嫁,短暫的婚姻只維繫百天,便結束。她早期的作品,是清新、脫俗、樂觀、活潑的,這都源於幸福婚姻的滋養。而後期作品多出於對苦悶彷徨,憂鬱的無法排解,多了些沉鬱悽婉。而《聲聲慢》就是她的後期作品。那種亡國之恨、喪夫之哀、霜居之苦、凝聚心頭,無法排遣,於是,有了這首《聲聲慢》。

    這首詞,首起“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就已給人營造出一種孤獨、悽苦、悲涼的氣氛,接著,又用 風急 、孤雁、梧桐、細雨、黃花等意象層層遞進,更加深了作者的哀傷,更加重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悲傷色彩。末句,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結尾,更是,峰迴路轉,讓人思緒萬千。此時,這個字,已上升到新的高度!從婦人的兒女情長,延展到家國安危,這也體現了作者大丈夫情懷!這首《聲聲慢》,也成就了李清照在詞人中的巔峰地位!令人難以企及!

  • 6 # 如一凡夫

    #垂青西江派詞人晏珠的詞及詞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西江派又被稱為江西派,是北宋前期承前啟後的一個詞派,以江西人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為代表。此派詞人以作小令而著稱,表達離愁別緒、男歡女愛為主要內容,語言明麗碗妙、細膩清華,詞境柔美沉靜、含蘊清雋。晏殊(991-1055),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字同叔,江西臨川人。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諡號晏元獻。有《殊玉詞》3卷,詞作130多首。

    晏殊是神童,14歲時即蒙皇帝召見,賜進士出身,日後一直做到相位,是著名的"太平宰相"。但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遠遠超過政治,他是作為"文學家"而不是"政治家"載入史冊的,《宋史》中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嫻雅有情思"。

    晏殊的詞作都是小令,對南唐詞因襲成分較大,他既收了花間詞人溫庭筠、韋莊的長處,又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追綜"西昆體"。晏殊的詞以情制勝,豔麗之中有沉著,不流於輕薄、浮淺,有"仁宗朝令詞之專精者,首推晏殊"的評價。晏殊語言碗麗,音韻和諧,溫潤秀潔,清新含蓄,多表現詩酒生活的悠閒情致,以及在這種生活中產生的感觸和閒愁。他的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踏莎行》(碧海無波)、《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晏殊一生顯貴,故其詞作裡也自然透著一股嫻雅富麗之態。在作詞時,他主張以"氣象"取勝,就是寫景狀物不堆砌錦玉的句子,還能把環境寫得博大華貴,充滿富貴之氣。

    鄙人最喜歡《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也正是王國維所推崇的人生三境界之一。孤單女子高樓獨望,那種離恨之愁,那種望眼欲穿的神態透過詞人的妙筆生動地給表現了出來。"昨夜西風凋碧樹",孤單女子一夜通宵未眼,而臥榻聽著西風落葉的聲音,給人以無盡的淒涼想象。突然,孤單女子"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展現出一片闊遠寥廓的境界,登高望遠的蒼茫感和不見所思的空虛感,讓這空闊的境界帶給女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使她從侷限於簾幕庭院中的憂傷而轉向"望盡"闊遠的境界。傷離哀緒依舊還在,但在這悲壯的情感中卻沒有一絲頹靡的氣息。女人高樓遠望不見情人歸,就"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於是寄箋於遠方,卻無處可寄。

  • 7 # 野煮鄉愁

    我最喜歡宋人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一份閨怨,恁是被秦公子寫得仙氣飄飄、千載傳誦!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詞的上闕寫景敘事加議論:纖柔的雲彩變化多姿,夜來流星飛逝,傳遞著無窮相思愁怨,趁著夜色正好,我悄悄渡過寬闊無垠的銀河。在金秋的暖風裡,白露時節,我們終於鵲橋相會,只須一夜聚首,我們就勝過了人世間無數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下闕敘事抒情議論:你我共訴相思太長,柔情似水,短暫相會恍然如夢,分別時怎忍心去看那鵲橋歸路!如果我倆情深如海至死不渝,又怎在意卿卿我我的朝暮歡愉? 本詞借漢唐時即已流傳甚廣的“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民間傳說,以超時空、超現實的浪漫主義風格,表現了人間的無盡悲歡。 全詞想象雄奇瑰麗、清新脫俗。一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既是對牛郎織女“佳期相會”的盛讚,又是對人間衣食男女這些俗物的譏諷。“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又是對人間多少無奈分離者的慰藉!秦哥哥能將世俗傳說寫得如此清新曼妙,焉得不讚!

  • 8 # 慧心若蘭

    喜歡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最為喜歡!

  • 9 # 史海扯談

    宋詞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的詞,大氣睿智超脫。

    其實蘇東坡的詞我都很喜歡,如果非要找出一句最喜歡的,那一定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句話道出了那份豁達和樂觀,我骨子裡是一個嚮往詩意人生的人格,而多年以來,我也遇到過很多不如意的事。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讀一讀蘇軾的詩詞,感悟他的那份面對逆境的豁達和從容,領略他不屈的風骨,盪滌我疲痺的靈魂。

  • 10 # 宋朝多情

    詞,是大宋年間的特產,也是大宋遺留人間的最寶貴珠玉!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學史上最耀眼的明珠,讓中國傳統文學無以倫比,成為世界文學史中最富魅力、最深邃的寶庫。

    從後唐開始,因為有兩位不會做皇帝的大詞家的皇帝最愛填詞,所以詞這一文體漸漸開始流行,到了有宋一朝,發展到了極致!我們要對不會做皇帝的皇帝詞家李煜們鞠個躬!表達敬意!

    當然,後世把宋詞大致分為豪放派、婉約派、花間詞派等,各個詞派各有特色!對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

    這幾位大名是讀宋詞繞不過去的: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歐陽修、陸游等。蘇軾在豪放中帶有細膩的綿柔,需要有大量的生活閱歷才能體會;柳永的纏綿繾綣中卻也有一股子滄桑厚重的味道;李清照,歷史上最偉大的詞作家,用女性特有的心腸描繪人生,讓人感同身受!

    作為個人來說,我還是偏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句。這是對酒醒前人生多麼痛的領悟,多麼難言的經歷啊!可是酒醒後,依然不識何處是歸處!不單迷茫無助,還淒涼。好在還有一輪殘月相照,留住了最後一絲希望!多少人的人生就是如此啊!

    歷史很會開玩笑,後唐最會寫詞不會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趙氏子孫還是能呼應的,最會寫字畫畫也不會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大宋走向徹底沒落,難逃被改朝換代!

  • 11 # 韓蕭之

    宋詞中我最喜歡辛棄疾的詞,最喜歡的一句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一定知道人生有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對人生之路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不過當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就可以找到一些康莊大道了。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詞出自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這是有了明確目標,因此堅持不懈地追求下去,儘管“人憔悴”,也是“終不悔”。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詞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終於在追尋的道路上,不知不覺已經達到了目標。

    人生的三個境界,是從立志(找目標)開始,到堅持(守目標),最後達到(完成目標),人應該先找準奮鬥的目標,然後堅持下去,最後取得勝利。

    我們仔細看看這三個“境界”的作者,可以發現晏殊和柳永屬於婉約派的,而辛棄疾是屬於豪放派的,說到豪放派,不得不說蘇軾和辛棄疾,他們合稱“蘇辛”,蘇軾是宋詞的傑出代表,還是一個全才,詩詞文書極擅長。那麼辛棄疾呢?辛棄疾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詞人,如果從文人當中找出一個上馬殺敵,下馬寫文的,我相信辛棄疾絕對名列前茅,而且他絕對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根據他和蘇軾留下的詞來看,他的詞絕大數是豪放的,而蘇軾流傳下來的詞,豪放詞只佔了很小一部分的。想要更好了解辛棄疾,還是多讀讀他的詞,去感受一下豪放派宋詞的魅力。

  • 12 # 翰墨中原

    宋詞中最喜歡的當屬大文豪蘇軾。蘇軾與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同時三蘇也同時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內,蘇家在文壇地位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現在我們來說說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成就很高。

    要說最喜歡蘇軾的詩詞,那最有名的當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經典的就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讓我們再一起回味下這首千古詩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13 # 大康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對仗工整,意境優美,作者的淡淡憂愁隨著花兒落去隨風飄散,不經意間快活的燕子飛來,可是去年相識的燕子!

  • 14 # 細雨霏霏QLS

    宋詞中最喜歡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詞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 15 # 暗黑城堡騎士

    本人最喜歡蘇東坡的詞,蘇東坡是文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詩詞書畫,還有人生態度,悲天憫人,豁達幽默,通曉儒釋道。在多才多藝方面,他讓我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大起大落,被貶惠州的時候寫了一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擾!

    這首詞裡的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最為年輕人熟知,似乎是勸說自己感情不如意和失戀之後聊以自慰或勸說他人經常用起,殊不知這是蘇東坡寫的詞中的一句!

    蘇軾於惠州時,由於比較空閒,時常出來閒逛,已是暮春時節,開花的杏樹還沒來的及細細欣賞,這時候已經結滿了小小的青杏,獨自一人走到白牆黛瓦環繞著的小溪的民居附近,溪邊枝頭上的柳絮已經不多了,迎著著和風還時不時的飛舞一兩朵,還好地面上都長滿了綠綠蔥蔥的小草,生機盎然。蘇東坡繼續朝民居深處前行,忽然聽到姑娘銀鈴般的笑聲和鞦韆吱吱呀呀的聲音,本來略顯傷感的心情又歡快起來了,正想去看一看這位姑娘,還可以閒聊幾句,轉頭一想自己已經一把年紀的大叔了,姑娘肯定不會對這樣的大叔感興趣了,於是只好帶著一絲絲的感傷慢慢離去。

    這首詞寫暮春景色與傷春之情,卻不同於一般的傷春詞,小傷感中帶著小驚喜,惜婉之中有豪語,以超脫的態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僅僅傷春的境界……

  • 16 # 遇見最美的文學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略帶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寫作背景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遊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賞析  

    即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評價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淨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徵。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夢之條件——鬱悶不爽。   寫此詞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誣作

    “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宦海沉浮,經歷坎坷,理想不竟,抱負未果,使作者幾年來一直鬱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夢之真諦——寧靜自由。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慾無求、輕鬆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第三,結構具備白日夢之特徵——自然完整。    入夢的引子是“飲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讓作者暈暈乎乎,這是白日夢形成的主要基礎。煙雨的迷濛讓天氣灰暗朦朧,創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   入夢句是“莫聽穿林打葉聲”,夢境為“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裡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煙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嘯”“徐行”等動作創設了一個極為美妙的白日夢夢境,活脫脫地勾勒出了一個隱居江湖過著從容淡泊生活的隱士形象,他雖無榮華富貴之享受,但亦無宦海浮沉之憂患,心情得以平靜,心境得以安寧。

  • 17 # 酉鳳子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西。而三國古戰場的赤壁,文化界認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縣西北。

    大江:指長江。

    淘:沖洗,沖刷。

    風流人物:指傑出的歷史名人。

    故壘: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周郎: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為中郎將,掌管東吳重兵,吳中皆呼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遙想:形容想得很遠;回憶。

    小喬初嫁了(liǎo):《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載,周瑜從孫策攻皖,“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喬,本作“橋”。其時距赤壁之戰已經十年,此處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儻風流。

    雄姿英發(fā):謂周瑜體貌不凡,言談卓絕。英發,談吐不凡,見識卓越。

    羽扇綸(guān)巾:古代儒將的便裝打扮。羽扇,羽毛製成的扇子。綸巾,青絲製成的頭巾。

    檣櫓(qiánglǔ):這裡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檣,掛帆的桅杆。櫓,一種搖船的槳。“檣櫓”一作“強虜”,又作“檣虜”,又作“狂虜”。《宋集珍本叢刊》之《東坡樂府》,元延祐刻本,作“強虜”。延祐本原藏楊氏海源閣,歷經季振宜、顧廣圻、黃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黃丕烈題辭,述其源流甚詳,實今傳各版之祖[6] 。

    故國神遊:“神遊故國”的倒文。故國:這裡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神遊:於想象、夢境中游歷。

    “多情”二句:“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的倒文。華髮(fà):花白的頭髮。

    一尊還(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裡指灑酒酬月,寄託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牆櫓:強大之敵,指曹軍。櫓:對敵人的蔑稱。

    白話譯文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在那久遠古戰場的西邊地方,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四面石亂山高兩岸懸崖如雲,驚濤駭浪猛烈地拍打著對岸,捲起浪花彷彿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麗如圖又如畫,一時間湧出了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喬剛剛嫁給了他作為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執著羽扇頭上著著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閒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灰飛煙滅一樣。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髮斑白。人生如同一場朦朧的夢似的,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4] [7]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載東坡語:“黃州西山麓,鬥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敗歸,由華容道,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蒹葭,若使縱火,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嶽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來,因以小舟載酒,飲於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2] [3] [8]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詞上闋,先即地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絡起來,佈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弔勝地才人所誘發的起伏激盪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裡是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場。在蘇軾寫此詞的八百七十多年前,東吳名將周瑜曾在長江南岸,指揮了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關於當年的戰場的具體地點,向來眾說紛紜,東坡在此不過是聊借懷古以抒感,讀者不必刻舟求劍。“人道是”,下字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讚美,應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地靈人傑”,錦繡山河,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真可說是“一時多少豪傑!”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緊縮集中到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身上。但蘇軾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尤其嚮往那智破強敵的周瑜,故下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丰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豔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扮,著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說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據《三國志》引《江表傳》,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浸以魚油,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可以想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禦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舳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蘇軾如此嚮慕周瑜,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時刻關心邊庭戰事,有著一腔報國疆場的熱忱。面對邊疆危機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稱雄一時的豪傑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狀。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並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爭活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

    然而,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悟,所以當詞人一旦從“神遊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了。仕路蹭蹬,壯懷莫酬,使詞人過早地自感蒼老,這同年華方盛即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然而人生短暫,不必讓種種“閒愁”縈迴於心,還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一尊還酹江月”,玩味著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於自解自慰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讀者眼前。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湧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迴旋,隨即繼續流向曠遠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實際經過尖銳的衝突之後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這種感情跌宕,更使讀者感到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於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於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3]

    名家點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東坡“大江東去”赤壁詞,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

    後山詩話謂:“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餘謂後山之言過矣。子瞻佳詞最多,其時傑出者,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赤壁詞,……凡此十餘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之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若謂以詩為詞,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間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六)

    東坡“大江東去”詞,其中雲:“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陳無己見之,言:“不必道三國。”東坡改雲“當日”。今印本兩出,不知東坡已改之矣。

    元好問《題閒閒書赤壁賦後》:

    東坡赤壁詞殆戲以周郎自況也。詞才百餘字,而江山人物無復餘蘊,宜其為樂府絕唱。

    俞文豹《吹劍續錄》:

    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黃蘇《蓼園詞選》:

    題是懷古,意謂自己消磨壯心殆盡也。開口“大江東去”二句,嘆浪淘人物,是自己與周郎俱在內也。“故壘”句至次闕“灰飛煙滅”句,俱就赤壁寫周郎之事。“故國”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生似夢”二句,總結以應起二句。總而言之,題是赤壁,心實為已而發。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寓主於賓。是主是賓,離奇變幻,細思方得其主意處。不可但誦其詞,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丁紹儀《聽秋聲館詞活》:

    東坡赤壁懷古念奴嬌詞盛傳千古,而平仄句調都不合格。詞綜詳加辨正,從容齋隨筆所載山谷手書本雲:“大江東去,浪聲沉、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孫吳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掠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處、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人生如寄,一樽還酹江月。”較他本浪聲沉作浪淘盡,崩雲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回殊,不僅孫吳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惟談笑處作談笑間,人生作人間,尚誤。至小喬初嫁句,謂了安屬下乃合。考宋人詞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韻念奴嬌本不止一體,似不必比而同之。萬氏詞律仍從坊本,以此詞為別格,殊謬。(《聽秋聲館詞活》卷十三)[2] [8] [9] [10]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12]

  • 18 # 歷史小芝士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19 # 閒雲一片之每文

    在宋詞中,我最喜歡是蘇軾的詞,特別是那首《行香子.述懷》“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清靜的夜晚,無風無塵。月光皎潔如銀,面對這良辰美景,斟滿美酒,把樽對月,盡情享受吧!什麼功名利祿都是浮雲變換無常,不值得徒勞費神。人生不過就像一匹快馬瞬間駛過縫隙,像擊石迸發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的短暫經歷。雖有才華,無處施展,不如珍惜當下的歡樂,忘掉人生中的種種煩惱,像孩童那樣天真快樂。何時迴歸田園,閒適安寧,彈琴、飲酒、遊玩山水間。蘇軾這首詞,被鐫刻在海口市的蘇公祠蘇軾雕像前的石碑上。

    拜讀這首詞,為蘇軾身處逆境的豪放曠達的人生態度所感動。在歷史的長河裡,人的一生短暫,正像詞中雲“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這一切,做個閒人,對著一張古琴,品味一壺美酒,去聽溪水潺潺,去看天上白雲飄飄,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

    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幾十年,退休了,有條件做一個“閒人”,不要在意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且陶陶,樂盡天真”。樂天無憂的生命是有趣味的生存,無慾無求的生命是快樂無限的生活。

    為了體驗體驗蘇詞的“閒人”生活,我特意給自己投資,去學習古琴,成為琴院裡最年長的學生。我走出家門去旅行,寫出“三山五嶽我來了”的詩文,寫出一篇篇遊記,在網路電臺發表。習琴,讀詩,填詞,旅行,這樣的“閒人”生活真好!

  • 20 # 飛哥談古今

    說起宋詞,最喜歡的當屬蘇軾的詞,

    說起宋朝的人,最喜歡的也是蘇軾。

    若論最喜歡他哪首詞的哪一句,的確讓人為難了!

    記得上學時,我的一位老師在上課前,用他漂亮的板書,寫下了蘇軾兩篇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一首縱橫奔放,一首哀怨婉約,給人極大的精神震撼!文豪如椽巨筆,點滴間擊中一個人的心靈,從來是如此的無來由!

    其實,我當時已經讀過胡云翼先生的《宋詞選》,但是個人對宋詞的理解還是很淺薄的,當時認為盛唐氣象遠勝兩宋詞令,但是,從那天起,我完全改變了對宋詞的看法!

    宋詞,也是中國文學的巔峰巨擘!

    兩宋詞人眾多,若論名家亦是燦若星河,各有絕妙好詞!

    但本人還是最偏愛推崇蘇軾!

    東坡先生不朽,中華文明永傳!因為一個人,讓一個民族文化底蘊增色,是民族幸事,文化幸事,也是後輩幸事!

    東坡先生宦海浮沉,屢遭貶謫,失意不失樂觀曠達,才是東坡先生本色,

    最喜歡他的一句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出自《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當下的人都不免在名利中周旋輾轉,此身的確非我有,何況還不能忘卻營營,身與心都外物役化,辛苦難言。如此只有寄望“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可以找到一個醫生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