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恩豆LL

    世界文學著作之所以經典流傳,即是因為其中蘊含著人生哲理,傳遞著某種時代精神,需要我們多次細細品讀。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收穫,每一遍都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箇中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我們每天有繁重的課業要求,課外閱讀能試著來閱讀《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就已經很不錯。隨著閱歷的增加和知識的累積,我們一定能慢慢讀懂。

    我記得董卿曾說過,閱讀從來不應該帶著目的。每讀一本書,就一定會有所得,只在於多或少,深或淺罷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通常會出現讀一本書發現不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

    無妨,我們有很多種辦法。

    試著多讀幾遍;看一些有關此書的書評;抑或是請教讀過此書的長輩或老師。

    只要一步步努力,從來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只要下工夫,從來沒有學不會的知識。

    百年孤獨

    霍亂時期的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

  • 2 # 牧馬人勇闖天下

    面對人生萬事,我們總希望一切都能得償所願,於是鐵了心努力,拼了命奔跑,卻仍有許多求而不得的時候。直到把自己折騰得傷痕累累,我們才漸漸明白,缺憾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的完滿。沒有缺憾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遺憾。將滿未滿的狀態,才是人生最難得的享受;別太用力生活,才會看見更美好的風景。

  • 3 # 湯圓有餡兒

    我剛開始讀完《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是一樣,似乎沒有很強烈的感受。

    於是我把書合上,開始回憶書中相對印象較深刻的部分,開啟日記開始強迫自己下筆書寫費爾明娜和胡維納爾的愛情故事,開始思索自己心目中的愛情是什麼樣的,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作者要如此描寫,背景如何,深意何在?

    其實,當讀完書覺得沒有強烈收穫的時候,就嘗試著去放大書裡的小細節,放大那些你認為略微不同或略微有趣的地方。諸多好書的細緻之處令人驚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終會靈光閃現,發掘屬於自己的道理。

    不要急著消化全書,哪怕有一句話記憶猶新,都足矣。

  • 4 # 人在陝西

    1.再讀一遍;

    2.過段時間再讀一遍;

    3.去豆瓣看書評;

    4.跟老師,家長聊聊;

  • 5 # 暮暮超人

    這兩本書作者都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是是他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下面是他的獲獎語:“由於他在長篇小說代表作《百年孤獨》中,運用豐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陸的生命與鬥爭。”《霍亂時期的愛情》更是他在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再次扔出的一個“王炸”。被稱為窮盡愛情的可能,是一本愛情的百科全書。

    下面先說《百年孤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它創造了一種前所未見的敘事方式: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有如愛講故事的外祖母娓娓道來,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發生,但早已過去百年,早已成為傳說……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輪迴。它講述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融為一爐,糅合現實與虛幻,成為20世紀文學高峰。為什麼說這本書難讀呢?聽過最多的回答就是這裡面的名字太難記了。沒錯,這正是百年孤獨的特點,裡面很多人都是沿用了祖父的名字,再加上哥倫比亞的名字本身就長,更加難以記憶。這裡的建議就是在看的時候做一張族譜,那樣看的時候就可以跟著族譜走而不至於陷入名字的漩渦當中。

    再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多年以後,當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翻看霍亂時期的記錄,發現父親所採用的方法,仁愛多於科學。他的勤奮,他的犧牲精神,尤其是他個人的膽識,這一切都讓他無愧於這座城市從災難中死而復生後給予他的那些榮耀,他的名字理所應當和那些不計其數的戰爭英雄烈在一起,因為比起這場戰鬥,那些戰爭可能要不光彩得多。《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本講述戰爭、時疫、分別與重逢的暖心傑作,獻給此時此刻的我們。這本里面出現的人物遠沒有《百年孤獨》那麼多,只要抓住弗洛倫蒂諾·阿里薩、費爾明娜·達薩和胡維納爾·烏爾比諾三者關係深入探讀就行了。多看幾遍一定可以發現阿里薩的偉大,歷經623人,真心依舊不改。

  • 6 # 王小朋

    中學生get不到很正常,許多非專業讀者也get不到。老馬的魔幻風也給大多數讀者設了門檻,閱讀起來不怎麼容易。《霍亂》最牛的地方在於無論是宗教般堅守的婚姻,還是毫無底線的浪蕩生活,都可以得到平等的解釋。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作家能有的。

  • 7 # 朝花夕時落

    有些時候對文學作品的考量、思索,是要分不同年齡段的,中學生的理解可能受思維和閱歷等等限制,有時會get不到和成年人一樣的感悟,隨著年齡漸長,會慢慢領悟到的。

  • 8 # 淺淺一聊

    讀書是一種習慣,能養成這個習慣才是人生收穫的價值。有些書是要在特定的年紀經歷過人生中的某一段時期才能和作者產生共鳴的,或者才能領悟出一些人生感悟的,讀書並不一定要迅速累積見聞,而是一點一滴養成一直作息習慣,當你在旅途中出現迷惑的時候,總有一本書裡的一段話可以出現在你眼前啟迪你,幫你度過迷茫,這就夠了。

  • 9 # 廣義故事

    這是肯定了,你才初中,想把這兩本書看懂,還早呢,如果實在喜歡,就多看幾遍,一遍一遍的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書看一遍怎麼夠呢,尤其是你想要看懂。

    像《百年孤獨》,可是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裡面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並且記住人名都很困難,所以想get到這兩本書的點,前往別功利化了,首先靜下心,慢慢的仔細的讀,一邊往往是不行的,加油,還小呢,別操之過急。

  • 10 # 先豐的日常生活

    我少時也愛讀書,什麼書都讀,但許多書僅僅是知其意,不能領其會。後來文學性的書漸漸就讀的少了。因為文學性的書如果你不能領悟作者在文藝背後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會覺得文章枯燥。 百年孤獨也在其中。

    前段時間再讀百年孤獨,這個時候我已經工作,每天在北京這個城市,一個人上班,一個人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雖然書裡的人名還是那麼長,人物命運還是那麼走,但這個時候你就能從裡面感受到孤獨,感受到人世間的悲涼。

    類似的還有古詩詞。小時候哪懂什麼古詩啊,只知道考試網考而已。可是現在也開始能體會到古詩詞的那種美了。 我之前看過一篇馮唐自傳的文章。說他少時便能被許多唐詩宋詞。我想對於任何一個大家來說,這應該都是基本功吧。

    所以你現在看不懂也沒事,毛主席看了17遍資治通鑑,每一遍都有新體悟。 以後的人生路還長,且行且看便是。

  • 11 # 暖陽初晨

    這個問題其實還真的是挺讓人頭疼的~

    怎麼說呢,其實讀書讀的是一種感覺,一種心境吧個人感覺,只是現在這個社會節奏太快了,經濟步頻過高導致當下人們無論是讀書還是學習都講求效率,或者更直白的說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變現!

    現在普遍的觀點就是要多讀書,小時候是為了讓孩子成績好讓孩子背書;初高中為了升學考試讀書;上大學了更是有無數的老師讓學生泡在圖書館為考研讀書······諸如此類

    其實我想說的是,多讀書絕對沒錯,帶著一定的現實目的讀書甚至會容易抓住書的重點,會更有效率,但是,總是這樣讀其實挺累的,反正我是這樣感覺的。

    甚至讀到一定程度看到那些必讀書目都會感到頭疼,導致即使看了也是走過場,沒什麼收穫,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了幾點個人感覺還可以的方法:

    1、實在看不懂的就大致看看,隨他去吧~

    無論什麼時期,多讀書是真的百利無弊,但是讀不懂可能會讓孩子積極性受挫,所以,中學時期讀書的話,都不懂得就讓它過去吧,不必太過掛懷,因為即使你現在不懂,你的大腦和視覺其實已經接收到了這些資訊,你不懂只是因為視覺接收的資訊沒有與大腦的反饋加工系統形成連結,隨著你大腦中儲存的資訊不斷增加,當你再次看到有關某一塊內容的時候,就會對你大腦中的休眠區形成刺激,從而成功實現連結,這在心理學上也被概括地成為——頓悟,也就是外國心理學家經常提的aha moment!

    2、“騙”你的大腦帶著問題看書

    對這類難看懂的作品,有目錄的可以先大致看看目錄,沒目錄的可以從中間開始翻看,隨機的大致看一遍,給你的大腦從無刺激到接受刺激一個準備時間,從而提出反思,帶著問題看下去。

    3、找方法讓自己更簡單的閱讀

    先去網上比如百度百科找到這本書的簡介,大致瞭解一下這本書的梗概,去看的時候自己往這個框架裡面補充,這樣的話,你在瞭解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後去讀你就感覺這本書其實想要表達的基調你已經懂了,再去讀會事半功倍,效果很棒的噢!

    春光無限好,正是讀書時,加油吧小可愛們(ง •_•)ง!

  • 12 # 同人筆記

    馬克斯的書是屬於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一般很難讀懂,何況是中學生。如果讀不懂,兩個建議,一是換書,讀其他的書,豐富自己的學養,也許哪天不經意拿起來讀懂了。二是反覆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 13 # 大俠沒有牙

    中學生讀完如果能夠透徹書中對時代命運,對生命輪迴的感悟,就過於少年強說愁了。

    看似癲狂又迷亂的時代,每一個大時代下的片段和個人的沉浮又合情合理。 最終塵歸塵、土歸土, 每個人都在努力生活,掙扎著試圖改變命運,最終誰也沒能改變什麼 ,就像個命運的符咒。 在得知世界本來面目之後而更加熱愛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的領悟, 對於中學生來說可能真的還過早。

    熟讀一遍, 瞭解故事梗概, 能記住幾個情感共鳴的情節就好, 能記住幾句莫名重擊內心的話就算收穫頗豐。 等到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再來讀一遍, 就著每個人生活的孜然味兒, 嗅一口人世間的味道。

    讀書不是每一個階段就要急於悟透、急於瞭解, 不需要“請總結出本文中心思想”換取高分,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讀書是關乎自己修行的事情。

    無論哪一本書,《百年孤獨》還是《荷馬史詩》 ,還是《一千零一夜》,等等, 慢慢讀, 不著急的。

  • 14 # 阿浣有間書館

    沒什麼大礙。世間名著浩如煙海,喜讀之書可上千卷,不喜歡讀也很正常。

    況且不同時期看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必非要勉強現在的自己。

    我記得兒時對魯迅先生的印象,就只有"朗讀並背誦全文",十來年後再讀,才知道箇中精妙。

    對於本國文豪尚且如此,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外國名著,哪怕譯本不好也會影響很多。《百年孤獨》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融入了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典故,人物背景又複雜,看不明白太正常了。

    一言以蔽之,從心所欲吧。

  • 15 # 奇怪的觀察者

    我覺得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見解。所以,不用太過於去糾結有沒有get到書的點,你問問自己看完書後對這兩本書分別有什麼看法。比如對人物的分析,對書中情景結構的分析。如果沒什麼想法,那麼可以去網上看看書評,比如豆瓣、知乎等,這些軟體裡面都有相關的書評。

  • 16 # 元粟光昱

    經典作品就像醇香的陳釀,也許當時醉而不知,但是多年以後,此情此景,可待追憶……

    一、整體感知

    我讀《百年孤獨》的時候,還是大一的暑假。那時候天氣炎熱,青春躁動,我的內心很不安寧。我知道這是好書,但是我真不知道好在哪裡。

    甚至隨著略微寡淡的情節緩慢鋪陳,我有好多次都想擱置不閱了。

    為了安撫內心的狂躁,我一邊聽音樂一邊讀,終於硬著頭皮讀了下去。

    後來無意中聽到一支曲子,是一首歐美的純音樂,沒有歌詞,然而表達的意境和情調,居然和《百年孤獨》如此吻合,我很驚喜,就一直單曲迴圈。在無限的單曲迴圈之中,書、音樂和心靈都融為一體,形成了非常美好的閱讀體驗。

    也是那一次,我體會到音樂本身的魅力,即使沒有歌詞,所能表達的意韻和美感依然如此豐富。

    多年以後,我想起《百年孤獨》,耳邊就會響起那首曲子。也許我無法用一句話表達《百年孤獨》帶給我什麼,但是音樂和文字形成一種藝術通感,留在我的記憶中,化成某種情愫或者美的符號,永遠留在那裡。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讀一本書,也許get不到“點”,那麼可以get“面”。

    年輕的時候可能理解不了書中某句話對於人生的份量,但是作品整體呈現出的美的價值,只要用心感受,任何年齡都可以感受到屬於自己的溫柔。

    二、歲月回甘

    當然,那時候對於書中的很多情節,都是沒什麼感覺的,有時候覺得荒誕可笑,甚至質疑作者——是不是刻意杜撰或者太過誇張。

    比如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這個情節,作者描繪地非常細緻,很有那種緩慢到停滯的節奏。

    我當時非常不理解,至於嗎?怎麼可能?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無聊的人,用這種無聊的方式,迴圈往復地荒廢生命?我覺得作者在編撰。

    可是,當我步入社會幾年以後,發現這個世界上,迴圈往復沉溺於同一個命題中的人,太多太多,甚至人人都有自己執著的那個點。我才開始理解,作者表達的真實性。

    等我再有一些閱歷,當我理解了人生的無奈與孤獨,我才明白,類似於“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這種事情,對於每個人而言,不僅不是浪費生命,反而是一種必要。就像有的人抽菸喝酒,有的人耽溺於遊戲,有的人沉溺於藝術,有的人養育寵物……都是一種必要的排解,沒有這些消遣,生命可能會失去平衡。

    當我理解了這些,才能理解作者表達的哲學性和藝術性。

    也許當我更有年紀,我會有更多的感悟。

    所以,這種領悟是歲月的賜予,當你回頭品味的時候,有一種厚重的美好。

    三、隨緣如去

    讀書這件事,和世間的任何事情一樣,都是緣分。

    如果你和這個作者確實不是同一種人,沒有共鳴的思想和感情,那麼對書沒有感覺也是正常。

    別人說好的東西,未必對你也合適。

    若是有緣,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只是要機緣成熟才能了見。

    我是@山水呢喃 ,

  • 17 # 隨便讀點書吧

    我認為讀書get不到作者的點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我認為,讀書是一件相對比較私人的東西。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對書的感受是受你個人的閱歷,經驗以及所處環境決定的。

    尤其是在我們年齡比較小的時候,社會圈子非常簡單,所經歷過的事情也比較少。即使有,感官也不會十分複雜。你在生活中經歷的事情對於你而言甚至都不會比你中午沒吃飽給你的感受深。也就因此,會經常出現get不到點的情況。

    我們要明確這一點,那就是這是正常的!

    其次,讀書get不到點也沒有關係,讀過的書總是會在心上或多或少的留下痕跡。這麼一點點的痕跡就是讀書的一點收穫。

    沒有必要苛求自己一定要達到什麼境地,讀書不是為了在求境地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書是需要反覆讀的,也許你中學的時候get不到的點,大學就get到了呢!

    人,總是在不斷成長和進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員工比較受上司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