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萌有個存錢罐

    阿根廷作為國際知名的“老賴”,開啟了新一輪的債務違約。

    回看阿根廷,過去百年間,有過輝煌,有過動盪,如今已深陷泥沼。

    阿根廷之路,應該說是“成於開放,敗於保守和動盪”。

    100年前,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1880年—1920年的近四十年間,阿根廷憑藉開放自由的貿易政策,優越的地理優勢,良好的法治環境,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一躍成為發達國家。那時候,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躋身世界前十,一度成為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期間,來自英國的投資佔了近一半,英國資本對阿根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僅1880年到1890年的十年間,英國對阿根廷的投資就翻了8倍。

    但是,阿根廷經濟過度依賴外資的特點,也決定了其經濟的脆弱性。

    阿根廷從貴族,淪為沒落貴族,再淪為國際老賴

    一戰爆發後,英國在戰爭中消耗了巨大的資本,也從此又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倫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也逐步被紐約取代。此時,英國已無力大規模向阿根廷繼續提供投資。

    禍不單行的事,巴拿馬運河在1920年正式通航,導致阿根廷的戰略地位下降,投資者紛紛轉向加勒比海。

    面對雙重衝擊,阿根廷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缺血”,急需資本輸血。阿根廷當時檢視建立自己的金融資本市場,但其規模有限,遠遠不足以彌補國內資本的缺失。

    阿根廷的貿易政策也逐步轉為保守的貿易保護主義,農產品等經濟命脈出口受挫,讓阿根廷的經濟雪上加霜。

    再然後,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來了。歐美國家都被捲入其中,阿根廷也不例外。內外雙重打擊,更是讓阿根廷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最終,被軍隊推翻。

    之後幾十年間,阿根廷長期陷入軍隊和民選政府爭權奪力的惡性迴圈之中。國內政策也越來越保守,限制進口,大力推進國有化。然後政局動盪之下,阿根廷的經濟要恢復談何容易。但即便如此,1965年阿根廷人均GDP依舊高於日本、西班牙等國。

    上世紀80年代後,阿根廷逐漸重回貿易自由主義,經濟得到短暫恢復。然而好景不長,阿根廷又在21世紀之初捲入了“拉美主權債務危機”。在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收緊後,拉美國家陷入資本撤離,貸款利率上升的巨大陰影之中,無力償還國家債務。阿根廷也是其中之一。至此,阿根廷走上了國際老賴之路,多次的債務違約讓阿根廷的翻身之路,遙遙無期!

    阿根廷確實是一個主要由歐洲白人移民組成的社會,所以它並不排斥歐美化,這也是它早期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但是應該算是時運不濟吧,阿根廷在輝煌了一段時間後,就沒有再“順”過。阿根廷錯過的這100年,怎麼才能補得回來!

  • 2 # ruixuezhaofeng

    德裔是阿根廷人口構成在僅次於西、意的第三大歐裔群體,在阿人口占比最多也就7%-8%(一般認為有350萬或再少些)。

    據不同材料,二戰後期,納粹德國移民阿根廷的人數有約30 萬,他們為何沒有帶來一個工業發達、經濟穩定的局面?

    從歷史看,德國人移居南美要比南歐人晚得多,也不構成人口主流、權力中堅、實業大亨,無權無勢之下不能“苛求”德裔

    整個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佔據了南美,西班牙人成為阿根廷最早的歐裔殖民定居者。彼時義大利被西班牙統治,意南部貧窮農民中的一部分移民南美,尋求創業和幸福,他們的後裔佔當代阿根廷人的3/4。

    那時輪不到德意志人移民南美,西半球沒有他們的立足點。據稱1870-1914年間,僅有23萬德國人移居阿根廷,而西、意是德的近30倍。

    後來者政治經濟地位可想而知,撼動不了南歐人。

    納粹德國後期來阿根廷的移民大多有“案底”或“血債”,到阿根廷得“低調”

    因為歷史原因,阿根廷對英國一直“仇視”或冷淡,這包括西、英在歐洲一直是對手,還有馬島之爭。且阿根廷相當一段時間不睬美國(主要利益與英國一致)。

    因此,二戰初期阿根廷是傾向於德國的,特別是西、意後裔的“母親國”與納粹德國基本保持一致。

    至於3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老老實實低調“做人”是第一位,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阿根廷經濟?他們也不想發財,只管平安;再說也沒有太多機會和空間。

    總之德國人從個體看還是安分守己,中規中矩,沒有宏大的志向,環境也不允許。

    最後一點,阿根廷已形成南歐人特有的“散漫、浪漫和傲慢”,德國人的嚴謹和工匠精神難成主流

  • 3 # 共鳴有WHO

    二戰後加入阿根廷的德國人大多數是逃避審判的納粹軍人,比如那個著名的斯科爾茲內就在教會掩護下偷渡轉運了很多納粹軍人,這些人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經濟專家(真的人才都被美國搶走了),所以他們對阿根廷的經濟發展起不到多大作用。

  • 4 # 李厚何

    很奇怪您這種赤裸裸的種族觀點,居然可以說得如此理直氣壯。

    經濟的好壞是多種因素所決定,自然環境,社會結構,體制,體系,甚至各種偶然因素,都可能對經濟構成各種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民族僅僅是條件之一,且並非最重要的條件。

    因此同樣是拉丁民族,法國的經濟遠好於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的經濟遠好於摩爾多瓦,因為民族雖同,“水土”及先天后天條件卻差異很大,其經濟所植根的體系更是相差懸殊,如果您在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大喊“你們怎麼混得和周圍斯拉夫人一個X樣,還配做拉丁人麼”,估計挨頓胖揍都是輕的。

    再如同樣是黑人的圖西族,生活在盧安達的已過上相對安定溫飽的生活,生活在剛果金南、北基伍省的卻朝不保夕,難道您會愚蠢到去質疑後者的人種,而不是去探究這是否因為兩國社會的差異?

    同樣是英國系的後裔,生活在美英和加澳的,和生活在肯亞、辛巴威的,差異可謂天壤之別,您是否也要大吼一聲“很多英國人加入肯亞、辛巴威籍,為什麼發展不了那邊的經濟”?

    在南美,智利、巴拉圭、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的民族結構幾乎差不多,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可差太多了,您對此有何感想?

    具體到阿根廷,這就是一個基本由歐洲白人後裔建立的、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長期的衣食無憂讓這裡的社會形成了節奏緩慢、效率低下、樂天知命等特性,這些特性是由“水土”綜合產生的,後來的移民不論什麼民族成分,都很難徹底扭轉,而只能被動適應。巴西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日本裔移民目的地,但數百萬日裔何嘗讓巴西的國民性變得像日本?秘魯曾是拉美最大的華工輸入國,這個國家的國民性很像中國人麼?與之相比,阿根廷僅僅在二戰後接納了數量少得多的德國人,且其中許多還是所謂“喪家犬”,他們連自己的“經濟”都近乎破產,還發展阿根廷經濟?

    最後說一句,在21世紀,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性邏輯、語言,最好收起來,越早越徹底,對自己越好。

  • 5 # lipurnc

    二戰後去阿根廷的德國人,不是普通勞動者,不是商人等搞經濟的,更不是科技人員,而主要是隱姓埋名逃避戰爭審判的大小納粹戰犯。他們除捲了錢財來阿根廷生活外,並無多少發展經濟的知識和技能,又擔心暴露被抓捕歸案,故都深藏不露,那能幫阿根廷發展經濟呢。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話問的很奇怪?二戰後什麼德國人跑阿根廷去?為什麼跑阿根廷去?這不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嗎?!二戰的德國開始跑人時已經打成什麼樣子了?這時很難說沒有普通德國人也跑到阿根廷去,但這些要靠出賣勞動力養活自己的人,又能改變什麼?德國工匠精神帶過去的技術革新和效果,對一個國家來說,任何一條小小政策變動擦到一點點邊,就足以讓底層幾十年的積累泡湯,而當時在全世界被波及的大戰之後,阿根廷卻是一箇中產階層總量排名非常靠前的國家,想透過個人財富來佔據這個國家有話語權的層面,也只有那些席捲了納粹財寶而來的納粹高層人員勉強可以做到,不過阿根廷到底是個南美國家,說起來是中立國家,並沒有對納粹有偏見,但是這時候的世界到底是反納粹國家說了算的世界,阿根廷也沒有挑釁的能力,最多也只能裝作沒看見逃來的納粹,自己不主動去抓捕,要是自己亂囂張暴露了,指望阿根廷出面保護肯定不現實。同時在南美國家,一個見不得光的大富翁莫名其妙消失了,財寶也都莫名其妙消失了,還是件很離奇的事不成?裝著有點小錢,買個偏僻小莊園安安靜靜過隱姓埋名的日子才是正經!而且阿道夫·艾希曼同志即使這麼做了,老老實實過到五十年代末,不幸生了個納粹二代坑爹兒子,他老子身上有論百萬的猶太人血債,他居然認不出猶太人,迷上了一個猶太姑娘不說,為了吸引姑娘,還成天宣揚極端反猶言論,吹噓自己老子是納粹高官的光輝歷史,結果這姑娘的爸爸,就是他爸爸手下逃出來的一條遊魂,兩隻眼睛都瞎了,一聽女兒說了這件事,立刻嗅覺敏銳的聞出納粹分子的臭味,事情立刻報到摩薩德那裡,人家老總都親自趕了過來,於是在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薩德綁回以色列受審,光榮的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判死刑的人。而且阿根廷抗議以色列跨國綁架毫無用處,反而引發摩薩德在南美追殺漏網納粹的一波高潮,這種情況下,那個納粹敢拿出錢財來經營一個,足以整體提升阿根廷國家層面經濟水平的專案?!沒活夠嗎?現在的年青人感覺不到這種社會氛圍,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還在強烈的反美反以情緒當中,這股風潮都擋不住的湧進國門,我現在都記得那時還不多的翻譯作品裡,什麼《羽毛蛇的秘密》、《青銅棺材》,這類到處抓捕納粹漏網之魚的小說都成了一個專門分類,我印象裡小人書裡都有很多類似故事,一個是自己下棋下瘋的,一個是在集中營給納粹當肉靶子的,後來巧遇當年的納粹,抓捕報仇的故事。所以你看,納粹進不來的地方,這類書籍都大量流入,南美、阿根廷這種納粹逃亡勝地,這些頭上頂著金晃晃懸賞的納粹分子,為了逃命就操碎了心,那裡還有精力去幫阿根廷發展經濟?戰爭對他們可遠沒有結束呢!

  • 7 # 大叔有點胖

    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假如阿根廷籍,為什麼發展不了阿根廷經濟?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明一下,為什麼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去了阿根廷?

    為什麼令世界痛恨的納粹分子阿根廷政府願意接受?並且是冒著危險!阿根廷原本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後來湧入大量的歐洲人,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居多,這些德國人和義大利人雖然遠在南美洲,但是始終銘記自己是德國和義大利人的後裔,所以對於德國納聚分子是有一定的感情。第二就是阿根廷的工業,在二戰時一直與德國納粹保持密切的聯絡,這也是促進阿根廷工業發展的基礎,所以從這一點說,阿根廷也不願意割斷與納粹的聯絡。

    阿根廷在19世紀末發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無與倫比的,到了20世紀初,阿根廷的富裕在全球名列前茅,首都布衣諾斯愛麗絲被稱作南美洲的巴黎,在當時的歐洲,形容富人的話,常會說“他像阿根廷人一樣富有”。

    1900年的時候,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別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一半,日本的1倍多,而且還裂膏與芬蘭和挪威和義大利人瑞典幾乎差不多。1913年的時候,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就為3797美元。甚至到了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已領先日本,大致和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相同!

    可見19世紀阿根廷已經邁入富裕國家的行列,這些都得於阿根廷獨立較早,在1816年的時候就都取得了民族獨立,19世紀60年代,阿根廷就結束了長期的內戰,政治局勢趨於穩定,政治的穩定是阿根廷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地理位置也是有利阿根廷的經濟發展,擁有5000多公里的長的海岸線,有眾多的海灣,溫和的氣候,為阿根廷提供了許多優良的港口。阿根廷的是白人後裔,佔了全國總人口的97%,也沒有什麼矛盾,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勞動力素質比較好!

    阿根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因此較早優勢在於生產和出口農產品,19世紀80年代以前,畜牧也成了阿根廷的經濟支柱,牛皮牛肉是主要的出口產品,透過農副產品獲得了大量的外匯收入。

    但是後來為什麼阿根廷經濟慢慢在衰退?

    阿根廷的經濟飛速的發展,前面已經提到是由於農業經濟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味靠著農業社會發展,一定是發展不起來的。美國經濟說家說過“從20世紀50年代起,除了石油以外,其他初級產品的出口都不足以導致一個國家走上經濟發展的道路”為了實現國家經濟的發展,實現現代化,工業化一定是必走的道路!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失去了一次工業化的機會,二戰期間又失去了一次工業化的機會,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業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和簡單的裝配為主。

    阿根廷的工業發展不好,歸根結底屬於政府的干預,政府為了扶持製造業採取的貿易壁壘的措施,本國的工業面臨一個基本上沒有外來競爭環境。結果導致了勞動力的效率低下,企業經濟增長緩慢!再加上阿根廷多為歐洲後裔民傳統文化,與歐洲相似,這一特點就是鼓勵人們大力去消費,因此阿根廷的儲蓄率很低,只能依賴外資,阿根廷雖然是第三世界經濟國家的經濟結構,但福利設施是卻是歐洲似的。較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儲蓄率是經濟增長快的動力,也是經濟增長快的結果,當經濟發展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在不減少消費的情況下,增加儲蓄的增加,從而擴大了投資,加快經濟的發展,最終使儲蓄增長,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簡單的就是國家銀行中有大量的儲備,國家的建設才得益於很好的發展。

    阿根廷的經濟發展不好,還有一點就是政府不作為,經濟效益普遍低下,缺乏現代管理經驗和技巧。

    再加上一些外部的因素,使阿根廷經濟雪上加霜,比如90年代末,阿根廷經濟陷入困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美國奉行強勢美元政策,使阿根廷比索幣值被大大提高,從而打擊了阿根廷的國際競爭力,第二次政府長期的外債用於消費,而不是用用於基礎建設與工業的發展,一味的提高人們的福利。第三次加上鄰國巴西金融動盪,是阿根廷經濟受到很大的影響

  • 8 # SCOTT168

    德國人在世界各地都有移民,南美洲不光是阿根廷,巴西也有很多德國移民,甚至前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比如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當然這些國家的日耳曼裔大多都移民回德國。

  • 9 # 澹奕

    阿根廷的德裔雖然不少,但並非佔據主體,而且當年在二戰之後大量移民到阿根廷的德裔大多都非常低調,在阿根廷並沒什麼存在感與影響力。相對於當年流入美國的大量德裔精英,前往阿根廷的德裔整體質量也差了不少。

    同時,當年的阿根廷經濟實力不俗,非常富有,一度被稱作“南美洲的美利堅”,只不過後來阿根廷的經濟出現衰落,成為了如今的樣子。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非常多,並非只有人的因素,阿根廷當初雖說很富裕,但經濟結構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之後阿根廷的經濟不斷倒退,也是多方面原因影響,並非當地的德裔沒起什麼作用的緣故。

    新航路開闢之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與當年作為勞動力而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不斷融合,所以如今拉美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以混血為主。不過阿根廷與烏拉圭是例外,這兩個國家90%以上居民都是白人,在拉美地區非常少見。尤其是阿根廷,由於當地氣候與歐洲更加類似,深受歐洲人青睞,成為拉美白人比例最高的國家。

    目前阿根廷的主要居民,以義大利、西班牙還有德意志三支後裔為主。非常令人意外的是,阿根廷雖然當初是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說西班牙語,但當地超過60%人口都是義大利移民後裔,其次才是西班牙後裔,比例大約在25%。阿根廷的德裔雖然位居第三名,但實際上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其實也只有8%上下,還不到一成。

    阿根廷地廣人稀,在普遍氣候炎熱的南美洲,阿根廷由於維度比較高,其氣候更加溫和四季分明,與歐洲更加類似。近代時,氣候宜人且資源豐富的阿根廷,成為了歐洲移民南美洲的首選之地,遠遠超過了巴西與安第斯山脈西側各地。而當時來到阿根廷的大多數移民,比如義大利與西班牙移民,大多都是在工業化時代破產的手工業者與農民。

    而相對於西班牙與義大利,德國情況比較不同,德國建立時間比較遲而且其工業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經濟實力很強,在西班牙與義大利移民大量湧入阿根廷的時代,德裔移民主要前往北美而非南美洲,直到20世紀前期才改變。在一戰二戰期間,尤其是二戰之後,有大量德裔逃往當時比較親近德國的阿根廷尋求安身立命之所。

    由於德裔的移民時間非常晚,持續時間也沒那麼長,所以至今阿根廷的德裔人口都不算太多,在阿根廷佔據主導的還是義大利與西班牙這兩大來自南歐地區的移民後裔。而且由於當初德裔來到阿根廷的目的本身就比較特別,所以導致德裔在阿根廷向來都非常低調,甚至大多都不再使用母語,在阿根廷,德裔其實並沒什麼存在感與影響力。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根廷憑藉巨大的農業產出與豐富的資源,加上當時歐美對於原材料與農產品的巨大需求,一度成為世界最富有國家與主要經濟體,然而阿根廷本身的工業水平很低,經濟發展非常脆弱。二戰後歐美等市場需求量驟降,以及金融中心從阿根廷非常依賴的英國轉移到美國,阿根廷的經濟不斷衰微,少數默默無聞的德裔也無可奈何。

  • 10 # 梨城雅士

    肅清法西斯的國際潮流,

    迫使納粹殘餘流亡國外!

    因阿根廷親納粹的傳統,

    一些納粹殘餘苟延殘喘!

    他們隱姓埋名,深居簡出,

    只為逃避國際正義懲罰,

    而不是為了建設阿根廷!

    同時這些法西斯的戰犯,

    也缺乏和平建設的能力!

    因此他們沒有發展阿國!

    當然與阿根廷政府有關!

  • 11 # 李太明

    首先,阿根廷工業基礎很差,尤其是重工業沒有。放眼全球,重工業不行的地區,鮮有發達國家。當然,新加坡例外,但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具有不可潛代代的地位。

    其次,美國的門羅主義視拉美是自家的後園,根本容不下一個具有勢力的拉美國家存在。拉美國家有一點良好的發展趨勢,美國就立即會出妖蛾子把這個國家在經濟一頓收拾,直接整到水深火熱的地步。

    再就是,德國本身也就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阿彌陀佛了,還是餘力拉阿根廷一把嗎?

    所以,阿根廷的命運也就這樣了,翻身遙遙無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閨蜜表白了怎麼辦,世界上還有純友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