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弟高畫質

    補充一些更框架的東西,我現在是這樣看的:

    一,必須承認,腦科學現在非常落後,所以這個目前最標準的答案是【沒有結論】

    二,必須承認,有很多gay天生就是gay,他們從小與其他孩子沒有不同,但到了12歲突然開始喜歡看裸體男人的下體,而且產生反應,這除了天生沒有其他解釋

    三,也必須承認,有相當一部分男孩,在性取向產生之前,就已經先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和障礙,這些障礙有相當的可能性讓他在12歲發育出同性傾向。畢竟,人的性別只有2個,而人類社會的複雜使得12歲出現的性心理發育機制也相當複雜,並非用【天生本性】就可以概括一切

    1、第二種應該不可能改變,因為他們喜歡男人是沒有理由和原因的

    2、第三種有微小的可能性可以改變,(1)之所以說有可能性,是因為你幼年的心理障礙早於性取向,12歲發育出的性取向,只是你人格的一部分。如果你有辦法祛除幼年的心理障礙,改變人格,那麼你就有相當的可能性改變性取向(2)之所以說微小,是因為對於一個20多歲的成年人來說,他的人格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的,你有再多的心理障礙,很多時候也已經成為了你這個人的一部分。你若想改變,你就需要全面否定過去的自己(3)此外,第三種的gay,往往是0,甚至是娘gay,他們確實有很多的後天因素,但他們反而是gay當中最有認同感、最為自己驕傲的,這也使得想要改變的人本身就很少

    這是我的答案,我自己的人格(包括性取向)的改變,源於我小學時期被同學欺負時,就已經形成的【超我】這個【超我】的產生,要早於性取向所以我人格-性取向的改變,只是完成了我7歲開始的夢想,而不是為了符合什麼社會主流在我23歲開始實踐人格改變之前,我其實已經跟家人出櫃,我也很坦然驕傲但後來我才發現,我改變了人格就不會再喜歡男人

    對於gay,我覺得,除非你有什麼【性取向之前的東西】在敲打你,否則,至少目前,你沒辦法改變性取向,也不需要改,驕傲的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孩子是天生的gay,我會接受他、尊重他,為他驕傲

  • 2 # 哈尼德德

    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但這與基於高階情感的人類同性戀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人類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具體表現。

    同性戀不是變態、不是疾病,更不能改變也無需治療。

    這是自2001年來,中國將同性戀“去病化”後達成的共識。

    但十幾年過去了,仍有人將同性戀與性變態混為一談,進行無差別封殺。

    不想對此作過多批判,只想一起回顧一段歷史。

    細數“同性戀不是疾病”未成共識前,有多少人成了時代的受害者。

    如果這輛倒車繼續開下去,這些恐怖光景或將一一重現。

    上個世紀,幾乎所有人都堅定地認為同性戀就是一種疾病。

    而為了“治癒”同性戀,各種殘暴的治療手段層出不窮。

    “磁爆步兵”楊永信的“十萬伏特”還只是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外,還有 “化學閹割”、“睪丸移植”、“直接切除腦前額葉”等駭人聽聞的同性戀“矯正治療”。

    在這段荒誕的“同性戀治療”黑歷史中,“人工智慧之父” 艾倫·圖靈 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受害者。

    二戰期間,他曾幫英國破譯了納粹密碼,這在後來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一生功勳顯赫,但他還是因為同性戀的身份,被強制接受激素治療。

    當時他被注射的是一種叫已烯雌酚的激素類藥物,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

    以圖靈為原型的電影《模仿遊戲》

    但與其說圖靈接受的是“激素治療”,倒不如直接說是 “化學閹割”。

    因為這與現代對待“強姦犯”的化學閹割,並根本太大區別。

    這些激素藥不但讓他在生理上無法勃起,還使其胸部開始像女性一樣隆起。

    在巨大的壓力下,圖靈開始陷入重度抑鬱,最終服用氰化物結束了自己性命。

    在2015年曝光的圖靈信件中,他就曾說: “也許是藥物的作用,我甚至夢見自己變成了異性戀。但無論是現實還是夢中,這個念頭都讓我痛不欲生。”

    圖靈信件,收件人是圖靈好友尼克·伯班克

    到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刪去,而 中國也在2001年將同性戀去病化 。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0多個國家規定同性戀婚姻合法。

    關於“同性戀治療”的偽科學當然也不攻自破。

    人們也慢慢意識到這種不人道的治療給同性戀人群帶來的不僅不是“健康”,反而是另一種巨大的傷害。

    2016年末,英國政府啟動《圖靈法案(Alan Turing law)》,赦免了那些曾因犯“嚴重猥褻法”,而被定罪的6.5萬名同性戀或雙性戀男子。

    這算是英國對那些被判刑的同性傾向男性的一種致歉。

    但事實上,“赦免”二字卻用得不妥。當初硬把這個莫須有的罪名安在他們頭上,現在又冠冕堂皇地“赦免”,任誰都接受不了。

    一名還在世的受害者說: “接受赦免就意味著承認自己有罪。可是我根本沒有罪,我唯一的罪就是出生在錯的時間和錯的地點。”

    2014年10月30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發表文章承認自己同性戀的身份,並表示作為一名同性戀感到自豪。

    1997年張國榮在他的演唱會上,以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公開和唐鶴德的戀情,出櫃後他在媒體前毫不忌諱,與男友唐鶴德公開牽手出入港臺大小場合,張國榮的骨灰至今仍放在唐唐的家中。

    臺灣名嘴蔡康永坦陳自己與男友的10多年戀情,並在小說中敘述了兩人的戀愛過程,他和George不畏外界眼光,一路相知相惜相守至今。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時代總會不斷進步向前。

    只有凝視過去的黑暗深淵,才更明確了一個共識,我們絕不能回頭。

  • 3 # 東鍋哥

    同性戀,不是僅僅因為幾部影視作品就會影響的。

    同性戀是因為一個人的性格傾向更傾向於男或女,不管外表是男是女,他們的內在才是他們真實的性別,他們往往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由於家庭成長背景的影響又沒有人給予其關注和糾正就形成了,簡單的說同性戀往往都是因為其戀父戀母情結的扭曲。

  • 4 # 趣影影視剪輯

    儘管,保守的基督徒們總會用一些軼事證據支撐這種觀點,治療專家則證實這種方法從來沒有成功過,甚至會引起治療者極度失落的情緒,有時還可能導致輕生的念頭。 如果說由於缺少父愛而導致男同性戀的話,那麼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出生的美國男孩有同性戀傾向的機率會比其他幾代人更高,因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都在戰場上打仗。但遺憾的是,我們沒能在文獻資料中找到相關證據。 另一些保守的基督徒則認為,人們之所以成為同性戀者,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被這樣教育的。於是這些基督徒反對討論性取向的課程,以及同性戀人領養孩子的提案。然而,這種說法令人懷疑。若真是如此,比起那些異性戀家庭成長的孩子,同性戀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為同性戀者的機率應該更高,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現這種區別。 也有一些保守派認為,人們成為同性戀者是他們在青春期做出的自主選擇。但這種觀點本身就令人懷疑,畢竟沒有誰會在歧視、仇恨同性戀的社會中,自願選擇成為一名同性戀。 總的來說,宗教保守派對於同性戀的認識基於聖經,因此,他們認為同性戀是反自然、反常理、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行為。不過,這種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宗教自由主義者所摒棄。 2.基因、細菌和荷爾蒙的作用 目前,大多數人相信性取向是由基因和外界環境共同決定的。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具有同性取向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性取向是正常的、自然的、無法選擇的、不可改變的。有資料顯示,大約有10%的人攜帶著同性戀基因或基因序列,然而這其中只有大約55%的人會被未知的環境因素誘發而真正成為同性戀者。如果同性戀基因沒有被觸發,那麼此個體將成為異性戀者。 然而事實是:雙胞胎兄弟的基因應該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把兩個人分別養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若其中有一個是同性戀者,另一個也應該是百分之百的同性戀者。但目前的研究發現,同性戀者的雙胞胎兄弟只有55%跟他們一樣成為同性戀。這就可以說明,性取向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 而生物學家保羅•埃瓦爾德(Paul Ewald)和物理學家喬治•柯蘭(Gregory Cochran)則推測,同性戀性取向是細菌和病毒引起的。不過,這種影響是間接的。

  • 5 # 譚談電影

    由於大多數人同性戀的認知不足,這裡先做一下科普:

    如果你以為說話娘娘腔、愛穿女人衣服、愛化妝的男人;或者說話粗聲粗氣、愛穿男人衣服、愛剪短髮的女人 ; 再或者《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是同性戀,那麼,恭喜你答錯了!!!

    在標準的屬性劃分裡,上述這類人叫“異性化者”,雖然他(她)們當中有很多興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同性戀,但其實他(她)們並不是真正的同性戀。

    那麼,到底什麼是同性戀?據百度百科釋義:

    同性戀是指個體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現象,分為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同性戀不是疾病或精神類疾病。他/她們認可,甚至喜愛自己的性別,不存在想要變為異性和模仿異性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同性戀不會對異性或異性裝扮的同性產生性慾。和這兩類人發生性行為,會讓同性戀者異常的痛苦、噁心或性愉悅不足。

    回到主題,為什麼影視文藝作品不可能對同性戀的性取向產生影響?

    首先,同性戀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不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是否為同性戀,決定性的因素在於母親X染色體中的兩組以上染色體。也就是說,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此人是否為同性戀。只是因為生長在大多數都是異性戀者的環境裡,有些同性戀者可能會比較晚才能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甚至有些同性戀已經和異性結婚生子多年後才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並從此堅信這一點。

    其次,同性戀不是一種選擇。

    性取向不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東西,也不能隨外在因素或個人的意志而改變。當他(她)們看到異性的體徵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反感情緒。

    再者,同性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無論同性戀者怎麼控制自己,都不會對其性取向產生改變。他(她)們會對和異性之間的性行為產生排斥,至少是不會喜歡。

    最後,同性戀不能被“矯正”。

    有些同性戀者被強制送去“治療”,但結果只會讓他(她)們痛苦,甚至有些人因此而產生了輕生的念頭。科學證明,性取向是不能透過治療來改變的。

    綜上所述,只是想透過不間斷地觀看異性戀的影視文藝作品,不可能對同性戀者的性取向產生影響。一個人如果被確定了是同性戀,這個事實就不可改變了,嘗試改變只會讓對方痛苦,如果這名同性戀者是你所愛的人,與其改變他,倒不如改變我們自身的想法,正視並接受這一現實吧。古代就有同性戀者的記錄,當時的人們是能夠接受同性戀現象的存在的。多少年過去了,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現代化社會,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同性戀者的存在呢?

  • 6 # 胖若噠影視娛樂圈

    如果被影響,就只能證明他不是。

    在現代的社會,還是難免會出現談同色變的情況。

    如果戴著有色的眼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抨擊和評判別人。

    是,可恥的。

    不想說現代感情裡面的小三橫行,不想說多少在身邊的人朝三暮四……

    難道一男一女的家庭社會構造,在擺脫了性別這個單位之後,他們的生活就真真乾淨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嗎?

    該出軌的不還在出軌,該離婚的不正在離婚。

    哪裡能落得一個清清靜靜,潔白無瑕呢?

    但凡,一個乾乾淨淨付出真心的人,就不該被踐踏。

    不管,他是何性別,他愛上的性別又當如何。

    愛,與性別無關,只不過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只是與你,指尖相碰而已。

  • 7 # 難不為是

    有這麼一部高分愛情片,國內很多影迷苦盼了一整年。

    1月在聖丹斯電影節一經放映,就征服了國外觀眾和影評人,獲獎、提名、上榜無數。

    現在國內終於也能看到它——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豆瓣9.1、imdb8.5,爛番茄97%新鮮度,評分相當逆天。

    影片根據安德烈·艾席蒙同名小說改編,講述1983年夏,義大利北部某小鎮,17歲少年艾里奧(蒂莫西·柴勒梅德 飾)和24歲大學生奧利弗(艾米·漢莫 飾)的愛情。

    艾里奧(左)與奧利弗(右)

    雖然表面上是同志片,但導演盧卡·瓜達尼諾用細膩的手法,把它拍成了純、美、甜的愛情片

    它衝破了性別的限制,觸到了人性中共通的情感。

    說實話,我這個異性戀看完了都想再談一次戀愛了。

    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就很有玄機。

    夏天是騷動的季節,藍天白雲下,綠樹環繞間,荷爾蒙在空氣中飄散

    小鎮沒有城市的忙亂,街道上人少車少,一切都是平淡的慢節奏,人們生活悠然愜意。

    要是不談場戀愛,都對不起這天時地利人和

    而艾里奧和奧利弗的愛情,並不是《斷背山》式的壓抑沉重,而是如小鎮生活本身般雲淡風輕

    雲淡風輕到什麼程度呢?影片幾乎沒有刻意製造戲劇衝突,故事如真實生活畫卷般徐徐展開,基本看不出編造痕跡。

    因為影片看重的不是戲劇性的故事,而是戀愛和心動的氣氛和感覺

    而穿插在影片段落中的多首原聲配樂,也都是平靜流淌的鋼琴曲,更烘托了兩人的內心波瀾。

    另外,與重視平權的一般同性戀題材影片不同,本片中的同性之戀也幾乎沒有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和阻撓。

    奧利弗要做艾里奧父親的助手,來到他們家暫住,暑假後便要離開。

    所以他們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的天長地久,而是隻有隨生活轉瞬即逝的六週

    所有這些方面,都淡化了影片的同志標籤,艾里奧和奧利弗就像任何一對戀人一樣,在愛情中品嚐酸甜苦辣鹹,並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瞭解自身,幫助彼此成長。

    既然強調愛情,影片就少不了兩人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相戀的各種小細節和小心思

    艾里奧性格內向、害羞,不善言談,比他大7歲的奧利弗更外向、自信、善談、甚至有點傲慢。

    所以剛開始相識時,艾里奧常安靜地在一旁或遠處觀察著奧利弗的言談舉止,就像一個花季少女在暗戀一個讓她心動的男孩。

    而更強勢的奧利弗更為主動,在打排球時借按摩的機會,試著尋求與艾里奧進行肢體接觸。

    這一摸摸得艾里奧內心一陣興奮,身體卻趕緊想掙脫開。

    這是身心不一

    為了在當天的晚宴中給奧利弗留下最好的印象,艾里奧把自己好好打扮了一番。

    但等到了餐桌上, 一看奧利弗還沒來,艾里奧又跟家人吐槽奧利弗:你們覺不覺得他的“回頭再說”很沒禮貌、很傲慢?

    當艾里奧爸爸說:你會越來越喜歡他的。艾里奧還嘴硬:要是我越來越討厭他呢?

    這是心口不一

    不過當艾里奧發現奧利弗不會來參加晚宴了,頓時失望至極,做什麼都打不起精神。

    晚上在床上輾轉反側,白天用自摸排遣苦悶和情慾。

    只有獨處時,艾里奧才能卸下偽裝,露出真實的自己。

    而奧利弗這邊,因為按摩時艾里奧的反應很消極,讓他誤以為艾里奧不喜歡自己。

    所以奧利弗一度有意疏遠艾里奧,還在一次晚會上,跟辣妹熱舞擁吻。

    而這一切都被遠處的艾里奧看在眼裡,妒火中燒。

    以上種種試探、猜測、反常、誤解、嫉妒不正是愛情的常態嗎?

    一來二去的幾次相互試探後,兩人在一次單獨出行中,終於開始嘗試捅破那層窗戶紙。

    在艾里奧對廣場中央的皮亞韋戰役紀念雕塑發表高見後,奧利弗說:就沒有你不知道的嗎?

    艾里奧卻說:我對真正重要的事有多麼無知。

    奧利弗問:有什麼重要的事?

    艾里奧進一步答:你明明知道。

    這段對話的言外之意,他們知,觀眾也知,要的就是這種欲言又止、欲語還休的感覺。

    在這次短暫但深入的交流後,兩人彼此的距離被拉近了很多,終於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情慾,在一片草地上第一次親熱起來。

    而就連本應最激烈肉慾的親熱戲,導演也拍得異常清新甜美,甚至比很多異性戀影片拍得還美。

    比如奧利弗用手指輕撥艾里奧的嘴唇;

    接吻時奧利弗用手輕抬艾里奧的下巴。

    就連後面兩人第一次肉體結合時,馬上到了關鍵時刻,鏡頭也是緩慢移開,定格到窗外的樹上。

    導演堅持不用大尺度的床戲來消費“同性”,把它變成廉價吸引眼球的噱頭。

    他要捕捉和呈現的,只是那份純真自然、不加修飾的慾望和情感,不去抬高它,也不去貶損它。

    它撕碎了同性或異性的標籤,成為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無性別之愛”

    而導演這種堅決去標籤化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了艾里奧的父母身上。

    之前我說兩人沒有遇到什麼來自社會的阻力,並不是因為1983年的人對同性戀有多麼包容。畢竟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帶著偏見去看待這個群體。

    而是因為兩人行事小心謹慎,儘量不被人發現。就連艾里奧的女友瑪奇婭都被矇在鼓裡。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艾里奧幸運地擁有一對非常開明的父母

    他們隱約察覺到了兒子的隱情,但是並沒有對兒子劈頭蓋臉地進行指責,或是簡單粗暴地橫加阻攔。

    而是帶著愛和理解,循循善誘地用間接的方式,引導兒子直面真正的自己感受所有的情感湧動

    比如在一個雨夜,母親給艾里奧讀騎士和公主的浪漫愛情故事。

    “正是因為他們是親密的朋友,年輕的騎士總是羞於啟齒,無法表達他的愛意。”

    再比如在長椅上,母親問艾里奧:你喜歡他,對吧,奧利弗?

    艾里奧趕緊玩文字遊戲:所有人都喜歡奧利弗。

    母親配合他玩:我覺得他也喜歡你,勝過你喜歡他。

    在奧利弗臨走前幾天,父母甚至神助攻,決定讓兒子跟著奧利弗去一個地方考察幾天,為他們創造二人世界

    而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在火車站送別奧利弗後,艾里奧剛開始還強忍著悲傷,最後終於崩潰了,哽咽著打電話給媽媽:你能過來接我嗎,媽媽?

    在車上,面對傷心欲絕的兒子,媽媽依然沒有捅破,而是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只是用手摸著兒子的頭安撫他。

    一個細節是,艾里奧父母面對這件事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提“同性戀”這三個字,他們不願意簡單粗暴地給兒子貼上同性戀的標籤。

    實際上,縱觀全片,如果你把艾里奧這個角色換成女的,也會毫無違和感。

    而爸爸在影片最後跟兒子的一次促膝長談,堪稱是本片主題最為昇華的段落,強烈建議反覆咀嚼這段臺詞,太精彩了。

    雖然是從角色嘴中說出的大道理,但是因為是父親對兒子說的,所以並沒有強行說教之感,反而顯得誠摯自然。

    這段對話直接將影片拔高了一個層次,它讓影片超越同性題材的限制,觸及到了最樸素的人性和情感。

    它提醒我們,年少青春時的愛情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它的世故複雜、成熟理智,正是因為它的莫名與瘋狂、新鮮與陌生、痛苦與悲傷、活力與純粹。

    所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只是借同性之戀的外殼,追憶你我都曾有過的懵懂青春和年少悸動

  • 8 # 萬里巡鶴

    我感覺沒有必要,這麼做,每個人都是個個體,每個人都是遵循自己的內心想法和喜歡的食物,強迫一個人去對一個不喜歡的食物,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也許你可能會害了一個人,比如:你不喜歡吃榴蓮,我偏偏給你吃或者不讓你吃。天天讓你聞榴蓮的味道,讓你去適應榴蓮的味道,你會怎麼樣?你是不是會瘋啊?尊重每個人,才是大家該做的!

  • 9 # 教父影視

    我覺得吧一定會,因為人都是有感情的嘛,畢竟同性戀在遇到異性都會有感情何況不會對其性取向產生影響呢?對吧?

  • 10 # 歷史趣聞請點我

    同性戀是從心理開始改變,還是從生理開始?異性戀是心理接受,還是生理本能?

    首先,我要宣告的是,我對同性戀絕無任何偏見。關於你這個問題,我認為心裡與生理兩者是相互作用的,無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二者一定要選其一的話,我個人以為,同性戀是從心理先開始改變的。

    同性戀不應受到任何偏見,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

    行為特徵

    性格和行為特徵,包括性取向,一定是有生理基礎的,這可以是由某個單一的基因決定,也可能是多個基因相互影響導致的生理結構的不同,或者基因的顯隱性、錯位表達等等。

    雖然,你的全部基因都來自父母,但基因重新組合後,基因特徵間的相互影響,對性格、行為特徵、性取向等等的變化是難以完全預料的。

    生物特徵

    生物特性,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放大或減小。這就是後天的你所謂的“心理”,我下文稱“環境”。其實心理因素本身就受兩方面影響,一方面生物,一方面環境,無法脫離開來。後天環境影響的元素很多,比如父母教育、兒時玩伴、老師、初戀、看的電視劇等等等等。 環境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影響你的性格形成,你待人接物的方式,你看待問題的哲學等等。

    異性戀

    至於異性戀。這跟同性戀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性格、行為特徵或者感受趨向,也受生物和環境兩方面影響。當然,異性戀佔主流,主要也是因為這個特徵有利繁衍的優勢基因特徵。

    總結

    事實上,我們不必將同性戀和異性戀區分的這麼清楚,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歧視。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對於人的成長、成熟有著巨大的影響。

  • 11 # 愛手工的搗蛋鬼

    01什麼同性戀

    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但這與基於高階情感的人類同性戀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人類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具體表現。

    02一個人的性取向往往是與生俱來的

    各種治療法基本無法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取向,不合適的治療還會給他們帶來了心理陰影,同性戀已從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中去除,現在已經越來越趨向於不再是疾病的認知。由於他們承受較多的壓力,所以應該引導同性戀正確認識和麵對自己性取向,而不是進行扭轉。

    03正確對待同性戀

    目前認為同性戀產生的原因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如先天或遺傳因素使體內激素出現異常。有專家發現,同性戀者與普通人在大腦構造上存在明顯差異。同時也有研究認為,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因素、經歷某些特殊事件等,都可能是同性戀的影響因素。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同性戀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的觀點是:同性戀本身對社會無害,同時與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內在聯絡,所以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只是一種不同於大多數人的性取向。簡而言之,對同性戀的認識,已從曾經被認為是“罪人”、“怪人”,到現在被認為是“常人”。

  • 12 # 小迷糊愛電影

    首先,很多人都誤以為性傾向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和影響而改變的,但實際性傾向的這個東西是無法教育出來和被改變的,是天生基因裡自帶的,只是每個人意識到的過程不同,有人早,有人晚,有人一直懵懂。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異性戀家庭,有爹有娘,從小我們在異性戀主流文化的環境生長,從小讀的書,看的電視、小說,我們的文化,無一不告訴我們異性相吸,男歡女愛,但這仍不影響我們生來就喜歡同性。

    必須承認,有很多gay天生就是gay,他們從小與其他孩子沒有不同。也必須承認,有相當一部分男孩,在性取向產生之前,就已經先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和障礙,這些障礙有相當的可能性讓他在12歲發育出同性傾向。

    同志也不一定愛看同志電影,愛看同志電影也未必是同志。倒不是說完全沒關係,但相關性不強。判斷性取向就是看兩個,一個是你的情感投射物件是同性還是異性,一個是你的性衝動物件是同性還是異性。如果你只喜歡同性並且對同性產生性衝動,那麼你是同志。

  • 13 # 烏蘭電影說

    第一.首先要區分他是屬於肉體還是心理上的同性戀

    因為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同性戀、異性戀或者雙性戀,只是看每個人傾向所佔比重的多少。

    第二.如何測試他是屬於肉體還是心理上的同性戀

    如果是肉體層面上的同性戀,基本沒有被掰直的可能,這百分百是先天形成的,他們會對異性毫無慾望,就像一個20歲的年輕小夥,你把一個身材妙曼的美女脫光光送到他面前,他不光沒有慾望,甚至還會噁心。

    如果是心理上的同性戀,大多是因為後臺遭遇情感的打擊傷害,從而對異性失去信心或者安全感,這有掰直的可能,但是心理疾病治療的難度係數也不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50歲女性的價效比高的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