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彩紀錄
-
2 # 螞蟻傳統文化
喜歡到處旅行的人,對昆明的金殿應該不陌生,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對它不是很瞭解。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大概距離市區8公里,初建於明萬曆年間。
雖說是金殿,但並非是金子做成。在古代多為黃銅代替,金殿殿高6.7米,寬深為6.2米,殿身立圓柱16根,重達250餘噸。無論從重量上,還是從規模上,都位列“中國四大金殿”之首,當之無愧的“國寶”。
殿中供鎏金神像5尊,中為真武帝君,側塑金童玉女,兩旁有水火兩將。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明朝的皇帝更是將自家譽為真武大帝的化身,所以在明朝時期建築的寺廟中都有真武大帝身影出現。
有人會問,這樣一座氣勢恢宏,耀眼奪目的建築,是何人所建呢?答:那就是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所建。
當年吳三桂在鎮壓農名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而今金殿大梁上都能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鑄字樣。據說,吳三桂還把自己的一把七星寶劍懸掛在金殿之上。
如今的金殿早已不是什麼禁地了,每人來這參觀的人熙熙攘攘的,據說還能穿上龍袍,在這裡體驗一把吳三桂夢寐以求的“皇帝夢”。
-
3 # 有鄰317
一個因女人而揹負歷史罵名的男人,一個因男人而被歷史流傳的女人。
“嘗聞傾國與傾城, 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笑大計? 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鳥自啼, 屟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官萬里愁, 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官曲, 漢水東南日夜流。”
以上節選了一段吳梅村的《圓圓曲》,諷刺吳三桂投降清軍。霍亂時期的愛情,揹負著尊嚴與道義,為愛情捨棄大義,為美人棄江山,終將會遺臭萬年。
吳三桂一怒為紅顏,開啟關門,引狼入室。於是,陳圓圓這個名字被人記住,她的愛情故事也被賦予了傳奇色彩。
吳三桂因紅顏而引清軍入關,似乎有些牽強。明朝末年,內憂外患,雖然說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滅了明朝,然而,李自成的農民軍只是一幫燒殺搶掠的烏合之眾,真正的勁敵是盤踞在關外的清軍。即使沒有吳三桂,清軍也一定能打進關內,農民軍遇上八旗軍,定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倉惶鼠竄。
因此,吳三桂順勢而為,投降清軍。他與清軍追趕李自成殘部一直打到雲南。他又消滅了南明政權,被封為平西親王。
從此,吳三桂獨霸雲南,大興土木。重修金殿,金殿並非黃金築鑄成,全部用青銅製造。銅殿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所以被程為金殿。
吳三桂建金殿,首先為了愛妾陳圓圓。這位絕色佳人失而復得,又跟著他東征西伐,到了雲南終於站穩了腳。吳三桂戎馬一生,在這偏西南一隅,天高皇帝遠,能與佳人共享良辰美景。這是人之常情,男人本性。
其次,吳三桂建金殿想為自己留名於世。雖然已經背上了叛賊的罵名,但他還想為自己正名。鑄殿時他在正樑上鐫刻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今天,金殿成了雲南旅遊名勝古蹟之一,這也算是吳三桂的歷史遺產吧!
-
4 # 為了不該忘卻的記憶
在雲南昆明的東北郊,有一座海拔400米的鳴鳳山,山上有座太和宮“金殿”,它的建造者就是吳三桂。
之所以叫“金殿”,是因大殿完全用黃銅鑄成,在陽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金光燦爛,故稱“金殿”。
明清時期,雲南銅的產量居全國首位,於是成就了雲南第一座金殿。金殿在昆明屬於著名景點,“金殿朝暉”是昆明十六景之一。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儲存完整,實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
清朝康熙十年,平西王吳三桂重鑄太和宮金殿。據說吳三桂還效仿明朝皇帝,把金殿裡的真武大帝塑像,雕刻成自己的模樣。吳三桂還命人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有關資料顯示:這座宏偉的金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全部鑄銅製造。根據史書記載,當年為了鑄造這尊金殿,“範銅至五百餘萬之多”,總重量達250餘噸。無論從重量上,還是從規模上,都位列“中國四大金殿”之首。
-
5 # 碼字先鋒
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鎮壓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清帝因他有功,封為平西王。一六五九年,吳三桂在與“聯明抗清”的李定國激戰中,進據昆明;一六六一年又進軍緬甸,追捕明永曆帝及其官眷臣屬回昆。第二年,將永曆帝絞死於五華山側金蟬寺。
吳三桂駐滇後,佔據了五華山永曆故官,大興土木,營繕不已。同時,壓榨百姓,勒索財帛;奇花異卉運自兩粵,文玩陳設取自八閩,還填平半個翠湖,護建府邸,營造別墅;整天與愛妾陳圓圓及眾歌女舞伎宴飲作樂,極欲窮奢。這個大漢奸又是個貪生怕死之徒,想求助神道,於是修築金殿,為自己祈福。關於這,清乾隆時筆記《遊銅瓦寺》中寫道“....俱天降罰,乃遁於浮屠老子之教,斬山以為窟,籠金以為像.....”。
-
6 # 三十年人間
吳三桂,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統治時期,鎮守遼東,封疆大吏,後降清,鎮守雲貴。其管轄範圍包括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可謂權利極大,並且開科取士,錄取者約六十人,建造皇帝宮殿九十五間,象徵九五之尊!
最豪華的要數昆明金殿了,該金殿坐落在雲南昆明東北郊區,有一座海拔約四百米的鳳鳴山上!金殿並不是黃金打造,而是全部用銅鑄造而成。據史書記載,當年為了鑄造這座金殿,“範銅至五百餘萬之多”總重量達二百五十餘噸,不管從重量還是規模上,都位列“中國四大金殿之首”。其餘三個金殿是:武當金殿、五臺山金殿、北京萬壽山金殿!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愛情故事已經廣為流傳,衝冠一怒為紅顏,建造金殿不僅是說吳三桂富甲一方,也是和陳圓圓愛情的表現,男人總喜歡金屋藏嬌,把最好的東西給最愛的女人!可是把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闖王而降清的主要原因是說不過去的,但吳三桂確實是動了真情的,也難怪後來的文人騷客對此諷刺不絕!
清康熙年間,平西王吳三桂重鑄太和宮金殿,並效仿明朝皇帝把金殿裡的真武大帝塑像雕刻成自己的模樣,並把自己的一把七星寶劍懸掛在金殿之上。這座宏偉的金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閃閃,故而得名,又稱銅瓦寺。其自然風光優美,小徑穿林而過,蒼翠樹木遮天蔽日,偶有鳥鳴蟲叫,悅耳動聽。初春時節,更是百畝茶花競相開放,漫天緋紅,美不勝收!
-
7 # 山中小軒軒
昆明市區東北約七公里有座鳴鳳山,山上有座太和宮,是雲南著名的道觀。其主殿為全銅鑄造而成,初建時金光燦燦,故名“金殿”,為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純銅鑄殿。
相傳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某次和蒙元軍作戰失敗,逃到武當山下的一座小茅庵裡,求裡面的道士救命。道士說:“救了你,追兵來燒了我的茅庵,我到哪裡去住呢?”;朱元璋說:“以後我就賠你一座金殿”,於是道士讓朱元璋站在柏樹下,給他施了個隱身法。蒙軍追來後找不到朱元璋,真縱火燒了茅庵。朱棣篡位成功後,以道教真武大帝自詡,後來真在武當山天柱峰上為真武神鑄造了一座宏偉的純銅金殿。
萬曆三十年(1602),雲南巡撫陳用賓仿武當山金殿樣式在昆明鳴鳳山打造了一座金殿,供奉真武大帝,周圍建磚牆保護,有城樓、宮門等建築,稱太和宮。崇禎十年(1637),巡撫張鳳翮將銅殿拆運至賓川雞足山(後來在文革初期當“四舊”被毀)。清康熙十年(1671),一座新的金殿在原址重鑄,下令修建的是揹負千古罵名的吳三桂。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追繳農民起義軍、以弓弦絞殺永曆帝等“大罪”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他在仕途的巔峰時刻鑄造了新的金殿,其動機至今也沒有線索。清初被封王的幾個漢人中,以平西王吳三桂戰功最大,地位也最高。康熙十年前後是吳三桂在雲貴最輝煌的時期,已經是盤踞一方的土皇帝了。
此時吳三桂重鑄金殿,有說法是吳三桂已有反清自立之心(後來的確那麼做了),所以建了與“金鑾殿”僅一字之差的“金殿”,這個推測頗有些牽強,就算吳三桂那時已經想反,也不會那麼明目張膽,如果不是康熙帝“削藩”,吳三桂反叛的時間應該會大大延遲。也有說法是吳三桂驕恣妄為,以“土豪擺闊”的心態造了金殿,成為他與陳圓圓等寵妾尋歡作樂的地方,但那時的吳三桂已是花甲之年,似乎心態和行為都不應該如此。還有說法是那是吳三桂為自己六十壽誕打造的,畢竟是正宗大明舊臣,篤通道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吳三桂那時的確上疏請辭,應該不是後人所言“障眼法”那麼簡單,或許其真有退隱而後尋仙問道之心。無論如何,就算吳三桂“十惡不赦”,還是為後人留下了這座金殿,算是功德一件吧。
鳴鳳山如今已成為旅遊風景區,甚至在登山步道之外修建了索道,不過沿途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鐘樓等都是近年修建的“新古蹟”,真正值得駐足的古物就是山頂的太和宮金殿。
第一版的金殿被張鳳翮拆遷時,其基座、下層平臺砂石浮雕欄杆未拆而儲存至今,其上就是吳三桂重鑄的第二版金殿。
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雖然外表有些斑駁,但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儲存完整,也比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成為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純銅鑄殿。
-
8 # 書童讀書
在瞭解吳三桂為什麼要造金殿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吳三桂的生平。
用今天的話來講,吳三桂是遼寧綏中人,但祖籍卻是江蘇高郵的,他見證了明朝的腐敗以及清朝的鼎盛,他的名氣始於平定叛亂,也終於三藩之亂。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很傳奇的。
吳三桂製造金殿的時間地點分別是哪裡呢?據記載,他是在雲南稱雄形成割據勢力的時候,鑄造金殿的。
雲南不是他土生土長的地方,而是天高皇帝遠的邊境。對於這一點吳三桂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因為雲南非朝廷心腹之地,皇帝鞭長莫及,因此會預設此地處於割據狀態。
在我看來吳三桂造這樣一座金殿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顯示帝王之氣。從吳三桂的經歷中不難看出,吳三桂是有稱王稱帝的野心的。吳三桂的金殿與北京的金鑾殿只有一字之差,雖然這只是一間房子,但在吳三桂看來,這足以彰顯他的地位。
第二為了自身安全。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樣的金殿刀劍不入,也沒有火災的隱患,防護功能極好,自然可以保護吳三桂的人身安全。
第三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在古代通常會透過建造廟宇來表示此人功績卓越,因此制鑄造金殿是吳三桂為了顯示自己功勳卓著的一種表現。
四是為了避暑。因為該地處於雲南,位於赤道附近,夏天炎熱多雨,因此在金殿表層不停地澆涼水,裡面會格外的涼爽。同時可以避免看到百姓勞作場面,不影響吳三桂作樂。
綜上所述,吳三桂建金殿,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帝王之氣、保護自身安全、顯示自己功績以及達到避暑效果的。
-
9 # 自由翅膀
全國有四大金殿,昆明的太和宮金殿,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純銅鑄殿。
清朝康熙十年,平西王吳三桂重鑄太和宮金殿。據說吳三桂還效仿明朝皇帝,把金殿的真武大帝塑像,雕刻成自己的模樣。並把自己的一把七星寶劍懸掛在金殿之上直到今天,這把七星寶劍依舊儲存在這裡。
金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全部鑄銅製造。根據史書記載,為了鑄造這座金殿,“範銅至五百餘萬之多”,總重量達250餘噸。無論從重量上還是規模上,都位列中國四大金殿之首。
那麼為什麼吳三桂要大費周章的建這麼一個金殿呢?我認為需要從歷史背景上討論。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攻下雲南。之後被清朝政府重用,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出兵緬甸,殺了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從西北打到西南,在位清朝確立對偏遠地區的統治建立了功勳,同時也確立了自己的特殊地位,雲南王也不再只是個稱號。
此後康熙帝繼位,此時的吳三桂的權利和聲勢已經達到頂峰。清朝開始顧及他權大傾朝,開始慢慢撤掉他的一些職務,矛盾開始漸漸激化。康熙二年,清廷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康熙六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府聽命於中央。同時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
我們知道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終於不再“忍讓”,起兵造反。金殿是康熙十年的時候建造。吳三桂造反前肯定要做很多工作,包括製造輿論,獲得當地百姓支援,所以建一座金殿,一來讓百姓都知道自己的功績,獲得民眾支援。二來向清朝廷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如果皇帝你再逼迫我,我可就效仿先朝帝王,開宗立廟了。這一點從他把金殿裡的真武大帝塑像雕刻成自己的樣子,把寶劍懸於金殿之上等舉動就可見一斑。
之後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稱“周王”元年。也印證了這一猜測。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勢力漸微,加之自己又身患怪病,八月十八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月皇帝。
歷經兩朝三代的雲南王,也算是一代梟雄,世人卻只記得吳三桂與陳圓圓的風流韻事。不得不感慨縱使你千般運籌,何等風流,在歷史真的長河中,也不會有什麼波浪,頂多算是一點漣漪。
-
10 # 凹凸花開
金殿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雲南巡撫陳用賓仿武當山建立太和宮,鑄銅建真武殿。明崇禎十年(1637年),銅殿移至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吳三桂重建現存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築。
金殿裡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不過,據說吳三桂在建金殿的時候來了個偷樑換柱,把真武大帝的真顏按照自己的容貌來塑造。金殿旁的展廳裡,還陳列著真武七星劍和當年吳三桂使用過的木柄大刀。
這座金殿因該是吳三桂為陳圓圓建的,另一方面吳三桂也是為了炫耀自己
-
11 # 爬山涉水看鳳景
吳三桂為什麼建金殿?
據各種文獻資料說法不一。
吳三桂(1612.6.8--1678.10.2),明朝遼東廣前人,祖籍今江蘇高郵。在明未崇禎皇帝朱由檢時期,為明封疆大吏,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
青年時在太湖與名嬡陳圓圓相識,過目不忘,私定終身。
在1664年時,這老兄被清軍的奉厚待遇所誘惑,怪怪地順從了清軍。成了清兵入關的“引路人”。
清順治十六年(1659),清皇帝看其“引路”有功,賞其去雲南鎮守中原南部,管轄湖南、山西、福建、兩廣、雲南、貴州、川、陝、甘等區域。
到了康熙年間,這老兄在南部已經營了十多年,皇帝鞭長莫及,自已糧草豐滿,兵強馬壯,富甲一方。
人啊,一旦有永不滿足的的時候,就敢想敢幹,不安心現壯,還想更上一層樓。
吳三桂看中了雲南昆明東北部,有一座海撥400米的鳴鳳山。這山上有一座太和殿,認準了此處為“風水寶地”。既著手籌建“金殿”。
所謂“金殿”,其實是用銅。明清時期,雲南產銅居全國首位。吳三桂佔據了地勢的有利條件。
所建金殿高6.7米,深、寬各6.2米,共用銅250多噸。無論其規模和用銅重量,至今仍列全國“四大金殿”之首。
他效仿明皇金殿,把金殿的真武大帝,塑造成自已的模樣。並把自已的一把“七星寶劍”,懸掛在塑像身上。
吳又秘密差遣助手、匠人,勘察了明皇官的佈局設計,在今衡陽市建了“應天府”,建宮殿95間,象徵“95”之尊,在1674年稱帝。
在康熙年間,清軍與吳軍撕扯爭鬥8年。最終在康熙二十年,吳三桂被清軍平定。
吳三桂為什麼建金殿?
一說是贈給愛妾陳圓圓,“金屋藏嬌”。
二說是用作“朝庭”行政辦公。
三說是吳家“家廟”,供奉祖宗。
-
12 # 永哥的生活感悟
吳三桂在清初歸順大清以後,因為陳圓圓的緣故,一路追殺李自成及餘部到雲貴一帶,因戰功顯赫被清帝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這便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典故的由來。
吳三桂守雲南多年,位高權重,是雲南當之無愧的“土皇帝”,於康熙元年,公元1761年,在現在雲南省城東北郊的鳴鳳山建造了當時最為宏大壯觀的金殿。當然是用純銅建造,而不是黃金,建成之後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燦,所以叫金殿。據史料當時用銅量為250噸,不愧當年己有銅都之稱謂。
那麼吳三桂為什麼要建造如此規模金殿呢?
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因吳為明朝舊將。明初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信奉道教真武大帝,因為他可以保武將平安,子孫長福,所以吳三桂從內心也如此,祈求自身平安多福,恩澤後世。
二,尋求心理安慰。吳三桂作為明臣,因愛妾陳圓圓的原故背判明朝,且在以後追殺闖王過程中殺戮太重,塗炭無數,還在異國擒獲明主朱由榔後大開殺戒,背節賣義,遭世人不齒。也是一種
贖罪心理,修建金殿,特別供奉真武大神,自認是積德行善大舉,來尋求心理安慰罷了。
三,也有愛妾的原因,因圓圓很愛金子,而驕橫奢靡的吳三桂更有"金屋藏嬌”的想法,用意記念自己和愛妾的忠貞之情。
四,借金殿來表達自己的蓋世奇功,也希望子孫能永久為雲南之王,也有在此立威,覬覦天下之宏願。
至於後兩點,到底有無此念世人都只是猜測而已,只有吳三桂心裡最清楚了。
現在我們在感嘆金殿的宏偉、雄壯之餘,其歷史價值和精美的鑄造工藝才是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財富。
-
13 # 九井散人
吳三桂獨霸雲南,大興土木修建金殿的目的眾說紛紜,我認為吳三桂建金殿:
1:為了愛妾陳圓圓。野史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投降清軍後,這位絕色佳人終於失而復得。後來美人又跟著他東征西伐歷經艱辛,到了雲南終於站穩了腳。吳三桂戎馬一生,卻在雲南這西南一隅封王。自古天高皇帝遠,吳三桂就是雲南的“皇帝”,為了“博美人一笑”,於是建造了金殿,在這美輪美奐的金殿裡與絕代佳人共享榮華富貴。
2:吳三桂建金殿無非是想為自己留名於世。吳三桂先是反叛大明,投降滿清,又追殺反清明軍,更殺死了桂王和南明永曆帝。他清楚自己的這些叛逆行為肯定會被後世歷史唾罵,但他還是希望為自己正名,這從金殿中的人物造型(似吳三桂,即便遺臭萬年也能身後受萬人朝拜)就可以看出,因此他下令建造“金殿”。金殿鑄殿時,他又在金殿的正樑上鐫刻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希望世人在看到這座舉世無雙的金殿時,還能夠記得這是大清平西王吳三桂下令建造的!
3:吳三桂建金殿可能迷信五行學說!吳三桂姓氏中的三個字中含有木、水、火、土,獨缺金,所以建造金殿以補足金。
4:吳三桂建造這樣一座舉世無雙的金殿,未嘗沒有寄託他心中問鼎中原登上皇帝寶座的念想。即使沒有窺視皇位之心至少也是希望像明朝“雲南王”沐英一樣替滿清永鎮雲南!這從植於明萬曆三十年的紫薇樹(黃袍加身的至尊地位,紫禁城的威儀,綠帽子及青樓女子、青衫戲子的顏色暗示),金殿內的七星劍(凡人所不能用)及吳三桂所用木柄大刀(重12斤,僅比關公所用大刀略輕,顯示其威猛)就能夠看出一二!
-
14 # 筱讓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料豐富雲南當地礦產資源豐富,明清時期,雲南的銅產量居全國首位,當地開設有銅礦,雲南東川等地產的銅,每年都要運到湖北城陵磯鑄造錢幣,後來,因為戰亂的原因,道路受阻,銅運不出去了,而且從雲南運送出去也需要花費資金。所以,這就成了吳三桂建金殿的一個比較充足的原材料來源(金殿是以銅而建,不是金)。
資金充足吳三桂作為官員,國家財政每年要給他撥付大量的資金,用作包括軍隊建設等,而且,在朝廷有他的親信,他借軍隊和別的名目向朝廷索要了大量的資金;他經常剝削當地的老百姓,從當地老百姓那也收刮、聚斂了大量的財物。
這兩方面的原因是促使他能修建金殿的客觀物質的前提。
帝王野心他的帝王野心使他想要修建金殿。
當時,在昆明西郊的五華山上,是明朝黔國公沐氏的府邸,當他到那,他嫌狹小,進行了擴建,修建了規模宏大、佔地廣闊的宮殿群;他的後宮達上千人,其規模一點也不遜色於封建皇帝,他還從江南買來四十多個十五六歲的優伶以尋歡作樂。
從這些地方,可以側面地反映出吳三桂的帝王野心,是他修建金殿的又一原因。
紅顏之由吳梅村在《圓圓曲》中寫到“怒髮衝冠為紅顏”,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吳三桂修建金殿的原因;然而,有不少的歷史證明,修建金殿可能不是全然因為陳圓圓,即便陳圓圓美貌有加,後來她年老色衰了,吳三桂又去寵愛“八面觀音”和“四面觀音”這兩位美姬,而且,陳圓圓僅僅只是他的一個妾。
另一民間說法是,吳三桂與陳圓圓在金殿所在處種植了大量美麗的山茶花(雲南氣候適宜種花,花卉優良),二人捨不得這些花的美景,便修建了這座金殿。
這兩種原因都還有待商榷,但可以作為一個方面去探尋修建金殿的緣由。
這兩方面的原因是修建金殿的主觀意願
綜和主觀和客觀原因,吳三桂建成了金殿。參考資料:《平西王吳三桂》、《吳三桂紀略》、《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中國古代銅殿研究”、“窮奢極欲吳三桂”
-
15 # 熊二瞎
清朝平西王吳三桂於公元1671年,也就是康熙十年,耗費巨資重建位於昆明東郊的“金殿”,這座金殿原本是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仿照武當山金殿建造的。
其實,說是“金殿”不準確,嚴格意義上說是“銅殿”,是吳三桂在雲南開採銅礦,用了五百餘萬斤“銅”鑄成了這座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純銅鑄殿。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明朝著名將領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也就是祖大壽的外甥了,二十歲就跟著老爹和老舅開始了軍旅生涯。
興城祖氏牌坊
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入侵,爆發了“大淩河之戰”,當時任團練總兵的吳襄率馬步軍四萬餘支援大淩河城(今遼寧凌海)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免了職務。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等人發動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後來孔有德兵變失敗,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當了漢奸。
吳襄因為此次出征,祖大弼為之請功,恢復了總兵職務,吳三桂也擔任遊擊一職,時年20歲,可謂是“年少有為”。
明朝歷代皇帝像
吳三桂在明軍中的升遷堪稱迅速,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 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步入了明朝中高階將領的階層,相當於現在的“軍長”。
吳三桂在開始的時候,是忠於明朝的,作戰勇敢,心思縝密,很受崇禎皇帝器重,還在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授予吳三桂“尚方寶劍”。
吳三桂銅像
真正的改變是從袁崇煥被殺後,祖大壽投降後金開始的,袁崇煥被殺,“關寧鐵騎”軍心渙散,祖大壽無力約束,最後陰錯陽差,祖大壽投靠了打了半輩子的敵人。
吳三桂和舅舅祖大壽多有書信往來,雖然沒有明確投降的意圖,也算是先打了個招呼,留了條後路。
李自成的“闖軍”開始進攻北京城,吳三桂和一些將領想借清兵十萬剿滅農民起義軍,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在地主階級的眼中,敵國外族不重要,對立的階級鬥爭才重要。
外族攻進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可以投降,自己這幫人還是地主,還能享受特權,況且清朝皇帝皇太極給吳三桂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吳三桂是留了退路的,地主階級也不害怕滿族,國家畢竟是要統治的,自己這些地主一旦送上誠意,還能夠安安穩穩的當地主,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李自成行宮
可是李自成的闖軍就不一樣了,到處“劫富濟貧”,是想要自己這些人的命的。
公元1644年,也即是崇禎十七年,順軍逼近北京,崇禎下詔“勤王”,並且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率領軍隊走到半路的時候,北京城已經陷落,吳三桂一時之間沒了主子。
李自成多次招降吳三桂,而多爾袞也幾次三番的來信,吳三桂在降順和投清之間猶豫不決。
一方面,吳三桂想有更大的發展,和滿清約定以黃河為限,準備在黃河以南分治。另一方面,李自成手裡掌握著吳三桂家人和愛妾陳圓圓的性命,吳三桂又想保全家人,就和李自成商談議和。
李自成原本是想迅速派兵接收山海關,但是因為吳三桂的迷惑,李自成的行軍速度慢了一些,等到發信吳三桂的假議和,多爾袞已經強行軍過了三海關。
多爾袞銅像
明朝經過二百年營建的堅城大炮長城防線宣告失守,吳三桂又和清軍夾擊順軍,李自成在先勝了吳三桂之後,被清軍偷襲,兵敗如山倒。
清軍入關之後,對漢族地主官僚又打又拉,投降又賣力的,高官厚祿,膽敢反抗的,格殺勿論,“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殺事件層出不窮。
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
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對清朝的忠誠,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不動就屠城,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也斬盡殺絕。
因為一系列的“軍功”,加上手握兵權,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吳三桂攻下雲南。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師出緬甸,擊殺桂王。
十六年的時間,吳三桂成了清政府手中最好用的一把刀,為清政府開疆拓土,剿滅起義,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兒子吳應熊娶了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明朝“平西伯”經過奮鬥,變成了清朝“平西王”。
昆明金殿吳三桂銅像
都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安定了,吳三桂這把“良弓”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然而,已經掌握大權的吳三桂可不願意就這樣下場,於是,和清政府的矛盾日益激烈。
吳三桂重建“金殿”,一方面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功績,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想要恢復漢家天下的理想。“金殿”落成一年後,吳三桂就在清朝“削番”命令下,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吳三桂為明朝賣力,是為了自己能夠升官發財,投降清朝,也是為了自己能夠升官發財,最後反清,更加是為了保住權勢,升官發財。至於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純粹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豔史談資,而“金殿”,就是吳三桂一生追求的最好寫照。
-
16 # 生來註定不凡
這裡需要明確一點,標題說的金殿其實是不準確的,嚴格來說,應該叫做銅殿,因為整座大殿都是用銅鑄造而成的。據說當時為了鑄造這座銅殿,共用了五百萬斤銅,他也是現存最完整的銅殿。
有人說吳三桂建造“金殿”為了一個女人——陳圓圓。其實這有些牽強附會了。我覺得他建造金殿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1、為了向世人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
2、為了證明自己想要匡扶明室的偉大理想。
吳三桂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已,效忠崇禎皇帝如此,投靠清軍也是如此,到後來的反清復明亦是如此。只要能夠保住自己的切身利益,他才不在乎誰做皇帝,只要不損害他的切身利益,他都不會反對。
至於民間流傳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是後人杜撰的風月故事而已。
-
17 # 天晴愛睡覺
因為:He has a dream
他想當皇帝
哈哈哈哈
-
18 # 飛哥說史
清朝平西王吳三桂於公元1671年,也就是康熙十年,耗費巨資重建位於昆明東郊的“金殿”,這座金殿原本是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仿照武當山金殿建造的。
其實,說是“金殿”不準確,嚴格意義上說是“銅殿”,是吳三桂在雲南開採銅礦,用了五百餘萬斤“銅”鑄成了這座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純銅鑄殿。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明朝著名將領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也就是祖大壽的外甥了,二十歲就跟著老爹和老舅開始了軍旅生涯。
興城祖氏牌坊
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入侵,爆發了“大淩河之戰”,當時任團練總兵的吳襄率馬步軍四萬餘支援大淩河城(今遼寧凌海)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免了職務。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等人發動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後來孔有德兵變失敗,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當了漢奸。
吳襄因為此次出征,祖大弼為之請功,恢復了總兵職務,吳三桂也擔任遊擊一職,時年20歲,可謂是“年少有為”。
吳三桂在明軍中的升遷堪稱迅速,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 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步入了明朝中高階將領的階層,相當於現在的“軍長”。
吳三桂在開始的時候,是忠於明朝的,作戰勇敢,心思縝密,很受崇禎皇帝器重,還在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授予吳三桂“尚方寶劍”。
吳三桂銅像
真正的改變是從袁崇煥被殺後,祖大壽投降後金開始的,袁崇煥被殺,“關寧鐵騎”軍心渙散,祖大壽無力約束,最後陰錯陽差,祖大壽投靠了打了半輩子的敵人。
吳三桂和舅舅祖大壽多有書信往來,雖然沒有明確投降的意圖,也算是先打了個招呼,留了條後路。
李自成的“闖軍”開始進攻北京城,吳三桂和一些將領想借清兵十萬剿滅農民起義軍,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在地主階級的眼中,敵國外族不重要,對立的階級鬥爭才重要。
外族攻進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可以投降,自己這幫人還是地主,還能享受特權,況且清朝皇帝皇太極給吳三桂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吳三桂是留了退路的,地主階級也不害怕滿族,國家畢竟是要統治的,自己這些地主一旦送上誠意,還能夠安安穩穩的當地主,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李自成行宮
可是李自成的闖軍就不一樣了,到處“劫富濟貧”,是想要自己這些人的命的。
公元1644年,也即是崇禎十七年,順軍逼近北京,崇禎下詔“勤王”,並且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率領軍隊走到半路的時候,北京城已經陷落,吳三桂一時之間沒了主子。
李自成多次招降吳三桂,而多爾袞也幾次三番的來信,吳三桂在降順和投清之間猶豫不決。
一方面,吳三桂想有更大的發展,和滿清約定以黃河為限,準備在黃河以南分治。另一方面,李自成手裡掌握著吳三桂家人和愛妾陳圓圓的性命,吳三桂又想保全家人,就和李自成商談議和。
李自成原本是想迅Superb兵接收山海關,但是因為吳三桂的迷惑,李自成的行軍速度慢了一些,等到發信吳三桂的假議和,多爾袞已經強行軍過了三海關。
多爾袞銅像
明朝經過二百年營建的堅城大炮長城防線宣告失守,吳三桂又和清軍夾擊順軍,李自成在先勝了吳三桂之後,被清軍偷襲,兵敗如山倒。
清軍入關之後,對漢族地主官僚又打又拉,投降又賣力的,高官厚祿,膽敢反抗的,格殺勿論,“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殺事件層出不窮。
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
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對清朝的忠誠,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不動就屠城,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也斬盡殺絕。
因為一系列的“軍功”,加上手握兵權,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吳三桂攻下雲南。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師出緬甸,擊殺桂王。
十六年的時間,吳三桂成了清政府手中最好用的一把刀,為清政府開疆拓土,剿滅起義,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兒子吳應熊娶了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明朝“平西伯”經過奮鬥,變成了清朝“平西王”。
昆明金殿吳三桂銅像
都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安定了,吳三桂這把“良弓”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然而,已經掌握大權的吳三桂可不願意就這樣下場,於是,和清政府的矛盾日益激烈。
吳三桂重建“金殿”,一方面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功績,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想要恢復漢家天下的理想。“金殿”落成一年後,吳三桂就在清朝“削番”命令下,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吳三桂為明朝賣力,是為了自己能夠升官發財,投降清朝,也是為了自己能夠升官發財,最後反清,更加是為了保住權勢,升官發財。至於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純粹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豔史談資,而“金殿”,就是吳三桂一生追求的最好寫照。
回覆列表
當年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一六六二年吳三桂駐滇後,佔據了五華山永曆故官,大興土木,營繕不已。同時,壓榨百姓,勒索財帛。這個大漢奸又是個貪生怕死之徒,想求助神道,於是修築金殿,為自己祈福。關於這,清乾隆時筆記《遊銅瓦寺》中寫道“....俱天降罰,乃遁於浮屠老子之教,斬山以為窟,籠金以為像.....”,也是一條旁證。
史料記載,吳三桂築殿是在康熙十年即一六七一年(殿梁鑄字也是這麼說的);而康熙撤藩(一六七三年)後,吳三桂造反時是在一六七四年一月(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至於他率兵東出貴州,北上湖南稱帝,則是一六七八年一一三月稱帝,八月就一命鳴呼,死於衡陽。從時間上考察,所謂為登基而建金殿, 就純屬附會之辭了。
現在,我們遊覽金殿,聯想到當年的一段歷史,也會驚歎古時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