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楠囈語

    要想探尋哲學存在的意義,我們先來看看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也因此,對於不同的世界觀而言,有著不同的存在意義。

    哲學就其本意來說,首先就是一種面向現實的超越性的洞見,它力求實現對社會生活與人生歷程的總體透視,並指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只要人類存在,這種境界都會不斷地呈現出來。老子的大道無為體現了這一點,莫爾的烏托邦體現了這一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同樣指向社會生活的理想境界。這種對當下生活的反思以尋求超越,已經是哲學的內在品性。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反對當時的獨斷論時,他已經從思辨的層面看到了英國經驗論與法國唯理論的侷限,他對理性的重新探討意味著對世界的重新探索與安排。實際上,這也是德國知識分子面對當時的歷史時所作的理性審視。這正是哲學的超越性一面,也是其活生生的一面。因而,對當下生活的反思以尋求超越,已經成為哲學的內在品性,這點我們在費希特對“自我”的界定中同樣能看到。哲學是一種想象未來的能力,哲學的思考就是要將這種想象的能力臻於完美與完善。這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當一個民族喪失了這種想象力時,就是這個民族自我覆滅的開始;當人類喪失了這種想象力時,也就是人類的自我覆滅之時。

    哲學的運思就是培養人的這種超越性的洞見與能力,但僅停留於此還是不夠的。人不僅需要這種能力,更需要將這種能力實現出來,這就是“決斷”與“做”,是“實踐”。這種“實踐”並不是魯莽的衝動,而是在洞察社會與人生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與行動,是對當下的變革。沒有這種變革意義上的實踐,哲學的洞見就會流於犬儒主義的無奈,這種犬儒主義實際上是對當下現實的另一種屈從,是對現實世界的另一種解釋。馬克思透過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從另一個視角說明了同樣的問題。青年黑格爾派強調對當時社會的變革,但只是將這種變革置於思辨的層面,從不說明這種思辨與社會歷史的關係,也不能將思想的變革落實於社會歷史的變革中,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所要批判的世界,馬克思稱他們是“跪著的造反”。馬克思由此指出,以新哲學為基礎的共產主義不是懸於空中的“應當”,而是變革現實的運動。要變革現實,就需要對社會歷史有著深刻的認識,需要從更高的層面對社會總體進行反思,這樣,哲學在面對社會歷史時,其直接的存在形態就是一種社會批判理論。這時,哲學的直接使命就是透視社會存在及其內在矛盾,探索一條通向另一種社會的現實之路,從而將一種抽象的“應當”變成一種現實的“可能性”,從當下社會的“尚未”走向未來的“能有”。

    說了這麼多廣而泛的東西,其實就是運用廣義的哲學:思考。

    所以,哲學存在的意義,就是能讓思想有效呈現,呈現在理性之中,為人自知自明,並且理解他人呈現的思想,發展自己的思想。哲學使得思想、主體的自知自明和呈現以及可控性發展成為可能。

  • 2 # 光願

    追尋意義比意義本身對人類存在更加重要。就好比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永遠在奮鬥,但是有一天發現沒得奮鬥了就會迷茫陷入停止。

  • 3 # 真理再現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開啟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階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 4 # 春城花草香

    哲學“對於一些人來講,感覺很空,很虛,用他們的話來說,既不當吃,也不當喝。

    那麼,哲學到底有什麼用?實際上這些人說的也不無道理,哲學真不是解決的吃喝問題,而是解決的精神問題,探究的是世界本源的規律,解決的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人類歷史出現過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國外比較有名的哲學家有亞里士多德,尼采,黑格爾,中國古代老子,孔子,莊子等等,他們的學說或者是理論都屬於哲學範疇。

    當然哲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支就是佛教,被百姓認知的佛教通常帶有迷信色彩,而正規的佛教也是就釋迦牟尼所傳下來的佛教是一種哲學思想,沒有任何迷信色彩,那可是大學裡文科學院哲學系的必修課。

    哲學之所以能夠存在幾千年,說明它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精神領域的指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類文明的推進,社會制度的改革基本上都依賴於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本身也是一種哲學系統。所以通俗一點講,哲學是人類文明核心支撐思想

    以“佛教”為例,講哲學對人類的作用

    真正意義的佛教實際上是發現事物和世界的執行規律之後,面對世界一種方式的探討,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論。

    普通民眾都把如來,菩薩,羅漢等等稱呼神話,認為他們都是法力無邊的來無影去無蹤,可移山排海的人物,這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這些稱呼翻譯成通俗一點就如同上學的學位,相當於大學,碩士,和博士。只是說明他們學習成績到了那個階段而已。比如羅漢相當於大學;菩薩,相當於碩士;如來相當於博士或者是博士後,頂級專家的意思。

    像西遊記裡面,把菩薩和如來都幻化成一個特定的人,只是為了有趣。

    那麼菩薩階段是什麼樣的呢?那就是就是對世界本源的規律探尋的基本到大徹大悟的階段,並且還熱心的給別人講道理,就到了菩薩階段。而“如來”,通常是指到了有釋迦牟尼智慧的人。歸根結底,你學問達到了你就是菩薩或者如來,你達不到,你還是你。

    佛教的核心教義就是“心經”,它是一切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教徒入世出世的哲學理論。只有釋迦牟尼親自說的才成為“經”,後人解讀的都成為“論”。那我就簡單“論”一下心經。

    實際上“心經”字數很少,主要講了幾個意思,第一個,看破人生背後的苦痛根源,探索了一些行為準則。主張,斷舍離,實際上就是從改變人性本源的一些特點來達到目的;第二個,告訴人們如何獲得智慧,獲得智慧就需要去“空”中求得,實際上,這就告訴人們看待事物如果能完全拋棄個人的偏見,處於一種絕對的客觀情況下,就能發現植物的本質,而普通人之所以沒有那麼明白,就是因為被各種想法矇蔽了雙眼。

    佛法深奧,本人只能解讀到此。總而言之,佛學作為哲學的一種,就是叫人探索事物背後的規律,並擺正自己的人生態度。

    大家可能對佛學大師南懷瑾教授比較熟悉,他研究一輩子的佛法,和佛教,經常給高僧們講課,他同時也是中文哲學大學教授。而發明相對論的人類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到晚年也皈依了佛門。所以這說明,佛教作為哲學體系還是很值得研究的。

    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例,將哲學多人類的意義

    道德經》是老子的整個思想的精華。他講到的天人合一,遵從自然,以及無為而治的觀念和佛教理論有類似的地方。中國古代當有些帝王還是有所借鑑,從西漢初年開始,漢高祖,孝惠帝,漢文帝以及漢景帝,都大量運用了老子的“無為而至”思想,效果也不錯。

    老子的無為遵從自然的思想在漢朝的盛行,客觀上避免了很多戰爭的爆發,老百姓因為太平,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好日子,而中國的漢文化的根基也是在那個時候發揚光大。所以老子的哲學,能夠平息帝王和百姓爭鬥的慾望,創造出一種祥和的環境。這也不得不說是老子哲學的功勞。

    老子哲學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辯證思維”,《道德經》裡比較有代表的一句話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

    所以,透過老子的這些哲學思想,在一定時期和程度上,可以指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並看清事物本源,做出很好的判斷。

    結束語

    實際上,哲學範疇很廣,黑格爾的美學也算是哲學的一部分,發現美的奧秘,是為了創造和呈現美。

    總之,哲學是人類思想和智慧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它能創造出不同的社會形態,意識形態,和生活形態。它是我們看不見的人類社會文明的骨架。

  • 5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深諳與行知天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

    下聯:警醒與規避人禍天人背離違天逆人離經叛道。

    橫批:哲學即天道,作為人類社會,語言文字、文藝科技、文化文明,總源頭、總綱領、總旨歸,而非分支、分子、分流,功能(潛在)、作用(顯在),貢獻、地位的自白。

    註釋:

    1.何謂“哲學”?說文解字。哲,從折從口折音,唯物辯證、對立統一,符合天道。哲,即天道、天理,地德、人倫等。學,從爻從手從宀從子,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洞悉人倫,預演過去、現在與未來,預言天災人禍,逢凶化吉、趨利避害、棄惡揚善、正本清源、繼往開來。學,即學問、學識、學術等。哲學的內涵為,人類社會認知與行知天道的總綱、總論與總歸。無論人類社會認知與行知天道與否,天道哲學都客觀存在,完全不以人類社會的意志為轉移。天道,葉無兩同、河無兩踏、人無兩似,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天下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聖賢治理、舉賢任能、唯才是舉、野無遺賢,大道至簡、道法自然、物異理同,民本無為、民主共和,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哲學的外延,按系統層次分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按世界本質為數學的取值區間分為大道理、中道理、小道理;按世界的本質為數學的點線面體形態分為,無生有(宇宙生地球)、有生一(地球生天道)、一生二(地球生陰陽)、二生三(陰陽生三才)、三生四(三才生四方、四季)、四生五(四方、四季生五行)、五生六(五行生六合),不一而足、舉一反三、三生萬物。完全列舉,全無可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何謂“文化”?說文解字,文為紋理,萬物皆有自身紋理,人類亦然。文,人類紋理,形質裡表、概莫能外。化,融化、分化、風化等,文而化之,強調過程與結果,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卓然天成,鋼鐵熔爐、從善如流、摧枯拉朽、生生不息、萬古長青。此處,文化為動詞名詞化。文化的內涵為,人類社會認知與行知天道過程中,所有一切正向、推進人類史程序的人類物質與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外延,按系統層次分為天道文化、地德文化、人倫文化等;按自然與人類屬性分為自然與人類文化,包括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按人類社會系統層次分為經政文軍民等。不一而足、舉一反三,三生萬物。所有一切人類社會,語言文字、文字科技、文化(此處為狹義,包括文教衛體等)文明(包括物質與精神文明),皆旨歸“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葉無兩同、河無兩踏”、“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生生不息、千秋永續”,此為廣義的“文化”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何為“母子”?哲學與文化,孰母孰子、孰形孰質、孰源孰流、孰本孰末、孰重孰輕,莫衷一是、非同小可、關乎國運,仍任重道遠。先有哲學,還是先走文化?歷史不能假設。縱觀中國與世界人類史,古人類,面臨天崩地裂、洪水猛獸、天災人禍,茫然不知所措,痛定思痛、尋求天道,開始問天,“天問”油然而生,此為人類認知天道哲學的開端。人類聚集、篝火通明、呼天喚地,一人帶領、集體齊唱、通宵達旦,鍋碗瓢盆、即興敲打、肇始音樂,此為詩的雛形與奠基,隨後語言文字、文字科技、文化文明由此形成。哲學“問天、天問”啟蒙肇始詩歌,詩歌啟蒙肇始文藝,文藝啟蒙肇始科技,文化啟蒙肇始文明。先有蛋,還是先有雞?莫衷一是、模稜兩可、爭論不休,罔顧天道、自欺欺人、昏己昭人。先有母,還是先有子?當然是先有母、後有子,不約而同、異口同聲、擲地有聲。為何兩者雖物異理同,但卻答案迥異?一言以蔽之,深諳與行知天道,還是罔顧與背離天道,形同霄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6 # 流雲藝朵

    你好!

    哲學是人生的一門必須課,它既能讓我們擺脫空虛之所在,又能抽離俗世之煩擾。

    一,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從最低的基本溫飽到最高的自我實現,不管處在哪一個階段,有幾個人沒問過自己: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什麼!

    這就是哲學問題。哲學解決人存在的最根本的人生意義的問題。

    二,哲學的流派也有很多,要找到那個適合你自己的,能讓你能理解並且接受的。

    我喜歡的是叔本華的哲學。叔本華說法之一,人生就是在痛苦個無聊之間搖擺的過程,如果不想痛苦無聊,唯一的出路是就要找到自己能然後自己著迷的忘我的趣味所在。我比較同意這個說法。

    三,哲學讓你坦然面對人生就是生與死,對人生既擺脫茫然無知,又擺脫認的太偏激而失去活力。

  • 7 # 睿語佳音

    “哲學”這個詞,貌似讓大眾看來“枯燥、乏味、不知所云”,但它恐怕是解決人類生存、價值、意義等問題的至關重要的一門學科。

    說白了就是,哲學是幫助人們研究普遍、基本問題的工具。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接觸到了“哲學”的範疇,只是你並不知道那是哲學問題罷了。

    哲學一詞,中文最早使用於19世紀末,從日本的漢文"哲學"引用過來,英文philosophia(熱愛智慧、追求真理),詞義是"以辯證方式,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方式。

    哲學源自人們的生活。人們在茶餘飯後,到了一定年紀時,便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人生,思考世界,進而產生一些宏大而又深遠的觀念和思想。

    哲學的產生,正是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吶喊”。

    但這種思想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實踐和思考結合的產物。它是鮮活的,經得起檢驗的科學。

    哲學獨特的魅力

    哲學的獨特魅力從何而來?

    門檻低,包羅永珍

    哲學的研究物件不像其他科學那樣,有特定的物件,而是包羅永珍,涵蓋了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等領域的理論思考。它能給我們的,也不侷限於具體門類的知識,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真、善、美的廣袤之地。

    研究哲學,不需要透過實驗,而可以透過一個人的知識、理念、思維等進行邏輯推演。任何一個對世界、歷史和人生有所感悟的人都可以邁進它的大門。

    相反,其他科學是從已知去探求未知,用實驗的手段證實或證偽。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實驗技能,門檻相對高一些。

    開拓眼界,提升思辨能力

    哲學能夠拓寬人的視野,開啟探求事物一般和本質屬性的新境界。

    人們的日常經驗解決的是具體問題,追求的是個別事物的具體解決方法。而由個別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返回到個別,是認識的飛躍,也是哲學獨具的認識功能。

    通常,我們往往會憑經驗僅關注事物的現象,而忽視背後的本質。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透過現象揭示本質、認識規律,由表及裡、由此及彼,使認知跨越到新的高度。

    由此,我們便可以透過哲學,來解決相當多的複雜問題,可謂“事半功倍”。

    喜愛哲學的人,獲得智慧是必然的。因為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慧”。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哲學這樣,使眾多的思想精英沉醉其中。

    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智慧。

    綜上所述,這就是哲學存在的意義所在,它幫我們理解、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更加科學、有效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熱愛美食,喜愛分享情感話題的睿佳,願我能給你帶來幸運與快樂。

  • 8 # 紅樓謎中人

    這裡主要講哲學的意義,還簡單一些,如果再加上流派,分支,可以寫大論文了!

    現在我們學的哲學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核心是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主義是哲學分支,辯證法是方法論!

    唯物主義哲學主要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客觀存在,萬事萬物的執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調了物質不依賴意識存在!

    辯證法教會我們“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即事物“好、壞"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存在價值是教會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辯證的看待事物!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是讓人認識到世界是客觀、物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尊重自然,才能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從而更好的利用這些規律造福與人!而不能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說什麼“人定勝天”!

    辯證法的意義在於在人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能頭腦發熱“一根筋”!

    總之,哲學是讓我們更明白世界的本質,又指導我們用什麼方法去更好的改造我們的世界!

  • 9 # 狐瓜

    哲學是人類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格式塔。

    哲學為人類提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

    哲學向人類提供簡潔而有效的世界影象和認識基礎。

    什麼是哲學

    哲學的定義:哲學即智慧之學。它是從理論上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對理想世界的構建,從而構成了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根本看法、根本態度和根本主張,它是人類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

    哲學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說其古老,是因為自人類開始認識世界並建立理論時起就首先是從哲學入手的,因此哲學的產生比其他學科的出現都要早得多。既然如此,為什麼又稱哲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呢? 其原因是,哲學並不像其他成熟的學科那樣能夠得到比較一致的公認並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幾乎從來就沒有收斂過。在數千年的人類認識歷程中,各種不同的哲學觀點和哲學派別總是不斷地交替浮現,而且隨著新觀點和新學派的不斷加入,哲學作為一門學科變得越來越龐大和越來越開放。正是由於哲學的這種開放性,人們開始懷疑其認識的意義,甚至有人提出哲學只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而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哲學的意義

    1、認知自我與世界

    哲學的意義與人的存在無法相分。在其現實性上,人的存在主要展開為成己與成物的過程。成己即認識人自己和成就人自己,成物則表現為認識世界和成就世界,二者構成了人的基本存在處境。理解哲學的意義,難以離開人的以上存在處境。  

    作為人的存在方式,認識世界和成就世界包含不同的視域。大致而言,這裡可以區分知識的進路和哲學的進路。在知識這一層面上,人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說明主要側重於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或某一物件,其特點在於以分門別類的方式把握這個世界。相對於知識的進路,哲學對世界的說明和把握首先以跨越知識界限的方式展開。以特定的領域、物件為指向,所達到的往往是彼此分離的存在形態。然而,世界在被知識分解之前,並非以這種相分的形式存在。真實地把握世界,相應地不能僅僅停留在分解、分化的層面,而是需要跨越知識的界限。在這裡,哲學提供了一種不同於知識的視域。

    2、揭示真相

    一切研究個體和社會真相的學問都是以揭露人性為基礎,揭露人性的脆弱,揭露人性的搖擺,揭露人性的光輝,揭露人性所有弱點與醜陋,揭露弱點醜陋與外界所有的聯結。大部分人並不願意去思考快樂與痛苦,激情與厭倦背後的一切,也不願承認背後的心態,還有更多的人,甚至都無意識。在意識不到任何因和果的中間部分,不斷糾纏徘徊,這就是普羅大眾的輪迴。他們的快樂是膚淺的,他們的痛苦同樣是膚淺的,不能說這種狀態不好,只不過這類人對於規律和真相永遠處在迷茫無知的層面。哲學家總是被稱作思想尖銳的一批人,那是因為民眾無法接受過多的真實,民眾最擅長的事往往是互相迷惑,互相誤導,自我陶醉,其中包含各種矯飾與掩飾。哲學是揭露這些的,不止揭露人性與社會的真相,更是揭露自然與宇宙的真相。哲學,是包括了佛學和道學在內的一切揭露真相的學問。

    這個世界有許多規則,人類世界有人類世界的規則,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則,在任何時代處於清醒的狀態,客觀審視一切,這才是哲學存在的意義。哲學客觀揭示人性,為了是讓更多明理的人清醒起來,或者說更加清醒,保持一定理智客觀看待這個社會,不被誤導, 減輕迷障,看到源頭,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使一個人真正活得自在,活得有情感,有領悟,有智慧。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意義。任何人生命的意義都只能在相對清醒的狀態下獲得。

  • 10 # 夏牧牧

    請比方出來,我今天要打它

    給你翻譯翻譯(後面我會打個比方

    拋開中西方哲學流派,蘇格拉底也好,黑格爾也好,還是老子,墨子等這些大牛的這些思想體系。

    簡單的就是,哲學主要探討兩個方面,一個是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一個是人與自己的關係。

    它的意義在哪裡呢?深入淺出的分開說,然後再推匯出對人類的意義

    一、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人類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而且是萬物之靈,是智人。

    和地球上其他物種有著天然的區分,植物,普通動物他們是自然的產物,世界環境變化成什麼樣,這些物種就遵循“物競天擇”的原則,消亡或繁衍,或者變種。

    但是人不一樣,人的智慧高度發達,有著改造自然,征服未知的慾望和潛力,並且已經擁有了一部分能力,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對外部環境有著天然的威脅性。

    同時人類發展到今天,也有無法撼動的規律,比如天體運動無法改變,時間無法逆轉,生老病死無法逃避,宏大的宇宙中,人類也不過滄海一粟,那麼面對這樣想要征服,而又無法征服的情況下,人類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身份與這個世界共處?

    於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就產生了哲學

    二、人與自身慾望的關係

    鑑於以上出現的矛盾,加上人類的慾望無限大,而人又發現本身如此的渺小,那麼人類對於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一樣讓人很折磨的問題。所以人是有求知慾的,就需要一個人,或者一門學科來解答,人應該放棄怎樣的慾望,選擇怎樣的慾望,然後選擇什麼樣的方向,每個個體要怎樣的把慾望關進籠子裡,然後真實的過好這一世,而不去徒勞,做無謂的掙扎。

    所以為什麼哲學,都有共同的三個終極拷問: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連暴擊,現在依舊回答不上來)

    這三個問題就包含了,人與自己,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於是哲學就開始來回答這三個問題:

    人是上帝創造的,人是女媧創造的,人是真主阿拉的子民。

    人最終會去天堂,去成仙,去來世。這些答案就出來了。有沒有發現什麼脈絡?沒錯,就是神話,就是宗教。哲學的起源就是宗教,宗教是最初的哲學

    人會不斷的問自己,會不斷的質疑自己,當宗教的答案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這些問題時,於是就向縱深發展,出現了哲學。無論從古希臘哲學開始,還是中國古代哲學,隨著人類的進步,深入的思考,就出現了不同的學說。

    它對人類有什麼實際意義?

    只有哲學幫助人類處理好了人與外部世界,人與自身的關係後,人類才會向前邁進文明社會,才會出現諸如倫理、道德、科學,數學,文學,詩歌,藝術等等所有來充實人類文明的體系的章節。所以有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用一本書來比喻人類社會,哲學是這本書的主題得概要,所有的上面提到的分項,就是章節,最後合起來才是一本豐富的人類歷史。

    沒有哲學的指導,人類就是無頭蒼蠅,就不會知道科學該怎麼進步,倫理綱常應該怎樣建立,人類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和手段,需要什麼樣的運轉體系。

    隨著時間的延長,哲學的分支越來越細化,不斷細分,分別指導著不同種族和文明不同的發展方向,才出現到今天的中西方哲學的差別,出現中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態,延伸到國家與政治制度的建立,這是後話,回溯到本源,都是源於哲學理念的不同。

    概括一下,哲學就是人類社會保持基本運作的底層程式碼。就像iOS系統和Android系統最終的底層程式碼都是一樣的,都是二進位制。沒有二進位制,就不會有賽博空間,電子世界的豐富多彩。

  • 11 # 文旅攬勝

    在實際生活中,哲學雖然解決不了人類生存基本問題,但哲學能解決的精神問題,探究的是世界本源的規律,解決的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早在幾千年,人類歷史出現過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國外比較有名的哲學家有亞里士多德,尼采,黑格爾,中國古代老子,孔子,莊子等等,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精神領域的指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德經》是老子的整個思想的精華。他講到的天人合一,遵從自然,以及無為而治的觀念和佛教理論有類似的地方。

    老子的無為遵從自然的思想在漢朝的盛行,客觀上避免了很多戰爭的爆發,老百姓因為太平,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好日子,而中國的漢文化的根基也是在那個時候發揚光大。

    人類文明的推進,社會制度的改革基本上都依賴於哲學體系,所以通俗一點講,哲學是人類文明核心支撐思想。

    總之,哲學是人類思想和智慧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它能創造出不同的社會形態,意識形態,和生活形態。它是我們看不見的人類社會文明的骨架。

  • 12 # 致遠寧敬

    1哲學是個有譜兒的人,他四處尋找不同,以證明相同,然後表白「自己」

    2他喜歡跑在你的前面,然後用你的話,描述你暫時看不見的「風景」

    3當他跑累了,就偷個懶,看著依舊疲於奔跑的你,就勸你停下,理由是“你看我”,靜非靜,動制動

    4當你還沒歇夠,喘勻時,他搭了一輛路過的馬車,顛兒走了,留下一句“跑不止於跑一種”……

    5總之,他令你始終跟隨於他,最後告訴你,你要做你自己,像「我」一樣……

  • 13 # 熊超凡

    首先哲學必然有意義。科學的作用是描述具體的事物,那麼哲學描述的就是具體事物的邊界。比如科學描述的是在一片深林裡,哪些樹是桃樹;哲學研究的呢就是為什麼你指出來的樹是桃樹呢,是什麼讓它成為桃樹呢。也就是是什麼讓正確的正確,又或者是什麼讓錯誤的錯誤,對於這個問題,就要求助哲學了。如果這個要明白哲學對於人類的意義,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哲學是人類對於世界的思考自然產生的,完全是自發的過程,就像人有一個鼻子兩個眼睛一樣。這裡推薦你看一本威爾遜的書《人類存在的意義》,有趣的事,書的結尾告訴我們,他也不知道人類存在的意義

  • 14 # 寐地

    “哲學”讓沉湎於世俗事務的人類,思考“思考”本身的意義。

    通俗來說,哲學讓我們不單單去思考事情背後的道理,而且思考這些道理背後的規律、共性、意義。

    “哲學是道理之學,哲學家不斷追索淺顯道理背後的深刻道理。這種追索常常引到與常識相反的結論裡。”——《哲學·科學·常識》

    而且,哲學的精神就是一直論證,同時在過程中不斷自我否定,以追求真理。這種哲學精神能夠指導我們面對宏大的人生挑戰。

    再者,可以這樣說,哲學是科學之母,能夠在思想上上指導科學家的實驗態度與求證方法。

    最後,所有不能回答的問題,都留給哲學吧!

    哲學的意義,就是如此。

    即使你覺得哲學沒有意義,那麼你失眠的時候,保不準哲學也能幫到你哈哈!

  • 15 # 大明星小故事

    哲學是研究範疇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範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研究物件、概念和內容。哲學和其他承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

    哲學理論很枯燥乏味,它是一個不斷探索宇宙的過程,又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指導性。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的指導。哲學中的原理和方法論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個宏觀的方面。讓我們生活更加美好!!

  • 16 # 黃山自然之歌科學教育

    從物質迴圈角度考慮,人從生至死,一把灰迴歸塵土;與其他物種一樣,還會繁衍下一代,留了自己的種(精細胞和卵細胞);從而出現生生不息之態,豐富了自然界(生存本身的意義)。

    從精神角度考慮,人是唯一有思想並透過行動改造環境的物種,而哲學屬於高階動物中精英群的文化遺產。其存在不僅是為了活著,還為了更好的活,更快樂的活等訴求;從而出現了最大化的競爭和破壞等。其存在的意義就是個體自己賦予的了(精神意義)。如果您追求的是快樂,您的存在意義就是快樂;如果您追求的是改變世界,您存在的意義就是改變世界。這樣就賦予了每個個體的不同的意義,以區別於其他動植物的單一生存意義。

    哲學何為藝術?哲學存在的意義?

    哲學是一種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著非常複雜而豐富的內容,與人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哲學價值是很重要的精神價值,其客觀作用在於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對地球來說人類的存在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對於人類自身來說,存在就要努力生活。

    人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生活。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為所有關心你包括自己而活。。所創造的價值。。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存在的意義就跟一切生物一樣,由生到死只是個過程。人一輩子的目的不過是哭著誕生,笑著離開。而人為什麼要活著,是因為任何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細菌在被白細胞吞噬前都會逃跑。地球是個環境,人沒了地球照樣轉甚至可能出現代替人的生物。同樣地球也會跟人一樣有個由生到死的過程,地球沒了宇宙仍然在……

    沒有追求,豈不是沒有存在的意義?我追求自由,可這個世界上沒有自由,只有不斷的縮小自己才感覺得到自由,可這就是自欺欺人!

  • 17 # 順其自然方能久遠

    感謝約請回答

    談哲學,就要首先把哲學是什麼弄明白。

    哲學,是什麼

    首先要肯定的是,哲學,是實用學問的源頭,哲學是方法論,是幫助人們想出(或叫做找到)方法的科學。

    哲學,是研究如何加工方法的理論根據。直白的講,掌握了哲學,就等於掌握了加工方法的方法。

    哲學的作用

    哲學具有,啟發大腦、提高悟性、解除困惑、明辨事理、醒腦、解困、開竅、開悟的作用。

    哲學,是研究如何認知與掌握自然規律與法則,及把自然規律與法則轉變成可以讀懂的理論知識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科學。

    哲學,是最具有指導人類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普遍適用價值的實用科學。

    哲學,是研究如何能夠從根本法則邏輯上把事物弄明白,怎樣能夠把事物處理妥當的學問。

    一句話,哲學是研究一切學科的基礎,研究任何一門科學,離開哲學的指導都是無法進行。

    回答完畢

  • 18 # 何振業

    哲學研究、反映的是宇宙和人類宏觀、規律、高階、深刻的問題,甚至能超前預測、超前反映國家或個人命運的學問。尤其中國的易道哲學,不但不枯燥,而且是非常實用的學問,它有技術,也有道理,於人於國意義非凡,無可匹敵!千萬別把易經預測當迷信。實踐出真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中國古代的一些學問,還包括中醫、氣功,都是中國的國寶級學問,如果不重視,那就是自取滅亡、自棄珍寶的行為。

  • 19 # 閒雲一片之每文

    以前看到過一篇報道說,北京大學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去世的容肇祖先生享年97歲,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這三位先生享年也都是95歲,在世的教授中85歲的哲人超過20人。系裡的一位知名教授說:他們不講什麼“養生”,像馮友蘭、梁漱溟就不怎麼運動,吃的也很普通,不是什麼山珍海味。系主任認為,哲學家們長壽可能跟哲學系學科本身的特點有關係,因為哲學是對世界,對生命的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很容易讓人有一個比較開闊的心胸。一位心理專家認為,研究哲學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計較,開朗豁達所以長壽。

    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哲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但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告訴我們,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因而“哲學”不限於是人類文化的分支,它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智慧,提供一種能更好生活的思維方式,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科學發展觀,這應該就是“哲學”對人類的意義所在吧!

    受北大長壽哲人們的啟示,自己也關心起哲學來,先後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新原人》、李娟娟的《湯一介傳》、劉曉楓的《詩化哲學》、周國平的《精神家園》等書籍,還重溫了毛澤東主席的五篇哲學著作,又嘗試讀了《周易》。系統的讀書學習,獲益匪淺,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又有了新天地。我把體會寫成散文詩“關於自己的三部曲”,被詩友拿到市裡的詩歌朗誦會上誦讀,被原中央廣播電臺金話筒主持人馬黎老師在網路電臺朗誦播出。

    在老年大學的心理保健教學中,運用格言、警句、詩詞、箴言中蘊含的哲理,引導學員改善心理境遇,讓生活更自由,更自在,真正成為樂退一族、樂齡人士,樂享生活。又把這些講稿整理出來,寫出《漫談樂活哲學》十篇,在網路電臺播出。後來又應邀在網路電臺開微課,講了33講《說陰陽 道今生》。

    學哲學,用哲學,指導現代生活,獲得有限生命裡最需要的東西,我理解,這就是哲學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 20 # 墨色蒼茫

    有時候真的無法理解,關於哲學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國家內,大家的理解差別這麼大?

    哲學是各門學科和人們實踐知識、經驗的最高概括。這個教材裡面說過的。人們先有感性經驗,多了以後,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比如,我們先看到一輛車,有個印象。然後,又看到第二輛,第三輛,最後,我們得出車的抽象概念,雖然我們不一定用文字寫下來,但如果與人交流時,就會說出來,說:這就是車,雖然和前面看到的不同,但還是有輪子,在路上跑,有發動機,等等。

    但是,我們視野擴大之後,又看到飛機,輪船,等等,於是為了頭腦的需要或者交流的需要,我們又形成了一個更高的概念,交通工具,下面涵蓋幾個類概念。

    然後,我們又增加見識,我們看到很多各種各樣的機器,於是我們又形成機器這個總概念,下面是各類機器的分概念,包含交通機器。

    然後,同樣的道理,我們形成越來越大的概念,包含越來越多的東西,最後,我們形成一個世界觀。裡面包含了我們見到的一切事物。這個世界觀,其實就是現實世界在頭腦中的一個對應,就是人們用語言概念的方式摹寫真實世界。是一個存在於人頭腦中的概念體系。是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

    所以,哲學只能隨著各門學科和人們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為它是人們見識和實踐的概括。而不能反對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但對人們實踐活動有指導作用。

    所以哲學本身並不能脫離實踐而存在。人們有時會認為哲學是一門專門獨立的東西,實在是一種誤解。誤解來源於以前的錯誤的說法,比如,哲學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等等。它是一種概括,就像前面說的車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說它概括得準不準確,是否反映了各種車的本質特徵,不能說它是不是真理。相當於說一個人的行為技能好不好,不能說正不正確。正不正確是科學和實踐要去解決的。不是哲學的任務。哲學的任務是概括科學認識的那些結果,實踐活動的經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家鄉的哪些東西或者場景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