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唐四洲

    泗洲塔和麥仁店

    先說泗洲塔的來歷

    唐河縣古稱沘源,是泗水的源頭,所以稱之為泗洲。境內泗洲賓館內,有泗洲塔。唐河位於豫西南河南油田腹地,豫、鄂、兩省交界,南陽盆地東南邊緣。

    泗洲塔坐落於縣城菩提寺內,前身為一規模不大的寺院,名曰泗洲院,約建於晚唐時期。

    後來泗洲塔修築時,在智洪禪師的主持下寺院開始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的寺院易名為菩提寺。該寺具備“七堂伽藍”形制,規模宏大、聲名遠揚,遊客如雲。後隨著金兵的入侵,寺院受到嚴重破壞。明洪武10年(1377),得以重修增建,從而使菩提寺氣象更新、香火不斷。至1966年最後一座大殿——大雄寶殿才被拆毀。

    與菩提寺相映輝的就是寺內的泗洲塔了,該塔位於大雄寶殿之後十幾米處。塔體系磚仿木結構,始建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明洪武10年、萬曆7年、清康熙44年因雷劈塔頂而重修。塔體呈八稜錐形,11級,高51米,下層直徑7·6米。內有磚砌塔心柱,柱周圍築有盤旋臺階踏道,可登至第9級。第一級南北各有一拱門,除第6級外,第2至9級各開1—3個塔門,登塔可舉目遠眺。每級有塔心室,內有數量不等的碑刻和壁龕,外壁亦有壁龕多處。層層外壁轉角上都飾有石質龍首,昂首塔外,各層高度與直徑自下而上按比例遞減,最高處頂端為八角鑽尖塔頂。

    唐河泗洲塔,1963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也有個說法,說是唐河出的才子少,請風水師看了以後,他建議修和塔,塔像筆,是崔官的,取名文筆峰,現在還是這名字。路也叫文峰路。

    唐河的四高中,過去老人說是紅學。應該是泗高吧,現在還有。

    話說有個社旗人,南陽人。和唐河人去住店,可是店家只有一張床了。讓誰住呢?後來他三個就提議說。要比賽。各自說出自己家鄉最高的東西,誰說的最高就算誰贏,他就住店。

    唐河人說:唐縣有個塔,離天一丈八。

    南陽縣人說:南陽有座山,離天三尺三。

    社旗縣人說:社旗有個春秋樓,半個插進天裡頭。

    結果社旗人贏了就住進了店,另外兩個在走廊呆了一晚上,凍的不得了。

    這個故事在南陽地區廣為流傳。其中的塔就是泗洲塔。山,山就是南府山。樓就是春秋樓了。

    再說說麥仁店的傳說吧!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劉邦率兵攻湖陽,據南陽,入武關,進軍咸陽。新莽帝皇年間,劉秀起兵新野,攻佔湖陽。

    據說劉秀被王莽追趕,又渴又餓,路過一個叫麥仁店的地方,有個老太太賣麥仁湯,他就一口氣吃了幾大碗。然後騎馬跑了。王莽帥兵找不到他,就命官兵砍樹四十里。但是也沒找著。我們小時候還在上學的地方挖出變成碳的樹。據說就是王莽那時候砍的。

    後來他登基了,吃遍天下美味,感覺厭煩了。就想起吃麥仁湯的事了,就昭告天下,請人來做麥仁湯吃。可是請了幾個人做的都不好吃,就以為他們糊弄聖上。就拉出去殺了。

    後來有個大臣問劉秀怎麼就想吃這個了。劉秀就說了當年的情況。後來大臣就下功夫找到了當年做麥仁湯的老太太。並把她請回京師去給劉秀做麥仁湯。結果劉秀一吃不樂意了。說她欺君。當年那麼好喝怎麼現在這麼差勁?老太太說皇上當年被人追趕,幾天都水米沒進。吃起來當然香了。如今您貴為皇上,山珍海味都吃夠了,肯定是咽不下這東西了。劉秀聽她說的有理,就沒有殺她,還給了她獎賞,並把她護送回家。

    從此麥仁店這個名字就流傳下來,知道今天。

  • 2 # 工作的敵人

    此清朝建造《鐵漢樓》足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樓是棉洋開基劉姓第十四世祖公劉就月所建,劉就月在清朝借補廣西南寧府司獄,敕封儒林郎(六品),建樓前左片已先有劉姓五世祠堂,樓基處地理喝形為(蓮葉蓋龜)形,就月有兄弟四人,其居二,在祠側建樓事三弟四弟均熱烈反對而向長兄處提出抗議,但長兄見就月建意已決,且已著手籌集建材,便對就月說他有事要前往嘉應州(梅州)辦理,將歷時三個月。其實長兄是暗示就月在他離家後三個月內把樓建成。即使三月後他回來弟弟們投訴也沒用了,因生米已煑成了熟飯!果然就月心領神會哥哥好意,立即集中全力搶建成一座上五間,下五間,二槓橫屋,二個鬥池間,大門外大天井,大門外三個門樓及圍牆的大樓,並在哥哥從梅州回來前全部完工!將樓各安為巜鐵漢樓》,大門聯為:鐵心垂萬古,漢族震千秋!後有人向皇上指控該樓名犯上,該上書之控內容包括棉洋鎮政府所在地劉姓的王橋(後改為黃橋),棉洋村劉姓的司馬樓(後改為司馬地),南秀樓(後改為南秀嶺),及十八學士紅照壁,書院等。就月探悉有欽差來查,便急將樓名《鐵漢樓》改為《鐵漢重輝》,並將門聯改為:鐵漢江山國,重輝曰月光。而就月之子劉璜,就是出生於此樓,官至:浙江會稽縣,太平縣承署,會稽縣知縣,告老還鄉後因毆打現任貪腐縣官(長樂縣令李諧)而招來官司,致使巜劉璜打官》案轟動朝野,後經廣東省制府李某調查審理,又於次年,制府承詔會三司庭審,判劉璜無罪釋放,李諧包括劉觀察,興寧縣令,官軍中偽證人等涉案貪腐官員入獄!民間盛傳:劉璜打官,氈上去毛之口頭禪至今仍被人們傳誦。(氈上去毛,表示因打官造成的損失如羊毛氈上少了一條羊毛)。

  • 3 # 凌小松

    前言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這裡的民族文化古老而有特色。而且民族文化還保持著原生態的模樣,非常具有研究價值。貴州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如下: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笆歌

    侗族大歌

    反排木鼓舞

    錦雞舞

    蘆笙舞

    儺戲

    地戲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戲

    八音坐唱

    布依戲

    侗戲

    結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各民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 4 # 黃山古村吳秋虎

    我認為家鄉歙縣霞坑鎮“書畫之鄉”的書畫作品能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歙縣霞坑鎮有清代出任吉林府臺,著名的書畫家和國畫家汪士仁;有民國初獲國府“一等嘉祥”章,能詩善畫的方綱;有近代的畫蘭花名家汪桐仁;有現代以《清白流芳》圖而聞名的書畫家方仲華;有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的方衛國;隸書大師汪安石,已出版了《汪安石字貼》。1998年成立了柳山書畫協會,已入會會員近60名。

    該會於1999年9月15日至19日,在歙縣文化的中心徽城舉辦了一期“農民書畫展”,原縣委書記葉如強,縣長舒志明親臨剪綵並致敬詞,葉如強書記觀展後還揮毫題詩一首,這次展覽影響頗大,《黃山日報》、《中國書畫報》 ,省市縣電視臺等先後進行報道,中央電視臺記者於1999年9月30日前往該地現場採訪,並在中央電視臺農業節目中播出。

    為配合黃山市第二屆油菜花攝影節系列活動,歙縣霞坑鎮人民政府和柳山書畫協會於3月12日在石潭村春暉祠堂舉辦了一場精彩的油菜花節書畫筆會。鎮政府有關領導、柳山書畫協會19位會員出席了筆會。新老會員在畫桌上仔細認真、龍飛鳳舞,鎮村幹部忙著服務。贏得當地許多村民和前來攝影旅遊的客人紛紛稱讚。(吳秋虎)

  • 5 # 一筆眾生

    我覺得我們惠州農村裡的“舞黃牛戲”可以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黃牛戲”是惠州很多農村的傳統習俗,不知流傳了多少年。“舞黃牛戲”是用木條、紙和紅布製作成黃牛的模樣,配上木犁和花籃等道具,由數人表演各式農村耕種生活的場景和對白。這是農民們在長年的艱苦耕種生活中,用最簡樸的方式,創造歡樂祥和的氛圍。體現了當地農民樂觀務實,積極向上,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

    這個“舞黃牛戲”在惠州當地流傳年代長,給農村生活增添了歡樂祥和,豐富了群眾文藝生活,又激發了農民的創造性。但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民們不斷追求金錢收入,逐漸淡化了集體生活和文藝生活,導致這個“舞黃牛戲”有失傳的傾向。

    所以,為了讓人們珍惜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倡導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豐富農村群眾文藝生活,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可以考慮將惠州的“舞黃牛戲”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6 # 耕士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聚集地,民俗習慣多種多樣,素“有百節之鄉”之稱。在黔東南,幾乎每個月都有民俗節日。 黔東南已申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大歌、雞錦舞、反扒鼓、古藏節、苗銀、刺繡等。但還有部分還能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蘆笙節: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盛行的傳統節日。各地蘆笙節的時間不盡相同,蘆笙節舉行之前先進行祭祀儀式,隨後各村寨的年輕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在祭祀點集合,然後一起遊街到蘆笙場。蘆笙節活動一般為三天,這三天除了蘆笙舞外,還有各種民間活動,比如:民族歌舞比賽、籃球比賽、鬥牛、賽馬、鬥雞、鬥鳥等。

    二、板凳舞:板凳舞是苗族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是以四腳的小板凳作為道具。其舞姿豪放,節奏激楊,人數參與人數一般為六人或八人,也可以更多,起舞時舞蹈人員來回穿插,板凳舞是苗族舉行民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舞蹈之一。

    三、牛角酒:牛角酒是黔東南一帶苗族接待來客特有的方式。苗家人在舉辦喜事或重大活動時,在村口或家門口設有攔門酒,由穿著苗族盛裝姑娘手持裝有酒的牛角,向客人敬酒。客人雙手接酒,飲完後方可進寨或進家。

    四、酸湯魚:在黔東南地區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黔東南人愛吃酸,特別是酸湯魚,以養在稻田裡的鯉魚為佳。酸湯鍋底,放有西紅柿、青椒蔥、木姜子姜、蒜、鮮豆腐。

    五、吃卯節:卯節是苗家人的傳統節日。每年在農曆、六、七月份插秧前後。過節那天,由家裡長輩先進行祭祀儀式,從田裡拔回幾顆秧苗,掛在門上,以慶秋季豐收。這天,已嫁出去的姑娘、姑媽都會孃家來團聚,一起過節。

    六、祭橋節:也就是二月二,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這一天要給自己家架的橋祭祀。苗家人在日常生活的範圍裡,有水溝或小溪的地方架上一座小橋,是為了方便路人日常過路。橋給於別人方便,是為做好事,有造福子孫後代之說。這天,苗家人把雞、押、鵝蛋煮熟,用色染染成紅蛋,用毛線織成一個個小套,把蛋放進線套裡,讓小孩戴於胸前。同時也拿到自己家搭建的路橋祭祀。

    “百節之鄉”的黔東南還有很多民間習俗節日和活動,舉個勝舉,對於以上幾個節日,我認為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7 # 何仙志

    開陽建地較早,夏商周時期稱為雍州、梁州邊鄙。戰國時屬夜郎國。後來明朝時期改為開州。民國十九年改為開陽縣。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很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我看來我們大開陽這些地方和文化可以申請文化遺產。

    1.開陽縣南江鄉打兒窩遺址,這是貴陽地區目前最古老和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人類遺址。

    2.開陽縣高寨鄉畫馬崖地帶,巖畫上為懸崖峭壁,下為陡坡森林,巖畫姿態各異,而產生原因至今未解。

    3.開陽縣南江鄉水東宋氏馬頭寨水司衙門,唐貞觀四年,朝廷在開陽置蠻州。後來,河北真定人宋景陽進兵貴陽,後定居蠻州,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雄踞一方的土司,史稱水東宋氏。

    除此之外,還有馬頭寨古建築群,么佬寨舊石器遺址,何氏家族墓群,長慶寺等等。當然除了遺址,還有開陽高寨鬥牛節,苗繡,苗族跳圓,殺魚節,花燈等等。

  • 8 # 泉水叮咚50298

    我覺得我們山西省陵川縣平城鎮的舞龍尤其是晚上舞龍可以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有耍三歇七之說。舞龍三年歇七年,有外地人云,看了平城龍,死了也威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紅龍叫上烏龍,雙龍相伴,在關聖閣下面三進三出,伴隨著滾滾狼煙和鑼鼓聲,號角聲。券口擠滿了大人和小孩,都在等待著龍出洞,伴隨著鞭炮聲,喊叫聲。紅龍雙眼如電,左右掃視著人群,張著大口,口裡噴射著彩色的火花,它出洞了。躲開躲開,人群分開兩旁,紅龍飛一般出洞來了

  • 9 # 蘭臺風

    我的家鄉有許多東西和場景可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的家鄉在湖北鍾祥。鍾祥是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明文化的“中興”之地。歷史文化悠久,群眾文化繁榮。有許多傳奇人物、地方戲曲、能工巧匠、美食佳餚可成國家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奇人物首數莫愁女。莫愁女,姓盧,名莫愁,善歌謠,《陽春》《白雪》雅歌經她傳唱,火遍國中。“漢江緊貼石城流,石城高壓漢江樓;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湧莫愁。”古郢鍾祥,又名石城,是千古傳譽的楚國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的故鄉。《地理通釋》載:“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莫愁女先歌舞於民間,後入楚王宮中,她歷盡磨難,最後終於又回到了民間。二千多年來,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在我的家鄉,莫愁女故事家喻戶曉。

    地方戲“梁山調”。由於鍾祥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巫文化中的哭喪在江漢平原分佈較廣。地方戲多少都能找到巫文化的影子。“梁山調”(又名良善調),是流行於鍾祥城鄉、鄰近縣市也多有傳唱。唱腔特點哀而不喪,幽而不慢,綿而不軟。與當地的民歌和地方花鼓戲相融合,逐步演變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

    佳餚首推蟠龍菜。蟠龍菜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元年(1507年),500餘年來一直被列為皇家菜譜。蟠龍菜紅黃相間、色澤鮮豔、造型美觀、鮮嫩可口、油而不膩,最大特點吃肉不見肉。在鍾祥,每逢宴請賓客,席面上必有一道“蟠龍”菜,歷來有無“龍”不成席之譽稱。

      相傳明正德皇帝去世後,沒有子嗣繼位,按照“兄終弟極”的組訓,正德皇帝宗親中,有三個符合條件,分別在河北、山西、湖北。皇太后乾脆下令,“先到為君,後到為臣”。朱厚熜在湖北鍾祥,是最遠的。為趕時間,便假扮欽犯坐囚車,日夜兼程直奔京城。 

       朱厚熜作為皇室子孫嬌生慣養,坐囚車能受,途中吃飯不可隨便。心靈手巧的廚師詹多,受蒸紅薯啟發,取白膘豬肉、精瘦肉與魚肉等分別剁成肉泥,用食鹽、香蔥、生薑為佐料,用澱粉雞蛋調和均勻,再用紅薯皮包裹蒸熟,做成形同紅薯、“冷熱均可食”“吃肉不見肉”的“菜紅薯”,朱厚熜一路吃著“紅薯”日夜兼程,趕到北京,搶到了金鑾寶座,成了嘉靖皇帝,然後賜名蟠龍菜,現上了中華大菜譜,也成為老百姓喜愛的家常菜。

  • 10 # 臘肉哥

    我是湘西土家族的一名農村人,現在在長沙這邊創業,自己準備開公司。

    我個人覺得自己家鄉的一些特色以及一些民族文化,是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最主要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土家族的語言。

    現在很多少數民族,基本上都被漢化了。

    但是我們土家族的語言,到現在依然還存在,並且也還在父輩們的口中,口口相傳。

    不過再到我們這一輩口中,除了我會說一點點,以及我的一些朋友會說一點,其他人基本上不會說。

    而且土家族,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少數民族。

    那麼它的語言,我覺得應該能夠進行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並且如果現在我們不去進行一個保護,我們不去進行一個宣傳,那麼再過20年就能語言,我相信會說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所以說我們土家族的語言,應該進行保護,並且進行申遺。

    第二,土家族的擺手舞。

    其實從最近幾年鄉村的發展,我們土家族的擺手舞,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宣傳。

    就像最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們家鄉組織了一個小組,然後去北京參賽,並且去全國各地進行演出。

    這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點。

    而且土家族的擺手舞,代表著一種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氣息,民族風俗。

    因為從它的著裝,它的舞姿以及它的各個方面,都是一種文化特色,都是一種文化風俗。

    並且現在這個社會,我們需要把一些遺失的民族風俗,民族特色進行一個保護。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這個點,也是需要去進行申遺。

    就像前兩年,隔壁縣城永順縣的老司城申遺成功,這個也很好地證明了政府以及國家對於當地民族風俗的一種保護。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擺手舞,是可以進行一個申遺,並且把它發揚光大。

    第三,吊腳樓。

    吊腳樓建築,是我們湘西土家族的一種特色,也是一種特色的建築風格。

    這種建築,一般依水而建,一般都是在河岸邊上,所以說它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建築物,也是一種不錯的居住方式。

    現在很多的吊腳樓建築,都是採用木質結構,像這樣的建築物極具特色,極具特點,我們更加應該懂得去保護它。

    而且這種吊腳樓建築,也是建築風格當中的一種,它極具特色,是非常不錯的建築風格。

    綜上所述,我覺得自己的家鄉,有這三樣東西,是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 11 # 王雲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到家鄉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那非《侗族大歌》莫屬了。侗族發源很早,文化源遠流長,《侗族大歌》在古時候是年輕戀人交往是才唱的,準確來說那時候應該叫侗歌,而《侗族大歌》可以說是體系化的侗歌,包含侗歌的精華部分,文化特性十分明顯。

    美麗的多彩貴州有一個美麗的侗都黎平,這裡是中國侗族人民最集中的地區,生活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土生土長,女的美麗大方,男的勤勞勇敢,他們在重要節日喜歡用侗歌表達自己的情感,長久以來就是如此。

    《侗族大歌》必須要有人多參與效果才更佳,一團和氣,歌聲朗朗,男女老少,活在這愉悅的氛圍裡。近年來,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侗族大歌》也被人們傳到了外面去,越來越多人被這Teana吸引住。望世間美好,你我皆知,讓文化裡的春風,沁入人們的心靈……

  • 12 # BJ黃金海岸

    河南淮陽太昊陵泥泥狗

    淮陽太昊陵泥泥狗,河南淮陽縣著名的傳統民間工藝品,為淮陽縣太昊陵古廟會上的一種獨特商品。是一種原始圖騰文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共約200餘種。“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誕,在眾多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淮陽“泥泥狗”》精選200餘種“泥泥狗”作品,系統地反映了這一頗具原始風格的傳統民間藝術。它取材廣泛,造型美觀,精緻大方,古樸淳厚,不務華麗,不僅工藝精湛,而且古色古香。其塗色全為黑底,然後再用黃、紅、白、綠、粉紅五色繪以點線結構圖案,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又有方格紋古陶、繩紋的畫法。每個泥塑都有孔可吹,其聲鳴鳴,深受群眾特別是兒童的喜愛。

  • 13 # 詩詞學院

    連雲港市的《東海孝婦的傳說》可以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海孝婦本名周青,出自《列女傳》和《漢書·於定國傳》。孝婦很早死了丈夫,又沒有兒子,但贍養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縊。而孝婦卻由此入獄,並屈打成招,最終被太守殺死。孝婦被斬時,許下三大願,如果是被冤殺,血向天衝、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幹寶在《搜神記》中記載孝婦死時青黃色的鮮血沿著長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頂才沿著幡而流下。

    孝婦被殺後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親自祭奠孝婦之墓並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來。

    連雲港市朝陽街道北面獅子山下有一座廟,史稱漢東海孝婦祠,俗稱娘娘廟,供奉的就是《東海孝婦傳說》中的這位孝婦。祠後就是孝婦墓。因此,娘娘廟也就成為一座蘊涵深厚歷史文化的廟宇。十多年前,原坐落新縣街的興國寺移址重建於孝婦祠旁,形成了兩廟一體的格局,門楣上有“興國寺”和“漢東海孝婦祠”的匾額,但廣大民眾仍習慣地統稱其為“娘娘廟”。

    據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東海縣巨平村北”(今朝陽街道境內)就有了孝婦祠。到元朝,皇帝曾下詔重修孝婦祠。明清兩代又多次修葺。

    娘娘廟歷經了千年滄桑,所以能夠香火延續,殿宇猶存,就是因為祭祀的是漢東海孝婦;元代雜劇家關漢卿以此為原型創作了《竇娥冤》雜劇;娘娘廟的孝文化在民間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以,我認為《東海孝婦傳說》,理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添上一磚一瓦。

  • 14 # 飛行的姿態

    我家在川南,農村的年節耍的龍燈、獅燈如牛兒燈,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應資助進行傳承。可惜現在很少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軟體測試薪資怎麼樣,工作好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