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像中原

    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有些人只說到名師指路這兒,有些人是全部說完,似乎沒有名師指路或自己去悟人就不能成功,片面地強調某一點。這樣就進入一個認識的誤區:讀書有何用,做的再多有什麼用!我認為,這句話應該連起來看。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須多讀書,讀好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可以啟迪人,一本好書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從而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種事非常多。可見書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讀了很多的書,知道了很多的理論、方法、技巧,可是不去運用到生活工作中去,這對推動我們社會的發展起不到任何作用。為什麼現在又開始流行讀書無用論,就是基於許多的大學生學了很多知識出來卻不能有效的和現實實踐相結合,不能產生效益這種現象才造成的。古語說要“學以致用”。行萬里路就是指的行動、實踐,只有多做,你才能建立自己的信心,才能真正的掌握學到的這些技能和方法。

    掌握了這些技能和方法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服務於人類。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人的屬性是社會性的,我們必須和周圍的人打交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知識、閱歷、經驗,這些都是智慧的體現。閱人無數就是要跟更多的、不同的人打交道,,這樣才能更清楚的瞭解人的本性,吸取每個人的優點,擯棄缺點,為我所用,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洞察能力。

    我們學了很多、做了很多、也跟很多的人打過交道,為什麼我們還會有困惑?如果我們在這樣的困惑中走不出來,我們就會很迷茫,慢慢地就會迷失方向,放棄自己所追尋的。在這個時候,有高人的指點就非常重要,他可以幫你理清思路,找到關鍵點,我們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方向、更輕鬆的上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這些都是外在的,是外因,最重要的一定是要把這些外在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悟”。“悟”就是思考,是認識,是內因。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所以就有了拿破倫.希爾《思考致富》這本書。人類的進步都是思考的結果。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是這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悟

  • 2 # 江山草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很多人來說,不僅是目標,不僅是生活,更是人生昇華的途徑和至高至上的理念之一,很多人認為,讀書和旅行是個人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因此二者無需一決高下,旅行時可以讀書,讀書時也可以旅行,相得益彰更顯瑰麗欣慰。

    毋庸置疑,設世界讀書日是對讀書行為最高境界的肯定,讀好書就是個和偉人、高人、思考者在交流,有啟智、豁然、借鑑、釋疑、明理、發現等等無數個意義存在,讀書為大多數人追捧認可,已是生活內容之一!

    旅行,是追尋遠方和詩的載體,旅行沿途入眼入心的視覺悟透,還有旅行過程收穫的人生感悟和心靈禪語,以及旅行中親臨其境的發現、探索和思考,是其他行為難以給予的。

  • 3 # 遊嘟嘟

    讀書吧。身體可能不在路上,但眼界一定在路上。

    有時候的身不由己會限制遠行的時間和方向。

    但讀書不會,讀書會讓你再次找到遠行的方向和口岸。

  • 4 # 林中有雁如初見

    “用讀書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悟去讀書”。但現今很多人只讀書不踐行,遇到問題閉門造車,白白辜負了讀書的意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指就是這。

  • 5 # 藍刀的旅行

    我認為,讀萬卷書是行萬里路的前提條件,一個人知識不豐富,對世界沒有知識積累,即使走遍世界,也只能看見世界,而難以認識世界。而當你讀了萬卷書,有了知識積累,當你行了萬里路,便可以消化你從書本里學到的知識,並進一步昇華,讓你掌握的知識更佳有深度、寬度和高度。

  • 6 # Angelxusanmei

    我想說,讀書和旅行都是我喜歡的。一個用思想測量思維,一個用雙腳測量土地。

    我有一個從小就養成的讀書習慣。不過,對於讀書,我不挑剔,什麼型別的書都會涉及。並且,我要保證每天都讀一些書,總覺得這樣心裡才會踏實,並且我的包裡永遠會放一本書,我在讀的書。

    讀書能讓你學習到很多很多,別人的經歷,別人的文字,總能填補你內心裡的那份空缺,會讓你浮躁的內心慢慢變得平和,安靜。尤其讀到精美的文字時,你都會覺得“哇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會慢慢讓你的思想充盈起來,讓你的思維深度得到拓展。

    如果在你沒有時間出去旅行時,你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就去多讀書,書讀多了,言談舉止,氣質都會與別人不一樣,有句話說的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古人,為了登上仕途都不停的讀書,況且現在的我們那麼浮躁,更要靜下心與文字打交道,與文字耳語。

    旅行,會讓你在書中見識的東西更加真實。有人說麗江非常漂亮,大理古城非常美,可是你只是聽說。當你雙腳踏上大理古城,麗江古城,你會覺得原來你看到的美好和別人描述的並不一樣,會讓你的見識,眼界更加開闊,更加真實。出去旅行的多了,見識也就多了,心胸也會開闊,閱歷也會更加立體。不會再坐井觀天的執著於那一寸方土,也會對很多事,很多人,看淡,看開。

    並且在旅行中看到的美好,體驗的樂趣,又是書上所看不到的。所以才會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但是,你要知道,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所以,沒時間出去旅遊的時候就靜下心多讀書,瞭解外面的世界。有時間的時候就多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

  • 7 # 行者段煉

    俗話說“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從小就應該“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所以我們要先讀萬卷書。但我不贊成“讀死書、死讀書”,滿眼盡是他人觀點,大腦被他人侵蝕,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殆盡,特別是有些書呆子盡日空想,身如飄飄欲仙,不知所言,不知所為。

    然而行萬里路則大有不同。跋山涉水則可知人生之不易;四處周遊則可知天外有天;飽覽風情則可知自然之奇妙也;給人幫助則可知助人為樂也。諸如此類,數不勝數。一看便知,其益處多多,遠勝於讀萬卷書。

  • 8 # 今天看起來更好

    首先讀書,然後行萬里路。

    讀書是儲備行萬里路的必備準備,只有儲備了那些知識,才能更好的瞭解行萬里路的風土人情,才能更加的增長見識見聞,才能更好的解決“詩”和“遠方”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行萬里路和讀書的辯證關係。

    如果不先儲備知識即讀書,對行萬里路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或者到了名勝古蹟還一無所知,那麼就會事倍功半,達不到行萬里路的目的。

    讀書和行萬里路更喜歡哪個,說實話,都喜歡,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主次之分。

  • 9 # 掌上週遊記

    對於一個從小就喜愛讀書的人來說,生活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世界裡真是如魚得水,小時候為了看到一本喜愛的書,可以走上幾公里的路去找同學借,可以磨破嘴皮跟父母討點零花錢去買。而如今,不管對哪個領域感興趣,都可以去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找到相應的書籍,辦一張借書證即可,基本沒有別的花費,更別說如今網路上浩如煙海的資料,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讀書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於只要有一天不讀點東西,一整天都會索然無味,覺得缺少了點什麼,讀書也的的確確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看待這個世界的深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傳統文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李白,從“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哪畔行”的納蘭性德,無一不將這種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相較於讀萬卷書,我覺得行萬里路更為重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年紀越大,越對這一觀點感悟得更深,書籍是前人優秀知識與經驗的總結,但讀書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書本上看到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觀點與感悟,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算讀書讀到皓首窮經,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用。相對於讀書,旅行則體現得為主動,同樣是從外界獲取養分,旅行對心靈的撞擊和人生的考驗都顯得更為深刻。舉個自身的例子,”河西走廊”這個名詞我自小從書本上讀到過無數遍,但一直只是停留在一個地理概念,為什麼在河西?又為什麼叫走廊?這些問題也沒有思考得更多,直到前些年與朋友一起,沿著古絲綢之路,從敦煌、玉關、嘉峪關、張掖、武威走上一圈,吹著西北荒漠上忽冷忽熱的風,看到天邊祁連山脈上經年不化的積雪,書本上的一個個名字與眼前的土地一個個對應上,這種視覺的衝擊是讀一輩書也獲取不到的體驗。

    總體而言,讀書和旅行,是獲取知識養分、與這個世界展開對話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如果兩者兼而得之,則不枉走了這一趟快意人生。

  • 10 # 三友樂文

    關於讀書和旅行我個人都是及其喜歡的。但是這兩愛好都需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讀書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成本,現代人能夠“讀萬卷”的幾乎不可能了,古人的書一般都很薄,並且言簡意賅,所以過去的萬卷到了現在可能會降一個數量級。

    關於讀書其實到底是求多還是求精,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沒有結論。我個人覺得可以儘可能的多擴充套件一些讀書的型別,地域,門類,虛構非虛構的都可以多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然後在近一步深入讀下去。

    另外,讀書儘量選好書經典來讀,燕園三老的金克木先生,曾經說過“書讀完了”,其實指的就是有一些書是一個門類的基礎,所以後續的作品都是或多或少建立在哪個基礎上的,因此真正需要讀的書其實或者是需要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書可以被讀完。當然我們普通讀書愛好者還遠遠達不到貫通古今的境界,但是知道如何選書,儘量讀好書的確是節約時間成本的不二法門。

    最後在來說說旅行,旅行對人的世界觀的影響,在現代已經有了太大的變化。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可以做到足不出了戶而知天下的程度。世界全球化也導致很多東西越來越像。旅行已經從過去拓展認知和開闊眼界,變成了更偏向觀光和炫耀型社交的活動。但是旅行依然還是美好的,不用附加那麼多的額外意義也更加純粹也不是個壞事。

    總結來說,讀書是大腦和心理的軟體升級,旅行是人類冒險和好奇基因的一種實現。

  • 11 # 固守虛無

    我更喜歡讀書,書裡面世界上存在的東西有,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也有,包羅永珍,讀書可以讓你遨遊於日月星辰之間,讀書可以讓你在海上航行,讀書可以讓你跨越不同的時空下,讀書可以讓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書要讀中華先賢的經典書籍,從這裡你會挖掘到巨大的寶藏!

  • 12 # 風和水的距離

    讀書和旅行,這本身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一定要選出個優略的話,我選前者,下面我們來分析下所以然。

    單說讀書吧,好處大家都知道,什麼顏如玉,黃金屋,就不一一複述了,二者的差別在哪呢,讀書比較隨心隨性,也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讀,甚至現在的手機上的語音書,電子書,那麼旅行呢,前期要做各種準備,才能有一次試足的時候,單憑麻煩程度,不如讀書來得便捷。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就導致這題不能說哪一個絕對的對或者不對,說讀書好的,那麼也有說讀書不好,各種不好,紙上談兵啊,或者書呆子啊,更有甚者說,百般無用是書生,這就說明讀書無用了嗎?沒有,再來看看偉人毛澤東三天不讀書趕不上劉少奇,更多偉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就要看我們怎麼讀書來說,我們的關注點是讀書的唯一法寶,我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想在書中找到答案是關鍵,這樣你就覺得書真的是無價之寶。

    再看看旅行,和讀書相比我們無非就是在嘈雜的環境中多接觸些人和事,用耳聞目染更確切,想想讀書的“閉門”,這完全是對立的“開放”那麼我們說封閉好呢還是開放好,還是套一句話吧“泰極否來,否極泰來”看似不著邊的東西,其實內在也是有一定聯絡的,在家“閉門造車”井底觀天,出門看到的才是真實的世界和人,我們讀書是一個人的事,這出門在外就是社會性質的事,各種人事交往,公共秩序維護,人有貪心不足的,也有慷慨大方的,交往產生怨恨情仇的,這不一一舉例子說明,大家明白就好,出現了種種問題怎麼解決呢?

    話回原點,這些種種問題,其實書上早有答案,書上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我們不讀書,遇到問題我們能找到答案嗎?這只是一個小例子,泛指我們現在的種種社會活動也可以比作旅行,我們生活中面臨千千萬萬的事,其實很多事都是前人經歷過的,也就是有答案的,我們不讀書去哪裡找答案呢?

    說的有點亂,只是想表達,不旅行(做事)我們讀書幹嘛?只讀書我們要書又幹嘛?

  • 13 # 淺草莫離1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旅行!多讀書你會發現很多你不曾理解的事情,多旅行你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人和事,在這個世界上,我發現我們是多麼的渺小與短暫,讀的越多,旅行的越遠,就越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大。

  • 14 # 諸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旅行是相契合的。要說更喜歡得我個人還是旅行。

    1旅行可以親身體驗,帶來的身心愉悅是讀書得不到的。

    2.旅行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書中遇不到的事情,帶來的刺激感與體驗感也是大於書中的

  • 15 # 清河無語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我都喜歡。

    如果只能選其中一個,那我選“讀萬卷書”!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想說,書中還有“萬里路”和萬家美食……

    如果喜歡閱讀,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跟隨書中的文字遊遍天下。各地的美景、美食、美女、美酒,還有古老的傳說,風俗人情,都在作者的筆下,讀之讓人身臨其境,恍若與美女相向而坐,促膝而談;美食盡在眼前,色香味俱佳,垂涎欲滴;美酒香醇甘甜……

    喜歡讀書,可以在書中學到很多生存技能。原始的轉木起火,近代的竹子插魚等很多很多野外生存技巧。知道什麼樣的野菜野果可以吃 ,什麼樣的菇類有毒?等等等等……

    世界讀書日要到了,好好利用閒暇的時間多多讀書吧!真的不要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時候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哦!

  • 16 # 緣起不滅

    在發表看法之前我們首先來理解一下這句話,什麼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最早出自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捲二》,文中寫到【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古代這句話指的是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現如今指的是我們在吸收了書本知識的同時,具備了淵博紮實的文化素養之後,我們還必須廣泛的接觸社會,深入瞭解認識這個社會,並將自己的所學應用於社會實踐中去。其實從以上釋義中我們不難了解到,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教導我們,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任何理論不可能脫離實踐,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兩者是不能分割開的。正如讀書和旅行,兩者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丟下了其中一個,我們就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只有背起書包行囊,我們才能走的更遠。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看後面這個問題,讀書和旅行我更喜歡哪個?讀書和旅行並不是一個必須要取捨的問題,兩者其實可以兼得,若必須要在二者當中選一個我更喜歡的,那麼我傾向於旅行。

    我喜歡讀書。讀書可以讓我於萬卷書中收穫自己的那一抹芬芳一米Sunny,對我而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透過閱讀可以拓寬自己生命的廣度,畢竟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讀書可以讓人更平和的看待這個世界,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方能明白自己的渺小,而且讀書讓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去享受生活,透過讀書我知道了更多平常接觸不到的知識,書本帶我翻山越嶺走街串巷,我享受這種狀態,不爭不吵,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我喜歡讀書。

    相比於讀書我更喜歡旅行。記得自己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中說一個人行走的範圍,其實就是他的世界。起初我對這句話感悟其實並沒有那麼深刻,後來隨著自己行走的範圍逐漸擴大,我發現我走過的地方不恰恰就是我的世界嗎?那些存在於他人眼中的地方,即便美到爆表,那屬於我嗎?那隻屬於他們。我的世界,是我腳下走過的路,是我身體淌過的河,每一個地方曾經都有我的足跡,留有我的呼吸,這才是真實的,是我的世界。在路上,我遇見過不同的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我路過了他們的世界,他們路過了我的世界,從此我的世界多了個陌生人,陌生人的世界多了個我。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喜歡的去做的事,這是我們的自由,有的人喜歡閱讀,有的人喜歡旅行,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我喜歡讀書,我也喜歡旅行,我一直在路上。

  • 17 # 天上京

    曾經愛旅遊,現在更愛讀書。萬里路已經行遍,萬卷書遠沒到頭。讀書很好,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閱讀的一部分本質不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麼?

  • 18 # 波心裡的雲朵

    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愛上讀書!如果說讀書和旅行非要選擇一個最優項的話,我會選擇讀書:1、讀書是一個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獲取新知的途徑(對比香港、臺灣等地動輒一兩百的書籍價格,中國大陸地區書本的價格是最親民的,普通書籍一般不會超過50元,這是一張電影票的價格、也是一張省內長途的汽車票,但是你卻可以擁有一個作者豐富的內在精神和他對外部世界的思考),如果這本書是名著更要經歷上百年時間的檢驗);2、讀書能夠穿越時空,到達旅行所不能到達的遠方(希臘神話帶我們神往遠古時期、《拿破崙傳》讓我們馳騁歐洲戰場、流浪地球讓我們暢想未來!3、讀書還能能夠產生效益,我們將書本中學習到的管理學知識、教育學理論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用前人的智慧點亮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自己動手創作!4、讀書的方式更方便隨性,零碎片段時間也能夠完成一篇短文的閱讀,這些都是旅行無法滿足的!

  • 19 # 陳桃浪

    這個問題,嗯......

    我想問一下,如果你左邊有張100塊面值的人民幣,右邊有總計為13塊面值的歐元,你選哪個?

    於我而言,讀書就像人民幣,旅行就像歐元

    “人民幣”很方便,我們拿來就可以用,“歐元”有些麻煩,需要經過兌換後,才可使用

    但,你要明白,他們的價值是一樣的

    所以,小孩子才做選擇,我當然是~全都要啦!

    誤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人一直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句名言所困擾。

    但,我說過,閱讀理解這個東西,從來都是要結合上下文來看的

    否則,單挑著出來看,就會造成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而且,更可惜的是,莎翁的哈姆雷特不在其中。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的《魚我所欲也》。

    原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難道,我們不能在旅行的途中看書嗎?

    還是不能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去旅行嗎?

    二者並非對立,也談不上比較更喜歡誰。

    結語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的“尖子生”,無論他們最後的結局是好,是壞。

    他們都有意無意的,都實踐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咱們兩手都要抓,畢竟在這裡,1+1可不僅僅等於✌。

  • 20 # 芝麻坨坨

    To be or not to be?人類還真是愛自尋煩惱,做什麼都要“給個理由先”,養個孩子,每走一步都要 “先聽聽專家怎麼說”。作為一個天生資質愚鈍的媽媽,我也是從各種焦慮中走過來的,在看過100多本育兒書之後並沒有使我豁然開朗,反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然後我就自暴自棄的將所有育兒書籍送人,開始了隨心所欲的愛誰誰。因為當你發現一切武功秘籍都發揮不了威力的時候,你要麼使出葵花寶典最後一招,不成功則成仁,要不你就把所有秘籍燒了,自創劍法,遠離江湖,孤獨求敗。

    實際上當你沒了武功秘籍招式上的束縛,你就做回你自己就好了。育兒先是育己,當我把關注點轉向自己的時候,就發現一切豁然開朗。做好我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回到命題,“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我們不談育兒,就談育己好了。

    無論是讀書還是旅行,目標是統一的,就是增長見識。見者“目光所看”識者“心中領悟”。多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有“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捷徑。旅行,從自己的生活走出去,走進他人的生活,親身感受世界的不同,體會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對我來說,二者同等重要。旅行是融入我血液裡的基因,從小就跟著父母東奔西走,長大了毫無意外我們家兩個子女都是”生命中唯有旅行不能放棄“那種“不安定分子”。而讀書始於青春期迷失自我時的探索,從瓊瑤到金庸,從安娜卡列尼娜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與其說是在汲取營養,不如說是在尋找自我定位。我把自己如LEGO積木一樣拆散,再根據那些所有閒書的反芻,重新塑成一個新的我,那就是所謂“青春期”——每個人的黃金時代。如果我可以重新來一世,唯有這兩件我還要重複。

    當有人問,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如果只能選擇其一,該放棄哪一個?對於有些人,牴觸旅行中的不確定性,那種“漂泊”的感覺讓他們沒有安全感。也有些人,不喜歡書本中的教條,他們喜歡肆意人生,在山川大地,異域他鄉,天馬行空,願把他鄉做故鄉,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軌跡,自己適合的方式,我覺得都無可厚非,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套別人的價值觀。當輿論的大多數都倡導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恰恰是你要冷靜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by M. Scott Peck)。

    我女兒剛滿8個月我就開始帶著她到處旅行,每個月都去一個新的城市。那個時候輿論的大多數在說,孩子太小這麼折騰除了大人累什麼也留不下。我的問題是:我需要留下什麼呢?走過看過,經歷過,這就是收穫,我不會愚蠢地試圖在若干年後問她,你還記得。。。嗎?現在孩子6歲了,周圍的同齡孩子家庭開始每個假期都不落空的出去旅行,輿論的大多數認為,這個年齡段最適合親子游。如果你假期沒有出去旅行,要麼是花不起錢要麼就是生活極其無聊。大冬天的如果沒有全家曬成烤乳豬的顏色都對不起身為父母這個高貴職稱。而這些年我卻不怎麼帶孩子出去旅行了,要走也是我自己走。和跟媽媽出去旅行相比,她更享受和小夥伴宅在家裡創造各種新奇的遊戲。我隨她。旅行還是不旅行,沒有必須,不要有壓力,適合自己,適合孩子,就好。

    朋友讓我談談旅行和旅行的區別。什麼樣的旅行有益於提高見識,而什麼樣的旅行純粹就是花錢受累。就我個人的體驗,旅行團這種類似“一鍵搞定”的旅行方式是我最不能接受的,這源於我自己不受束縛的個性。但是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夫妻雙方工作忙,又不擅長做旅行計劃,委託給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業也無可厚非。畢竟,由於語言的限制,如果沒有旅行社,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機會走出國門,去看看世界。但我還是強烈建議,將讀書和旅行相結合,在行前認真地學習一下,你要去的目的地,它有什麼特色,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可以是地理方面、歷史、文化,藝術、音樂,各方面的知識。最無聊的就是行前一片空白,旅行回來帶回來一堆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兒的到此一遊照。非典型性案例就是所謂歐洲十五國遊,一個星期下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來只記得比利時撒尿小童的小雞雞,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櫥窗女郎,盧浮宮裡缺胳膊的維納斯,大英博物館裡橫陳的幾具木乃伊。回到生活的原地,口袋空空,腦袋空空。我自己在17年前、10年前去過兩次歐洲,就是類似的零收穫。後來我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告訴自己說,如果沒有讀完《歐洲藝術史》我再不去歐洲。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都值得我們抱著這樣的敬畏之心去尊重。今年我違背諾言又去了一趟歐洲,只去了西班牙一地。出發之前,我讀了三本西班牙歷史文化藝術方面的書,看了四部西班牙題材的電影。當我踏上馬德里街頭的時候,那種親切和興奮是溢於言表;當我站在安達盧西亞的土地上遠眺地中海,當我站在巴塞羅那港口看著哥倫布手指著大海的方向,我可以說我和他們的文化產生了共鳴。八年前我第一次去印度之前,除了重溫泰戈爾詩選,讀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學書,看寶萊塢的電影,還粗略地研究了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和衰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的前世今生。我不是說每次旅行之前都要這樣大費周章,好歹您也“百度知道”“窮遊”上搜搜攻略,瞭解一下風土人情,最起碼知道禮節,尊重當地習俗,做一個尊重別人也受人尊重的合格遊客。

    再說回到讀書,美國教育對讀書的重視遠遠超過國內教育,女兒上的小學,最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EAGER READER活動,像女兒這樣學前班的學生要求每週讀書120分鐘,鼓勵讀180分鐘,朋友的孩子二年級,一週讀了800分鐘,相當於每天將近兩個小時。女兒開學才兩個月,課堂上單詞都沒學夠100個的,這書怎麼讀?事實上讀書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語言無關和文化無關,我看著她從剛開始抓耳撓腮,不停地問我單詞的意思,到現在隨便抓起一本都可以安靜地自己讀半個小時。你會驚歎讀書的魅力。

    與讀書、旅行相比,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增長孩子的見識? 我覺得還有很多,比如音樂、繪畫、運動競技,動手修理玩具……只要你和孩子都能投入其中,在興趣的基礎上擴充套件知識面,都是開啟眼界的通道。眼界多寬,舞臺就有多大。未來的世界只會更加豐富多彩,再也不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兩條出路了。學習和學習成績是兩個範疇的概念,成績固然重要,一生的學習(《一生的學習》by克里希那穆提)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美國的育兒書上有一句話,你想讓孩子做什麼,你自己先做起來吧。無論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你自己適合哪種就做那種,與其讓孩子實現你未曾實現的理想,不如抓緊時間自己去努力實現它。昨晚我的一個心理專家朋友發過來一組漫畫,講什麼是最圓滿的夫妻關係,有一段話 ”如今的她,正快樂地做著她想做的事, 而不再只是期待他人的寵愛, 她瞭解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女人,而且這種價值存在他的心中,不必為了證明而作給別人看,她要每一天都快樂~~~” 。這種心態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做好你自己,成熟的愛,才能給予孩子幸福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東晉南北朝時期很多人的名字後面有一個“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