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華的滄桑
-
2 # 太白老師
是的,這段時期有很多以“之”做名字的人。比如王羲之一家。還有像劉牢之,裴松之,顏延之,祖沖之等。
之所以愛用“之”字為名,跟宗教有關。
那個時期盛行天師道教,這個“之”字就是天師道的標識!
佛教也有這種操作,佛教用的是教主釋迦牟尼的“釋”。佛門弟子都姓“釋”,今天也一樣,比如現在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功夫明星釋小龍。
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勃興時期,很多高官貴族都通道。王羲之家就是個典型。
我們知道,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在敵軍殺到的時候,還在祭拜天師,堅信天師會派鬼兵來打退敵人。結果是家門被滅!自身身死!
-
3 # 小小曉唐
東晉南北朝時期,很多人的名字都帶有“之”字,如書聖王羲之一家,兒子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徽之子楨之,獻之嗣子靜之。祖孫三代,名字中帶“之”字。
當時的人們為何用“之”為名呢?陳寅恪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認為,這與當時的宗教觀念有關。原來,‘之’字為五斗米道(即天師道)的標識。東晉南北朝時,天師道和當時的上流社會關係密切,當時的許多大家族都信奉天師道。
歷史記載,王羲之的二兒子、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就篤信天師道。他每天除了讀書寫字,就是作法貼符。而要命的是王凝之把天師道作為自己的依靠。他任會稽太守時,孫恩、盧循進攻會稽。敵人逼近,王凝之不積極備戰,而是作法,禱告天師,要天師懲罰同樣信奉天師道的孫恩。孫恩兵臨城下,王凝之不是去指揮作戰,而是去關門作法。但天師並沒有幫助他,孫恩輕易攻破了毫無防守的城池,並殺了王凝之。
另外,古代的人比較注重家諱,就是一家之中,晚輩的名字用字不能和長輩一樣。而陳寅恪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還說:“六朝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故那時的人們用“之”“道”做名字的很多。
由此看來,當時,人們用“之”字為名,既與天師道有關,也與當時重家諱的社會風氣有關。
-
4 # Eleazarchen
東晉南北朝時期很多人名字後面有個"之″字,因為和道教有關。
東晉多災多難多疾病,時人一般壽命很短,於是道教在當時極其昌盛。對於“之”字,賊道三痴的《上品寒士》裡有提到:陳家塢陳氏一族信奉天師道,也就是五斗米道,拜錢唐縣的道首杜子恭為師,陳操之這個名字就與天師道有關,“之”字是天師道的標識,好比佛家的“釋”,魏晉年間以“之”字為名的人極多,最有名的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道教:
創始人:軒轅黃帝
又稱道家、黃老、老氏與玄門等,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道教是繼承華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脈,從敬天祭祖到殷商時代天神崇拜,春秋戰國的黃老道家,秦漢時期神仙方術以及民間信仰和東漢“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來的。東漢時形成(學術界認為,道教認為起源於黃帝),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 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根據當時的情況,人們依靠天氣吃飯,多多災多難的古代,科技不發達,由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因為人們認知"天人合一″的這種矛盾統一理論的理念,宇宙萬物的生存法則是人們與自然界互為依存不能破壞大自然環境,所以引申到道德觀念即為"天人合一″,南北朝時期的盛行,也是證明了人們與宇宙萬物互為依存的過程中,道教的理論教育人們有信奉依靠,不至於讓人們有軟弱的心裡,所以各家各戶給孩子起名字不忘"之″字,從中有心裡作用外也有支掌著心裡作用,這就是東晉南北朝名字"之″字的用法有很多人。(圖片Cr瀏覽器)
-
5 # 穿越再現彼岸
魏晉南北朝有些名人名字中帶有“之”字大都是信奉天師道的暗語。
東晉南北朝時期很多名人中帶有“之”子,其實是宗教的一種暗號,隱晦的稱呼,類似於佛教中“釋永信”中的“釋”字,法海中的“法”字、現代空曇法師中的“曇”字。
著名的人物有裴松之(《三國志》註釋作者)、劉牢之(東晉名將)、寇謙之(北天師道首領)、王羲之(書聖)、王獻之等。
其中晉琅琊王氏一族中很多人的姓名之中帶有“之”字:王羲之平輩的人中有12人;王羲之子侄輩中有22人;孫子輩中有12個人;曾孫輩中有13人;玄孫輩中有9人;五世孫中有4人。一大群帶有“之”字的王家人,五代人72人帶有這個特殊的字。(北天師道首領寇謙之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為其修建新道場)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帶有“之”字的人是不是輩分字?在中國輩分字之中,有的輩分放在了最後一個字,按照這樣的模式:姓+輩分+名,或者姓氏+名+輩分;第一種比較常見,第二種也有不少,相對於第一種則少很多。
道教和佛教之中是有輩分的,這是正規弟子的輩分字。而“之”、“道”是天師道的暗示,並不是輩分字。如少林寺弟子有70個輩分:
祖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鑑宗祚,表正善喜祥,謹愨原齊度,
雪庭為導師,引汝歸鉉路。
《敕賜祖庭少林釋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譜之碑》,1782年乾隆皇帝的敕令。
自然天師道也有自己輩分字,天師道又稱正一派,輩分如下: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
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衝漢通玄(元)韞,高宏(弘)鼎大羅,
三山揚妙法(愈興振),四(福)海湧洪波。
三山滴血字派,源於天師道(正一派)給弟子取名的依據: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合,
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衝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
三山裕興振,福海啟洪波,
穹窿揚妙法,寰宇證仙都。
這是正規的天師道弟子取名輩分依據。顯然一些魏晉時期名人名字中的“之”字不是輩分字(琅琊王氏五代人姓名中帶有“之”字),也不是道家弟子的輩分字。這是那些信奉天師道的人,又不是弟子,則就採取另外一種方式,名字之中帶有“之”、“道”等字,以和正規弟子區分,也表明信仰的程度足夠深。(張道陵像,創立天師道,第一任天師)
從民間到帝王——天師道崛起之路。西漢張良的第八世孫張道陵在東漢時期來到巴蜀之地,開始創立了“天師道”,又稱正一派、正一盟威道、五斗米教。五斗米教的來源主要是要進入天師道成為弟子,必須繳納五斗米,因此得名“五斗米教”。
張道陵在四川傳播道教思想,將原來四川各地巫教掃蕩一空,在當地民間的影響力非常大。
東漢時期天師道的三代祖師分別是張道陵、張衡、張魯,歷史上赫赫有名,張魯是天師道第三任天師,依靠眾多的天師道弟子擁護割據一方,成為東漢末年的一方的小霸主。
曹操打敗張魯天師道(五斗米教)的割據政權之後,他將張魯及其主要的教眾遷徙到洛陽、長安、鄴城這三個地方,都是曹魏政權的重要城市。
天師道也因此得以從巴蜀之地開始向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傳播。第三代天師張魯的兒子第四代天師張盛到江西鷹潭龍虎山弘揚道教,這是天師道開闢江南傳教的聖地。張盛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天師,在魏國初年就跑到吳地龍虎山傳教,可以說預知魏、西晉的短暫昌盛,少數民族侵襲,北方大亂等歷史混亂局面。
天師道由於曹操的遷徙行動,使得天師道在民間廣泛傳播,到東晉時期已經傳播到司馬皇室,很多世家大族一族都信奉天師道,著名的家族有:
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殷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許氏、葛氏、陶氏,東海鮑氏。
這些家族絕大多數人信奉天師道,名字之中帶有“之”字司空見慣,因此上文中所說琅琊王氏眾多帶“之”的名字並非王氏一家,其他上述東晉世家大族中的很多男性名字中也帶有“之”字。
門閥士族的大家族這麼多人信奉天師道,說明天師道在第三代天師張魯之後,第四、第五、第六代天師時期,已經傳播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上層建築之中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天師道推崇有加,他對建立北天師道的寇謙之十分信任,親自為寇謙之創立天師道道場。第六代天師張椒則和王獻之等名人是好友。天師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王朝幾乎通吃,都對它非常推崇。(天師道第六代天師張椒像,和王獻之等名人是好友)
因此,一些世家大族都信奉天師道,名字中帶有“之”子自然見怪不怪了。
為何“之”字在名字之中不避諱?西晉、東晉時期對名字避諱非常看重,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所有臣民都需要避諱;長輩之中有的名字的字,子孫輩也要避諱。
不過天師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盛行,它也享有特權,其中“之”、“道”等字是不用避諱的,是信奉天師道暗示,所有人皆可用,不用避諱。
-
6 # 小魚讀史
很多人感覺好像東晉、南北朝時期人的名字都加個“之”字,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之”字有一種用法是做音節助詞,用於人名的中間或最後都沒有實際的意義,一者可能為了附庸風雅,再者是為了區別於其他人。這點在東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起名字時表現的更為突出。國學大師陳寅恪在著述中曾說過這一現象:“南北朝人名之末的【之】字為信仰天師道(亦為五斗米道)的家族標記,一般不在子孫避家諱的範圍,反而可以代代相傳”。
東晉南北朝時用“之”字取名盛行,一些文人名士喜歡用“之”字命名。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與道教五斗米道有關。五斗米道是東 漢順帝年間沛華人張道陵創立的,他們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經典,教人奉道悔過。五斗米道多用“之”字作為道徒名字的暗記,出於對五 鬥米道的崇信,“之”字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加上“之”字本身的特殊含意,格外受門閥士族的喜愛,於是“之”字頻頻出現在他們的名字之中。
最有名的莫過於書法史上有名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父親王羲之,兒子王獻之,並且王羲之的其他六個兒子分別取名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孫子取名楨之、靖之,曾孫取名翼之、悅之。
喜歡以“之”字取名的還有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的畫家、詩人顧愷之。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他留下傳世畫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為中國古代繪畫的巔峰之作。
顧愷之的父親顧悅之,他與顧愷之也是把“之”字父子相傳的典範。
顧愷之像
洛神賦圖區域性
女史箴圖區域性
這一時期還有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北魏“新天師道”寇謙之,梁武威將軍陳慶之等等都是以之字用於名字之中。
祖沖之像
圓周率
透過上述例證,小魚發現,東晉南北朝時期把“之”字用於名字中,一來是這個字被賦予了神秘色彩,受到門閥士族的喜愛;二來“之”字貫於名字也是當時的一種風尚。
-
7 # 天晴愛睡覺
這是因為他們都信仰“五斗米道”
兩晉時期,入五斗米道者頗有其人。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張氏五斗米道”。
四川和江、浙地區農民領袖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
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有眾數十萬人。
所以說:封建迷信是少數人創造出來斂財的工具,必須對他們斬盡殺絕
回覆列表
古代歷史人物的姓名,透過整理發現名與字中帶“之”的歷史人物頗多,已形成一種不可忽視的語言現象。本文對名字中“之”的用法進行歸納,發現大部分“之”在名或字中為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也有部分用了“之”的本義,或同音假借,但為數不多。
關鍵詞:“之” 名 字 助詞
華人的名字中有些字重複出現,並且重現機率相當高,這種現象從古至今未曾消失過。“之”字便是其中之一。《華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①中的人物都有名與字,名或字帶有“之”字的人物數量眾多。這些名字一般是複名,“之”所處的位置不一致,因此名與字中的“之”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之”在人名或字中的用法與功能
人名或字中帶有“之”的通常是複名,一般是“姓氏+名或字”,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姓氏+之+□②”,另一種是“姓氏+□+之”。前者在《華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中有49例,後者有98例。
據已有資料可知,最早大量出現這種形式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左傳》《孟子》都有記載。《古書疑義舉例續補》中記載“《論語·雍也篇》有孟之反”“王氏《經傳釋詞》詞卷九雲:《禮記·射義》,公罔之裘。鄭注曰,‘之,發聲也’。《左傳·僖二十四年》,介之推。松注,‘之,助語也’。”“清陳僅雲:古之緩聲,多用語助,人名亦然,石之紛如、舟之僑、上之登、夏之禦寇、燭庸之越、公之魚、耿之不比……婦人有南之威、麗之姬……自漢以降,無此例矣。”由此可見歷來的研究都將這種形式中的“之”譯為語氣助詞。
到了現代,何樂士所著的《虛詞研究》對《左傳》中出現的“之”作了系統的研究,研究發現“之”共出現7156次,其中助詞“之”出現2564次,而這些助詞出現在專有名詞中的“之”共33例,約佔助詞“之”的1.3%,如“介之推,燭之武”等,“之”都是虛詞,和以往的研究一樣都將此“之”歸為語氣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