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繫祖國胸懷天下
-
2 # 雲逸軒
這是放在中國身邊的一個火藥桶,不知哪天就會燃爆,目前該國家檢測能力有限、報出的確診資料也不可信、老百姓的統一管理也比較難,這些因素逐漸的積聚,只需要一點明火,就會點燃這個火藥桶的,只是不知道這個明火會是什麼?
-
3 # 德全不畏
以筆者對印度的理解,疫情的爆發是有很大機率的。據2019年的統計,印度人口是13.4427億,爆發的後果不堪設想。
一,印度防控措施很難執行。
在我國,只要會普通話就能走遍全國。即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新疆,學會3種到4種語言也就夠用了。你知道走遍印度,需要會多少種語言嗎?
印度的人口和麵積都沒有我國的大,卻擁有2000多種語言,其中55種產生了自己的文學作品,官方語言有22種。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泰米爾語,卻只有30/100的人會用。印度有這麼多的語言,中央政府的政令要傳達到各個地方的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語言不統一,印度的宗教和民族習俗也是紛繁複雜。(下圖:印度街頭的牛,印度教牛的地位很高。)
印度的宗教總數有多少,沒有人能說清,反正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在印度都有一席之地。印度最大的宗教是伊斯蘭教、印度教,由於信仰的差異,導致不同宗教間的矛盾和衝突由來已久。
人口規模最大的印度斯坦族,佔總人口的40/100,泰盧古族佔8/100,孟加拉族和馬拉地族各佔6/100,剩下的40/100的人口是其它民族。印度沒有主體民族,各民族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協調很困難。
印度的語言、民族、宗教方面的情況,導致中央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很難高效的傳達下去,更難迅速的在各地展開行動。
二,從印度的教育水平看,民眾很難理解疫情防控措。
2009年,印度驕傲的宣佈小學入學率是100/100。然而據2019年的統計顯示,印度的小學輟學率高達33/100。
我們知道,要對科學知識有所認知,至少得初中畢業才行。也就是說印度總人口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口是對科學知識沒有理解能力的的。
在我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出臺後,民眾都能理解各種措施的意義所在,自覺的戴口罩、居家隔離、消毒等等。
在印度,一半的人口都理解不了戴口罩、居家隔離的意義和作用。人們因為不理解,也就不會自覺的遵守。再加上印度的悶熱天氣,以及語言、宗教信仰的關係,讓他們戴口罩、居家隔離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寧願選擇乞求神靈的保佑,也不會聽政府的安排。
三,從印度的戰爭史,來觀察印度的組織能力。
我們知道,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組織能力的事情,就是對外國的戰爭。印度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敵入侵,不管外敵有多麼弱小,都無一例外的獲得了成功。
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入侵印度成功。
公元前4 世紀,亞里山大帶著希臘人入侵印度成功。
公元前2 世紀開始,留在中亞的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先後入侵印度,並且都入侵成功。
公元前138年,我國西北的月氏(音:rou zhi)人被匈奴人驅趕而西遷中亞。公元1世紀,月氏人從中亞入侵印度成功。
公元3世紀,波斯人入侵印度成功。
公元647年,出使印度的大唐外交家王玄策,帶著3500名吐蕃士兵,用三天時間滅敵3 萬,投降王玄策的城池近千座。(如果大唐有意,印度就是大唐的了。)
公元7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成功。
13世紀,蒙古人入侵印度成功。
16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成功。
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法國人、英國人、荷蘭人入侵成功。但是,英國人驅趕了其它的競爭對手,獨霸英國。
四,從印度人對二戰的看法,看印度人的執行力。
也許是印度在戰爭中失敗的次數多了,在爭取國家獨立時,居然獨創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戰術。
“非暴力不合作”,即印度人不再為英國人服務,但是絕對不用暴力。具體的就是,如果英國人打人,印度人就趴下等著捱打;英國人用武器鎮壓,印度人就伸長脖子等著被砍。
印度人的這種方法獲得了很大成功,“聖雄”甘地一度驕傲的以為。“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適用於全世界。(下圖:被譽為聖雄的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侵佔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迫害猶太人。“聖雄”甘地寫信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人,以及猶太人的領導者。告訴他們,對法西斯的德國要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進行反抗,萬萬不能訴諸武力。
1936年,國民黨元老戴季陶訪問甘地,甘地再次宣揚“非暴力不合作”的鬥爭方式。他警告戴季陶:“以中國4 億的人口,對付一個開化的日本,還不得不以武力的方式抵抗日本,我認為這是不適當的。”還說:“假如中國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樣的最新毀滅手段。”
還好猶太人、波蘭人、捷克斯洛伐克人,中國人都沒有聽信“聖雄”的高見,否則後果真的不敢想象。
從另一方面看,“非暴力不合作”適用於的印度人,也反證了印度人的執行力極差。
-
4 # 陳健4396
印度新冠確診今天突破2萬,王炸提前到來了。印度王炸,必超美國。印度王炸依然不是最後的王炸!
一、截止到4月22日早上7點23分,印度新增1095例新冠病人,累計20,080人。突破兩萬,王炸來了,提前來了。
早在三月份,就有研究印度的專家斷言,四月份美國是疫情中心,五月份印度大爆發。現在看印度已經開始爆發了。
最嚴重的是,印度孟買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已經出現了一百多例新冠,死亡10人,這是昨天的資料,今天的資料還沒有查到。
在達拉維狹小的空間裡,聚集了上百萬的印度窮人,雖然已經封閉,但是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定時病毒炸彈。
二、按照印度的13億人的人口基數,惡劣的醫療條件,印度當局舉措失當,窮人沒有隔離條件。美國尚且已經八十多萬確診,突破百萬,150萬,都沒有太大懸念。
何況印度條件如此之差?所以,印度的確診人數會在五月份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疫情的中心。
三、印度不是最後的王炸,非洲才是。
印度雖然令人擔憂,但是更令人擔憂的是非洲。
聯合國專家預測,非洲各方面條件比起印度來,還遠遠不如,也有13億人口,預測將有1億人感染,死亡30萬到300萬。
截止到今天,埃及確診新冠3490人,南非確診新冠3465人,摩洛哥確診3209人。
2020年,世界陷入新冠病毒的漩渦。
這個世界,彼此緊密聯絡,疫情要想控制,必須控制住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否則新冠就會捲土重來,變異之後,更加厲害。
這次疫情,照出了西方歐美人的傲慢、無知、淺顯、謊言。
這次疫情,給全世界的人,說明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道理,戴口罩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你自己。
2020年,好好活著,千萬保重。
不要失去你所愛的人!
不要讓你所愛的人失去你!!!
每日不定時更新多篇,敬請關注。
-
5 # 七月史
截止到4月22日早上11點01分,印度全國確診累計20080,新增確診1095例,累計死亡645例。我19日寫相關文章時,印度全國確診病例累計15707例,累計死亡507例。短短三天就增加了4千多例。
對於印度的每天的激增其實不意外,之前就有很多專家表示,印度的數字被嚴重低估了!
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主任Ashish Jha博士,在接受媒體時指出,印度的確診病例數字不對,有更多的病例尚未被確認,大量的社群傳播沒有意識到。
還有醫學專家表示:第一,我們看到的印度資料,大機率應該是一週之前的確診數量。第二,印度的疫情確診病例,要推測為5到10倍。第三,像印度這種人口密度大,檢測能力弱的國家,還有醫學專家認為確診病例要推測為10到30倍。照這樣推測,印度實際的累計診斷數量可能已達到20萬。
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的醫生對印度疫情一刻都不敢鬆懈,除了上面提到的確診病例可能作假外,80%的患者還是無症狀感染,這對診斷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但就在4月20日,印度方面允許一些製造業和農業在滿足隔離,預防和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恢復生產活動。我們國家是進入痊癒階段才慢慢的開始復工,印度卻是在每天都有增加病例的風險下就允許復工。印度的這一舉動在意料中也在意料之外——不復工就得餓死。
印度潛在的危險確實是“王炸”級別的。
(印度確診病例為何被認為有作假成分,可以看看我4月19日的文章)
回覆列表
我的答案是:極有可能!!
截止4月20日14:50,印度的確診人數已突破1.7萬人。從表面上看,這彷彿沒什麼大問題,畢竟印度人口已達13億,區區1.7萬人感染,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仔細地分析一下印度的基本國情,那麼“王炸”真的可能離印度不遠了。
關於印度疫情的大王炸,將有可能由以下因素所引爆:
一、貧民窟的居民較多,衛生條件極其惡劣:
當我們看到有關於印度貧民窟的照片時,畫面中的滿地垃圾堆、黑漆漆的河流以及住房簡陋等畫面之時,是不是感到無比的難受?其衛生條件真的很令人堪憂。更何況,他們還整天、甚至是一生都生活在這種令人不適的“人間地獄”!我們都知道這一常識,即衛生條件越差的地方,就越容易滋生細菌病毒。其惡劣的衛生環境,既為新冠病毒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絕佳的環境,也為“王炸”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二、貧富差距極其懸殊:
“印度,是一個可以從後現代化直接跨越到舊石器時代的國家。”這一句話,相信去過印度的各位朋友們應該會表示認同。在印度,富人很多,而且有些還富裕得令你不禁感嘆道:“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當然,窮人也很多,有些還貧窮到令你無法想象,其中還包含著不少“赤貧”。至於這赤貧人群的分佈,則大多數聚居在上文所述的“貧民窟”。更糟糕的是,由於這群人是“赤貧”,沒有足夠的錢可支付病毒檢測與治療這一昂貴的費用,導致了大量的“赤貧”民眾因無錢而被迫放棄治療,再加上在貧民窟生活的人們至少是以“千”為單位的,所以疫情一旦爆發,後果則不堪設想!
三、居民的佛繫心理太強:
瞭解過印度的文化習俗的朋友們都知道,受印度教以及佛教文化的陶燻,“佛系”成為了大多數印度民眾普遍的做事風格,即做事不快不慢,隨心所欲。對待政府的防疫措施較為懶散,甚至是抗拒,這給印度政府的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少難度。這也是印度為什麼會成為下一個“疫情重災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合這三大因素,我個人認為,印度將會接收到“疫情王炸”的大訂單,幾乎已成為板上釘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