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然媽媽聊育兒

    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最重要的做到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嘗試,父母要從大包大攬的模式學會退出,尊重孩子的意見。只要確保孩子是安全的,就不要過度管孩子。

  • 2 # 兒科醫生王玲

    這時候娃會化身熊孩子將家長折磨的精疲力竭,身為家長也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毫無頭緒。

    遇到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多給予關心和愛

    孩子剛進入校園生活,一下子會衍生出很多情緒,生活和學習都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忽視。

    不要覺得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不管了,一定要在這個敏感時期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孩子可能不會表達,所以只好叛逆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意見,家長要主動問詢,認真傾聽,時刻給予鼓勵和關愛。

    2,不要指責打罵

    就像上面說到的那樣,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一時難以適應會有一些叛逆,家長就別在火上澆油指責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了,這隻會增加孩子的負面情緒和自我放棄,沒有引導教育作用,更別談鞭策了。

    所以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千萬不要動手打罵,多點理解和寬容吧!

    3,給孩子處理權

    當孩子上學之後會找到自我存在感,這時候會有很強的自我判斷力,很多事情願意自己嘗試,自己處理,如果家長過多幹預那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建議家長最好適當的放權,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小孩自己去處理事情,自己做決定。

    你可以在旁邊適當的指導,但不要直接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可以淡化你與性格敏感階段的叛逆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點。

    4,多和老師溝通

    除了單方面的家庭教育之外,孩子的叛逆期主要表現場合就是學校和家庭,所以作為兩大主力軍,家長也要和老師積極溝通,準確掌握小孩叛逆期的行為表現和原因,有助於家長和老師的雙重引導和教育,能夠對幫助小孩順利安穩度過叛逆期有更好的幫助和引導效果。

    上面介紹了4點對待叛逆期小孩的引導原則和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導是分不開的,家長在面對叛逆期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不要盲目的打壓和豎立威信,儘量做到與小孩平等,仔細尋找原因,然後對症引導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 3 # 至尚學邦

    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個同班同學,有一個暑假,他在家裡補課補到抑鬱,某天早上實在忍不住了,跟家長大發脾氣,他的爸爸火冒三丈,直接拿起一隻拖鞋扔了過去。

    他的媽媽一直在勸說他:我們都是為你好,花錢給你補課,你要理解我們的一片苦心呀。

    總之全家的輿論都指向了只有十幾歲的他,要他好好學習,別的不要多想。

    再後來,這位本來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同學開始迷戀上了網路遊戲,學習也一落千丈,任家長和老師怎麼說都沒有用。

    最後,本可以用心考一個大學的他,學沒上成,去到了外地打工,他的父母一說起自己的孩子就唉聲嘆氣悔恨不已。

    他們的父母當時不明白,其實,他只是來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可是父母卻不清楚該怎樣和叛逆的孩子去溝通和相處。

    在大人的眼裡,叛逆就意味著壞,意味著不服管教,他們試圖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殊不知,這樣非但不會讓孩子有所改觀,還會在某種意義上讓自己的孩子毀掉前程。

    有的家長會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聽話,偏偏我家孩子就總是出么蛾子?

    每個人都有青春期,出現叛逆是很正常的,因為成長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而是伴隨著迷茫、焦慮和痛苦。只不過有的特徵不明顯,有的很明顯。

    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也是與父母最容易出現摩擦和衝突的時期。

    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識飛速發展,希望有更多自己的領地和空間;另一方面,父母缺乏邊界意識,試圖控制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結果就會導致更多的對抗,更激烈的矛盾。

    讓自己變得有耐心、冷靜而理性,學會處理和孩子的矛盾,讓親子溝通更順暢,讓孩子的成長最終走上正軌,是每一個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必修的一門功課。

    多陪伴瞭解孩子

    你有沒有發現,常年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特別容易出現極端叛逆,這些孩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爸爸媽媽對他們也不是足夠了解,當孩子來到青春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表面叛逆,內心迷茫。他們開始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秘密,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青春期的特徵。

    所以,如果有條件,父母們還是儘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平等、坦誠地坐下來,跟孩子交流青春期。說一說男生的小秘密、女生的小情愫,只有說開了,孩子才能更理性地面對。

    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幾乎所有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想要給他們最周到的照顧與呵護,如果孩子不順應父母,就是不聽話、叛逆。

    可是這種太封閉的愛總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導致孩子開始反抗。這恰恰是孩子叛逆的根源。這種看似善意、愛意滿滿、“我都是為你好”的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父母的過度控制,會導致兩種極端:一種是順從性格,毫無主見,可能導致壓抑,抑鬱;另一種則是突然爆發劇烈的反抗,可能是在當下的極端行為反抗,也可能是在成年很久之後的煎熬中爆發。

    平等和尊重是永遠的法寶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聽從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但是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也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意願。

    作為父母,要學會看到孩子的成長、學會尊重孩子,與他們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係。

    這一點,《家有兒女》裡的父親夏東海就做的很好。

    小雪處於青春期時,她的一系列反常行為,引起了家人的注意。

    弄清真相後,劉梅抱怨道:“這孩子把什麼都藏心裡,什麼都不跟我們說。”

    而夏東海知道後,是這麼說的: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她不願被別人知道。往大了說,這是尊重隱私權,這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往小了說,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能學會尊重別人呢。”

    紀伯倫在他的《致孩子》裡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

    卻不要設法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雖然在和叛逆的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會有不夠愉快的經歷,但每當想到孩子幾年後就要長大成人,漸行漸遠,再想起這些經歷,竟然都成了最珍貴的回憶。

    所以,平等、尊重地和孩子溝通相處吧,再過幾年,這樣的機會可就沒有了!

  • 4 # 國際媽咪x

    1.多和孩子聊天,減少代溝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透過學習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不叛逆,那麼你一定要多和孩子聊天,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2.多放權,尊重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說明孩子長大了,可以獨立了。你應該尊重你的孩子,如果他說的是對的,你不妨聽取。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對比

    教育叛逆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這樣是非常傷害自尊心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同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足。你應該多多表揚孩子,讓他們更加自信。

    4.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

    很多人父母都搞不清楚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麼,那麼偷看他們的手機,日記等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也許你很快就能搞清楚你的孩子是不是在早戀,是不是偷偷去網咖了,但是孩子會越來越討厭這樣的父母,和你越來越疏遠。

  • 5 # miqi

    叛逆是所有父母最不想面對的詞彙。

    我們常接觸到的叛逆期通常是指12到16歲的青春發育期,其實早在那之前孩子就已經經歷了兩次叛逆期,2到3歲以及4到7歲。第一次叛逆期是從嬰兒過渡到幼兒,第二次叛逆期是從幼兒過度到少年兒童,第三次叛逆期是從少年兒童過渡到成年,在這三個階段孩子越來越獨立,對父母的依賴越來越少。

    第一次判叛逆期之所以受到忽略,是因為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三歲左右的哭鬧任性是天經地義的,而且處於可控制可應付的階段,因此很多家長對三歲孩子的教養可以總結為吼叫打罵後無可奈何地聽之任之,這樣做父母就將問題留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到那時候教育孩子就已經很難了,所以我們要重視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表現就是與你所期待的是逆向的,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的身體手腳已經變得非常的靈活,協調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他開始有自己的自我意識,但是他又很難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可能喜歡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就比如說“我要牛奶”,當你給他準備好的時候他又說不要了,他說我要蘋果,當你把蘋果給他的時候,他可能又會說我要牛奶。這就是完全在考驗做父母的耐心,耐心好的父母可能就會,嗯,給他一樣一樣都會準備好。耐心不好的父母就開始,大吼大叫了,然後就會出現那種你在發脾氣,他在那裡哭的場景。

    我家飛飛三歲的時候我已經教會他開始刷牙了。“飛飛去刷牙,媽媽把牙膏給你擠好啦!”拿起小牙刷一看“媽媽我不要這個牙膏,我不要這個,我要那個綠色的牙膏,我要那個蘋果味的牙膏”。“媽媽已經把牙膏擠好啦,你今天就用這個刷牙,明天我給你弄蘋果味的牙膏,你看今天這個是橙子味的,黃色的是橙子味的”,他不會聽你有這麼多的解釋,他就會想要他的那種,他會堅持要他那種,然後讓你把這個牙膏給它洗掉,然後擠喜歡的牙膏,然後才會去刷牙,他會有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多的選擇出現他自己意識裡面,他選擇他自己所喜歡的。然後就到了,考驗我們父母耐心的時候。

    在這個時期這幾種教養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一個是不尊重孩子,不聽孩子的選擇,就是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如果孩子拒絕就對其吼叫棒棍懲罰,這樣會造成與孩子情緒上的對立,使得孩子的性格要麼更加叛逆,要麼更加懦弱。

    第二個是嘮叨,就是不停的跟著孩子後面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吃這個,不吃這個,好不好”,這些詞語經常會在爺爺奶奶帶小孩的生活當中聽到。這個沒有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小孩子越來越大,他就會覺得你越來越囉嗦。

    第三種是沒有作為的教養方式,就是對小孩子的逆反都表示漠不關心,覺得無所謂,小孩子現在還小,覺得小孩子長大了就會都懂了。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啊,也是一種變相的溺愛跟縱容。孩子吃飯挑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跟小朋友一起玩搶小朋友的玩具,你的隨意也可能造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儘管在這個時期小朋友他會這個想做那個也想做。但是呢,做過之後他還是會沒有安全感,他還是會感到害怕。他還是會依賴我們父母。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自己把握好分寸,既不能過分的縱容,又要避免嚴厲的管教。

    面對這種時期,有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轉移一下注意力,還可以提前給他們做一下約定,還有的時候可以給他一些鼓勵他們的話等等。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轉變自己的心態,不要因為孩子的逆反感動心累,相反你應該感到欣喜,因為逆反也代表著成長,小傢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獨立,這是教育引導孩子形成完善人格的最好時機,父母只有處理好孩子的種種叛逆行為,才能夠引導好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

  • 6 # 幾米媽媽
    首先、2~3歲的“寶寶叛逆時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剛剛開始嘗試著探索這個未知世界,他們支支吾吾的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面前的事情以及想法,但由於掌握詞彙量少,無法準確表達自己內心的世界,加上大人們的誤解難免讓小寶寶不開心,甚至開始鬧情緒。

    其次、7~9歲的“兒童叛逆時期”

    常說“七歲八歲惹狗嫌”,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對世界有一種懵懂的概念,加上上了小學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攀比多了起來,接受到的資訊量增加,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主見。這一階段還被稱為“小團伙時代”。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黨徒”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瞭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頂嘴,父母讓讓這樣,孩子偏不,並且會說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乾脆就沉默下來,用不說話來反抗。

    最後、12~18歲的“青春叛逆時期”

    這一期反抗期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時的孩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家長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時如果家長們去人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會發生親子矛盾和衝突。

    那麼遇到不同時期的叛逆情況,我們家長應該怎樣應對來減少父母之間的衝突於代溝呢?

    1.父母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權

    有些事情大人完全可以大膽的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做決定,不管好壞與否,首先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做對了,心裡還特別有成就感,這樣也願意敞開心扉更想與父母交流了。如果做錯了,事後在幫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給出正確的建議。

    2.讓孩子多去感受美的東西

    美的東西不限於實物,它可以是一件事,一個想法。美可以讓人的大腦產生多巴胺,進而使人變得心情愉悅。比如多出去旅遊,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多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的閱歷。多學一些東西,然自己變得充實。多去做運動,感受汗水的氣息。這些都會讓孩子身心都放鬆的。

    3、父母多與孩子交流互動

    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只要多交流,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父母也可以將孩子的叛逆問題防患於未然。除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外,彼此還是朋友關係,更加需要交流了。

    總之,孩子一生還有三次叛逆時期,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和孩子都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然後多多相信彼此,一起攜手度過這段艱難歲月,共同迎來美好明天!

  • 7 # 玥玥De媽媽

    換位思考,以孩子朋友的口吻與孩子進行一次談話或者一次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愛他的也曾經和他一樣,然後你是怎麼解決的,相信孩子會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你的人生,你想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