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澎漲文化錄
-
2 # 放心早餐
【美國主要經濟資料】美國主要經濟資料有哪些?
影響貴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經濟資料是其中一個。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市場機制較為健全,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在世界市場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經濟資料作為其經濟狀況的指標,其變化以及好壞程度,對世界經濟都有重要影響。
重要資料的介紹:
1.利率的調整,代表各國的貨幣政策動向,作為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和槓桿,影響了本國和外國經濟投資的成本、利潤等,也影響了國民的消費、投資等活動,其對於匯率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會議(包括市場預期和結果,但有時預期與結果一致時市場卻會走出相反結果,這在今後再做介紹)。有一點需要指出有時雖然某國政府雖然沒有調整利率的表示,但只要市場有這種預期,或者在其他國家已採取了行動的情況下,市場會預期該國必然會採取類似行動,使該國貨幣的匯率產生大幅波動。
2.就業人數(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它作為反映一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預示著該國經濟當前與前景發展的好壞,勢必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制定,因此對匯率產生重大作用。
3.國民生產總值,目前各國每季度公佈一次,它以貨幣形式表現了該國在一個時期內所有部門的全部生產與服務的總和,是不同經濟資料的綜合表現,反映了當前經濟發展的狀況。
4.生產價格(物價)指數,顯示了商品生產的成本(生產原材料價格的變化),對未來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了今後消費價格、消費心理的改變。
5.消費物價指數,反映了消費者目前花費在商品、勞務等的價格變化,顯示了通貨膨脹的變化狀況,是人們觀察該國通貨膨脹的一項重要指標。
6.對外貿易(貿易收支),反映了該國在一個時期對外貿易總額的收入與指出的對比,即貨幣流入、流出的情況,此資料對各國匯率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依次為日本、英國、歐元區、美國。
7.消費信心指數,反映該國國民對其經濟發展的看好程度,預示了未來消費支出的變化。
8.住房(建築)開工率,顯示了經濟是否處於良性發展。
9.個人收入,反映了該國個人的實際購買力水平,預示了未來消費者對於商品、服務等需求的變化。
10.商業庫存,顯示了該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預示了未來經濟發展可能將進入的狀態。
11.先行指數,預示了未來經濟發展可能將進入的狀態。
影響貴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經濟資料是其中一個。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市場機制較為健全,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在世界市場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經濟資料作為其經濟狀況的指標,其變化以及好壞程度,對世界經濟都有重要影響。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絡。
-
3 # 木結他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nbgz/201312/20131200437389.shtml
美國重要經濟資料
(截至2013年12月)
2013年以來,世界經濟緩慢復甦,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有所緩解。美國經濟依然保持溫和復甦態勢,個人消費穩定增長,私人投資漸趨旺盛,勞動力市場好轉,財政赤字減小,批發和零售恢復,房地產市場轉暖,製造業保持擴張,進出口逆差縮小,價格基本穩定。但在就業、房地產、財政、金融領域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新的增長動力尚不明朗,實現自主、穩定、平衡增長尚需時日。
為回顧全年經濟狀況,現將截至12月以來的一些重要經濟資料整理如下: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各季度增長率前低後高。2013年前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經季節調整的折年率分別達到1.1%、2.5%、4.1%。雖然世界銀行10月份《全球經濟展望》預測美今年經濟增長1.6%,但高盛公司最新估計全年經濟增長在2.0%以上。
私人投資增長明顯。個人消費支出、私人投資、淨出口、政府支出為GDP增長做出的貢獻分別為1.36、2.56、0.14、0.08個百分點,在GDP中佔比分別為68.2%、16.2%,-3.0%,18.6%。和2009年相比,私人投資比重顯著上漲(約4個百分點),原因可能是受到危機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政府支出比重下降(約3個百分點),原因可能是受政府減支影響;個人消費和淨出口佔比基本持平。
物價、消費、收入增長保持穩定。2013年11月CPI-0.1%,全年年化CPI在2%(2月、7月)至1%(10月)之間波動。國內消費平穩增長,2013年三季度,美國國內消費增長3.4%,年化國內消費達到16.24萬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年份(2009年)高出9.7%,比歷史最高年份(2008年)高出5.2%。2013年三季度,個人可支配收入年化增長2.9%,年化可支配收入總量12.6萬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年份(2009年)高出14.9%,比歷史最高年份(2008年)高出14.3%。 2013年三季度,個人儲蓄率5%,09年以來出現緩慢下降。
(表一)
增長率/為經濟增長貢獻百分點
(第三季度)
總量
(萬億美元)
歷史比較
GDP
4.1%/--
16.91
1929-2012年,美國GDP平均年增值率3.3%。
1959-2002年,美國GDP平均年增值率3.4%。
2002-2012年,美國GDP平均年增長率1.8%。2009-2012年,美國GDP平均年增長率2.4%。
個人消費支出
(PCE)
2.0% /1.36
11.52
1929-2012年,美國PCE平均年增值率3.2%。 1959-2002年,美國PCE平均年增長率3.7%。2002-2012年,美國PCE平均年增長率2.0%。
私人國內投資
(PDI)
17.2%/2.56
2.74
1929-2012年,美國PDI平均年增值率3.7%。 1959-2002年,美國PDI平均年增長率4.3%。2002-2012年,美國PDI平均年增長率0.9%。
淨出口
---/0.14
-0.51
2002-2012年間,美國淨出口(順差)平均為-0.59萬億,最高為2009年-0.39萬億,最高為2006年-0.76萬億。
出口
3.9%/0.52
2.24
1929-2012年,美國出口平均年增值率4.8%。 1959-2002年,美國出口平均年增長率6.2%。2002-2012年,美國出口平均年增長率5.2%。
進口
2.4%/-0.39
2.75
1929-2012年,美國進口平均年增值率4.7%。 1959-2002年,美國進口平均年增長率6.4%。2002-2012年,美國進口平均年增長率3.1%。
政府支出
0.4%/0.08
3,14
1929-2012年,政府支出平均年增值率3.5%。 1959-2002年,政府支出平均年增長率2.3%。2002-2012年,政府支出平均年增長率0.9%。
二.勞動力市場
就業情況持續好轉。2013年11月底,美國總失業人口1090萬(其中包括37萬臨時失業人員,其中大部分是受政府關門影響的聯邦僱員);過去12月中,失業率由7.8%下降至7.0%(2013年1月為7.9%),比危機以來失業率最高值(2009年10月)下降3個百分點。在過去12個月中,每月平均增加非農就業人數19.5萬人。2013年1-11月月均非農就業人口18.9萬人,為過去10年第二高數值。
截至2013年11月30日一週,美經季節調整的初請失業保險人數為29.8萬人,較一年前下降24.2%;四周平均人數為32.2萬人,較一年前下降25.0%。
2003年1月—2013年11月失業率變動曲線
長期失業人口和勞動參與率未顯著改善。長期失業(27周或更長時間)人數為410萬,佔總失業人口的37.3%,該水平比1980年以來各次危機峰值高出超過100萬人;長期失業人口下降緩慢,過去12個月中減少了7.18萬人。經季節調整的勞動參與率由2012年11月63.6%下降至63%,推測原因是部分勞動力已長期退出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價格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2013年前11月私人部門僱員年化平均小時工資淨增長0.48美元,低於09年前平均水平35%。第三季度私人部門年化小時產出增長1.9%,低於2003-2010年絕大多數年份水平(2006、2008年除外)。
三.財政
政府總赤字繼續下降。截至2013年三季度,政府(包括聯邦、州、地方)經季節調整後年化總收入4.65萬億美元,政府總支出5.83萬億美元,政府總赤字1.19萬億美元。
進入新世紀,美政府自2001年出現赤字,2008年出現顯著躍升並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水平,近幾年增收節支後出現下降,目前總赤字為高峰時段(2009年,1.85萬億美元)的約64%。
聯邦赤字下降明顯。2013年財年,美國聯邦收入2.77萬億美元,聯邦支出3.45萬億美元,赤字6800億美元,赤字佔GDP比重4.1%,比上一財年赤字減少37.6%。
進入新世紀,美國聯邦政府政府自2002年出現赤字。2009年赤字高達1.4萬億美元,當年赤字增幅為214%,佔GDP比重達9.8%,其後逐步下降。
四.房地產
銷售數量:2013年10月,新房(獨棟住宅)銷售年率達44.4萬套,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11年2月,27萬套)上漲64%,但比10年以來最高值(2005年7月,139萬套)仍低68%。
新房開工:2013年10月,新建住宅開工年率104萬套,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4月,52萬套)高出100%,但比10年以來最高值(2005年9月,226萬套)仍低54%。
住房空置率:2013年三季度,住房空置率為1.9%,比危機以來最高值(2008年四季度,2.9%)下降1個百分點,同危機前2005年三季度資料相當,但仍高於2000-2005年平均水平。
住房擁有率:2013年三季度,住房擁有率為65.1%,延續危機以來下降趨勢,比10年來最高值(2004年四季度,69.4%)低4.3個百分點,相當於1995年水平。
住房價格:根據道瓊斯-凱斯席勒20城市房屋價格指數,美房屋價格指數自06年7月後自最高點(206.52)向下,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處於波動期間,目前已重拾升勢。2013年9月道瓊斯-凱斯席勒20城市房屋價格指數165.66,1-9月已升高19.51個百分點。
五.零售和批發
月均零售總額超危機前水平。2013年10月,美經季節調整後的月零售業(含汽車,不含餐飲業)總額為3827.0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4月,2947億)上升29.8%。2008年7月危機爆發以來,美零售業受到重大沖擊,但恢復迅速,於2011年4月(3422億)已恢復到危機前最高(2007年11月,3406億)水平。
月均汽車和零配件銷售接近危機前最好水平。2013年10月,美經季節調整後的月汽車和零配件銷售總額為818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4月,535億)上升52.9%,接近危機前最高值(2005年7月,822億)
月均批發總額超危機前水平。2013年10月,美經季節調整後的月批發業(含庫存,不含製造廠商及其機構銷售)總額為4353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3月,2977億)上升46.2%。2008年7月危機爆發以來,美批發業受到重大沖擊,但恢復迅速,於2011年5月(3888億)已恢復到危機前最高(2008年6月,3872億)水平。
六.製造業
月均發貨值超危機前水平。2013年10月,美經季節調整後的月製造業月發貨值總額為4893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5月,3534億)上升38.5%。2008年7月危機爆發以來,美製造業受到重大沖擊,目前發貨值已恢復到危機前最高(2008年6月,4833億)水平。
製造業新訂單超危機前水平。2013年10月,美經季節調整後的月製造業月訂單總額為4869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4月,3308億)上升47.2%。目前美製造業新訂單已超危機前最高(2008年7月,4864億)水平。
製造業PMI顯示製造業保持擴張。2013年11月,美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7.3%,已連續6個月保持擴張。 過去12個月,製造業PMI平均值為53.4%,最高值為57.3%(11月)、最低值為49.0%(5月),僅有5月份一個月低於50%。
七.進出口
貿易逆差下降。2013年1-10月,美進出口總額(基於國際收支,下同)4.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1%。出口1.8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7%;進口2.29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貿易逆差4021億美元,同比下降11.4%。
貨物貿易。2013年1-10月,美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23萬億,同比增長0.4%。貨物貿易出口1.32萬億,同比增長1.5%;進口1.91萬億,同比增長-0.3%。貨物貿易逆差5940億美元,同比下降 4.1%。
服務貿易。2013年1-10月,美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9392億美元,同比增長3.7%。服務貿易出口5656億美元,同比增長5.2%;進口3737億美元,同比增長1.5%。服務貿易順差1919億美元,同比增長 13.2%。
出口比危機前增長明顯。2013年10月,美月出口額為1927億美元, 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4月,1243億上升55.0%,比危機前最高值(2008年7月,1656億)上升 16.4%。
進口同危機前持平。2013年10月,美月進口額 2233億美元,比危機以來最低值(2009年5月,1511億)上升 47.8%。危機後直到2011年5月才恢復到2200億水平,其後只有2012年3月(2342億)單月超過危機前最高值(2008年7月,2319億)水平。
回覆列表
重要資料的介紹:
1.利率的調整,代表各國的貨幣政策動向,作為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和槓桿,影響了本國和外國經濟投資的成本、利潤等,也影響了國民的消費、投資等活動,其對於匯率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會議(包括市場預期和結果,但有時預期與結果一致時市場卻會走出相反結果,這在今後再做介紹)。有一點需要指出有時雖然某國政府雖然沒有調整利率的表示,但只要市場有這種預期,或者在其他國家已採取了行動的情況下,市場會預期該國必然會採取類似行動,使該國貨幣的匯率產生大幅波動。
2.就業人數(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它作為反映一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預示著該國經濟當前與前景發展的好壞,勢必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制定,因此對匯率產生重大作用。
3.國民生產總值,目前各國每季度公佈一次,它以貨幣形式表現了該國在一個時期內所有部門的全部生產與服務的總和,是不同經濟資料的綜合表現,反映了當前經濟發展的狀況。
4.生產價格(物價)指數,顯示了商品生產的成本(生產原材料價格的變化),對未來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了今後消費價格、消費心理的改變。
5.消費物價指數,反映了消費者目前花費在商品、勞務等的價格變化,顯示了通貨膨脹的變化狀況,是人們觀察該國通貨膨脹的一項重要指標。
6.對外貿易(貿易收支),反映了該國在一個時期對外貿易總額的收入與指出的對比,即貨幣流入、流出的情況,此資料對各國匯率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依次為日本、英國、歐元區、美國。
7.消費信心指數,反映該國國民對其經濟發展的看好程度,預示了未來消費支出的變化。
8.住房(建築)開工率,顯示了經濟是否處於良性發展。
9.個人收入,反映了該國個人的實際購買力水平,預示了未來消費者對於商品、服務等需求的變化。
10.商業庫存,顯示了該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預示了未來經濟發展可能將進入的狀態。
11.先行指數,預示了未來經濟發展可能將進入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