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椿苗兒科李醫生

    像上述例子一樣的父母要注意了,小孩子乖不是問題,乖到沒有主見就要小心了,我們的教育不是要讓孩子變得聽話,而是要獨立懂事。如果一個孩子非常乖巧,喜歡配合別人,但當他在獨立做一件事情時,仍會有自己的主見,那麼這樣的“乖”便不是問題。如果孩子在做事時表現得唯唯諾諾,過於害羞,不敢嘗試,那才是問題。 孩子太乖,錯在父母 第 一,爸爸媽媽經常誇獎孩子乖。 有的孩子乖巧是天生的,比如女孩就會比男孩乖巧一些,而有的孩子乖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如果孩子過於乖,甚至到了沒有主見的地步,那麼父母就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比如,當孩子表現很乖巧的時候,媽媽就大聲讚揚“寶寶真乖”“寶寶好乖”,並對孩子的“乖”進行各種過度的獎勵:“好乖,媽媽給你糖吃”;“真乖,媽媽給你買玩具,去遊樂場”。這樣就強化了“乖”,讓孩子從乖變成了配合、順從,最終放棄選擇,失去主見。 第 二,父母性格強勢,孩子不敢不乖。 強勢的父母也會造成孩子過於“乖”。強勢的父母喜歡主導一切,指揮一切,習慣為孩子做決定做選擇,讓孩子配合自己,跟上自己的腳步。長期這樣,孩子就會變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趨。 強勢的父母可能造就順從型孩子,同樣,性格過於順從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也可能是順從型。孩子總是在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僅表現在外貌上,更是性格上的相似,一部分來自於遺傳,一部分是父母行為的後天影響。 安安靜靜、不吵不鬧的小孩,可能讓你覺得很省心省事,正因為這樣,你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孩子,當孩子從安靜變成了孤僻,從乖巧變成順從,從懂事變成了畏縮,木已成舟,那時再後悔就晚了。所以,家有“不乖”小孩,不要強迫孩子變“乖”;家有“太乖”的小孩,父母則要注意以下兩點。 孩子太乖,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 家有“太乖”的小孩,父母一定要增加與孩子的互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多關心照顧孩子,引導孩子變得活潑樂觀起來。不要拿很忙當做藉口。即使你很忙,你也可以與孩子溝通。比如在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參與進來,你可以讓孩子一起擇菜,可以讓孩子幫忙拿個碗,可以讓孩子倒杯水。 “蔬菜一定要洗乾淨,如果沒有洗乾淨,就會有農藥殘留,吃了會壞肚子。” “請幫我拿一個碗,左邊的櫃子裡面,圓形的,有藍色花紋的,有兩個寶寶的碗那麼大。” “請幫我倒杯水,用媽媽的杯子。” 諸如此類的話,既是在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在互動中讓孩子學到數字、顏色、方向等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藉著孩子認識世界的同時,建立親子間緊密的聯絡,培養孩子的信賴感,因此這種互動就是一種最好的溝通方式,孩子在這種互動中學會合作,也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就不會將自己關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看似乖巧,其實是孤僻。 同時,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 孩子太乖,父母要多鼓勵少否定 這是性格強勢的父母應該注意的。如果父母想讓孩子變得有主見、堅強有責任感,就應該學會放手,應該讓他自由成長。對於太乖、習慣順從的孩子,在做事情時要多詢問孩子的意見,少去指揮孩子,少去否定孩子。 玩積木時,不要干涉孩子的搭法,不要逼著孩子按照說明上的圖形去搭,讓孩子自由地去做。 “你想要做一個什麼呢?” “你感覺紅色的放在哪裡好?” “我可以做你的助手嗎?” 對過於順從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注意培養他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顯然,這樣的話語有這樣的魔力。

  • 2 # 萬霖育兒

    媽媽生氣——孩子趕緊道歉:媽媽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惹媽媽生氣了;

    媽媽很累——孩子立馬給媽媽揉肩捶背:媽媽辛苦了;

    媽媽沉默——孩子戰戰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動。

    你一定很驚訝,世上居然有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想要嗎?

    其實這種“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就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按別人的意願行事,做別人期望做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如白紙一般的孩子也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嗎?答案為是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導致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罪魁禍首竟然是父母。

    1.小時候父母陪伴缺失

    兒童心理學認為,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後的安全感普遍會缺失。

    而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成型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內向、自卑、悲觀。

    童年時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潛意識層面一定是受到傷害的,這種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滿足物質需求就能解決的。

    還有那些寄人籬下的孩子,他們會有一種“我只有討好他們才有飯吃”的潛意識,這種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讓別人高興,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觀。長大後,這種孩子很容易因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2.嚴格壓抑的成長環境

    父母要求嚴厲、從小處於高壓生活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次考了100分——爸爸媽媽笑臉相迎;

    這次考砸了——家庭氣氛瀰漫著火藥味,各種質問、譴責劈頭蓋臉地襲來;

    好好練琴——媽媽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一旦厭倦偷懶——各種牢騷抱怨訴苦洪水般襲來。

    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為了讓父母高興逐漸學會了妥協。高壓教育下,你將會收穫一個表面上“喜歡”學習,“熱愛”練琴的孩子,甚至將來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也會“乖乖”聽從父母的建議。

    3.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引導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們會用這樣的邏輯來教育孩子:

    ● “別上人家家玩,淨給人添麻煩。”

    ● “別那麼不懂事,讓叔叔阿姨看笑話!”

    ● “咱們家條件差,人家給的東西不能要,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覺得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為了不讓孩子陷入“討好”模式,建議大家這樣做

    首先,給孩子的成長環境足夠多的安全感

    我們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不要讓孩子覺得,當他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失去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於表達自己,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其次,給孩子“做自己”提供強大的動力

    也許我們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是一個平凡人。

    從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準備和認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孩子變好,還是變差;也不管他們有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向成長,始終對孩子懷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動力。

    最後,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幾乎每一個問題小孩,都有童年時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所以再忙,也別忘了預留時間給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失去自我”傾向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純粹的,像嬰兒一樣,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中,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和自覺的勇氣。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當父母的應做到時常警醒、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讓孩子說“不”。

  • 3 # 橙兒麻麻青春永駐

    你好,我是雨橙媽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不知道你這邊的具體情況,寶寶是怎麼個乖法,正常來說父母都喜歡孩子乖一點,但是孩子如果太乖,沒有一點點自己的脾氣也是不太合常理的。首先家長需要觀察一下寶寶,如果各方面都很正常的話,那麼家長應該思考一下自己平時是怎麼帶孩子的,是不是平時對寶寶太嚴厲了,還有家庭環境,家長有沒有在孩子面前爭吵冷戰之類的,還是很少帶寶寶出去玩,寶寶接觸的人比較少,比較膽小,所以總是很乖,不敢有很多動作。如果是這樣的話,家長就要注意了,要多陪伴寶寶,多給寶寶安撫,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允許寶寶有自己的脾氣,不要磨滅寶寶的天性哦。

  • 4 # 花馭

    2歲8個月寶寶特別乖其實還是挺好的,是個天使寶Bora報恩的。你是覺得孩子太安靜了,希望他活潑一點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安靜,有些孩子天生調皮活潑。如果覺得自己孩子性格太安靜了想他活潑一點你可以試試:

    1、多帶孩子出去玩,減少電子產品的陪伴,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多,多接觸大自然。

    2、在家裡大人多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太過於安靜,家長也要重視。和孩子交流看孩子是否會有眼神交流,他有什麼需求的時候會不會用語言表達。如果大部分時間都是躲避眼神,沒有眼神交流,不愛說話,有需求用哭鬧行為動作來表達,語言表達發育遲緩這些問題,需要帶去醫院評估是否有自閉的可能。

    男人總是說,你不就在家帶個孩子嘛,殊不知孩子的點點滴滴我們都要操心,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他的成長中我們也能收穫很多。你的寶寶特別乖是很心疼你,只是不愛說話也不需要強求他要開朗,這是他的性格。

  • 5 # 噢特慢的媽媽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能夠乖一點。但是太乖也不是太好。

    那麼寶寶太乖是怎麼回事?帶著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可可的父母是經商出身,由於工作的原因,可可剛過過完百天,出於無奈,不得不回老家生活。父母也不經常回到,過了半年的,在可可過了1歲生日,父母在生意空閒了一些的時候,才回老家看看她,可可這時已經被爺爺奶奶養的胖乎乎的,也很少哭鬧,親戚鄰居都說她很乖巧。

    可是,這讓父母有些生疑,寶貝女兒似乎乖巧過頭,她看起來不像有什麼身體上的疾病,但是怎麼逗也不笑,似乎跟她說話,也沒有正常的反應,更別指望可可與大人說話了。 太乖不是寶寶的錯,寶媽這些舉動,決定寶寶與孤獨症的距離 很多大人都喜歡乖巧的孩子,而那些天性調皮的孩子,會讓他們頭疼不已,他們看中了乖寶寶的好“養活”,平時很少哭鬧,大人對他們說話,要麼沒有反應,要麼反應遲緩。這樣的寶寶也許就是“沉默嬰兒”,這類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他們對使用表情、啼哭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情感、飢餓、不舒服等並不擅長。所以,當他們出現飢餓、生病,也不容易讓大人從外在表現上看出來。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身體發育遲緩、智力發育低下等情況。等他們長大以後通常會有離群、孤僻等個性缺陷,很難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中,且患上孤獨症的風險機率大增。

    寶寶太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一、寶寶嬰兒期缺少交流 其中一個主因是寶寶缺少充分的母嬰交流,和媽媽沒有建立起很好的依戀關係。寶寶的早期依戀是嬰兒與媽媽之間存在的一種比較特別的情感關係,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種紐帶。 一般而言,母嬰的依戀關係在新生兒期就開始萌生。媽媽給新生兒的第一次擁抱、第一次親吻,逐步演變起來的情緒聯結。

    寶寶6個月之前,會向媽媽發出笑聲、哭聲或咿呀聲吸引媽媽的關注。 寶寶1歲左右,會有更加明顯的親近舉動,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會不高興,並以身抗拒,媽媽從外面回來時,他們會出門迎接,並表情愉悅。當受到驚嚇時,第一時間跑去媽媽身邊尋求安全感。母子建議依戀關係的過程,寶寶學會了交流和“察言觀色”,可以透過媽媽的聲音、臉色、行為及時做出反應,也可以做出互動行為。如果寶寶打小就沒有或缺少良好的交流,寶寶沒有和媽媽及照看人形成親密關係,寶寶就易養成冷漠性格,繼而默而不語。

    二、家庭環境缺乏氛圍 家庭環境存在不良氛圍,也是導致寶寶沉默不語的原因之一。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打架、衝突,父母忽視了寶寶,或者對寶寶進行粗魯的訓斥,同樣會給寶寶極大的壓力,如果寶寶從小敏感、膽怯,這樣的孩子會更加焦慮、恐懼、不安,長期以往,寶寶就不想或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慢慢變得沉默寡言。

    三、如果家庭人員中間有人格異常者 家庭成員中有精神障礙者,寶寶發生沉默的機率要比正常的孩子更高。 從上述幾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想讓寶寶繞開沉默不語,變成一個能說會道,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寶寶,讓寶寶建立良好的交流和親密依戀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媽媽在這期間起到的作用是旁人無法比擬的。

    提供幾個建議供父母參考。

    1、如果具備條件,最好採取母乳餵養。這樣可以你促進母子建立親密關係,有關研究表明,母乳餵養的嬰兒和媽媽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機率要比非母乳餵養的嬰兒高得多。 2、母子交流透過多種感官方式親密接觸。媽媽多抱寶寶,嬰兒期的前幾個月最好母子睡在一起,讓嬰兒熟悉媽媽的體味。常與孩子眼神交流,對著寶寶微笑,撫摸寶寶等都是不錯的建議親密關係的方式。

  • 6 # 滿爸育兒修煉手冊

    1.帶孩子多參加一些運動,可以網上搜索一些親子運動。

    3.如果孩子做錯事了,不要吵他,糾正孩子的時候首先強調爸爸媽媽很愛你,所以不希望你做錯事,然後溫柔耐心的解釋孩子的行為錯在哪裡,有什麼危害。

    4.讓孩子多自己做選擇。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我發表的文章,希望對您有幫助。

  • 7 # 一一成長語錄

    孩子的發育並不是直線形的發展,有時會會交替出現兩種相反的情形,有一段時間發育的好,有一段時間,孩子像著魔了似的,變得很奇怪。 這些情形會交替出現,有的孩子表現的特別明顯,父母很容易就能觀察到,有的孩子,情緒沒有那麼激烈,在父母尚未察覺的時候平穩度過了不穩定期。

    弗蘭西斯的你的孩子一書裡面指出,孩子的發育中,穩定期和不穩定期互動出現。

    你的孩子現在2歲8個月,按著孩子的發育規律來說,孩子正慢慢由不穩定期向穩定期發育。這個時候孩子變得特別,情緒穩定,大動作發育良好,和父母能和平共處。

    我家孩子差幾個月三歲,和2歲半以前相比,好像突然變乖了很多,她能自己玩玩具,能自己看書,甚至還可以自己編故事,每天忙忙碌碌的,一刻不停,但是會覺得她做的所有事,讓人很舒服。

    可以跟她平和的溝通,動畫片說好看三集,看完雖然還想看,但是可以過來好好商量,而不像以前一樣哭鬧。

    疫情隔離期間,總有親戚朋友問孩子是否習慣,有沒有吵鬧著要出去。我說,她很乖,很會自己玩。

    不用覺得不可思議,孩子只是進去穩定期了,情緒穩定發展,就好像老人說麼,突然間長大了一樣。過段時間,3歲以後,可能又會調皮的讓你驚訝。這個是孩子的正常發育規律,部分孩子會有所不同,穩定期出現的時候有可能往前後推移,都是正常的。

  • 8 # 小倪巴

    這種可能是因為寶寶很不愛互動吧,你可以帶著他多去和小朋友多交流,多去和小朋友玩,還有做父母應該多陪她玩,多帶著她多和她說說話,多和他做做遊戲做做互動啊。

  • 9 # 清晨小鹿lu

    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擁有好的性格對孩子今後的人生無疑是最好的禮物。從事幼兒教育行業10年之久,見過各種性格型別的寶寶。只能說:性格無好壞之分。每種性格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2.8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首先2-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明顯的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認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並且開始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無論是性格表現出來“乖”或“叛逆”的孩子,首先作為一個成人,從心態上都是首先要“接納”的情感狀態。因為,愛首先是無條件的。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乖就被愛、不乖就不被愛。教養孩子的第一原則是: 無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就是從你出生開始,只因為有你的存在爸爸媽媽就很愛你。推薦一本書《關鍵期的關鍵幫助》可以更好的幫助家長跟隨孩子的成長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階段心理狀態。先答這些。

  • 10 # Bella9689

    要讓孩子有適當釋放自我情緒的空間。對於2歲8個月大的小孩,應該也處於自我成長的第二個生理敏感期了吧,所以這時候也不能萬事都對他百依百順,更不能一味地讓他順從我們大人安排安,對於太乖順的孩子,適當的時候大人可以故意拿走他正在玩的心愛玩具,從而挑起他的反抗情緒,讓他適當發洩一些自己的不滿情緒,舒展一下自己的個性,然後看他以何種方式來給大人表達自己的不滿,從而又是如何尋求大人的幫助來給自己解決這種不滿的。

    我們大人應該好好培植孩子的良好個性,不能輕易磨滅了他們真正的個性,比如,人家拿了他們心愛的玩具,就要敢於說“NO",不能一味順從他人,否則長大後將毫無個性話,相信這絕不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吧

  • 11 # jola

    那他就是屬於內向型孩子 你可以多讀書給他聽或者放一些音樂給他 這樣的寶寶內心世界都是非常豐富的呢 多帶他出去玩兒 多和別的小朋友接觸 觀察他跟同齡孩子在一起的話是什麼樣的 如果他一直不理別人自己一個人待著 那就是有點自閉的症狀了 得去看心理醫生 希望你可以採納

  • 12 # 嘻嘻啊啊

    有的孩子老老實實坐在角落裡,玩一個皮筋、一塊手帕或一張紙,可以玩上幾個小時不動,很少說話,也很少哭、很少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些都是“乖”的表現。如此“乖”的孩子,不讓父母操心,是不是好呢?

    其實不然,二三歲時的孩子應該是活潑好動的孩子。語言發育也較好,很愛和大人或別的小孩子講話。相反,很少和大人遊戲或與別的小朋友交往的孩子,他的版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發育都較晚;或是在他一二歲時,父母讓他看電視、聽音樂過多,造成他總是一個人待著,這些都使他顯得特別“乖”。

    對這樣的“乖”孩子,父母要注意不要用過激的語言指示他的行動或禁止他的行動,或打罵他,這樣權容易造成他錯誤地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促使他打自己或打別人,形成不關心別人也不關心自己、喜歡一人獨處的不良性格和行為,要給孩子以愛,要關心他、多與他在一起遊戲、多給他講故事、讓他多和小朋友接觸,使他感到人間的溫暖,這樣才能使他健康成長。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3 # 清風清風

    多接觸同齡小朋友

    從同齡孩子那裡可以學到很多,有的好有的不好,在孩子們的互動裡觀察他的進步。

    我女兒小時候也很聽話,後來有次公園玩一個小朋友推她,她趔趄並沒有倒,兩方家長完美的處理了這個小插曲,幾天後有小朋友阻礙到她的時候她就會推。

    小朋友們一起玩,相互學習和影響的。

    制定明確規則

    我女兒學的第一條規則是,危險的東西不碰。

    開始是她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夾在門後縫裡,對痛的記憶很是深刻,進而記住“危險=痛”,但凡與危險有關的事情,她自己就很注意不去做。

    同時,不危險的東西鼓勵她去探索去發現,這樣她就知道在規則限定之內,她有很多可發揮的空間。

    多思考多表達多嘗試

    孩子面對新事物也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直接去接觸瞭解,有的則先觀察,有的孩子自己總結教訓,有的則需要人帶著做一遍才可以,這沒有對錯,只是方式不同。確定自己孩子是怎樣處理的,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即使同一個孩子也可能對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所以,儘可能的讓孩子見到多的東西,鼓勵他用語言表達出來,自己嘗試去做。

    多一些耐心等待

    孩子磕磕絆絆的成長,從未接觸的東西,學習得並不快,並且是“學習☞忘記☞再學習”這種迴圈往復的螺旋式發展,所以要多留給他一點時間,等待他思考出結論,等待他想到那個想要表達的詞句。

    有的孩子剛開口說話,才說一個字,家人已經瞭解他的意圖,迅速解決,他已經不需要再開口了。

    有的孩子詞不達意,把自己急得跳腳大哭,只得到訓斥或打罵,他也就不再表達了。

    只要多一點耐心,平等的看著他的眼睛,示意“我在等你說,別急”,收穫往往是驚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團旅遊逛購物店的時候怎樣避免一時衝動買一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