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盡江南攝影
-
2 # 風帆一船
個人感覺此景為:
月夜桂花樹
秋風吹簾影
可以採用:
月圓之夜,桂花樹下取景,桂花樹和月光
秋風吹拂,溫暖屋內客廳,被風吹動的窗簾。
-
3 # 大國神器
桂花留晚色,簾影談秋光這句詩出自倪瓚的《桂花》從詩中可知拍攝內容應該包含桂花,簾。拍攝時間為秋天的傍晚(如棚內佈景哪就另說啦)。從詩意中可感受到該畫面應寧靜中透出淡淡的寂寞與清冷,哪麼畫面處理應乾淨,景深要控制得合適。色溫偏冷。光影明暗交替。配不到很適合的圖片將就著吧!有機會我也去試試。
-
4 # 中藝
中秋節將至,書生坐在草鋪內正品著老友特製的老酒,端在手心的酒皿遲遲不願落下,若有所思的望著窗外的月光灑在小院裡的桂花樹上,滿樹的桂子飄香,泛著金色的光芒。滿堂的書卷氣和著桂香讓書生想起了去年今日的夜晚,與老友詩酒對衷腸。此情此景,感慨無限,明年嗎?哪個明年?!
-
5 # A淺時光0
傍晚時分,桂花靜靜開放,那淡淡的倩影映在窗簾上,點綴出詩意的秋色.隔簾而望,似見桂影婆娑,桂花隨風緩緩飄落;那馥郁的花香,透過窗簾飄然而入,濃香充溢房間浸潤漫漫長夜.
-
6 # 龍向輝
在秋天桂花盛開特別是在下午後桂花開得正濃時候拍一張晚秋的桂花是最美的。
秋來桂花如金黃,
氣味芳香隨風揚。
葉綠花黃風格好,
時到花開呈吉祥。
簾影淡秋光,秋天陽光、藍色的天空|,在室內照一張陽光照進窗簾和室內多麼的溫和自然。
-
7 # 精彩在路上f
宋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在他創辦的最早的皇家畫院中,舉行考試,他出的題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位畫家這樣作畫,獲得了他的認可:
在叢山峻嶺之中,有條山路,崎嶇蜿蜒,直上山中,沒有盡頭,山下有一股清泉飛流直下,泉水邊有個老態龍鍾的和尚,在泉邊汲水......
僅這麼一個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現的淋漓盡致:和尚挑水,說明附近定有寺廟;老和尚,體態龍鍾,如此年邁,還自己挑水,可見寺廟之破敗、年代之久遠;畫面山路蜿蜒直上,沒有盡頭,看不到寺廟,可見深藏在大山之中。
這種用老和尚挑水的新穎角度來表現“深山藏古寺”這一主題,觀畫面物有盡而意味無窮,這種手法就叫做----意會。
清代李漁 《閒情偶寄·演習·教白》中說:“此中微渺,但可意會,不可言傳。”意思是說:不明說,卻能夠領會其中的奧妙。意會----這種手法在繪畫中經常出現,如張大千畫的《櫻桃》
張大千作品《櫻桃》
這幅畫曾經拍出了令人吃驚的2408萬的成交價。為何,因為這幅畫是公認最好的張大千的櫻桃作品:一隻青瓷盤盛滿了剛剛摘下的紅櫻桃,還有數十顆滾落盤外。這其中意會是主人在櫻桃熟了的初夏,見到了遠道來訪的好友,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趕忙選了一大盤鮮紅的櫻桃,還沒有來得及收拾利索,就急急端上桌子,慌亂中散落一桌。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你這句詩“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它出自元代詩人倪瓚的《桂花》,全文如下:
《桂花》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靡靡風還落,菲菲夜未央。玉繩低缺月,金鴨罷焚香。忽起故園想,泠然歸夢長。你要想在作品中充分表現出這句詩的意境,就要弄明白本詩的內涵: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詩人在傍晚的天色裡,桂花暗香浮動,淡淡的月光透過簾幕,一陣微風吹過,花瓣紛紛揚揚。月西沉,爐煙已盡,在這清泠泠的秋日,思念故園之情魂牽夢縈。
最後一句,才是你的作品要表現出來的意會,那就是----思鄉!!
到這,我們就比較清楚地弄明白了這一句詩的意境如何才能表現出來了,需要如下的場景和道具:
朦朧婆娑而西沉的月光
秋風吹落在窗臺的零落的桂花花瓣
一隻燃燒殆盡的蠟燭
蠟燭後的白牆上掛著的火紅的中國結
近景:零落的桂花花瓣、燃燒殆盡的蠟燭
遠景:朦朧的月光、火紅的中國結
想象一下:
在朦朧的月光中,秋風吹起窗邊的窗紗,透過薄薄的窗紗,依稀可以看到朦朧的月光。而被秋風吹起的窗紗旁的窗臺上,顯露出孤零零的桂花花瓣。窗邊桌子上一隻燃燒殆盡的蠟燭,在秋風中閃動著微弱的燈光,在燈光的對映下,遠處白色的牆上掛著的火紅的中國結,是那麼的孤單、寂寥!
如此,“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的意境是不是比較好地表現了出來呢?
當然,我不是攝影高手,把握不好攝影技巧。以上只是我看到你這個題目的一些淺顯的看法,能起到拋磚引玉,給你帶去一點點思考,進而成就一份你滿意的作品,就不枉費我夜晚坐在窗前幾個小時的構思、整理了!
希望你能拍攝出中意的作品!
-
8 # 話空齋主人
“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名句出自畫壇“元四家”之一,也被稱為“高逸第一人”的倪瓚詩作《桂花》第一聯。
桂樹在月下影影綽綽,花香透窗浸入,若有似無的瀰漫在屋裡,連薰香都不用再燃了。隨著一陣陣漸起的晚風,花瓣紛紛揚揚飄灑下來,花香與夜色似乎無窮無盡。在這樣的一個寂寥的夜裡,忽然就勾起了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可惜故園終是回不去了,留待夢中歸去吧。
畫同其人,詩同其畫。做詩如同做畫。倪瓚出身富貴,受道教的影響,清高孤傲,潔身自好,常年浸習於詩文書畫,不問政治,與儒家入世理念迥然相異,一生未仕。
這種超脫俗世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到他的畫作上,都帶有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他厭倦浮華,厭倦熱鬧,甚至棄絕人群(在他四十一歲時散盡家財,浪跡於太湖一帶)。
縱觀倪瓚畫作,或是寂寞江濱,或是荒煙遠靄,或是疏林枯柳,無不體現出寂寥、疏朗、蕭瑟、清雅卻又平淡自然之感,而這也映照了他內心的孤寂與高逸,他也曾哀嘆其苦悲,但卻從未放縱沉淪,“倪高士”的稱呼貼切地顯示了他的精神氣質。
他甚至比一些道教人士還更像“方外之人”。
他的畫作早年畫風清潤,晚年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畫裡幾乎從來沒有人,總是寂寥清冷的空亭、空山、空境。在他看來,最高意義上的風景已無人。
他胸襟淡泊,一生都在追求一塵不染的生活,艱難地建造著自己的世外桃源。
他本是高潔雅士,他散置田產,捨棄莊園,散盡家財,寄身於一葉扁舟,投入到太湖的雲水間。整個人世間的熱鬧,說拋棄,就全都拋棄了,只剩下不勝寒的孤獨感。
他對桂花的描述,如同他的畫風一般,不用濃重的色彩去渲染,只用簡潔的筆觸去勾勒,但在整體意境上卻表現出了一種灑脫淡雅之美,令人回味無窮。
仲秋晚風初起,桂花在一片秋光中靜謐綻放,樹影投映在被晚風輕輕掀動的窗簾上,桂影婆娑,桂花隨風飄落;那馥郁的花香,透窗而入,充溢房間浸潤思鄉的漫漫長夜。
所以,攝影作品要想凸顯出“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的韻味,必須要了解吃透整首詩蘊涵的意境。而瞭解一首詩,必然得先要了解作者。畢竟,以詩銘志,詩畫同情。
建議室內暗光,窗前窗角散落幾點桂花瓣,透過紗簾掀起的一邊,拍窗外透進來的隱約桂影和天邊稀星朗月。既有孤冷寂寥,又有獨傲遺世之感。
幾幅圖,以供參考。
回覆列表
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
詩詞裡說的很清楚啦,秋天 晚上 珠簾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