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君甫書生

    雖說南宋偏安一隅,孝宗寧宗時兩次北伐金國也都失敗了,但是宋理宗時的聯蒙滅金算是成功了,孟珙還帶回了金國皇帝的屍骨,也算是報了靖康恥的仇吧。

    隨後與蒙古帝國(元朝)戰爭可以說打得非常慘烈了,因在抗蒙戰爭中壯烈犧牲而進入《宋史·忠義傳》的將領和官員就多達一百多位。

    言歸正傳,說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時,南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已經被元軍佔領,文天祥也已經被捕了。當時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帶著7歲的小皇帝、楊太后和一眾嬪妃堅持抵抗,此外還有二十萬軍民跟在身邊。說是二十萬“軍民”,其實準確說就是二十萬普通百姓,只不過是百姓中的青壯年站出來組成軍隊繼續抵抗而已。

    到了這個時候,除了還在釣魚城死守的將士之外,南宋真正意義上長期接受軍事訓練的正規軍早就打沒了。文天祥、張世傑他們帶著小皇帝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到最後基本就是走到哪裡,就組織當地農民繼續抵抗,雖然老百姓抗元熱情高漲,南宋不缺兵源,但由於缺乏訓練,怎麼可能打得過忽必烈的虎狼之師呢?

    所以,崖山海戰開始之後,面對元軍的猛烈進攻,宋軍傷亡慘重,很快就支撐不住了。

    當時陸秀夫帶著小皇帝在一艘較大的戰船上,為了保護皇帝和便於作戰,多艘戰船是用鐵環聯結在一起的。等到宋軍戰敗,元軍衝殺過來,陸秀夫他們又無處可逃,為了避免靖康之恥重演,只能揹著小皇帝跳海殉國,後宮嬪妃和大臣們也隨即跳海。楊太后得到訊息後傷心欲絕,赴海自溺而死,張世傑埋葬楊太后之後,也自殺殉國

    原本跟隨在皇族和張世傑、陸秀夫身旁的二十萬軍民,在這次戰鬥之後只剩下十餘萬,近十萬青壯年士兵全部戰死,剩下的這些基本就是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了。眼看自己的親人戰死,眼看自己的宰相和皇帝殉國,眼看自己的國家滅亡,同時為了避免遭到蒙古人的侮辱和屠殺,十餘萬百姓跳海自殺,跟隨南宋而去

    《宋史·卷四十七》:“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哪個王朝在其滅亡之時,還有幾十萬百姓忠心相隨,十餘萬人跳海殉葬?只有宋朝。

  • 2 # 文史不假

    所謂“崖山之戰”,是南宋政權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被迫與元蒙進行的一場自衛性質的海戰。這場海戰,無論從規模和意義來講,都應該被歷史所大書特書。

    崖山戰役中,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殉國,而倖存的十萬軍民也紛紛自盡,南宋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此戰過後,不僅意味著傳國三百一十九的兩宋覆滅,元蒙最終完成對整個北中國和南中國的真正大一統,而且還意味著中原政權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消滅,顯現著華夏文明的衰敗和隕落。難怪,史學界會有“崖山之後已無中華”的提法。

    接下來,我們一起回顧和還原這段歷史,深入瞭解崖山之戰的慘烈程度和前因後果。

    隨著成吉思汗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一,蒙古人開始不斷擴張。作為落後的遊牧民族,他們既不管農耕文明,也不管商業文明,只知道野蠻的攻伐。或許,在他們的字典中只有一個詞就是“佔領”,如果非要再加上一個詞的話,那就是“佔領、佔領……”。至於說,佔領之後該如何治理,那似乎不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

    就這樣,蒙古帝國的地盤越來越大。首先,成吉思汗消滅了已經率落的西遼國,接著是西夏國。等到攻打金國時,成吉思汗過世了,但他留下遺言要聯合南宋共同對付金國,到了1234年,蒙古和南宋終於聯手消滅了金國。

    蒙古人並沒有停止自己攻伐的腳步,從唐朝前後就開始與中原政權屢屢為敵的吐蕃國終於被強大的蒙古騎兵吞併了,這個時間點是1247年。隔壁的邊陲小國大理自然不在話下,蒙古人在1253年就將其納入了自己的帝國版圖。

    於是,南宋政權就成了擺在蒙古人面前的唯一目標。若不把南宋滅國的話,就辜負了筆者上面對蒙古人的評價,完全不能準確體現出他們豪橫的性格。

    當時的南宋,已經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充足發展,處於農耕文明的成熟時期,遠超過了我們所耳熟的“強漢”或者“盛唐”。否則,也不會有“華夏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高度評價。

    不過,在經濟社會空前發展的同時,兩宋卻形成了“重文抑武”和“守內虛外”的畸形發展模式,國家富裕的情況下軍事實力卻非常孱弱,以至於對外戰爭幾乎沒有勝績,還由“北宋”變成了“南宋”,喪失半壁江山後偏安一隅。

    面對蒙古軍團的四面出擊,南宋顯得非常被動,只能依靠堅城壁壘處處設防。幸好,蒙古人雖善於騎兵作戰,但對於攻城戰和水戰都不擅長,在南宋“江淮一線”“襄樊一線”連續受阻,雙方就此陷入了相持階段。

    1261年,忽必烈正對南宋的堅城和水軍一籌莫展。由於呂文德的陷害,時任瀘州知府的劉整竟舉兵投降了蒙古人,聽聞這則訊息,忽必烈竟激動的手舞足蹈。 從此,蒙古人調整了自己的戰爭策略,開始推行“以漢制漢”的方法,不僅重用漢人,而且還利用他們充當先鋒。

    自此開始,劉整不僅成為南宋的第一個漢奸,更成為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甚至於,他還提出了“欲滅南宋,先攻襄陽”的戰略主張,一邊幫助蒙古人訓練水軍,一邊調整攻擊方向,目標直指襄陽。

    蒙古人透過水陸合圍的方式長期圍攻襄陽城,關於這段歷史,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倒是進行了生動的演繹,大俠郭靖就是在死守襄陽的戰役中身亡的。

    襄樊之戰後,蒙古軍隊終於得以長驅直入。從此,前方已經一馬平川,極其有利於騎兵進行作戰,很快就威逼到南宋的國都臨安。

    1276年,眼見抵抗無望,南宋的謝太皇太后決定投降。豎日,她抱著五歲的娃娃皇帝宋恭帝和滿朝文武出城投降,結束了趙家三百多年的統治。

    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儘管也是乳臭未乾的娃娃,但還是被抵抗派們帶出了臨安,並作為一面旗幟在浙江金華一帶繼續抗元。為了整合所有的勢力,也為了繼續以華夏正統的形象自居,趙昰被擁立稱帝,史稱宋端宗。

    端宗登基後,為了穩定局勢而設定了一套戰時機構,任命陳宜中為丞相,任命張世傑為大將軍,任命陸秀夫為樞密院掌事,任命文天祥為少保。但是,這套人馬一直都居無定所,不斷被元軍趕著跑。

    到了1277年時,隨著元軍的繼續南下,就連福州也被攻佔了,流亡小朝廷被迫轉移到了泉州一帶維持。之後,又被趕到了廣東,還在渡海途中遭遇了颱風,端宗小皇帝差點兒就落水身亡,抵達廣東不久就在驚恐之下病死了。

    於是,端宗的弟弟衛王趙昺又被擁立登基,成為了南宋真正的末代皇帝。1279年,張弘範率領元軍攻至廣東崖山一帶,並對南宋小朝廷以及隨行軍民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

    大將軍張世傑本想先行攻佔海灣的出海口,以保證撤退的路線。但為了鼓舞士氣,也為了防止士兵逃亡,他還是決定盡數焚燒所有的房屋,造成了破釜沉舟一戰的氣勢。之後,又將所有的戰船都用鐵索相連,將趙昺的“龍舟”護在中心。

    元軍使用了火攻的戰術,但張世傑早有防備,提前將戰船都塗抹了淤泥,並在每條船上放置長木以防備元軍貼近。眼見火攻不成,元軍只得封鎖海灣,又斷絕了宋軍的糧食和飲水。在此期間,元軍還安排張世傑的外甥韓某多次招降他,均遭到了嚴詞拒絕。

    不得以,元軍只得展開正面的強攻,利用漫天矢雨逐漸逼近宋軍的水營。成功抵近後,元軍的作戰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們一路衝進了宋軍中心地帶。

    陸秀夫眼見突圍無望,只好帶著小皇帝趙昺且戰且退,在山崖處投海殉國。在他身背幼主自盡後,倖存的南宋軍民都大為悲慟感傷,十多萬計程車兵、宮女、太監、百姓也都紛紛跳海,誓死不做元軍的俘虜,非常的悲壯和慘烈。

    雖然,崖山之戰的失敗與張世傑等人制定的不恰當作戰方案有關。但是,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的氣節和勇氣,都讓人肅然起敬。

    崖山戰役後,元將張弘範還命人在山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十二個大字,以炫耀自己的功績。從此以後,南宋朝徹底滅亡,南中國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之手,結束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既落後又野蠻的蒙古人,從此開始肆意蹂躪整個中國,實行了保守和反動的統治。而且,蒙古人還開始攻擊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對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1368年,在漢人的南宋政權滅亡將近百年後,朱元璋成功在南京復國,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不能否認的一點,雖然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但中原的漢人政權的確遭遇過滅國之禍。難怪,明朝末期東林黨的領袖錢謙益曾在《後秋興之十三》中提到過: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此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再也沒有采取過像兩宋那樣寬鬆和開明的國策,而是在封建專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君主專權也越來越嚴重,成為中國在近代落後捱打的重要原因。

  • 3 # 折緣

    襄陽城破之後,元軍於1276年逼進南宋朝廷,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只能投降,南宋宣告滅亡。

    但南宋軍民抵抗的決心並未因朝廷的正式投降而消亡。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保護下,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出逃,在金華與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後,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 ,趙昺副元帥。

    元軍一路追擊,這個流亡小朝廷一邊逃跑,一邊重新組織抗元工作。不久之後,剛剛7歲的趙昰登基成為皇帝,然後便一路逃到了福州。

    可僅僅兩年,福州淪陷就了,流亡朝廷只能直奔泉州,張世傑準備借船,然而當時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這個傢伙早已經準備投降,最後張世傑只好奪船,然後出海前往廣州。

    誰知出海遭遇颱風,帝舟傾覆,年幼的宋端宗(趙昰)差點溺死,也因此得了病,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端宗死後,他七歲的弟弟趙昺登基,也就是宋少帝,當時朝廷逃無可逃,最後只能逃到崖山,準備以此作為據點,繼續抗元。

    期間,文天祥率部在贛州一帶阻擊蒙軍的進攻,一度取得勝利,但中路蒙軍源源不斷的增援,很快就挫敗了文天祥的抵抗,文天祥且戰且退,最終還是不幸被俘。

    祥興二年(1279),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崖山的南宋小朝廷,宋軍雖然號稱20萬,但其中十多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2000餘艘,而元軍兵力大致在10萬以上,戰船數百艘。

    在戰役打響之前,有人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的撤退路線,但張世傑為了防止士兵逃亡,否決了這個建議,並下令放火燒光了陸地上的所有據點,且將上千宋船用繩索一字型連起來,護衛小皇帝的龍舟於中間。

    戰鬥打響,元軍用小船載滿茅草和油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宋軍對火攻早有防備,他們在船身外層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竿,以抵禦元軍的火攻之快船。

    元軍見多次火攻不成,改變戰術,圍困宋軍,元水師封鎖海灣,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被迫吃乾糧,十多日,捕魚充飢,淡水漸缺。

    在這種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張世傑為擺脫困局,首先發起了進攻,他以6萬兵士,向元軍海灣封鎖線發起進攻。

    雙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灣外圍激戰數日,宋軍損失慘重,未能打破元軍的封鎖。

    此時,文天祥也被押送到崖山,元臣李恆以死要挾他修書勸降張世傑,文天祥揮筆便寫下了那首流芳百世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漢家兒郎的氣節,千古長存!

    勸降不成,張弘範準備對幾乎彈盡糧絕的宋軍發起總攻。

    1279年二月初六,海上大霧瀰漫,張弘範兵分四路,以奏樂為總攻訊號。在總攻之前,元北軍乘漲潮之際佯攻,被宋軍擊敗,而當元軍奏樂總攻時,宋軍因之前小勝以為元軍不會發起進攻,以為蒙古人正在宴會,防備稍鬆懈。

    張弘範水師正面進攻,用帆布遮蔽,預先埋伏的伏兵船在霧雨天氣的掩護下駛進宋船,當兩邊船艦接近時,元軍撤下帆布。

    突然出現的元軍艦船,使宋軍陣腳大亂,一時間七十多艘大船被衝破,四個方向的元軍都重創宋軍。

    很快,宋軍中央旗艦已在敵弓箭射殺範圍之內。

    這一戰,作為主帥的張世傑早在陷入被圍的局面時,就已經心存退意了,開始他將所有人集中在船上打算孤注一擲,但元軍火攻不成而不急於速戰反而封鎖宋軍,斷水源。

    發動突圍戰不成,已然是甕中之鱉,失敗是註定的。

    當元軍迫近小皇帝旗艦的時候,張世傑知道,是時候撤了,或許可以撤到占城去,繼續抵抗。

    但是,有一個人不想逃了,這個人是陸秀夫。

    從襄陽到臨安,從臨安到福州,從福州到泉州,從泉州到崖山,神州陸沉,卻總是看不到驅逐元寇的希望。

    他四目望去,戰火瀰漫,不是抵抗沒有了意義,而是再逃又能逃到哪裡去呢?

    天下之大,但故土難離,離開之後,就算苟全性命,等安穩下來之後,又有多少人會繼續抗元呢?

    是時候死國了。

    陸秀夫揹著年幼的少帝,慷慨赴義,投向大海,在他之後,十數萬軍民,或戰死,或自溺,無人言降。

    張世傑聽聞之後,打算以楊太后的名義,再找趙宋宗室繼續抗元,但楊太后得知小皇帝死訊,毅然赴海自殺。

    張世傑雖然帶著殘部成功從戰場撤退,但不久之後,他也看不到希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他說他之所以還活著,是希望敵兵退,能夠再立趙氏,而如今,已經沒有再抵抗的趙氏。

    於是,大風雨中,張世傑自溺於平章山下。

    全程目睹崖山海戰的文天祥,做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

    一曲悲歌,灑盡忠臣淚!

    1282年十二月初八,這位南宋最後的抵抗者,斷然拒絕了忽必烈最後一次以宰相官位的勸降,被押赴刑場,文天祥從容地對屠夫說:“吾事已畢!”然後堅持要求面向象徵南宋的南面叩首,慷慨赴義。

    崖山,是南宋軍民最後的悲歌,但卻也是中華精神的寶貴印記,每當國破家亡時,總有義士挺身而出,或死節,或赴義。

  • 4 # 八零後的木子

    以上圖片中的這個雕像,在深圳生活過的人不知道你們是否看見過?這座雕像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招商街道少帝路附近,那裡有一座深圳市境內唯一的一座帝皇陵墓,宋少帝墓。至於為何離當時的南宋國都臨安(即今天的杭州)千里之外的廣東為何有座宋代陵墓,那就是本文的重點所述。

    “崖山之後無華夏”,相信不少人應該聽過這句話,據說是日本人首先提出的,暫且不論日本人說這句話是何居心,可是這句話表面上的意思也並無絕對。

    崖山位於今天的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附近,即崖門鎮。作為水道縱橫的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的最西邊的一個,崖門在七百多年前的水域遠比現在寬闊得多。

    1279年,從浙江的南宋都城臨安一路沿海逃難近兩個月的趙氏皇族來到廣東崖山一帶,而蒙古人一直緊追不捨。

    在崖門,宋元雙方二十來萬兵將,進行了一場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大海戰。至於結果,參戰的南宋軍民可以說全軍覆沒,年僅七歲的小皇帝趙昺由宰相陸秀夫背身於後,毅然跳海殉國。

    而其他的近十萬軍民以及隨從家屬眼見皇帝宰相已自盡,復國無望,竟也是毫無猶豫的跳海自盡,幾天後海面上全都是南宋軍民的浮屍。而小皇帝的屍身竟是從江門一直向西飄流到今天的深圳南山赤灣附近。

    有《趙氏族譜.帝昺玉牒》載:“後遺骸漂至赤灣,有群鳥遮其上,山下古老僧往海邊巡視,忽見海中有遺骸飄蕩,上有群鳥遮居,竊以異之。設法拯上,面色生人,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禮葬于山麓之陽”

    南宋小朝廷在獨自抗衡蒙元入侵近半個世紀後,終因各種原因為蒙元所滅。而不甘心受蒙元統治的漢人士族精英亦是跟著跳海自盡,何其悲壯。

    南宋的滅亡是古典意義的中國文明第一次出現斷層,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漢地第一次盡數為異族所統治。漢文化獨立發展的文明程序被蒙元打斷,而後 蒙元又把漢人視為四等人中的最下等人。以前總以為自己是最光榮的種族的漢人,自尊心第一次遭到嚴重打擊。

    直到近百年後,出身貧層的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並指示徐達 常遇春為帥,率軍揮師北伐驅逐蒙元,漢人才復國。

    而朱元璋雖然致力於恢復漢人傳統文化禮節,但經過蒙元近百年的奴役統治後,以前唐宋時期開放 包容以及文化 經濟科舉 高度文明計程車族官僚相結合已全都中斷。

    在後世,又因為滿清入關統治中原,漢人傳統文化再一次受到剝削。

    這些可以說都是崖門海戰失敗後帶給後世的影響。

  • 5 # 地史館

    1276年2月,蒙古大軍包圍了南宋的都城臨安,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但蒙古軍統帥伯顏拒絕了宋廷的求和,並扣留了文天祥。謝太后及朝中大臣最終決定投降。

    2月5日,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佈正式退位。就在受降的前夜,處置使楊亮節護衛者楊淑妃和他的兩個兒子,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逃出了臨安,在金華與堅持抗爭的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匯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

    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尊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南下廣東。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後又與元軍遭遇,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相陳宜中隻身前往占城借兵,但宋端宗並沒有堅持到陳宜中回來,死在了海上。

    端宗死後,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護衛著趙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其間,文天祥率部在贛州一帶阻擊中路元軍的進攻,一度重創冒進的敵軍,使宋軍士氣大振,好似又看到復興宋室的希望。但在元軍源源不斷的增援後,很快挫敗文天祥的抵抗,繼續向南挺進,最後由西夏後裔李恆率軍攻克廣州。

    文天祥所部退入廣東後,在潮陽,海豐一帶繼續與元軍作戰。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在五坡嶺遭元軍突襲不幸被俘。在當時的形勢下,宋軍和流亡政府在陸地已無紮根之處,只能逃至“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做最後一搏,崖山海戰一觸即發。

    崖山位於今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是西江的入海口,也是潮汐漲退的出海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人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攻佔廣州的西復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稱二十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戰鬥人員,各類船兩千餘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十萬),戰船數百艘。

    這時宋軍中有人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南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了這個建議,並下令放火燒光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後來他又下令,將上千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小皇帝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戰鬥剛開始的時候,元軍用小船載滿了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宋軍沒有忘記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他們在船身外層塗了一層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竿,以抵禦元軍的火攻之快船。

    元軍水師多次火攻不成後,改變戰術,圍困宋軍:水師封鎖海灣,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被迫吃乾糧十餘日,捕魚充飢,淡水漸缺。

    張世傑為擺脫被動的局面,決定首先消滅元軍水師,開啟缺口。他命令解鎖兩百艘戰艦,配六萬兵士,由劉義和方興日統帥,向元軍海灣封鎖線發起進攻。雙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灣外圍激戰數日,宋軍損失慘重,未打破元軍的封鎖。

    此間,文天祥被元軍由潮陽經伶仃洋押至崖山,李恆以死要挾文天祥修書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則揮筆寫下那首流芳百世的《過伶仃洋》。

    1279年2月6日,海面上大霧飄渺。張弘範決定向幾乎彈盡糧絕的宋軍發起總攻。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路,東、南、北三面各持一路,張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西線相距數里,各路軍相約以奏樂為總攻訊號。

    正午,元軍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防備略微鬆懈,可這樂聲卻是敵人總攻的訊號。元軍從四個方向發起突襲。張弘範水師正面進攻,用帆布遮蔽,預先埋伏的伏兵船樓在霧雨天氣的掩護下駛近宋船,當兩邊船艦接近時,元軍撤下帆布,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元軍艦船,使宋軍陣腳大亂,一時間七十艘大船被破。很快,宋軍中央的旗艦已在敵弓箭射殺範圍之。

    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小皇帝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九歲的趙昺投海自盡。十餘萬軍民有些戰死,有些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

    戰後,張世傑希望以趙昺之母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兒皇死訊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座船在平章山附近海域遇大浪傾覆,張世傑不幸溺卒。

    被俘虜的文天祥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崖山海戰,作《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戰後,文天祥被押解七千裡至元朝大都。1282年十二月初八,元朝皇帝忽必烈最後一次許以宰相官位勸降,被文天祥斷然拒絕。次日,文天祥面向象徵宋朝的南面叩首,英勇就義。

    崖山之戰是宋對蒙古侵略的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面今已經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七百多年的滄海桑田,長期泥沙堆積之後,崖山已經與陸地相連,只留下茫茫伶仃洋的拍岸驚濤,供後人憑弔。

  • 6 # 黑水布衣

    “崖山之後無中國”,是很多文人愛說的一句話。“崖山之戰”的失敗,標誌著南宋王朝最後的一點火花徹底熄滅。那麼這場滅國之戰,到底是怎樣的呢?

    1、 歷史背景

    南宋景炎二年,即公元1277年,全國各地的戰事已基本平息,只有少數地區還有零星的抵抗。而元政府最看重的就屬那個漂泊海上的南宋小朝廷。而這個朝廷所在地就是崖山。

    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八十里處的一座海島,呈狹長狀,南北長而東西短。其北扼海港,南連大海,西面與湯瓶山對峙如門。時任樞密使的張世傑認為依靠此地不僅可以據守元軍,還有希望在未來實現反攻。

    只能說,張世傑忠心可嘉,但不是一個軍事家。

    2、 前戰打響

    時任元朝江東宣慰使的漢將張弘範立功心切,他回大都覲見忽必烈,主動請纓收復崖山,忽必烈大喜,賜予其尚方寶劍。張弘範至揚州後,發水陸精兵二萬,分道南下。從海道攻襲漳州、潮州、惠州等地,屢次擊敗宋軍,並最終在海豐生擒了文天祥。

    此時的張世傑也從潮陽港乘舟入海,退保崖山。南宋最後的“崖山之戰”正式開打。

    3、 崖山初戰

    1279年正月,元軍統帥張弘範指揮元軍進攻。

    厓山北面水淺,元水軍開不進去。張弘範便轉而從南面進擊,與張世傑的舟師相遇。為了對付元軍,張世傑是有準備的,他當時尚有戰船千艘,呈一字型排開,拋錨入海以固定,船與船之間用大索固定相連,四周均搭起形狀如城堞的樓棚,小皇帝趙昺的大船居中以示君臣一心。這種方式大家是不是有些眼熟,對,這不就是連環計嘛。

    張弘範也是經驗豐富,他見元軍無法攻進宋軍水軍,便使用了火攻,張世傑也早有防備,他的戰船都塗上溼泥,火攻無果。

    4、 元軍誘降

    張弘範見宋軍頑強,於是便用了招降的老套路。這裡要說一句,張弘範和張世傑是同族的人,兩人還是同輩,不過前者滅了南宋,後者扶保南宋。

    張弘範派在自己軍中任職的張世傑外甥三入宋營,勸降這位族兄,無果。他又逼迫被俘的文天祥寫信招降。而文天祥直接用那首名垂千古的《過零丁洋》回覆了張弘範。當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不得不肅然起敬。於是不再強求文天祥寫招降書。

    招降不成,強攻無果,只能智取了。

    5、 崖山決戰

    張弘範命元軍水軍封鎖海口,徹底斷絕宋軍的淡水供應,這真是毒計啊。宋軍士兵只得喝海水,上吐下洩,戰鬥力大大受到影響。而此時支援前線的元軍不斷到來,此時的宋軍唯有死拼才有一線生機。

    二月六日,厓山海戰進入決戰時刻。

    當日張弘範趁早潮漲水的時機,派兵從崖山北面進攻宋軍,自己從南面夾擊宋軍。一時間,張世傑腹背受敵,且當時宋軍由於缺乏淡水,早已喪失戰鬥力。張世傑深感大勢已去,便想帶著小皇帝突圍,結果陸秀夫不同意,揹著小皇帝跳海殉國了。而突圍出去的張世傑得知皇帝的死訊,也是深感絕望,自己也跳入波濤洶湧的海中。整個海戰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得知悲訊的文天祥,在痛定之後,留詩一首,被囚三年,英勇就義。

    寶藏如山席六宗,樓船千疊水晶宮。吳兒進退尋常事,漢氏存亡頃刻中。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淚灑南風。早來朝市今何處,如悟人間萬法空。——《哭厓山》

    兩宋一直是歷史愛好者的痛,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但都亡於外族之手,相較於北宋二帝被俘的恥辱,南宋君臣以死報國的精神可歌可泣!

  • 7 # 路之意

    崖山海戰是中國史上極富悲劇色彩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失敗意味著一支擁有星河燦爛般歷史的民族,終於要低下那顆驕傲的頭顱,向另外一支民族臣服。這是有史以來,漢人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被征服。

    也正是這一場戰爭,讓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自此之後,華夏民族落到了少數民族的手裡。

    南宋最後一戰,崖山海戰究竟多慘烈?

    在1276年的時候,襄樊之戰中宋軍被元軍擊敗,宋朝想要求和,但是沒有成功,自此之後,南宋政府開始了慘淡的流亡之路,他們在崖山修建了行宮。後來南宋的文天祥被元軍張弘範所俘虜,那個時候文天祥想要緊急自殺,但是最後卻沒有成功。

    公元1279年,一退再退的宋軍已經走投無路了,退到了崖山(今廣東江門市崖門鎮),而元政權似乎是要對宋軍趕盡殺絕,派大將張弘犯率軍追至崖門,對宋軍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

    崖門鎮位於入海口,東靠崖山、西接湯瓶山 ,兩山夾一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即便是佔據地勢,上天也沒有給宋軍翻盤的機會,最終,元軍以2萬軍隊、50艘戰船對宋軍20萬軍民、1000艘戰船,宋軍全軍覆沒,大臣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不願小皇帝再受“靖康之恥”被俘做階下囚,便揹著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自盡,其餘十萬軍民也陸陸續續的填海殉難。至此,大宋正式滅亡。

    崖山之前,宋室尚有官、民、兵二十餘萬,擁有戰船1000多艘,不少還是巨大的海上樓船,此外還有勤王的漁船等民船1000多艘。而元軍統帥張弘範有戰船500艘,副帥李恆戰船120艘。元軍總兵力率領蒙古軍1000人、漢軍步軍4000人、漢軍水軍1.5萬人,共2萬人。

    雙方參戰共1600多艘。戰鬥中被打擊、被燒燬的主要是宋方船隻。戰後,除張世傑突圍的16艘跑掉外,其餘的800多艘被元軍繳獲。

    大戰以後,崖山外海浮屍十萬,盡皆宋人軍民,雲軍死傷甚微,雖然元史可能略有誇張,但之後史料談及崖山之戰,對元軍損失皆不著一詞,一是損失極微,二是滅宋主力乃漢人,蒙古人僅一千,實在羞於出口。

    崖山海戰為何會輸?

    崖山海戰是宋代王朝進行的最後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崖山海戰之後,宋朝滅亡。元朝從此統一了中原各部,成為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統一國家的政權。崖山海戰的失敗是是宋代建立起來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失敗原因有多種。第一個是宋代剛剛建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是原本是後周的將領。後來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之後就對武將非常的忌憚。他當上皇帝的時候,J就透過一場宴會把當時跟著他打天下的幾個有名的大將全部遣返,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宋代以後一直都採取了重視文官輕視武官的策略,對於邊疆地區的防護也不怎麼上心。大部分的軍事力量都會用來保衛皇城而輕視邊防。關於軍隊也會採取輪換的制度,所以將軍不認識普通士兵,普通士兵也不認識將軍,這種策略為以後宋代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雖然宋代終結了五代十國,但是其實少數民族已經在北方地區建立了數個強大的政權,同宋朝進行爭鬥。

    北宋建立的時候跟遼朝和西夏進行爭鬥,都打不過。後來宋被金朝滅亡,流亡政府建立了南宋政權。那麼原本實力不太強大的宋朝到了南宋就更不怎麼樣了。這個時候成吉思汗所率領的蒙古軍隊強大起來,他統一了蒙古部落,進行了南征北戰。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實力非常的強大,宋朝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實力同元朝進行鬥爭。所以就軍事實力以及各方面的實力對比來說,崖山海戰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崖山海戰進行過程當中,宋軍雖然號稱兵力要比元朝的兵力數量要多,宋軍號稱有30萬人,但其實宋朝只有10萬人,都是一些老弱病殘以及宮廷裡逃出來的侍女,沒有作戰能力。而元軍驍勇善戰,當時宋代的君主也只有七歲。在一場海上的事故當中,宋軍的指揮官為了保護皇帝,被海淹死了。宋朝這邊雖然戰爭失敗了,但是剩餘的10萬宋朝百姓不肯投降元朝全部殉國而死,留在南方的楊太后聽聞之後也自殺了。

    崖山海戰,為何幾十萬人跳海都不殊死一戰?

    首先,在這場南宋對元軍的最後抵抗之戰中,殉國的大部分軍民都是老百姓,比如宮女,侍從官員等非戰鬥人員,軍人的數量不多。他們參加戰鬥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元軍統帥組織的攻擊陣型十分得當,完全打在了南宋海軍的痛點上,這時候戰鬥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元軍的實力也要比宋軍強大的多,南宋軍民已經絕望了。

    十餘萬人投海自殺,十分地悲壯,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罕有的一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遊牧民族統治了,南宋將士已經竭盡全力進行了反擊,只能說元軍統帥張弘範的軍事素養很高,這一戰之後,南宋最後一位戰將張世傑鬱鬱而終,大臣陸秀夫抱著宋末帝投海自盡,趙宋王朝,在這裡劃上了句號。

    到了崖山的時候,南宋軍隊早已經絕望了,連誓死不降的合川釣魚城都選擇了投降,釣魚城可是殺死了蒙古大汗蒙哥的地方,與元軍可謂不共戴天之仇。可這時候也無奈投降了元軍,因為宋朝確是大勢已去,這時候的抵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且,崖山之戰的時候,蒙古軍隊已經控制天下,南宋最後的抵抗力量不願意投降蒙古人,但是實力差距過於巨大。其實,這時候的所有抵抗,只不過是增加傷亡而已,南宋將士心中,早已一片冰冷,隨著陸秀夫抱著宋末帝自殺,十餘萬軍民選擇跳海殉國。

    崖山之戰存在哪三大疑團

    一、南宋為什麼把剩餘的軍隊都集中在涯山?

    據歷史學家研究,宋軍曾在涯山以南的湛江海附近駐紮軍隊,應該在這些島嶼上抵抗元軍。然而,他們向相反的方向去了涯山,不僅與元軍的追擊背道而馳,而且完全逆風而行。有些人認為南宋的將軍們很清楚戰爭的結果,知道宋軍註定無法抵抗蒙古人。

    二、宋軍以多輸少,理論上說不過去。

    南宋軍隊有近千艘戰船和20多萬名士兵,而蒙古軍隊只有2萬艘戰船和不足400艘戰船。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蒙古人無法利用騎兵優勢的海戰,而宋軍的優勢遠非先天不足。

    這個問題與軍隊的組成有很大關係。在這場海戰中,宋朝的20萬士兵主要來自各地的勤軍,他們的混雜使之無法成為一場統一的戰鬥。更重要的是,南宋被蒙古軍隊打敗後,從浙江逃到福建,然後逃到廣東。它的大多數追隨者都是戰敗的。

    三、南宋將軍張世傑在指揮上犯了哪些錯誤?

    當時南宋軍隊的全部給養都來自海南島,所以派重兵出海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張世傑把所有的軍艦都聚集在港口。在狹窄的海面上作戰顯然不利於南宋龐大的海軍力量,但卻給了蒙古一個機會。

    結語

    涯山之戰顯示了永不投降的精神。雖然它是絕路,但沒有人撤退,用血肉守護著江山,保衛著大宋王朝。失敗之後,一切都葬於大海,上演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悲劇。

  • 8 # 兵夏333

    1、海戰之前一路敗逃。南宋當時定都於臨安(杭州),面對元軍的追擊,宋軍節節潰逃。臨安被攻破,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妃子攜帶兩位皇子一路南逃,在抵抗派的支援下7歲的幼童稱帝,後被封號宋瑞宗。

    元朝起用漢人制約漢人。元兵一路追殺至福州,泉州,小皇帝在逃往廣東途中染病離世,另一位皇子即位。元軍繼續追殺宋軍,一直逃到了廣東崖山。元軍趁勢封鎖了崖山,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2、崖山決一死戰。剩餘的宋軍大約20萬,很大一部分是家屬、太監、宮女等。他們在張世傑、陸秀夫等率領下進行殊死抵抗,決心和元軍決一死戰。

    這場戰役結果很慘烈,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自盡,南宋軍民大部分都投海自盡,投降的比較少。

    3、中原被蒙古族統治。崖山海戰後,華夏中原不僅由蒙古政權統治,而且漢人也慘遭蒙古軍的屠戮。在這之前,漢族政權歷經了三國鼎立、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遼金的對峙的亂世,在風雨飄搖中,不過卻並沒有讓國家統治流落於漢外民族之手。

  • 9 # 動物奇事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公元1279年3月19日。在今廣東江門外海發生崖山之戰。

    宋朝最後的有生力量集結在海上,做最後的決死抵抗。

    華夏族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有血性又能打的民族。又有不屈精神,所以文明綿延數千年不絕。

    對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蒙古帝國騎兵部隊,幾十年間,整個歐亞大陸所有強權皆被其打掉,所謂滅國四十,縱橫萬里。

    宋太祖建立宋朝,鼓勵農商,刑不上大夫。人民富足,官宦忠心。得以成為秦始皇大一統後,唯一延續300年以上皇朝。

    靠著骨子裡還沒完全消退的春秋精神和漢唐雄風,時人還不乏有那令人神往的颯爽英姿、彪悍雄武。固而世人眼中羸弱的南宋抵抗了近半個世紀。

    並且這是華夏民族最後的力量,敗了就不是改朝換代,是亡天下。所以華夏精英不懼生死,慷慨赴難。

    戰前已經被元軍抓住的文天祥被要求寫勸降信,被文天祥一句:我自救父母不得,況教人背父母乎!嚴詞拒絕。致死不曾投降。

    蒙軍只能進攻宋軍。

    決戰終要到來。

    大宋軍民不個個士氣高漲,奮勇爭殺,他們都明白肩負著民族最後的希望。

    無奈氣數已盡,天道傾覆,宋軍大敗,數千戰船被燒燬。

    丞相陸秀夫淚如雨下,指著蒼天大聲悲吼:蒼天啊,難道真要亡我華夏,神州陸沉乎!

    他們代表著最後的民族氣節,絕不能受蒙古帝國侮辱。

    小皇帝趙昺年紀雖小,但性格堅強,呼道:陸丞相,朕寧死也絕不受辱。

    忽地,陸秀夫跪在七歲的小皇帝趙昺面前,大呼:陛下,你就受老臣最後一拜吧!

    然後陸秀夫揹著趙昺縱身一躍,跳入大海。

    大宋軍民紛紛跳海,竟無一人願降。

    七日後,滿天紅霞倒映海,冰冷的海面飄著十萬寧死不屈的壯烈英魂。

    雖然他們敗了,但是用行動把華夏民族的不屈精神封存在殘陽的餘輝中。

    後世必出英雄,開啟封印,中華必然再次復興。

  • 10 # 帝之樂章

    皆言漢武窮黷武,

    不思趙宋三百裕,

    連年兵鋒當今罪,

    聖漢戰歌利千秋。

    遙憶鐵戈狼居胥,

    不悔立誓燕然功。

    道貌楚楚論千古,

    未聞崖山歷悲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只知道在外掙錢,不管老公不管孩子不看孫子家庭破裂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