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天養生美食

    !朱之文大門被踹,看了影片之後很困惑,悲哀。我對這件事有三點看法,—是朱之文突然出名、暴富,他本人承受不住,他雖然淳樸,善良,但他的文化修養、幾十年的生存環境,思維方式,社交方式適應不了—步登天的現實身份,也就是說他沒有駕馭名星這個身份的能力。他雖然幾十年都生長在這個村子,但他對這個村的人是不瞭解的;他想回報村子,但他的回報方法是欠妥當的。第二點我認為他們村裡的支書在對待朱之文這件事上起到了非常壞的領導作用,比如朱之文的成名和村、鄉、縣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他卻大言不慚的說是他們將朱之文捧紅的;再比如朱之文成名後,支書應該教育村民朱之文是他們村的驕傲,很好利用朱之文的名氣去致富村民,而不是—味的向朱之文索取,朱之文為村裡捐款是他本人的事,與其它人沒關係的;最後—點我認為部分村民有心理缺失的—面,試問朱之文困難時你們幫過他嗎,為什麼現在理直氣壯的要求朱之文幫你,乞有此理。

  • 2 # 李國強校長

    朱之文家的大門被踢開的影片我開了,心裡很不是個滋味,一直在思考我們這一代人文化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但記得從小就記得進入教師,老師辦公室,都要喊報告,老師批准後才進入,這是幼兒園小學的學生都知道尊重房屋主任的道理,可影片中的那個成人踢門動作完全提醒了我這近30年的教育工作者,對普通老百姓成人素質禮儀思想教育已經放鬆了,屌絲越來越屌了!農村居民和城市系新市民需要教育改變呀!

  • 3 # 自媒體創作者

    朱之文家門被踹,是偶然,也是必然!

    其實,朱之文的成名史可以說和童話故事差不多。一個村裡人認為是懶漢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登上了《我是大明星》的舞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年多時間火速紅遍全國。甚至央媒也做了專題報道。隨後,商演義演不斷。成名後也開始招來很多的非議。比如說,自己借錢給別人要不回還要被人罵,。為村裡修路修廣場也被村民罵。

    後來一段時間,朱之文學聰明瞭。不給你借錢,也不和你打交道總可以吧。但人怕出名豬怕壯。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朱之文成了街坊鄰居賺錢的銘牌。走到哪裡都有人拿手機拍,發到網上賺錢,到後來翻牆進他們家拍攝。而朱之文無奈之下只是把家裡的院牆修高了,大門換了鐵門。卻沒有及時的透過有效的途徑去阻止他們。再到後來,就有了踢門事件。而踢門事件發生後,朱之文還是沒有及時報警。卻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的處理方式怎麼行?

    但好在隨後公安機關介入,朱之文也出來發聲。

    有人說,朱之文是在家門口扯不開面子。但就是面子這個問題,最後導致今天的結果。

    所以說,如果不解決,接下來保不齊還有其他的事情發生!

  • 4 # 寫歌人代伐鍾

    由於工作原因,我曾跟朱之文有過短暫接觸,對其有一些具體的認識。朱之文的那些老鄉,何以要跟他過不去?

    首先,如果我們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站在村民的角度去想一想,也許就不會隨便用貪得無厭、不知感恩這樣的簡單言辭去概括了。村民們不喜歡朱之文,固然是仇富心理的一種表現。但這種表現,既不能怪朱之文太能掙錢,也不能怪鄉民們太過紅眼,只能怪這種畸形的體制太能製造貧富懸殊了。試想想,朱之文與他的同鄉比,在學識、智力、體能、本領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別?老天何以要讓朱之文一個人“富可敵村”呢?根本原因,不就是因為他有一副好嗓子、會唱幾首歌、有了大名氣嗎?“名氣就是生產力”,“名氣就是財富”,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用鐵的事實展示給村民的變態價值觀。我們常說一個詞,叫“脫實向虛”,試問還有什麼比名氣掙錢更虛擬的經濟嗎?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們,目睹這樣的怪現狀,你叫他怎麼能服氣?在一個影片裡,他們村的老支書說了這樣一句話:“包括鎮裡、縣裡,都極力捧他。”這樣“唯名是圖”的“關心”與“愛護”,怎麼能讓那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不心生嫉妒?

    其次,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朱之文的個人生活也在客觀上給村民們帶來了一些影響。從網上有關朱之文的若干影片中可以看到,自從朱之文出名後,這個村子便再無寧日。全國各地的“朱粉”們,隔三差五就往朱之文家裡跑,彷彿朝聖一般,絡繹不絕。這些粉絲還與其他名人的粉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一是女的多,二是唱歌的多。誰叫朱之文是“歌星”呢?見了面,不是讓朱之文唱歌給自己“賜教”,就是自己唱歌向朱之文“討教”,結果就是“叫”聲不斷、歌聲不止。我們可以想象,雖然鄉村裡各家各戶不像城裡的住戶那樣捱得很近,但這三天兩頭的歌舞昇平、吵吵嚷嚷,天長日久也會讓人受不了的,其擾民的程度,恐不亞於城裡跳廣場舞的大媽。村裡一個大爺說朱之文愛“說大話、使小錢”,可能也不是捏造。朱之文自己本身就是個很在意名聲的人,大概也不是瞎說。大家可以看看由朱之文出資修建的村道,在顯眼的位置上,可是赫然寫著“之文路”三個大字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老朱花錢,至少買了個名聲,多少也算一種回報吧?

    總之,我覺得朱之文與鄉民之間的是非恩怨,還是同一個階層之間的內部矛盾。至於更深層的原因,恐怕人們除了看稀奇,都懶得去想,甚至連村民自己也很難意識到。但不管怎樣,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相煎何太急啊?還是各自看開些,和諧相處的好。

    (注:以下配圖為本文作者與朱之文合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是不願意改變,還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