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山野菊
-
2 # Corvee珂
這裡大德指的是原則性邊界,小德指的是操作中細節,不是說德分大小。整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在做事時只要注意原則性就好了,可以不拘小節。
-
3 # 孟子講壇
“大德”指的是一個人天生就有的在於仁、義、理、智,是指人的天爵部分;“小德”指的是人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一些小的個人生活細節等;正如孟子說:“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大體指的是一個人的心,小體講的是一個人的眼目、耳鼻、口舌和面板等其他人的感官的感受…
-
4 # 天淵雜記
此處的大德與小德並不是單純的指道德,而是指所遇到的具體情境。比如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就是大德,細枝末節的瑣事即是小德。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的意思是說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堅持操守,不能逾越道德的底線。而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無傷大雅的小事情上則可以靈活處置,不必太過拘泥。
古人常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當兩個事物難以兩全其美的時候就要衡量一下哪個事物更加重要,選擇重要的事而放棄相對次要的事。
同樣的,當面對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如果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一定要堅持原則。而對於一些瑣碎的事物則可以相對靈活處置。
因此,這裡的大德小德其實就是對於要處理的事情重要性的一個判斷。若為大事、重要的事、原則性問題,則必須堅持道德底線。若為生活瑣事,則可靈活處理。
-
5 # 森嶼嶼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德為何還有大小之分?
首先這句話是“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對“德”的理解,既然提出為何德有大小之分,就可以知道提問者把這句話的德字理解為德行,品德的意思了。但實際上這麼理解是有偏差的,原句的德字非現如今我們理解的德行和品德的意思。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何意由上下句照應的原理我們知道,句中的“大德”和“小德”是相互對應的,在古代大德又被稱為大節,同理小德即為小節。古代的大德一般是指綱常倫理上的節操等,而日常生活的作風通常被認為是小德,主要包括待人禮貌,外在儀表的打扮,待人接物時的言行舉止是否合理等。
句中的逾我們可以聯想到逾越這個詞,引申義其實就代表超越,越過的意思;閒是個通假字,同“闌”義為柵欄的意思由事物表象我們可以想到深層次的界限,法制,限制等意。
透過對句中主要詞的理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在大的綱常倫理上不能越界,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偏差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這裡的大小德是指代不同的意思,並非是數量上亦或是質量上的變化,所以不存在德行的大小之分,原句對於德行的劃分是行為上的差別,深層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思想上的高度層面即為大德,日常的言行舉止為小德。
對於古代的言論我們不能拿現如今的意思去解讀,會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今異義詞,甚至有些詞在古代是有特殊含義的。
-
6 # 凡中9度
讓我們先簡單認識一下子夏,他是孔門弟子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一生中博學篤志,傳授五經,學識淵博,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獻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重視躬行實踐,講究道德修養,做到為人師表。
子夏一生生活較貧苦清寒。《荀子·大略》則說“子夏家貧,衣若懸鶉”。這造就了他的孤獨傲慢和堅強勇敢的性格特,自言:“君子漸於飢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有人勸他出仕以改變處境,他則不願去爭蠅頭小利,以免“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子夏表示:“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當時齊國的晏嬰,與顏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積德行善,而與子路、子夏在一起,則可以免於“氣鬱而疾,意志不通”。子夏為人爽直,無所畏懼的特徵被突出地體現出來。
子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交友時有一定的選擇,所以孔子預言自己去世後子夏會更進步。子夏與子貢(端木賜)不同,子夏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正是自己不斷進步的前提。
子夏的晚年是孤獨的,他因喪子而雙目失明,《禮記·檀弓上》等說他過著“離群而索居”的生活。
正是子夏鮮明的性格特徵與學以致用的精神得到了孔子的認可,在孔子去世後,子夏來到魏國西河(今陝西關中東部黃河沿岸地區)講學,形成的著名儒家學派(西河學派),其中有不少人成為魏國的治世良臣,該學派為弘揚和發展儒家思想,以及 前期法家思想的成長起了很大作用。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首先取原文字意解釋一下這句話,子夏說道:大德(得)的人不遠空,不超越限制,不走捷徑。小德(得)的人,出進往來在神前歌唱。(吐納,呼吸)。
《說文解字義證》德:古升、登、陟、得、德五字義皆同。逾: 走捷徑, 越過,經過,遠。閒:柵欄,限制,約束。空著,沒使用。出:進也。出入也,吐也。入:進,由外到內,納。出入:出進。往來。可:表示在神前歌唱。
接著引用孔子的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從心中出現所有事情都不會超過其發展變化的規矩範圍,去做什麼事情都符合心中覺悟的規律道理。
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統一;是自覺中已經達到了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自己的心意遵守道德規範。“大德不逾閒”與“從心所欲不逾矩”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知行合一,是天人合一,道德合一。
再看老子怎麼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做事,順應自然。上義之人做事,是有意為之。上禮之人有意為之,沒人迴應,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
一直說到這裡,“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這句話的語境、出處、釋義、本意應該徹底明瞭。大德、小德就是說真正有德的人,看不出來他有德,可以叫做大德;小德是把德都保持著,嘴裡喊著德,“是以無德”,所以他沒有德。當你真正有德的時候,德是表現不出來的;因為德就是順道而行,它也無法表達,不用宣揚吟唱,不用主觀意思的方式去規範。
時至今日,我們需要培養道德,順自然之道而行;生命的品質將會提升,人類的生活將會美好,社會的文明將會發展,世界的和平將會統一。
-
7 # 真一道子
不論是德,還是其他事物,皆是由小及大,有大小之分。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立德在先,首重立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德之所以有大小之分,是因為人之修養不同,所行不一,比如說,人能學而習之,克己復禮,見義勇為,踐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倫常八德,如此之行,仁義之道,乃為仁德。
若是能仁德的基礎上,不為名,不為利,見善行善,盡己所能,量力而行,或修路造橋,或資助孤寡老人,或護生放生……如此之行,行善積德,乃為善德。一個善字,也有十善、百善、千善、萬善之分。
然而,無論是仁德,還是善德,無論是大,還是小,當諸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
8 # 江湖夜雨孤影行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出自:《論語·子張》
譯文:
子夏說:“人的德行,在大節上不可越出規矩,在小節上有點出入是可以的。”
句子中的閒是指門闌,它可以防守;不逾閒是不超越門闌,也就是守得住,防守而不失的意思。“小德出入可也”,小德是講雖有出入、有瑕疵,但是這個人還算是可以的,也算是一個很健全的人。 這兩句話是屬於古語,不是子夏自己說的。在《荀子·王制篇》裡也記載著類似的話,不是講的大德、小德,講的是大節、小節,節是節操,所以,大德也可以作大節講,小德作小節講。
你也可以理解為:大節不逾,小節不拘。
什麼是大節?什麼是小節呢?
所謂大節,就是倫常大道,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小節,是指尋常的言行與禮貌。我們看人、用人的時候要看大節,不要拘泥於小節,對人不要求全責備,要看他是不是大節上面有問題。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見了衛靈公,後來因為在衛國沒有機會為衛國做事,孔子就離開了,到了衛國的邊境,他發現那裡的臣子正在密謀造反,於是孔子就趕緊離開,要回衛國國都去報告衛靈公,他要把這個叛亂趕緊化解於無形,要不然國家動亂起來,民不聊生,遭殃的還是百姓。結果那個叛臣很聰明,他知道孔子是想回去報告衛靈公,於是派兵把他攔截下來,不讓他走。叛臣對孔子說:“你必須得發誓,說你不是去見衛靈公,你/到其他地方我不管你,但是你不能回去見衛靈公。你要肯發誓,我就讓你走,不肯發誓就不能讓你走”。當時孔子的好幾個弟子,像子路都是很英勇的,拔刀起來就要跟他對抗,當然是寡不敵眾。孔子馬上制止說:“可以,我發誓”,於是對天發誓說,“我此行不會回去見衛靈公”。 孔子是聖人,他的德行大家是有口皆碑,他對天發誓不會有假,如果有假,他自己的名節就可以說是掃地了。所以叛臣的心也就安了,收兵回去了。結果兵一退,孔子立刻告訴弟子們說,“走,我們去見衛靈公”。弟子們就不解了,“你剛對天發誓,怎麼能打妄語?這不是騙人嗎?君子不能為,不可以做這些事”。孔子很坦然的說,“在被逼的時候發的誓,不能夠算數。更何況我們此行真正是為了衛國的安定,是為了百姓”。你看,孔老夫子作為就是為了大節,不拘小節。
對自己,我們要嚴格要求,嚴以律己,小節都不虧失,這才成就大德。《弟子規》上講,“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雖然那個事和物都是很小的,小節,但是不能擅為私藏。為什麼?這損大德,損什麼?損孝道。損了孝道就是損大德,再小的事情都要注意,關係到自己的大德。 師道也是這樣,譬如我們聽講的時候,應該認真、專注,這是對老師的恭敬,尊師就是重道。
回覆列表
公德為大德,私德為小德。聖人王陽明說,人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古來聖賢皆以天下為己任,修身齊家治國,是為“平天下”,能為天下人謀幸福的德行當然是大德了。
“小德出入可也。”這裡是“出入”不是“出人”。是說君子做大事而不拘小節。
大事(德)清楚,小事(德)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