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媒體企業家
-
2 # Sun負暄
大家好,我是負暄,以下是我的回答。
聰明的人,是上天賦予的,他們做什麼事情,一看就會,一聽就懂,這是上天賦予他們的高智商。所以這樣的人,他們做事幹練,選擇明確,人生的路上很少有出現錯誤的交叉點。這樣的人無論是事業家庭愛情,都是成功的佼佼者。他們他們從骨髓裡排斥那做事不聰明的人,討厭那些愚蠢的人。
大學的時候,宿舍裡的小麗就是一個高智商的人,但同一宿舍的小敏就非常的木訥,辦事唯唯諾諾總是分不清輕重。小麗特別不喜歡她,每次跟她說話就感覺到特別特別的費勁,如果和別人說一件事,對方馬上就領會到意思,而小敏卻不得要領。選擇就業方向的時候,大家都選擇了非常熱門的行業,小敏卻不是很積極的去選擇,覺得自己是大學生會找到很好的工作的。結果第二年應屆生如潮,她被淘汰出局。一個本科畢業生只能去做初中生的銷售行業。
真令人揪心的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就憎恨這些愚蠢的人。
-
3 # 心理諮詢師盧靜
“為什麼有人天生憎恨愚蠢的人?”
首先我對這句話從字面意思,客觀的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沒有人天生就具有憎恨誰的功能,如果有,那這個人在嬰兒時期就有可能進入史冊。
每個嬰兒一出生,就有生本能,樣子很萌很可愛,誰看了都想抱抱想親親,6個月前都是無目的的社會性微笑(看見誰都笑),把每個人心都快萌化了,這是大自然賦予嬰兒天生的生存本能。
二,愚蠢的定義
我特別喜歡用心理上的“語境行為學”“關係框架”來看待話題。
所有的行為都需要看是在什麼情境下發生的?和誰發生的?
比如歷史上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蘇東坡眼中的佛印是一團牛糞,而佛眼中的蘇東坡是一朵花。
表面看起來佛印好蠢,實際上從心理投射的角度,只有心中開滿鮮花的人才會想到鮮花。
三,你為什麼會憎恨愚蠢的人?
其實,你憎恨誰不重要,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愚蠢,有待考證,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和憎恨的關係。
“你憎恨這個人、認為這個人愚蠢”,憎恨這件事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是你的期望沒有被領會或者滿足?或者給你帶來了不便?
記得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走出監獄的時候,大致意思說,“如果我帶著恨生活,那我等於走出監獄的同時,在自己心中又砌了監獄。”
即使我們真的遇到了生理上的智障人士,他們也沒有理由被憎恨或被看低,生活已經不易,我們何必雪上加霜?
-
4 # 禪bs255v
這個非常簡單,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愚蠢!一個人越討厭什麼,評判什麼,憎恨什麼,基本上他都是不能接納自身這一部分,所以,這種表現也正像一面鏡子,讓人更輕易看到自己或別人正在抗拒什麼,為什麼無法接納完整的自己,例如承認自己也有自私的一面,小氣的一面,也有懦弱的時刻,只有允許(這裡的允許不是放任,而是看到這個點並超越它)了自己,才會允許別人,這個人也會愛更多一些!
只有光明沒有黑暗,只有美好,沒有瑕疵,一個人是不完整的,想要自己變的更好,認識接納自己的陰暗不盡如人意是前提!
-
5 # 心理師小魚兒
自以為聰明的人,喜歡憎恨愚蠢的人。其實,越是愚蠢的人,越會排斥同類。愚蠢的人,只看到別人的愚蠢,卻看不到自己的愚蠢。
回覆列表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年少時,每個人都向往光芒萬丈、驚心動魄,懷揣的都是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者想成為俠客豪傑、將軍帝王、超能力者、豪門貴族,或者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做個正直優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厭惡的就是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慼、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待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剛好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當代孔乙己——沈巍
流浪的沈巍大師在網路走紅,他流浪二十餘年的經歷隨即被扒了出來。審計局的公務員放棄工作、穿著邋遢,在街頭撿垃圾。他喜歡史書,喜歡畫畫,有學識、有涵養,沒有的是一個現代人的體面,他崇尚文學卻一事無成,推廣垃圾分類卻窮得無處可歸。
蹭熱度的人們歡歡樂樂地圍著他拍照,沒有人從心底裡尊重他,如同孔乙己走進店裡,周圍的人盡是歡聲笑語。
孔乙己懶惰、善良、清高、迂腐,他是滿口“之乎者也”的落魄乞丐,專被人打趣嘲弄,他又一邊偷東西一邊在酒館循規蹈矩地還賬,自己食不果腹還喜歡交孩子們寫字,給孩子們分茴香豆。
只要他在,店裡永遠充滿著歡樂的氣氛。那句“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了盜版、抄襲作家的御用名言,可笑又可悲的流傳了下來。
沈巍與孔乙己一樣,“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麼過”。
大師—沈巍
有多少人成了閏土
校園是整個社會高低貴賤之分最淡薄的地方,允許低微的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紈絝習氣的富家公子、權貴小姐們與你別無二致,每天上課、打球、嘗路邊的美食。但畢業三年後,那個曾經什麼都不如你的世家子弟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裡,你需要穿過辦公隔間和長長的走廊才能去見他。
你站在他的面前,低著頭,謙恭地遞上報表,叫了一聲“經理”。那一刻,你想起了閏土恭敬地對兒時玩伴叫的那聲“老爺”。
閏土也曾是個生機勃勃、真誠機智的少年,曾在瓜田、雪地和廣闊的海邊快樂地長大,他自在疏曠,本該有一番不尋常的作為。但成長環境和遭遇凸顯著他的貧弱與卑微,勇氣和意氣無法幫他打破階層侷限,他漸漸被磨平稜角,彎下脊樑,成了生活的奴隸。而屈服於命運的,從來不止閏土,還有多少個你我他。
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有多少人成了阿Q
你的領導是一個才德有缺的人,想出些不切實際的主意,義無反顧地要你們貫徹執行。效果當然並不好,你的同事被抓了典型,在大會上被狠批。但他敢怒不敢言,頹喪地點頭認錯。休息時,他在人前義憤填膺,咒罵不合理的方案、不務實的領導、沒有人站出來反駁云云。
最後他釋然道:“又不是隻有我自己,反正大家都一樣。”然後悄然離開。那一刻你的腦海裡冒出一個人來——阿Q——那個一邊自我矛盾一邊自我安慰的人。
為了平復內心的矛盾,阿Q創造了一套偉大而可笑的精神勝利法。這個蹩腳的人物和蹩腳的精神勝利法被人從20世紀打趣到21世紀,也沿襲到了21世紀。可悲的是,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這種精神根本無法再社會中立足。
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阿Q。
有多少人成了祥林嫂
不公與委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動,落在一個人頭上時總是猝不及防。分手、失業、破產、離婚、親人故去、罹患絕症……當噩運反覆砸在一個人身上時,無力和委屈排山倒海般襲來。
折磨得人輾轉反側、耿耿於懷、萎靡頹喪、抑鬱癲狂,彷彿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傾訴才能排遣心中的痛苦,慢慢被榨乾希望和生機。漸漸地,人們發現瑣碎抱怨時,每個人都跟祥林嫂沒兩樣。
樸實誠摯、勤奮傳統的祥林嫂沒能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搶婚、丈夫病死、兒子被狼叼走、被東家厭棄,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命運和時代的壓迫,成了那個見誰跟誰訴苦的怨婦乞丐,孤身死在雪夜裡。人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諷刺的是,在受到委屈和不公時,多數人又都成了她。
從厭惡別人抱怨墮落到自己抱怨墮落,從尋常人到祥林嫂,只隔著一點不幸的距離。
有多少人成了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推銷人血饅頭的康大叔
各大網路平臺、社交軟體上,銷售者一邊喊著“包好”,一邊將養生藥物、化妝品、衣服、零食、信貸、保險狂推出去。
十億網民,要麼被推銷,要麼成了推銷販子,諮詢、推廣往來不覺。“包好”的產品是否貨真價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說它“包好”,重要的是能換來真金白銀入賬。利益驅趕著人一路狂奔,滿口誠摯的謊言,買賣的雙方如同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推銷人血饅頭的康大叔,有人說,有人相信。
人血饅頭,對於華老栓來說是一袋子錢換來的救命藥,對他的兒子來說是一個烤糊的白麵饅頭,對於康大叔來說是自己推銷出去的精貴產品,效果質疑、追責。左一遍右一遍的“包好”、“包好”像洗腦的音符,在人群裡產生了一種毫無依據的可信度,從古自今的商人,都是攻心為上的心理學家。
現在人們不吃人血饅頭,卻都接納了無情的推銷販子,成了愚昧麻木的華老栓。
無數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
孔乙己被打趣時,看客們哈哈一笑;夏瑜被殺時,看客們伸長了脖子;祥林嫂訴苦時,看客們厭煩了冷笑而去;阿Q被閒來無事的看客們按著磕頭打趣……看客們冷漠、麻木、愚鈍、歹毒、幸災樂禍。這世上如果有什麼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讓人不寒而慄的,便是今日的看客。
他們質問跳樓的人“為什麼還不跳”;看著被打的人叫好;諷刺在國外被殺的留學生“活該”;嘲笑受匪徒傷害的普通人“在沉默中滅亡”;在不必露面的網路平臺上冷嘲熱諷、煽動是非……他們都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在現實或在虛擬網路中以最冷漠、最殘酷的言行傷害著當事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做過他們中的一員。
何其悲哀,在社會里摸爬滾打的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一倖免。何其幸運,這個時代已不再封建腐朽,留給了我們翻盤的機會。
恍然大悟時,我們不妨試著聽聽魯迅的建議: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