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螞蟻傳統文化
-
2 # 一隻流浪的獅子
有的,在明朝就有了。
明朝建立以後,朱老大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吃自己年輕時受的苦,也為了讓子孫順利繼位於是建立了錦衣衛,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
這個帥氣的飛魚服相信大家都見過,這個組織說白了就是間諜,國家安全域性。看誰有問題直接彙報朱老大。
明成祖朱棣策反成功後組建了東廠,全稱——東輯事廠工作內容上跟錦衣衛沒啥區別,只是東廠由宦官(老大是太監,其他都是完整的人)進行管理。因為宦官當道,所以東廠其實在職稱上要比錦衣衛高一個檔次。
明憲宗朱見深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外又成立了西廠,全程——西輯事廠,由太監汪直為提督,權利超過東廠。
錦衣衛<東廠<西廠
朱厚照繼位後為了權利的鞏固,也是看到了三大組織的無力於是成立了“內行廠”(聽名字就知道很內行了)由於是現任皇帝的新寵,並且太監劉瑾專權,其權利可想而知。內行廠的建立錦衣衛,東西廠直接崩盤。沒了東西廠跟錦衣衛的制約,內行廠成為了另一個“皇帝”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
錦衣衛:監視官員、百姓、可先斬後奏。
東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監察錦衣衛
西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東廠,監察錦衣衛,東廠
內行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東廠、西廠,監察錦衣衛、東廠、西廠
權利的膨脹必然造成無法無天的處置方式,內行廠的酷刑很厲害,劉瑾為了把持朝政對反對勢力及其嚴酷,“罪無輕重皆決仗,永遠戍邊,或伽項發遣。伽重至白五十斤,不數日輒死”。
內行廠的組建明朝是非常害怕的,在最輝煌的時候,同朝官員見到內行廠的人首先是要下跪,這個可是歷朝歷代絕無僅有的。最終殘害忠良義士的內行廠存在了五年在劉瑾倒臺後連同西廠一起被裁撤。
東廠,錦衣衛在明朝一直都在,而西廠,內行廠責是曇花一現。
-
3 # 魚羊讀史
1、用來制衡東西廠和錦衣衛的一個機構就是內行廠。內行廠是明朝設立的特務機構,與東廠、西廠、錦衣衛合稱“廠衛”。關於內行廠的記錄並不多。但是據記載它就是監視官員百姓,然後平衡物價以及監察錦衣衛和東西兩廠的機構。所以說他的權力比較大,可以直接抓東西兩廠的人。要想弄懂內行廠為什麼撤銷,必須先了解四大廠衛之間的前世今生。
錦衣衛:監視官員,百姓,可先砍後奏。
東 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監察錦衣衛。
西 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東廠。監察錦衣衛,東廠
內行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東廠,西廠。監察錦衣衛,東西廠。
1、錦衣衛◆錦衣衛是明朝特有的機構,擔負著護駕、侍衛、巡察、搜捕查案等任務。雖然曾一度被朱元璋撤銷,但很快又被永樂皇帝朱棣重新恢復,並在此後與明朝共始共終。
▲錦衣衛 劇照
2、東廠◆錦衣衛雖然很牛,但篡奪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上臺後,覺得心裡不踏實。為此,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始設東廠,命中官剌事”。東廠是“東緝事廠”的簡稱,其首領由朱棣信得過的太監擔任,不少精幹的錦衣衛也被選入東廠擔任下屬官員和業務骨幹。
▲東廠 劇照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檔案,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檢視。
3、西廠◆可以說,從朱棣時代一直到明朝中後期,東廠一直很牛,直到西廠出現。西廠的設定,完全是個偶然。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個名叫李子龍的大臣竟然輕鬆地闖進了內宮深院,這讓疑神疑鬼的明憲宗心裡很不踏實,認為皇宮內外有秘密溝通。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明憲宗於次年(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緝事廠”,簡稱西廠,首領由大太監汪直擔任,另從錦衣衛選拔廠員。
▲西廠 劇照
◆雖然與東廠、錦衣衛合稱“廠衛”,但西廠的權力超過東廠,偵緝範圍自京師遍及全國。西廠不僅兼有錦衣衛、東廠的職能,還設有自己的監獄和法庭,在不向皇帝奏請的情況下,可以隨意逮捕、拷問、審訊文武大臣,地方官員和普通百姓也在其監視範圍之內,肆無忌憚。同時,西廠還有一項職能,即監視東廠,“權焰出東廠上”。五個月後,因朝野反對聲此起彼伏,明憲宗被迫撤銷西廠。
4、內行廠朱厚照登基後,太監劉瑾專權,為了鞏固自己在太監中的老大地位,於正德三年八月,設立了內行廠,劉瑾身為司禮監太監,內行廠的規格和權勢自然高過西廠、東廠和錦衣衛。相比於其他廠衛,內行廠的機構更大,特務更多,制度更嚴,偵緝範圍更廣,除了監視天下臣民外,東廠和西廠也在其監管之例,“雖東西廠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內行廠成為腳踩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廠上之廠。
▲內行廠 劇照
【書齋小結】明武宗設立內行廠,他的稽查範圍比錦衣衛和東西兩廠,權力比這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並且他的刑罰比東西兩廠還要殘酷。在劉瑾倒臺之後。內行廠就和東西兩廠一起被撤掉,雖然它只存在了5年,但他的殘酷程度,殘害了許多忠良之臣。
-
4 # 柔情似水—政委
監督是歷史上一種制度,讓我給大家分析:1、春秋戰國:御史兼有監察的使命,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
2、秦:建立御史大夫府為中央監察機構,在地方設定監郡御史。
3、漢:在中央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中央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二千石長吏,並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給事中與諫議大夫等言官也已問世。
4、魏晉南北朝:中央御史臺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廢司隸校尉,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自王太子以下無所不糾。諫官系統開始規範化、系統化。
5、隋:設御史臺、司隸臺、竭者臺,分別負責內外監察。
6、唐:在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地方則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形成比較嚴密的監察網。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臺諫並立局面。
7、宋:設立諫院,臺諫職權開始混雜,趨向合一,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
8、元:取消諫院,臺諫合一。地方設行御史臺,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從而使中央與地方在監察機構上渾然一體。元朝還制定了一整套的監察法規。
9、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並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
10、清: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清朝還制定了中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
-
5 # 留其名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胡惟庸,撤中書省,六部尚書直接由皇帝負責。
隨後為了監察文武百官,設立了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權利非常大。後來為了制衡錦衣衛的權利,又相繼設立了東廠和西廠多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由此不難看出監督東廠和西廠的是皇帝,也因為這個弊端才出現了魏忠賢這個大奸臣。
——圖中可知錦衣衛權利之大,設立東廠西廠勢在必行。
明朝滅亡後的清朝也設立了一個大相徑庭的機構——軍機處。
這些機構無一不是加強皇權的一種表現。
-
6 # 將帥丰采
明武宗時期劉瑾專權,東西廠頭目分別是皇帝寵信“八虎”中的馬永成和谷大用。劉瑾與二人素日因為爭權奪利而相互鬥爭,矛盾累計越深。於是劉瑾向皇帝朱厚照進言:東西二廠與錦衣衛權柄過大,設立內行廠監督明朝所有特務秘密系統,權利更甚於東西廠與錦衣衛。
正德五年劉瑾被處死,有感於廠衛權利過大,肆意逮捕官員爛殺無辜殘害忠良,官僚集團人人自危。於是百官上疏建議皇帝裁撤廠衛,迫於官僚集團的反彈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武宗做出讓步下詔裁撤西廠與內行廠,保留東廠與錦衣衛。
-
7 # 月夜luck
內行廠本來就是一個用來制衡東西廠和錦衣衛的一個機構。關於內行廠的記錄並不多。但是據記載它就是監視官員百姓,然後平衡物價以及監察錦衣衛和東西兩場的機構。所以說他的權力比較大,可以直接抓東西兩廠的人。
明武宗設立內行廠,他的稽查範圍比錦衣衛和東西兩廠,這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並且他的刑罰比東西兩場還要殘酷,所以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權力越大,就越惹人眼紅,在劉瑾倒臺之後。內行廠就和東西兩廠一起被撤掉,雖然它只存在了5年,但他的殘酷程度,殘害了許多忠良之臣。
當時這4大機構絕對是明朝的四大霸主。見了都要繞道走的那種,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1363531錦衣衛本就是軍事制度,就是明朝皇帝的禁衛軍,主要保護明朝皇帝的安全。這本是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最初想法。但是在武則天時期。錦衣衛就開始與官僚機構互相勾結,背離了人道。因為行錦衣衛行刑,接受過嚴格的訓練,它可以使你內臟出血,但是表面上卻不留痕跡,準確的掌握犯罪人的生死。導致了很多犯人聽到錦衣衛的名字就很害怕。
其次東西兩廠更不用說,這在歷史上絕對是臭名昭著的,當時西廠的領導者是江直,東廠的建立者是朱棣。這兩個機構是專門為皇帝刺探情報的,但是因為這兩個廠權力相當,所以兩個廠都生怕對方的權力蓋過自己,兩個廠往往水火不容,東廠的監聽範圍非常大,即使是在錦衣衛考問重犯的時候,東廠都可以派人在旁邊監聽。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全國。
在之後唐憲宗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西廠。西廠的主要官員就是從禁衛軍中選拔出來,因此他的勢力甚至超過了東廠,本來這個機構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情報,但是江直為了升官發財。他辦案的數量速度和牽扯的人員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因此更鬧得人心惶惶。
而內行廠就是為了牽制這三個廠,但是誰知道,又是為虎作倀的機構,這四個機構,真的可以說是隻手遮天,所以說最後才會被消滅,不合理的存在都會被消滅。
-
8 # 歷史戈
有,大內行廠。大內行廠設於明武宗正德初年。當時“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一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而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因與他們有矛盾,又在京師榮府舊倉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設內行廠,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之例,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尤為酷烈。內行廠監視官民和東西廠和錦衣衛,而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套偵察特務體系。然而,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內行廠因眾多朝中大臣彈劾被撤。據《明史·刑法志三》中記載內行廠: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殺良。這也是內行廠存在時間不長的原因之一。(圖為明武宗)
-
9 # 宋韻千年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廠衛,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定的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被撤銷,只相隔一個月明憲宗又恢復西廠。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
10 # 明離子
內行廠是明朝的特務機構之一,與錦衣衛、東廠、西廠並稱為“廠衛”,是這些特務組織存在時間最短的,從建立到裁撤僅有5年,但它的權勢卻是廠衛中最大的。
本來廠衛只有兩廠一衛。錦衣衛的職責是督察一切官員與百姓,東廠負責督察錦衣衛及其官員百姓,西廠則負責檢察東廠,一環套一環,所有的特務機關直接向皇帝負責。
然而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其手下有一眾太監作威作福,被世人稱為“八虎”,而八虎之首,當屬劉瑾。
但八虎也不是鐵板一塊,這東西廠的掌事太監就沒有劉瑾的份兒,東廠太監是馬永成,西廠太監也是谷大用,皆是八虎成員。
劉瑾雖然是掌管司禮監,屬於太監中的最高官職,卻與馬永成、谷大用不睦,司禮監太監光鮮的頭銜卻處處受廠衛掣肘,這是劉瑾不能容忍的。
於是在正德皇帝的縱容下,劉瑾在京師榮府舊倉地設計了新的特務機構:內行廠。
這個內行廠可不得了,督查範圍可以用“一股腦”形容,也就是說,不僅是官民、錦衣衛在內行廠的監察範圍,就連東西兩廠都要接受內行廠的督察。所以劉瑾當年被稱為“站皇帝”並不誇張,他和皇帝朱厚照的區別可能也就差一把龍椅了。
內行廠在劉瑾的執掌下對大明臣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多少忠良死於劉瑾之手,不過權勢滔天的劉瑾和他的內行廠很快便盛極而衰了。正德五年,劉瑾倒臺,被千刀萬剮凌遲處死,他一手創立的內行廠也轟然崩塌,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
11 # 飛哥說史
明朝是一個很有趣的朝代,也誕生了許多個歷史第一,當然有好有壞,比較出名的如明朝的廠衛制度,歷來讓後人歎服。
明朝建國後,為了政治需要設立了,錦衣衛是朱元璋建立的皇家衛隊,負有偵察京師官民活動的職責,由指揮使主持指揮使一般由的親信武將擔任。到後感覺錦衣衛已經不能完全照顧自己的統治了,於是開始設立,這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明憲宗的時候又開始增設 西廠,任用太監 汪直為 西廠提督。汪直以西廠為據點,虛構案件,捕風捉影,更勾結一些朝官結黨,,陷害忠良,權傾天下。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憲宗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敗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也遍及明朝所以地方。
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廠衛制度是 明朝封建皇權膨脹的產物。
但是廠衛中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特務機關那就是
其實內行廠是明朝廠衛中權力最大,時間最短的一個機構,當然設定和管理內行廠的也是歷史上的一位大牛人,他就是,
錦衣衛:監視官員,百姓,可先砍後奏。
東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監察錦衣衛……
西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東廠。監察錦衣衛,東廠
內行廠:監視官員,百姓,物價,錦衣衛,東廠,西廠。監察錦衣衛,東西廠。
關於內行廠的記載並不是很多,正德初年宦官劉瑾設立內行廠,設於在燕京榮府舊倉地,也就是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當時東廠西廠都是劉瑾的死對頭),比東、西廠尤為酷烈。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後,內行廠與西廠亦一同被裁撤。雖然內行廠僅存在五年,但亦殘害了不少忠良。《.刑法志三》載:“得顓刑殺,,賊殺良”。
-
1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明朝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誕生特務機構最多的一個朝代。這些特務機構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廠。這三廠一衛統稱為“廠衛”。所以說大家在看到影視作品或者書籍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廠衛是一個統稱,並沒有資質的代指是哪一個特務機構。在廠衛中東廠、西廠和內廠的掌管者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而錦衣衛則是由皇帝最信任的親信所掌控。錦衣衛也是廠衛中唯一不是由太監掌管的情報機構。
廠衛組織是明朝時期統治者重要的統治工具之一。大家也知道,明朝皇帝和臣子斗的非常兇。但皇帝畢竟只是一個人,而臣子則是一個群體。所以為了對抗臣子,皇帝就需要有幫手。廠衛因此而誕生。他們這些人可以充當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說白了起初廠衛就是給皇帝打下手的。後來皇權放寬了對廠衛的監管。廠衛才成為了明朝政壇上的一股強大力量。
明朝最早誕生的特務機構是錦衣衛。同時它也是壽命最長的特務機構。錦衣衛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組建,其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錦衣衛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從錦衣衛誕生之日起,錦衣衛就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
東廠誕生於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之所以會放開對太監的使用,還是因為他認為用太監放心。因為朱棣是造反奪取的皇位,因此社會上對於朱棣皇位得來不正一直這件事一直都議論紛紛。大家也都議論朱棣政權的合法性。而且朝中大臣對於朱棣陽奉陰違者也不在少數。因此朱棣對於臣子不太信任,他只有加大力度對特務機構的監管。錦衣衛因為在宮外,朱棣認為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因此便在宮內設立了東廠。東廠由此誕生。歷史上東廠起起伏伏不定,這取決於歷代統治者的態度。
西廠建立於明憲宗時期。西廠的出現說到底還是因為統治者的不安全感使然。明憲宗時期成立西廠,西廠不光擁有者錦衣衛和東廠同樣的權利。甚至於西廠權力範圍更大。而且西廠還有監管東廠的職責。但西廠的誕生也遭到了臣子的反對。最終西廠在明憲宗時期存在時間並不長久。正德年間西廠雖然短暫的死灰復燃了,但很快又再次被撤銷。
明朝歷史上最神秘權力最大的特務機構還要屬內廠,也就是內行廠。內廠誕生於正德年間,由於當時東廠被馬永成掌管,西廠被谷大用掌管。而司禮監太監劉瑾和他們兩人不合。因此劉瑾才遊說皇帝建立了內廠。內廠權力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同時內廠還負責監察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可以說內廠是廠衛中權力最大,最神秘的組織。當然了,內廠興起的快,毀滅的更快。內廠因為劉瑾而建立,也因為劉瑾的倒臺而被撤銷。西廠當時也屬於給內廠陪葬的角色。之所以內廠和西廠被撤消,主要還是因為特務機構太多,內鬥太嚴重的關係。
回覆列表
明代的特務機構、彼此之間不存在直屬關係。西廠更是前後只存在了不到十年
錦衣衛不是太監,而是軍事編制,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定很熟悉)。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援。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絡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衚衕),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訊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訊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訊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