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是最小國

    徐晃的副將在官渡之戰是史渙,潼關之戰是朱靈,樊城之戰是徐商,呂建,張郃的副將是高覽,三國演義一直把他們寫在一塊,一直都是張郃高覽,從官渡之戰開始一直到高覽死高覽都是張郃的副將,定軍山之戰夏侯淵死後張郃代帥,郭淮是他的軍司馬,朱靈應該是于禁的副將,朱靈的軍隊後來歸於禁管了,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李典樂進幫助過張遼威震逍遙津,但是張遼指揮不了他們倆,感覺不像是副將。

  • 2 # 飛哥說史

    五子良將都為曹魏立下過汗馬功勞,個人能力都非同一般。如果五子良將來個武力值排名,個人認為,五子良將排名應該是:張遼徐晃張郃樂進于禁。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首先為什麼說張遼武藝最強張遼本身就是勇士之後,而且是在呂布麾下得到重用的。若是能夠得到武力超群的呂布的賞識,自然張遼本事一定高超。判斷武力高超,不僅僅是過關斬將,更有陷陣衝鋒來作為判斷的標準。張文遠多次帶領一支小部隊,敢於衝擊敵方大軍,若不是自持一身武勇,怎麼敢於向敵軍發起像是自殺式的攻擊?在這其中最經典的戰例就是合肥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張遼不僅僅是帶領七千人抵擋住了孫權十萬大軍的進攻,還趁著夜色招募了八百壯士打到了孫權營壘附近張遼敢於帶領為數不多的軍隊追擊,甚至差點俘獲了孫權。這種勇氣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擁有的。若是遍觀剩下的四位大將,雖然或多或少都能有諸如此類的表現,但是相比較而言都是差了點火候。第二名徐晃徐晃的戰績與張遼極為相似,本身都是降將之身,確實因為個人能力而得到任用。徐晃曾經大戰顏良文丑,並且紛紛擊破了他們,在與馬超交戰的時候,也憑藉個人武勇遏制住了西涼諸軍的軍勢。這些戰績十分耀眼,只可惜都是作為偏將時立下的汗馬功勞,而在作為夏侯淵的副將時又被打敗,所以本身並不甚突出。徐晃真正的耀眼時刻,應當是在樊城之戰時,與關羽交戰。雖然此時魏軍正值于禁新喪大軍,士氣不振,而徐晃仍然能連續攻破關羽營壘,打敗關羽,暫時化解了樊城的危機。長驅直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徐晃勢力絕對不能小覷。因此,我認為徐晃可為第二。第三名張郃張郃本身是袁紹大將,足可獨當一面。但很可惜,他一直都是作為副將,非常憋屈。無論是早期與張遼進攻袁紹,與夏侯淵一起平定西部。還是同曹真,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抗,都很缺少自身展現實力的機會。雖說缺少表現,我們仍然可以透過窺測文字記載來研究其實力。有文曰張郃自諸葛亮皆憚之,而且在夏侯淵被殺後,被諸將一致透過為主帥。要不是個人實力過硬,怎麼會被各位英豪認可呢?曹丕評價張郃為披堅執銳,所向克定,這也能從側面表現出張郃的個人武力。所以,張郃可以稱之為第三。第四名樂進樂進武力自然超強,而且是以先登(率先登上城牆)聞名,這其中個人的武勇顯而易見。只可惜關於他的記載實在太少,所以只能委屈其尊,使他不得不淪為第四。而且,在其個人的列傳之中,就有一句“容貌短小”。所以,其要是真是要兩將對壘,樂進個人的身材是一大缺陷。憑藉這個原因,也不得不使其作為第四位。最後富有爭議的人––于禁于禁本身算是一位統軍練軍的將領,而不是作為衝鋒陷陣的將領。遍觀其戰績除早年能獨當一面,攻城拔地,後期幾乎沒有戰績。其本人得到賞識也是因為制止曹操親兵作亂。因此,于禁所得的評價是持軍嚴整,無所私入,而並不是他人的攻必勝,戰必取之類的評價。而且,最為失敗的就是在樊城之戰投靠了關羽。新投降的龐德尚且敢於為國而死,幾十年的宿將於禁反而背主投敵,這一惡劣行徑自然是引人不恥。雖說剩下四人除了樂進,都不是曹操宿將,一直跟隨,不過,曹操並沒有虧欠于禁,于禁也一直以忠臣形象登場。正是因此,無論是從個人戰績來看,還是從人品的影響下來看,于禁都只能排在最後。因此,綜合個人實力,戰績,經歷來看,順序正是張遼,徐晃,張郃,樂進,于禁。只可惜如陳壽所言,其餘諸人,不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所以,言辭或許有不當之處,評判可能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歡迎各位指正

  • 3 # 小小曉唐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為曹魏政權四處征戰,攻城掠地。

    每一場戰爭他們的副將都不一樣,徐晃的副將在官渡之戰是史渙,潼關之戰是朱靈,樊城之戰是徐商,呂建。李典、樂進幫助過張遼威震逍遙津,但是張遼指揮不了他們倆。

    張郃的副將是高覽,三國演義一直把他百們寫在一塊,從官渡之戰開始一直到高覽死高覽都是張郃的副將。朱靈應該是于禁的副將,朱靈的軍隊後來歸於禁管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一位曾是徐晃副將的將軍投靠劉備後擊敗張郃,這就讓張郃很尷尬了。這個將軍就叫做王平,前期在魏國徐晃手下做副將。在漢水之戰中,徐晃和王平因為戰術原因起了矛盾,導致了最終戰敗。此時徐晃埋怨王平沒有及時救援,但是王平說如果救援丟的營寨會更多,徐晃一時怒起就要殺王平,王平心中氣不過,於是一把火燒了營寨,帶兵渡過漢水投靠劉備去了。

    劉備接受王平後,一度任命王平為牙門將,要知道原來王平在徐晃手下只是個代理副將,小小的校尉來了劉備這裡連升數級。王平也沒有讓劉備失望,諸葛亮進攻祁山之時,王平被諸葛亮安排駐守南圍,司馬懿大軍壓境,派張郃進攻王平,但是王平堅守不動,張郃沒有攻下。張郃的進攻力是眾所周知的,此時蜀漢除了魏延僅有王平能守住張郃的進攻。

  • 4 # 矇昧中的覺醒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人才數不勝數,東漢末年,三國割據;蜀國有五虎上將南征北戰,吳國有十二虎臣割據一方,魏國則有五子良將統帥三軍。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凡大將外出作戰,統帥三軍皆有副將,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曾經擔任過五子良將副將之職的武將!

    五子良將

    當時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這五個人斷後。

    據陳壽《三國志》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1.張遼(169-222年)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人,首次登場是在丁原洛陽戰董卓時,後來丁原死後投靠董卓,呂布。在下邳之戰後,呂布滅亡,歸順曹操。在魏國戰功無數,合肥之戰,八百步卒衝擊孫權十萬大軍,差點俘虜孫權,“威震逍遙津”,被封為前將軍,公元222年去世,諡號“剛侯”。

    2.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人。首次登場是在鮑信麾下,後來歸順曹操,帶兵作戰不徇私情、賞罰分明、堅毅莊重,被稱讚有古時名將之風,官至左將軍。

    襄樊之戰時,同龐德抵擋關羽,後被關羽水淹七軍,擊敗後被俘投降,吳國進攻荊州,被吳國俘虜,遣其回國,歸國後被曹丕作畫《關羽水淹七軍圖》羞辱,畫上關羽意氣風發,龐德寧死不屈,于禁跪地求饒,于禁回家後羞憤抑鬱而死,諡號“厲侯”。

    3.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最開始跟隨韓馥,不得重用,後來袁紹計奪冀州,張郃歸順袁紹,被稱作“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戰袁紹慘敗。後張郃歸降曹操,張郃帶兵以巧變聞名,一直被蜀國君臣所忌憚,曾經以一己之力阻擋住諸葛亮的北伐,官至徵西車騎將軍。後來蜀國再次北伐時,張郃被諸葛亮設計於木門道慘死,諡號“壯侯”。

    4.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華人。曹操刺董失敗,陳留募兵時,樂進投靠曹操,自此跟隨曹操南征北伐,戰功無數,武力高強,膽氣過人,經常被任命為前鋒大將。和張遼鎮守合肥時,孫吳進攻,死扛不退,硬是頂住了一國之力,史稱“合肥之戰”。後官至右將軍,218年去世,諡號“威侯”。

    5.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人。首次登場是在楊奉麾下對抗白波賊,後來跟著劉協來到許昌投靠了曹操,參加過漢中之戰、襄樊之戰,武力高強,同關羽對戰百十回合不落下風,徐晃行軍作戰,軍制嚴明,被曹操稱讚有大漢太尉周亞夫之風。227年,在任上逝世,諡號“壯侯”。

    副將高覽,高覽同張郃在袁紹麾下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但是兩人出戰公孫瓚時,高覽是張郃副將,歸屬於張郃,後來官渡之戰和張郃一起歸降曹操。張國良的《評話三國志》中把高覽武力認為同張飛相似。李典、張遼,合肥之戰是李典,張遼,樂進七千兵力守合肥,當時張遼樂進官職相差不大,但是古代守城一般副將出戰,主將坐鎮大營,所以李典張遼在這時應該是樂進的副將。朱靈,潼關之戰時,朱靈當時跟隨徐晃,是徐晃的副將或者部下,潼關之戰結束後,朱靈和夏侯淵一起攻打隃糜、汧氐,後來朱靈兵權被奪,調到于禁麾下,為于禁副將。

    陳壽:“靈後遂為好將,名亞晃等。”

    4.史渙,眭固之亂時。與曹仁,徐晃斬殺其於射犬、,官渡之戰時跟隨徐晃劫殺韓猛護送的糧車。後轉拜做中領軍,掌管禁軍。

    結語

    三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的盛世,中國歷史上人才倍出的時代就三個:春秋戰國、三國、抗日戰爭

  • 5 # 華尼臣

    曹魏五子良將是因為陳壽寫《三國志·魏書卷》的時候,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五個人的傳記合在一起,並且評價說當時的良將,以這五個人最出色。曹操常常讓這幾個人擔任先鋒等重要角色。

    五子良將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軍。肯定有副將。但人們向來只記得第一的名字。第二很少人知道。因此。副將們都默默無名。

    《水滸傳》裡有五虎八驃將,打仗的時候經常配備副將。應該是為了對比,才有了這個問題。

  • 6 # 真正鱷魚不哭

    副將肯定是有的,但沒聽說有很固定的搭檔。

    除了張遼樂進李典,這三位在淮南合作了十年,任務完成得不錯,“孫十萬”的“赫赫威名”就是被他們毆打出來的。不過三人關係不好,估計曹操也有讓他互相牽制的因素。

    相比起來張遼肯定最強,李典樂進差不多

  • 7 # 劉坤忠120

    曹操稱王時,在216年李典去世後,封戰功卓著的于禁、張遼、張郃、樂進、徐晃為五子良將。五子良將在三國時期屬一流武將,各有所長,有勇有謀。曹操把軍隊分為七軍,五子各領一軍,相當於衛戍司令,各將配有副將,相當於助手和副司令,協助各將治軍領兵作戰。歷史上對五子良將的副將記載較少,應該是二流武將,頗有謀略的將領擔任。只有徐晃戰樊城時帶有副將徐商、呂建,其它不見記載,但各戰役不斷更換,或有戰死的,或有呼叫的。。。做為大將,已功成名就,平常是安排副將管理軍隊,自己喝喝茶,戰時若對方不是名將,由副將上陣對敵,自已只是掠掠陣。于禁是五子之首,跟隨曹操三十餘年,大多是治軍做後勤供給工作,關羽圍攻樊城甚急,曹操差於禁率七軍解圍,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被擒請降,晚節不保。。。張遼自下邳歸曹,經官渡之戰,北擊烏桓,斬冒頓,平遼東,為曹操建功無數。在合肥之戰中與李典、樂進以七千守軍,大破孫權十萬人馬,在逍遙津之役中,一戰成名。後在與東吳決戰中被是將徐盛射傷不治而亡。。。張郃原為袁紹上將,在官渡之戰中與高覽一同降曹,得到曹操重用。機智圓滑,非常惜命,能戰就戰,不能戰就逃,而且活得久,是曹魏三朝大將。。。樂進早期就跟隨曹操,武藝高強,文武兼備,能獨擋一方,也是五子最先亡故的一人。。。徐晃自護獻帝東歸後投靠曹操,是曹魏的急先鋒,作戰勇敢,治軍嚴明,曹操贊有周亞夫之風。徐晃不循私情,對曹操忠心耿耿。後在征討孟達時中箭而亡。五子良將,各有短長,戰績輝煌,一代名將。

  • 8 # 隨便162729066

    都比五虎上將的副將強百倍,五虎上將的副將都是一階莽夫,只會自己舞刀動槍拼殺。不會派兵佈陣。運籌帷幄,指揮軍馬作戰。

  • 9 # 小龍女5505

    曹操麾下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他們都有副將且武力值也都是一流水平,謀略中等。他們的副將分別是高覽、朱靈、史渙、徐商、呂建。

  • 10 # 百丈之溪
    張遼

    李典曾是張遼副將:逍遙津之戰中雖然張遼和樂進誰是主將至今仍有爭議,不過在張遼率八百勇士突襲孫權中軍大營之時,李典也在其中,此時的李典地位不如張遼,應該屬於張遼的副將。

    樂進

    樂進是衝鋒陷陣的猛將,不好確定他的副將是誰。

    于禁

    于禁前期副將是誰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219年襄樊之戰中他的副將是龐德,此戰關羽水淹七軍活捉了于禁和龐德,結果主將於禁投降,副將龐德寧死不降被殺,曹操為此還感嘆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張郃

    張郃在袁紹麾下還沒有投降曹操之前,他的副將應該是高覽,投降曹操後張郃長期在西線和蜀漢作戰,是夏侯淵的副將,夏侯淵被殺後他被郭淮等人推舉為臨時主帥,從張郃和郭淮長期在西線作戰來看,郭淮可以算是張郃的副將。

    徐晃

    史渙可以算是徐晃副將,官渡之戰時曹操派徐晃和史渙攻打韓猛,在故市截燒了韓猛輜重,此時徐晃已經是裨將軍了,地位在史渙之上,自然徐晃是主將,史渙是副將。

    五子良將這些副將中,名氣最大的是郭淮和李典,有點可惜的是李典,他有可能是在和張遼突襲孫權大營時身負重傷後不治而亡,死的時候年僅36歲,要不然的話或許就是六子良將了。

  • 1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喜讀三國的朋友都發現一個規律:蜀漢出猛將,比如除了關張趙馬黃這“五虎上將”之外,還有李嚴、魏延、關平等擅長在兩軍陣前廝殺的猛將;而東吳出帥才,比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大都督”,個個都善於領兵,運籌帷幄,但他們上陣單挑能力都比較弱。

    而在曹魏陣營中,比較出智勇雙全的將才,除了曹仁、夏侯淵這些本家兄弟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子良將”了: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郃這五位。

    對於“五子良將”的武力值和治軍水平,大家基本上都清楚:張遼多智,“威震逍遙津”;樂進勇悍,“每陣先登”;于禁端嚴,“在亂能整”;張郃“識變數,善處營陣”;徐晃善治軍,“有周亞夫之風”。

    臨陣而戰,非一人之力。做為智勇雙全的“五子良將”,他們也缺少不了副將的參贊輔助,那麼,他們都曾經有過哪些副將,武藝和謀略如何呢?咱們分別道來:

    一、于禁的副將:臧霸、龐德

    在《三國志》中,于禁曾經與臧霸一同領軍攻打過梅成,按當時的地位來講,于禁無疑是主將,臧霸副之。而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北征,攻取襄陽,兵圍樊城,于禁奉曹操之命率七軍去支援,以龐德為先鋒,也可以說是副將。

    臧霸以前在呂布麾下是“八健將”之一,他率領其中三人組成一軍,地位與張遼相平。濮陽之戰中,臧霸與曹將樂進陣前交鋒,“兩馬相交,雙槍齊舉。戰到三十餘合,勝負不分”,可見臧霸的武藝與樂進、淩統相當,屬於“弱一流”。若論智謀,應近於張遼,有統兵之才,但歸附曹營後,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

    龐德在西涼軍中就“素有勇名”,歸附到曹魏帳下後,在濡須口一戰中斬殺東吳將領陳武,南鄭之戰,力鬥曹軍四將車輪戰,全然不懼;陽平關“奮力殺退”魏延;樊城之戰中與關羽交手,“戰有百餘合,精神倍長”。論武藝,龐德與曹彰、徐晃相當,屬於“強一流”猛將。但龐德的智謀不算太優秀,腦袋瓜子不是很機靈。

    二、張遼的副將:張郃、牛蓋、樂進、李典

    在《三國志》中,記載有“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他曾經領導張郃和牛蓋去討伐過陳蘭。說明陳蘭和牛蓋是他的副將。在《三國演義》中,孫權率大軍攻打合淝,駐守合淝是張遼、李典、樂進,而兩軍陣前,張遼居中,“左有李典,右有樂進”,可見主將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副之。

    張郃的武藝大家都很熟悉,與張遼相當,屬於“中一流”;牛蓋這人不太清楚;樂進的武力值與淩統、臧霸相當,弱於張郃、張遼,屬於“弱一流”;李典在新野與趙雲有過交鋒,“十餘合”後,“料敵不過”,拔馬而逃,看這水平肯定低於樂進,屬於“強二流”

    若論智謀,張郃智勇雙全,有大將之才,是最強的;李典沉穩心細,輔助過曹仁、夏侯惇、張遼等,智謀深長;樂進久在軍中,也有獨立領兵的能力,再次之;牛蓋不清楚。

    三、徐晃的副將:史渙、朱靈、徐商、呂建、王平

    在官渡之戰時,徐晃的“部將”史煥多次隨之出戰,也算是他的副將吧。後來與袁尚的交鋒中,“不三合”,袁尚詐敗,史煥追擊,被袁尚施放冷箭,射中了左目落馬而死,武力值應屬“中二流”;在渭水征馬超時,朱靈曾隨徐晃渡過渭水去包抄馬超,立下戰功;關羽北征,徐晃率兵支援曹仁,徐商和呂建隨之為副將,徐商與關平交鋒,“只三合,商大敗而走”,呂建再出戰,“五六合亦敗走”,他們的武藝都屬於“二流弱”的水準;在漢中之戰中,王平充當過徐晃的副將,後來反叛了,王平曾與張郃交鋒“數十合”,後因氣力不繼而敗下陣來,王平的武藝相當了得,屬於“強二流”

    論智謀,王平精通地形,有將才;史煥截獲袁紹軍中細作,隨徐晃擊敗韓猛,有一定軍事才能;朱靈曾經被曹操派去監視劉備,但被劉備耍了,腦筋不太靈光;徐商、呂建只是被徐晃支配使用,沒有什麼謀略。

    四、張郃的副將:高覽、戴陵

    官渡大戰中,張郃和高覽曾經奉袁紹之命率軍攻打曹操的主寨,以當時的情形看,應該以張郃為主將,高覽副之。後來,司馬懿入寇西蜀,戴陵做過張郃的副將,一同去襲擊諸葛亮的祁山大營。高覽屬於“河北四庭柱”之一,能與許禇硬撼,屬於“中一流”的水準。戴陵的武藝較弱,祁山之戰被圍後無法脫身,被張郃救出,後來在八卦陣中被俘,“以墨塗面”,赤足而回,丟人現眼,頂多也就是個三流武將。

    論智謀,官渡兵敗,高覽當機立斷,殺死袁紹的使者,力勸張郃降曹,可謂明智;戴陵的腦筋不很夠用。

    五、樂進的副將:張遼、李典

    如果以《三國志》的記述,合肥之戰時,樂進軍銜是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而且曹操書信中要求讓樂進守城,而張遼和李典出城迎戰。若以此為標準的話,樂進才是主將,張遼、李典副之。那樂進的副將可厲害了:張遼武藝屬於“中一流”,智謀是曹軍諸將之首。李典武藝屬於“強二流”,智謀在曹軍中也是佼佼者。

    最後咱們按照武力值把“五子良將”的副將們排一下順序:龐德、張遼、高覽、張郃、臧霸、樂進、王平、李典、史煥、呂建、徐商、戴陵、牛蓋、朱靈

    再按照智謀排序:張遼、張郃、王平、李典、臧霸、樂進、高覽、龐德、史煥、呂建、徐商、戴陵、牛蓋、朱靈。

    (本文根據《三國演義》分析而來,與正史無關。)

  • 12 # 吟風社

    五子良將基本都有副將,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一下。

    張遼

    張遼的副將有張郃、牛蓋、武周

    建安十四年(209),嘯聚江淮的陳蘭、梅成等反叛,外聯東吳,曹操命于禁和臧霸等人一隊,分別討伐各居兩地的陳蘭和梅成,但因為于禁中了梅成的偽降之計,致使陳蘭和梅成完成匯合,此時韓當的援軍正在趕往陳蘭之處,且曹軍的糧食即將耗盡,討伐任務快要失敗。之後諸將各自分工,臧霸前去阻攔韓當,于禁負責運糧,而張遼率領張郃等將領強攻天柱山,將其一舉掃平。與之同時或者隨後,夏侯淵又率領諸將擊敗了雷緒,戰事宣告結束。而曹操在給諸將論功行賞時,認定張遼在天柱山之戰立的功勞最大,賞賜增邑和假節。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

    張郃都清楚,也是五良將之一,沒啥好介紹。牛蓋只有隨張遼平定陳蘭、梅成的記載。

    武週記載不多,曾為張遼之護軍,曹丕建立曹魏後,先後擔任御史、光祿大夫,封南昌侯。

    樂進

    樂進的傳記像個功勞簿,沒記載他有什麼副將,曾和于禁聯手在延津阻擊袁紹,和李典聯手擊敗管承,和文聘聯手在江夏襄陽南郡的交界地帶聯合擊破關羽,在合肥之戰中,樂進和張遼、李典屬於平級狀態,稱不上誰是誰的副將。

    于禁

    于禁副將有朱靈、東里袞

    朱靈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因常年惱恨朱靈,想要奪取他的兵權,於是便遣于禁引數十騎前往朱靈營讓讓朱靈交出了兵權。朱靈也成了于禁的部將。

    東里袞是南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隨於禁出戰關羽,戰敗後和于禁一起被俘並投降蜀漢,後荊州為東吳所襲,又跟于禁一起降吳,後孫權為了與魏國交好,於是便放了于禁、東里袞回魏國。

    至於演義裡作為于禁副將的龐德,在正史上其實直接受曹仁指揮。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張郃

    張郃在袁紹手下時,和高覽誰的官大,沒有記載也不好推測。到了曹操手下,副將郭淮、杜襲。

    夏侯淵在定軍山之戰中被殺後,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郭淮見狀,便說:“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忌憚他。現在形勢緊迫,只有張將軍才能安定軍心。”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

    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而在演義中作為張郃副將的戴陵,在正史中和張郃一起受司馬懿節度。

    徐晃

    徐晃的副將有徐商、呂建、殷署、朱蓋,這些將領都是在襄樊之戰中,因徐晃所帶都是新兵不足以解圍,曹操派給徐晃指揮的。最終,徐晃也不負曹操的期望,在沔水擊敗關羽,解了樊城之圍。

    徐商、呂建除了襄樊之戰沒有其它記載,殷署曾隨關中護軍趙儼在新平大敗羌人,在陳倉攻滅呂並,官至平難將軍。朱蓋記載雖少,但歷仕曹丕、曹叡兩朝,官至右將軍。

  • 13 # 豹眼看歷史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對於古代軍事制度並不瞭解。

    秦漢時期的軍事編制,根本就沒有副將一說。到了南宋時,武職才設定副將,明清時期成為定製。

    “五子良將”沒有副將,也就稱不上武力謀略值如何了。

    所謂秦漢時期的副將,就類似於小說、演義、評書中經常說的大將、猛將、戰將、上將、虎將一樣,僅是一個通俗的說法而已。沒有具體級別,跟愛將一樣,是一個敬稱罷了。

    如演義所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自請為先鋒,諸葛亮說“吾再派一員上將協助於你”。

    上將王平是臨時協助馬謖守街亭,但他根本就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馬謖副將。

    同樣的道理,經常協助“五子良將”作戰的將領,也不屬於他們的副將。

    秦漢時期的將軍

    東西漢時期,基本延續秦朝的軍事制度及官職稱謂。

    朝廷設定將軍一職,以從事征討。將軍按其職權、軍功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將軍之最稱大將軍,依次設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其地位及待遇相當於三公,級別很高;之下是前後左右四方將軍,位列九卿。

    所有這些將軍,一般平時都不設定,只有在戰時狀態才臨時任命。

    和平時期的軍事管理由三公之一的太尉負責,戰時大將軍高於太尉。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

    秦漢以丞相、太尉為最高行政、軍事長官,品秩併為一萬石,金印紫綬。

    太尉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統帥天下兵馬大權,歷朝為一品。

    但這僅僅是侷限在軍事管理上,並不是說太尉有直接的調兵權。

    一旦有戰事,包括外族入侵和內部平叛,朝廷臨時任命一位大將軍負責帶兵出戰。當然,以太尉身份出任大將軍,統兵出戰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同時,根據戰事需要,以戰略目的不同而設定一些特別的將軍稱號,如貳師將軍、匈河將軍等等。水軍有樓船將軍、戈船將軍等。

    此外,還有許多雜號將軍,如虎牙將軍、強弩將軍等。

    比將軍稍低一些的則稱為將或者別將,如左中郎將、統帥輜重部隊的稱重將,統帥築城工兵的稱城將,還有廄將、弩將等等。

    從一定意義而言,這些具體負責一面的將領,都是主帥的副將,但卻沒有副將這一稱謂。也就是說,沒有副將一職,沒有誰是誰固定的副將,起碼在南宋之前是這個情況。

    秦漢時期基本的軍事編制

    據《後漢書·百官》記載,“大將軍營五部”,部由校尉統領,“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

    這裡的大將軍並非專指最高級別的將軍,就是指將軍一職。

    一個將軍統率五部,每部下設二曲,每曲大約五百人。這樣算起來,一個將軍標配就是五千左右的兵力。

    這已經很厲害了,再多了皇帝實在也不放心啊。

    豹眼理解,史書及演義中,經常出現的率領本部人馬,指得就是這個情況。

    戰時狀態下,一個將軍直接獨自管轄的兵力。

    戰事結束,將軍必須把兵力交還給朝廷,交回兵權說得就是它。

    將軍管轄的五部,每部設校尉、司馬各一人,具體負責軍隊的日常管理。其職責就如今天部隊設定的司令部及政治部一樣,相互牽制,各負其責。

    校尉秩比二千石、司馬秩比一千石,這相當於郡守,待遇很高。

    每部又分為左右二曲,有時也有前、後曲,每曲設軍侯一人,秩比六百石,相當於縣令的待遇。

    校尉、司馬、軍侯,這都是常設的職位,畢竟和平時期也需要保留軍隊,也需要管理。但他們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只侷限在日常管理上。

    漢末三國時期的將軍

    漢末三國時期,戰事不斷,不僅所有將軍成為常設官職,而且地方行政長官,都兼任軍職。郡守一級,一般是中郎將,地位略低於將軍。

    但由於正號將軍崗位稀缺,一個蘿蔔一個坑,於是就有了許多雜號將軍,而且名堂特多。

    一般而言,就算是雜號將軍,其地位也在中郎將之上。

    如諸葛亮一出山,就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這是劉備專門為諸葛亮設定的,後來也給了龐統。聽起來很好聽,其實就是中級軍官而已。這時候的中郎將比起前期的中郎將已經差了不少,因為雜號將軍太多了。

    裨將軍、偏將軍、牙門將軍等是最低階的將軍,之上是蕩寇將軍、平虜將軍等,再上是像四鎮、四安、四徵、四撫等將軍,但他們都在前後左右四方將軍之下。

    曹魏時期,還搞出了像徵東大將軍、鎮東大將軍、車騎大將軍等名堂,實在是搞不懂究竟是個啥級別了。

    但不管是啥雜號將軍,其基本編制一般還是五部二曲。作戰就會有兵力損耗,就需要兵員補充。沒有基本固定的編制是不可能的。

    但這些將軍之間,沒有隸屬關係,直接對大老闆負責。

    就漢末三國時期而言,所有將軍只對一人負責,那就是魏蜀吳三大集團各自的大老闆曹操、孫權、劉備。

    只有假節鉞的將領才能節制其他將領,但這僅僅是管理權,不包括隸屬權。

    從這個意義上說,受節制的將領,並非是主將的副將。

    經常協助“五子良將”作戰的將軍們

    由於不是固定的配置,而是臨時搭配,這裡就不能一一細說了,僅僅說幾個戰例。

    《三國志·關羽傳》: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官渡之戰前期的白馬之戰,曹操親率輕騎出戰,以張遼、關羽為先鋒。

    同為先鋒,必定一主一副,張遼為主,關羽為副。在這裡,關羽就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張遼的副將。

    《資治通鑑》: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等追之。裨將軍鉅鹿李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聽,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裡,兵大敗。典往救之,備乃退。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遣劉備向北進攻葉縣。

    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前往抵擋。很明顯是以夏侯惇為主,于禁、李典為副。

    但這僅僅是戰事需要,臨時組成的作戰集團,于禁、李典都有自己統領的人馬,不屬於夏侯惇的副將,只是受夏侯惇節制而已。

    張遼傳:增邑,假節。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討孫權無功而返,僅留下張遼、樂進、李典等將七千人屯守合肥,而把大量的軍隊帶回欲作西征張魯。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認為合肥孤立無援,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

    此時,張遼已經假節,有權力節制其他將領。張遼、樂進、李典都為將軍,但曹操一共只留下七千人馬。

    這就說明,一個將軍並不是永遠標配五部二曲,統帶五千人馬。

    同時,曹操專門派遣護軍薛悌送來一封信,對於戰事做出具體的戰略安排。

    這也說明,即便是張遼假節獨鎮一方,也沒有主副將之分,樂進、李典並不是張遼的副將。

    就此看來,本質而言,“五子良將”並沒有固定的副將。

    如果勉強把關羽、于禁、樂進、李典看作是張遼、夏侯惇副將的話,其武力值、謀略,自然是槓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央行推行數字貨幣會不會對金融行業銀行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