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問青衫
-
2 # 血色衣冠
這個問題我敢肯定大部分都說不到點子上。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騎兵發展史的文章,對這個問題稍微點了一下。今天就借這個機會展開說一說
說北方遊牧民族,就不得不先說說騎兵
騎兵的發展1.最早的騎兵
根據史料記載及出土文物的推斷:騎兵在中國最早出現在商朝,最初的騎兵既沒有馬鞍,也沒有馬鐙,在馬背上鋪一張獸皮就可以騎乘了。但需要雙腿加緊馬腹,可能有的人還需要一隻手抓緊鬢毛。
騎過馬的人應該知道,騎馬需要身體隨著馬匹的奔跑上下有規律的起伏,這樣才會最舒服。那麼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雙腿夾著馬腹,你還能進行這個動作麼?
所以,這個時代騎馬是個體力活,同時你雙腿內側的面板還得夠紮實,不然長時間騎馬,你就得雙股潺潺了—流血。同時,你能在奔馬上坐穩就算不錯了,戰鬥普通人就別想了。這時的騎兵沒有大規模作戰的能力,可能只有極少數別“bug”級的人物,能在馬上操作一波。這時的騎兵也就能搞搞偵查,追擊(當然追上了下馬作戰),組織小規模的騎兵突襲。
如果想用弓箭,你必須得停下馬來射箭,想在奔馬上射箭?不說準頭,不掉下來就算你厲害了,所以還是回家洗洗睡吧!做夢估計可以。(當然“bug”也是會存在的)
2.馬鞍的出現
馬鞍的出現時間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是戰國後期出現的;也有人說是秦末漢初出現的。透過史書對西漢於匈奴的騎戰描寫,同時兵馬俑精細的騎兵裝備裡並沒有發下馬鞍。所以基本可以肯定,馬鞍在秦末漢初才出現。
馬鞍的出現,使得騎兵的戰鬥力得到提升。以前不敢想的“騎射”,有了馬鞍後,很多人都可以玩一玩了,當然這也是有一定危險的。所以先不管準不準,能射出去就算進步了。
3.馬鐙的發明
同馬鞍一樣,馬鐙的發明也是爭論不斷。最早出現的證據是出土西漢墓壁畫,裡面貴族踩鐙上馬遊獵,但是是單鐙,視乎也就是為了方便上馬。
雙邊馬鐙的出現應該推斷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東晉,因為從出土的西晉墓葬裡面發現,還是單邊馬鐙,但到了南北朝的慕容鮮卑—燕國的墓葬裡,出土了成熟的雙邊馬鐙。所以可以推斷:東晉時期已經出現雙邊馬鐙了。
雙邊馬鐙出現後,騎兵的戰鬥力完全釋放了出來,騎兵也開始變得多樣化,有輕騎,重騎和弓騎。騎兵也由此成為野戰中的絕對主力。
歷史對遊牧民族的記載翻開歷史,大家會發現,中國歷史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對北方遊牧民族記載,最詳細時間是戰國後期到秦漢。
秦漢之前,對他們的記載也有。但非常的粗糙,並不詳細。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
有限的幾次記載,除了犬戎攻破西周都城,在之後的記載就是中原諸侯國缺地了,就去北方跑馬圈地,遊牧民族也只能幹看著。大家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作為戰國七雄中的小受—燕國也能將東胡按在地上摩擦,拓地千里。
透過以上兩點,我們是不是發現了點什麼?
遊牧民族的興起和騎兵裝備的發展基本吻合,騎兵的裝備越來越健全,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也就越來越強。
1.秦漢之前,因為騎兵裝備缺失,騎兵並不能完全發揮其優勢,遊牧民族並不能大規模在馬上作戰,即使弱小如燕國,其生產力,人口,及裝備等優勢,超出了遊牧民族太多,所以在對陣遊牧民族時,完全就是碾壓。
2.當騎兵裝備發展成型以後,雖然農耕民族訓練騎兵方便了,但遊牧民族卻變的更加強大了,加上其生活環境,以及馬匹的優勢,所以經常是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3.當然也與匈奴統一草原後,草原上也逐步變得分久必合,經常出現統一的遊牧政權有關。
從西漢到明朝,強大的中原王朝,為了獲得更加優秀的騎兵兵源,都會大量的從歸附的牧民中招募騎士甚至將領。如西漢的烏桓騎兵,唐朝的契丹人党項騎兵,明朝的蒙古騎兵及將領金忠,滿桂等等。
-
3 # 㭍㭍㭍月
漢以後並不弱。晉因為八王內亂,世家爭權國力耗的太厲害,但亦有謝安淝水八萬破70萬,這說明當時並不弱,後面北北韓卑漢化之後的隋唐就不用說了吧,到了五代十國李存勖也能打的契丹抱頭鼠竄,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後周天下,害怕武將擁兵自重,便開始了重文輕武。趙匡胤時期還好點,到了後面更是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這樣又如何能有戰鬥力呢
回覆列表
首先,我認為兩者的差別最主要的是面臨的環境不同,就比如說生於戰火時代和生於和平安時代的人肯定不一樣。生於戰火的有危機意識、崇尚武力,而生於和平的則比較安逸,崇尚享樂。1.先說說夏商西周時期。
(1)這三個時期是奴隸制時代向封建制過度的時代。夏商王朝類似於部落聯盟,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下,王朝統治者是“天下共主”,這三個朝代統治者都只是名義上天下的領袖。王朝自身自然實力最強,但是其他的諸侯國各自為政,實力同樣強大。而很多諸侯國地處邊境,與遊牧少數民族衝突和糾紛也比較多,那時候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即王朝統治者也不可能顧得過來這麼多諸侯國,所以很多時候,統治者並不管諸侯與周朝遊牧少數民族的爭端,反而樂於見到諸侯國與其它少數民族衝突。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名義上王朝統治者是天下共主,但其與諸侯國之間同樣存在競爭關係,形象點來說,實際上王朝統治者只是所有諸侯國的老大,注意只是老大,而不是主人。所以諸侯國實力的削弱,對它而言是有好處的。而身處在經常性的戰爭與衝突之間,那些諸侯國自然是兵強馬壯、實力強大,自然不將那些遊牧民族放在眼裡。
(2)除此之外,當時的諸侯國由於接受較早的教育和先進的生產方式,而遊牧民族也就差不多是“野人”,雙方本就實力懸殊。那些遊牧民族的“雜牌軍”自然不可能諸侯國“正規軍”的對手。在諸侯國眼中,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的遊牧民族不過是“野人蠻夷”,所以隨便抓來祭祀殉葬。
至於說秦漢時期,可以四處出擊。一方面雖然是說秦漢的強大,但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少數民族變強了,不再是隨便“抓來殉葬”的了。
秦漢的強大自不用多說,秦皇漢武在位期間,都大有作為,乃千古一帝。那便說說為什麼遊牧民族變強了?
東周末年,周天子式微,群雄割據、諸侯爭霸,出現了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代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紛爭不斷,給了邊境上的遊牧民族以可乘之機。甚至有的時候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聯合那些遊牧民族來攻打其他諸侯國。少數民族和遊牧民族政權得以學習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軍事謀略、文化思想等等,並且這時候諸侯國的主要矛盾在中原地區,也就是在“窩裡鬥”,沒時間也沒精力去攻打遊牧民族,(雖然各諸侯國也偶爾攻打遊牧民族,但是這並不是他們主要的目的)。所以,在春秋戰國這種中原大亂的幾百年間,處於弱勢的遊牧民族也就是少數民族強大了起來。所以當時的秦漢雖然強大,但也並不可能打敗所有的遊牧少數民族。
至於說秦漢之後中原政權為什麼弱也是同理。漢朝末期也就是東漢末年,同樣是漢朝式微,群雄割據,爭霸天下。這幾百年間,中原各勢力內鬥不休,實力不斷被消耗,當然在當時東漢末年時期,很多中原豪強都可以吊打那些遊牧民族。但之後三國結束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情況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偷偷發展無數年的少數民族崛起了,之後的“五胡亂華”,少數民族、遊牧名族政權大肆入侵中原,這個時候“胡強漢弱”,北方地區人民甚至差點被入侵的遊牧民族殺光。所以那時候的漢族政權不是遊牧民族政權的對手。
直到隋唐時期,漢人政權再度強盛,而唐末歷史再次重演,少數民族強大而漢族政權弱,所以誕生了被少數民族欺凌的宋朝。宋朝之後的明朝,漢族政權強於少數民族政權,而明朝末年,滿族入關,開始清朝的統治。這說明了什麼?落後就要捱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遠不能驕傲自滿,否則便會被對手反超,受人欺凌。我們中華民族必然牢記歷史教訓、團結一心,共同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宣告:本人只是就事論事,並沒有歧視或者針對少數民族的看法。因為經過幾千年的融合,我們56個民族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