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清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制度,規定製錢一千文準銀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
清朝的銀兩多以馬蹄形的元寶出現,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通稱銀塊或銀錠此外還有碎銀。由於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然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並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兌換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近兩年明清銀錠價格的火速上浮,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和收藏者,也造成了銀錠價格的極速飛漲。拍賣市場上一鳴驚人的清代“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五十兩銀錠以30.6萬成交,再次肯定了銀錠“不差錢”的潛在價值。2007秋季“古錢金銀錠”專場拍賣上,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五十兩銀錠以156.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創下了銀錠拍賣的最高紀錄。
銀錠作為上繳清政府國庫的官銀,一般都由官辦廠鑄造,但也有一些是由民間作坊鑄造的。為了防止成色不足,凡屬由民間作坊鑄造的銀錠都必須打上商號和工匠的姓名。從銘文內容看,“五月”、“公濟道”是鑄造銀錠的作坊字號或工匠姓名,“光緒五年”是鑄造銀錠的時間。
關於 “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
古裝劇中大爺們手中的銀子賣相幾乎都光滑閃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銀子其實並不是這樣。作為貨幣,白銀其實很實在,都是隻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觀的,也許只有官家的紋銀才會比較注重“賣相”。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錠銀子,多是銅元、銅板交易,但銀子仍是歷朝歷代流通量頗廣的貨幣之一。只是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為衡量單位,嘗試推算過銀子的價值,雖然換算數字不一定準確,換算方法卻值得參考。
比如: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如果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 660.8元;
又如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 (又稱一貫),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等於2065元人民幣;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宋代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清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制度,規定製錢一千文準銀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
清朝的銀兩多以馬蹄形的元寶出現,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通稱銀塊或銀錠此外還有碎銀。由於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然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並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兌換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近兩年明清銀錠價格的火速上浮,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和收藏者,也造成了銀錠價格的極速飛漲。拍賣市場上一鳴驚人的清代“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五十兩銀錠以30.6萬成交,再次肯定了銀錠“不差錢”的潛在價值。2007秋季“古錢金銀錠”專場拍賣上,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五十兩銀錠以156.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創下了銀錠拍賣的最高紀錄。
銀錠作為上繳清政府國庫的官銀,一般都由官辦廠鑄造,但也有一些是由民間作坊鑄造的。為了防止成色不足,凡屬由民間作坊鑄造的銀錠都必須打上商號和工匠的姓名。從銘文內容看,“五月”、“公濟道”是鑄造銀錠的作坊字號或工匠姓名,“光緒五年”是鑄造銀錠的時間。
關於 “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
古裝劇中大爺們手中的銀子賣相幾乎都光滑閃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銀子其實並不是這樣。作為貨幣,白銀其實很實在,都是隻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觀的,也許只有官家的紋銀才會比較注重“賣相”。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錠銀子,多是銅元、銅板交易,但銀子仍是歷朝歷代流通量頗廣的貨幣之一。只是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為衡量單位,嘗試推算過銀子的價值,雖然換算數字不一定準確,換算方法卻值得參考。
比如: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如果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 660.8元;
又如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 (又稱一貫),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等於2065元人民幣;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宋代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