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來鑑寶

    乳突是旋削的時候行成的,一般時候元代的瓷器底足多有乳突,但是如果旋削的精細的話,元代的也不一定有乳突!清代時候得窯口非常多,隨著工具機具旋法的改進已經很少見乳突了。

    這個乳突不是絕對的。

    下圖這個帶乳突的,就是個造假的,不倫不類。

  • 2 # 野鶴老人

    “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圓點隆起,這一特徵獨具一格。元瓷重量大、器型大,這使得足底上釉極為不便,稍不留神就會損壞整體。窯工們在這種情況下,直接一刀削。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的痕跡就是在工匠修胎底時留下的。

    看下圖,削底手法是從外向底心推進的,一氣呵成,止於底心。但是由於力度收到轉速的影響,持刀不夠平穩,這才有了螺旋狀切削痕跡和深淺不一的切痕軌道。元瓷足底一般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底足通常為裸態。

    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漸變小,永樂宣德時期有細小“乳突”。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時,“乳突”較少見了,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隨後一直到崇禎才消失。

    清道光時期獨有的“敲底”也是一個奇葩。清代制瓷向來釉質肥厚,入窯後瓷釉流到底足處與所墊物燒粘連在一起,為了分開只能手動敲斷,這就造成底足如狗啃咬一般。

    以上的胎底特徵並不能讓我們一眼斷真偽,但只有抓住這些特徵,經過綜合分析下得出結論,才不失為鑑定瓷器、認識瓷器另一種更好的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13億人拉進一個群,你會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