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聶文濤中醫技術推廣

    古代中醫書籍,大都是民間中醫書籍。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名醫別錄》、《千金要方》、《本草綱目》等,都是民間中醫書籍。

  • 2 # 小馬哥2020

    幾千年來,有多少中醫名家以自己的無私奉獻宣揚著中醫,傳承者中醫,他們著書立說,把自己的從醫心得,把自己的學醫感悟,把自己歷盡艱苦積累下來的醫學經驗,用心寫了下來,流傳後世,才有了中醫的長足發展。

    比如張仲景、金元四大家、孫思邈、張景嶽、李時珍以及近代張錫純、嶽美中、蒲輔周等等中醫大家為弘揚中醫,不遺餘力,奉獻了畢生的精力,才撐起了中醫的一片天,才成就了中醫的輝煌,這些醫學前輩才是中醫界的中流砥柱!

    反觀時下,有些別有用心之徒,卻把一些招搖撞騙的的江湖騙子,打扮成所謂的“民間高手”,以所謂“高手在民間”為由,抹殺中醫藥大學在中醫傳承上的作用,肆意抹黑中醫學院的教育,公然叫囂,中醫學院培養出來的都是“廢物”。果真是這樣嗎?我的回答是:如果靠那些拿著一兩個所謂秘方,四處招搖撞騙的江湖騙子,中醫早就消亡了,中醫早就不存在了!

    有誰見過,打著中醫旗號的江湖騙子會真心去發展中醫?又有誰能舉出,在中醫歷史中,有哪一個民間江湖醫生起到過推動中醫發展的作用?

  • 3 # 61046490447

    中醫是給人看病的,也是一種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可看陰陽學說讓你認識世界,五行學說了解自已閣臟腑,也可看中醫養生方面的知識。

  • 4 # 故事客棧01

    一、《醫學三字經》

      這是過去絕大多數中醫教徒弟推薦的入門書。醫學入門的《醫學三字經》,就相當於幼童啟蒙讀的《三字經》,它勾勒了中醫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輪廓,而且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為清朝醫家陳修園著,並附有他自己的註解,閱讀時候宜先把歌訣讀熟,再結合陳修園自己的註解去理解。

      二、《瀕湖脈學》

      明朝醫家李時珍著。是關於脈學的口訣,對脈象的描述生動、形象、準確,易於理解背誦。是脈學入門之書,學習把脈的必讀之書。宜先熟讀,並儘量在實踐中去體會。若無人實踐,可以先從摸自己的脈開始:細心體會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晝夜早晚、喜怒哀樂之時脈象的異同。

      三、《藥性賦》

      為中藥啟蒙書。將248種常用中藥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用賦的形式,生動優美地呈現出來,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對藥性的概括,準確而實用。宜熟讀。

      四、《醫方集解》

      清朝新安醫家汪昂著。收錄方劑 800餘首,列為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切於實用,故流傳甚廣,為學習中醫方劑的中藥書籍。

      上四種,是中醫的“入門經典”,特點是通俗易懂,切於實用。能夠讓你迅速走進中醫,熟悉常規臨床,培養起中醫的思維。

      五、《素問》

      為《黃帝內經》的上半部,全面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其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人事、節氣、養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堪稱中醫最根本的經典。值得一生反覆研讀,結合臨床反覆琢磨,悟其精義。

      六、《靈樞》

      為《黃帝內經》的下半部,闡釋中醫的基本理論,尤其偏重於經絡方面的理論和應用。《靈樞》與《素問》具有同等價值和意義,尤其是有志於在針灸方面有所建樹的醫者,更應該在此書上多下功夫, 細讀深思。

      七、《難經》

      用問答的形式寫成,列八十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是對《黃帝內經》所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的解釋和補充。內容涉及脈學、經絡、臟腑、腧穴、針法等。宜反覆研讀。

      八、《神農本草經》

      這是學習中藥的根本經典,全書列中藥三百六十種,以應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簡意賅,值得反覆品味。

      九、《傷寒論》

      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傷寒論》從外感病出發,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其中的113個基本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為運用。宜先熟讀原文,再結合諸家註解學習。

      十、《金匱要略》

      為《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重點論述常見內科病症的起因、變化、辨證、方藥,奠定了中醫臟腑辨證的基礎,與《傷寒論》一脈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種,是中醫的“根本經典”。須反覆讀,熟讀精思。醫學水平的提高,一靠臨床實踐,二靠體悟經典。體悟經典,醫學思想才能不斷提升境界。讀經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萬不能將其作為攻擊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資本。否則,便墮魔道!

      十一、《溫熱論》

      清朝大醫葉天士於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為溫病學奠基之作,創立了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篇幅不長,見解大異於前人,開創了中醫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溫病條辨》

      清朝醫家吳鞠通著。系統地構架了了溫病的基本體系。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分條論述風溫、溫毒、暑溫、溼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與葉天士的學問一脈相承。

      上二種,是溫病經典著作。溫病學是以仲景《傷寒論》為基礎,結合時代及人的變遷,提出的創見,是清朝中醫集前朝醫學大成的結果。當今學醫者,尤其不能忽略。

      十三、《周易本義》

      《周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根本經典。《周易本義》是宋朝大儒朱熹對《周易》所做的註解。此書放在《國醫十三經》最後讀,是為了讓醫學再提升一個境界。

      在讀“入門經典”的時候,我們就會接觸一些簡單的易理比如陰陽、水火等,還會了解一些基本的卦象,如:乾、坤、坎、離、既濟、未濟、否、泰、剝、復、蠱等,以及它們與臨床的聯絡,但此時不要急於去看《周易》。孔子五十而學易,提示我們學易不宜過早,須有豐富的學識和閱歷作為基礎;學醫亦然,若無純熟貫通的醫理、豐富的臨床經驗,就急於學周易,則容易流於一知半解的狂妄和空談。

      這十三本書,都是要精讀的,一定要按以上順序,一本一本往下精讀。閱讀過程中,可以往回翻,以溫故知新;但不可急於往後翻,以防打亂學習次第。

  • 5 # 粵發不明

    在我們民間的中醫有很多的大家,相信是華人都會聽說過“華佗再生都難救了”這句話,從此看出華佗的醫術在民間何等高超。在早些年的教科書裡的《李時珍》也是人們心目中的大醫神,他遍訪民間蒐集方、藥,親品草藥,走遍山川河溪,不畏艱難險阻留世《本草綱目》,為中國醫學奠定了非常豐富的基礎,在學習中醫中這本《本草綱目》要首選不可少的。我第一本接觸的是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由張問渠和陳志江編譯的日本漢方藥的研究文獻《抗衰老妙方》,這本書所敘述了世界眾多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引人注目,可說比我以後買的醫書中好很多;第三一些古醫典也應該去搜集,可以用作借鑑性學習,其實我們藥店平時賣的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和壯腰健腎丸等等都是中醫老一代人的結晶;現在書店的藥書有很多,你要蒐集儘可到書店去淘,隨心所欲。

    說實在的,現在的中藥市場的中藥材,很多都不是野生的,人工栽培的多,客觀上影響了方藥的效力。

  • 6 # 蘇晨晨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匣要略》

    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

    《成方切用》

    《黃帝內經》

    《脈經》

    我個人認為這些書籍值得看,因為這些書籍包括:疾病問答、疾病症狀解答、藥材與藥性的原理、治癒案例舉症、藥材煎熬方法、不同病因藥量的加減、藥材對疾病的影響、等等,可為是對疾病的包括廣泛之全面、分析之透徹、病因查詢之準確、特別是《黃帝內經》對疾病的知識問答更是讓讀者眼目一新。

  • 7 # 半島快訊

    有些不懂中醫不瞭解中醫的人認為中醫是迷信,是偽科學;絕大部分學中醫的人面對中醫學派爭鳴、中醫名家相互批駁指責的論述(如河間認為“六氣皆從火化”應多用生石膏、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祝味菊強調要首重陽氣,認為“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應多用附子、肉桂、乾薑等熱藥助陽;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主張多用滋陰藥填補陰分之不足——滋陰藥有防礙脾之健運,不利於消化吸收的副作用;黃元御認為要多用熱燥藥、溫燥藥去燥溼健脾來助長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聽誰的才好。有不少的人看中醫回來,也常大發感慨:“我這個病,這位醫師這樣說,那位醫師又那樣說,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 筆者生於中醫世家,親眼看到過,親身體驗過中醫的正確性、科學性、神奇性。也在剛開始學中醫的那幾年,對“中醫名家們各說各有理,並相互批駁指責,闡述的觀點勢如冰炭,針鋒相對”的現象產生過困惑。很想窮其究竟,期盼讀盡天下醫書,將歷代醫家心法去粗存精,並統一起來。今天,我自認為:已向著當年的這個願望邁出了一二步,欣喜之中,忍不住早日將之公諸於眾,並大膽地預測:醫學院裡得此,可讓中醫學子早日成才;醫師得此,可匡正用藥思路大方向;患者得此,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情況;健康者得此,更利於養生延年。——引言《黃帝內經》與《傷寒論》我家世代行醫,父親的藥櫃上書有“道法靈素,理合君臣”的字樣。這個“靈”、“素”就是指《靈樞》、《素問》,也就是《黃帝內經》。我們所見到的《內經》是唐代醫學家王冰王太僕編訂的。唐代出了個大醫家孫思邈孫真人,孫真人以141歲(一說是102歲)的高壽名垂後世,以《千金方》等著作享譽中外,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編輯整理註釋《內經》的王冰的光輝成就。可以這樣將王太僕和孫真人做一下分別:孫真人偏向於走平民化的路線,講醫藥方法較多;王太僕走的是學術理論路線,整理醫術理論,探求醫理根源較多。人民大眾崇敬孫思邈孫真人,真正的中醫研究者很感謝王冰王太僕。這是因為:《內經》是中醫學最寶貴的著作,也是中醫史上最古老的寶典,裡面彙集了春秋戰國時期及其以前的主要中醫理論。書成之後,歷經各朝變遷,到唐代時,散失不全幾不成書了,王太僕動用國家機器又遇明師,終將《內經》整理成篇加以註釋。《內經》的醫學成就太令人驚奇了,於是有人認為這是神聖的作品,或是上一代文明留下來的醫學成就,也有的人認為是當時的賢達透過“內修、內視、修心、悟道”得到的醫學真諦。這些想法與推測似是有違我們常人的理解,但絲毫也無損於《內經》的神奇與偉大,而是更能反襯出《內經》的神聖寶貴。《內經》一語,往往蘊意無窮,《內經》所講的經絡,所講的五運六氣似是超越了當代科學文明。概括地說,《內經》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工具(這是不瞭解《內經》,不瞭解中醫的人認為中醫不科學、不可信的原因之一),闡述了人體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症候、診法、治療原則、針灸、五運六氣(實是講時空作用於人)等內容。“五行學說”和“五運六氣理論”,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古人認識世界,把宇內萬事萬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別(稱為“五行”),五大類物質的運動變化形成了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這個“五運”可視作古聖在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地球內部運動規律,“六氣”可視作古聖解釋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與太陽等天體的相對位置,角度,光譜照射等)。“五運六氣”就是古人講的天體運動,講的是時間和空間,講時空對人對萬物的影響。因為這個空間位置存在時間上的週期性規律(即“天體執行週期性規律”),所以“五運六氣理論”能對很多自然現象進行預測,也就不那麼令人覺得神秘而奇怪了。《內經》之後,有扁鵲著的《難經》。人們贊某醫師醫術,常常用“華佗再世,扁鵲重生”這句話。這裡說的扁鵲,就是《難經》的作者(扁鵲是一個醫師的名字,又是神醫的代號)。《扁鵲見蔡桓公》是中學文言文中的名篇,望病人一會兒,就知道了病人的病情及其後期的發展,足見其醫術之神。清代醫家黃元御引述“扁鵲飲上池之水”,有透視之異能。一望便知病情及其預後,恰好說明了中醫“望聞問切”理法的精妙,證實了中醫的“由表及裡、臟腑對應五官、五色對應五臟、陰陽五行”等理論的正確。扁鵲見蔡桓公的史實,被現在的人們當作神話傳說看待。實際上,也不是很難達到那種境界。我說一個事實:我祖父攻的是中醫外科,和他同時代的有位“松林先生”,是主攻中醫內科的。松林先生是我父親的老師,這位老先生有個鄰居。一天,這鄰居的一位親戚來做客,一到這鄰居的家裡便臥到床上,鄰居問他親戚,是不是生病了,若是生病了,隔壁就有良醫。拽著親戚來到松林先生面前,松林先生頭也不抬,就說:“你這病是嚇出來的,把心結散開就沒事了,不用吃藥的。”原來這位親戚走私鴉片,被國軍通緝。他來投奔老先生的鄰居,路過先生的窗前,先生抬頭一望,就瞭解到了病情。從這個故事上,我們可以瞭解到中醫裡講的“一望便知”也不是很難做到,就這故事中的情況,很多有閱歷的人,都可以做得到。《內經》旨意精微博大,學醫之人每每望洋興嘆,扁鵲著《難經》,取問難求解之意,助學者知其醫理之所以然,用心仁慈而美善。可惜的是,今人讀《難經》,仍每每興起茫茫然不辨方向之苦。(扁鵲擔心後人學《內經》時理解不到位而著《難經》,他哪裡會想到後來的學醫者,連《難經》也不易讀懂。)悲乎哉,醫道之難也。東漢末,醫聖張仲景出,醫聖與外科祖師華佗大致同時代,華佗因起死回生的外科醫術在民間影響最大,醫聖則以六經辨治,有法有方垂訓萬世。醫聖以天縱之才著《傷寒雜病論》,(書原名《卒病論》)原意為治外感諸病立法示範,至於內傷雜病的治法,則在醫聖的另一著作《金匱要略》中。仲聖著作,不借用《內經》一語,而水火相勝之義,陰陽進退之理,天地與人的諸多聯絡無不言及。且其旨意,無不與《內經》吻合。可以這樣說:《傷寒論》是《內經》在臨床治病上的最標準示範的總結。你若是個頂尖聰明的人,學了《內經》後,就懂得了中醫理法,學了《傷寒論》,就有了將中醫理法運用到病人身上去的的榜樣,若再學好藥物學《神農本草經》,你就可以仿照這個“榜樣”去辨治所有人的所有病。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麼高的悟性,不能真正做到提頭知尾,舉一反三。博大精深的中醫也不是這麼容易就學到手的。所以我們必需要下大力氣,用苦功夫,精求諸多名家大醫的著作,看看他們的理解,體味他們的言下之意。社會上有那麼多的人不認可中醫,是因為他們碰到了太多的三腳貓中醫,有的可能連三腳貓中醫都算不上,是騙子。是這樣一些人敗壞了中醫的名聲,讓“中醫是偽科學”的呼喊聲此起彼伏。中醫沒有學好,只知有一,不知有二,最容易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聖賢書中明明寫著如此如此,到你手來就是無效。加上中醫強調無形之氣化,陰陽五行學說又與玄學文化同根同宗,也難怪人家說是“偽科學”了。“五運六氣”與大司天週期性仲聖以後,註解《傷寒論》的醫學家近以千計,有影響的也有數百。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值得中醫研習者注意的也難以一一敘述。加上一些風格自成一家,與傷寒理法似相距較遠的救世大醫,可謂群星璀璨。而要縱論這些醫家的醫學心法,離不開六氣司天之大週期。但有人只要一見“運氣”、“五運六氣”這樣一些可做預測的學問,就視為迷信,歸為偽科學,將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丟棄了。(必須要承認:茫茫宇宙中,我們的現代文明現代科學還沒觸及的或者說還沒研究透徹的領域應是很多的。)《內經》言“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張子和(約1156~1228年),金元四大中醫名家之一。後人所稱“攻邪派”的創始人,是高度重視運氣學的,曾雲:“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盡方書何濟?”清代醫家雷豐,著有《時病論》,書中引用“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也”的《內經》明訓,並諄諄勸告“慎毋惑于飛疇運氣不足憑之說耳”。清末民初臨床大師張錫純在他晚年的一篇醫案中談體會時寫道:“愚未習醫時,見醫者治傷寒溫病,多有用承氣湯下之則愈,如此者約二十年,及愚習醫學時,其如此治法者恆多僨事。。。後至愚年過四旬,覺天地之氣化又變。。。”張錫純著《衷中參西錄》,書極平達中正不比別的醫書澀晦難懂,而書中驗案鑿鑿,往往一劑病起,甚則覆杯取效,說服力極大。實際上,張氏所悟“天地之氣化數十年一變”,原屬太正常不過的事情(只不過人的壽命有限,不能縱觀,不能跳出來看,假若某人活了幾百歲,他就能對這個大四季週期瞭然於胸)。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於見而理解,而對於幾十年一變的“大一點的四季輪迴”就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晨為春,日中如夏,暮秋夜冬,此一天中的“小四季”,地球上有我們平時說的春、夏、秋、冬四季,太陽系中有“中四季”,銀河系中自有其更大的“大四季”。週期性有大小,如此而已。儘管如此,且內經有明訓:“三十年七百二十氣(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為一小紀;一千四百四十氣為六十年,又是一週。擴而大之,以六十年為一大氣(時間單位變了,變大了),三百六十年為一大運。五運六氣迭乘運轉,滿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以五運言,六十年為一中運,三百年為一大運,圓滿十二運為一週,亦以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以五運六氣推衍,其數相同。”見之而理解深刻的醫家也不是很多。清代醫家葉霖是一個,他在評註《增補溫病條辨》中明確指出了這個至理。明代薛方山先生作《甲子會記》為後人開示明燈;清醫家陸九芝的外曾祖父王樸莊對此也有會悟於心,心法被陸九芝收入《世補齋醫書》。我常聽我院子裡的老一輩講,上世紀六十年代,冬多嚴寒,很多人家將屋裡的橫樑(土木結構的屋有橫樑,在房的中上部位)都當柴燒了,這也完全吻合大司天週期性的氣候變化。(1924~1984年,屬第七十八甲子,寒水溼土主事,寒水之氣主前三十年,溼土之氣主後三十年)。寒溼大四季裡的冬天,寒冷自然勝過一般的冬天。總之一句話,你不必懷疑“五運六氣”學說的正確性。你不學中醫,不相信這至理,也倒罷了。若學中醫而又不信運氣學,將是你最大的損失,是不可饒恕的錯誤。薛方山先生講:黃帝八年起為第一甲子,第一甲子前三十年厥陰風木主令,後三十年少陽相火主令;(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此時間段地球上“風火”之氣偏旺)第二甲子少陰君火主前三十年,陽明燥金主後三十年;(此時間段地球上“火燥”之氣當權)第三甲子太陰溼土主前三十年,太陽寒水主後三十年;(溼寒氣重)第四甲子少陽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陰風木主後三十年;(火風氣旺)第五甲子陽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陰君火主後三十年;(燥火氣旺)第六甲子太陽寒水主前三十年,太陰溼土主後三十年。(寒溼氣烈)一個週期盡了,再一個週期又開始迴圈:第七甲子,帝堯二十一年起,風火當權;第八甲子,帝堯八十一年起,火金當權;第九甲子,帝舜三十九年起,溼寒當權;由此類推,風木、相火、君火、燥金、溼土、寒水;相火、風木、燥金、君火、寒水、溼土,迭相推算。至宋高宗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起,為第六十五甲子,上元值燥金、君火用事。然後是:1204年至1264年為第六十六甲子,寒溼主令;1264年至1324年為第六十七甲子,風火主令。依次類推。甲子紀年,一個甲子60年,6個甲子共是360年,風火熱燥溼寒(火風燥熱寒溼)六氣如此迴圈(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180年六氣周流了一遍,算是一個週期,360年裡面有兩個週期)。到仲聖時,仲聖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溼土主氣之時,後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氣之時。據此以觀仲聖醫法,更易得其要領(實本文全文皆可作學中醫的提綱契領法)。到我們今天是第七十九甲子(1984~2044年)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令。意思就是說,我們當前處於太陽系內風火之氣相對旺盛的年代。名醫心法與大司天週期的關係張仲景生於東漢後期,而公元124年到184年為大司天的太陽寒水太陰溼土主事。仲聖感嘆“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稍後即是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事。故張錫純謂“仲聖《傷寒論》中小青龍無加生石膏法,而《金匱要略》中小青龍有加生石膏法。”《金匱要略》成書在《傷寒論》後,時移境遷,民病亦變,治法亦變。(二大醫學奇才,所見如此如此。每想及,靈魂深處為之一驚。)《劉涓子鬼遺方》一部中醫外科專著,雖專為癰疽瘡毒類外科病立法,實亦可見其醫旨之大概,書中多用三黃四物(黃柏,黃芩,大黃和當歸,白芍,幹生地,川芎)降火滋陰之旨不言而喻。劉涓子是軍醫,義熙六年(410年),劉涓子從宋武帝北征南燕慕容超,以藥治療受傷的軍士。而364年至424年為第五十二甲子,少陽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陰風木主後三十年;424年至484年為第五十三甲子,陽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陰君火主後三十年。此時段皆屬火燥主事,宇內(至少是太陽系內)皆是火燥二氣盛行,藥用滋陰降火,真可謂恰到好處。有言“劉涓子從宋武帝北征,將士中有受傷者,為他們塗藥,隨手痊癒。他用方治病,千無一失。”因劉軍醫治病仍是辨證思維,常用藥是三黃四物,乾薑附子人參也因人酌加,大方向既已正確,具體又有調劑,千無一失,應不是欺人之談。而清代大醫黃元御有傳奇人生,著《四聖心源》等影響後世,特別是對近幾年的網上各中醫論壇影響甚大,批丹溪、河間言辭極為激烈,若見劉氏此書,必也一併駁斥得稀爛。噫,抑或天妒英才,故意使這中醫真旨若隱若現。金元代以來,醫學學術出現門派現象,人們將之大致分為四大學派。各學派學說的主要論點勢若冰炭,互不相容,醫著中常出現互相攻擊的現象。實際上四個學派的學說正好如同四季用藥的特點,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應乎天時的產物。四大學派代表人物的醫學心法例析如下:劉河間(又名劉完素1110~1200年)。逝世前56年時間裡,屬於前面所說的大四季的燥金君火主令(相當於地球上的小四季夏秋之間)。他活動在這樣一個火多燥多的季節裡,遇上的病人常有火燥的身體素因,因此河間以火立論,治病常多用寒涼藥。張子和(又名張從正1151~1231年)。長於攻邪,尤其是“下”法。李東垣(又名李杲 1180~1251年)。東垣老人著書立言重在脾胃,尤其是脾陽,因其時為溼土當值(相當於梅雨季)。補中益氣湯(有醫學家評李氏“一生學問,盡在此方中”),健脾胃行溼氣,確實收到卓爾不群的功效。朱丹溪(又名朱震亨 1281~1358年)。又晚數十年,主要行道於第六十八甲子,君火燥金主令。“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這一順乎天時的見解,後世之人每每不理解,多有非議,令人嘆息(火燥的季節,人體陰液<水分類>容易不足)。與河間所處大環境類似,但立足點不同:一個以寒涼降火熱,一個以水敵火配火。以上醫學家的主要學說與天時相應,若仍感不足以讓人確信,還可以再例舉多位來證明。錢仲陽生於北宋末年,行道於第六十五甲子,正值大司天的燥金君火主令(夏秋之間),故治痘多用寒涼(錢氏的名方“六味地黃丸”,實是由仲聖的八味地黃丸刪減二味溫熱藥而成,順應大天時而化裁醫聖名方,誠屬救世大醫);其後的陳文中於第六十六甲子行醫,寒水溼土主令(相當於冬與雨溼之季),所以他的醫法重視溫補;到明朝時汪石山辨痘,他的治法則是“自嘉靖九年,治痘宜用清涼”,因此時正值少陰君火主令(正夏令),葉霖評之“火運中有宜然者”。稍後之萬密齋,聶久吾,治法又變,重溫補,強調保元。因其時為寒水溼土主令也(冬與雨溼之季)。再後來的費建中又來著書立言,專主寒涼下奪,因治溼治寒之法,不可用於風木相火運氣中(春夏之間),費氏將其書名為《救偏瑣言》(生活在春夏大季節裡的醫師說生活在寒溼季節裡的醫師用藥偏了)。這裡雖然僅提及治痘,但醫家治病的醫療大法大致趨勢已經出來了。又,乾隆九年(1744年)開始進入第七十五甲子,溼寒之氣主事,名醫莊在田《遂生編》、《福幼編》等書出,有切戒寒涼之論,其醫法盛行於1777年前後數十年(其書初刊於1777年)。李中梓(1588~1655年),後世醫家有不少推崇李氏醫旨的,因李氏與金元明時代的其他醫家相較,最講中庸之道,作《水火陰陽論》。陰陽並重,而更認為養陽在滋陰之上,補氣在補血之先。李氏重脾腎,法多尚溫補,略似張景嶽(1563~1640年)。因1564~1624年為中元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溼土,1624~1684年為下元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二人皆經歷過太陰溼土厥陰風木之主氣,英雄略同也。李師作四大家論,誤將仲聖與後賢並列,確有失公允。另為庸工設法(為中下乘的醫士想辦法),以溫補君子藥試病(遇上不能確診的病症時,用溫補君子藥測試究竟是何病,或得出:病是寒是熱),為後賢所批,批者尤以程國彭為典型。程氏以豐富的臨床心得批其“用溫補藥試病”這一方法是不對的,仍是不離大司天運氣之範疇。程氏一生主要生活在1684~1744年的少陰君火陽明燥金之令,幾乎與李師生活的時代相反,醫法不同,誠為各有所本。(以一個大圓圈來幫助理解:地上鋪一個大圓,李中梓站在圓的東北邊上,程國彭站在西南方向,二個人相距甚遠)繆仲淳,名希雍。明嘉靖二千五年(1545年) 出生在常熟城。行道時以為太陰溼土為主令,故繆氏的名方資生丸,盡是健脾去溼之品。(繆氏比黃元御約大180歲,所處大氣候環境很類似,所以兩個人的醫學心得很接近).我們湖南的前輩名醫劉炳凡(1910~2000年),劉老先生1933年起開業行醫,可知老先生近七十年時間的行醫生涯中有五十餘年是在寒溼的大氣候中,老先生也是極為重視脾胃在人身上的重要作用。名醫何拯華讚賞清醫家顧松園八仙玉液方,(顧松園又名顧靖遠,撰《顧松園醫鏡》於1718年),此亦是二位名醫都行醫於火燥時代的緣故,八仙玉液為顧氏得意之方,方中以甘寒清涼藥為主,正是順乎天時的妙悟佳方。清末民初的大醫學家張錫純(1860~1933年,可以得知,張錫純與何拯華同時代,約比顧松園少180歲),活躍於清末民初,正值大司天七十七甲子,上元陽明燥金少陰君火。《衷中參西錄》第四期數卷為藥物學講義,首論生石膏,兼述白虎湯,人參白虎湯在臨床中每派上用場,驗案鑿鑿,此誠與當時氣候大環境相吻合。又,作《駁方書貴陽抑陰論》應是與丹溪名論“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相彷彿。(丹溪治病於火燥之令,張錫純治病於燥火之令,皆與顧松園極類似)張氏評價前輩黃元御,陳修園二人“用藥恆偏於熱”(自己生活於燥火氣盛的時代喜用涼潤藥,故言生活在寒溼時代的醫家用藥偏熱)。實際上,歷代醫家中用藥偏熱的醫家較多:宋代名醫孫兆重視補脾,約1055年前後(此時為1024年至1084年的第六十三甲子,溼寒之氣主政)醫術大成,孫兆此時成為“校正醫書局”的主要成員。(北宋仁宗皇帝手中設了一“校正醫書局”,孫兆與其兄長都在其中。)約180年後的嚴用和也重視脾,同時重視溫補腎氣,1240年前後(此時為第六十六甲子,寒溼之氣主政)醫法大成。孫兆與嚴用和二位醫家的用藥大框架,與黃元御較接近,純粹是因為三個人面對是很接近的大氣候環境。黃元御(1705~1758年)著書立說時獨逢溼土主令,不惜筆墨地闡述“中”(中指中宮,中土,也就是脾胃;脾易為溼氣、寒溼所傷)的重要性,多次反覆地強調了脾陽的可貴;明確地提出了“陽貴陰賤”的看法。黃師30歲左右行醫,不到60歲便因事仙去,所以他特別擅長治療脾為寒溼所傷的病,用藥專主燥溼土暖寒水,而批評朱丹溪(力主滋陰配陽)等為下鬼。黃元御又何曾想到,他自己的理論被一百年後的陸九芝駁斥得稀爛(張錫純批黃氏,較客氣;陸氏批黃氏,言辭較激烈)。寒熱之爭如此,這都是不識天體執行的大週期的緣故,有點兒類似於盲人摸象,各執一偏。陳修園主要行道於寒水主令之時,黃元御,陳修園二人用藥多熱,也是順應天時的治法。特別指出:黃元御文采飛揚,詞藻或華麗或犀利,又有被乾隆皇帝稱為“妙悟岐黃”的一代醫宗等等傳奇經歷,所以他的《四聖心源》等著作,對後世影響甚大,尤其是對當前的網路中醫論壇。但你若花很大的精力,很長的時間去研究黃氏的醫學心法,多年後再看到張錫純陸九芝及本人的論述,你一定會大生懊悔之情,因為黃氏的醫學心法,十成有八九成是不能用在當前的疾病治療上。中醫貴老,人所共知。可我卻發現很多老中醫數十年在歧途上徘徊,終生不悟,不肯回頭。當前網路中醫論壇上中醫受黃元御、鄭欽安等“扶陽派”、“火神派”的影響極大,很多中醫學習者,正在一步步深入歧途。何廉臣為溫病名家,祝味菊特重陽氣(火神派大師重腎陽脾陽),這二人治病寒熱相反這都是有“天時”原因的。我父親在八十年代前期以前最重的醫家是黃元御。黃師剛好大我父180歲,太陽系中的一個執行週期剛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極類似於180年前。但觀我父晚年的處方,大旨已有較大變動,滋陰柔肝之品增多。從大四季來看,1924~1954年為寒水當權,1954~1984年為溼土當權。 1984年到現在,就是風火之氣當權了。你若是個氣象學者,研究從上世紀中葉到現在的氣候特點,當然會得出“全球在變暖”的認識。殊不知,這主要原因是:太陽系中,存在大四季的週期性輪迴。以上醫家有的喜用寒涼治病救人,有的喜用溫熱救人,這類似地可以說,一個生活在火氣盛的時代,一個生活在寒氣盛的時代。(“溫病學派”贊成用清涼滋陰藥治病,也是這個道理)再談談黃元御和我父親:我在少年時代,就懶懶散散地,時斷時續地跟父親學醫,父親給我的第一本醫書是《黃帝內經講義》,他說:“這本書要熟讀,讀不懂,先記著”(因為他知道,給我再多解釋,我也不會明瞭);父親給我的第二本書是《傷寒論》,他說:“仲聖的處方,參天地造化,也要多讀,熟記。”父親給我的第三本書是《四聖心源》、《素靈微蘊》等(合訂在一起)黃元御的著作,他說:“我行醫數十年,遇上的全是這個醫家講的情況。”之後,他才告訴我:雷豐的《時病論》,張錫純的《衷中參西錄》,何廉臣的《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等都是好書。當然,這個時候,我開始能自己辨別醫書的好壞了。傷寒與溫病溫病的觀點,在清初及其以前的醫家著述中,是很少有人提出的(有醫著引《內經》語提出溫病這一病名,辨治理法不詳)。高明如喻嘉言,《寓意草》、《醫門法律》中極為重視人身之陰液,治病思路的大框架仍未出傷寒理法之範疇。寒為陰而傷陽,溫為陽而傷陰。(究之,“邪入人身,隨人身陰陽素因而從化。如人體陽素旺,感陰邪仍多化熱耗陰,反之亦然”——這是我父親的原話)傷寒與溫病,明明兩大法門。否定溫病學派的中醫,必定是個救人少傷人多的醫生。清中期始,大多醫家對疾病的分類清晰起來:病分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外感分傷寒,溫病;溫病再細分為:春溫(風溫),暑溫(溼熱),秋燥等。這樣一來,大脈絡就顯然了。這期間,葉天士,吳鞠通,徐靈胎,王孟英,陳平伯,薛一瓢,吳又可,餘師愚等醫家,為中醫理論細則(溫病學理法)的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裡只講葉天士以概其餘,葉天士(1666~1745年)的醫學理論成就在《溫熱論》。1624年到1684年為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為第七十四甲子少陰君火陽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葉天士一生行醫都是在火燥之氣盛行之時代。明乎此,再去讀《溫熱論》與《臨症指南》,將更易融會於心。你再看,劉河間(約1120~1200年)主要行醫於1144年到1204年的第六十五甲子陽明燥金少陰君火主令之時。前面說過,黃元御剛好大我父親180歲,我父親講黃師的心法最可效法,而劉河間剛好大葉天士三個180年,前者強調“六氣皆從火化”,後者作《溫熱論》為《傷寒論》之翼。將二人的著作擺在一起來看,真正前呼後應,相隔五百四十年的前呼後應。一百八十年,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甲子過去了,太陽系內,天體運動又一個較大的週期開始了。中醫理論與自然科學也可互相印證我在認識到(2006年前後,初步認識成形)大司天週期性之後,大喜之餘,仍在四處求證,櫃中的《多四季論》就是在這段時間買的,這是從天文物理學方面側證;又查閱了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文獻,竺老講秦漢以來華夏大地上的氣候變遷也基本吻合這個六氣大司天。傳統的中醫理論超越了時空!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若能學習中醫理論,我想,他一定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霍金,當代物理學界走在最前沿的科學巨匠,認為宇宙起源於一點。《醫宗金鑑》的《運氣要訣》開篇即是“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文字難懂,圖卻易解。那幾個圖能與霍金的看法視為等同嗎?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現代科學最前沿的理論早就蘊含在古中醫輕描淡寫的語句中。又,“天人合一”的觀點實貫穿中醫理論的始終,吳鞠通的《草木各得一太極》講小可見大,小可蘊大,人體即是天體,人體即是大自然,一草一木也都蘊含了大自然之理。這與佛教講的“一沙一世界”,與當今科學講的物體的區域性結構中蘊有整體的資訊,微觀如原子類極宏觀太陽系,是不是同義呢?明末醫家李中梓在《古今元氣厚薄不同論》中講:元氣古厚而今薄,人身應之,故治病之法宜遠峻烈,多行王道溫補。這是注意到了“宇宙在膨脹”。難道不是嗎?我個人的理解認為:中華傳統醫學探究的極至就是“天人合一”、“萬物一元”。大自然與人這個萬物之靈有著諸多一一對應的聯絡;宇內萬物緣於一個“一”,這個“一”就是那個太極。“一”生於“無”,這個無就是那個太虛。當代最前沿的天體物理學,似是有這種朦朧的認識了。殊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就將這寫成書本,放在金匱裡了。

  • 8 # 學打拍子

    最具代表性就是《李時珍藥草綱目》,但這好像只是一亇傳說,真正能閱讀的不知道是哪位名人。民間中醫的書籍,只要自己愛好有興趣,或身體不適都可參考閱讀。我的姥爺就是農村鄉下的老中醫,在70年代去世後,老家的舅舅就把姥爺的書籍全部燒光了,幾年前我們兄妹幾亇回到故鄉,與舅媽及他們的子女扯起這件事都後悔死了。(舅舅己故)。

  • 9 # 古城中醫臧醫生

    《指甲診病》《太白山本草》《太白本草》《秦嶺七藥》《陝西道地藥材》《太白山草藥性賦》《串雅內外編》《本草拾遺》

  • 10 # 使用者110198519263

    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最值得閱讀。內容豐富又全面,其中寫有千餘種草藥名字和特性。每一種草藥又能治什麼病等等非常名細,對幹我一個在農村出來的人,家裡又較窮,生病時候又沒什麼錢進醫院治療,只有自己到山上尋找一些草藥來治病,既方便又實際。再就是《民間偏方》大全與《黃帝內經》等等醫學名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媳婦喜歡指手畫腳的叫你幹這幹那,你有沒有感到心煩?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