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rayClub
-
2 # 有心的中
邊讀書邊思考,是一個人思想和思維方式超越了大多數凡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人的喜怒哀樂是常態,不需要具備看透這個世界的紛繁複雜,尤其在哲學和政治上。社會需要平凡的人去支撐,一旦讓他們學會了思考,社會的性質就會變化。
讀書是要分幾個階段的。專業的閱讀,寬泛的閱讀和思考性閱讀。
大部分人讀書都在前兩個階段,而思考性的閱讀是要有知識上的積累而且有分辨力,對書的型別也有要求。
說個例子吧,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殺害了600萬猶太人,而兇手都是德國的平常的人,大部分都是善良的。為什麼會這樣?
有些書或者電影會說,人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善惡才能避免這種災難。這是一種書上的觀點。而其他的書會有其他的觀點,有些科學家和某些領域的學者用更加殘酷的方式同樣參入了屠殺的行列,難道他們也沒有思考的能力嗎?當然還有其他更令你好奇的說法。
所以你不能以一本書的結論去判定結果,你得去找書和資料加以判斷和思考。這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能以上帝的角度全方位的看問題,這種人基本上就是智者,當然這種能力也是逐漸培養出來的。
有思考能力不是你喜歡看書就能有的,它是一種技能是主動的探索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也是大眾容易混淆這個問題的原因。
思考最大的缺點是你會越來越孤獨,痛苦。眾人皆醉你獨醒。
-
3 # IT人成長教練
用幕布記錄讀書筆記,一欄記錄原文,一欄記錄總結,一欄記錄自己的想法。
何帆在得到大局觀的專欄中提出,需要我注六經,而不是六經注我。
即和作者平等交流,不是作者寫出書來,就要頂禮膜拜誠惶誠恐。
思考作者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和我有什麼樣的關係,我的看法是什麼樣的?
-
4 # 竹下清影
孔子曾經就“學”與“思”的關係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人們會感到很迷茫;只思考不學習,人們則會感到很疲倦。
其實,“讀書”和“思考”也是這樣的關係:讀書時,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而應該邊讀邊思考,這樣的讀書才有收穫。
那麼讀書時思考什麼呢?這就和所讀的書、讀書的目的有關了。
綜觀我們所讀的書,儘管側重點不同,但基本上會在以下兩方面給予我們啟示:
1.在形式的表達方面;
從表達方式來說:有的善於描述,有的善於抒情,有的善於說明,有的善於論證;從表現手法來說:有的善於以小見大,有的善於借物喻人,有的善於先抑後揚,有的善於曲徑通幽;從使用修辭來說:有的善於比喻,有的善於對比,有的善於擬人,有的善於誇張等等,各有所長,各有其風格。
2.在內容的意義方面;
有的告訴人們做事的方法,有的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有的告訴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有的告訴人們對規律的判斷等等,可以說包羅永珍,應有盡有。
根據以上讀書的好處,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讀書的目的進行選擇:哪些書是自己要讀的,自己要讀的書中哪些內容是自己要重點關注的,這些重點關注的內容又可以帶給自己哪些啟示,這些啟示又可以讓我們發生什麼樣的改變等等。——這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東西。
或者是,自己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讀書目的,只是借讀書打發時間,聊度光陰,那也是可以的。這種狀況下的讀書狀態往往是輕鬆的、隨意的,沒有人讓你特別思考什麼。可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由於書中內容有時會和你產生心靈上的契合,也會激發你的思考。這個時候的思考就屬於意外的收穫了。
基於上述,作為有目的的讀書,我們應該邊讀邊思考,才能有所收穫,達到目的。即使是隨意的讀,也會觸發你的思考,讓你有意外收穫和驚喜。
書,真的是好東西;讀書,真的是好事情。讓我們都去讀書,都喜歡讀書吧!真正讓書籍成為我們人生的伴侶,讓讀書成為伴隨我們一生的良好習慣!
-
5 # 黃金練字王老師
如果沒怎麼讀過書,那就多讀,讀多了就知道思考什麼了,如果讀了很多書,還不知道思考什麼,說明沒讀懂,繼續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自然會思考
-
6 # 元氣滿滿每一天呀
【滿滿有話說】這裡推薦你讀一關於如何閱讀的書籍《這樣讀書就夠了》。
這是我對趙周老師在本書第五章介紹如何反思追問的總結摘抄。追問前因後果前(前車可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後(以觀後效):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那是我期待的嗎?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會發生什麼?明確適用邊界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例項?用(使用條件):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麼方式來完成?邊(旁敲邊鼓):有沒有可供借鑑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它們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舉個例子:請試著用以下問題向自己提問:1.為什麼學英語對我很重要?英語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的技術文件都是用英文寫的。2.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過去一年來,我越來越多地需要閱讀英文文件,連支付寶的一些最新開源專案都只提供英文文件了。3.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1)因為我英語底子差。(2)因為我工作忙、加班多,能用來學英語的時間少。(3)因為沒有能一起學的人,或者能指導我的人。(4)……想不出來了。4.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對呀,我該去問幾個真正的成功者,他們會給我什麼建議,還有他們是怎麼成長的。5.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6.有沒有人不同意我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例項?我還真不知道!但這點挺重要的,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個專家的英語都是很強。7.要解決這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就我這英語底子(四級勉強透過,後來忘得差不多了),要學好英語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8.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麼方式來完成?如果能有機會定期參加合適的技術培訓,效果應該會好。可惜我們公司很少安排學習機會。9.有沒有可供借鑑的情況?我有朋友在BAT[插圖],他們參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很多。估計一些重視技術的公司都很看重技術類員工的成長。10.可借鑑思路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區別就是我的公司很少提供學習機會,也沒有太多給技術專家晉升的空間,所以我才總是想著自學技術文件。(內容摘抄與《這樣讀書就夠了》)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你如何閱讀反思。
-
7 # 李衛平210150960
不用刻意地去想該思考什麼,只管認真讀就是,讀多了自然會慢慢形成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會在頭腦中保留很多年,直至有一天豁然開朗;這時的想法才是真有價值的。
-
8 # 鄉村蠟燭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心裡不由一震,這不是讀書人應該關心的話題嗎?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不由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讀書的印記。那時,我正讀初三,遇到語文吳老師。吳老師上課的時候,不喜歡大聲朗讀,也不喜歡齊讀,而是叫學生默讀或者輕輕地讀。他要求學生靜下心來一邊讀一邊思考,然後說出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感受?並叫人回答。因為有的學生不認真讀,沒有靜心讀,往往就答非所問,但是吳老師要求十分嚴格,回答不對的,重新讀,直到令人滿意為止。我今天的讀書習慣也就是在那時候開始形成的。
待我考取師範學校以後,我對讀書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週末別人是遊山玩水,而我則是泡在學校圖書館裡,廢寢忘食地讀書,有時睡覺以後還想起書中的故事情節。為什麼那時候我愛讀書,尤其是愛看小說,如中國四大名著以及瓊瑤寫的小說,大概是那時沒有電視看的緣故吧。為什麼喜歡到圖書館看書讀書,因為那裡清靜,沒有人打擾,可以讓我享受到讀書的快樂。讀到情節感人至深的地方,有時心情很愉悅,有時還流下眼淚。證明我已經身臨其境。當我拿到一本書時,並沒有急著看內容簡介,而是先從書名中想象一下,會發生什麼。一邊讀一邊想象,後邊會發生什麼。小說讀多了,有時我的想象竟然與作者寫的不謀而合。
那時我最喜歡讀《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後來讀的範圍越來越廣,還讀了許多中外當代名著。
讀書最重要的是理解,不思考怎麼能理解呢?就像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諺語說:讀書不思考猶如啃樹皮。讀小說,就要的是要了解人物的個性,思想,為人做事。讀著讀著,有時遇到一些好詞好句,我還用筆記本記下來。如果有什麼感受也寫下來。讀完師範下來,已經寫下了幾本讀書筆記。同學們稱我是“讀書大王”。不過,我有個小小建議:好讀書不如讀好書。讀思想健康的書。
在師範讀書最大的進步就是開始寫作文得到語文老師的表揚。老師說我的作文寫得好,除了會運用一些好詞好句之外,表達還清新自然,深度也與眾不同。這可能是與我多讀書有關。
畢業以後,回來參加工作就沒有多少時間讀書了。讀書時間多被一些雜事佔據了。不過,只要有時間,我仍然是讀讀好書,看看報紙,看看新聞,練練隨筆。
做老師的我,家裡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有的只是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一些書籍。收廢品的商人,每次到我家,幾乎是空手而歸。我不斷地藏書,也不斷地買書。書櫃裡,偶爾來了幾位新朋友。
總之,現在讀書的機會更多了,手機、電視、電腦、書報,處處都有,但是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最好不過了。語言只是葉子,行動才是果實。
-
9 # 第7感
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做得到嗎?其實,讀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讀的時候也許根本不需要去思考,但是,腦海裡已經形成認識。
回覆列表
首先,要學會批判的看待問題,對於書中的觀點不盲目接受。其次,要學會分析問題,要嘗試著分析書中的觀點是否合理。第三,廣泛閱讀,特別是觀點不同的作者,形成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