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騫羽騫尋

    1.首先要分清立場,父母必須處在與他對等的關係中,父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那一方。

    2.然後傾聽孩子的感受,他們心裡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想要去幹什麼?

    3.現在孩子的立場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麼做?

    4.發現孩子有錯誤的時候,循循善誘,不能咄咄逼人。

    5.父母也要分析自身,如果發現自己有問題,要及時糾正自己的問題,避免大錯誤發生。

    6.任何時候,都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和他站在一邊的,你是他隨時的依靠,讓孩子對你放下防備,卸下心防。

    7.你的孩子,他不是你的孩子,他和你一樣,是一個人,一個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千萬不要試圖去泯滅他。

    8.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可以是師生關係,亦可以是朋友關係,在每一種關係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平衡,讓雙方都能夠感覺到舒適。

    9.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也必須有界限,可以有自己的隱私,也可以有自己的小心思,但這並不代表你們心意不相同,這是兩碼事。

    10.隨時做好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父母與孩子之間,信任的建立,沒有捷徑,就是雙方之間日積月累的相處,互相認知的一個過程。

  • 2 # Danny說教育

    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首先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在這裡分享一個通用的版本:10%的內容+40%的態度和語氣+50%表情和動作

    1,你所說的內容其實佔比很少,只佔10%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你說什麼樣的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是感性動物,在溝通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傳遞的是情緒,而跟內容無關,你怎麼說孩子才肯聽,才願意配合你,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是否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

    2,你的態度和語氣佔到40%

    和所說的內容相比,態度和語氣會佔比更高,因為這決定了你對於孩子的態度,如果你一開始就表現出冷淡的態度,孩子是不願意跟你溝通的,而你的語氣傳遞了你大部分的情緒,所以這部分也很重要

    3,表情和動作佔到了50%

    之所以說這部分佔比最高,是因為在溝通的過程中,你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往往決定著這次談話的質量和結果,比如在孩子難過的時候抱一抱孩子,在孩子不自信的時候保持微笑,這樣一個小動作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援和愛意

    總的來說,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是一個負責的問題,裡面設計了很多溝通的技巧和兒童心理,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育兒知識,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 3 # 有藝亦有修

    這個得分兩部分來回答你,因為大孩子和小孩子的溝通方式以及他們遇到的境況都是不同的。

    正巧我家兩個孩子,大的11歲,女孩,小的3歲,男孩。就以他們為例來說吧!

    對於女兒來說,她已經11歲,平時生活中的基本安全知識她都懂了,學校也有教,都不用擔心。那重心就要放到生理教育這一塊了,畢竟臨近青春期,又是女孩子,我也思考過很久用什麼方式溝通,最後還是選擇大大方方,亦母亦友的方式跟她進行了一場關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科普和探討,不聊不知道,一聊嚇一跳,原來她有這麼多的疑惑和小秘密,迷團解開就不具備神秘色彩了,反倒讓她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平時生活中也會密切關注她的動向,對於青少年出現的各種社會新聞也會讓她談談感受和看法,從中知道她的觀點是否正確,便於及時引導和糾正。其實,現在網路媒介這麼方便,孩子已經能從各種渠道獲得一些模稜兩可的知識,越看不清越好奇,越好奇越容易發生意外,不如索性掀了這層面紗,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告訴她。至於1~6歲的小童,意外大多是指安全方面的,水、電、車、墜樓之類的,除了好好看管,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安全知識以外,我覺得可以讓孩子試一試。我讓他試過摸一下裝開水的水杯,告訴他燙水不能摸;試過吃火鍋時拿筷子點一下開了的鍋底料到他手背,告訴他不能亂動;試過從樓上扔了一個玩具下去(奶奶家鄉下的樓房,安全情況下演示),指著摔碎的玩具告訴他如果爬高掉下來他也會摔碎掉。按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樣溝通是有效的。太小的孩子,如果你只一味地說不可以,不安全,燙,疼……他有時候都不知道你說的這些詞是什麼感覺,所以造成很多小孩你一講道理他比你還會講,但就是要去做這些危險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歷此次疫災,你對人生有什麼不同的認識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