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jianchi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詩就產生了,當時的詩分類為“風、雅、頌”,風也即各諸候國的平民所寫,反映各諸候國的生活風貌。
雅、則是文人雅士所作,規格品位也較高。
而頌則是各諸候國的宮庭人員及官員所作,以歌頌為主。
古代,有學問的人被人們以“子”冠名,如孔子、孟子、孫武子、韓非子、墨子、旬子。
詩作者囊括了各階層的人,顯然沒有稱“子”的資格,所以也只能統稱為“詩人”。
“家”,在古代就不是對某一個人的稱謂,而是對某一派的稱呼,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而對個人稱“家”,則是民國以後的泊來品。
-
3 # 茫茫長夜
詩人不是人,只有詩才認為TA是人!詩人說,詩人的靈感一旦爆發,在所有家的眼前、TA就像瘋子樣一邊作詩又一邊胡說八道!
現代詩人更瘋狂!因為TA不僅置平仄韻於不顧,簡直是摒了規矩!
TM的,有人罵這是詩人的自由!這是文字的自由!因為文理與道德都還在詩中昇華……
嘻嘻,君不悅當可以聽聽驢叫歡!
-
4 # 點線面體
“詩人”正式命名估計要追溯到屈原,但詩人的產生要久遠的多。現在紀錄的最早的詩歌是《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從這首詩不難看出詩歌最早成型於生產勞動。正因為有了詩人紀錄描繪我們現在才得以窺探古人的生活點滴。
詩歌是美妙的,抑揚動挫大好河山現眼前;詩歌是樸素的,平鋪直敘盡顯勞動本色。詩歌文化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田間地頭、高山流水、風景名勝、街頭巷尾都可以成為詩人得創作地點。可以說詩歌是人們抒發清怪的最好載體,不拘禮於形式、時間地點。其中酒文化和詩也是密不可分的,想當年李白斗酒詩百篇是何等的意境。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詩人遍佈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我皆可寫上三言兩語。詩人可以看做我們身邊的你我他,不因身份地位而受到限制。作家、畫家、音樂家、往往是指以某一個領域貢獻突出或者以此為業以此為生的人,專業性較強。故此再稱謂上會有所區別。
-
5 # 東方鈴蘭
寫詩的人被稱為詩人,而寫文學作品的被稱為作家,繪畫有成就的人被稱呼畫家,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跟時間有關,先有“詩人”,後有“作家”,人們一般習慣對後出現的用一個更高級別的詞來表達讚美和認可。
詩歌的起源比較早,最早起源於民歌。《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作品。
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屈原。
《正字通》註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謂騷人。”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
那到了後面,如果有一種新的文學藝術形式出現,那肯定要用一個更高級別的詞,那肯定要區別於“詩人”的,就不能再用“人”這個字了,要換一個更好的,換一個大家認為能表達超越“人”這個稱呼的,而唐代的人應該認為“家”這個稱呼更高一級,所以倒是才有了“作家”的稱呼。北宋李日方撰《太平廣記》載:“唐宰相王好與人作碑誌,有送潤毫(酬金)者,誤叩右丞王維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
為什麼說“家”這個字顯得比“人”更高一個級別呢?
宋朝時,皇帝的稱呼可是“官家”呢。
在這之前,也對一些有名的學派稱為“某某家”,比如“墨家”“儒家”。
二、“作家”這個稱呼跟內容有關。
戰國時期就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作家是寫文章的人,跟這些學派要傳達的內容形式也一樣,所以加上一個“家”字被稱呼“作家”也順其自然。
三、跟稱呼習慣有關,怎麼好聽就怎麼稱呼。
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就習慣在很多稱呼上加個“人”字,比如皇帝的妃子就有“夫人”、“美人”,那把寫詩的人稱為“詩人”也就很正常了。
那到了唐代,人們還是稱呼寫詩的人為詩人,如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叫起來也通俗易懂、接地氣。而稱呼寫文章的人卻改成了“作家”,因為明顯的,叫“作人”多難聽啊。
那如果稱繪畫創作的人為“畫人”也是不如“畫家”更好聽。
四、“家”這個字是用於表達獲得更大的成就。
事實上,到了今天,其實的確在世俗眼裡,“家”是比“人”更有含金量的。比如,一般只有作品在紙刊上發表或者正規出版過的,加入作家協會的,大家才會稱為“作家”,那在網上寫文章的,就只能稱為“作者”、“寫手”、“自由撰稿人”。在其他行業也是如此,一個演員,成就一般的,就被稱為“藝人”,成就很大的,就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
6 # 雲隱
詩是個人情感的語言表達,是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每個人都可以作詩,無論好壞,所以稱為“詩人”。
詩是非常感性的一種文學形式,更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情緒表達。所以,關於詩作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因為它涉及到了人類心靈。
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己的感悟、感情來創作詩,雖然運用文字的技法高低不同,但一樣能寫出直指人心的作品。而且詩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如民歌、小調、戲曲都可以視作詩。《詩經》的傳頌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中國這樣一個漢字的王國,由於漢字天然的表意屬性,每一個漢字都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感和圖形意象,使得每一箇中國人骨子裡都帶有“詩人”的氣質。只要會說漢語,就能寫詩,就會寫詩。所以中國從上古就是詩歌的國度,每個中國人都是“詩人”
“家”的含義,這裡指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有豐富實踐經驗及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專家,行家,作家,科學家。比如“作家”的出處來自《太平廣記》卷二五五引《盧氏雜說》:“ 唐宰相王璵好與人作碑誌。有送潤毫者,誤扣右丞王維門。 維曰:‘大作家在那邊’。”
能稱為“家”的人,相比較來說屬於小眾、精英,是以某些領域超越常人的存在,是帶有一定門檻的要求。比如繪畫、音樂、書法或科學領域都是如此。
關於帶有家的稱謂,更多的是近現代工業革命後,職業細分的產物。比如鋼琴家、小提琴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等等。這些稱謂古人是不具有的,現代則更具有專業領域的代稱。或者成為一種尊稱,含有學術流派的定義,比如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等等。
-
7 # 李全俊
中國古有《詩經》。詩人是指寫詩的人。大詩人是尊稱。
古代寫作,用散文或詞,故稱詞人。
家,是指專職從業者。作家、畫家、音樂家,是近代、現代叫出來的。是泊來稱謂。
我國舊時稱作畫的人為畫工、畫匠、畫師。而不叫畫家。
詩人叫詩家也未尚不可。詩家雅號很多: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佛等等。
-
8 # 同桌啊
摘取了@雲隱的精華部分
詩是個人情感的語言表達,是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每個人都可以作詩,無論好壞,所以稱為“詩人”
只要會說漢語,就能寫詩,就會寫詩。所以中國從上古就是詩歌的國度,每個中國人都是“詩“家”的家的含義,這裡指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有豐富實踐經驗及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專家,行家,作家,科學家。
希望你能喜歡
-
9 # 情感調色盤
詩人表達感情更純粹,與人性更接近,作家可以描寫很多現象,畫家可以畫山花水,而詩人只能為表達感情而謳歌!故更與人的情感而波動 ,詩人能更好說明要寫的內容是什麼?啊-大山!巍峨壯觀![呲牙][呲牙]
-
10 # 藍天紅日
為什麼寫詩的人稱詩人,而其他的稱家,作家、畫家、音樂家等?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他們的淵源和稱謂習慣來分析。
從淵源上看,中華文化,詩是出現得很早的,《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但裡面的詩無作者。到《楚辭》就有了作者屈原。也開始有了“詩人”這個名稱。《楚辭.九辯》註釋有“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之句,就說明那時已將作詩的人稱為詩人。
而稱“家”應最早起於南朝,沈約《到著作省謝表》這篇文章有這樣一句話:“臣藝不博古,學謝專家。”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起才有“專家”一詞。而這個時候,作家、畫家、音樂家之類的詞還沒有。這說明,作家、畫家、音樂家之類的稱謂應該更晩。在唐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文體:詞。詞在晚唐和宋初是“小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在大雅之堂之上,文學只承認詩和文章,屬科舉取士的必考。而詞只能在民間和文人墨客茶餘飯後,寫點兒女私情,讓歌女們吟唱,聊以消磨時光。那時寫詞的人不論是民間寫手,還是士大夫,也都稱之為詞人。到了蘇軾把詞發揚光大到與詩並駕齊驅,寫詞的人也還叫詞人。直到現在,我們仍把寫詞的人叫詞人,比如柳永,我們還是稱他為北宋著名詞人。只有唐宋之間,寫古文的人,出了“唐宋古文八大家”,好像寫文章的人就可以成為作家。但“作家”一詞,最早並不是用來稱謂寫文章的人,而是管理家務的意思。而“作家”一詞,真正用來稱謂寫文章的人,應該是在唐代。《太平廣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宰相王好給別人作了碑文,這人就派人來送酬金,送到了王維門上,王維弄清原委後說:“大作家在那邊。”這或許就是唐代把文學成就很高的人稱為“作家”的最早記錄。
所以從淵源上看,“詩人”一詞出現最早,而某某家之類的稱謂,出現得較晚,甚至很晚。
從對文化名詞稱謂習慣上看,往往是人們己經叫習慣了的,約定俗成的稱謂,也就不再改變。詩人是對寫詩人的古老稱謂,人們已經叫習慣了,你把詩人叫詩家,把詞人叫詞家,自然嗎?聽著舒服嗎?況且詩人、詞人和作家、畫家?音樂家等,也沒有高下之分。說李白、杜甫是詩人,說王羲之是書法家,貶低了李白、杜甫嗎?抬高了王羲之嗎?沒有。李白、杜甫在人們的心目中,叫詩人叫詩家都一樣偉大,只是叫詩人更自然些。
需要注意的是,詩人、詞人、作家、畫家、音樂家、教育家、植物學家、醫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化學家等,這都是對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有成就的人的稱謂,並非你發表了幾篇文章就叫作家,你發表了幾首詩就叫詩人,你發表了幾幅書法作品,你就是書法家。相應的,一般發表了幾篇文章,或小說,叫作者;發表了幾首詩詞叫詩詞作者;發表了幾幅書畫,叫書畫作者。
還應該注意的是,有些名人,比如李白、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但我們不稱他們為文學家。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詞人,我們也不稱他為文學家。蘇軾是宋代偉大的詞人,我們不稱他為詞人,而稱他為宋代偉大的文學家。為什麼呢?因為蘇軾在詩、詞、古文等各種文體上,都有崇高地位和成就,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偉大的文學家。文學家這個概念比較大。就象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等,我們不能籠統地稱之為科學家一樣,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是個大概念,除非你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
11 # 嵐嵐049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楚辭·九辯》註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可見早期詩人重在言志。《正字通》註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一詞的最早提法。
詩是人們對某一個人、某一事物
或一景色等等透過人的情感,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描述進行藝術化的表達方式,他以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作家的“家”,畫家的“家”,都是“成名成家”的“家”,也就是專家的意思,就是有特別的學術和技藝專一的技能的人,而在古時候,“專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沉約《到著作省謝表》:“臣藝不博古,學謝專家。”進入現代社會,寫作、畫畫、音樂都成為了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一旦精進,走出一番天地,就成為領域內的專家,堪稱寫作的大家、畫畫的大家、音樂的大家,簡稱作家、畫家、音樂家。
-
12 # 蔣新國
“詩人”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正字通》註解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
說到“為什麼寫詩的叫詩人,而其他的都稱為家”,聯想到一個笑話:
雪萊問拜倫,為什麼對詩人不像小說家,散文家那樣稱呼“家”而獨稱“人”呢?
拜倫說,因為詩人很浪漫,四處尋找靈感,不能被家拖累。
雪萊說,錯了,因為一首詩實在賣不了幾個錢,沒有能力成“家”……
雖是笑話但確道出一定道理。唐詩宋詞多少千古絕唱,但其詩作者確大多貧困落魄……莫說沒有稿酬的古代,就是在今天靠寫詩養家餬口恐怕也力不從心。難怪有人說,“餓死寫詩的,撐死寫劇本的”。
收入問題決定詩人不叫詩家,當然只是打趣。我覺得要刨根還是古代封建社會對詩歌創作的歧視。
文學相比法律、經濟、醫學等其它學科相對弱勢,而詩歌相比小說散文戲劇等其它文學門類更處於弱勢。
其一,詩歌屬於精神範疇,對於人的客觀生存無足輕重。
其二,詩歌短小,沒有較大的文學分量,除非經典。
其三,在封建科舉時代,佔主流的是儒學文章,詩詞屬於附屬品,不入大雅之堂。
其四,寫一首精品詩詞難,但寫一首普通詩詞要比賦文撰書簡便太多。因為門檻低,普通百姓也能“歌以詠志”,所以被看作市井之為。
其五,古代詩與歌不分,詩者既歌,常被歌姬曲唱,似有不雅之嫌。
相反,在古代以“家”而稱者要麼是搞朝廷“正統學科”,要麼研究“經史子集”,要麼“修書立傳”,摞摞大成。在封建統治者眼裡,寫詩根本就不是一個行業,只是一種文人愛好,只是供做吟誦把玩的小物件。
所以,詩歌的體裁形式決定了詩歌的地位,詩歌的地位也決定了詩人的地位……
雖然無“家”可稱,但詩人仍被世人尊敬。其佼佼者也被冠以“詩仙”“詩聖”等崇高榮譽……
-
13 # 肖筱虓是發光者
對於“詩人”一詞,我們從歷史文獻中可以瞭解到早在戰國時就有了,在《楚辭.九辯》中:"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正字通》中:"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寫詩的叫詩人,而其他的稱為家”。
我們現在所說的“畫家,書法家,音樂家”等中的“家”都是“成名成家”的“家”,也就是“專家”的意思。那什麼是專家?專家就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研究或特長的人。而“專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沉約《到著作省謝表》:“臣藝不博古,學謝專家。”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等“專家”起源於南朝時期,而詩人這一稱呼則在戰國就出現了,早了很長時間,所以即使後面出來了“畫家,書法家”等,我們仍然沿用之前的“詩人”。而不沿用“詩家”。
說到這,可能就會有疑問,有“詩家”這個稱呼嗎?其實是有的,只是現如今我們不適用而已。
-
14 # 老張335536
詩人一詞並非貶低,還有稱寫小說的人叫作者呢,這裡者即人也。再說如今這年頭,少有人閱讀大部頭的小說什麼的。現在大家都玩手機,看短小精悍的新聞或詩詞,不費時間,又不花錢。你在小說中描寫美女,頗費筆墨還不一定寫得栩栩如生,手機則不然,拿起一看,連臉上的痘痘都看得清楚,如果是穿比基尼,玉腿一攬無餘,曲線凹凸分明,還是彩色的,活靈活現,小說能比嗎?老夫這麼多年,從不看小說,什麼諾獎得主莫言的紅高梁,現在的方方日記等等不屑一顧,看詩詞,看手機去了!其實,詩人一詞也是蠻高大尚的,如稱毛偉人為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偉大的詩人!
-
15 # 董元奔古典情懷
詩人和作家,從二者的原始意義(規避當代意義)上來看,詩人的開口和扎口都很寬泛,那就是天下人皆可寫詩,皆可以是詩人,特別是每個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都是非常出色且本色的詩人,原因就是詩緣情,——最不懂得設防的年輕人和浸泡在情感聖水中的年輕人必然全部是詩人。然而,詩人作為拋物線的頂端又很高,高到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也最多隻能有一首詩甚至是一句詩成為他(她)留給身後世界的經典。
-
16 # 江南文聞
為何寫詩的人稱為詩人,而其他領域的稱呼為作家、畫家、音樂家呢?這點,我們得從這些稱謂的由來說起。
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的由來。詩人是指從事吟詩作賦,並取得一定成就,在詩歌創作領域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詩人一詞,戰國《楚辭·九辯》註釋: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正字通》註釋: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人們稱呼寫詩之人的慣用名詞。
作家是指以文化創作為業的人,也特指文學創作上有卓越成就的人。最早“作家”是管理家務的意思。此語入書見於《三國志·楊戲傳》:請為明公作家譬之;《晉書·食貨志》載:漢桓帝不能作家,曾無私蓄。這說明三國至晉代作家泛指治家而言。“作家”一詞轉變成現在的意思始於唐代。據北宋李防撰《太平廣記》載:唐宰相王好與人作碑誌,有送潤毫者,誤叩左丞王維之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這就是唐宋時期對在文學藝術上成績卓著者稱“作家”的由來。後續人們習慣用“家”來稱呼在某一領域取得輝煌成就或突出貢獻的人,比如,畫家、音樂家、政治家、思想家等。
-
17 # 碧海太史令王化
答:
顧名思義,詩人的落腳點在人,“詩”在“人”前面起的是修飾作用,其指向在人本身,不在人之外。
原因是:
一,詩篇幅短小,人人皆可興之所至來上幾句,價值難估,早期又法無定法,不能成為一種特定職業,只能作為人的一項特質;
二,各行各業都可能有人寫詩,這項行為通貫諸業,無法安立別稱,只好以“人”安名,才能各業通適;
三,作家畫家音樂家,有一定專業性和技術性,可以作為一種特定職業,故可稱之為家;
四,隨著詩歌的發展,經過歷史沉澱挑選後,確實出現了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詩人,後人也稱之為“詩家”,但這只是對其水平的肯定,不是稱謂。
(回答完畢)
-
18 # 語之助
古代以“人”稱呼職業,如詩人、文人、商人、說書人等;而“家”古代是指學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小說家等。“作家”“科學家”的稱呼是現代才興起來的。
-
19 # 悠悠芳草心
為什麼寫詩的稱為詩人?
因為稿費太少了,不敢成家,所以叫詩人。這是某一個人開的玩笑。
其實,別看是玩笑,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詩同散文,小說比起來,字少的多。發表都是按字給錢,一千字多少錢。詩的稿費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一首詩五六十元是高的了。
寫詩的人真的很難“成家”。建議多給詩人長點稿費吧。
大多數的詩人都感情豐富,多愁善感。我也喜歡寫詩,我覺得我有點多愁善感,還有點“怪脾氣”。
詩人往往觸景傷情。看到花開花落,常常感嘆時光的流逝,青春的不在。或者看到月缺月圓也是感慨萬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舉不勝舉。
這些都是詩人寫的。
回覆列表
詩人最是矯情物,化作爛泥扶上牆。
詩人一開始指的是西周時期的知識分子,就是《詩(經)》裡 “頌”的那些作者,這些作者大多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甚至是官員。否則不會在《史記》、《漢書》書中留下“詩人歌樂思其德”,或“詩人美而頌之”等記載。
詩人的精準起源應當是《詩(經)》的作者,也就是文人。而當時,詩並沒有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與其說詩,不如說歌。而《詩》的初衷要麼是讚美,要麼是諷刺。
後來就是屈原,而楚辭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楚國的流行歌曲。樂府也是民歌,而樂府的作者連達官顯貴都不是,頂天是識字的人。
不難看出,在曹操之前,詩就是流行歌曲。幾乎所有的成型的詩都是要譜成曲子取悅於人的。
按現代的話說,詩人就是流行歌曲的作詞人,充其量就是一個娛樂明星,哪有資格稱之為“家”呢?
我們從許多西方魔幻小說或冒險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角度設定——吟遊詩人。而吟遊詩人的本質就是流浪歌手和寫小說的人,後來演變成為用文字取悅別人的人。
詩人都是高傲的,這一點必須承認。但高傲有時只是假象,除了自殺的屈夫子以外,真正可以笑傲權貴不畏生死的幾乎沒有純粹的詩人。
詩人自古至今,好像骨頭都沒有那麼硬,純粹的詩人在面臨生死存亡之時的氣節和傲骨統統都不見,這一點詩人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比如南唐後主李重光,比如柳如是的老公錢謙益,比如近代猛人胡某某,郭某某的缺鈣程度都極為嚴重。
第二個原因就是,寫詩太簡單了,簡單到沒有任何難度。別說文人,古代就連一個識字的牧童,認字的農夫都能寫出精妙的好詩來。一個入門難度為零的體裁,實在是沒臉稱之為家。
其實詩人也是可以稱為“家”的,只不過掰開手指頭數一數就知道了,三千年以來,以詩人身份有資格稱之為“家”的,不到一百人!
詩人,如果是指寫詩的人,自然是多如臭蟲。
詩人,如果是指寫出好詩的人,自然是稀如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