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縱橫史君

    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前半生崇尚武力,征戰四方,後半生悔悟,宣揚佛法。統治幾乎整個的印度次大陸,被視為印度最偉大的皇帝。

    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裡,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阿育王一生的業績可以分成對比鮮明的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透過武力基本統一印度,在約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時,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印度全境得到統一。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

    電影《阿育王》劇照

    他的後半生稱為“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支援下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 2 # 肥肥大狗熊

    泰姬陵是因愛而建,是沙·賈汗為紀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茲·瑪哈爾修建的。阿姬曼·芭奴,這個來自波斯的女子,美麗聰慧,多才多藝,入宮19年,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沙·賈汗的榮辱征戰。沙·賈汗封她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CROWN”,可謂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可惜的是,不論中外,自古紅顏多薄命,泰姬死於他們的第十四個孩子出生之後,時年39歲。 沙·賈汗極度傷心,據說一夜間白了頭髮。同年這座陵墓動工修建,當時的許多工匠都是來自歐洲。直到1653年這座陵墓才被建成。

    有人說,沙賈汗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也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乃至生命。但沙賈汗的深情又有誰能夠知道?在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弒兄殺弟篡位成功,沙·賈汗國王本人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此後整整8年的時間,沙·賈汗每天只能透過小窗,悽然地遙望著遠處河裡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藉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鬱而死。

  • 3 # 番茄抄西紅柿

    說起阿育王,除了佛教徒,華人可能會很陌生,但在印度他是無人不知的偉大國王。

    印度在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內部邦國林立從沒形成大一統,唯有阿育王差點完成這項功績。印度歷史上屢次在西北部遭遇外侮的輪番入侵,因此印度有“人種博物館”之稱。如果要問印度人,歷史上哪位國王能代表印度?不同種姓、民族、宗教都會不假思索回答是阿育王!

    阿育王的一生跟佛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佛經流傳著一個故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到王舍城化緣,彼時有一個叫毗闍耶的小孩正在玩泥巴,他看到莊嚴相好的佛陀迎面而來,心裡生起洶湧澎拜的崇拜之情。他激動得從地上捧起一抹泥土,作為寶貝送給了佛陀。並禮讚佛陀:自然大慈悲圓光莊嚴身,已遠離生死我今一心念,以心念佛故捧沙以供養!

    佛陀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接受了小孩的供養,並且告訴他的弟子阿難,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今天別無所求的供養,雖然只是一抹土,但是我離世後百年,小孩會憑著功德轉世為轉輪聖王,建立八萬四千佛塔,成為佛教史上有名的法王。

    佛陀滅度的兩百年後,阿育王出生在華氏城的帝王家。

    前半生是阿修羅

    一百年前,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來到了印度河流域,在西北的旁遮普地區,駐紮了一支軍隊。阿育王的祖父月護王,率領當地的印度人反抗希臘人,結束了塞琉古王朝在印度的統治。因為月護王出生在一個養孔雀的家庭,所以人們把月護王建立的新王朝稱作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賓頭娑羅,繼續領導孔雀王朝擴張到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阿拉伯海。

    阿育王出生在一個徐徐上升的帝國,命運給予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傳說阿育王是有佛性善根之人,可他的前半生是公認的“黑阿育王”,像兇狠好鬥的“阿修羅”。阿育王的性格問題要追溯到他的童年。阿育王的形貌不佳,父親賓頭娑羅是外貌協會,自然沒有得到父王的寵愛。皇兄弟吃金銀器盛的佳餚,他只能捧著瓦器吃手抓粳米飯。不公平的原生家庭待遇,使年輕的阿育王黑化,養成心狠手辣的行事風格。

  • 4 # 太嗯了

    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佛教曾-度興盛於此,公元前四世紀中期,北印度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崛起,驅逐了亞歷山大東征時留下的殘餘勢力,建立了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孔雀王朝。

    王朝傳至第三代,兄弟蕭牆,佛教傳說,為爭奪.王位,孔雀王朝第三代目阿育王手刃了99個兄弟!對此我只能驚歎於二代目腎的造血功能了,不過由此可見當時王位之爭的慘烈程度!

    奪取帝位後,阿育王東征西討,掠地無數,迅速統一了印度。但當阿育王站在人生的巔峰俯瞰自己的宏圖霸業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被他手刃的亡魂在荒野飄蕩向他索命!他害怕!害怕後人會追隨他的腳步持續這場殺戮,而殺戮的物件有可能就是他的子孫!

    最終,阿育王選擇急流勇退,轉變治國方針一“守內虛外、以德治國”。不久,阿育王宣佈佛教為印度國教,並召集高僧傳法佈道,編撰法典,修建佛寺,-個殺人如麻的暴戾君主由此來了一|個華麗的大轉身,轉眼間就變成了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高僧。

  • 5 # 曉曉曉

    1667-1675年,普什圖人在印度與阿富汗邊境起義;1672年印度教徒薩特奈米教派農民起義;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抗議。特別是困擾晚年的奧朗則布的是西瓦吉領導的馬拉塔人起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點燃了起義的火焰,源源不斷的進攻莫臥兒帝國,成為莫臥兒帝國的勁敵。

  • 6 # 聽小方講歷史

    古印度暴君阿育王之一

    阿育王生於公元前304年,卒於公元前232年。儘管他對佛教的推動是聞名於世的,但他對佛教虔誠的信奉也並不是從小就開始的,或許他有著與生俱來的佛性,但是這佛性在他征服羯陵伽國之前並沒有體現出來。他曾以武力來征服國家,傳言他的王位是用殺死99個皇兄的代價獲得的,而他為了取得王位的寶座也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經過四年的拼殺終於剷除了一切與他敵對的勢力才穩穩的坐上了王位。而在他登上王位之後仍無法改變其弒殺如命的作風,他在統治印度的前期被印度人民認為是一名暴君,這也導致了人們對他前半生的評價:“黑阿育王”。

    阿育王這一生,促使其從“黑阿育王”轉變為“白阿育王”的就是羯陵伽國的戰爭,這是其發動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造成了10萬人被殺害,15萬人被擄走的慘劇,也是這次阿育王終於被死傷無數、屍橫遍野的場景所震撼,從小就具有的佛性開始被喚醒,在痛悔之中開始了漫長的自我反省,於是便開始皈依佛門,徹底的改變了其統治策略,用仁慈、寬容去替代暴力,同時也教育人們遵禮守法,得到了印度人民的認可。

    雖然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迅速的走向了滅亡,但是他推動的佛教信仰卻影響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們。阿育王是印度史上最為著名的君主之一,雖然他的前半生充滿暴力、弒殺,被人們稱為“黑阿育王時代”,但是他後半生頓悟重新審視自己,為印度的統一及佛教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一個正面人物深受印度人民的愛戴。但是阿育王的妻子帝失羅叉卻是徹頭徹尾的大反派。

  • 7 # ginkarry

    一提到印度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距今也有5500年的歷史了,我認為印度是一個一半天堂一半地獄的國家,就像我接下來要說到的這位印度君主一樣,歷史對他的評價同樣是褒貶不一,他就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第六任君主,自稱“世界主宰”。沙·賈汗第三子奧朗則布,奧朗則布生活在莫臥兒王朝的鼎盛時期,他有著十分良好的教育水平,學識也相當淵博,很多方面的知識都十分精通,但是他本人卻是一個比較殘暴的人。他在激烈的皇位繼承戰爭中擊敗了3個兄弟,並囚禁了父親,終於成為帝國君主。奧朗則布擁有著比較強大的治國之才,但是在早期奪取政權的手段並不十分光明。當時其父沙賈汗臥病不起,理應繼位的應該是他的哥哥達拉希科。達拉希科在當時以宗教寬容和開明的作風而遠近聞名,很多人也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作為阿克巴宗教自由政策的繼承者應當繼承皇位,但達拉希科終究不是久戰沙場的奧朗則布的對手,奧朗則布憑藉沉著、精明最終贏得了勝利。奧朗則布把達拉希科綁在一頭骯髒的小象背上在德里遊街示眾後處決。此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他的二哥沙舒賈,還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之後,奧朗則布殘忍的處決了他們,就連父親也沒有放過,被軟禁在阿格拉直至1666年去世。奧朗則布是一位十分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破壞了阿克巴在位時的宗教自由政策,執行反印度教政策,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關稅;1669年諭令摧毀印度教寺廟和學校;並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徵印度教徒人頭稅;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騎馬、乘象等。1675年以煽動暴亂罪處死錫克教領袖得格·巴哈杜爾,遭到錫克人的不斷反抗。他還恢復了非伊斯蘭教教徒人頭稅,並且在其他的稅收裡,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稅是穆斯林的兩倍,這樣的舉措無疑遭到了印度教臣民的憎恨。在我看來奧朗則布雖然擁有著比較強大的才能,但是因為不聽從民眾的想法,執意施行自己的想法和政權,最終導致強大的王朝覆滅。

  • 8 # 大局大曆

    印象中古代印度長期處於分裂之中,少有統一的王朝,然而印度卻有著少有的仁君,比如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任皇帝阿克巴。

    亞洲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在最後一個皇朝中出現了兩個幾乎完美的的帝王,不但文治武功建樹非常,在個人修養上,與他們前輩和後輩相比,他們的成就罕有其匹。

    君王的仁性

    幼年的阿克巴凡事都要聽從仲父的命令,直到其成年,他才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和處事方法。

    作為皇帝,他沒有像他的先祖一樣,惡意踐踏他國的尊嚴。相反,他善待俘虜,寬容他的仇敵。

    種族博弈

    印度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民族問題一直讓歷代帝王頭疼。

    但在阿克巴的治理下,印度人民實現了民族的和解。

    作為莫臥兒的皇帝,父親所積攢下的業績為阿克巴日後統治印度奠定了物力、財力以及人力基礎,這無疑是阿克巴的重要財富。

    但作為印度本邦的人民卻排擠莫臥兒一族,因為在他們眼裡,莫臥兒並非出自印度。而這也就造成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也必將影響到阿克巴統一印度的腳步。

    阿克巴並未激進地將印度各邦除之而後快,而是選擇了用仁慈和悲憫將他們收服,阿克巴主動和印度各邦示好以顯示融入印度的決心,對於歸順他的城邦採取優撫的措施,對於拒絕歸降的則不得不使用武力進行鎮壓,這樣以恩威並舉的手段實現他的霸業。

    阿克巴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仲父既是為阿克巴付出心血的忠臣,同時也是手上染滿了敵人鮮血的“屠夫”;阿克巴的妻子為自己帶來了宗教信仰方面的矛盾;乳母的背叛和妹夫率領叛軍反叛,都成為阿克巴成就霸業的障礙。

    作為一代聖主,阿克巴都能將這些一一化解。其中的一些做法,時至今日依然對印度,乃至亞洲其他一些國家的治理和維護有著深遠的影響。

    宗教分歧

    印度是一個崇尚宗教信仰的國家,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均有著較多信眾,宗教矛盾一直是印度面臨的棘手問題。

    13世紀穆斯林在印度建國,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便成為幾百年來印度長期四分五裂、戰亂頻繁的主要原因。

    阿克巴與印度教公主喬達哈結合,透過政治婚姻來維繫兩個宗教之間的平衡。

    阿克巴接受了在外人看來極其苛刻的條件(喬達哈的出嫁條件):一是遵循喬達哈自己的習俗和傳統,並且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能逼迫她皈依他教。二是喬達哈將被允許隨身攜帶她的神像,並在她的房間內為神像供奉神龕。這些條件都被阿克巴允許了。

    其次,廢除朝拜稅。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都需要朝拜,不過因為莫臥兒王朝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故穆斯林無需繳納朝拜稅。但是,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民就必須繳納朝拜稅,這就造成了兩個教派的緊張關係。

    阿克巴透過廢除朝拜稅,贏得了印度人民的廣泛認可,這為阿克巴稱霸印度大陸奠定了宗教基礎。

    在阿克巴王朝中,有著很多的非穆斯林,但阿克巴並沒有抹殺其他宗教的存在,而是推行了宗教寬容政策。

    在印度奧德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歌:“阿克巴帕德莎,他是仁慈的君主,他用同樣的愛撫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他是一個聖人……讓我們用心靈讚美他!”

    今天印度甚至拍了部電影《阿克巴大帝》,這部電影獲得了第54屆印度電影觀眾獎影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男演員在影視劇中有驚豔的跳舞片段?有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