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螞蟻傳統文化

    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西曆: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親, 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學家已經用 Julian 週期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 這就是所謂的 Julian 記日法(JD)。 JD 0 指定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時。

    “Julian 日曆(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曆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曆法。在 Julian 日曆裡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曆法。

    在羅馬曆法裡,一年是近似 365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於羅馬曆法,大約要 3300 年,才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 97/400 是透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曆法裡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後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麼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願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後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 2 # 生活如X除以Y

    是儒略-凱撒發明的 我們今天用的日曆是一年12個月 平年天數365天, 閏年天數 366天。這種日曆叫太陽曆。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的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凱撒大帝採納了虎羅馬文學家的建議 ,將一年定為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12個月 ,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天 凱撒大帝的名字就是儒略-凱撒 所以這種日曆叫儒略曆 中國的日曆在大約4000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的日曆 叫甲骨歷。

  • 3 # 聽小方講歷史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曆了。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

    日曆是一種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於記載日期等相關資訊。每頁顯示一日資訊的叫日曆,每頁顯示一個月資訊的叫月曆,每頁顯示全年資訊的叫年曆。有多種形式,如掛曆、座檯曆、年曆卡等,如今又有電子日曆中國曆法:

    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西曆: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Julian 日曆(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曆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曆法。在 Julian 日曆裡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曆法。

    在羅馬曆法裡,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於羅馬曆法,大約要 3300 年,才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透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曆法裡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後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麼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願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後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 4 # 小貓咪看天下

    很自豪的是中國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中國講究農曆,也被稱為“陰曆”、“殷歷”、“古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月球繞地球執行一週為一“月”(這裡的月不是現在的月)月的長度等於“朔望月”,其實就是陰曆的一種,二十四節氣可以反映季節的變化。

    亞洲幾個國家(如國內,北韓半島、越南等)還是使用農曆推算傳統節日,如在國內叫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

    在很久以前華人利用每年的勞作時間發明了,日曆和節氣。這裡還有一個典故,就是有個名叫萬年的人,在山上砍柴,勞動過程中因為太熱,打算在樹蔭下休息片刻。

    當他看著地上的樹影經過時間的推移在移動,啟發了聰明他,回家後經過不懈的努力,設計出一個可以測日光的影子位置的儀器晷儀。可他又想如果陰天或者有雨有霧的情況,就不會出現影子,會影響到時間的推算。後來他又看到山崖上滴下的泉水,又激發出的靈感,經過苦心研究,終於造出一個五層的漏壺,經過測量,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經過年復一年的觀察,加上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時他做好後已是滿頭白髮,祖乙很感動,為了紀念萬年的功勞,就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還有就是講一下閏七月

    中國的農曆上會出現一年兩個七月,據相關專家解釋,中國的農曆採用的是陰陽曆。採用“十九年七閏法”去編寫的,“十九年七閏法”是在19個農曆年中,有12個平年,每年卻還有12個月,每7年增加到一個月,所以變成了13個月了,這個多出來的月,就是“閏月”

  • 5 # 喜歡歷史的郭小俠

    三千多年前,當時中國在商朝第十三任國君祖乙的統治下。

    某一年的某一天在某座山上。有一名叫萬年的樵夫在砍柴,砍累了以後坐在樹下休息。他眼望著樹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將節令定的更準的事。不知不覺大半個時辰過去了,他發展地上的樹影已悄悄的移動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後,萬年就設計了“日冕儀”。但是“日冕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陰雨天就不能用了。

    有這麼一天,萬年在泉水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在滴,這又一次啟發了他的靈感。回家後就做了一個五層漏斗,利用漏水的方法計時。

    萬年想搞清楚日月執行的規矩,於是就拿著自己的成果去見了當代國君祖乙。得到了祖乙的認可,並十二派童子幫他。從此他就開始潛心研究。

    他經過細心觀察,得出: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有一次,萬年去彙報研究成果說:現在申星追上百星蠶百星,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希望祖乙定個節日!祖乙說,春為歲為,於是定名為春節。

    又經歷了數十個寒暑,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這時萬年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祖乙很感動,就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這就是我們現在沿用至今的日曆的由來。又叫陰曆、舊曆、黃曆等。

    中國在出圖的甲骨文中發展,早在四千年前的殷朝就已經有相當水平的歷法了。

  • 6 # 王東108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日曆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

    1、曆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擴充套件資料:

    公曆的由來:

    我們今天用的日曆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種曆法是一種太陽曆,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

    凱撒採納古羅馬天文學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議,將一年定為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為12個月,每四年加一天為閏日,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日。凱撒的名字叫儒略·凱撒,所以由凱撒確立的這種曆法叫儒略曆。

    在凱撒建立新的歷法時,還沒有耶穌基督,所以那時候的年號與現如今是不同的,採用羅馬建城紀年。現如今日曆上公元元年的確立是在公元525年由東羅馬皇帝迪奧開始,迪奧為了能夠方便計算耶穌的復活日,於是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

  • 7 # 太史春秋

    你好,這個問題由我來告訴你吧,如果要說全說透關於曆法的事,那可以寫一本書出來了。

    中國歷史上的日曆,也稱為曆法,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農牧業時期就有了。無法考證第一部曆法出自何人之手、源自何時何地。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古代曆法有一百多種,比如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等等。不同時期的日曆是由不同時期的人發明的。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具體情況。

    從日曆的名稱,我們不難看出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日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大概從周代起,頒發、宣佈日曆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封建社會,只皇家才有權利釋出日曆,稱為“告朔”(預告朔日)。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古時候每一個新皇帝上臺後都要重新更改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歷法——《太初曆》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從全國徵募了20幾個天文歷算家,在京城制定日曆。其中有鄧平、落下閎、唐都、公孫卿、壺遂等。經過他們的討論,制定了《太初曆》。

    這部曆法是流傳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曆法。其實參與制定這部曆法的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司馬遷(《史記》的作者),不過由於在制定曆法的過程中,司馬遷的一些建議沒有得到採用,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司馬遷在《史記.曆書》中沒有提到《太初曆》。

    因此,《太初曆》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而是二十幾個人根據以前的歷法重新制定的。

    《太初曆》規定一個月(朔望月)的長度是29又81分之43天(29.530864天),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加一個月,十九年中加七個閏月,按這種計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個月,一年(迴歸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

    年和月的長度是制歷的兩個基本資料,從《太初曆》制定出的資料來看,雖然誤差還很大,在對於幾千年前的歷法來說,其精準度已經非常高了。

    《太初曆》從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實行,直到公元84年被後漢《四分曆》代替為止,一共實行了188年。

    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歷法——《大衍曆》

    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乙巳日這天,根據《麟德歷》的推算,當天要發生日食。於是人們做好觀看的準備。最後,雖然日食出現了,但和推算的時間有很大的出入。這說明《麟德歷》存在很大的誤差。

    於是,唐玄宗命令一行法師(俗名張遂)制定新的歷法,代替不準確的舊曆法。張遂經過六年的時間制定出了新的歷法——《大衍曆》。

    《大衍曆》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優秀的歷法之一,其內容既繼承了以前曆法的成績,同時又被後代曆法所參照。具體內容包括: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節氣各天中午太陽下影長及白天黑夜長短、推算太陽運動、月亮運動、五大行星運動等。朔望月(歷月)的長度為29.53059天;迴歸年長度為365.2444天,和今天的資料相比,非常精準。

    中國古代日曆的制訂(發明)和具體情況

    如前文所說,中國古代曆法約有一百多種,如果將這些曆法仔細研究加以比較,你會發

    現,不論這些曆法如何推陳出新,其本質不外乎三個型別: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陰曆月光出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張衡《靈憲》

    意思是說,月光來自日光的照射,對著太陽時月亮就全發光,成為滿月;月亮揹著太陽時就不發光,看不見了。

    陰曆是古人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週期來制定的。也就是所謂的“朔望”。一個朔望月的自然長度為29.5306天(用小時來計算的話應該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但是這個數字太過於複雜,為了便於實際運用必須取整,但問題是取整之後又不能破壞朔望的自然規律。

    如果要對29.5306這個數進行取整的話,顯然只有29和30比較接近。但是不論取哪個數,都會無法與自然的朔望長度相對應。為了確保每一次的“朔”都能發生在每月初一,古代的歷法家巧妙地採取了29與30交替使用的方法,解決了歷月的長度問題。

    歷月的長度解決了,那還有歷年的長度問題。因此,曆法家們首先考慮到了迴歸年的因素。因為歷月的長度只有與迴歸年的長度相吻合,曆法才能真實地反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根據這一原則,再經過反覆的觀測發現,12個朔月的長度累加起來的天數非常接近迴歸年的天數。

    於是,古代的歷法家就將陰曆的歷年定為12個月,為了與迴歸年達到一致,把第三年十二月的29天改為30天,並把這一年稱為閏年。

    這就是陰曆的歷月長度和歷年長度的由來。當然,也就是陰曆的制訂方式。它的基本週期是朔望月,是月亮變化的週期。反過來說,從陰曆的日期就可以知道月相。比如:初一是朔(新月);十五、十六是望(滿月);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等。

    古人因此不但可以根據日期判斷月相,也可以透過月相判斷日期。

    陽曆

    陽曆是按照太陽的運動來制定的。它的基本週期是迴歸年。一個迴歸年的自然長度是365.2422天(365天5小時48分46秒)。如果將這個長度直接用於日曆,那從第二年起,每年都會推遲5小時48分46秒,要不了幾年,季節、節氣的日期都將與現實差距很遠。

    古人很聰明,把5小時48分46秒乘以4,等於23小時15分4秒,也就接近一天。因此便採取了每經過四年多算一天(稱為閏年)、每滿一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這樣一來,陽曆歷年的平均長度就變成了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迴歸年的自然長度相差僅僅只有26秒。每年相差26秒,累積3300年才會差一天。這個誤差已經很小了。三千以後的事情,自然有三千年後的人處理,所以陽曆歷年的長度就這樣解決了。

    陽曆的歷月長度:陽曆的歷月數與陰曆一樣,都是12,但是這種取法與陰曆的朔望月沒有什麼關係。僅僅是沿用了陰曆把一年分為12個等份的方法而已。前面已經講過,陽曆的歷年長度已經定下來了,那就再玩兒一次數字遊戲,想辦法讓它符合12個等份就行,雖然複雜,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現在國際通用的公曆歷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30天;唯獨二月份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這種看似雜亂無章的排列,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陽曆歷月長度問題而玩兒的“數字遊戲”。

    另外,大家可能發現一個問題,陰曆以朔望月為原則,因此有“月首”(初一),這是月亮的執行規律,不可能人為更改。那麼以迴歸年為原則的陽曆有沒有“年首”呢?是定死的嗎?回答是沒有。原因在於: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圈接著一圈,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從哪裡開始計算都是一樣的。在古代,曆法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當時比較通行的辦法是:選取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後的10天作為元旦(一月一日)。當然,這不是必須,只是古代的一個習慣而已。

    以上說的,就是陽曆的計算原則和來歷。

    陰陽合曆

    看過了上面陰曆和陽曆的制定方式,想必大家也看出來了,實際上古時候幾乎所有的歷法都屬於陰陽合曆。

    所不同的是,陰曆先以月亮定歷月長度,再根據這個長度去合迴歸年的長度;陽曆則是先定歷年的長度,再根據這個長度去合曆月的長度。

    關於日曆的其他情況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夏曆”、“農曆”等字眼,夏曆這個名稱很有可能源自夏朝所用的歷法,隨著朝代更替,夏曆兩個字並不是真的指夏朝的歷法,而是對曆法的一種代稱。

    農曆,並不等同於陰曆,原因或許是我們自古就是農業國家,曆法與農業生產相關,久而久之便有了農曆的說法。

    以上是我的回答,總的來說,如果對某種曆法感興趣,你只需要知道它制定歷月的長度和歷年的長度原則,以及透過什麼方法來協調歷月與歷年的長度問題使其達到一致,就可以瞭解它的具體情況了。

  • 8 # 風宇閣

    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日曆。皇宮中的日曆為黃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

    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檯曆”相似。

    公元紀年的日曆由來 二十四節氣介紹及其含義日曆中的陰陽曆指什麼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天干地支紀年方法陰陽是什麼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的關係天干地支與五行方位時間的關係陰陽五行生剋變化和關係

    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 9 # 巴郎仔來了

    關於日曆是誰發明的,有很多種說法,我認為下面這個說法更有說服力: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日曆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

    1、曆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 10 # 本是白楊樹

    中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 11 # 大爆炸98

    太陽曆, 陽曆 按照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為準則,基本特點是以太陽的運動週期(格里高利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為一個週期,然後把這一年按定曆法者的想法來分割成一定數量的“月”。缺點是不考慮月亮的運轉週期。太陽兩次經過春分點的間隔,取完整的歷法日為一年而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地球公轉的黃道點來計的,因此是太陽曆的特徵。

    太陰曆,即陰曆,按照月亮繞地球的公轉為準則,是古人觀察月相規律(就是陰晴圓缺)得出的歷法。簡單點說就是在狹義的一個月內,月亮正好繞地球一週,站在地球上觀察月亮的人會發現月亮的形狀正好完成一個變化的週期。基本特點是一個陰曆月為29天左右(月球公轉週期)。下面是本人找到的一首描述月相規律的詩:

    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完全的太陰曆,其一年不是365天,或者說根本沒有年的概念;

    每月初一叫朔日,即當天月球恰好執行至與太陽黃經相等,稱為朔。通俗來說就是,月球執行到了地球與太陽之間,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亮。每月十五叫望日,望日當天的月亮叫望月,又叫滿月。至於為什麼不是滿月那天是初一,,,,。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同夏朝使用的歷法一樣,都以建寅為正月,故又別名夏曆。夏曆是一種陰陽混合歷,用月來反映氣候的變化,不同年份每個月的日照、氣溫以及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基本相同(陽曆);用日來反映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陰曆),祖先比我們更瞭解月亮對人的影響;然而問題在於,太陽的週期約365天,月亮的週期約29天,這兩者無法除盡,如果不作任何處理,時間久了容易混亂,從而制訂了複雜的閏年閏月規則。

    目前的公曆叫格里高利曆,是教皇制定的歷法,以基督誕生為元年。中國(大陸)一直到1949年才放棄舊的紀年方式,改為公元紀年。

    之前使用的是天干地支的年號紀年方式,如康熙十五年,乾隆十二年這種紀年方式。

    公曆:西方最早的歷法應該是羅馬歷,隨後演變為了儒略曆。關於羅馬歷的介紹很少,以後找到了再補。

    無論是儒略曆還是格里曆,都是太陽曆,基本的架構都是一致的,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如何透過置閏來彌補積累的時間差。

  • 12 # WorldwideWatch

    我們來簡單聊聊日曆的歷史。

    人們現在知道,時間的測量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功能。而日曆是我們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測量時間的工具之一。我們的早期祖先感到非常震撼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生活在地球上顯而易見的時間週期迴圈。白天和黑夜的重複交替是最明顯的。

    而關注月亮的盈虧,則需要更多的觀察和專注,才能看到有規律的重複模式。季節間的天氣變化需要的觀察就更多了,在許多個體之間可能還需要複雜的語言和探討加以理解以及後來的利用。

    銜尾蛇啟示

    在幾乎每一個古代文化中 (從阿茲特克人到埃及人,到華人,到挪威人等等),都有一個一致的象徵,對,就是銜尾蛇。通常被描繪成蛇吃自己的尾巴,這個符號代表著無限的重複。在很多情況下,這個意思被擴充套件到很遙遠的年代以前,用來解釋有記錄的歷史之前都發生了什麼。所以,即使在早期,我們對無窮大的直觀理解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從那時起,這個概念就一直困擾著人類文明。

    迴圈時間的概念仍然存在,但它與線性時間概念相牴觸。我們早期的祖先也注意到了時間之箭 (我們現在稱之為箭頭熵)。人、植物和動物都會衰老死亡,建築物也會腐爛。時間是有方向的。

    線性和迴圈的概念只是對時間的本質加以解釋,這仍然非常難以捉摸。迴圈和線性概念在日曆中結合在了一起。

    天空中的物體

    最早的歷法幾乎都是以月亮的盈虧週期為基礎的。通常是在當地,根據對月亮盈虧的肉眼觀察,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建立了日曆。

    每個完整的週期變成了一個月。月份間有不同的天數,是因為月亮的圓缺與地球的日/夜週期不是完全一致的。由於宗教慶典需要在特定的時間舉行,所以在確定一個月的適當天數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隨著城市走向文明,民事管理人員需要有一致的歷法。太陽週期更準確地反映了季節變化,以至日和晝夜平分點為基準,而陰曆也變成更加複雜的日月曆法了。有些社會仍然依靠陰曆,因為陰曆更容易計算。穆斯林日曆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先知穆罕默德(於公元570年左右出生在麥加(現為沙烏地阿拉伯)沒有認可早期的阿拉伯日月曆法,而選擇了現在的陰曆。

    太陽和月亮並不是天文學對曆法的唯一影響。夜空中的星星,星座,以及流星,行星,也起了作用。星座具有象徵意義,會根據太陽年在夜空中改變位置。這導致了天文學的產生。

    公曆的出現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文明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規範和使民事職能同步的需要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現在的西曆開始於公元前45年的古羅馬儒略曆。許多西方語言中月份的名稱與古羅馬儒略月大致一致。星期和天的名字也有類似的關係。

    羅馬儒略曆也不太適合太陽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並不需要整整幾天。曆法又被修改了幾次,最著名的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他是16世紀天主教的領袖和教皇國的統治者,其最為人所知的是啟用公曆,並以公曆命名,公曆至今仍是國際公認的公曆),增加了週期性的閏日來彌補新陽曆中多餘的時間。

    所以說,日曆說不上具體是由誰發明的,準確地講應該是由誰來完善的,現在世界上普遍採用的公曆就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所修改的,距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接閃光燈與影棚燈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