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這句話出自《太公家教》,此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於語言通俗,被認為“淺陋鄙俚”,所以公私藏書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書籍也少著錄。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內發現了唐人的寫本一卷,後被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影印出版。該書收錄《太公家教》共580句計2610字。全書以四言為主,自紿至終貫穿了“忠孝、仁愛、修身、勤學”的思想。本文強調“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都是崇敬老師、重視教師作用的教誨,很有學習和借鑑價值。

  • 2 # 今生情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出自《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學生侍奉老師,應當像對侍父親一樣恭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為人,還要學習老師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那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姜太公,西周齊國始祖.又名姜尚、呂尚、呂望,字子牙.西周初為“師”(武官名).也稱師尚父.輔佐文王、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智勇雙全.相傳著有《六韜》、《太公家教》等.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節錄.《太公家教》是我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於語言通俗,被認為“淺陋鄙俚”,所以公私藏書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書籍也少著錄.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內發現了唐人的寫本一卷,後被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影印出版.該書收錄《太公家教》共580句計2610字.全書以四言為主,自紿至終貫穿了“忠孝、仁愛、修身、勤學”的思想.本文強調“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都是崇敬老師、重視教師作用的教誨,很有學習和借鑑價值.

  • 3 # 安然xmy

    出處:清代詩人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含義:意思是哪怕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做父親看待。比喻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敬重。

    原文: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引自清代詩人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註釋]①束脩:一捆(十條)肉乾,後來用以為給老師的財禮的名稱,但這一禮物是菲薄的。

    譯文:學生侍奉老師,應當像對待父親一樣恭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為人,還要學習老師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 4 # 畫個雞蛋吧

    意思是哪怕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做父親看待。比喻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敬重。

    引自清代詩人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原文: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譯文:學生侍奉老師,應當像對待父親一樣恭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為人,還要學習老師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師重教,老師是除父母以外對自己真心負責的人,甚至有些人和老師待的時間比父母還要長,可見老師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的重要性,尊師重道常懷感恩之心,老師也會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才會有更多的動力付出,如果大家不相互交流感情,那麼教育事業將不會綿綿不斷的傳承下去。

  • 5 # 家庭教育漫談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引自清代詩人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意思是哪怕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做父親看待。比喻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敬重。

    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知恩圖報,別人幫助我們,教育我們成長,要心存感恩。與“一字之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銜草結環”等同義,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

  • 6 # Forest醫生祥子

    看到這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成語,就會想起上學的時候。那時父親經常教導,一定要尊重自己老師,並說人這一生除了父母是實心實意的對待自己,然後就是老師,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學生刻苦努力,有個好的未來。父親也常說:要謹記老師教誨,要懂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定要感恩戴德,把老師對自己的負責銘記於心。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出自姜太公的《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節錄。

    原文是這樣的: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這段話的意思是:學生侍奉老師,應當像對待父親一樣恭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為人,還要學習老師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比喻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敬重。

    說起姜太公大家就會想起我們從小就看過的《封神榜》。那麼,咱們就看看姜太公一生的不凡經歷和卓越貢獻。

    姜太公,名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

    商末周初軍事家、政治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被民間稱為“姜太公”,被尊為“百家宗師”。 傳說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姜子牙為“師尚父”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

    姜子牙雖然出身貧寒,卻志向遠大,年輕的時候雖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卻是很賣力,業餘時間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閒居在家。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難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所以《太公家教》能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語句也是可想而知或有理可循的。

    《太公家教》是我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勸誡後人尊師重教,全書以四言為主,自紿至終貫穿了“忠孝、仁愛、修身、勤學”的思想,值得後人學習、借鑑。

    寫到最後,不禁感慨,現代人重科技、不重文化,真心希望家長、老師們能夠多多抓教育。也真心希望現在的孩子,能夠懂得尊師重教,懂得勤奮上進,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偉志向和遠大抱負,懂得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做一個對家庭乃至國家有用的人才。

  • 7 # 明記歷史

    是清代詩人羅振玉的《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太公家教》是我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於語言通俗,被認為「淺陋鄙俚」,所以公私藏書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書籍也少著錄。

    直到清代光緒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6303065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內發現了唐人的寫本一卷(據考證為唐朝宰相姜公輔編撰),後被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影印出版。

    該書收錄《太公家教》共580句計2610字。全書以四言為主,自紿至終貫穿了「忠孝、仁愛、修身、勤學」的思想。

    本文強調「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都是崇敬老師、重視教師作用的教誨,很有學習和借鑑價值

  • 8 # 亦文人文

    一、出處及辯偽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出處通說為《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原文如下: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束脩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案本書的考據者為清代的羅振玉,據學界講,“《太公家教》是我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於語言通俗,被認為“淺陋鄙俚”,所以藏書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書籍也少著錄。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內發現了唐人的寫本”,方才被編入《鳴沙石室佚書》出版。

    按說大師定位於前,專業人士背書於後,我輩不敢妄議,但質疑的精神,總得有的。要而言之,個人對此說頗有懷疑,在此列述如下:

    一是語言

    此處的“淺陋鄙俚”,是一大疑點,既為太公家教,則要想想太公是何許人。周武王分封諸侯,太公望被封至齊地,乃是響噹噹的公爵,司馬遷在《史記》中,以“世家”列之,言行舉動,是專門有人記錄的,別說以他的身份地位,不太可能說出此類言語,即使說了,也當另有雅訓字眼,傳諸後世。

    二是內容

    前文提到,姜太公乃是公爵之尊,且是世襲的公爵,本書既為家教,那麼其教子之道,當是為國君之理,況且裂土分茅,本來就在境外,怎麼也扯不到“無境外之交”上吧;而且以一國之公,莫說一日為師,便是萬日為師,也就是卿、大夫之類,即後世的“太子少保”,稱為帝師可也,無論如何也不能認之如父。

    三是載體

    或曰太公八十才相文王,這個可能是發跡以前的作品。可是當時之中國,書寫載體主要是龜甲獸骨竹片木片(當然也有青銅器,不過既然發跡之前,太公當不夠使用資格),而且尚未出現小篆的字型,書不同文,且莫說太公如何將竹木之屬儲存下來,便是文字之辯識,都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四是文風

    上古之時,文風與後世大異,孔子的言論集《論語》,千年來的官方指定教材,尚有爭議不斷;《道德經》是辯證法鼻祖,幾乎每句尚有不同的觀點,可比之早了幾百年的太公家教讀本,竟無一字歧義,這本身就是最大的疑點。

    五是觀點

    以上所說,其實與主流所說並不違背,自羅振玉以降,也無人認同此說為太公言論,但本文的觀點更多地集中於此:並不能因為本書出土自鳴沙山,且由羅振玉考據為唐人寫本而定其為唐朝著作。

    其一,羅振玉的鑑賞操守。此處不說能力,畢竟我輩之能,如螢火之光,不敢比擬這位考古學大師。可羅振玉的考古成就,在沒有官方支援的前提下,更多地依賴其自身的雄厚財力,但羅振玉出身書商家庭,原本並無多少積蓄。但是此公在任富家西席,趁東翁病逝之際,利用孤兒寡婦的無知,蒐羅其家藏品,完成了發財致富的原始積累;後來靠出假宋版書、堅定假古董、出售假漢玉等等行徑,頗斂了一大筆財。而《太公家訓》以歷代藏家不入法眼之作,陡然編入《鳴沙石室佚書》出版印行,羅公之力,不可謂不大,但其中緣由,只恐是“我怕得有理”。其二,書中的文字觀點。要說全書立意,和《增廣賢文》、《弟子規》之類的“毒雞湯”相差無幾。而文中語句,頗不類唐人那種瀟灑雍容的氣度,以此作為啟蒙讀物或治家格言,好像差了點火候,茲錄兩段有意思的如下:

    財能害已,必須畏之;酒能敗身,必須戒之;色能招害,必須遠之;憤能積惡,必須忍之;心能造惡,必須淨之;口能招禍,必須慎之。

    前四句結合起來,便是“酒色財氣”,好像宋元明清的話本中,喜歡以此為“得勝頭回”,蓋當時市民文化發達,講一些日常生活的小道理,灌輸幾碗心靈雞湯,是為小說家、說話人的最愛。而後兩句心能造惡、口能招禍之語,頗像市井中人講佛經,意態可掬之餘,怎麼看怎麼像明朝的勁頭,而絕非是盛唐那種宏大敘事的氣象。

    養女不教,不如養狗。

    此語一出,令人解頤,具體的原因就不解釋了,如果放在《拍案驚奇》的得勝頭回裡,毫無違和之感。而有唐一代,似乎無人喊出此等豪言壯語。

    所以根據以上觀點,個人更傾向於此句出於明朝,至早也不會早於元代。因為,如果再早的話,羅先生科室偽造宋板書的高手。

    二、個人淺見

    韓愈在《師說》中強調,“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民間對“童子之師”稱為先生,對傳授生存技能的老師方稱為師父。無他,一為啟蒙,一為續命。江湖行當有云“寧贈一錠金,不教一句春”,可見此二者差異之巨大。所以,對這句話的觀點,個人是完全同意民間觀點的,對前者,尊敬之可也,認父則不必,因為那只是一種職業;對後者,除類似嶽不群令狐沖那種關係的極特殊情況外,終身為父之說並不過分,因為,是那個人,讓我們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 9 # 一正本經

    上面的說得很好。

    就有一個小問題說一下。

    是束脩不是柬脩。

    指謝師禮的意思。古時也有給肉乾的。

  • 10 # 春城文揚

    師有兩種,一種是傳道的,給我們法身慧命的,甚至可以讓我們了生脫死的,這種老師叫“師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另一種,是教給我們技藝和知識,這種老師就叫師傅,應該被我們一生珍重,至於終身為父,有待商榷。

  • 11 # 逆維思維

    《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中雲:"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束脩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意思是說學生侍奉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還要學習老師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能有境外的私交,學生要主動給老師以束脩(束脩:十條一捆的肉乾,為一份薄禮,後用以指代給老師的財禮)的好意。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受到像自己的父親那樣的敬重。此乃極言師徒情誼之深厚。

    何為優秀的老師?除了教育,更需要教化。所謂“化”,就是所有人跟你在一起都會不知不覺地受到你潛移默化、無形的影響。你周圍的人自己主動去改變自己,而不是你硬性的規定,不是你逼迫他,不是你立下規矩要求他,也不是你要考核他。他跟你久了以後,慢慢變得跟你一樣,這就叫“化”。“化”是很難的,要“化”就得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如果只是不斷地口頭上講大道理,即便是苦口婆心,也僅僅只是教而已。

    人們常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經師”是指嚴肅、嚴謹、嚴格地對待教育教學工作,不“誤人子弟”的合格教師,他們把教師職業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而“人師”則是以自身人格魅力塑造學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終生受益的影響和感化。所以經師兼人師才談得上教化學生,也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 12 # 科技小麋鹿

    如今能遇到一個真正的老師並不容易,希望你能明白我說的,如果真遇到能教你本事,指引你做人的,那和“父親”又有什麼區別?

  • 13 # 使用者7583625582669

    這句話是站在旁觀者或做徒弟認為的。師傅如果真把徒弟當兒子看待善莫大焉。但是真把徒弟當兒子吆五喝六的就有失體統。

  • 14 # Sunny0221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出自《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學生侍奉老師,應當像對侍父親一樣恭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為人,還要學習老師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那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姜太公,西周齊國始祖.又名姜尚、呂尚、呂望,字子牙.西周初為“師”(武官名).也稱師尚父.輔佐文王、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智勇雙全.相傳著有《六韜》、《太公家教》等.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節錄.《太公家教》是我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於語言通俗,被認為“淺陋鄙俚”,所以公私藏書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書籍也少著錄.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內發現了唐人的寫本一卷,後被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影印出版.該書收錄《太公家教》共580句計2610字.全書以四言為主,自紿至終貫穿了“忠孝、仁愛、修身、勤學”的思想.本文強調“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都是崇敬老師、重視教師作用的教誨,很有學習和借鑑價值.

  • 15 # 欣欣葉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一成語最早出自《太公家教》,清末敦煌學家羅振玉進行整理後歸入敦煌文獻集《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太公家教》為古代訓誡類蒙書代表之一,唐代曾風行全國。中國最古老的治家格言,語言通俗,共580句,計2610字,全書以四言為主,弘揚“忠孝”,“仁愛”,“修身”,“勤學”的思想。《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中記錄:“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體現了古人對老師深深地尊重,意指: 哪怕只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重視教育,尊重老師,古來有之,代代相傳。這種傳統的理念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它理順了學生與老師的關係。老師可以盡心盡力地去傳授技藝,知識,做事的章法,做人的道理等。隨著社會發展與周遭環境的變化,師生關係越來越平等了,既尊重學生人格獨立,是個獨立的個體,更尊重老師的無私付出。

    古時尊重老師的表現有: 言語尊重,尊師禮儀,認真領會老師的教導,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贈送食物等。

    現代尊重老師的表現有: 除了上述之外,形式更多了,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設立“教師節”,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學生可集體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學生畢業後工作,生活變得忙碌,師生見面機會減少,微信,電話不時地來問候。每每提及老師也是常懷感激之情。

    雖然尊重老師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尊師重教的傳統會一直傳下去。

  • 16 # 看書讀文話人生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個人認為這句話不僅僅是教育學生要尊師重道,更是告誡老師要克己復禮、為人師表。

    出處

    這句話出自清代羅振玉的《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其意思是說:做學生的要好好侍奉老師,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學他的道德品行和說話方式。

    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那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觀點

    若說到老師那不能不提一個人,他便是被譽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夫子,早在春秋戰國時孔子便杏壇講課,創辦了第一所學校開創了教書育人的先河。

    對於這句話相信孔子應該最有發言權了,孔子對此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字面意思理解三個人中,必定有我值得學習的,那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師。此處的三泛指人數虛詞,形容人多。

    其深意是學無止境不能驕傲自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人無完人,我們要不斷學習周圍人好的東西,摒棄掉不好的習慣。

    子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孔子也曾向老子問禮,如若生搬硬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豈不是讓人貽笑大方。

    結論

    我們不能單純的透過字面意思,理解使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認為當了一天老師,就一輩子是自己的父親。這樣有種強人所難的的理解方式,是片面的有失尊重的。

    學生尊重老師,像對待父親一樣敬畏。老師不僅僅是傳授學業,更應該像父親一樣愛護學生,傳授學業的同時,教他做人的道理,解答人生的疑惑。

    愛與責任是相互的,不應該是要求學生單方面的尊重。尊重是自己透過一言一行獲得的,而不是要求別人給予的。

    學生和老師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而不是上下級的階級壓制。才能真正提現這句話的價值,相敬相愛的師生關係才是和諧教育。

  • 17 # 魚頭聊史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最早出自姜太公的《太公家教》,後被清代詩人羅振玉收入《嗚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一書:“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學生侍奉老師,應當像對待父親一樣恭敬。要學習老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為人,還要學習老師的說話方式和技巧。……忠臣不應該有境外的私交,學生應該有主動給老師柬修的好意。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哪樣敬重。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尊師重教一直為歷朝歷代所重視和倡導。徐特立老先生是毛主席的老師,徐老過六十歲生日時,毛主席寫信給他說:二十年前你是我的先生,現在也是我的先生,今後必定還是我的先生。足見毛主席對老師的敬重。

    作為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作為老師,“愛生如子”。一個把老師當作榜樣、偶像,努力求知、做人;一個一切為孩子著想,傾囊相教,盡心盡力。我想,我們就會營造出和睦、努力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出更多的社會棟樑和有用之才。

  • 18 # 繭破

    成語拼音:yī rì wéi shī, zhōng shēn wéi fù

    成語解釋:哪怕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做父親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師。

    成語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一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

    成語簡拼:yrwszswf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成語造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這師弟的情分也不是可以薄得的。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五回

  • 19 # 梅落肩香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出自《太公家教》,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是給自己做了一天的老師,也應一輩子像對待自己的慈父一樣敬重老師。

    我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應該以兩種理解方式:

    一種是在封建社會,封建思想影響下,講究尊師重教的古訓,老師是絕對的權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就是“師道尊嚴”的體現。

    另外一種是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以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的感化並溫暖了學生,從而樹立起“慈父”的形象,獲得了學生髮自內心的敬愛,真正做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在新課程的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被定義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而不是學生思想行為的控制者、精神的主宰者。教育工作者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用畢生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是學生的榜樣。作為學生理應虛心向教師請教,感恩並尊重教師辛勤的培育與付出,秉承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美德。

    最好的師生關係應是平等、友愛、民主的,這是新時代發展要求下“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種理想的存在形式。

  • 20 # 閒雲草堂

    很高興為你解答,下面所說純個人意見,先不管他的由來,先從意義上講解一下,古人重師恩,說師傅就是自己的第二位父母,教自己知識,教自己生存的本事,遇到你不懂的問題會毫無保留的去為你解答,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應該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去孝敬師傅,父母給了你生命,而師傅給了你生存的本事,兩者缺一不可。

    古代岳飛的老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墳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哭完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對老師的真情,才有了他日精忠報國的忠心。

    唐太宗是歷史上的一位好皇帝,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個孩子找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自己的老師。有一次,老師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製度非常嚴格,官員是不可以坐著轎子進宮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他坐轎進到宮裡講學,並命令孩子迎接老師。另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說四子李泰對老師不尊敬,他當著老師的面批評李泰說:“以後你每次見到你得老師,要就像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李泰見到老師,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所以說做人應先學習怎麼去尊敬師長,孝順父母,一個連父母,連老師都不尊敬及孝順的話又何以在社會立足,又怎麼會真正的去善待身邊的朋友及夥伴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網路遊戲正在“殘害”孩子,大家願意抵制它,願意取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