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鉅臻堂主
嚴武與杜甫最友善,鎮劍南時,甫因避亂往依之。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數度勸其出仕,杜甫婉言謝絕。後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為何二人關係如此,追根溯源,還要講一講二人祖上的關係。
因為嚴武之父嚴挺之和杜甫祖父杜審言是故交,漸漸地兩家也就成了世交,兩個人的後代關係也必定不錯。杜甫來到成都之時,嚴武頗為高興,這個世交的文才他是清楚的,可惜仕途不順,何不幫他一把,但是這時候的杜甫早已有歸隱之心,但嚴武還是經常帶著僕從和酒肉去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裡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嚴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時寫道:“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大概意思就是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
3 # 丹心詩詞
杜甫與嚴武不但是好朋友,而且是“世舊”之交——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與嚴武的父親嚴挺之都是唐代名臣,想必他們也有過交往,或許也是好朋友呢。
杜、嚴二人還有個共同的朋友,叫房琯(音guǎn),一度官居宰相,與杜甫曾是“布衣交”,而嚴武的官職也有賴於房琯的推薦。可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房琯率唐軍反擊叛軍,陳陶澤(今陝西咸陽市東)一戰,竟慘敗而歸,四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杜甫的七律《悲陳陶》與五律《對雪》,記載的就是這場戰鬥。在這種情況下,房琯罷相已是順理成章、早晚間的事了,可是官居右拾遺的杜甫卻偏偏要上疏替他辯護,說什麼房琯“罪細,不宜免大臣”。唐肅宗李亨大怒,準備嚴厲地懲治杜甫。幸虧有人勸阻說:“杜甫如若因言獲罪,只怕要斷絕了言路。”肅宗皇帝這才不再追究。可是杜甫在向皇帝“謝罪”時,仍然喋喋不休地訴說房琯品德如何如何高尚,對皇帝如何如何忠心,希望“陛下棄細錄大”,繼續重用房琯。肅宗沒有再理睬他,只是將杜甫貶為華州司戶參軍,房琯則被貶為邠州刺史。
兵荒馬亂的年月,當一個窮官也不容易。由於關內大旱,華州一帶“穀食踴貴”,杜甫雖然親自“負薪採梠(音lǚ)”,兒女仍然餓死了好幾個,不得不棄官入蜀,築草堂於成都,生活仍然困窘異常。幸虧過不多久老朋友嚴武再次擔任劍南節度使,坐鎮成都,便將杜甫收入幕下,並上奏朝廷,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後人稱他“杜工部”,即緣於此。
-
4 # 天地玄黃日月盈
先說杜甫的性格特徵。杜甫性格“褊躁傲誕”,這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
杜甫極似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杜審言》中評之“恃高才,傲世見疾”,可見其性情一斑。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身份可謂顯赫。
《新唐書·杜審言傳》:“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放肆狂傲之姿,直言不諱。杜甫也不遜其祖父,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載,杜甫自詡:“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比起祖父底氣十足的狂傲,杜甫卻趕不上舊日的風光,發作的正不是時候。
也有其它史料輔證,《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可見,詩聖也有個人不能克服的性格缺陷,並非完人。
再說嚴武,嚴武的個性就更誇張怪誕了。嚴武是嚴挺之的嫡長子,生性桀驁乖張。八歲之時,因為父親寵妾薄妻,為母親不平,直接殺死了那名無辜的小妾。他的糊塗父親居然放任他的行為,並肯定他“除妾扶妻”的“正統”思想。天吶,莽夫還有個蠢爹,簡直嚇人。
後來,嚴武參軍入伍,從基層做起,也立功不少,並在追擊吐蕃一役中名聲大振。值得一說的是,嚴武雖為武夫,卻也好詩文,為成名之戰所作的《軍城早秋》也得到了杜甫的認可。
現在終於談到兩人的交集了,其實杜審言和嚴挺之是世交,後輩關係好也是情理之中。
嚴武和杜甫在仕途上同出房琯門下,陣營統一,思想投機。時任宰相的房琯因得罪降官,兩人受累也相繼被貶。被貶後,兩人書信往來不斷,情誼也日益深厚。
後來嚴武時來運轉,官路通暢起來,也不忘扶助舉薦身居草堂的杜甫。嚴武多次勸杜甫重歸廟堂,但是杜甫隱隱之中已經萌生了避世之心。嚴武多次勸仕,杜甫一直推脫,但期間兩人的交往卻達到了最高峰。《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酬別杜二》,《嚴中丞枉駕見過》,《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等等,互相贈詩逾三十餘首,特別是《送嚴侍郎至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
遠道從此別,青山復空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纏綿悱惻,情深意篤,簡直可以說是交往的“蜜月期”。
這就是兩人關係好的原來,到最後兩個的關係因為性格的原因也決裂了
-
5 # 聽小方講歷史
實際上嚴武與杜甫的關係極其密切,比如寶應元年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嚴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在成都,他帶著僕從和酒肉來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裡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
嚴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時寫道:“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這裡運用了典故。漢末詞賦家禰衡,文思敏捷,曾即席作《鸚鵡賦》 ,一揮而就。嚴武以禰衡的故事,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杜甫則寫《嚴中丞枉駕見過》一詩:“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以張翰(晉時人,字季鷹,遇見不相識的賀司空(循),談得投機,沒告訴家人,便登上賀氏的船,同去洛陽)。管寧(東漢時高士,字幼安,於靈帝末渡海避亂至遼東,常戴皂帽,穿布裙,坐木榻,隱居多年,屢徵不出,世稱賢者。)婉言謝絕,是說我的行蹤飄泊不定,當效張翰那樣自由,效管寧避亂他鄉過隱居生活。巧於用典,言其情愫,寓意稱妙。
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數度勸其出仕,杜甫婉言謝絕。後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此後二人詩作往來頻繁,嚴武成了杜甫除李白、高適之外的又一知音。嚴武稱杜甫為“杜二”。
-
6 # 王鶴霖33
杜甫和嚴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段友情源於嚴家和杜家世交,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與嚴武的祖父嚴廷之就交往甚好,兩家本就世交,年輕的杜甫與嚴武二人又都是有才華,有學問之人,自然而然的便成為了好朋友,杜甫在去成都的時候,嚴武聽到杜甫的到來十分開心。想到杜甫的才華他非常瞭解,而且關係又這麼好,為什麼不幫他一下呢,於是變邀請杜甫來到自己的府上做幕僚,杜甫當時也想到,其他的朋友多入朝為官,而且自己目前的生活也並不富裕,嚴武又與自己家是世交,便同意了做了嚴武的幕僚。嚴武也對杜甫以禮相待,經常帶著酒肉與杜甫暢飲,在那個時期建立友誼
-
7 # 太白老師
杜甫與嚴武是世交!
什麼是世交呢?就是杜家和嚴家有好幾代人的交情。從祖輩到父輩一直關係都比較好。
杜甫晚年落魄得很。而這時候的嚴武卻比較發達,做了劍南節度使,封鄭國公,坐鎮成都。
杜甫前往投靠嚴武。嚴武就奏請讓杜甫當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杜甫又叫杜工部,就是這麼來的)。
嚴武對老朋友杜甫很好,給他很不錯的待遇。倒是杜甫有點過分,經常喝醉了就辱罵羞辱嚴武,也不知道是不是在開玩笑,反正常常搞得嚴武很難堪。
嚴武雖然很包容杜甫,但是情況多了,他的內心也不舒服。不過好在他始終對杜甫都很好。
後來嚴武四十歲就死了。代替他鎮守成都的人叫郭英乂,這是個脾氣不太好的主。杜甫也知道自己在他手下混不下去,也就離開了成都,從此過上漂流無定的生活。最終死在途中!
-
8 # 太嗯了
實際上嚴武與杜甫的關係極其密切,比如寶應元年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嚴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在成都,他帶著僕從和酒肉來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裡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
嚴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時寫道:“莫倚善題鸚鵡賦
何須不著駿艤冠。”這裡運用了典故。漢末詞賦家禰衡,文思敏捷,曾即席作《鸚鵡賦》,一揮而就。嚴武以禰衡的故事,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杜甫則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以張翰(晉時人,字季鸞,遇見不相識的賀司空(循) ,談得投機,沒告訴家人,便登上賀氏的船,同去洛陽)、管寧(東漢時高士,字幼安,於靈帝末渡海避亂至遼東,常戴皂帽,穿布裙,坐木榻,隱居多年,屢徵不出,世稱賢者。)婉言謝絕,是說我的行蹤飄泊不定,當效張翰那樣自由,效管寧避亂他鄉過隱居生活。巧於用典,言其情愫,寓意稱妙。
-
9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別稱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遺,杜草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官宦家庭,深受儒家思想,但一生又不得志,憂國憂民,留下1000多首詩,詩中多有流露出對人民悲慘生活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尤其是高階統治階級的批判與痛恨,真實的再現了唐朝由盛及衰的現實生活,所以他寫的史被稱為“詩史”,他本人被稱為“詩聖”,杜甫的另一個身份是杜審言的孫子,杜審言也是唐朝初期大詩人,也是位狂傲之人,曾自誇“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賦也成為部下,我的書法使王羲之也成為學生。”為後世貢獻了一個成語“衙官屈宋”。
嚴武(726年—765年),字季鷹。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朝中期大臣、詩人,初為拾遺,後任成都尹。兩次鎮蜀,以軍功封鄭國公。嚴武的另一個身份是嚴挺之的兒子。嚴挺之與杜審言同朝為官,也是好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雖然兩人年齡相差14歲,但杜甫高出嚴武一輩。
因為這層關係,嚴武成了杜甫繼高適,李白後的又一好友。
嚴武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能詩能武,官做的也不錯,屢立戰功,《軍城早秋》“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詩中充滿了殺氣和必勝的信心,嚴武接替高適與入侵的吐蕃作戰,取得勝利。深得朝庭的賞識和重用,被任命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度使,成為鎮守一方的“土皇帝”。
杜甫被唐肅宗貶官後,同時,被貶的還有他的好友房琯,杜甫為房琯辯解說好話,惹怒肅宗,房琯被貶的原因是指揮平息安史之亂大敗,付出的代價是五萬兵馬,傷亡四萬多。杜甫被肅宗認為是房琯的“同黨”。
杜甫流落成都建“杜甫草堂”時,嚴武給予了杜甫重要的支援和幫助,在嚴武的勸說下,杜甫又在嚴武手下為官,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部,杜工部的別稱就這麼來的,這也是杜甫做的比較好的官。
杜甫與嚴武的關係似乎又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杜甫也是繼承了杜審言的狂傲,這看不慣那看不慣的,嚴武雖同樣也是個文人,但也是武將,更是政客,處事風格與杜甫應該是截然相反。
嚴武生性暴斂。8歲時就殺死父親的小妾為母親出氣,年青時,為逃避官府懲罰,把他私藏的一個美女,為消除人證,活活淹死。
做人是否也有待商榷,房琯為相時,對嚴武多有提攜,但被貶後,正好在嚴武手下,嚴武對房琯是毫不客氣,呼來喚去,絲毫不記得知遇之恩。
為此李白的巜蜀道難》“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對杜甫進行了提醒和勸說。
果不其然,杜甫酒後失言,激怒嚴武,差點被嚴武殺了,多虧嚴武的母親及時出手相救。
江湖恩怨誰能說的清,“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此次相逢是最後一次相逢,嚴武年僅40歲就去世了,杜甫也失去了靠山,杜甫送嚴武最後一程,悲痛欲絕《哭嚴僕射歸櫬》:“ 一哀三峽暮,遺後見君情。”
-
10 # 華夏之表
杜甫與嚴武不但是好朋友,而且是“世舊”之交——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與嚴武的父親嚴挺之都是唐代名臣,想必他們也有過交往,或許也是好朋友呢。
杜、嚴二人還有個共同的朋友,叫房琯(音guǎn),一度官居宰相,與杜甫曾是“布衣交”,而嚴武的官職也有賴於房琯的推薦。可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房琯率唐軍反擊叛軍,陳陶澤(今陝西咸陽市東)一戰,竟慘敗而歸,四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杜甫的七律《悲陳陶》與五律《對雪》,記載的就是這場戰鬥。在這種情況下,房琯罷相已是順理成章、早晚間的事了,可是官居右拾遺的杜甫卻偏偏要上疏替他辯護,說什麼房琯“罪細,不宜免大臣”。唐肅宗李亨大怒,準備嚴厲地懲治杜甫。幸虧有人勸阻說:“杜甫如若因言獲罪,只怕要斷絕了言路。
-
11 # 原氣
先說杜甫的性格特徵。杜甫性格“褊躁傲誕”,“持高才,傲世之疾” “放肆狂傲之姿,直言不諱。” “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可見,詩聖持才自傲,性格剛烈動不動就發作,並非完人。
再說嚴武,嚴武的個性就更誇張怪誕了。嚴武是嚴挺之的嫡長子,生性桀驁乖張。八歲之時,因為父親寵妾薄妻,為母親不平,直接殺死了那名無辜的小妾。他的糊塗父親居然放任他的行為,並肯定他“除妾扶妻”的“正統”思想。後來,嚴武參軍入伍,在追擊吐蕃一役中名聲大振。嚴武雖是一介武夫,但寫文章也是一流,可以說能文能武。
杜審言和嚴挺之本是世交,後輩關係好也是情理之中。嚴武和杜甫在仕途上同出房琯門下,陣營統一,思想投機。時任宰相的房琯因得罪降官,兩人受累也相繼被貶。被貶後,兩人書信往來不斷,情誼也日益深厚。後來嚴武時來運轉,官路通暢起來,也不忘扶助舉薦身居草堂的杜甫。嚴武多次勸杜甫重歸廟堂,但是杜甫隱隱之中已經萌生了避世之心。嚴武多次勸仕,杜甫一直推脫,但期間兩人的交往卻達到了最高峰。《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酬別杜二》,《嚴中丞枉駕見過》,《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等等,互相贈詩逾三十餘首,特別是《送嚴侍郎至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遠道從此別,青山復空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可惜感情再好,也有吵架的時候,吵的厲害了難免會導致分道揚鑣。
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肅宗時所立的舊案,一些遭貶斥的舊臣又得以起用,杜甫這樣的巨才,也止不住心癢。一時刻薄激憤,寫出了一些“嫉惡懷剛腸”式的詩句。在後面的相處中,杜甫莫名中“變心”,對嚴武的“窮極奢靡,賞賜無度”頗具異議。嚴武一心從政,對杜甫幼稚任性的建議也不再重視,但任視他為摯友。但是杜甫的自傲,讓他認為對嚴武期望撲空。另一方面,杜甫反覆要鬧離開嚴府,嚴武也不厭其煩,對杜甫也很是失望。兩人心生嫌隙,冷戰不休。即使後來杜甫心生愧疚,作有《敝廬遣興奉寄嚴公》一詩,盼望嚴武再次光臨草堂,但是從此,再也看不到杜甫入府赴宴的詩,也看不到嚴武曾來“席門”的痕跡。兩人的感情這時候本質上已經走到盡頭了,後面再次見面,已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雖說嚴武作戰有功,對待杜甫也算幾多容忍。但卻不妨礙他本人生活奢靡,胡作非為,他的所做所為,杜甫自然看不慣,看不慣那就又要口無遮攔,自然兩人分崩離析,面子上也難過去,分手是性格使然,更是時局必然。
-
12 # 站在真理-unbelievable
杜甫和嚴武的關係,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一對“臭味相投"的好基友。是什麼原因促成相差十多歲的杜甫和嚴武二人的深厚情誼呢?
一、有感情基礎
原來,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和嚴武之父嚴挺之兩人相交甚好,說兩家是世交也毫不為過。
二、“臭味相投"
兩人好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大有“當世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之氣慨!
三、同出一門
杜甫和嚴武入仕都得到當朝宰相房琯的大力提攜,兩人具有同門之誼。
注重師門傳承的古代官場,又有前兩個因素,二人不纏綿在一起都不正常。
-
13 # ginkarry
那我們就要先聊一聊嚴武,他是杜甫的好友。杜甫的日子一直過得潦倒,他多次伸出援手。然而,一對情投意合的妤友,卻慢慢疏遠,甚至在他死後,杜甫僅出於禮節為之悼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這段故事來看看吧。嚴武是大詩人杜甫知音。杜甫的生活一向窮困潦倒,有了嚴武的救濟,他才聊以度日。杜甫的許多詩作,都是送給知己好友嚴武的,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嚴武死後,杜甫僅僅寫了一篇禮節性的悼詞《哭嚴僕射歸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令曾經的知己好友漸漸疏遠呢?武是一位頗有爭議、譭譽參半的人物。他頗有軍事才能,曾帶兵擊敗吐蕃軍,收復了不少失地,對朋友也稱得上慷慨。不過,嚴武的性情狂暴,言不合,甚至一個眼神不對,就會置對方於死地,對那些給自己惹來麻煩的人,毫不留情。嚴武8歲時,他的父親嚴挺之因為妻子年老色衰而心生厭煩,寵愛一個叫“英”的小妾。嚴武的母親非常難過,儘管心裡埋怨,臉上卻不敢表露出來。一天,嚴武看到母親坐在角落不停地流眼淚,於是上前詢問。他母親正受了委屈,好容易有個人來關心,就把事情原委都告訴了他。嚴武記在心裡,他悄悄拿起一把大鐵錘,趁著父親的那位小妾正在睡覺時,二話不說猛地一錘,將那個如花似玉的美女打得腦漿進裂、一命嗚呼。下手又快又狠,絲毫沒有一個8歲小孩子的膽怯心虛。這下子,他母親大驚失色,家裡的僕人見老爺的寵妾一命鳴呼,也是害怕萬分。嚴挺之回來後,他們稟報說:“小公子玩鬧時不小心失手殺了英姨太。”誰知小嚴武根本不在乎,他揚著頭倔強地說:“父親身為朝廷重臣,哪能厚待小老婆而虧待正室?我就是存心要殺她,不是鬧著玩。”嚴挺之一聽,不僅沒動怒,反而高興地說:“有膽略,這才像我嚴挺之的兒子!”按照當時的法律,小孩子殺人夠不上犯罪,因而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不過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嚴武是個兇悍異常的人。
嚴武稍微大一些之後,誘姦了一個鄰家的女孩。在他的誘惑下,女孩跟他私定終身,並隨其遠走高飛。嚴武將女孩帶上船,打算一走了之。但女孩的父親發現女兒失蹤後馬上報告了官府,當嚴武的船被官兵團團圍住時,嚴武衝進船艙。嚴武用琵琶弦勒住了女孩脖子,女孩不知道怎麼回事,盡力掙扎了幾下,但她哪裡是嚴武的對手,沒過一會兒就香消玉殞。接著,心黑手辣的嚴武將屍體丟在水流湍急的江水中。官兵們搜遍了嚴武的船,沒有發現證據,最後也只能作罷。嚴武鎮守四川時,梓州刺史章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惹怒了他,嚴武竟然下令用大棍將其活活打死。嚴武的母親屢次規勸,毫無效果。嚴武死後,他的母親長嘆一口氣說:“我現在才不擔心會淪為官婢了。”按照大唐法律,一旦獲罪,家中的男性統統被處死或流放,女性則淪為婢女。正所謂“知子莫若母”,嚴武的暴虐可想而知。嚴武與杜甫結為好友之後,二人關係並非如想象中的那麼好。杜甫曾有詩云:“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意思是說曾經接濟過自己的故人沒有來信,自己和兒子都餓得面有菜色,十分淒涼。有一段時間,杜甫曾在嚴武府中做幕僚,由於他的住處離辦公場所很遠,所以只能在辦公場所湊合歇息。杜甫獨自留在空蕩蕩的辦公場所,不免悽悽惶惶,於是寫下了《宿府》:清秋蒹府並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傅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詩中的傍徨不安之意躍然紙上。在杜甫的早期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對嚴武是非常尊敬的,言必稱“嚴公”、“嚴鄭公”、“嚴中丞”等。而嚴武僅有一次稱杜甫為”杜拾遺”,通常都稱之為“杜二”,雖然這種稱呼並非蔑視,亦絕不像稱“公”和官銜那樣有敬重之意。事實上,杜甫比嚴武整整大了14歲,但杜甫仕途不順,而嚴武少年得志、屢立戰功,官位連連升遷。嚴武為人慢,長期以來處於施捨者的位置,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杜甫對他總有一些敬畏。在杜甫和嚴武交往過程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屢次言及禮數,說明杜甫在嚴武面前的拘謹是不正常的。嚴武脾氣暴躁,杜甫在他手下討生活也是迫不得已,並不如意。杜甫雖然寄人籬下,但誰都有幾分自尊心,如果說他對嚴武的態度毫不介意,那是說不過去的。
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瞪著嚴武說:“嚴挺之乃有此兒!”嚴武聽了之後當即怒火中燒,臉色也隨之變得難看起來,眼看就要發作。這時又聽到杜甫嘟嘟囔囔地說:“僕乃杜審言兒。”嚴武這才消了氣,不再追究。不過,有兩種說法:一是嚴武雖然脾氣暴躁,但對杜甫的不敬言辭毫不在意;二是嚴武當時沒有表露出不滿,但內心已經起了殺心。他日找了個藉口要殺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左右趕緊通知了嚴母,杜甫這才撿回一命,但章彝卻死在了嚴武手上。無論結果如何,杜甫與嚴武之間有了嫌隙是可以確定的。經過一番思索,杜甫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幕僚的職務,也正因為如此,他與嚴武的私交也慢慢淡下來。
嚴武死後,杜甫寫下了《哭嚴僕射歸櫬》。不過有人認為,這篇《哭嚴僕射歸櫬》是一個禮節性的作品,完全不像他悼念高適、鄭虔、蘇源明那樣充滿感情。事實上,對於嚴武,杜甫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他的舉薦,杜甫才當上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部
-
14 # 相望於江湖之上
嚴武與杜甫的關係極其密切,比如寶應元年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嚴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在成都,他帶著僕從和酒肉來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裡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
嚴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時寫道:“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這裡運用了典故。漢末詞賦家禰衡,文思敏捷,曾即席作《鸚鵡賦》 ,一揮而就。嚴武以禰衡的故事,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杜甫則寫《嚴中丞枉駕見過》一詩:“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以張翰(晉時人,字季鸞,遇見不相識的賀司空(循),談得投機,沒告訴家人,便登上賀氏的船,同去洛陽)、管寧(東漢時高士,字幼安,於靈帝末渡海避亂至遼東,常戴皂帽,穿布裙,坐木榻,隱居多年,屢徵不出,世稱賢者。)婉言謝絕,是說我的行蹤飄泊不定,當效張翰那樣自由,效管寧避亂他鄉過隱居生活。巧於用典,言其情愫,寓意稱妙。
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數度勸其出仕,杜甫婉言謝絕。後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此後二人詩作往來頻繁,嚴武成了杜甫除李白,高適之外的又一知音。嚴武稱杜甫為“杜二”
-
15 # 穆瓣草籽
首先杜甫和嚴武是世交。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唐朝的修文館學士;而嚴武的父親嚴挺之是中書侍郎,為當時的名相。嚴武8歲時就曾殺死父親的小妾。是一名武夫,但亦能做詩,全唐詩中錄有6首。20歲便調補太原府參軍事,後任隴右節度使,殿中待御史。公元756年擢諫議大夫,歷劍南節度使,再為成都尹。
兩人都被宰相房琯推薦,只是後來房琯被罷免後。嚴武又再次為官。杜甫和嚴武是世交,兩人也是好朋友。
嚴武對杜甫最為友善。嚴武任劍南節度使時,杜甫因避難往依之。在成都時,嚴武也帶僕人和酒肉去看望杜甫。嚴想拉籠杜為官。杜寫下“竹裡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嚴回“莫倚善提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這裡運用了典故。漢末詞賦家禰衡,文思敏捷,曾即席作《鸚鵡賦》 ,一揮而就。嚴武以禰衡的故事,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杜甫後還是做了校工部員外郎,故也被稱為杜工部。
然而兩人之間也有矛盾,嚴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讓杜甫非常看不慣。而杜甫有些神經質,傲嬌過度,官帽也戴不正,常在家中閒坐和朋友喝酒。嚴武一度想殺了他,幸被母親勸阻才作罷。
其實是一對歡喜怨家吧。然嚴武永泰元年(756年)患急病在成都去世。杜甫失去護持,只能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後來漂泊鄂、湘一帶。嚴武死後,杜甫作詩記念他: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給了嚴武很高的評價。把他比做顏回,諸葛,其實他也確實是個難得的大將,後來蜀地又重回內亂的狀況。
-
16 # 閒來話文史
杜甫一生最要好的朋友有三個人,分別是李白、高適和嚴武,何以和嚴武也有這麼鐵磁的關係,很多因素。
第一,杜家與嚴家世代交好,自然延續至後輩。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近體詩的奠基人,在唐代詩人的圈子裡極有名望,武則天很欣賞他的才華,招至京城,後杜與張易之兄弟沆瀣一氣,被流放到峰州。嚴挺之小杜審言28歲,但兩人卻是忘年之交,在朝中相互關照,關係極好。嚴挺之暮年得子,726年嚴武出生,杜審言的孫子杜甫712出生,長嚴武14歲,杜甫不僅年長,還大嚴武一輩。
第二,杜甫和嚴武彼此欣賞,惺惺相惜。
嚴武自小習武但對詩卻是頗為喜愛,這便有了兩人共同的愛好,杜甫和嚴武常常一起唱和對詩,非常友好。嚴武曾作《軍城早秋》,“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從詩中可以看出,嚴武除武功了得,還有很高的文字功底。
杜甫喜歡嚴武英勇善戰和運籌帷幄的大將之風,嚴武欽佩杜甫的藝術才華,可謂五體投地,但嚴武不僅如此,他還可以寫出《軍城早秋》這樣高格的詩作,這也讓杜甫自然敬之。嚴武若是當年不走習武之路,或許也可以是一代名耀千年的詩人。
第三,兩人性格相左,互為補充。
杜甫是典型的文人氣質,滿腹才華,情感細膩,嚴武則生性暴戾,豪爽仗義,重情重友。特別是杜甫官場不順之時,常常是嚴武相幫走出困境,764年春天,已經漂泊很久的杜甫聽說好友嚴武回到蜀州,他也回到成都,在嚴武的力薦之下,他又重回官場,成為世人知曉的杜工部。可惜第二年,他一生的摯友嚴武猝死,杜甫失去靠山,重又開始了自己的漂泊之路。
第四,不僅是知己,還是依靠。
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嚴武對於杜甫而言,不僅是知己,還是依靠。杜甫自嚴武離世,遭到沉重的打擊,從此再未為官。他把精力全部放到了寫詩上,不足兩年的時間,做詩430餘首。770年,杜甫溘然離世,年五十九歲。
回覆列表
杜甫和嚴武是世交,往來時間很長,他們應該從小就認識,杜甫比嚴武長了十四歲,論年齡應該算兄長,但論官職,杜甫卻一直是下級。嚴武曾在肅宗朝中任給事中,其時杜甫與他同朝為官任左拾遺。杜甫充分利用了與嚴武“同朝為官”的機會,發展了他們原有的交情。
他一方面寫了《奉贈嚴八閣老》一詩頌嚴:“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蛟龍得雲雨,鵰鶚在秋天。客禮容疏放,官曹可接聯。新詩句句好,應任老夫傳。”仇兆螯注曰:“上四頌嚴,稱其遇主乘時,下四敘情,喜其同官相契。”另一方面,他們同出房琯門下,都受房琯推薦,政治上屬於同一陣營,所以想法也較為投機。
可惜僅僅過了幾個月,時任宰相的房琯因得罪降官,杜甫上書為房琯說情,“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舊唐書·文苑本傳》),結果觸怒肅宗,被放還。在放
還“往鄜州省家”時作了給嚴武的《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一詩,其中“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燻”諸句,“留別之情”淋漓盡致。乾元元年(758),同是房琯門下的嚴武與杜甫相繼被貶為巴州刺史和華州司功參軍,二人雖因各貶一方暫時分手了,但至次年杜甫棄官之後寓居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時,杜甫為了發展和鞏固友情,又作了一首500字超級長詩《寄嶽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敘舊、懷念、勉勵、意氣懇切,五味雜陳,老杜在其中把他的煽情天
賦揮灑無餘。詩中“禁掖明從改,微班性命全。青蒲甘受戮,白髮竟誰憐”、“故人俱不利,謫宦兩悠然”等句,既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哀怨,也透露了一些因仕途
失意而欲歸隱山林的想法。
很快,嚴武時來運轉,當上了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當時,杜甫正幽居成都草堂。杜甫既與好友相逢,又找到了靠山,自然心情暢快。嚴武此時對杜甫多有照顧,杜
甫當時基本上算個無業遊民,能夠安居草堂,不愁生計,主要得力於嚴武的資助。嚴武剛到成都,就去拜訪杜甫:“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嚴中
丞枉駕見過》)。此後,嚴武時而贈酒給杜甫,時而攜酒饌親訪草堂與杜甫對飲,時而有詩歌唱和,而且還向朝廷舉薦杜甫,但是前面說過自從被放還後,杜甫漸有了些歸隱的想法,所以第一次召補京兆功曹被杜甫以“懶性從來水竹居”、“幽棲真釣錦江魚”(《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為由拒絕了。但嚴武還不死心,還在對杜甫苦口婆心地勸仕,一直到他奉召入朝、杜甫送他到綿州時,他還在動員杜甫:“試回滄海棹,莫妒敬亭詩。”(《酬別杜二》)可杜甫似乎下了老死江湖的決心,絲毫不為所動。雖然杜甫沒買嚴武舉薦的帳,但對朋友的好意,他還是心領了,這一時期杜甫的“贈嚴詩”凡十三首,不僅數量多,內容也很真誠。首先,杜甫視嚴武為知己:“
寂寞江天雲霧裡,何人道是少微星”(《嚴中丞枉駕見過》);“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非但如此,杜甫還搬出了自己的老祖宗來
誇讚嚴武,他覺得嚴武很象他的十三世祖、晉代名將杜預:“直詞才不世,雄略動如神。……徵南多興緒,事業暗相親。”(《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對最後兩句楊倫《杜詩鏡銓》注曰:“回想當年先祖杜徵南所建立的功業,和您今天的情況是多麼相似啊。徵南,指杜甫十三世祖杜預,曾任徵南大將軍,封當陽城侯。因杜預‘博學多通,明於籌略,此嚴公亦以文人而為節鎮也’。”嚴武被召入京時,杜甫又依依送別,一直送到離成都三百餘里的綿州,作有《送嚴侍郎至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詩,寫完之後,覺得還是沒送過癮,於是又送到了離綿州三十餘里的奉濟驛,真是長亭更短亭,此情綿綿無絕期:
遠道從此別,青山復空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纏綿悱惻,情深意篤,難怪有人把這段時期戲稱為杜甫與嚴武交往的蜜月期。
沒過多久,嚴武就以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的高職,第二次鎮蜀。老杜得知嚴武歸來的訊息,狂喜異常:“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身老時危思會面,一生襟抱向誰開”(《奉侍嚴大夫》);本來以為高適的離職,會使自己失去靠山,現在嚴武回來,生活又有依靠了:“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在送走嚴武之後,歷經了徐知道之亂,在梓州、閬州避亂流寓的一年半時間(寶應元年秋至廣德二年三月,即762—764年)裡,杜甫的心情和想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肅宗時所立的舊案,一些遭貶斥的舊臣又得以起用,杜甫的許多故人也相繼應召人京,杜甫也不免心癢。心情也不再平和,寫出了一些“嫉惡懷剛腸”式的詩句。所以,當嚴武第二次鎮蜀,杜甫旋即回到成都,不待嚴武招邀,已經于歸家興奮之際說出了“飄飄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是見疣贅,骨髓幸未枯。”(《草堂》)的心裡話,大有主動請纓之意。廣德二年(764)六月,嚴武上表薦舉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部、賜緋魚袋,杜甫一生最高的官銜莫過於此。
這段時間裡,杜甫或為嚴武出謀劃策,或協助嚴武軍事訓練,或同嚴武分韻賦詩,或陪嚴武觀山泛舟,生活很充實,但久而久之,距離產生醜,杜甫對嚴武的“窮極奢靡,賞賜無度”(《新唐書·嚴武傳》)產生異議,並作《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一詩和《說旱》一文進行諷諭和諫諍;同時又打起了退堂鼓,在詩中多次表示辭幕歸隱的意願:“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立秋雨院中有作》)、“浣花溪裡花饒笑,肯信吾兼吏隱名”(《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暫酬知己分,還入故林棲”(《到村》)、“仰羨黃昏鳥,投林羽翮輕”(《獨坐》)。一方面,由於彼此地位的變化,老杜對嚴武的期望落空了,幻想破滅了,關係緊張了,終於導致老杜的託病辭歸;另一方面由於杜甫的不識抬舉,反覆要求離開嚴武幕府,使嚴武頗為心煩,也頗為心寒,對杜甫也逐漸冷談。事後,杜甫雖然也作有《敝廬遣興奉寄嚴公》一詩,盼望嚴武再次光臨草堂,但是從此,再也看不到杜甫入府赴宴的詩,也看不到嚴武曾來“席門”的痕跡,甚至連詩歌上的唱酬也沒有了。
這段時間,杜甫與嚴武的關係急轉直下,據說還有杜甫酒後對嚴武失禮的事,算是這個時期二人緊張關係的總爆發,向來為歷代八卦文人所喜八。也因此史籍所載嚴武當時的反應截然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不以為忤”。例如《舊唐書·杜甫傳》雲:“(甫)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看來老杜的脾氣比李白好不了多少啊,竟踩到嚴武床上指著他的鼻樑罵道:“嚴挺之竟然有你這樣的兒子!”,但“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第二種是先怒後解。例如《唐摭言》卷十二說杜甫醉後登嚴武之床,厲聲問嚴武:‘你是不是嚴挺之的兒子?’嚴武一聽,面色大變,正待發作。杜甫趕忙接上下一句:“我是杜審言的孫子。”這才緩解了氣氛。第三種是怒至欲殺。例如《新唐書·杜甫傳》說的自酒後事件發生之後,嚴武一直耿耿於懷,表面上裝作原諒杜甫,有一天瞅準機會就要殺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眼看杜工部就要人頭落地,幸虧有人去通報給嚴武的母親,嚴母深明大義,“恐害賢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峽”(《云溪友議》),在嚴母的挽救之下,杜甫才得以保全,可憐與杜甫交情甚篤的章彝卻成了刀下之鬼。《蜀道難》有一說就是李白聽說此事後,擔心杜甫和當時貶官任職於嚴武手下的房琯的安危所寫。
也就在杜甫去蜀東下後不久,嚴武猝然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