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窮苦百姓發聲

    朝代對宦官的管理不夠嚴格,導致宦官人數擴大,權勢大增

    宦官人數擴大了,在皇帝身邊的機會就增加了,宦官開始利用皇帝身邊的機會,為自己謀得權勢,從而在朝廷中有一席之地

  • 2 # 越說政史

    宦官這一群體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 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定了宦官。《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最初,宦官一般都是受過宮刑的人。直到西漢時期,宦官都是最為皇帝的奴隸出現的。有人可能會提到趙高,趙高作為宦官在秦二世時期作到了丞相,指鹿為馬,禍亂朝綱,在劉邦逼近咸陽之時又殺死秦二世,另立子嬰為帝,趙高是第一個登上權利巔峰的宦官。他的發跡來源於秦始皇對他的賞識,後恰逢秦始皇病逝,扶蘇又不在身邊,這才矯詔殺扶蘇,輔佐胡亥登上皇位,逐漸掌握朝政。但是,趙高只是個例,因緣際會登上了權利的巔峰。此時,整個宦官群體仍然只是服侍皇帝或後宮的飲食起居。

    宦官勢力真正的萌芽是在漢武帝時期,此時漢武帝設定了“中書謁者令”。“中書”即為秘書的意思,“謁者”即為拜謁的人,就是替皇帝作一些跑腿的工作,此時的宦官仍然沒有權利,但正式進入了官僚體系,成為漢帝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宦官勢力東漢光武帝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光武帝開始任命宦官作中常侍,此前這一職位一直是由士大夫來擔任的。光武帝時期政權很穩固,宦官沒有掀起什麼風浪來,但這位後來宦官的崛起埋下了伏筆,間接造成了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

    宦官勢力真正的崛起在漢安帝時期,漢安帝聽信乳母和宦官的讒言,廢除了太子劉保,貶為濟陰王。漢安帝死後,由於不滿其乳母和其他一些宦官的為非作歹,宦官孫程聯合其他19個宦官發動政變,迎立廢太子劉保為帝,劉保即為後來的漢順帝。由於迎立有功,孫程等19人被封為候。這開啟了宦官封候的先河,此前,即便是權傾朝野的趙高,也只是作到了丞相一職。

    到了漢桓帝時期,外戚梁冀專權,桓帝想要誅殺梁冀,卻苦於朝中無人。桓帝找到了宦官單超,命他剿滅梁冀,單超聯合其他四名宦官:左悺,徐璜,具瑗,唐衡持聖旨調兵將梁冀家族誅滅。桓帝大喜,封這五名宦官為候,這就是著名的東漢五候家。此時,宦官正式與皇權相結合,宦官集團作為一種可以和朝中士大夫抗衡的政治勢力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 3 # 知I簡

    本來宦官的主要業務,是為皇帝及其後宮進行高階私人服務的,為了防止這些傢伙和後宮亂搞,採用去勢的方法,來確保後宮安全。

    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由於開國皇帝權力一般比較集中,還能掌控整個朝政,宦官也沒啥作為。到了中、後期,由於皇親國戚分封的越來越多,權臣和外戚都想分潤皇帝的權利,而皇帝一個人怎麼對付那麼多人呢?於是,就開始試行各種平衡手法。

    所以,為了和文官集團抗衡,皇帝最開始是和外戚聯手,結果效果不太理想。西漢外戚篡權,差點丟了江山。於是東漢後,吸取了前朝教訓,重用宦官來平衡文官集團,結果也不太理想,制衡不是一家獨大啊,弄得宦官權力過大也不行,最後西漢亡於宦官之手。

    雖然都有風險,但是兩害相較取其輕,重用宦官有三個好處,一是因為宦官無法擁有後代,即便有什麼私心,也都是用在自己身上;二是在成為宦官之前,要麼是戰俘或者罪犯,要麼是底層的沒有任何背景的小人物,背後沒什麼利益糾葛;三是除了依靠皇帝,他們沒有任何憑仗,在明朝以前,宦官基本上出不了宮門,用起來比較放心。

    所以,後面的皇帝逐漸把宦官作為一支重要力量用了起來,宦官的權力也水漲船高。到明朝時,宦官成了朝廷和文官集團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

    當崇禎皇帝把魏忠賢的腦袋砍了以後,東林黨的文官集團再也沒有了約束,導致了明朝的迅速滅亡。

  • 4 # 麼麼噠小海騰

    宦官大約從殷代就已經誕生,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

    宦官的權利發展變化離不開宮廷貴人的恩寵與信任,例如秦國宦官嫪(lao)毐(ai)受太后(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寵信,被封為長信侯。

    帝王家對帝位的殘酷爭奪也是原因之一。

    唐代設定內侍省,其長官為監以及少監。從唐太宗“玄武門之變”開始,到武則天時期,皇帝們害怕自己的大位被奪,或者大權旁落,必須時刻警惕。君主們環視周圍,唯一能夠信任的便是與皇帝日夜相處、寸步不離的宦官。於是宦官的權利在皇帝的支援下開始變得愈來愈大。

    皇帝為了監督臣子以防臣子有不臣之心是另一重要原因。

    唐代皇帝為了遏制並監督地方節度使,派遣心腹太監去地方監軍,地方與中央的權利爭奪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王朝,而皇帝派遣心腹太監監軍的行為,預示著宦官的權利從服務皇家的家僕徹底變成了真正掌握有軍權等實權的地方大員。

    明朝有名的宦官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明朝皇帝為了其帝王權利,扶植宦官勢力讓其朝政上與文官集團分庭抗禮,地方上監督封疆大吏,軍隊中可以監軍。此時的宦官也徹底從皇帝的家奴走向了權利的巔峰。

    最為著名的便是明朝司禮監太監享有的批朱權。所謂“批朱”,類似於現在的蓋印。這本來是皇帝的權利,也是明王朝辦事的最後一道程式,批朱之後意味著最後拍板,司禮監太監批朱時有“間有偏旁偏訛者,亦不妨略為改動”這樣的權利,這就是司禮監壓制內閣的有力武器。

    眾所周知的東廠就是司禮監的下轄機構。

  • 5 # 科尼播報

    在我國曆史上有十大臭名昭著宦官專權人物,現在來看看他們的臭名的一生吧;

    1、張讓(東漢,二世紀—189)

    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時的宦官,十常侍之首。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洩,他和宦官趙忠等殺進。不久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2、趙高(秦朝,前258年-前207年)

    秦代宦官,權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趙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與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謀,秘不發喪,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更為書賜長子扶蘇和蒙恬死。胡亥還至咸陽,立為二世皇帝,趙高任郎中令,常居宮中參與決策。他指使胡亥更為法律,誅戮宗室、大臣,且專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為馬,對不隨聲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劉邦攻下武關,趙高與其婿閻樂等人密謀,乘二世在望夷宮齋戒之機,詐詔發兵圍宮,逼二世自殺,企圖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從,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九月,趙高被子嬰用計殺於齋宮,夷三族。

    3、高力士(唐,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他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內出現的糾紛。開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大臣們送來的奏章,大小國事由其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栽決,玄宗甚謂“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當時朝上,連李林甫和楊國忠都爭相巴結高力士,而諸王公主更稱高力士為阿翁,甚至連太子都要喊他一聲二兄,駙馬們都稱他阿爺,此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並不如他的徒子徒孫那般專權,而是擅權,但肅宗時,高力士被彈劾流放至巫州,一代宦官從此自雲頂掉入地獄。按律高力士本該斬,但顧及高力士對玄宗的忠心,於是將他流放。寶應年間玄宗駕崩,始終渴望回宮的高力士雖被赦還,但卻因此而悲痛絕食7日終亡,年73歲,遵先皇遺詔陪葬泰陵。

    4、李輔國(唐,704—762)

    李輔國唐宦官,本名靜忠,後賜名李護國,再改名為李輔國。他相貌醜陋,看上去有些虛弱,粗通簿書記錄,俸奉大宦官高力士。四十多歲時,高力士才讓他主管閒廄賬務。他由於管的馬喂得肥壯,所以被推薦給皇太子到東宮辦事。他曾矯詔將太上皇(玄宗)逐出原來的住所,又殺張皇后,擁立代宗。代宗尊其為“尚父”,加司空兼中書令。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分。”不久罷職,代宗派人將其刺死。

    5、童貫(北宋,1054—1126)

    童貫,北宋宦官,“六賊”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今屬河南)人。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為“六賊”之一。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欽宗即位,被處死。《宋史》列為“奸臣”。

    6、王振(明朝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

    史學家稱朱明王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肢解殘殺劉球為本朝最駭人聽聞的慘案。

    7、劉瑾(明朝,約1452—1510年)

    少年自閹入宮,依附劉姓宦官混入乾清宮。自從他服侍的花花惡少朱厚照當上皇帝,劉閹開始使盡渾身招數,慫恿混蛋皇帝吃喝嫖賭,厭倦朝事。劉得以結黨營私,權傾朝野,將反對他的53位大臣一網打盡,製造了“奸黨冤案”。此後還發明一種套在官吏頸上的刑具——枷,許多大臣被重達75公斤的枷刑活活枷死。篡黨奪權陰謀敗露後,混蛋皇帝朱厚照發飆,將其碎屍。

    8、魏忠賢(明朝,1568—1627年)

    原名魏四,入宮後改名李進忠。原本一流氓惡棍,雖目不識丁卻深諳拍馬權術。入宮不久得老太監王安提拔,又與皇孫奶孃打得火熱。與混蛋皇帝萬曆的親密接觸更是讓他地位權勢與日懼增,萬曆48年,年逾半百的魏閹開始飛黃騰達。朱由校即位後便恩將仇報謀害恩人王安,僅如此還不足以讓他高居噁心太監之首。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私植黨羽才是魏閹無以倫比的罪惡。身為閹黨,他不僅慫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納妾,搶奪民女,令無數家庭生死離別。直到崇禎帝朱由檢把他給收拾了。

    9、安德海(清 ,1837年-1869年)

    清末宦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自宮入宦,人稱“小安子”。同治初,因受慈禧太后寵幸,漸幹國政。同治八年,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採辦宮中用物。乘樓船緣運河南下,張揚跋扈,招權納賄。被山東巡撫丁寶禎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拘捕上奏,隨即誅於濟南(一說恭親王奕昕密囑咐丁寶禎乘機誅之)。

    10、李蓮英(清,1848—1912)

    從1856入宮-1908出宮,李蓮英在清廷52年。是西太后最貼心的太監。李蓮英是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他從中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李蓮英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對主子奴才嘴臉,對同類卻兇狠殘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置諸侯於腦後,視軍機大臣為等閒,文武百官多數對其奉承。

  • 6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宦官權利的大小,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不去限制大臣權利的朝代,往往會出現宦官權力過大,甚至左右皇位繼承的問題。我國古代宦官權利最大的兩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和唐朝,特別是在唐朝時期,宦官幾乎能夠決定皇帝的生死,唐朝中後期的皇帝一旦得罪了宦官,下場一定十分的悽慘。

    封建王朝第一位權臣宦官——趙高

    宦官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閹割後的男性,有一部分宦官仍然具有生育能力。商周時期等級制度森嚴,宦官在王朝中的地位相對較低。秦朝建立的時候,宦官趙高深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讓趙高做了秦二世的老師。

    秦始皇去世後,趙高幫助秦二世取得皇位,一躍成為秦朝的權臣。趙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控制皇帝的宦官,不過趙高的下場也比較慘。由於秦二世威脅到了趙高的權利,趙高將秦二世殺害,扶持秦王子嬰繼位。秦王子嬰繼位後,設計殺死了趙高,誅滅了趙高的家族。

    東漢宦官的興衰

    西漢時期宦官的地位並不高,始終都沒能達到威脅皇權的地步。到了東漢王朝時期,東漢皇帝藉助宦官的勢力來對付外戚,宦官集團開始成為了東漢王朝的主要控制者之一。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交替上臺執政,東漢的皇帝想要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宦官集團或者外戚集團的支援。

    外戚何進被十常侍殺害後,袁紹帶領大軍攻破了皇城,將宦官屠殺殆盡,東漢宦官以全軍覆沒的結局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東漢的宦官集團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東漢末年的權臣曹操,就是東漢大宦官曹騰的後人。

    唐朝宦官的興衰

    唐朝前中期宦官的地位並不高,唐玄宗時期出了一個大宦官高力士,但是高力士只是地位比較高,並沒有達到威脅皇權的地步。唐肅宗繼位之後,宦官李輔國專權,李輔國屠殺王公貴族,在朝廷裡面培養自己的親信,開啟了唐朝宦官專權的先例。

    李輔國倒臺之後,宦官開始掌握禁軍的控制權,他們屠殺大臣逼迫皇帝,幾乎成為了唐朝的實際統治者。唐敬宗得罪了宦官集團,竟然被宦官集團殺死。唐文宗去世的時候,想要讓太子繼承皇位,結果宦官集團直接將太子廢掉,立唐武宗做了傀儡皇帝。唐僖宗統治時期,宦官田令孜掌握朝政,就連唐僖宗都叫他“阿父”。

    明清時期的宦官

    雖然在一些影視劇中,明朝的宦官權利非常大,幾乎能夠控制皇帝。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工具,即使是劉瑾和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也只是皇帝的代言人,當皇帝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被皇帝殺死。

    清朝時期宦官不允許隨便出宮,不允許參議政事,大宦官安德海出宮遊玩,直接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首。相比於東漢和唐朝的皇帝,明清時期的宦官已經完全淪為皇權的附屬品,根本不具備威脅皇權的實力。

  • 7 # 肖戰的思考

    宦官工作從西周開始就有,到了秦朝則出現了宦官政治, 是家族和職業經理人權斗的產物。宦官勢力不是作為皇權的對立面出現, 而是皇權的變形和延伸,漢、唐和明這三朝恰恰就是在割了宦官政治這個所謂的“毒瘤”後迅速滅亡的, 關鍵原因在於此舉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在兩千年封建史中大多數時期, 宦官的本職是皇帝身邊的家政工作人員。一方面負責照顧皇帝生活起居, 相當於勤務員;另一方面負責傳達皇帝的各種詔令, 相當於聯絡員。

    最後, 宦官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基本是文盲, 自然被具有文化優越感的外朝職業官僚們所鄙視, 認為是外行領導內行。這種知識文化上的差異帶來了外朝官僚和內朝宦官集團在政治上的嚴重對立, 而這種對立恰恰是皇帝們鞏固皇權制衡職業官僚所需要

    的。

  • 8 # 歷史神秘人

    古代宦官本來是打雜的,皇帝和皇帝后宮恩女人生活方面由宦官來處理,是皇帝家的奴才。在皇宮中幹活,當然不能給皇帝戴綠帽子,所以就必須要閹了,作為皇帝身邊人,由於政治需要,很多皇帝都倚重宦官來達到專權的目的,宦官的權力自然要大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就出現了宦官出現專權走向權力巔峰的現實。

    從周朝開始就有宦官制度了,隨著宦官對皇帝的熟悉,為了各種目的,皇帝要利用宦官來達到某種目的,宦官從此由奴才進入到核心圈子裡。第一個宦官權臣是趙高,趙高牛到可以指鹿為馬,隨意殺害大臣的地步。趙高獲得秦始皇信任,讓他服侍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是個很牛的人,所以趙高不敢有什麼動作,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合作偽造聖旨幹掉了扶蘇讓胡亥當皇帝。胡亥智商低,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上,趙高權力大到可以操控整個朝廷,成了實際的統治者,不過趙高沒得意太久,碰上了項羽等人起義,趙高殺了胡亥扶持子嬰上臺,結果子嬰扮豬吃老虎幹掉了趙高投降了劉邦,秦朝終於滅亡了,趙高也沒有好下場,趙高為以後宦官做了一個榜樣。

    西漢沒有多少權力過大的宦官,因為皇帝不怎麼需要宦官,宦官自然就沒有什麼權力了。西漢的制度是皇帝依靠外戚和大臣們來治理國家,可是外戚也不怎麼靠的住啊,呂雉專權不就是一個例子嘛。到了東漢就不一樣了,外戚太能搞了,有時搞的連皇帝拿外戚都沒辦法,這時皇帝就需要身邊的宦官出力了,皇帝給了宦官權力,成為宦官集團對抗外戚集團,以便達到權力平衡的局面,結果宦官權力越來越大,壓過了皇權,出現宦官可以決定皇帝生死任意立皇帝的事情出現,東漢後期十常侍亂朝綱,士族集團看不下去,袁紹派兵幹掉了十個宦官頭子,曹操的養父正是宦官,後來曹操幹掉了袁紹,真是報應不爽啊!

    到了唐朝,出現了皇權和相權之爭,大臣們老是想限制皇權,說白了就是搶權力的問題,唐朝開國的幾個皇帝還好說,畢竟皇帝強勢了,壓制住宦官和文官集團,所以沒出什麼事。唐中後期就變了,皇帝壓制不住他們了,朝中出現黨爭的局面,各個派系鬥來鬥去,不幹正事,所以皇帝需要宦官來制衡黨派鬥爭。宦官權力越來越大,到了頂峰時期,許多的唐朝皇帝都是被太監給殺的,太監可以決定哪個人當皇帝,宦官牛到這個程度實在狂的沒邊,更有意思的是居然出現一個假太監混入皇宮不僅給皇帝戴了綠帽子,還東窗事發幹掉了皇帝,可見太監專權到了什麼地步了。

    宋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事情,因為宋朝的政治制度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沒有太監什麼事了,祖制確立了,太監就進不了核心圈,說白了就是宋朝的文官集團勢力太強了,皇帝都不敢用太監來制衡他們了。到了明清,君主專制達到巔峰,太監成了皇帝用來壓制文官集團的工具。明朝確實出現了像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專權的事情。只不過這些太監權力之所以大,那是因為皇帝需要他們去制衡文官集團,說白了權力來自於皇帝,是皇帝的一個工具,當這個工具不需要了,威脅到皇權的時候,皇帝就隨便犧牲掉他們,只能專橫得一時。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清朝實行而奴化制度,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才,什麼事都是皇帝說了算,也就不需要太監去制衡什麼人了,太監專權也就不出現了,當然大太監李蓮英是依靠慈禧的信任,是用來監視光緒皇帝的,憑藉慈禧是清朝實際統治者,李蓮英是很牛,可是李蓮英也僅僅是狐假虎威罷了,他沒有權力進入決策圈子,也不可能參與朝政,皇帝和大臣們都防著呢,就是慈禧的工具,乾點累活髒活,想專權那是不可能的!

    宦官能走向權力的巔峰,它的生理缺陷還是優點呢,被閹割了沒有後代,不怕你篡位自己當皇帝,何況去了根的人失去了力氣也就容易幹掉,當然練了什麼葵花寶典的例外,總是服侍在皇帝身邊,皇帝有需要只能用太監們了,當然皇帝也危險,畢竟生理缺陷的太監有時很變態,隨時幹掉皇帝也是會出現的,因為權力鬥爭的需要,宦官才會走向前臺!

  • 9 # 文史小學鳩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楊園之道,猗於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詩經·小雅·巷伯》

    《毛詩序》雲:“《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於讒,故作是詩也。巷伯,奄官兮(也)。”

    在詩的結尾處,“寺人孟子,作為此詩”,留下了詩作者的身份和名字,這在《詩經》裡是比較罕見的。寺人是一個官名,就是王宮裡服侍人的宦官,巷伯也是寺人的意思。寺人孟子(此孟子非亞聖孟子)是周幽王時期的人物,這也是現有歷史記載中第一位慘遭宮刑的文人。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的人。

    宦官的崛起要從秦王朝開始說起。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規模充實後宮,嬪妃眾多。逐漸擴大的後宮需要更多的專職服務人員,但這些嬪妃屬於始皇帝一個人所有,閹割去勢的宦官由此得以廣泛使用於宮廷。並且從秦朝開始,宦官制度逐步完善,除了從國內選拔大量的宦官之外,一些戰敗國的宦官也與宮中美女一樣作為“戰利品”歸入秦朝宮廷。

    在這批戰俘裡面,有一個名叫趙高的趙國人,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為官家奴婢。趙高就是在秦滅亡趙國後,作為閹宦被擄入秦的。由於他身體強壯,又精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為中車府令。

    秦始皇三十七年出京巡遊,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趙高以負責皇帝乘輿的中車府令身份隨駕出行。這次出遊,秦始皇病死途中,垂死之時急令趙高給長子扶蘇發詔書,讓其把所屬部隊交由大將蒙恬掌管,然後迅速趕往咸陽辦理後事並繼承皇位。然而趙高夥同丞相李斯秘不發喪,其主要原因是儲君扶蘇一直以來都不把他放在眼裡,若是讓扶蘇繼位,自己的權力一定被剝奪,而且大有可能把命丟了,而胡亥一直跟隨自己學習法律和書法(趙高在歷史上是書法大家)。協助篡位失敗是死,扶蘇繼位亦是死,不如搏一把——協助胡亥篡位。

    其實同樣怕手中權力丟掉的丞相李斯此時也誠惶誠恐。趙高透過進行欺詐和威脅兩種手段,與李斯合謀,假託秦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公元前210年,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被封郎中令,成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從此以後,這對暴君奸臣便在一起製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髮指的慘劇。貌似強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離析。

    李斯死後,趙高得到了丞相之位。秦二世胡亥也將朝政大權全部交到了趙高手中。

    初,中丞相趙高欲專秦權,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過。

    ——《資治通鑑·秦紀》

    這便是關於趙高最著名的一則“指鹿為馬”典故,其實質在於在朝堂上驗證整個秦朝的大權現在姓趙不姓秦。

    反秦起義大爆發後,趙高殺死了起疑的胡亥,將玉璽傳給了子嬰。由於秦的力量已大為削弱,子嬰只得取消帝號,複稱秦王。

    子嬰早已耳聞目睹了趙高的種種罪行,現在被趙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子嬰不願再重蹈胡亥的覆轍,便與自己的貼身宦官韓談商定了斬除趙高的計劃。等到子嬰繼位那天,趙高派人來請子嬰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嬰推說有病,不肯前往。趙高無奈,只得親自去請。等趙高一到,宦官韓談眼疾手快,一刀就將他砍死了。子嬰隨即召群臣進宮,歷數了趙高的罪孽,並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這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宦官專權的典型事例。隨著宦官勢力的不斷增強,這個群體終於走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央。

    宦官專權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其產生和發展在於皇權集中過程中鬆緊與否。如趙高專權的基礎是輔助胡亥篡位,一個篡位者無法名正言順地擁有皇權,加之胡亥的昏庸,便將秦朝的政權交到趙高手中。且此時的大一統王朝並沒有成熟的官僚系統來對皇權進行限制,官僚權力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和皇帝本人的關係,對權力操控的強弱也取決於皇帝本身的性格。故歷來也有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時,不太容易形成宦官專權局面這一說法。

    秦朝的宦官對皇權有強烈的依附性,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甚至是秦朝最為重視的法律上都缺乏支援。但秦朝僅一個趙高專權,為非作歹,就大大縮減了秦朝的國運。即使如此,此處的宦官專權在整個的歷史長河裡也不算典型,因為在接下來的王朝裡,國家政治體系、官僚體系等各種制度進一步完善,宦官被捲入的將是更加龐大、更加複雜的權力混戰。

    秦國滅亡後,宦官的發展隨著漢代外戚群體的崛起而崛起,整個漢朝宦官的發展始終圍繞著這幾股勢力的爭權奪勢。在外戚專權中曾談到,西漢初年實行無為而治,剛開始對丞相的權力沒有進行限制,隨著丞相權力的不斷髮展,影響到了皇權的集中,皇帝逐漸意識到要將相權分割,於是設立尚書檯這一官職體系。尚書檯便成了百官之本,逐漸取代了丞相的職能,而在尚書檯任職的,除了外戚就是宦官。

    尚書檯的宦官與皇帝之間一直存在微妙的關係,他們歷來被皇帝利用,以達到限制其他群體的目的。

    但是漢初畢竟是漢初,國家政治體系不完善,對於宦官的發展在各個方面都層層設限,這時宦官是在夾縫裡生存。漢初君權和相權的鬥爭中,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將國家權力交到丞相手中。不得不說漢初布衣卿相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貢獻非常顯明,權力的天平逐漸偏到了相權的一方。劉氏本也是布衣出身,對於權力的把控十分強勢,大肆剪除異姓諸侯後,焦點轉移到了丞相身上,君權和相權逐漸走到了對立面。在這種既互相依附又各懷心思的爭鬥中,政治局面逐漸複雜化,宦官則藉助這一複雜局勢吸取養分,開始成長壯大起來。

    宦官尚食比郎中,謁者、執楯、執戟、武士、騶比外郎。

    ——《漢書·惠帝紀》

    漢代史料中最早關於宦官的記載,是皇帝將自己的飲食健康、生活作息安排交到宦官手中。由於直接掌握著皇帝的日常飲食,關係著皇帝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所以此部分宦官受到格外的重視。除了照顧皇帝的起居飲食,宦官逐漸在其他各種領域活躍起來,開始插手政治事務。在呂后專政期間,宦官張釋卿借用在後宮長期接觸呂后的契機,為呂后鞏固權力出謀劃策,得到了呂后的重視。

    故《漢書·高後紀》中記載:

    八年春,封中謁者張釋卿為列侯。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夏,江水、漢水溢,流萬餘家。

    這是自秦以來對宦官最大的一次封賞。這種分封受爵在政治上意味著宦官群體已經擺脫了奴隸性質的地位,躋身於龐大的政治群體當中,成了高層官僚體系中的佼佼者。

    以上兩點政治背景,是宦官群體崛起重要的起點。

    非常慶幸的一點是在漢初,宦官的發展受到各種限制,故這種權力鬥爭暫時沒有影響到國家的發展。這些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最開始在君權和相權關係還較為和諧之時,皇帝雖然想親信宦官,但丞相還未受到打壓,其權力的制約仍舊限制了宦官的發展。

    其二,此時朝內還有九卿的官僚體系,以及外戚的重重干涉,也使得宦官的發展受到限制。

    前面說的宦官張釋卿雖得到呂后封賞,但也僅僅為一時之氣,尚未有成風之勢。又如《漢書·爰盎傳》記載:

    宦者趙談以數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諫盎曰:“君眾辱之,後雖惡君,上不復信。”

    於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餘共載!”於是上笑,下趙談。談泣下車。

    宦官趙談因為多次受到皇上寵幸,時常暗害袁盎,袁盎感到憂慮。袁盎的侄兒袁種擔任侍從騎士,手持符節在皇帝左右護衛。袁種勸袁盎說:“您在朝廷上羞辱他,今後他再說您的壞話,皇上也就不會相信他了。”

    漢文帝外出,趙談陪同乘車,袁盎拜伏在車前說:“我聽說陪同天子乘坐六尺高大車廂的,都是國內的英雄豪傑。如今漢朝即使缺少人才,您為什麼唯獨與形體殘毀的人同坐一輛車呢?”皇上於是笑起來,讓趙談下車。趙談哭著下了車。

    由此可見宦官不僅在政治上受到層層限制,在思想上也不受待見。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個人專制,限制丞相的權力,除了起用外戚群體,也把手伸到了宦官群體當中。首先是調整少府管轄的宦官機構,精分了宦官工作種類,故此擴大了編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中書謁者”官職的設立。中書謁者又稱“中書令”,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武帝時期,司馬遷受腐刑以後,因掌天官、學識過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

    武帝之前只有“中謁者”一官職,並沒有“中書謁者”,而後又將“中書謁者”更名為“中書謁者令”,標誌著宦官干政進一步合法化。不僅是“中書謁者令”的增設,宦官原本的機構體系也隨著需求進一步擴大,如“永巷”為“掖庭”,設立八丞,宦官增置七丞。這些令丞官位的增設,宦人由奴僕的地位上升至宮內主管官員。此後,宦官在宮內逐漸行尚書之職,權力進一步擴大,進而參與朝政謀議,出納詔命,退而為皇帝親隨,侍從遊樂。

    經過這一時期宦官插手政事的合法化,宦官勢力登上政治舞臺,便是早晚之事了。

  • 10 # 古月談史

    宦官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特殊職業,普遍都是因為家境貧寒,為了活命而涉入其中。

    由於出生低位和身體的殘缺,在皇宮裡身份低微,為了自保,必須察言觀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高情商。雖然地位低下,可他們是離皇權掌控者最近的群體,他們深藏的自卑感在有一定的成就後,就有爆發的慾望。然而,作為帝王,為了制約權臣和外戚的勢力,皇帝就會培植宦官。

    所以造就了宦官從奴隸逐步走向權利的巔峰。

  • 11 # 休哥斜軫

    宦官本來是皇帝的閹人家奴,透過閹割使其喪失性和生育能力後,可以在後宮中進行服務,這些非女性群體的作用就是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也就是用一群殘缺的人維護一個人的尊嚴。

    宦官在權力的道路上並不是線性發展的,而是幾起幾落,每次達到權力巔峰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機緣巧合。

    中國古代宦官專權最高峰的是東漢、唐和明三個朝代,具體的專權原因各不相同。東漢後期,皇帝多為幼主,幼主登基伊始,皇太后垂簾聽政,必然重用外戚(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時間一久,小皇帝必然心有不甘,特別是皇帝成年之後,急需奪回皇權,但此時能信任並依仗的只有他身邊的宦官,宦官藉此把持朝政與外戚進行鬥爭,獲得朝政的主導權。到了唐朝就又換了一番景象,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日趨嚴重,皇帝為了監視各藩鎮的動向,便會排出監軍,而能夠擔任監軍的便是宦官,由於監軍可以上達天聽,所以權力日趨增大,最後甚至在地方節度使之上,代表中央監控藩鎮軍隊。唐朝後期甚至出現了樞密使和神策軍中尉都有宦官擔任的情況,宦官控制了中央禁軍以及首都宮廷的保衛,權傾朝野,自然對於皇帝的廢立不在話下。明朝的宦官專政就更是有制度保障的了,明朝的宦官設二十四衙門,衙門的主管叫“太監”,所以後世大家稱宦官為太監,他們最主要被賦予的權力是“批紅權”和特務機構,“批紅”便是由司禮監太監代替皇帝批閱奏摺。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更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廠衛橫行、告密成風,宦官專權的危害可見一斑。

    宦官專權確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情況,他們在歷史上多次走上權力的巔峰,但究其根本,無論他們的權力有多大,都是皇權賦予的,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使得皇帝越來越想把權力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在各種制度層面進行調整,並賦於宦官這一特殊群體一定的權力,其實這些刑餘之人也只不過是皇權的機甲罷了。

  • 12 # 聯影片

    權力結構

    中國古代的權力集團一般有皇帝本身,文官集團,武官機關,外戚集團(皇后、太后)。

    所有的權力集團都必須圍繞皇帝才能立足。三國時期,再亂,也得有個漢天子當傀儡。

    文官集團叫黨爭,武官集團叫割據,外戚叫干政。

    從頭到尾,本來沒有宦官們什麼事。

    宦官們沒有文官的治國能力,沒有武官的割據能力,更沒有外戚的勢力。

    那宦官怎麼擁有權力。

    那就只有皇帝本身。

    皇帝提拔宦官,賦予宦官權力。

    是因為皇帝孑然一人,在皇宮深處得不到支援。

    只能提拔宦官作為自己人,是為了制衡文官、武官、甚至外戚。

    因此宦官專權,從一開始就帶著權力鬥爭的基因出生。

    宦官的權力,是從皇帝權力的延伸,

    宦官的基本盤在於皇帝。

    從後果來看,只要權力出現失衡,都會導致紛爭。

    只是,歷史由文官(吏官)書寫。

    宦官專權就顯得那麼可惡。

    宦官專權的不同形式

    東漢的問題是幼帝即位,幼帝即位,太后必定稱制,太后要抑制官僚,必定需要倚賴外戚,外戚權利自然膨脹,幼帝想要奪權必定需要倚賴宦官,於是惡性迴圈就來了,內廷的反覆奪權也導致了最後外戚和宦官的雙雙爆炸,最後,宦官聽誰的,依舊是皇帝,宦官的權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皇權對他的讓渡。

    明朝呢,權力早已集中於皇帝一人身上,宦官也只不過是皇帝手上的牌,讓他們幹些皇帝想幹的事,權勢滔天如劉瑾魏忠賢者,皇帝一句話他們就能腦袋落地。

    所以,到目前為止,可以看成是皇帝因為某種制衡的需要,將宦官當成了自己的棋子。

    而棋子,在需要的時候,也是可以放棄的。

    為什麼清朝沒有“宦官專權”,根本原因是因為滿清作為一個異族王朝有著和傳統中原王朝所不同的基本盤。

    換而言之,不是清朝沒有“宦官”,而是“宦官”的任務已經可以被滿臣和八旗所取代了。

  • 13 # 南塘秋史

    官宦的起源

    官宦,俗稱太監,“宦”,是星座名,宦者四星,在帝星旁邊,因此,才被用以帝王近幸者的名稱。

    閹人最早出現的時候,並不是專職用來服侍皇帝的,而是跟生殖器崇拜的祭祀,以及用刑有關。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武丁將打仗俘獲來的羌人進行閹割,用以祭祀神靈。這是現有最早的閹割用來祭祀的例子。

    詩經《巷伯》中記載,一個叫孟子的寺人(即被閹割的人),因為被別人誣陷,而遭受閹割。這是最早宮刑的記載。

    《左傳》中記載,一個叫寺人貂的人,為了討好齊桓公,將自己變成太監,成功成為桓公身邊的寵臣。這是最早的官宦的記載。

    東漢以前,宮廷中的官宦可以是閹人,也可以不是閹人,比如秦始皇時期的宦官嫪毐,就不是一個閹人。

    但在使用閹人做宦官的過程中,皇帝漸漸看到了使用他們的方便。

    最初的感覺是,閹人因為身體特徵,會顯得比一般人更乾淨,因為在宗教祭祀中,他們是犧牲了自己的身體,讓生殖器神變得更強大;

    隨著祭祀作用減弱,又因為他們失去了傳宗接代的能力,加之,皇帝用這種刑法懲罰犯罪,這類人成為被歧視的一類。

    但皇帝也明白,在封閉的皇家生活中,女官可以杜絕血緣不純,畢竟有很多工作是女官做不了的,比如重活,而宦官既能做重活,又能保證皇家血緣純正。

    於是在東漢時期,宮廷開始全面採用宦官充實內廷。

    由此,宦官開始正式步入權利的朝堂。

    宦官從皇帝的奴隸走向權利巔峰,是有著天然的優勢的,在這裡概括為三點。

    一、宦官對小皇帝有照顧、陪伴之恩,天然受皇帝寵信。

    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父親去世的早,他又是獨苗,所以年紀輕輕就當了皇帝。

    外朝大臣自然會覺得小皇帝不成熟,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對他自然是能欺負就欺負。

    在這種情況下,朱厚照難道會信任這幫大臣。就好比空降來的總經理,必然要培養一批專屬自己的親信。

    朱厚照要找親信,那就從自己的童年玩伴中找,太監劉瑾就屬於對他有照顧、陪伴之恩的人,自然而然成為皇帝對抗外朝大臣的親信。

    不得不說,皇帝之所以被稱為“寡人”,他們還真是孤家寡人,看似天下都是他的,但他卻很難有知心人,從小社交圈就不出皇宮。也只能和太監宮女培養感情了。

    劉瑾得到皇帝寵信,開始為所欲為,最後竟然想要自立為皇帝,外朝大臣聯合起來和他鬥爭,最後才勉勉強強將他鬥倒,可見受到皇帝寵信的太監有多跋扈。

    二、宦官是最快得知皇帝死訊的人。

    在政治上,擁有第一手知情權相當重要,尤其是像皇帝駕崩這種。

    古代是專制王朝,一國之君突然駕崩,如果不能得當的處理,甚至可能導致亡國。

    而宦官是龍榻之側的服侍人員,去世的訊息也往往由他傳開。

    這第一手情報是許多皇子想要得到的。擁有這種資源的宦官,如果加以利用,真的可以改天換命。

    秦朝的大太監趙高就屬於這一種。

    秦始皇出遊,太監趙高隨行,走到沙丘這個地方時,始皇駕崩,為了不造成國家大亂,丞相李斯秘不發喪。

    在秦始皇快要不行的時候,曾給公子扶蘇寫一封信,讓他從速趕往咸陽。這封信當時就在趙高手裡。

    趙高知道這封信的巨大價值,但他更加喜歡公子胡亥,因為他做過胡亥的老師。

    因此和李斯、胡亥三人商定,發動了沙丘政變。

    到後來,趙高獨攬大權,連胡亥也不能控制他,他在大臣中間指鹿為馬,無人敢惹。

    三、大部分皇帝認為宦官的忠誠度高。

    說白了,宦官其實和大臣是一樣的,都不過是天子家臣,只不過是一個主內,一個主外。

    歷史上宦官時常專政,但比起大臣篡位、弒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數,還是九牛一毛啊。

    由於身份的原因,太監不能傳宗接代,也就沒有蔭庇後世的需求,即使擁有了大權,也不過一世榮光,長久不了。

    宦官對皇帝依附力強,魏忠賢那麼厲害,皇帝一句話就能把他幹掉。

    如果是一個外朝大臣,皇帝就不是想殺就能殺的了。

    各朝各代中,只有唐末的宦官多次弒君,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中央禁衛軍軍權,他們的生死不操縱在皇帝手中,他們又害怕皇帝長大,因此敢弒君。

    當皇帝也很無奈,如果皇帝強勢有能力,將權利牢牢抓在手中,然後做一個勞模,或者孤家寡人。

    如果不夠強勢,外戚來欺負你,大臣想挾持你,只有宦官能幫助你,三害相權取其輕,皇帝也只能選擇宦官專權。

    以上三個原因,讓宦官走上權力巔峰。

  • 14 # 孤傲雪蓮

    中國古代的權力集團一般有皇帝本身,文官集團,武官機關,外戚集團(皇后、太后)。所有的權力集團都必須圍繞皇帝才能立足。文官集團叫黨爭,武官集團叫割據,外戚叫干政。從頭到尾,本來沒有宦官們什麼事。宦官們既沒有文官的治國能力,又沒有武官的割據能力,更沒有外戚的勢力。那宦官怎麼擁有權力。那就只有皇帝本身。皇帝提拔宦官,賦予宦官權力。宦官的主要業務,是為皇帝及其後宮進行高階私人服務的,為了防止這些傢伙和後宮亂搞,採用去勢的方法,來確保後宮安全。本來宦官的主要業務,是為皇帝及其後宮進行高階私人服務的,為了防止這些傢伙和後宮亂搞,採用去勢的方法,來確保後宮安全。

    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由於開國皇帝權力一般比較集中,還能掌控整個朝政,宦官也沒啥作為。到了中、後期,由於皇親國戚分封的越來越多,權臣和外戚都想分潤皇帝的權利,而皇帝一個人怎麼對付那麼多人呢?於是,就開始試行各種平衡手法。

    所以,為了和文官集團抗衡,皇帝最開始是和外戚聯手,結果效果不太理想。西漢外戚篡權,差點丟了江山。於是東漢後,吸取了前朝教訓,重用宦官來平衡文官集團,結果也不太理想,出現了宦官外戚交替專權的現象。

  • 15 # 月上歷史

    古代的宦官能夠擁有權力,主要原因是皇帝給予他們權利的,不可否認,古代無論是權臣,還是後宮或者宦官干政,其主要原因都出於兩個,一個是皇帝主動信任並給予權利,另一個是皇帝不堪重任,被奪了權或被幹擾決策。

    也因為這個原因,閹人一直都是當權者比較放心的一群人,尤其在父系氏族社會,閹人既沒有傳宗接代的能力,武力也低,自然對主人沒有任何威脅,於是後來統治者越來越多使用閹人作為伺候在身邊的人,閹人對主子的忠誠度也是一直被認可的,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自己的家,成了無根浮萍,只能依靠主人。

    在五代十國時期,南漢有個皇帝叫劉鋹,他是個信任宦官的極端主義者。劉鋹在位時,大臣們幾乎都是宦官,當時甚至有“想當官就必須做閹人”的極端說法,劉鋹時期也被後人成為“太監王朝”。

    宦官合法干政

    宦官有時會被皇帝任用,有合法地處理國事的權利。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皇帝感到外部壓力過大,就是權臣太膨脹,勢力已經達到讓皇帝有了壓迫感的地步,皇帝就會用宦官來分擔部分權利,進行平衡,宦官被皇帝視為自己的黨派,把權利給了他們,也就相當於自己收了回來;二是皇帝自己內部的問題,皇帝不勤於政,出現懶惰昏庸的情況時,也會藉著給宦官權利干政,來實現偷懶的目的。

    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明朝時期,內閣首輔和司禮監太監將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二(即丞相權利太大,皇帝用宦官分權);內閣有“擬票”權,就是提建議寫奏摺的權利,司禮監有“批紅”權,就是代替皇帝批奏摺的權利。最初的目的是皇帝監督和做最後決策,這樣內閣和司禮監形成了相互監督的模式,也就是丞相一職不但被分權了,還能變成相互監督的兩個部門,皇帝還能從中偷點懶,這招簡直就是妙啊!

    宦官也有上進心

    幾千年來,宦官都被人看不起,在家不是好男兒,在宮只是好奴才,在前朝受官員指責嘲笑,在後宮受妃嬪使喚不屑,如果有一天宦官有了大權,可以掌握他人生死,甚至影響國策,他能不好好把握嗎?

    於是有一天,趙高發現,“秦二世好喜歡我呀!”,“秦二世太好忽悠了!”,“媽媽說不想成為權臣的宦官不是好太監!”於是,趙高開始弄權了,開始指鹿為馬了,開始壓榨百姓了。

    於是有一天,魏忠賢發現,“明熹宗寧願玩木頭都不玩奏摺!”,“咱家這麼可愛果然受明熹宗信任!”,“他不行使皇權,那咱家就替他過過皇帝癮吧!”於是魏忠賢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不跟他站一隊的,他就越權殺殺殺。

    宦官禍亂朝廷

    我們看看,皇帝信任宦官是什麼原因?其一,因為他是宦官;其二,因為他把“朕”伺候得舒服,對了,他還認字,能幫“朕”批紅!

    再看看皇帝信任的大臣:一,這人是“朕”的老丈人/舅舅/兄弟……;二,這人雖然迂腐/魯莽……但他忠心/賢德/聰明/有學識/愛民如子……

    皇帝信任宦官基本上是不太需要硬性條件的,全靠主僕感情支撐!一旦宦官有了強烈的“上進心”,皇帝又恰好用昏聵無能和當下的制度給他鋪了路,那麼手握權利的宦官還會顧及多少主僕情誼呢?

    自古權利蒙人眼,有這麼好的條件擺在眼前,宦官肯定要好好爭取一下。權利越大越好,最好能接近皇權,皇帝越昏庸越好,最好啥事不管,還對咱家信任有加,大臣越膽怯越好,最好龜縮起來,不敢反對咱家任何一句話一個決策!

    結語

    人類對於自由的嚮往是本能,對於權利的追逐是本性,宦官也是普通人;越壓制到谷底,反彈起來力量就越是驚人,在周圍都是體面人的環境下,宦官已經被所有人壓在身下,沒有比他們更低微的人了。所以古往今來,宦官要麼默默無聞做著安分守己的太監,要麼也要在權利場上瘋狂地力爭一番,心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 1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宦官天生就是低人一等的。

    他們之所以低人一等,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構成:一是他們奴隸的身份。二是他們殘缺的身體

    古代奴隸,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戰俘,二是罪人後代。從這裡可以看出,奴隸肯定是低人一等的。

    (古代宦官形象)

    宦官雖然不是戰俘,也不是罪人後代。但是,由於他們做的是服侍人的工作。貴族們是被稱為“老爺”的,而服侍人的人,都叫做“奴才”。宦官既然是在宮中做服侍人工作的,從傳統意義上來看,他們就是奴隸的身份。

    更何況,他們還有一個殘缺的身體。而且他們身體的殘缺,還不是一般的殘缺,而是摘除了他們的生殖器官的殘缺。

    對於古代的人來說,有兩件事是無比重要的,一件是祖先無比重要,一件是後代無比重要。古人是祖先崇拜,也是後代崇拜。他們會無限神化自己的祖先,也會無限渴求自己的後代。

    宦官沒有了生殖器官,因此也就沒有了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就是說,因為無後,同時也是對祖先的不孝。從這裡可以看出,宦官的人格是受到極大摧殘的,他們無論在身份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宦官,在古代社會,很多時候,卻能夠走上權力的頂峰,掌控朝廷,甚至能夠廢立皇帝。幸虧他們不能做皇帝,要是能做皇帝的話,他們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做皇帝的。

    (能廢立皇帝的宦官,圖取其意)

    那麼,本來低人一等的宦官,為什麼卻能夠做到這一步呢?

    其一,宦官與皇帝靠得最近。

    我們知道,誰與皇帝相處的時間多,誰就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我們還知道,古代的皇帝,由於權力受到約束少,很容易怠政。

    因為有這兩個因素,因此就出現了一種現象:皇帝最相信他的貼身宦官,皇帝經常會聽取貼身宦官的話,皇帝經常會讓貼身宦官代他做事情。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朱元璋最初把制度設計得好好的,他認為,宦官是造成朝廷禍亂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專門立了一塊牌子,不準宦官干政。但是,朱元璋又做了另一個規定,就是取消宰相職位。

    這兩項規定,看起來相互之間沒什麼關係,實際上關係很大。由於沒有了宰相,那麼朝廷中的各項事務,都堆到皇帝那兒了。本來,皇帝就是有點貪玩的,現在又把那麼多事情都堆積到他那兒,他怎麼幹得下來呢?幹不下來,必然要找人幫他幹,自然宦官是最合適的。

    所以,到了明英宗的時候,明朝的第一個大宦官王振就出現了,他幹著幹著,乾脆把朱元璋樹起來的那塊牌子取了,而且,由此明朝還出現了秉筆太監,幫皇帝寫聖旨,做決策,堂而皇之地干預朝廷的事情。這樣一來,太監的權力怎麼會不變大呢?他們怎麼會不攀到權力的高峰呢?

    (明朝太監)

    其二,宦官的權力慾望更強烈。

    宦官為什麼權力慾望更強烈?

    首先,他們是低人一等的人。這與他們作為皇帝寵幸的人的身份是不搭配的。因此,無論如何,他們都要去搶抓權力。只有搶抓權力,他們才能夠改變他們的身份,過上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是高於正常人的生活。

    其次,他是是孤獨的人。他們沒有妻子,沒有兒女,孑然一身。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人關心,沒有人依靠,唯有手中有權力,他們才能夠心裡稍微踏實一點。而這也決定著,宦官有更強的權力慾望。

    正是因為宦官有很大的權力慾望,他們才會極力追求權力,因而最終才能夠走到權力的巔峰。

    其三,宦官不受禮教道德約束。

    古代的大臣,一般都是透過讀書,透過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學習經歷,因此,“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這樣的禮教道德,是被他們耳濡目染的。他們以後在做官的時候,是要受到這些東西的約束。

    但是,宦官大都是沒有讀過書的,也就是說沒有受到過這些禮教道德薰染的。同時,他們既沒有兒女,也不需要管父母,因此,家天下的概念非常淡漠。

    當宦官缺乏外在和內心的約束,同時又有非常大的機會接觸並獲取權力的時候,他們怎麼會不拼命地抓住呢?

    所以,儘管宦官社會地位非常低下,他們卻很容易就走到權力巔峰。

    (參考資料:《宦官史話》等)

  • 17 # 待曉兒

    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朝代有三個,即漢朝、唐朝和明朝。

    但並不是說其他朝代就沒有宦官亂政現象,實際上這幾乎是每一個朝代都有的情況,而宦官這一群體之所以能亂政,主要還是為了平衡“君權”與其他權力。

    這一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宦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

    科舉之前,平衡君權與世家大族之爭

    在科舉制度形成之前,職官的任免等權力雖然在名義上是屬於皇帝的,但實際上是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在先秦時期,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地位非常鮮明,所有官職基本上都被貴族階層壟斷。當然,平民也可以擔任一些像“帝師”一類的角色,但也得是“士”階層中比較優秀的人,數量極少。

    因為即使在“士”階層裡,真正優秀的人也是貴族居多。

    而當秦代設定了“博士”這一官職之後,“帝師”一類的角色徹底消失了,所以這一階段開始,官職開始完全由貴族壟斷。

    即使是在平民當了皇帝的漢朝,察舉制、徵辟制以及後來出現的“九品中正制”等形式下,世家大族真正掌控著職官的任免。

    雖然這些勢力沒有直接任免職官的權力,但他們有舉薦人才的權力,而朝廷任用官職的人選就是從這些舉薦人才中選用的。

    所以,很多職官在最開始就帶有著立場,他們背後代表著不同的世家大族。

    那麼,久而久之,整個封建社會中的大小官吏都有著世家大族的背景,那麼他們在朝堂上的底氣就很足了。

    比如三國時期的袁紹一家,汝南袁氏為什麼那麼出名?就是因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他們登高一呼,全國各地都有人響應。

    這對君權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威脅。

    從這個過程就能看到,朝代初建到王朝末期,雙方博弈下君權其實是不佔優勢的,君權的地位會被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世家大族所衝擊。

    所以,宦官亂政現象都是出現在王朝中後期,初期一般是不會出現的。

    君權必須找一個盟友,一同來對抗世家大族,這個盟友就是“宦官”。

    在這一點上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宦官”往往和外戚聯合在一起,共同對抗世族。

    這兩方勢力都有共同的特點,即對於皇帝有極高的忠誠度,“外戚”只有支援現有君主,才能保持自己“外戚”的身份;宦官只有和皇權聯合,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

    這兩方勢力因此也被皇權極度信任,甚至不斷放權,用它們來奪取世族手中的權力。

    科舉之後,平衡君權與朝堂上的朋黨之爭

    世族的沒落是從科舉開始的,職官選用的方式出現了根本性變革,世家大族不再掌控人才選拔的權力,自然就會被其他勢力所取代。

    之前說過,世族之所以能有那麼大勢力,就是因為手握著很多官職的人才選用,如果這個權力被收回,那麼“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現象就不會再出現了。

    科舉就是完成了這樣一個結果。

    所以,自唐代科舉完善之後,世族衰落,寒族興起,朝堂上幾乎見不到世族與君權的鬥爭了。

    而這時候的鬥爭就變成了君權與黨爭。

    “黨爭”雖然在朝堂內部分為幾派,但實際上是不考慮君權的情況的。它們的數目一定要大於一,否則就會被君權所瓦解。

    所以,各方“朋黨”之間爭歸爭,但面對君權的時候也是一致對外。

    這些結黨的理由五花八門,有“同科”,也有共同理念,還有同一地域,總之結黨肯定是有共同的利益,標準根據利益變化。

    如果對這些人不加以分化和節制,那麼顯然“朋黨”將成為又一個世族,最終會架空皇權。

    所以,君權用寒族對於職官的渴望,瓦解了世族的統治;又為他們樹立起另一個敵人,也就是宦官。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君權和宦官的聯合,是一起合作,共同面對世族;而這次君權與宦官的聯合,是一個隱於幕後,另一個成為標靶。

    如果沒有宦官來作為朋黨與君權之間的緩衝,二者勢必會出現直接衝突;但是有了宦官的加入,朋黨有了攻擊的物件,皇權有了表態的物件。

    二者的博弈就顯得大有餘地了。

    所以,宦官的地位在每一朝每一代都非常重要,越是到王朝中後期,宦官的權力也就越大。

    從實際情況來說,與其說宦官是從君權手中獲得權力,不如說是隨著與君權對抗的世族、朋黨等勢力的增長而增長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18 # 老鐵書苑

    主要是朝夕相伴,皇帝賦予的權力過於大,就拿明朝來說吧,太監中有一位是代替皇帝批閱奏摺的執筆太監。除了大事以外,都是他來√紅,也就是說他掌握著大部分事情的決定權。也掌握著大部分人的生死。他可以藉著這個權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權力的巔峰,比如魏忠賢。

  • 19 # 陌生人何

    有一個原因是,皇帝在皇宮中,其實有很少的玩伴,從小到大,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宦官待在一起,從小的玩伴,形影不離,長大後肯定有會感情,也會比較信任。

  • 20 # 調侃歷史

    宦官是服務君主及其親屬生活的官役人員的總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宦官就已經出現,但當時的宦官並不像我們熟知的那樣都是閹人。到了東漢時期,宦官才全部改用為閹人。

    我國的宦官是君主專制孕育出來的產物,它伴隨著君權的產生而產生,最終也與君權一同消失。關於宦官的具體形成,因不是主題內容也就不便多說,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而隨著君主權力的膨脹,宦官人數的增多,分工的日益細密,管理宦官的制度也隨之出現,甚至演變成為封建專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宦官制度甚至已經融合在君主專制政治制度中,成為專制君權的重要象徵之一。

    宦官專權,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就是受皇帝的指使,第二就是欺騙皇帝,弄權干政。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皇帝控制,後者則控制了皇帝。前者常常有恃無恐,後者常常為所欲為。前者對朝廷政治,有時能起到積極作用,對社會的危害表現得不夠明顯,而後者常常是禍亂深重。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

    宦官受皇帝指使參與政事,就是皇帝把宦官作為親信使用,與皇帝任用親近大臣美神惡魔區別。因為在皇帝眼裡,宦官不是一般的奴隸,而是他家奴。

    實際上,封建專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君主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雖然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大權集於一身的結果是各級官僚的行為僅僅是對皇帝負責,而各級官吏的營私舞弊,皇帝根本無法監督。另一方面,因為皇權的至高無上,使皇帝對所有的人都存有戒心。那麼誰最可信呢?作為家奴性質的宦官就成為了最佳人選。

    皇帝把一些事情交給宦官去辦,這就使宦官在宮廷鬥爭中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為了監視軍隊主將,唐代專門設定監軍使讓宦官擔任。因為皇帝自身的需要及宦官的作用,皇帝指使宦官干政,圍繞著維護皇權本身。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政治經濟條件下,統治集團內部常常分化為不同的政治勢力集團。而這些政治勢力集團的不斷髮展,勢必對皇權構成威脅。如東漢時期的外戚勢力,皇帝為了奪回落入外戚手中的權力,常常是把宦官勢力作為所倚重的力量。

    宦官一旦受皇帝指使,野心就開始迅速膨脹,並開始極力擺脫皇帝對他們的控制。這種情況下的宦官專權,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欺矇皇帝,"假人主 之權"胡作非為;二是駕空皇帝、甚至挾持皇帝為所欲為。

    就算前朝發生過宦官專權的案例,但後朝依舊會發生寵信宦官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在於,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看,皇帝與宦官同屬一個利益集團,二者之間是一種主僕關係,相互利用,相輔相成。可以說,這是皇帝與宦官同屬於一個"家庭"的一個外在表現形式。

    宦官干政其實也是皇權腐敗的一種表現,這就已經表明了政治的腐朽。而宦官又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最為低賤的一個階層,他們的專權,常常透過左右皇帝、玩弄陰謀、翦除異己等手段來進行,所以使本來就已經腐朽的政治變得更加腐朽。因此,宦官干政所造成的危害是深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士會很討厭一個愛她,而她又不愛的男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