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漫豬豬俠
-
2 # 今生情
《孔雀東南飛》這首代表漢樂府民歌藝術高峰的長篇敘事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廣泛傳誦,交口讚頌,被譽之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敘事詩的“雙璧”之一。經典的作品,總是讓人有常讀常新的感覺,常常想:劉蘭芝那麼知書識禮,聰明美麗,勤勞能幹,溫順賢慧,簡直是一個至純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是,可以說身上集中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點,而且又與丈夫情深似海。這樣一個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媳婦,為什麼焦母不喜歡她,遭受了婆婆非難不說,還最終被遣。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父的恨。我們從不同角度來深思一下造成這個悲劇的根源。
一.無子說。這是比較常見,也是從文字中可以找到依據的說法。文中說:“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由此可見,劉蘭芝與焦仲卿結婚已經好幾年了,而在封建社會中,婦女地位低下,“無子、淫逸、不事姑舅、口舌、盜竊、妒忌、惡疾”合稱“七出”,是中國古代休棄女子的七大理由,而“無子”排在第一位,是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在封建衛道士的眼中,女人就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女人不能生育,就應該掃地出門。“無子說”反映了男權社會對女子的歧視和壓制。
但再仔細研讀文字,會發現下文中有這樣的情節,縣令的兒子來求親,而且還是個青年才俊,“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甚至,太守的兒子也來求親,還是個“嬌逸未有婚”的貴公子。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太守和縣令怎麼可能讓他們的兒子娶一個因“無子”而被驅遣的婦人。這個時候,我們又覺得“無子說”有點站不住腳了。從這處情節中,我們還可以發現,焦仲卿僅僅是一個”廬江府小吏”,求親者的地位和身份比他要高的多,這樣寫,作者的目的是想抬高劉蘭芝的身價,彰顯她的價值。蘭芝聰明、美貌、賢惠,卻有如此悲慘的遭遇,讀者會對她的悲劇產生深深的同情,詛咒悲劇的製造者。
二.性格說。我們先看一看焦母的表演:在仲卿聽了蘭芝的哭訴之後向母親詢問原因時,她會惡人先告狀,惡語中傷劉“此婦無禮節,行動自專由”,邪惡歹毒;接著,她不顧仲卿的意願而做出“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之莫慎留”的決定,專制;而當焦發誓“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時,她便“槌床便大怒”並大叫“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乖張、暴戾、專橫。最後,焦仲卿見與蘭芝複合無望,表明死志的時候,焦母仍然沒有一點對兒子的讓步和仁慈:“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阿母為汝求,便覆在旦夕。”這不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往死路上逼嗎。是什麼原因讓焦母喪失了女性應有的溫柔善良,性格如此畸形扭曲呢。我們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的角度來說一說,封建社會對一個女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賢妻良母”。實際上,中國傳統社會的賢妻良母,不但是單方面按照男性的要求來設計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違背女子的天性。“賢妻”的字面意思是“好妻子”,實際內容卻是“好媳婦”。其首要標準,不是體貼丈夫,而是孝敬公婆。如果這只是贍養老人,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可惜,封建社會的“孝敬公婆”卻往往是“做牛做馬”的同義語,而“好媳婦”的特定內涵,也差不多就是“好奴才”。一個好媳婦,必須以公婆的意志為意志,甚至以公婆的口味為口味。“三日人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婆婆)食性,先遣小姑嘗。”“更何況,一個‘好媳婦’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又不止於婆媳,沒準還有姑嫂和妯娌。這些人也有評委的資格,而且眼光挑剔,也未必亞於婆母。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那個要做‘好媳婦’的,便只好‘夾起尾巴做人’,壓抑自己的天性,扼殺自己的情感,扭曲自己的心靈,努力去討好和迎合一大批陌生的、隔閡的,甚至可能會是敵意的人。”(易中天《中國的男人和女人》)焦母做媳婦時,想必也受過這樣不公正的待遇,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之後,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也就喪失了。長久以來積攢的怨氣,總得有個出口,便轉移到了媳婦身上,既滿足了自己的權利慾望,又能尋求一下心理平衡。
-
3 # 詩的第九行
大家可以看完後再回答。
看官皆知當日蘭芝投水殉情,仲卿掛枝東南,南陽高士劉子冀聞之悽然,一日歇於孤亭,倚欄而眠,龜息六時,恍惚而醒,言己神遊三山,偶遇仙人,談及焦劉之事,遂記於袖袍之上。烏飛兔走,東山後生楚狂機緣巧合,得錄此文,名之為《孔雀東南飛後新續》。
孔雀東南飛,十里一徘徊。
蘭芝赴清池,哀哀離濁世;仲卿得聞之,憤憤死相隨。自此時日起,炎日晝灼田,寒鴉夜驚夢。天不盡人意,秋聲格外悲。世人當記清,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愛恨生死事,天地鬼神驚。二人身死後,魂魄相離體,一飄南山上,一蕩北江亭。 南山月光寒,寒氣催磐石。梧桐道旁立,枝下蘭芝泣:“梧桐相侍老,葉擁根相握;鴻雁不單生,鴛鴦會雙死。貞婦貴殉夫,綱常亦如此。波瀾誓不驚,妾心古井水。君若南山石,山石風難摧,望君莫殉情,盡心養公姆,若記舊時意,清明寒食節,墳前添抔土。望君康且健,莫為舊情傷,魂斷情亦斷,再續新佳偶。”南山哀草遍,離別正堪悲,掛泣空相向,塵世無所期。霜染雲鬢白,月映玉臂寒,近淚無干土,低樹有殘枝。夜鶯幾時到,倚枝聽魂語。遠村雞鳴曙,蘭芝掩泣返,心中莫思量,魂魄遠遊時,歸府探君郎。魂來山林清,魂返霜葉紅,旭日散晨霧,朝霞聚悲音。
北江狂風急,吹斷蒲葦絲。清波撞江堤,碧水浮夜月,遠山鐘聲微,不知幾時許。江船火皆歇,仲卿魂自語:“江水渺無邊,妻魄何處覓?蒼穹皓茫茫,相逢無所期。古來婦殉夫,吾今違綱常,挽繩離濁世,憤恨棄高堂。日宿頹廟內,夜行古道中,吾心尚恐懼,況妻女兒郎。妻本良家女,自小知禮儀,四書皆熟誦,又著傾城貌,本入紳豪府,卻進貧吏門。富貴不奢談,卻遭家母嫌。遭遣歸鄉後,先抗縣丞媒,又拒太守婚。為酬相思水,舉身赴黃泉。”仲卿言至此,凝噎不能語。淚落江水漲,江湧月光洩,天涯哭此時,悲水復悲風。去時默思量,魂魄遠遊時,歸府拜高堂。月從江邊沒,水向江邊流,魂來江衘月,魂返雲吐霜。
日落皓月升,夜風傳悲音,魂魄返焦府,蘭芝徒然驚。但見府門前,素帳繞橫樑,寒紗射寒影,青籠泛青光。君家有新死,蘭芝心遲疑,前日辭家時,阿母康且健,小姑面如春。今日南風響,魂幡為誰揚,莫非是君郎?蘭芝猛凝神,傷心不敢想。為解心中惑,入府探高堂。移步穿牆過,落步廳堂中,但見廳堂內,燭火泛青黃,蓮幡滿廳堂,白鶴立中央,童子列兩旁,金斗敞開張,銀鬥銀滿倉。又見供桌上,靈牌映紅光。蘭芝屏息望,硃筆書朱雙,果然是君郎。夜黑月高掛,孤雁嘶孤音,蘭芝見哀景,又聞此悲聲,柔腸哭寸斷,悲聲做悲風。吹斷招魂幡,打翻琉璃燈,燈芯燃燈油,燈火映淚眸。但見火光起,先燒一廳堂,再毀兩廂房。建時耗數月,敗壞彈指間,凡生亦如此,厭生尋死易,造化得生難。蘭芝見殘景,意亂神亦慌,驚慌恐懼間,泣聲似斷腸,蘭芝凝神望,烈火伴風揚,但見火光中,阿母跪庭前,小姑倚懷中,福從不雙至,禍又豈單行。當時火光起,小姑恃阿姆,為救阿姆出,橫樑壓雙腿......
-
4 #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我認為不是,焦母疼愛兒女確實是真的,普天之下,哪個母愛不是無私的。焦母之所以不是良母,她把兒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欲所欲為,她兒子和媳婦的感情很好,可是她看不慣賢惠的媳婦,就得強行拆散恩愛夫妻,根本不顧兒子的感受,給兒子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單從這一點來說,焦母不是良母
-
5 # 七千月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焦母從兒子角度出發,因無子驅逐媳婦,也不能說是錯了。畢竟,在講究無後為大的古代,沒有生育的女子天生就錯了。別說是一個普通婦女,就連皇后都受到非議的。即使是在開化的現代,無子婚姻也是大多數人眼裡的異類。還有剩女問題,結婚也有能不能生育的考慮在內。
再回頭看焦母,為了兒子的幸福,為了留下血脈,這有錯嗎?
-
6 # 萊茵山下876
學生時代我們都學過,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愛情悲劇,有許多的人都會為劉蘭芝的悲劇扼腕嘆息,哀嘆古代封建制度的萬惡。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此篇文章,會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其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文章主要以劉蘭芝與焦仲卿相愛為主線,劉蘭芝因焦仲卿母親的刁難而被迫回到自己家,然後對劉蘭芝的愛慕之人紛紛前來,劉蘭芝受於世俗弟兄的壓力接受了其中一人的求婚,就在她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選擇自盡,成就自己的婚姻。這無疑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種種女性社會的悲劇對映。《孔雀東南飛》作為中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它的故事情節合理鋪排,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其中塑造的劉蘭芝這一形象,成為了中國藝術寶庫中不可磨滅的瑰寶,我們不難從劉蘭芝的悲劇命運中能夠窺探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相似的縮影。
我認為造成劉蘭芝悲劇命運的原因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古代封建制度的枷鎖
我們不難看出焦母正是憑藉了這一點---封建禮教,趕走了美麗、善良、勤勞能幹的劉蘭芝。焦仲卿也在其母親的強迫下,無能為力,無法捍衛自己婚姻的權利,最後也只能跟劉蘭芝雙雙以死殉情。可能會有人說這難道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嗎,在現代社會可能不是,但在古代社會也真的只能如此解決,我國在古代崇尚女子三從四德,樹立貞節牌坊,不孝有三本,無子為大等等,使女子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無力抵抗。雖然我們可能會說唐朝的武則天,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不就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了嗎,但是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女性度過的可都是劉蘭芝那樣的悲劇。所以說只有破除這古代的封建制度枷鎖,才能還女性一個自由選擇人生的機會。
所以整體上說,焦母不能當作一個普通的母親來看,她更多的是一個代表,一個禮教的化身。
-
7 # 籠中鳥
《孔雀東南飛》講的是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悲劇,如膠似漆的小兩口就是因為蘭芝“無所出”,被焦母生生拆散,蘭芝自遣歸家,最後落得“舉身赴清池”的悲慘結局,而焦仲卿也“自掛東南枝”,焦母痛失愛子。焦母是不是良母?筆者認為,從旁觀者角度來講,焦母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是封建社會封建家長們的縮影,我們用現代人的角度去思考,她就是個自私強勢的惡婆婆。或許,她是疼愛自己的兒子的,只不過是用她以為疼愛的方式而已,並且傷害了善良的劉蘭芝。從作為母親的角度來講,她認為是為自己兒子考慮的,無奈她的強勢性格釀成了大錯。再說焦母是否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個人認為,時代背景影響人的觀念、思維模式,就像現代有幾個婆婆像封建社會的婆婆那樣趾高氣揚地在家裡當“女王”呢?因為當時的社會,新婚後兒媳起早問安侍奉公婆,是普遍的,再加上“三綱五常”“七出之條”,是約束女子的重要思想。焦母為什麼非要把蘭芝遣送回家,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無子”,更主要的還是“不順父母”,文章裡有對焦母以及蘭芝的語言描寫,我們可以分析出蘭芝與其他女子的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堅強善良,有想法並不完全按照長輩的要求來,這或許是犯了大忌,所以說焦母肯定是受封建禮教的影響的,但說她是受害者,筆者不這樣認為,她把封建禮教當作了利刃,想要剷除不順從自己的無子的蘭芝,表面上是為了自己兒子,或許只是為了維護封建家長制的威嚴。所以,這種觀點個人覺得不成立。(鄙人拙見)
-
8 # 半支蓮6
我是出題目的半枝蓮,“焦母是良母嗎?”這個題目有些冷,沒有燃起大家的熱情。但如果不能正確認清焦母的為人,我們就很難尋找《孔雀東南飛》悲劇的根源。所以,我今天就跟大家說道說道這個問題。
首先,焦母是一家之主。
蘭芝多次提到“大人”“公姥”,但不管是對仲卿的訓斥,還是蘭芝拜別的物件都是焦母一個人。所以,“公姥”是偏義詞,指的是“姥”,婆婆。像蘭芝所說“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父母”指母親,“兄弟”指兄長。仲卿對待焦母是無比的恭順,蘭芝臨行前也是口口聲聲叫著“母親”,相當尊敬。“夫死從子”對焦母並沒起作用,焦母是統攝焦家的一家之主。
其次,焦母是封建家長。
焦父早逝,亦父亦母的焦母含辛茹苦把仲卿與妹妹養大,並給仲卿娶了新娘,本應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我們看到的焦母已經喪失了母親的慈祥與溫情,也許是因為把中興焦家的希望寄託在仲卿身上,憎惡小兩口的恩恩愛愛。對賢良淑德的蘭芝處處事事找茬,橫挑鼻子,豎挑眼。“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仲卿實在看不下去,曾質問母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焦母卻給蘭芝扣上“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的罪名驅遣蘭芝。
第三,焦母是兇悍、無情的封建家長。
在這部悲劇裡,仲卿是非常悲催的,他愛蘭芝但卻保護不了愛妻;他敬重母親,得到的是訓斥、謾罵和無情。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遣蘭芝,就“堂上啟阿母”,為蘭芝辯解求情。焦母卻說“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意思是,我看她就是不順眼,生悶氣很久了,怎麼能由得了你?接著說,東鄰的羅敷我看著好,趕緊把蘭芝休了。“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多麼霸道的母親,兒媳的去留兒子沒有發言權。更讓人震驚的是: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
仲卿在悍厲的母親的威懾下,知道想說服母親比登天還難。
仲卿與母親訣別,焦母雖然也“零淚應聲落”,但依然用“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阿母為汝求,便覆在旦夕。”一套冷冰冰的說辭。
子孝母不慈,仲卿終於放下了不該放下的,雖然徘徊庭樹下,卻依然高掛東南枝。
有人說,焦母還是愛兒子的,我們看到的不是愛,是控制。
有人說,焦母是“戀子”情結。不分國情,附會國外的理論,失於生硬。
有人說,焦母是更年期綜合徵。患更年期綜合徵已經很痛苦,就不要拉個焦母來添堵。
有人說,焦母也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也是良母。但受害者與加害著有著本質的區別,焦母是悲劇的始作俑者,刁蠻欺壓兒媳,強拆恩愛夫妻,斷送兒子兒媳的幸福,是扼殺美好生命的劊子手,完全喪失了母親的資格,是應該被唾棄的物件。
在中國文學史上只有兩個焦母,另一個是曹禺先生的話劇《原野》中的瞎婆婆,想擊斃仇虎,卻誤殺了自己的親孫子。曹禺先生讓她也姓焦,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聞一多先生說過,難道有誰會心疼這老太太,而不心疼少奶奶的嗎?就是極迂腐的人不敢也不能啊!
-
9 # 楚河雲
任何事看兩面,焦母是良母是說做母親的知道在社會上的種種不易所以希望孩子認真努力,孩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她會焦慮,說明她有危機意識是能促進孩子進步的。但焦母要有良方,沒有良方給孩子也造成焦慮就不好了。
-
10 # 我的17號書桌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開篇關於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悲劇,眾說紛紜。悲劇的源頭除了指向客觀的封建家長制外,更多的人把主觀的原因指向焦母,認為她的專橫的性格害死了兩個年輕人。
我一開始也是認同這些觀點,可是等自己也成為了家長。對焦母的看法產生了一些改變,至少我覺得焦母沒有以前那樣令人討厭,甚至有了幾分理解。
為什麼這樣說?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孔雀東南飛》的文字對焦母帶有偏見,忽略她的感受。作為家長,焦母當初並沒有反對焦仲卿娶劉蘭芝,而且是非常贊成的。何以見得?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
從原文的描述,焦母送給劉家的聘禮是非常豐厚,當初對劉蘭芝是非常重視的。
那麼婆媳關係為何突然惡化,變得水火不容呢?原文只有焦母一句話,“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焦仲卿為劉蘭芝求情
讀者很容易會覺得焦母為人專橫,心胸狹窄,從而對劉蘭芝充滿同情。
這首詩是出於同情焦仲卿和劉蘭芝寫的,對他們充滿了正面的描述。而焦母則是反面人物,她連給自己辯護的機會都沒有。
正反雙方沒有對等平臺進行辯論,是不會有正確的結論的。
焦母討厭劉蘭芝的深層原因。關於焦母討厭劉蘭芝的原因,主要有幾個說法:1、門第說;2、無後說;3、戀子說;4、婆媳性格不合說、5焦母妒忌說等。
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是劉蘭芝的生活習慣過於奢侈,焦母的勤儉持家產生了矛盾。
劉蘭芝的門第其實比焦仲卿的更好才對。從劉蘭芝被休回家不到十天,縣令、太守先後來求婚,證明劉家門戶很高。
劉蘭芝拜別焦母,說自己是“生小出野裡”,純粹是給臺階焦母,方便以後自己跟焦仲卿複合。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劉蘭芝屬於下嫁給焦家,否則焦母也不會給這麼厚的聘禮,這也是焦仲很滿足這段婚姻的所在。
劉蘭芝出身很好,所以生活不免帶有奢侈的痕跡。她跟焦仲卿分別前講到自己物品,完全是一個富豪小姐的標配。
妾有秀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焦仲卿只是個小官吏,他的工資根本維持不了這麼奢侈的生活。他不可能在婚後送了六七十箱衣服給劉蘭芝的,只能說明這些都是劉家的嫁妝。
焦母作為寡母,如果不勤儉持家,很難養大焦仲卿。所以她必然希望自己的兒媳婦,也有這種精神。
可是劉蘭芝嫁過來時,才17歲,正是一個青春期都沒過的少女!正是喜歡打扮、喜歡刺激、喜歡享受的歲月!
十七為君婦
你叫她節儉,生活樸素,而她偏偏生於富豪之家。這不是一種明擺的矛盾嗎?
雖然最後劉蘭芝順從了焦母的要求,每天織布,這當中肯定經過了不少明裡暗裡的衝突,只是詩歌裡護短沒有說出來而已。
焦母主張休了劉蘭芝,是因為她認為劉蘭芝不適合興家的好媳婦。東家的秦羅敷看來符合焦母的心意,所以才叫自己的兒子娶她。
劉蘭芝辭別焦母,盛裝打扮,有人說是為了抗議焦母,我看更像是劉蘭芝平時生活習慣,所以焦母看到劉蘭芝如此冥頑不靈,才“怒不止”。
焦母並非惡意,只是為兒子著想。古人崇尚節儉興家,如果自己兒子娶了個花錢如流水的老婆,做父母的哪有不干預的?
雖然劉蘭芝沒有亂花錢,但是生活保留了太多大戶人家的奢侈作風。
焦母一開始想透過強迫劉蘭芝勞動,磨練性情。還有劉蘭芝跟焦仲卿新婚後聚少離多,如果劉蘭芝不勞動,整天無所事事,難免會招蜂引蝶,生出事變,做出對不起焦仲卿的事。
沒想到劉蘭芝為人剛烈,口服心不服。焦母覺得她不聽話,不是焦家的賢妻良母。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停息。
為什麼休劉蘭芝的時候,焦母不直接說明原因呢?只因焦家不如劉家,如果說自己家錢不多,叫劉蘭芝生活樸素,豈不是向別人認窮?焦母打死都不能這樣講,因為她要愛護焦仲卿的名聲。
焦仲卿要自殺,焦母故意說焦仲卿是世家子,將來登臺閣,只是激發焦仲卿的生存意志,而不是焦家真的是大戶人家。
由此可見,焦母所有出發點都為焦仲卿著想,只是焦仲卿為情所困,不理解焦母的一片苦心。
後記焦母不一定是壞人,她出於對焦仲卿的關心,覺得劉蘭芝不適合自己的家門作風,因此迫使焦仲卿休妻。
劉蘭芝對焦仲卿一往情深,兩人不顧後果,為情獻身。
這就是做家長的難處,有時候你為子女著想,但是子女不是這麼認為。
死者為大,自然得到很多同情。可是那些為子女勞累終身,為他們前程著想的家長們,誰又為他們苦心流淚呢?
-
11 # D東哥
焦母是古代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是焦仲卿的母親,劉蘭芝的婆婆。
讀過這首敘事詩,我們瞭解到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的破滅,兩人最後走向了不歸路。
人們不僅要問,這對恩愛有加的夫妻為什麼會殉情?是誰造成這樣的悲劇?焦母是個什麼樣的人?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我們可以說焦劉的婚姻悲劇是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造成的,這樣的悲劇在過去是不可能避免的。焦母既是悲劇的製造者,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焦母原本是一個遵從婦道的底層社會的普通女人,但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和束縛,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悲劇的製造者。
後來焦母變成了一個冷酷無情、專橫自私、蠻不講理的封建專制家長。
正是焦母所代表的封建傳統專制,給他的兒子的婚姻判了死刑。說她是一個良母,是因為她對兒子的愛也和其他母親一樣的。焦仲卿懦弱、真誠,劉兄則冷酷專制,劉蘭芝善良、無助。這些都造成悲劇的原因。
焦仲卿、劉蘭芝這對恩愛夫妻的婚姻悲劇,深刻控訴了古代封建禮教殘酷,以及傳統家長制和門第思想觀念的害處,也傳達古代年輕男女追求要求愛情幸福的美好願望。
由於焦母始終忘不了自己是“仕宦於臺閣”的大家的意識,導致她一直歧視蘭芝“人賤”,還嫌她“無禮節”,“自專由”。因此,主動去為兒子另尋高校,去逼迫兒子休妻。
劉蘭芝被回孃家後,她的兄長也大施淫威,逼迫劉蘭芝答應再嫁,最終她決定以身殉情,新婚之夜投水自盡。後來焦仲卿也無奈自縊身亡。焦劉以自己的性命向封建禮教作垂死的最後的抗爭,也表示了他們這種對愛情的至死不渝,讓人感概不已。
-
12 # 美麗的傳遞者
請媽媽們重視孩子的自我價值。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擁有自我價值,就意味著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未來的人生方向;擁有自我價值,也是他構建自己內在世界最核心的關鍵點!
♥[愛心]什麼是自我價值呢?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他是一個人心理活動最核心的一部分。通俗地講,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有兩件事要完成。第一,我是誰,第二,我的人生是怎樣的。自我價值就是為實現這兩點而產生的推動力!
♥[愛心]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怎麼做呢?只要從三個問題做起,①我將來要做什麼?②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③我能為他人帶來什麼?經常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問題,就能幫助孩子解決自我價值感不足引發的學習生活中的困惑,也能破解自我價值感不足背後的心理需求![拳頭][拳頭]
-
13 # 易基金
焦母並不是一個壞母親。做為劉蘭芝,雖說美麗漂亮,勤勞,但與焦仲卿結婚幾年,無一兒半女,在儒家思想左右人們行為的古代,無後是大忌。因此,我們不能把焦母想象成一個惡婆婆。
-
14 # 小柒醉影視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1.古代現代環境不同。
2.出發點和站位點不同。
古代現代環境不同。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自由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人生觀世界觀愛情觀都發生的很大的變化。除極少數之外父母操控子女婚姻的情況很少,大家崇尚自由戀愛,甚至婚後不願與父母同住。所以大多數人會同情梁祝的愛情、焦劉的愛情,對焦母的行為嗤之以鼻、厭惡至深,其實質就是不同社會體制、背景下人們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強烈差異。
出發點和站位點不同
其次從焦母角度來看,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兒子,努力培養兒子成才,兒子已然是自己的驕傲。但是媳婦的介入、丈夫的寵溺使得這個眼裡只有兒子的女人產生的強烈的妒忌心裡。所以從婆婆的角度看,丈夫過度依賴喜愛妻子是荒廢仕途不求上進,也就衍生出了對媳婦的厭惡。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理解成一個強勢的母親在感覺“失去”兒子的情況下,所做出的過度的偏激的反應,也是愛不過“畸形”罷了。我們旁觀者看到的更多的是母親過多介入二人的婚姻,但其實焦母的封建思想和強勢性格也深深的傷害了她自己,落到老來孤苦無依。
歷史長河來看,這的確是一出悲劇,由於焦母的一意孤行,相愛的兩個人雙雙殞命,可嘆可嘆!
回覆列表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和行為準則。
我們不可能按照今天的標準來批判一切。
焦母和大多數人一樣,渴望獲得尊重和奉承。作為一個婆婆,肯定希望媳婦對自己言聽計從,事事順心可意。焦母希望媳婦,既要有女兒的依順和孝順,也要有下人那樣的能幹和任勞任怨,還要有焦母心中媳婦的得體的舉止和適度的節儉。劉蘭芝聰明美麗,心靈手巧,勤勞實幹,比較自尊。聰明的她可能對老年婦女的一些無知的觀念不太認同,或許不能也不願時不時花言巧語來阿諛奉承焦母,這裡面,在劉蘭芝眼裡,也許焦母並沒有什麼值得奉承的事情。家務肯定都是劉蘭芝在做,焦母的事務乏善可陳。焦母拿的主意,劉蘭芝或許不會反對,會執行,但並不認為有什麼英明神武之處。因此,劉蘭芝對焦母應該幾乎沒有過多的奉承。嫁為人婦,思家之心難免存在,焦母也沒有拿劉蘭芝做親女兒看待,劉蘭芝自然不會多麼親附焦母。劉蘭芝尊重焦母,那是禮節,禮節上無可挑剔。
劉蘭芝心靈手巧,勤勞實幹,每天的活都忙不完,焦母需要一個奉承和伺候自己的人,這些心事,只知道勞動的劉蘭芝自然不知道。其實,如果劉蘭芝專門去奉承焦母,活倒可以少做,人又輕鬆。可惜劉蘭芝不屑於阿諛奉承一個老婆婆,畢竟家裡柴米油鹽的瑣碎雜務都壓在自己身上。
年輕美麗的媳婦,自然喜歡裝扮一二,而吝嗇的焦母對不入法眼的劉蘭芝,自然不會容忍絲毫,也不願去容忍一個從不奉承自己,只知道埋頭苦幹,甚至眼裡還有淡淡的不屑的媳婦。自己發出的一些指令,媳婦甚至提出更好的理由來代替,久而久之,焦母的不滿日積月累,終於在兒子出外當差時爆發了。
因此,焦母就是一個普通的婆婆,一個普通的老婦人,沒有多少見識,難以容忍媳婦對自己的拂逆。
那個時代的焦母,和這個時代的婆婆一樣,如果媳婦不順己意,天天吵架,終會有一天攛掇兒子離婚。只不過古代,婆婆可以以違己忤逆的原因,休了兒媳婦,而現在的婆婆不能自己休了兒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