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很白

    四千多年前,當時的人口是很少的。在現今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地盤上,比較大的人族部落就是神農氏的炎帝部落和有熊氏的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肯定是彼此爭鬥、融合,後來應該是黃帝比較厲害一點,就把這個炎帝部落吸納了,同時應該還吸收了許多的小型部落,就把這個黃河流域給統一了。但是炎帝部落是最開始的天下共主,黃帝是大一統後的天下共主。而從這之後人的數量開始增長,華夏族也就順理成章的建立了,歷史也就這麼流傳下來了,而後輩子孫或多或少都與這兩個部落有關係,所以就尊黃帝和炎帝為華夏始祖。

    中國周邊的遊牧民族其實都是從炎黃部落中分割出去的,畢竟當時土地產量肯定不高,把後輩子民分封到其他地方是最好的辦法。所以中原大地的人應該都是遠古部落的嫡系,而周圍的遊牧民族就是遠古部落的小兒子,這是經過現代各種基因DNA檢測證明的。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認祖歸宗也就沒啥問題了。

  • 2 # 老張論歷史

    簡單的講,黃帝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部落首領,就是華夏部落(基本早黃河流域活動),還稱為有熊氏。

    然後有了炎帝,成為姜姓部落(長江流域在活動啦)的首領,也被稱為神農氏。

    我們現在被稱為炎黃子孫也就是這兩個人的緣故啦。

    只有關於炎黃子孫的資料

    炎黃子孫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那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災,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他們看到那裡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住下來。

    可是黃帝部落的人不願意,結果雙方互不讓步就打起仗來。經過三次戰鬥,炎帝部落被打敗了。炎帝向黃帝認輸,表示願意聽從黃帝的命令。黃帝就答應了炎帝部落住下來的要求。

    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給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教給他們。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藥送給了黃帝。他們相處得很好。

    後來,他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了這個聯盟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就開始了。所以華人就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自稱是“炎黃子孫”

    至於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為何也認炎黃為組,是因為華夏民族本身就是一體,只不過是歷史長流的發展讓後世人認為遊牧本是異族,這也是為什麼遊牧一族認祖覺得不可思議

  • 3 # 大槐樹傳人

    一種說法是,黃帝部落主要在黃河流域活動,炎帝部落在長江流域活動,後來炎帝率領部落來到黃河流域,因為地盤之爭跟皇黃帝部落發生了戰爭,最後,炎帝部落被打敗,炎帝認輸,兩個部落由此合併,稱炎黃部落。

    還有一說法是,黃帝部落活躍在黃河中游地區,曾定居逐鹿地區;炎帝部落曾活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後來南方的蚩尤率領部落來到黃河中下游地區,跟炎帝發生了激烈的戰爭,炎帝戰敗,向黃帝求援,於是組成炎黃部落,打敗並消滅了蚩尤部落。

    所以,可以肯定得是,華夏大地上最早的、成規模的三支部落就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最後炎黃部落成為中華大地上的主體部落,他們懂得植桑養蠶,懂得造車造船,懂得農耕和草藥,形成了最早的文明,並延續了下來。

    從皇帝曾定居逐鹿,到後來有個成語“逐鹿中原”可以看出,皇帝部落曾長期在哪裡征伐。從黃帝陵在陝西寶雞,又可以看出炎黃時期部落可能是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的,所以,遊牧民族也可能本身就是炎黃子孫,只不過隨著歷史長河的發展,逐漸被邊緣化了。因此,不論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其祖先可能都是炎黃部落。

  • 4 # 心繫清歡

    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 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是關於對炎黃二帝最早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他們都起源於陝西,後來隨著華夏部落的日益強盛,不可避免的與東夷部落發生軍事衝突,最終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統一中國北方 奠定了基礎。因而被稱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總結

    諸如後世王朝夏商西周都自稱自己是黃帝直系後裔,依次樹立政權的正統性。而匈奴族與華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後來入主北方的遊牧政權北魏為了鞏固統治,也自稱是皇帝后裔。

  • 5 # 又見半瓶醋

    黃帝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部落,首領就是華夏部落,基本生活在黃河流域,還稱有熊氏,炎帝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首領,還有一個部落首領就是蚩尤,蚩尤是傳說中的戰神。傳說蚩尤原是炎帝的一個部下,有三頭六臂銅頭鐵臂手下有81個兄弟,也是很厲害的角色,甚是勇猛,就連炎帝也拿他沒有辦法,後來炎帝就聯合黃帝一起討伐蚩尤,把蚩尤打敗,實際上,黃帝炎帝和蚩尤並稱中華三祖,因為蚩尤的戰敗,所以不再提他。後來的中華民族,又稱炎黃子孫,意思就是黃帝的部落和炎帝的部落的後代,所以又叫炎黃子孫。

  • 6 # 反叛者的盾牌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因為黃帝,炎帝是最早出現的古羌人部落首領(或者是部落名字)傳說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

    第二個問題的問題,為什麼遊牧,漁獵民族入住中原也自稱炎黃後裔

    這個就涉及到了人種,血統,人種遷移,還有就是那個時期,中國土地上存在多少不同人種,華夏族的主體,古羌人是Y體O3的人種,因為北方漁獵,遊牧民族也是Y體O3的人種,現在有一種主流的說法,那就是古羌人在華北平原生活太久,導致人口爆炸,一部分遷移到了今天得東北,內蒙古地區,形成了紅山文明,東夷人在山東丘陵地區建立的東夷文明,東夷人的血統以C系,N係為主,這個東夷人也是後來炎黃部落內戰的起因,其中摻雜著少量O系,長江以南以C系O2為主的百越人建立的百越文化圈,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華夏部落聯盟先征服了百越部落聯盟,在征服了東夷部落,然後炎黃部落內戰,最後黃帝部落勝出,

    從血統上來說,北方漁獵遊牧民族和漢人是同宗同源,所以自稱華夏正統,無可厚非

  • 7 # 虛實難證主客唯心

    黃帝古羌,遊牧文明。

    炎帝是神農氏後代,農業文明。

    東亞許多種族都是這樣分出來的

  • 8 # 趙不四六

    漢族的傳統意識裡最講血統。漁獵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往往也自認炎黃後裔。這和很多朝代更迭時,都會產生天降異象的說法一樣,出於政治需要!

    《五帝本紀》是夏的前傳,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將夏的祖先講的清清楚楚,近似於家譜。

    夏的始祖軒轅黃帝代神農氏為天子,黃帝有兩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玄囂這一支比較簡單,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嚳,嚳生堯,五帝中按時間順序,2號帝嚳和3號帝堯屬於這一支;昌意的一支則比較複雜,昌意生顓頊,顓頊又生窮蟬和鯀兩支,其中窮蟬一支是,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另外一支鯀講的簡單,鯀生禹。五帝中按順序,1號帝顓頊、4號帝舜和5號帝禹屬於昌意一支。

    黃帝后面四帝和夏商周繼位帝王的都和黃帝有血緣關係。單從血脈來說,從黃帝開始就是家天下。黃帝后面四帝和夏商周繼位帝王的都和黃帝有血緣關係。

    司馬遷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血統正宗是漢人骨子裡的概念。在上古時期,所謂的華夏與蠻夷之爭關係部落生死。在爭鬥中不斷強化人們的種族血統意識。因為一旦被打敗,就基本意味著部落的消亡。

    民族總有興衰,漢族王朝覆亡也發生過。但是人們的精神圖騰不能倒。不願承認,不想接受,也就把異族政權都划進來,也算華夏民族,當作炎黃子孫了。而出於穩定統治的需要,異族統治者也樂於接受這一安排,達成共識。

    其實,歷史上華夏的地盤是在不斷擴張的。與周圍不同種族人群,在和平與戰爭中互相磨合,學習外族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如 冶鐵,促成了種族的進步。

    最後要說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於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絕對的。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未來只有交流共容,互相走近,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千萬不要陷入極端民族主義的狹隘與短視的泥潭中!

  • 9 # 北方的鐵拳

    炎黃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開端,是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所以我們是炎黃子孫。

    上古時期,沒有國家的概念,但是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部落。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資源,也經常發生戰爭,於是又形成部落聯盟。

    神農氏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部落聯盟,他的首領叫炎帝。他教會了人們種植農業,他還親自嚐遍百草,為人民尋找能夠治病的方法。

    軒轅氏是另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他的首領叫黃帝。這個部落一開始遊牧部落,居無定所。黃帝發明了屋子、衣服、水井、車舟還有音樂,他的部下還發明瞭數學、軍隊、文字,他的老婆發明了養蠶,他還編著了給人看病的《黃帝內經》。

    炎帝和黃帝創造了中華文明的開端,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

    炎帝和黃帝經過戰爭,將兩個聯盟結成了更大的部落聯盟,後來又打敗了南方的蚩尤部落,聯合了中原地區更多的部落。各個部落經過長期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炎帝和黃帝也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 10 # 北緯33度30分

    比炎黃更早的是女媧伏羲,黃帝同代的是蠻尤,緊跟後面的是堯舜禹。為什麼我們不稱女媧子孫、堯舜子孫?而稱為炎黃子孫?我們來看:

    一、炎黃的傳說。呂思勉先生考證《補三皇本紀》、《白虎通》、《尚書大傳》、《史記》後的結論是“可見得三皇是取天地人的意思”;李學勤先生考證的結論是“不確切炎帝、皇帝是什麼樣子的人,但他們的傳說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聯絡”;易中天先生則認為“炎帝身份不明、黃帝出生是個迷”。可見,儘管從《尚書》《國語》到《史記》都有炎、黃的記載,而且有名有姓,但終究歸於古代傳說,甚至是半人半神乃至完全是神的化身。

    二、炎黃的貢獻。既然是傳說,何以成為祖先?這就要從女媧、伏羲說起。夏朝以前,經歷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時期,女媧、伏羲、炎黃、堯舜分別是以上各個階段的代表。其中一個重大轉折,是氏族改變為部落,顯著的標誌則是出現了圖騰,而圖騰的意義是完成了由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抬高男人的地位進而不斷壯大族群。由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為下一步祖宗崇拜做好了準備,也交給了堯舜禹。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關鍵人物就是炎帝,黃帝比炎帝晚一些,但處於同一時代,做著同樣的事情。據此,他們毫無異議的被尊為華夏始祖。本來華夏始祖還有蠻尤,唯一的解釋是他戰敗了。

    三、炎黃的意義。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言,儘管炎、黃是古代傳說,但並不妨礙他們與中華文明起源的密切聯絡。創世神話絕不是流言蜚語,而是一個民族的信念和信仰。中華民族是這樣,其他民族也是這樣。易中天先生說“神話,是世界範圍內的集體夢幻”。希臘愛神阿芙洛狄忒、智慧女神雅典娜和西方對神的崇拜都是這樣。炎黃以後的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讓我們有了身份認同、有了情感依託,有了我們共同的血脈和根基。這就是炎黃於人於神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豐功偉績。

    第二個問題是另一個範疇,主要是中原儒、釋、道文化強大的向心力使然。這個向心力的核心,就是我們有共同的祖先,只有認同炎黃,才能具備生存的基礎和執政的條件,進而實現各民族的大融合,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 11 # 凡幾

    炎帝和黃帝都是盤古的後代,一個媽生的親哥倆,成年後各自帶領自己的部落分住陝西與河南,炎帝姓姜,黃帝姓軒轅。

    據傳說蚩尤是炎帝后代的一個分支,與黃帝在涿鹿開戰,被黃帝打敗並殺掉。以後炎帝又與黃帝開站,也被打敗,兩族合併在一起並融合,就有了炎黃部族,又明華夏族。

    關於人類的起源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人是從跟猴子進化來的,是現今人類最普遍接受的理論。

    另一部分人,是各種信仰的信徒,關於人類的起源,各自有不同的說法,但概括起來大同小異,不外乎就是相信他們所信仰的上帝創造了人、天和地:伊斯蘭的上帝是真主安拉,基督教的上帝是耶和華,天主教的上帝是天主,等等不一。

    我們中國因為無神論者比較多,關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多數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倒與相信中華民族是炎帝黃帝子孫這件事也不矛盾。

    人類自從有了智慧,就會問一些基本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怎麼來的?要到哪裡去?天和地都是什麼?怎麼來的?當人們無法解釋的時候,就要問那些長者、智者、掌權者。皇帝做了天子,就是上帝指派掌權的子孫,是應該無所不知的,必須要有一個合理解釋來給自己的子民,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作為皇帝的正義性和優越性不被質疑。當然,部落的臣民們也是覺得天子說和地圓說非常正確,是願意接受的。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人活著必須要相信點什麼,為自己的疑問找到答案,不然會覺得很失落,覺得活著沒意義。即便那是個謊言,被騙的人也心甘情願,而不願意清醒過來,何況質疑皇帝的權威還是大逆不道要殺頭的呢。

    明朝以前的炎黃子孫相信天圓地方說,相信盤古開天闢地以來,普天之下只要是人,都是盤古的後代,是炎黃二帝的子孫。

    長相怪異的北方遊牧民族,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地處環境惡劣的荒漠寒北,千百年來一直覬覦著中原的肥美之地,隨時都想入主中原。但是想要奴役中華民族,他們就必須宣稱自己也是炎黃子孫,不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是妖怪生的,不然即便侵佔成功了,中原百姓也不會接受他們的統治。

    1492年地圓理論已經得到哥倫布的證實,並開始由來訪的西方人傳到中國。但是明朝以及後來清朝的皇族們,是拒絕承認的,不願意宣傳擴散出去,寧願大家都矇在鼓裡。他們要保證自己的江山穩固,就要保證皇帝即真命天子的理論不被質疑,天圓地方說不被戳穿。封建王朝的知識,只掌握在王公權貴手裡,百姓甚至連識字的都少,所以關於祖先的起源問題,也從來沒大規模質疑過。

    真正提出炎黃子孫這個說法,是清朝民初的革命志士,為了把大家團結起來所採用的口號。及至今天,這個說法已經成了全世界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宣誓。

  • 12 # 絕地蒼狼917

    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可能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樣,前幾天剛寫了一篇關於黃帝的文章!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存世的甲骨文主要來自殷墟,也就是晚商時期。早商的甲骨文已然十分稀少。甲骨文中提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商,但是甲骨文里根本沒有提及炎黃二帝,最早記載炎黃的文獻出現在戰國時期。

    《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裡說明黃帝和炎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兩人因生長的地名分別姓姜和姬。到漢司馬遷《史記》才將黃帝系統論述。而並沒有安排炎帝的位置,只是在講黃帝的時候附帶了炎帝。漢司馬遷距傳說中的炎黃時代久遠,中間又經歷了秦時期的“焚書坑儒”,《史記》有關黃帝記載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我們先來看下古籍中對炎帝和黃帝出生和離去的描述:

    黃帝:

    《竹書紀年》捲上:“ 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炎帝《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可以看出,炎帝和黃帝從出生就帶有神話色彩,黃帝最後騎龍昇天,正式歸為神。

    而炎帝相傳為辨別各類草藥,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藥,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

    《淮南子·說林訓》 “黃帝生陰陽”, 東漢高誘注: “黃帝, 古天神也”。

    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已經開始祭祀五方上帝,五方上帝也就是我們平時民間所說的老天爺。五方上帝分別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後戰國時期鄒衍創五德終始之說,五方上帝分別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黃帝居土德,赤帝居火德。黃帝不說了,而赤帝就是炎帝,所以說當時的炎黃是五方上帝的神話人物。

    《晉語四》言 “黃帝以姬水成”, “故黃帝為姬”《周語下》言 “我姬氏出自天黿”

    周人稱其為黃帝的後裔,稱“天子”。“天子” 一詞是周王朝建立之後產生的, 這是他們在立國之後刻意效仿商人 “帝子” 而創造出來的。 甲骨文中出現 “帝子” 之稱, “帝子” 的意思應當是帝之子, 因為商王是帝即帝嚳的後裔 ;周人明確稱王為 “天子”, 表明他們是天之後代,通俗講就是老天爺的後代。這也是周人加強王權統治的手段。

    在這個時候,黃帝只是周人的祖先神。戰國時期,儒家將黃帝推崇為古代帝王,為塑造黃帝的歷史形象預設下鋪墊。一直到西漢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黃帝被塑造成為歷史人物,由神徹底的變成了人物。《史記》還以“黃帝”為始祖,構築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脈傳承體系,不但堯、舜、禹是黃帝后人,連被視為“戎狄”的秦、有“蠻夷”之稱的楚,與西漢連年交戰的匈奴,都不例外。司馬遷將黃帝供奉為華夏始祖,從而適應了漢武帝構建大一統宏圖和鞏固家天下的時代需要。北齊史家魏收充分領會司馬遷思想精髓,在《魏書》首篇首句中將拓跋氏初祖認作黃帝之孫,又在《官氏志》中梳理出諸部落漢化姓氏,將黃帝推廣成北朝各族共同祖先,又將黃帝的形象弘揚推廣,就這樣黃帝變成了華夏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我們再來說下炎帝,炎帝姓姜。

    《漢書地理志》:“故姜姓國,炎帝后”《史記》索隱:三皇本紀雲:“神農氏,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

    在春秋戰國時期,姜姓在華夏建立裡諸侯國主要是申,呂,齊,許等國,以及紀,向,州等75姓,都自稱是炎帝后裔。為什麼?因為大部分諸侯國出自姬姓,姬姓是周朝國姓,不是姬姓的都以炎帝后代自稱,可以拉近與周的距離!

    就這樣華夏民族的舊史學家們,將五方天帝的炎帝和黃帝,根據時代背景的需要,將其人性化,根據不同時期的後史學家的補充和完善,炎黃二帝成為了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 13 # 待曉兒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也就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不會以血統為劃分依據,而是以文明的先程序度。

    古代所形成的“華夷之辨”也是如此,是文化的差異,不是血統的不同。

    黃帝和炎帝,代表著最基礎、最實用的文明

    古代社會文明的燦爛只是相對而言的,肯定不如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所以,在生活還成問題的時候,誰能讓人生活得更好,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那誰就是先進的。

    而炎帝和黃帝兩個人,或者說他們所代表的部落,就是當時“衣食住行”等基礎文明最先進的水平。

    炎帝還有一個稱呼,叫做“神農氏”,從這個名字就能知道,這是代表著農業文明的先程序度。

    傳說中炎帝是“人首牛身”,這就足以說明其在農業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了,當然這只是後來人的附會,“鐵犁牛耕”的普及要在戰國階段,距離炎帝生活的時期還比較遠。

    但傳說中,刀耕火種是炎帝部落的發明,代表著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而“嘗百草”的功績也不僅僅在醫藥方面,還在種子等農作物培育上有所建樹。

    除此之外,比如說“陶器”的之作、市場模式的開闢,麻這種衣料的生產等等,都和物質文明相關。

    而在精神文明領域中,炎帝還有“制樂”的功績,五絃古琴又叫做“神農琴”。古人認為,音樂可以使得社會變得更為和諧,所以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功績。

    同樣,黃帝在這些領域裡也有很重要的貢獻,關於他的傳說也有很多。

    比如他的妻子叫做嫘祖,教導人們養蠶縲絲,這是手工業的發展;指南車等舟車建設是出行方式的變革;農業的發展雖然不如炎帝著名,但同樣有不俗的成績;文字、音律、醫學等等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最為重要的是,黃帝設定了“等級”制度,“衣冠”文明在此發端。

    《周易·繫辭》中有這樣一句話: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不是指道家的“無為”,而是說他們為社會建立了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使得社會的執行更為規律,便於管理。

    在古代,衣冠制度就是這般重要,“別賞罰,寓尊卑”,是它們除了蔽體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據說是從黃帝開始的。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文明從這一時期發端並逐漸定型,對於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

    而炎黃兩個部落都在武力上有著較為強大的實力,比如弓箭的發明和應用,攻破蚩尤的九黎,平定東夷部落等等,對於整個國家的統一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各部族逐漸融合,形成的是多民族共同組成的社會,都在炎黃文明下得到了發展和進步。

    所以,炎黃能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就是因為它們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代表著當時社會方方面面最先進的水平。

    草原遊牧民族實際上和中原地區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在《禮記·王制》當中有這樣記載:

    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原之外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少數民族在當時分別被稱為夷蠻戎狄,但這只是對於他們進行的區別稱呼,並不是劃分的依據。

    真正的標準是文明的先程序度,從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四方之地的人在文明上是不如中原的。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之前的蠻夷之地能接受中原先進的文明,也可以擺脫蠻夷的身份,而成為華夏族的一部分。同樣,如果曾經的華夏族其文明逐漸落後於其他地區,那麼也會淪為蠻夷。

    舉兩個例子。

    如今的江蘇、浙江一帶,也就是吳地,在最初是典型的荒蠻之地,生產力不發達,文明程度較低,那麼它是如何成為後來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這就是“泰伯奔吳”的結果。

    話說,周太王想要立季歷為繼承人,但是在其上有泰伯和仲雍,“伯、仲、季”是古代排行,“季”不是代表第三,而是代表最後。這與“嫡長子繼承製”不合。

    於是,泰伯和仲雍為了自己的弟弟能成為新的王,兩人就出走了,自願斷髮、文身,向世人宣告自己成為了“夷狄”中的一員,其實也就是放棄了王位的繼承權。

    而泰伯就是來到了如今的“吳地”:

    太伯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可以看到,泰伯奔吳雖然自己斷髮文身,但並不是真正的融入蠻夷,而是一種手段。在這些年裡,泰伯將自身所知曉的先進文明在“吳”地傳播,成功地使得這個地區的人民享受到了先進文明的便利。

    於是,本來為“蠻夷”的“句吳”也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而匈奴部族與“泰伯奔吳”的故事正好相反,它們本來是華夏族的一支,但發展速度減慢之後,逐漸就成為了“戎狄”之屬。

    匈奴源出“姒”姓,是夏后氏的後裔,也就是夏朝君主的宗室子弟,很有可能是當時被分封到西部和北部的諸侯。

    所以,這一個民族在之前也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

    但是,因為長期處於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習性越來越重,農耕文明的發展速度緩慢,久而久之就與中原諸國出現了差距和隔閡,兩者之間征戰不斷。

    從文明程序就能看出來,當中原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建立的是大一統的封建帝國,而同一時間完成統一的匈奴地區所建立的第一個國家還是奴隸制國家,兩者相差遠甚。

    那麼,無論是後來加入華夏的民族,還是逐漸從華夏分離出去的民族,前者在現有的文化上有歸屬感,後者在之前的文化上有關聯性。

    所以,後世無論是何種民族,如果向上追溯總能找到當時中原華夏民族先進文明的影子,那麼在接受更先進文明薰陶的時候,自然就會尊奉“炎黃”為共同的始祖了。

  • 14 # 寒柏隴臥子

    黃帝、炎帝和蚩尤是古書記載裡中國遠古時代三個部落首領,炎、黃兩族擊敗蚩尤後和九黎族(夷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成為中華古代文化的搖籃。後來,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把黃帝和炎帝奉為始祖,自稱為“炎黃子孫”或“炎黃世胄”。

    黃帝與炎帝二族及蚩尤族的起源和變遷過程現在流傳下來的關於“黃帝”的記載和傳說比較多,大概是因為定居中原地區的氏族和部落中,黃帝一族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及文明程度也比較高。

    傳說中的黃帝為姬姓,號軒轅氏,也有稱熊氏。魯迅的《自題小像》中有一句著名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以“軒轅”來象徵中華民族和國家。

    “黃帝”和“炎帝”二族,最早都居住在陝西。黃帝一族的發源地在陝西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北洛水一路南下,到現在的陝西大荔、朝邑;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走,到達今天山西南部黃河之濱,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一帶。

    黃帝族的後裔主要是姬姓部落,所以涿鹿一帶曾有過不少姬姓的小國部落。黃帝族在逐漸向東北方向遷徙到定居的過程中,他們的生產活動也由遊牧發展為從事農業,開始馴養家畜、種植作物。

    年深日久,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黃帝就成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始祖。

    炎帝為姜姓,號神氏幣,應該是由於這一族最早從事農業的緣故。

    炎帝一族的發源地在陝西岐山東面,他們向外發展的路線和黃帝族不同,路線偏南方向。炎帝族沿渭水東下,順黃河再向東走,到了河南西南部,最後到達現在的山東地區。

    蚩尤是九黎族的領袖,九黎族原來是居住在中國東部的夷人部落(夷族)。蚩尤族活動的地區,大約北自山東南、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到河南南部,南面達安徽中部,東面一直到海邊。

    蚩尤族最初的時候,活動的範圍很大。可是後來由於與炎黃兩族相爭,有一部分九黎族南下與南方的土著苗蠻所屬部落居住生活在一起。因此,後人也認為蚩尤是南方苗蠻(夷族)的祖先。

    炎、黃二族聯合擊敗蚩尤族,並與其他各民族互相融合定居中原,發祥出中華古代文明,也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 炎、黃二族與蚩尤九黎族的“涿鹿之戰”和“坂泉大戰”

    蚩尤九黎族是最早進入中國中部地區的,當炎帝族向中部推進時與九黎族相遇,雙方發生了衝突。兩族經過長期的鬥爭後,九黎族獲得勝利,炎帝族被迫逃往河北涿鹿地區。

    後來炎帝聯合黃帝與蚩尤大戰一場,九黎族的首領在這場戰鬥中被殺了,這就是史書古籍上所說的“涿鹿之戰”。

    蚩尤九黍族與炎、黃兩族的鬥爭很激烈,雙方戰鬥的時間也比較長。後來九黎族在蚩尤死後每況愈下,最終寡不敵眾,失敗後一部分加入了炎、黃兩族;一部分就南下到後來叫做荊楚的地方,同南方苗蠻少數民族居住生活在一起了。

    炎、黃兩族在互相聯合、共同打敗九黎族後不久,他們雙方之間又發生了衝突。兩方在坂泉(今河北懷來縣)地區接連打了三次大戰,最後炎帝戰敗了。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坂泉大戰”。此後,這兩個從陝西發源的部族,進一步結合在一起,融合九黎族的一部分,在中原地區生活定居下來。中華文明遠古時代的三個部族,互相融合的過程曲折坎坷,是很不簡單順利的。

    “涿鹿之戰”和“坂泉大戰”在後世流傳記載中,是兩個在那個時期有決定性的重大事件。說明了最早定居中原地區的遠古民族,是由黃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組成的。

    —— 炎、黃二族融合各族,炎、黃二帝成為華夏共同的始祖,炎黃子孫遍佈中華

    炎、黃兩族和部分九黍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後,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兩岸,使這個地區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搖籃。

    古時候,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間,居住在這裡的人自稱是“華族”,所以便把這個地區稱之為“中華”。後來,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華族與東南方的夷族,以及南遷的九黎族、苗族、蠻族等各族,在經濟、文化上互相影響,關係也日益密切,中原文化逐漸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

    進入到階級社會後,這些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也都自認為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春秋時自稱為“諸夏”或“華夏”,有時也單稱為“華”或“夏”,“華夏”就是漢民族的前身,“中華”二字便成了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了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所以,後世各族人民都把炎、黃二帝奉為始祖,自稱為“炎黃子孫”或“炎黃世冑”的原因。

    最後,寒柏覺得關於黃帝、炎帝、蚩尤的傳說,說明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文明源遠流長;從遠古時代起,中華各民族就為互相融合、共同發展而奮鬥拼搏著。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先秦史新編》等。

  • 15 # 姑山之嵐

    黃帝起於北方,相傳其部落為遊牧部落。

    軒轅氏後遷徙到關中平原,與黃河流域的炎帝神農氏爭奪生存空間。

    炎帝起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期在平原生活。相傳神農嘗百草。能說明,神農氏已經是從事農耕的文明。

    黃帝帥百獸打敗炎帝,和炎帝神農氏混居在黃河流域,後形成了龐大的族群。形成了中華文明。

    中華自古尊炎黃為先祖,是感謝他們共同成就了中華文化。

    但確切的說,炎帝才是中原正統。黃帝屬於外來部族。

    草原遊牧民族早先沒有文字,文化靠口口相傳的傳說流傳後世。黃帝的傳說,在草原民族中自古就有。因此所有問鼎中原的遊牧民族都尊奉黃帝為祖,是很有道理的。

    尊黃帝又尊炎帝,是為了入鄉隨俗,迎合漢文明的習慣。尊其祖才能統御萬民!

  • 16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炎帝和黃帝均為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均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起初,他們都生活在陝西的渭水流域,在其崛起以後,才開始向東向南發展,逐漸佔據了中原和南方的廣大地區,從而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

    炎帝和黃帝同為少典之後,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為妻而生炎、黃。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為氏;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一帶,遂以姬為氏。

    炎帝神農氏及其部落所處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相當於龍山文化早期階段,距今約5000年。

    炎帝圖片

    姜水是岐水的一段,而岐水發源於岐山,即今陝西岐山縣東,流經武功,注入渭水,這一區域正好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

    而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佔主流的觀點認為神農氏與炎帝為同一人,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神農氏是前仰韶時代初期對農業生產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氏族首領,而炎帝則是仰韶文化末期或者龍山文化早期的氏族首領。

    傳說神農曾遍嘗百草,為氏族成員防治疾病。在這一時期,農耕文化已經比較發達,糧食產量有了較大的提高,有多餘的收穫物可以用於儲藏,同時也發現了蔬菜種子,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壽命也有了較大的增長。

    神農氏圖片

    而炎帝則發明了人工取火,後世以五行說附會之,說炎帝乃是火德,又說他是火神。在炎帝時代火的使用範圍明顯進一步擴大不但改變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也為金屬的發現和冶煉創造了前提條件。

    此後,龍山文化時期的移民浪潮興起,他們開始大規模外遷。向東遷移的部落到達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後,與黃帝部落在阪泉打了一仗,之後向西南遷移,進入湖北湖南地區,因此,這一地區流傳著炎帝的傳說。向西遷移的部落到達河湟地區,與羌人融合,過著遊牧與農耕的生活。據說其中一部分人到達了西藏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為了藏族的祖先。

    據說沒有遷移留在關中西部的炎帝部落後裔,與先周文化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

    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流域,洛水中游一帶。這一帶屬於關中西部和陝北地區,因此與炎帝部落不同,黃帝部落過著農耕兼遊牧生活,因此黃帝部落具有強悍的軍事戰鬥力。

    黃帝圖片

    大約在龍山文化中後期,黃帝部落也進行了遷移。一部分沿洛水南下,進入山西南部,經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另外一部分則東渡黃河進入華北北部。

    在遷移過程中,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分別爆發了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並且均取得了勝利,兩場戰役奠定了黃帝部落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

    據說黃帝有4個妻子,25個兒子,依靠不斷增長的人口又演化出了更多的部落。這些依靠血緣關係保持著密切往來的部落,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黃帝就是這個聯盟的首領。

    大約阪泉之戰後,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實現了聯盟,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之後各大部族紛紛遷移到了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融入了以黃帝部落為中心的部落聯盟之中,形成了“天下之中”的華夏民族。

    炎帝和黃帝均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許多貢獻,所以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均認為炎帝和黃帝是自己的共同祖先,而大家均為炎黃子孫。

  • 17 # 馬少伯

    據史書記載,炎帝和黃帝來自同一部落,當時同屬遊牧民族。後來,炎帝向東向南遷徙,逐漸發明了五穀種植,其生產、生活方式也就由遊牧轉變成了農耕,所以,後世皆稱炎帝為“神農氏”。之後,黃帝也向中原一帶遷徙,只是比炎帝稍晚了一些。

    當時,炎帝與九黎族部落酋長蚩尤發生了衝突,被蚩尤擠壓到現今的河北一帶。然後,炎帝遂與黃帝聯合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並戰勝蚩尤。之後,炎黃二帝便開始了人類基本生活所需的各種發明創造,可以說,是他們帶領著居民創造了最初的人類文明。

    而且,據《史記》記載,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契、周后稷等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子孫。所以,看上去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民族都是這麼一脈傳承下來的。再加上炎黃二帝本就出自遊牧部落,所以,不僅中原民族,草原漁獵遊牧民族也認為炎黃是共同的祖先。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范冰冰,羅志祥,文章,黃海波,哪一個最該被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