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拉佛閣
-
2 # 黃胖丁
看史書記不住年代的原因有很多。
如:貞觀十三年,永樂三年之類,沒有規矩可循,用甲子來記年的那些,每六十年就會重複一遍。面對這種情況要怎麼記比較好呢?
我在讀史書遇到這類情況的時候主要採取的辦法有5種。
第一種是“對應法”。即是把當時皇帝的在位時間和公元時間對應起來。例如:康熙1661年登基,第二年改元康熙元年,在位時間61年,即是公元1662年至1722年。(小竅門,皇帝繼位的那一年都延用上一個皇帝的年號,第二年才改年號)即是公元1662年至1722年。
第二種是“記事件”。有的皇帝年號比較多,隔兩年換一個隔兩年又換一個,
如:漢武帝
我採取的記憶辦法是“記事件”,一般皇帝改年號都是當年發生大事或是有祥瑞,所以我用的辦法是記住他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
例如:漢武帝的元狩年。元朔六年十月,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即一角獸),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第三種是“代入法”有的史書上採用的是甲子年記事法,六十年一個甲子,記起來比較困難,好在古代一般一個朝代最多也就兩百多年(秦朝以前不算哦)。五個甲子就有三百年,所以我用的辦法就是記住××朝的第幾個甲子是那一年。(這個辦法是笨了點,如果您有好的辦法可以在底部留言告訴我嗎?)
第四種是“艾賓浩斯記憶法”。有的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比較密集,那怕他是用公元時間來顯示的都會很容易忘記,這時候我採用的辦法是“艾賓浩斯記憶法”。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程序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所以學習之後要找時間複習。
遺忘曲線:
-
3 # 黑水布衣
我個人認為,根本沒必要去記,即使是歷史的研究者也沒必要將所有年代都記下來,能將他所研究的歷史領域的時間弄明白就可以了。
如果你一定要用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工具書,隨時查詢,我在網上就下載了一份excel,裡面包含了從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所有的中國曆代(帝/王/年號)紀年。如下圖:
同一年,寫出了各個諸侯的紀年。漢武帝之後有年號出現:
上圖顯示,公元紀年之後就是廟號+姓名+年號了,非常直觀。這個檔案才800K,放在手機裡查詢也是非常方便。
這2000多年的時間都記憶下來,根本不可能,也沒必要。
-
4 # 思遠讀歷史
看歷史,想記年代,兩方面入手:
一、還得從興趣入手。只有你感興趣才能比較輕鬆的記住譬如年代,經過,結果,人物和野史雜談等等。
比如我自己,因為喜歡古希臘的那段歷史,所以看過一遍資料就大概記住了克里特文明輝煌的時間,邁錫尼文明如何入侵吞併摧毀了克里特文明,以及奧林匹斯山脈發源的諸神,宙斯等等。
其實你需要研究你感興趣的部分,看透就好,看透了一段,慢慢就引出別的時間段的歷史了,你說你自己都感覺沒意思,怎麼可能看的進去,記的進大腦呢?
二、建立一個宏觀的歷史觀,比如看一些關於歷史時代變化的影片,看一些國家的歷史年表,擁有一個宏觀的年代梗概,再看具體年代歷史就相對容易一些。
-
5 # 那年明月
看史書記不住年代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仍然在用古代的語言來記古代的時間,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古時事件發生的時間,將古代語言轉換成現代語言更容易記住。
什麼是古代語言?舉個例子,赤壁之戰發生於建安十三年,那麼它是哪一年呢?估計很多人都和筆者一樣,一臉懵,建安十三年就是古代語言。所謂古代語言就是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年號。封建社會但凡新帝登基,都會改年號,第一年為元年,如康熙元年,之後為年號加第幾年,如康熙三年。而除了皇帝即位,如果國家發生大事了也會改年號,如東漢末年戰亂頻發,漢獻帝更換四次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年號也說明了帝王對國家的期待。我們不是生活在古代,所以對古代的年號就會容易混淆。
將古代語言轉換成現代語言。現代社會已經沒有年號的叫法了,統一為公元紀年,例如現在是公元2020年。所謂轉換古代語言,就是將古代年號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還是赤壁之戰,如果將建安十三年換成公元208年就比較容易記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統一使用公元紀年會更加系統,對古時大事發生的前後順序更加明朗。我看史書時就有個習慣,書桌旁邊就放著手機或者電腦,只要書中出現年號紀元,就一定要查清楚是公元哪一年,查詢的過程中也幫助了記憶,你可以參考一下。
如其他人所說,年代其實也不必刻意去記,只要記住了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記住比較典型的事件時間,那麼其他的時間就是推算也不會差太多。
-
6 # 萌媽說史
作為一個地方史研究人員,個人認為看史書記不住年代非常正常,而且對於讀史來說,重要的並不是記具體的某一年,而是大的時代背景,以及歷史發展的規律、脈絡和走向。如果為了應試教育非要背誦的話,說兩點經驗吧:
一、分解記憶。
根據研究發現,人一次做多隻能記下來七個不同的專案,所以先試著將整個中國史,或者你需要記憶的部分先分解成一個又一個大的知識點,就相當於7個以內大的檔案包。在這個大的檔案包裡面,中國史的紀年並不需要全部記下來,只要知道主線,直到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二、輔助理解。
將大專案下面,細分出小的專案,比如朝代下面分出主要的帝王,帝王下面分出他執政期間主要的貢獻、成就、評價,或者他在位期間重要的歷史事件、政治事件、周邊關係諸如之類。然後下一步,才給對應的人物和事件備註上對應的時間。這種時候可以用到思維導圖,簡化整個大綱,讓脈絡更清晰,更方便記憶。
三、合併同類。
在前兩類學習的基礎上,相信你已經對歷史有了基礎的瞭解,這種時候就需要將知識點融會貫通,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比較好的辦法是合併同類項,把你認為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政策、相似的事件又歸類在一起,從而可以得到更多新的認知和見解,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史觀。所謂“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就是這麼個道理。
-
7 # 唐格林奇
推薦柏楊編輯的《中國歷史年表》,不但有公元紀年與歷史紀年的對照,還有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簡述,以及國外同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非常實用。
-
8 # 色國丞相
普通人沒必要記年代,硬背年代是讀歷史時做的最無用的無用功。就連考試,都很少會考歷史事件的年份——畢竟這太沒有技術含量了,真考這些,就是送分題了。
但如果實在要記年代怎麼辦?我自己寫歷史文章、寫書的時候,為了方便自己捋清思路,有時會花時間軸。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子,要寫某段史事的時候,先通讀《資治通鑑》關於那段時期的記載,以事件為節點,在時間軸上標點。然後再去各人的列傳以及其他更多史料中,圍繞著這個時間軸不斷豐富完善。我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儘可能地完善一件被拆分成各種不同部分的穿插在不同人的傳記中的歷史事件的。
回覆列表
作為歷史老師,這裡給一點個人建議。
1.如果是中國古代史,那的確是不好記,尤其是明清以前,年號亂的不行,比方說武則天的年號能直接把專業的歷史學生搞懵。所以對於古代史,這裡建議先搭建框架,然後用一個年代表,把事件按公元紀年再串聯一遍,比方時不時的思考一下孔子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倒不是說這些數字很重要,但如果不是這些數字,我們很容易對大的時間脈絡出現混亂,比如南北朝這種歷史,很容易南北對不上,讀的時候感覺過了很久,其實可能也就是幾十年的事情。
再說世界史,世界史的一個問題在於地方太多,沒有統一的時間順序。英國都講到17世紀了,可能講美國史又得從16世紀開始講,很容易搞懵逼了。
這裡的建議是用國別體處理世界史,比方說先把英國史讀完 再去啃其他國家,這樣我們會很自然的聯想到當這個國家發生.....時,英國正在......,這樣就能比較容易的記住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