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瀋陽奧數優秀教師

    個人感覺老師這樣做不好,因為孩子無論學習好壞,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老師如果因為孩子學習不好而冷潮熱諷,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歧視,重則會導致孩子自閉

  • 2 # 額外的聲音

    希望那個老師是明白科學辯證法的人,裡面有一條"萬事萬物間都有普遍聯絡。"若老師出發點也好,學生應該體諒與理解,這確實不是隨意脫口。若那個老師,一心為了自己的績效,管控學生,顯然嚴重傷害了學生的心理。

  • 3 # 鍾ZL李陪你到天涯

    對待學生的態度,我的觀點是,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品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如果成績好的學生品行很壞,那就是社會的危險品。對國家也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帶來危害。所以對學生的任何一件事都要正常對待。不要把學習和其他問題混為一談。

  • 4 # 楓樹十月紅

    這個問題在現實中的確存在!而且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有可能。我的看法是一分為三。恰似下面的三幅圖,同樣的花

  • 5 # 高中數學景老師

    這是一個事情之間的關聯性的問題,有些事情之間的關聯性強,而有些關聯性弱,這取決於事情之間的關聯度問題。老師把學習成績和一樣看似有關而實際無關的事情聯絡在一起。這個問題在我理解就是:最起碼你認為這個事情和學習成績有一定的關聯度。那麼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看待和解決這個問題問題。

    第一: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加入自己對待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極有可能會把成績好壞的因素加入進去,在這些因素的加持下,老師的處理意見很可能與咱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回家和我們說了,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要保持理智,耐心引導孩子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這樣能培養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如何去看待和處理問題。

    第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①找合適機會給老師進行溝通,可以談一談孩子的在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也可以談談對待這件事情的看法,這樣的話,彼此都可以理解對方,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

    ②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問題,但老師在考慮問題時加入了成績因素說明老師希望孩子的成績有所進步,是對孩子一種正面的引導和暗示,家長也希望孩子成績提高不是嗎?

    最後,我希望家長和老師都站在對方的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和理解孩子所做的事情,給孩子一個說出自己想法的機會,這樣就可以避免矛盾被激化。

  • 6 # 專注中考物理

    蝴蝶效應聽說過吧!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聯絡,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將很多東西與學習聯絡起來也不為過!

    萬物皆有聯絡,都能互相影響。

    看看許多的講座都將很多不著邊際的事物和現象拉扯到他要將的內容裡,就知道教師把一些事情聯絡到學習上,是多麼的負責任!我們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當然也能和大自然相互聯絡。

    有關無關,全靠個人的領悟。

    對於學習的道理,教師講的再多,說的再直接,進不了學生的心裡,一樣是白費功夫。如果個人懂得學習的重要性,縱使教師不講或少講,個人的進步也會很大。如果能從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中,讓學生意識到領悟到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真的是很值得。

    渴望這類的教師越來越多。

    當今的風氣,有多少教師都變成了佛系教師。誰也不敢冒著自己飯碗子的風險去太負責管教學生。一旦說教的多了,學生出了點事,家長和輿論都得往學校、教師身上攤責任。整個的風氣都這樣,老師敢做逆行者嗎?大多數教師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學生愛學不學,我完成我自己的教學任務就行!沒有必要跟自己事業和工作過不去吧!還承擔著一定的風險。

    寫在最後,我就是這樣的一位老師,說實話,這樣做真的是很辛苦,說的多了,學生嫌嘮叨!說的少了,學生根本不會認真對待學習。現在的學生寧願吃以後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現在學習的苦。

  • 7 # 劉利Sunny

    關於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思考

     

    1.我非常同意羅振宇關於把人類的職業能力排名的說法,排第一位的應該是口頭表達能力,第二位是寫作能力。由此引發我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思考。

     

    2.口頭表達是透過聲音傳遞資訊。聲音是人類演化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原始狀態下動物透過聲音表達恐懼、恐嚇、喜悅、求偶等資訊,而人類在沒有發明文字以前透過不同聲音已經開始表達相對複雜的資訊,使得人類可以社交和協作。嬰兒的學語過程與人類進步程序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我作為新晉爸爸的感受。寶寶從哭來表達餓,到叫爸爸媽媽(能發音但不懂具體意思),到訓練發出固定音夾雜巨量火星語,到能夠把發音與意思對號入座,到能夠有詞語組合拼句,再到現在3歲能夠和我們吵架,雖然她不能夠識字,詞彙量極少,但足以看出語言表達能力對一個寶寶接收外界資訊並予以反饋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寶寶沉默寡言,不發聲,那成長會收到極大限制,是同樣道理。)

     

    3.人必定要與他人交流的,職場更是如此。口頭表達能力其實是一項極其高階的綜合能力,需要人同時配合情緒、表情、肢體、眼神、語氣、咬字、記憶、邏輯、思維、歸納、專業知識等等素質,是一個人在面對質疑、挑戰、機會、困難等等具體境況下短時間內迴應外界的首要反應,而這種反應是否受過專業訓練,會直接影響這個人的行動的成功率,而且是做事第一步的成功率。而口頭表達能力自幼兒園上學以來到大學畢業都沒有相關訓練課程,都是一些膽子大敢於嘗試的學生,勇於當主持人、播音員、辯論選手等等這樣冒尖的學生獲得相關訓練,而且從長遠來看,這些學生的社交與做事相比其他學生要優秀很多。(很多相關研究支撐此論點,在此暫不贅述。)

     

    4.寫作能力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資訊處理能力,是否能夠通文達意,找準論點,邏輯嚴密,論據充分,專業知識引用正確等等。寫作能力絕對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到達一定水平和境界,而我們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極為缺乏。其實寫作能力欠缺是多數學生的弊病,甚至也是很多職場人士的弊病,而這恰恰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突破口。如果畢業生除了專業技能外,寫作能力非常強,這個標籤一旦被打上,學生很可能將在同等條件中異軍突起成為明星學生。

     

    5.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本人上課也有同樣的困惑,就是大多數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不善於表達,或者說不能得體地表達。一方面缺乏自信,另一方面缺乏邏輯思維能力,而這些都需要練習,需要訓練,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懂。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技能很強,但不懂得將知識成體系地表達或者寫作出來,那麼社會對我們的偏見是很有道理的。而那些比較外向,懂得社交規則,善於言辭的學生,配備了專業知識技能,在職業崗位上,在工作團隊中必定如虎添翼。既然如此,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應該等於“專業知識技能”+“得體的口頭表達能力”+“符合身份的寫作能力”。這是從職業能力的維度去探討的。

     

    6. 訓練學生從“知識原材料”開始處理知識。學生習慣了從教師身上獲得完整答案,而從來不從“原材料”入手,面對具體的問題總是說“老師沒講,學校沒教”,到此為止。學生總是覺得學識飢渴,心虛,總希望“老師再多講些乾貨吧!”老師也很賣力,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以致學生慾求不滿,老師吃力不討好。如果一味追求知識成品的錦上添花,就好比過於重視上菜成品的裝飾,注重周邊包裝讓它更加色香味俱全調動食慾,而整個菜的源頭沒人關心。是否教學生到菜市場去走一遭,如何挑選原材料,如何按順序洗鍋煮水洗菜下鍋炒菜調味擺盤上菜,這個處理過程正是訓練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學生不是一味聽教師講完整的答案,才能獲得思維訓練,表達與寫作才能更加深刻。是否可以這樣,教師多教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做學問的路子,而其中知識的增量只是“方法和路子”中的“舉個例子”而已。

     

    7.本人的見識及知識有限,僅提出稚嫩而初淺的思考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家庭小壓面機配合做出手擀麵,甚至優於手擀麵,你知道怎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