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眼看世界
-
2 # 百嘉讀
劉備伐吳成功的話,最大的受益人是曹操。
三足鼎立為什麼能存在那麼長時間?因為三國中沒有任何一家能在打敗其中一家時,還能抵禦另外一家的進攻。
劉備伐吳成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將無力抵禦曹操。會加速國家統一。
-
3 # 隔夜的粥
三分歸魏,魏國大一統。
三國時期是他們三個共同掌控天下缺一不可 。劉備就算不出徵東吳他們跟吳國加起來也遠遠不及魏國實力。 魯肅臨死前交代給孫權的那句話點明瞭三家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必須聯蜀抗曹。 曹操不動是因為蜀吳聯合,, 蜀吳一旦分裂魏國必將一統天下 ,所以劉備不打孫權 ,曹操也就不會出征伐蜀, 三家還是各據一方。就算最終蜀國真的攻破建業,生擒孫權,一舉滅掉了吳國,恐怕蜀軍的傷亡也會極為慘重,無法再繼續作戰。而此時蜀軍要面對的,將是虎視眈眈、以逸待勞的魏軍!
與曹睿在位時,魏軍良將匱乏不同。
此時正是曹丕繼位初期,曹操麾下諸如曹仁、曹真、曹休、徐晃、張遼、張郃、夏侯惇等一干名將尚在,一旦從曹丕下令,舉傾國之力全力南下攻蜀。那麼已是強弩之末的蜀軍,又怎麼能抵擋住來勢洶洶的魏軍?
所以劉備若是伐吳成功,三國確實會一統,只不過不是歸於蜀,而是歸於魏。只要劉備不是個傻子,就覺對不可能真正滅掉吳國。
-
4 # 羅賓說歷史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除了為關羽報仇外,還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奪回荊州。因為荊州對蜀漢太重要了,丟了荊州,除了損失關羽和麾下將領外,也讓蜀漢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資源、兵員,實力有很大損傷,僅憑益州一州之地是很難完成劉備的統一大業的,而且也不能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規劃,眼看劉備統一天下的理想就要變得遙不可及了。所以劉備選擇東征孫權。
夷陵之戰初期劉備還是佔據優勢的,一度打的孫權求和並有退還荊州三郡的意思,雙方回到平分荊州的勢力範圍。可是劉備卻有了更大的胃口,不但要奪回荊州,還想把東吳也吞併,這就把孫權逼上絕路了,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盡起東吳的精銳部隊和劉備決一死戰。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劉備被火燒連營,大敗而回。
我們假設劉備沒有選擇連營,面對陸遜堅守不戰的策略。劉備採取有效措施調動東吳軍隊出來,並打敗東吳,那後面東吳無險可守,蜀國奪回荊州是沒有問題的。
蜀國奪回荊州,那實力必然大漲,如果能趁勢消滅東吳,那就和曹魏兩分天下了,劉備統一天下希望大增,但這種情況應該很難出現,因為孫權在江東根基很深,民心也早就歸附了。劉備奪荊州容易,奪江東就難了。何況還有曹魏虎視眈眈。
所以劉備如果伐吳成功,那奪回荊州是肯定的,如此則隆中對的規劃還可以實施,即使不選擇分兵北伐,荊州也能為蜀國提供大量的資源。這對劉備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是有巨大幫助的。至於吞併東吳,我覺得可能性很低,只能說劉備胃口太大了,有點不太實際。
-
5 # 瀟湘錘子
假如伐吳成功,那麼有很大可能會完成最終的統一全國。回看歷史蜀漢的衰敗更多還是綜合實力不行,人口、耕地不及孫吳與曹魏。假如攻下孫吳,那麼蜀漢疆域就包含現在的兩湖平原、潘陽湖平原、長三角地區這些地區在當時人口與耕地都相對較多地方,綜合實力會有成倍增長。劉備又是皇室宗族有天下大義在身,能更好的籠絡人才與民心。
-
6 # 經典守望者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劉備伐吳成功,沒有經歷猇亭之敗,那麼劉備也不可能鯨吞吳國,因為魏國肯定不會坐視吳國滅亡,一定會在最後的時機要麼兵發漢中,要麼攻打荊襄,總而言之。如果劉備伐吳成功,可能的結果是吳國版圖急劇縮小,但應該會保住建康和會稽吳郡之地。劉備獲得荊襄南部和少量江東地界。魏國也有可能重新獲得荊襄北部和漢中的部分城池。歷史在這樣的版圖之下持續十餘年左右。
其次,劉備一旦擴大了地盤一定會以荊襄為前沿基地,根據諸葛亮在之前設計的出宛洛,直取中原,但是他忽略了吳魏會在他的進攻之下結成同盟。東吳的水軍會在長江上攻擊襲擾劉備的運兵船,運糧船。曹魏也會在安徽河南等地佈下重兵,以逸待勞。蜀軍的最大問題不在於軍隊和地盤,而在於後援糧草的供應和支援。如果佔據了富庶的荊襄之地,那麼一定要經過多年的經營,才可以完全消化。這一過程中,劉備要經歷吳魏兩家的隨時進攻,荊襄之地勢必再度變為戰場。所以,劉備也未必就能夠一統天下。
最後,劉備本人的胸懷在稱帝之後已經有所改變,這是一種旗幟性的素質,一旦丟掉就會造成整個天下的改觀。世家大族和天下人心都會產生動搖和懷疑。加上伐吳之戰必將生靈塗炭,如果劉備能夠耐得下性子,在獲得了土地和人口後養兵屯田十年,那麼勝利就會最終青睞他。
-
7 # 左將軍
劉備伐吳成功會如何?
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真實的歷史程序!
劉備夷陵戰敗,退守永安之後。蜀吳兩軍就陷入了一個僵持狀態。然而不久之後,魏丕就派大軍南下攻打荊州,這一戰依舊是吳軍勝利。
所以我們要注意:如果劉備在伐吳勝利後依然會面對曹魏的這波攻勢!
現在我們再來看劉備伐吳!
劉備東征伐吳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奪回荊州。當然所謂的為兄弟報仇不過是戰爭藉口,炫武揚兵也屬於政治立威。最為實質的目的還是奪回荊州。
劉備奪回荊州之後,表面上看,大家的地盤又回到之前。但是孫劉的整體實力卻有著嚴重的削弱。
孫權更是會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打擊,因為孫權為了應對劉備的東征,還特意將治所遷到了武昌。荊州一丟,就意味著自己被打得要遷都,這對孫權的威信、尊嚴、精神上的打擊可想而知。同時也因為孫權治所在武昌的原因,守備力就一定很足,所以劉備奪取荊州也將付出很大的代價。
心病還需心藥醫!
不管是找回失去的尊嚴、還是重拾東吳的戰略方針,孫權一定會伺機反撲。
接下來就輪到曹丕登場了,上面我們說了,夷陵之戰後不久,魏軍就來了。真實的南下魏軍是被東吳擊敗了的。那此時慘勝的劉備能否擋住曹魏的這波攻擊呢?
要知道當年南下魏軍的陣容是何等豪華!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頜、徐晃圍南郡。
這陣容怎麼破?(真實的這波攻擊是被朱然、朱桓等擊退,真不知道他們怎麼搞的?)
當然,曹丕這波安排是兵分三路,是荊州在孫權手上時的安排。而此時荊州已在劉備手上,曹丕定不會蠢到派一軍打荊州的同時又在東南戰線打孫吳。所以曹丕一定會集中兵力只打一家。
打誰?
自然是打攜勝利之師、隨時有可能從荊州北上威脅魏國的劉備。
而劉備剛經歷大戰,繼續休整恢復,他又如何在孫權虎視眈眈的情況從容應對魏國的這波攻擊?
換言之,劉備在抵擋魏軍攻擊的時候,孫權一定會組織兵力再次反撲荊州。
此時的劉備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關羽!
-
8 # 陳小皮
劉備伐吳成功確實非常有可能統一,同樣即便不伐吳也有著統一的希望。伐吳若取得勝利,對劉備的蜀漢政權而言,不僅可以增加人口,兵員與戰略縱深,更可以對曹魏的核心統治區域中原形成戰略上的壓制。曹魏統治的西北並不穩固,馬超韓遂等地方軍閥依舊有影響力,遼東公孫淵雖實力有限,但曹魏徵討卻也難度頗大,因此能夠形成均衡。
荊州,自劉表統治,中原歷經黃巾,董卓,曹操,袁紹等打來打去,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但是至劉琮降曹,荊州基本無戰亂,包括好多戰亂之地的財主士大夫逃往荊州,荊州在中國當時真的是個人口眾多的富熙之地。從荊州出兵攻魏奪取中原,是最理想的。奪回荊州,包括孟達的上庸三地也奪回,上庸也是一條攻魏線路。而後來諸葛亮出的祁山線,是這三條攻魏線路中最不理想的線,光運物資就麻煩,諸葛亮為這還發明木牛流馬。
荊州徐州舊臣雖然地位較高,但在那樣一個士族為主的社會,並未立下跟腳;而益州土著官員雖然樹大根深,但地位較低,大多為地方官員,且倚仗於外來勢力的人才和軍力。而劉備伐吳一旦成功,而益州土著勢力又尚未進入中樞權力機構,勢必會加劇多方勢力的利益矛盾。換句話說,當時的蜀漢,並沒有做好統治整個南方的準備。這一境地直到後來才得以改變,後期益州土著勢力逐漸崛起,與外來勢力分庭抗禮,雖然政治矛盾更為激烈,但這也讓蜀漢有了向外擴張的動力。
劉備滅東吳後,首先劉備本人年歲已大可能也就幾年活頭,所以統治者是劉阿斗,而他不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不說東吳方面的人才為了氣節都殉國吧,就算江東人才與西蜀一樣都為諸葛亮所用,但歷史證明諸葛亮長於內政而不善軍事,所以最後能戰敗教自己強勁的曹魏集團也是要打個問號的。另外,按照史實記載,在吳蜀戰爭的情況下,曹魏一直有軍隊在魏吳邊界處活動,準備偷襲。所以假如劉備真要成功滅東吳的話,曹魏方面不會任其坐大,肯定也會有所行動的,那麼哪怕東吳被滅,假如好處均分的話,對於劉備方面大大不利,三國時代可能會更早的結束。
-
9 # 笑談文史生
如果當年劉備伐吳成功,大機率事件是劉備還沒有休整的機會,就會遭到曹丕的攻擊。
一、劉備伐吳。劉備為什麼要伐吳?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為關羽報仇。《先主傳》中明文記載: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不難看出,東吳殺害關羽,讓劉備很生氣,畢竟是過命的好兄弟。當年關羽落入曹操之手,曹操都厚待之。而如今敗在你孫權手下,就斬殺之,實在是欺人太甚。為了出一口惡氣,替二弟報仇,劉備舉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在情理之中。
2、為了立威而伐東吳。劉備之所以在益州站穩了腳跟,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益州本土士大夫的支援。可劉備畢竟是個外來之人,要想在益州長久經營下去,必須立威才可。但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殺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益州士大夫對蜀漢政權的不信任。為了重新樹立威信,更好地維護在益州的統治,劉備只好舉全國之力伐吳。
二、劉備伐吳成功的後果。劉備如果伐吳成功,自然會帶來很多後果。
1、在益州樹立更高威信。只要劉備伐吳成功,就證明了蜀漢政權的強大生命力,也向益州士大夫們宣告,即使沒有了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蜀漢依然強大,依然有能力維護地方勢力。這就會讓劉備新建立的蜀漢政權更加鞏固。
2、會遭到曹丕進攻。“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丕看到蜀國和吳國開打,自然心裡樂開了花。因為這樣魏國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吳國打贏了,魏國會立刻攻打吳國,如果蜀國贏了,魏國會立馬攻打蜀國。因為,只有各個擊破,魏國才有贏下兩國的希望。
現實中,曹丕還真這麼幹過。公元222年閏六月,夷陵之戰打完公元。222年十月,曹丕就徵吳了。完全不給孫吳喘息的機會。要不是陸遜提前回兵,恐怕吳國連抵禦的兵力都沒有。但結果是,曹丕最終打不過長江,然後就撤軍了。
由此不難看出,如果劉備伐吳成功,也會遭到曹丕的進攻。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劉備伐吳是一項決策失誤,不僅動搖了蜀國根本,也讓益州士大夫對蜀漢政權失去了信心,以至於到了蜀漢後期,無人可用,最終亡國。
回覆列表
關羽被殺、荊州被吳國奪取。為了奪回關係到自身事業的荊州以及為了為兄弟報仇,劉備對吳國發動了決定兩個命運的夷陵之戰。這場決戰是兩個之間的國力之戰,勝者可以改變歷史,敗了也會改變歷史的走勢。當年劉備伐吳的決定一出,立刻遭到眾多大臣將領的反對,包括趙雲,諸葛亮雖然表面贊同,但是內心是一萬不願意啊。即使這樣,劉備還是安排諸葛亮留守在蜀國,按古時的規矩,凡皇帝出征,就要由太子監國。諸葛亮要輔佐太子監國。所以不能隨軍,要輔佐太子監國的人必須要有優秀的政治才華。自己帶兵討伐吳國。
公元221年,劉備出兵伐吳。劉備帶的兵包括了蜀國的精銳,可以說是舉國之力。可是這是張飛有死了,趙雲又因為反對自己被打入冷宮。於是在匆匆忙忙的情況下出發吳國。在戰爭初期,蜀國進展順利,連續突破了吳國幾道防線,大軍直撲荊州重鎮夷陵。可是在這個時候,吳國名將陸遜給了劉備一個下馬威,後面戰局急轉直下,蜀將張南、吳班等人戰死,馬良被害,將軍黃權投降曹魏,最後劉備敗退,不久去世。
但是劉備伐吳的時候諸葛亮不在身邊,假如諸葛亮在身邊時候有取勝的機會呢?小編認為沒有可能的,即使諸葛亮在劉備身邊,也只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擺了,因為劉備伐吳是一場必敗的戰役,首先劉備伐吳戰爭本來是不道義了,為了自己的利益舉國之力發動伐吳戰爭,在道德上不道義。而且討伐吳國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此時的吳國不僅擁有名將陸遜,而且國力也在蜀國之上,再加上蜀國國內危機重重,註定是失敗的解決,諸葛亮也無法改變這一的結局。
回到這個問題的主題:如果劉備萬一伐吳成功,那也是吳蜀兩敗懼傷,給了曹魏提前統一天下的機會,加速了吳蜀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