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律症佳人
-
2 # 華聞精選
首先第一件事,沙丘之變將不會發生,秦二世胡亥的登基將會至少被推遲。當然不是說絕對不可能即位,但至少要等他父親生命終結之後。而公子扶蘇也不一定會死那麼早。秦二世的登基,和扶蘇之死,顯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這種偶然性都是建立在秦始皇沙丘暴亡的基礎之上,如果沙丘暴亡的基礎不存在了,二世登基和扶蘇早卒的事情自然不會發生。這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
其次,反秦的烽火不一定會被推遲很久,但推翻秦朝的過程就不一定會那麼順利了。在秦始皇去世後,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各地百姓紛紛起兵,最終僅兩年,大秦帝國就被終結了。假如秦始皇不死,在空前的暴政之下天下百姓忍無可忍依然會選擇反抗,早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其實各地已經開始有了一些反抗。比如劉邦就在秦始皇去世前三年躲進了芒碭山,他組織了一個小部隊,依託芒碭山和政府對抗。等到陳勝起義後,劉邦立即回到老家豐沛一帶迅速擴大了自己的部隊。和劉邦相類似的還有其他人,比如張良曾經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生前,各地的反抗勢力已經在醞釀了。等到秦始皇去世後,迅速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而在反秦的戰爭中,秦中央政府被控制在趙高、秦二世這種人的手中,他們的昏聵,使得反秦戰爭更加順利。
假如秦始皇不死,面對著百姓們的反抗,他肯定會採取更為有效的鎮壓措施。這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事情。但是,我並不認為秦始皇就能挽救秦帝國的命運。因為,他不大可能改變既有的政策,而如果政策不改變的話,那麼東方各華人民的反抗也是必然的。但是,假如秦始皇能多活幾年,我想可能會出現的局面是,戰爭將會持續多年。而最終的結果將會是秦始皇親眼見證秦王朝的滅亡。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任何與人民為敵的政權,最終的命運是早已註定了的。
-
3 # 諸葛怕暗
我覺得世界怎麼變化不好判斷,但是肯定會影響中醫的發展,因為他一直在吃藥求長生,很可能是吃藥吃死的。能多活二十年證明找到了一些好藥。另說秦朝會如何發展,我覺得他就算多活20年秦朝也會在50年內滅亡,因為秦始皇晚年已經加重了暴政。
-
4 # 荷人的等待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首次完成了中國大一統的君主,從而推進整個歷史的程序,使華夏文明在世界上添光發熱,多姿多彩!雖然秦朝統治的時間不長,但對後世的影響很深遠!足以對得起他那千古一帝的稱號!秦始皇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在位期間頗有建樹,在軍事上實行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在戰略上北擊匈奴,南征北越,擴大領土,在防禦上修萬里長城!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等等一切的惠民措施如果他在活二十年,他的好多政策會進一步加固,例如中國的領土會進一步擴大,中國的文明會更加進步,軍事武器會更加先進,力量也會更加強大,歷史也證明了秦朝在當時世界上發明了很多第一!
-
5 # 張家小丁
這是一個假設的問題,所以我們只能假設著來回答。
秦始皇於公元前207年,在南方出遊的途中病死。此後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連同權臣趙高以及李斯,聯手發動宮變,殺死了兄弟姐妹共計20多人,並且逼死了扶蘇。
於是秦二世胡亥這個無德無才的人得以上位,但是胡亥登基之後僅僅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他就被趙高的心腹逼死。
如果秦始皇能夠多活20年的話,胡亥是註定無法登基大寶的。畢竟在假設中沒有提到胡亥也可以多活20年。
秦始皇多活20年,繼承皇位的很有可能是長子扶蘇。對扶蘇這個歷史人物,史學家們給予了極高的讚譽,溫文爾雅,待人和善,如果他能登基,或許可以改變秦始皇暴政所留下來的眾多社會問題。
當然了,不管是胡亥還是扶蘇,他們都無法登基,畢竟始皇帝還健在(又多活了20年嘛)。
秦始皇雖是一個雄韜武略的人,但即便他多活20年,也無法保住秦朝的江山,原因有3。
第一,失去了士子的歸心。焚書坑儒將儒學士子幾乎坑殺一光,其他學派也是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第二,耗費民脂民膏修建阿房宮。
第三,逼迫勞役修築長城。
上面的這三種行為都是帶有滅國性質的,尤其是在天下剛剛一統,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自毀城牆。
因此說,即便是秦始皇能夠再活20年,陳勝和吳廣依然會起義,劉邦也不會甘心做一個小地痞小流氓,江東子弟也勢必會染指霸業。
當然了,面對著群雄並起的局面,若是秦始皇在位,或許秦王朝可以多苟延殘喘幾年,但也非常有限。
-
6 # 奇奇怪怪志怪者也
粗看秦漢這段歷史,似乎感覺秦朝是一個比較殘暴的王朝。從車同軌,書同字,到統一度量衡,這一系列朝政改革雖有利於民族大一統,但無一不是靠國家國家暴力和嚴酷刑罰來維持的,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儘管如此,在秦始皇嬴政尚在人世之時,秦朝朝局穩定,卻並沒有爆發農民起義。反而到了秦二世胡亥篡奪帝位登基後,秦朝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才開始星火燎原。
因此,很多秦漢歷史愛好者將秦朝的覆滅究因於秦二世的昏庸及宦官趙高的專權,認為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歷史的走向或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給他二十年的時間,將東南亞納入中國的版圖也未嘗不是沒有可能。根據《藏書·世紀列傳總目》記載,秦始皇被明朝思想家李贄稱為“千古一帝”。既是“千古一帝”自然就有千百年來的帝王所不能及之處。
篡改始皇遺囑,被後世人唾罵的趙高,在嬴政駕崩後曾說,始皇帝是時代的王者,生來就是天選之子,其胸懷之廣早已遠超於時勢。始皇已死,趙高本無拍馬屁的必要,他能這樣評價始皇,只能說他說的確實是事實。那麼嬴政在位期間,到底有哪些政績和過人之處,能讓兩千餘年後的世人們,對其多活20年可能帶來的歷史變化而熱議不休呢?
嬴政十三歲繼承王位,二十二歲雍城加冕親政。對內,先平嫪毐之亂,後逼死功高蓋主的仲父呂不韋,重用尉繚,李斯等能人賢士,肅清朝政;對外,利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前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一舉結束了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長達五百五十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實現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一統,奠定了中國本土疆域。
退一步,再說說秦始皇作為開天闢地的第一個皇帝那些被後世詬病的暴政,縱觀種種暴政的推行,皆是彼時戰爭期間對法家集權思想和激勵制度的依賴的結果。因此說,秦始皇如果再活二十年,酷刑吏法也不太可能有較大的改變,人民依然生活在惶恐不安與水深火熱中,出現農民起義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只要秦始皇在世,農民起義想要獲得成功,那真的是要比登天還難。對於這樣一個性情冷酷,擁有鐵血手腕的戰略家,軍事家,在劉邦,項羽之流還未舉起造反大旗之時,哪怕他們只有那麼一丟丟得想要早飯的小苗頭,怕早已被嬴政踏平他們的勢力於搖籃之中了。
任何一個朝代,從最初建立到興盛,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而是要長年累月,甚至好幾代君臣的努力才行。以秦朝為例,一個國家,一位君王,一眾群臣,因為推行了法家思想主導的政策而大獲其益,正所謂船大難掉頭,短期內想戛然而止是不太可能的。這就需要後繼明君,循循漸進,逐步根據國家和人民的實際情況來最佳化先前政令,以期走向繁榮昌盛。
歷史上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就是個敢於直諫的賢明之人,也是秦始皇屬意的後繼人選。《史記》中司馬遷曾記載:“扶蘇為人仁” 、“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可見扶蘇之為人。奈何秦始皇巡遊途中猝死,雖然詔令扶蘇繼位,但無力相扶助。詔令隨即被趙高等人篡改,扶蘇被逼自殺,胡亥繼位。
繼位後的秦二世胡亥,昏聵無能,心狠手辣,毫無人性可言,殘忍的殺害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不僅如此,在其當政短短几年的時間,國家的財政虧空嚴重,他還聽信小人讒言,處死了諸多朝廷官員重臣,令大秦朝堂噤若蟬,一片烏煙瘴氣。
假設秦始皇再活二十年,那麼繼位者該是長子扶蘇,而不是最小的兒子胡亥,秦始皇那三十多個子女也不會無辜慘死。那麼秦朝的歷史就會被改寫,先有秦始皇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做後盾,後有公子扶蘇政令清明,體恤愛民。如此一來,秦朝自當是朝堂穩固,下面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末了,說來說去,一切皆是笑談,歷史不能用來假設,假設也毫無意義可言。只能說,君主世襲這種制度,風險真是太大了。不管前面的人縱橫捭闔,勵精圖治,嘔心瀝血乾的多麼出色,後面只要有一個跟不上趟兒的廢物,那朱顏高樓的坍塌只是早晚的事兒
-
7 # 不愛發火的小喵喵
事實上,我認為如果秦始皇多活20年,雖然江山會在他在世的時候相對穩固,甚至版圖會進一步的擴大,軍力也更為強盛,甚至匈奴與東南亞也會被收入囊中。但是仇恨會進一步的積累,社會發展也會停滯。
亂世用法,治世用儒。而秦始皇可以說是一個狂熱的法家支持者,所以他只能馬上得天下,但不能下馬安天下。我們來看秦朝的嚴刑峻法已經到達了變態的地步,誤期不問原因就要斬首,不許聚集談事,焚書坑儒阻礙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把人當做工具而忽視人性。所以司馬遷後來寫到:“天下苦秦久矣。”
所以,縱使秦始皇打下來巨大的版圖,但大機率也會在他死了之後得而復失,武力征服終究不會穩固。所以對於秦朝最好的結果就是,秦始皇打下南北疆土然後讓位給扶蘇,以依舊在世的秦始皇震懾六國舊貴族,以扶蘇的溫和手段使萬民安居樂業,使才有所用、人有所活,以溫和的手段教化、同化原六國民眾和已經征服的民眾,等到全民教化之時也就使造反者失去了群眾基礎,也就可以使江山穩固,可傳百世千世萬世。
-
8 # 南山鴻
秦始皇多活20年,天下可能變成秦楚爭霸之勢。
六國百姓苦秦久矣,六國舊臣刺殺秦王秦始皇兼併六國後不施仁政,興徭役,起兵戈,把百姓像牛羊一樣驅使,致使民怨沸騰。
六國滅亡之後,六國舊臣並沒有消失。事實上,在秦始皇后期,秦國對關東六國的控制力已經下降。以張良為例。
張良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買刺客刺殺秦始皇。秦始皇竟奈何不了張良。
秦始皇不死,陳勝吳廣也會起義統一天下後,秦國仍施行商鞅舊法,嚴管重罰。誤了服役日期,殺!
秦始皇多活20年,天象不會變,陳勝吳廣照樣不能按期到漁陽服役。
等死,死國,可乎?
陳勝可是有鴻鵠之志的人,豈會等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六國舊地早已沸騰,陳勝吳廣帶頭起義,還怕沒有後來者乎?
秦國能否延續,關鍵在於扶蘇如果六國烽火能讓秦始皇翻然醒悟,立扶蘇為太子,親賢臣遠小人,或許可以兩分天下。
秦始皇遺詔扶蘇繼位,說明秦始皇心中二世最佳人選還是扶蘇。
扶蘇頗受儒學影響,以仁厚示人,與蒙恬交好。臨危受命,或可保住秦國舊地。
-
9 # 沉默風
首先第一件事,沙丘之變將不會發生,秦二世胡亥的登基將會至少被推遲。當然不是說絕對不可能即位,但至少要等他父親生命終結之後。而公子扶蘇也不一定會死那麼早。秦二世的登基,和扶蘇之死,顯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這種偶然性都是建立在秦始皇沙丘暴亡的基礎之上,如果沙丘暴亡的基礎不存在了,二世登基和扶蘇早卒的事情自然不會發生。這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
其次,反秦的烽火不一定會被推遲很久,但推翻秦朝的過程就不一定會那麼順利了。在秦始皇去世後,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各地百姓紛紛起兵,最終僅兩年,大秦帝國就被終結了。假如秦始皇不死,在空前的暴政之下天下百姓忍無可忍依然會選擇反抗,早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其實各地已經開始有了一些反抗。比如劉邦就在秦始皇去世前三年躲進了芒碭山,他組織了一個小部隊,依託芒碭山和政府對抗。等到陳勝起義後,劉邦立即回到老家豐沛一帶迅速擴大了自己的部隊。和劉邦相類似的還有其他人,比如張良曾經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生前,各地的反抗勢力已經在醞釀了。等到秦始皇去世後,迅速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而在反秦的戰爭中,秦中央政府被控制在趙高、秦二世這種人的手中,他們的昏聵,使得反秦戰爭更加順利。
假如秦始皇不死,面對著百姓們的反抗,他肯定會採取更為有效的鎮壓措施。這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事情。但是,我並不認為秦始皇就能挽救秦帝國的命運。因為,他不大可能改變既有的政策,而如果政策不改變的話,那麼東方各華人民的反抗也是必然的。但是,假如秦始皇能多活幾年,我想可能會出現的局面是,戰爭將會持續多年。而最終的結果將會是秦始皇親眼見證秦王朝的滅亡。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任何與人民為敵的政權,最終的命運是早已註定了的。
-
10 # 夢東
如果秦始皇再活二十年,秦國也逃脫不了滅國的後果。假設一下秦始皇再活20年他為了鞏固政權必然會更加殘暴的統治
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就以法家治國,推行的暴政。秦華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統治也從中得到了好處,而其他國家的人對這種酷刑嚴法是接受不了的,造反是早晚得事。沒有陳勝吳廣也會有其他人。這一點和元朝的統治有相同之處。和他們形成反例的是清朝,清朝入關後重用漢臣和漢文化交流融合取得的效果就非常好。
-
11 # 知常容
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他可能成為亡國之君。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秦始皇的後期表現秦始皇的前期表現的確很好,包括除呂不韋,合六國,統一中原,這些做的都很好。同時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也注意民力的消耗,同時也很在意手下大臣的意見。
但是到了後期秦始皇稱其昏君和暴君一點也不為過。
他後期主要就一件事,那就是追求長生,除此之外,別無追求。他聽信方士之言,本來他規定自稱自己為朕,結果當方士和他說真人可以長久而存,他就改稱自己為“真人”。他後期的出遊就是為了求得仙藥,遇到真人。他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出海射殺大魚也是如此動機。
另一方面,秦始皇將自己當作神,所以任何人不得知道自己的行蹤。
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秦始皇本紀》有一次他看到丞相的馬車過於華麗,他說了一句,結果第二次看到丞相的馬車變樸素了,他馬上殺掉當時站在自己身邊的人。
後來趙高勸秦二世要保持神秘,不要與大臣接觸,這樣大臣才會怕。這種思維並不是秦二世想出來,也不是趙高想出來,而是秦始皇時期遺俗。
你想想看如此皇帝,高站雲端,以一個人的意志統天下之意志。是個人就會犯錯,但秦始皇這樣做後,無人敢指出錯誤,他如果再繼續在位二十年,那隻能災害越大,錯誤越多,這就說到第二點的問題了。
二、反抗力量一直存在。咸陽作為秦朝的首善之地,應該來說治安是最好的。事實上秦始皇年輕時喜歡外出,有一次他帶著四個護衛外出,結果卻遇到搶劫。當然搶劫之人肯定不知道他是秦始皇,否則借他一百個膽也不敢。這一點說明當時在苛法之下治安並不好。
第二件事就是張良買了一個力士刺殺秦始皇,這件事情我估計很多人都清楚,結果只擊中了副駕。
第三件事就是“始皇帝死而地分”刻在石頭上。
這三件事的元兇有沒有抓住?沒有,只是殺了一些可能涉及的無辜之人。
秦始皇一直延續的是商鞅為秦制定的窮民之策,也就是讓老百姓為了生機奔波,而不是讓他們富起來。所以秦的徭役特別多,特別重。地方又在,但秦始皇不管,讓南方去北邊服徭役,所以老百姓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服徭役。
雖然他收了天下之兵,可惜有什麼用呢?因為老百姓都受不了,陳涉吳廣稍一點火就起來了。
結語秦始皇在世,無非比秦二世好的地方就是不會殘殺秦國原來的重臣,這樣可以保留撲滅反秦的力量,不會一遇到就敗了。
但是民心如海,人民才是最大的力量,當時老百姓對秦的忍受已經達到極致,觀後期的表現,秦始皇絕對不會調整自己的策略,讓原六國百姓有歸屬秦國之感,他還是想延用商鞅在輔佐秦孝公是採用的血腥做法,手下大臣明知是錯也不敢進言。
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賓士,二十年時候,足足一代人,足夠秦滅亡了。所以秦始皇過早去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住了晚節,否則歷史可能對他會有另一種評價。
當然歷史並沒有如果。
-
12 # 品茗讀歷史
即使秦始皇多活二十年,如果不改變暴政,那麼,秦朝也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的政策,諸如,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並把全國兵器收繳,築了十二金人,就怕老百姓造反。
秦始皇功高蓋宇,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工程,建造了阿房宮,秦皇陵等,役使工匠達百萬人之眾,弄的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要想讓老百姓不鬧事,你就得添飽他們的肚子,肚子不叫了,嘴巴自然就不會出聲了。
秦始皇活著時候,各地零星的農民起義不斷,只是沒有形成規模。老百姓已經很難忍受秦始皇的暴政了,只差陳勝那樣帶頭人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還是像以前那苛政統治,農民大起義還是會暴發的,即使祖龍在世,也抵擋不住這歷史潮流,但以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決不會像胡亥那樣幾年就拼光了家底。以始皇帝的性格,他不會改變他的暴政。秦始皇手底下能臣猛將不少,而且大都唯秦始皇馬首是瞻,很可能統一的局面會被打破,天下分裂成好幾個諸侯國,當時復辟的勢力不小,項羽就是這股勢力的總代表。
如果秦始皇能多活二十年,決不會任由趙高幹政,胡亥篡位。在這期間,廢除苛政,與民休息,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穿,能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讓他們迴歸田間,安於農事,必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不能有博浪沙錘擊始皇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暴發陳勝吳廣起義,項羽更沒有理由率江東三千子弟兵跟章邯背水一戰,擊垮秦軍主力,火燒阿房宮,分封諸侯,鴻門宴也不能辦了,直接退訂。西楚霸王頭銜也沒有了,回家只能當個孩子王。劉邦那個小混混也只能當個小亭長,跟那些狐朋狗友吃吃喝喝,還有什麼斬蛇起義,與項羽逐鹿中原,繼而一統天下?
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且政治清明,那麼,劉氏王,就會被“天下共擊之”,漢朝就不會存在,也不會有漢族這個稱謂,中國歷史上就可能會出現大秦盛世。
-
13 # 輕鬆美好生活
秦國本來只是一個西垂小國,在秦穆公的手上第一次有了稱霸天下的實力,後面雖然衰落百年,但是又在商鞅的改革之下脫胎換骨。
秦國自孝公以後六世明君,到秦始皇時又花費十餘年之力平定天下,實現了秦國自穆公以來的夢想,也讓當時的華人再一次見到了大一統的天下。
但是因為秦始皇的去世,這個帝國迅速崩潰。如果再給他二十年時間,大秦帝國又將變成什麼樣呢?
秦帝國的領土將不斷開拓,成為如西漢一樣的世界性帝國
秦始皇統一的六國一直是後世朝代的基本領土,大家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開疆拓土的。也是因為秦始皇死的早,沒有來得及把大秦帝國好好整頓一番。如果他增加二十年時間,秦帝國將會變得更加龐大。
相信以秦人開拓進取的勇氣,秦朝的疆域絕對不會輸給漢朝。
當時的嶺南地區早已經是秦國土地,這一點是漢朝初期無法具有的優勢。秦始皇在世,誰都不敢反叛,趙佗也一樣,而此時國內的戰爭已經結束,秦朝迎來了一次抉擇。
帝國建立之後,只有向外發展和休養生息兩條道路,但依照秦朝的軍功制度和秦始皇的性格,開疆拓土才更可能是他的做法。
千古一帝一定不會僅僅只滿足擁有六國的土地的。
張騫出使西域的事情可能會提前在秦始皇時代上演,因為做這些事情是需要一個大一統國家,而且還要有十分強盛的國力等物質基礎的支援。而這一切秦始皇都具備,到時候,秦軍的威名將傳播到蔥嶺以內的廣大土地。
也許北方的匈奴雄主冒頓仍在,但是他這一次遇到的是秦始皇,是一個帶甲百萬的大帝國,而不是楚漢相爭後的薄弱時刻。此時的他再也沒有力量爭奪"河南地",他要擔心的是秦軍會不會北伐消滅他,到時候後世所傳頌的將是一秦擋五胡的傳說,後世之人都將自稱秦族。
郡縣制將更加穩固,分封制很有可能消失
秦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採用郡縣制度來治理新的土地了,但並不是將所有領土編戶齊民為郡縣。到秦始皇的時候,他將所有的土地都設為郡縣管理,為此還特地召開了會議進行討論,但後面因為秦始皇死得過早,讓六國貴族有了可趁之機,造反的人如過江之鯽,最後亡了大秦的天下。
而增加了二十年時間的秦始皇就大不一樣了,他有充足的時間細細的梳理天下,把六國當中的不安定分子通通清理乾淨。
而像劉邦蕭何這些人也不會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去造秦始皇的反,他們就算有那個心,也沒有那個膽。他們只會老老實實的做事,也許還能在朝中擔任高官。而韓信這個將才也許會平平凡凡的過完一生,也許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在秦軍中脫穎而出,成為秦國名將。
蒙氏家族會替秦始皇守住北方,王氏家族會替秦始皇鎮守住關東,而西域則是由進取的李氏家族來負責。這樣一來,整個天下都將是一片祥和。
郡縣制度伴隨著武力推廣,剛開始的時候百姓也許會有不適應,但是時間會讓他們感受到政府的高效,也自然會認同郡縣制。到時候,就再也沒有人提分封制了,中國的後續歷史也將減少許多動盪。
秦朝的天下將傳承百年
秦朝當年之所以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秦始皇死得太早,死的太突然了。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李斯和趙高還十分老實,根本不敢造次。但秦始皇一死,他們就開始胡作非為,將帝國當做權力的玩物。後來胡亥繼位和處死功臣皇子很多都是趙高在背後出謀劃策,當年秦朝的滅亡與這兩個人有著莫大的關係。
秦始皇如果能夠增加二十年時間,至少會替扶蘇將路鋪好,改變他的性格,讓他更加適合做一代君主。
而趙高和李斯也不敢造次,可能三十年後的他們早已經不在人世 而秦始皇也早就退位當太上皇。在後面指導扶蘇治理天下,秦朝的基業將真正達到不朽的地步。
當然,上面都只是往好的地方分析。秦始皇在歷史之中還是一個暴君,他在位期間亂用民力,一點也不愛惜,可能會引發民變。但是憑藉著他強大的手段和手下那支鋼鐵秦軍,很快就會將叛亂平息下去。
秦始皇也許會完成阿房宮的夢想,從此世界上又將多了一件"無價之寶"。而他的大興土木也將導致民不聊生,晚年的他也許會後悔,會在政策上面做出一些改變。但是,他的名號將被每一個華人所銘記。
-
14 # 明貝勒
追索歷史,探尋過去。
如果秦始皇多活20年,將會發生什麼?個人認為首先得明確歷史沒有如果。
因為題目和答案都是基於假設,所以如果秦始皇能多活20年,能解決如下幾個問題,也許會大大的改寫歷史軌跡。如不能解決,將於事無補,無非就是延緩帝國崩塌的腳步而已。
第一、輕徭薄賦,休生養息,建立起穩固的群眾基礎應在完成帝國統一後就實行減輕農民負擔,減少大興土木,減少民間繁重的徭役,解放勞力的政策,調動其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使百姓安居樂業,避免人民不堪重負。調和底層人民群眾與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建立穩固的群眾基礎。
第二、調整治國理念將法家治國的核心理念“法治”和“重刑”,調整為推崇老子的道家治國理念“無為而治”。老子告誡君王“不與民爭”,強調“無為無不為”。就是說:無為即不妄作為,需遵循客觀規律而為。不應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避免陳勝吳廣因為畏懼刑罰而起義的現象再度發生,從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成就太平盛世、宏圖大業。
第三、選好合格的繼任者如果秦始皇能在生前立詔明確扶蘇的合法地位,那麼就保證了王朝傳承的合法性,且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比之胡亥之流要強百倍。以扶蘇偏儒家的政治主張,想來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
第四、珍愛生命,遠離方士秦始皇后期被稱之為昏君和暴君一點也不為過。
因為他後期主要就為了追求長生,除此之外別無追求。他偏聽方士之言,說真人可以長久而存,於是就改稱自己為“真人”。秦始皇后期的出遊就是為了求得仙藥,得遇仙人。
結語:以上都是假設,如果假設成真歷史的軌跡相應的也會產生改變,但歷史終究是沒有如果,所以作為後人當以史為鑑。 -
15 # 天津人愛吃鍋巴菜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別名祖龍,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邯鄲。
歷史功過有:
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制,首先設定三公九卿;
地方上廢除夏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度,建立郡縣郡縣制度;
文化上和經濟上推行文字統一,車輛同軌道,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溝通靈渠,興修水利。
軍事上對外打擊北方匈奴,征服南方百越地區,建立地方統治制度,歸於華夏統治,修築萬里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
也是首位啟動“皇帝”稱號的君主,也是首次完成華夏真正的統一,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晚年也犯下不少錯誤:如“焚書坑儒”“求仙尋找長生不老藥”“修建阿房宮”
總之,對於中國歷史,我覺得是功大於過的。
那麼。他死後,發生了什麼:秦二世登基;李斯被殺;趙高篡權;陳勝吳廣起起義;六國舊族復辟;楚漢之爭;漢朝建立,西漢王朝建立於公元前202年,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前後差不多8年,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秦始皇多活20年,將會發生什麼?
1:加強中央集權制度,打壓六國舊貴族,舊有實力大幅度減少或者消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滅掉了最後一個國家:齊國,也就是說,到秦始皇死,離六國被滅的只差11年,根據古代壽命30-35歲來看,完全是在三代以內,國破家亡之仇肯定在原有六國貴族之內。隨時復仇的信念始終不變,原有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之間的矛盾,肯定尖銳,社會結構不穩定,所以,秦始皇肯定會大幅度消滅這種不穩定,社會動亂的因素至少會減少不少,像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的事,可能就不會存在了。
2:秦王朝的名臣良將不會死,實力不會下降的太快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被殺,蒙恬隨太子扶蘇自殺,指鹿為馬之舉,也殺了不少大臣,征服百越的趙佗也不會自立為王,北面防禦匈奴的大軍,也不會消失的像沒有影子,那麼這些秦朝的實力都在,政策肯定會是正確而有效的,至少秦朝的軍事實力會鞏固和加強,對於後來造反的陳勝吳廣或者項羽等人,也是完全碾壓的,大家想想,秦二世時候,將就剩下一個章邯,兵也是據說修陵寢的工人,就是這樣,也滅掉了陳勝吳廣,一些舊六國貴族也是被殺,要是這些人或者實力都在或者加強,哪有什麼後來的項羽和劉邦,可能漢朝建立與否都是未知
3:一些必要的工程,不會在短時間內實施,會在較長的時間內攤開,民怨不會集中爆發
大家都會知道,秦始皇死後,為什麼會那麼大的民怨,你看看統一六國有多少巨大工程一起做,
修萬里長城用了30萬人算一個吧;修靈渠也得幾十萬,也算一個吧;大軍30萬北上防禦匈奴算一個吧;大軍50萬南下征服百越算一個吧;修建現在的兵馬俑和秦始皇陵據說70萬人,也算一個吧;還不算其他的,你看看這幾個就200萬人了,還不算有沒有建過的阿房宮,還有其他地方的用人,怎麼加起來也要300萬吧,這些工程,放到哪個朝代,完成1個就不錯了,可是秦始皇10年內就要完成,當時據說秦朝人口一共才有3000萬人,也就是10個人裡有1個在差役,去掉裡面的老弱病殘合理吧(1家人算10口,2個老人,2個兒子,2個媳婦,4個孩子),能出力的就是2個成年人,也就是說1家人,勞動力只有2個,出1個給國家,其他的人還要種地,你想想,換了你,你不氣嗎,要是多活20年,將這個工程放到20幾年裡,可能會壓力小點,民怨也不會那麼多,秦末的動亂,至少減少了群眾基礎,安居樂業誰還造反
綜上所述,我覺得,秦始皇再活20年,民眾的民怨基本不存在,秦朝的實力會鞏固和發展,舊六國的實力會進一步消亡,分封制度會徹底廢除,戰爭的基礎基本不存在,或者大幅度延後,項羽和劉邦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會成功,你想想,這等天才都不能成功,怎麼還會有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會有四年楚漢之爭嗎?當他們都老去,誰還能建立漢朝,歷史還會這樣嗎?我想這是可能的吧!但是歷史不是能假設的,歷史沒有如果!歷史的結果就是現在
-
16 # 天晴愛睡覺
首先,憑秦始皇的威望和治國能力,秦國二十年內絕不會有問題;
那麼,扶蘇也就能順利即位;項羽劉邦就滾一邊玩泥巴去了
根據中國古代史的規律:一般開國一代明君,王朝二世而亡;秦隋是也;兩代明君,五代必亡,南北朝就是;三代明君,十代必亡;如果十代出明君,要麼開新朝,要麼續命六七代;續命的是唐朝,明朝;另開新天的是兩漢,兩宋;
我說這些是說明:就算秦始皇多活20年,秦國也是五世而亡,不可能傳至千秋萬代;
-
17 # 逍遙子83038180
會構建一個羅馬帝國。
第一贏政會全面鞏固秦朝國力,恢復經濟生產力,整飾政治秩序。第二是平復國內反對勢力,抗禦北方外族入侵。第三是確立權力繼承和權力交接,鞏固中央集權。
秦之所以快速覆滅,是贏政突然死亡,意外太突然,又是大亂剛定,一切處於混沌,其實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項羽劉邦,所有戰力均遠不如秦軍,秦邊軍大量駐紮北方抵禦匈奴,贏政一死,尤如大腦死亡,脊椎斷裂,指揮系統混亂,又生奪位內亂,早早滅亡恰在情理之中。
夫秦始皇之威,深入人心。贏政統六國稱帝十二載,凝中華文華成一柱,正如建築主框架已成,故贏政不死,無大亂,實不敢亂耳。
公元前210年贏政暴斃,次年秦二世繼位,即發生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是偶然還是必然可見一斑。所以說秦朝之殤,主體是奪位內傷,四面烽火是結果。
任一王朝,只要發生奪位必生大亂,可以仿此假設,如劉邦、李四民、趙匡胤、朱元璋之流,開國之初突然死亡,其王朝也不能倖免。
-
18 # 寄暇學宮
如果秦始皇再多活上二十年,秦朝會不會像漢朝那樣長久還不太好說,但絕對不會二世而亡。
二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其實也不短了。對於剛剛建立的秦朝來說,其實已經足夠了!
造成秦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秦始皇病危之時,沒有提前做好準備。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當時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從而導致了秦始皇病重之時,沒有人敢對秦始皇提及身後之事。正因為秦始皇沒有提前安排好身後事,所以才會被胡亥繼位。
其實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已經意識到了長生不老的荒誕不經。只不過始終沒有打破心中的執念,總是還有一絲幻想。
再給秦始皇二十年的時間,秦始皇就足以打破心中的那股執念,足以讓秦始皇客觀地去看待身後事了。
經過了二十年的歷練,長公子扶蘇也會變得更加成熟,做事也不會再那麼的冒失衝動。
如果這時候的公子扶蘇繼位,就是一個經過歷練的守成之君。大秦的江山將會在他手中變得更加穩固。
經過了二十年的時間,秦始皇的最小的孩子胡亥也都長大了。
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秦始皇有意讓胡亥繼位,那麼秦始皇就會對其進行栽培。
由秦始皇一手調教出來的胡亥,就不再是那個任由趙高擺佈的公子哥了。
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秦始皇加固了秦朝的統治,給二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秦始皇即將駕崩之前,提前做好繼任的準備。那麼不管是哪個皇子繼位,都不會出現二世自毀羽翼、自斷爪牙的舉動。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最終還是由胡亥來繼位,秦朝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許多人認為秦朝的滅亡那是趙高弄權、秦二世昏庸無能所致。在他們看來,以秦始皇之雄才大略,如果讓其再多活二十年或者繼位為君是公子扶蘇而不是胡亥,秦朝就不至於滅亡。其實這都是一葉障目的看法,論雄才大略,吳王夫差、隋煬帝也未嘗不雄才大略;拿破崙以及那第三帝國元首也未嘗不雄才大略,然並卵
以秦始皇那些“作”的行為,秦始皇就該是亡國之君,他的下場本該是與那後世的隋煬帝一樣。其幸運之處,就在於其死的時機恰到好處,讓其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名節,而讓那胡亥替其承擔了“無能敗家”的惡名。
為什麼說是胡亥替了秦始皇承擔了“敗家”的惡名?這是因為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而隨即起義就如同烈火烹油一般在全國蔓延開了。秦末的起義是跟隋末、元末的起義一樣的,都是全國範圍內的大起義,這種起義一旦爆發就意味著已被宣佈到了癌症晚期,是沒法撲滅的,而只能坐等死。
。
而像明末的闖獻起義,雖然起義規模也浩大,但是是帶有明顯的地域性,早期是陝北出現了饑荒而起義,後因河南出現的大災荒而起義壯大。起義軍主力僅限於陝北與河南,這種起義其實是完全可以安撫的。
隋末大起義,是隋煬帝接手皇位七年之後才發生的,所以就自然得由隋煬帝擔責。而胡亥甫一接手大秦朝,大秦朝便已到了癌症晚期。所以,秦朝滅亡的惡名就實不該由秦二世承擔,而應該由秦始皇承擔。誠然秦始皇要比秦二世雄才大略的多,如果是其在位會為起義軍增加些難度,但其作用也就僅限於此。至於撲滅起義軍卻絕無可能,起義軍越多頭,起義的生命力就越強壯,並會從中殺出一批批的百戰名將來了。像楚漢之際、唐初、明初出現的那麼多名將都是從大起義的烈火中淬鍊而出的。所以,即便讓秦之名將白起、王翦復生也未必能當項羽、韓信;而且起義軍裡還有彭越、英布這些能獨當一面的戰將,並且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而秦軍會越來越陷於窮困,漸至滅亡。
秦朝滅亡的根源在於其並國的速度太快,使得秦國並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去支配山東六國的領土。我們再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還繼續對外用兵,北擊匈奴可以理解,那是為了邊防的安全。而用兵於百越那更是用兵於無用之地了。中國真正有能力大規模地開墾所謂的“百越之地”,是到了宋室南渡之後。秦人本身也就500餘萬左右的人口,這點人口用來防範山東六國的人民起來作亂都不夠,哪還有什麼能力去開拓什麼百越之地?這純粹是其個人好大喜功所致。秦之敗亡,並非是出於“暴政”,秦之所謂“暴政”又不是一兩天的事,秦人都能忍受上百年了。其根源在於秦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憑武力強取天下,與山東六國的人民結怨極深,卻又濫用其民力。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秦朝的統治基礎也只能是秦人。但是,秦人的人口數量卻遠遠地不足以去支配、監督這些地方的人民。這些都是秦始皇種下的因,是其務虛好名,急名利於一時而導致強吞不化,以致秦之敗亡,實與秦二世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