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不少了。

    漢靈帝公開賣官鬻爵,所謂三公的常價才只有1000萬銅錢。而名士崔烈透過漢靈帝身邊的親近關係,半價就買到首相司徒。

    對正常無災荒年份,東漢糧食折算下來約每公斤大米2.5五銖銅錢,與今天每公斤大米6元多的比值是1:2.5。

    官方僱傭工人勞動一個月則是:

    律說,平賈一月,得錢二千。

    這就是說,政府徵傭工的法定工資標準是每月2000錢,折近5000元。考慮現代一月勞動時間只22天,則東漢官方的僱傭指導價也能達到3600元。

  • 2 # 三國逐夢

    500萬錢多不多得看在什麼時候了。

    光和年間,漢靈帝西園賣官,“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後漢書*靈帝既》)”,當然不是說交了五百萬錢就合格了,前提是符合條件,想要升官需要交這麼多錢。這在漢靈帝時期是常見現象,還是打過折的,按照漢靈帝的賣官標準,是“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山陽公載記》”,“段熲、樊陵、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後登公位”,所以說想要當官,必須先交錢,曹操的父親曹嵩也是花錢買來的太尉。

    當然也有一些清貧的人交不起錢,如羊續,本來都要升三公了,因為交不起錢而作罷,還有司馬直,升任鉅鹿太守,因為交不起修宮錢,被逼的自殺。

    根據《後漢書》記載,光和四年的時候,“馬一匹至二百萬”,五百萬也不過是兩三匹好馬的價格,放到現在,那就是幾輛豪車,對世家大族或者不算什麼,但最貧困之家,是一輩子都賺不來的財富。以至於一些家境不算好的人,只能乘驢車了。

    這麼看來,五百萬錢就很不少了。

  • 3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東漢末年500萬銅錢不值錢,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宦戚相爭,兩敗俱損;董卓進京,群雄並起。東漢王朝進入了亂世末年。時天災人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狀況令人驚悚。史書記載的“人相食啖,白骨委積。”、“民人相食,州里蕭條。”人吃人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缺糧。軍閥混戰,四處搶掠糧食,吃飽了就扔掉浪費,因為糧草補給不足而不戰自敗者不計其數。老百姓四處逃難,大量田地荒蕪。後來軍隊都沒處搶糧了,河北袁紹的軍人餓得吃桑葚;江淮袁術的將士下河抓河蚌吃。

    江淮有童謠曰:“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貴於金。”京城洛陽一帶也有民謠:“雖有千黃金,無如我鬥粟。鬥粟自可飽,千金何所直!”袁紹在冀州時,滿市黃金而無鬥粟,餓者相食,人為之語:“虎豹之口,不如飢人。”劉備在荊州,粟與金同價。不誇張的講,那個時候最怕被人惦記的,不是錢財,而是被人給吃了!糧價暴漲,貨幣貶值到了什麼程度呢?正史《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上多處有記載“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意思是當時稻穀一斛(讀:胡)要賣五十萬文錢,豆類大麥一斛得要二十萬文錢。

    正常情況下的谷價又是怎樣一個水平呢?按現代經濟學原理的解釋,受供求關係因素的影響,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變化。兩漢時期的糧價也是有起有落的,最低時谷價一斛五文錢,最高時差不多就是漢獻帝時期的一斛五十萬文錢了。拿一個同時期的例子做比較吧。董卓掌握朝政前後時期,劉虞擔任幽州牧(即幽州軍政長官),幽州地處現在的北京、冀北、遼寧、北韓,偏遠閉塞,交通不便,朝廷糧草補給難以到達。劉虞就在當地廣施仁政,發展農桑,搞活經濟,結果喜獲豐收,民眾歡欣,“谷石三十”。重點在於:谷價三十文錢一石。而一石稻穀的重量,相當於1.92斛稻穀的重量。那麼,可以估算出,劉虞治下的幽州,一斛稻穀價格在十五、六文錢上下。

    兩漢時期的度量衡是統一的。根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容量單位為:龠(讀:越)、合、升、鬥、斛。1斛=10鬥;1鬥=10升;1升=10合;1合=2龠。1龠盛1200粒黍,重12株。黍(讀:數)是當時北方普遍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就是現在的大黃米,東北粘豆包的主要原料。而古人用作糧鹽交易的衡器,是本為容量量具的斛、鬥、升、合、龠,而不是秤。現在國內的一些博物館都有展覽出土的漢代量具,1976年6月1日,國家計量局度量衡史小組就借用山東濟寧出土的一件東漢銅斛,用小米測得容積,1斛約為20420毫升。

    東漢銅斛

    又據《漢書律曆志》記載,漢代的重量單位為:株、兩、斤、鈞、石。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株。換言之,1石=4鈞=120斤=1920兩=46080株。中國歷史博物館裡收藏有12斤的東漢大司農銅權,用現代的衡器稱得,漢代的一斤重量相當於現在的250克;既而得之,一石就相當於現代的30千克。然而,一合所容納24株黍,等於一兩黍的重量。不難推算出,一石黍約為1.92斛;反之,一斛黍約為0.52石,相當於15.63千克。換算成黍子的容重約為:15.63*1000/20.42=765公斤/立方米。對照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制定的黍子質量現行國家標準中的黍子的容重為:大於等於740公斤/立方米,基本是符合的。也就是說,這個漢代斛和石,用作糧食計量工具時的換算公式,是沒問題的。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太多的網路文章裡,包括百度,都把漢代的“石”等於“斛”了,誤導甚廣。

    東漢時期,北方的稻穀普遍種植的是粳稻。按現行的粳稻質量國家標準,容重為:750-800公斤/立方米。那麼,1立方米=1000公升,1斛粳稻的重量相當於:

    (容重*20.42)/1000=15-16千克。古代的舂米技術比較原始落後,出米率約為50%,1斛粳稻約得稻米7.5-8千克。漢代的貨幣採用的是黃金和五銖銅錢,一文錢等於一個五銖銅錢;一斤黃金等於一萬文錢。前面提到,一斛谷價高到五十萬文錢,摺合黃金就是五十斤,相當於12.5千克。糧食比黃金都貴了,一點不誇張。

    標準的東漢五銖錢,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銅錢重五株(約3.225克重)。五十萬個五銖錢又會有多重呢?(500000*5/46080)*30,約為1627.6千克。

    東漢五誅錢

    董卓掌握朝權時,因中央政府對地方割據勢力失去控制,使朝貢中斷。董卓為解決財政危機,重鑄小銅錢進入流通領域,代替原來的五銖錢。史稱“董卓小錢”,又叫“無文錢”。“無文錢”重量約為標準五銖錢的三分之一,一斛谷的價格五十萬文錢,應該就是指五十萬個“無文錢”。五十萬個“無文錢”的重量也得有五、六百千克重了。

    無文錢

    黃金的流通量本來就很小很小的,老百姓手裡根本也沒什麼黃金。銅錢在這個時期,被董卓徹底玩壞了。一是不值錢了,二是根本沒法流通了,您能想象誰去買一斛糧食,他怎麼背半噸多重的銅錢出門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漢獻帝年代直至曹魏明帝曹睿登基後的公元227年,近四十年時間裡,五銖錢實際退出了流通領域,而市場變成了易貨貿易,糧、帛成硬通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五一能跨省自駕遊嗎?